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李大钊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李大钊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李大钊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二)、初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3、边读边画,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神情、神态的句子。交流出示: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不慌不忙)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相机标出文章的顺序(被捕前被捕时审问时被害后)自己读读这几个句子,李大钊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
同时,在我的心头,也起来疑惑,你再读读这几个句子,可以同位讨论下,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交流讨论
(三)、再读课文,深度探究。
过渡:在作者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慈祥的人。
出示: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
讲给我听。
1、给“慈祥”换个词语,(和蔼),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慈祥、和蔼?你来读读这一段话。
2、父亲既不骂又不打,那么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你来猜看。这样的一个父亲,孩子们肯定很幸福。
3、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作者发现父亲许多方面的举动很异常?
(学生肯定先说“含糊”引导到前面的段落:回来很晚,早上出去很早;整理烧书籍)
4、从李大钊的这些举动来看,据你观察,可能发生来什么情况?(发现风声紧了抓共产党)
5、介绍背景,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插入李大钊的介绍。)
6、可作者当时还小,没有发觉,作者奇怪父亲的做法,问父亲„„
5、父亲确含糊的回答——真的是不要了吗?为什么要烧掉呢?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呢?读这句话。
6、对话读。
过渡:后来,作者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北洋军阀开始追捕公产党,因为共产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们认为是在故意捣乱,故意跟政府作对。当父
亲的工友阎振三被捕后,(他当时就是一名共产党的联络员,)气氛更加紧张了。我们自己的心理也非常不安,因为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联络员
被抓,说明他们肯定知道了这个线索,下一个被抓得就可能是北方共产党的负责人李大钊了。
可父亲的朋友、母亲劝他离开的时候,父亲却说:
出示: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读这段话,父亲认为认为他不能离开的原因是什么?读后面两句话。
2、你就是他的孩子,你来告诉他,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3、父亲知道我们所说的危险吗?(知道)可他确不愿意离开,你来读整句话。
4、注意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啊?坚决,你把这种坚决地语气读出来。
5、给坚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斩钉截铁坚定)读。
6、他认为越危险的时候越要留下来,对党组织负责,不让更多的同志牺牲,保全党组织。
7、他身边的战友肯定在劝说他,你来劝劝他。可父亲还是——
8、你是他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家庭,你再来劝劝他。——
9、然而父亲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而且还那么坚定,让我们再读这句话。这样的一位革命战士,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示:
多么_____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弃了__________,依然选择了___________
7、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过渡:危险真的到来了,4月6日的早晨,宪兵带着阎振三来了。当父亲被捕的时候,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被捕时李大钊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中,你读懂了什么? 可以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保持革命者的尊严。
(四)、回顾拓展。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李大钊被捕前,和被捕时的两个片段,一个高大的共产主义者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马上就到清明节了,他离开我们已经是62年了,如果让你在网上悼念的地方,写下一段留言,你会写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小练笔。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钊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钊同志被害)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钊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钊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课后练习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钊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
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钊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钊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姥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钊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被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钊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课文的结尾;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五、完成课后练习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1
最新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 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⑷ 指导朗读。b 被捕时:
⑴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2017.3.1 最新版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 分角色朗读。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⑶ 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⑷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 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 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2017.3.1
第四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3.重点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阀、娱、剧、宪、袍、押、舅。
(2)多音字组词。(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严峻:严肃而厉害。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恐怖:惊慌、害怕。轻易:指随随便便。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交流、整理:
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革命时期。《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
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独立成段。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第二部分(8-18)写被捕。
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四)课堂练习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1)指名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思考:
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 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d.作者“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
②讨论、交流、整理。
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教师点拨: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
④指导感情朗读。
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
①思考: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枪,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警察,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我”当时是惊慌、恐怖。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
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
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
①默读思想: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②议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四部分。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整理: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例如:我认为文中刻画李大钊神态的三处词语写得好。敌人搜身时神态:严峻;提审时神态: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部编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外貌,体会人物品质。
2.查阅资料,加深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外貌,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加深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并核对课文。
2.回顾内容:课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情?
二、品析人物,感情朗读
1.课文回忆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后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对李大钊同志的描写,请画出这些语句,在有感触的地方批注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2.圈出重点词语,想象词语背后的故事,联系资料作批注。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语言: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分析:
“坚决”一词看出不容商议。
“常说”可见母亲劝说的次数不少,父亲拒绝的次数也不少。
“现在是什么时候”,可见父亲知道局势非常紧张,他知道自己很危险,但是,自己生命是否安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心里永远是党和革命的工作排第一。
补充资料1: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危险?1927年初,中国革命进入了危急阶段。4月12日清晨,蒋介石终于露出其本来面目,从背后杀向革命群众。仅4月12日至15日,就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我哪能离开呢?”反问句的形式更加反映了他坚定的决心。
补充资料2: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李大钊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②引导体会:在当时的情势下,李大钊可以有哪些选择?李大钊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引导思考:他本可以(),也可以(),甚至还可以(),但是他()。
(2)动作: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分析:
“不慌不忙”可见父亲镇定自若,心中有数。
“向外走去”表明父亲的动作没有一点迟疑,可见他早有准备,敢于直面敌人。
(3)外貌: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分析:
“乱蓬蓬的长头发”可见父亲已经受刑。
补充资料3: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
“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而且是在被百般折磨后的外貌描写。“平静”可见父亲已经接受一切,他的信念高于生命。“慈祥”可见面对自己的亲人,父亲仍然是从前的样子,这就是真实的父亲:忠于革命,热爱家人。
4.有感情地朗读。
(1)师:父亲说这话是慷慨激昂地说的吗?是严厉批评吗?是略带责备的劝慰吗?读的时候语气可以低沉一点,慈爱一点,语速可以慢一点。
(2)师:这句话中有两个连续性的动作,我们试着一口气连起来读。
(3)师:父亲“平静而慈祥的脸”给了“我”力量。试着用敬佩的语气读读,尤其是“平静而慈祥”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读。
5.学生交流其他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6.联系“阅读链接”,默读《囚歌》,再谈父亲的“平静”,感受其理想信念和牺牲精神。
三、交流资料,感受品质[来源:Zxxk.Com]
1.师:在这些描写中,你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哪些高贵的品质?还有哪些资料让你们对李大钊先生有了更深的钦佩?
2.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对家人慈爱,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3.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感受作者对父亲无尽的怀念和敬爱吧。(学生齐读开头和结尾)
四、交流资料,感受壮烈
1.小结课文:在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李大钊这位对家人慈爱的父亲、对革命忠诚的先烈就活在我们的心中了。
2.过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说说你们了解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大家交流交流。(学生交流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了解的故事)
3.师:他们一个个都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让我们大声朗读《囚歌》,感受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崇高吧。(齐读《囚歌》)
五、布置作业,摘抄句子
归类摘抄文中描写主人公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
课时作业
一、给生字组词。
峻(严峻)(险峻)刑(苦刑)(绞刑)
避(避免)(逃避)执(执行)(执着)
二、选择合适的语气。
1.“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要用(③)的语气朗读。
①慷慨激昂 ②严厉批评 ③耐心劝慰 ④坚决拒绝
2.“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这句话要用(①)的语气朗读。
①平静镇定 ②紧张害怕 ③慈爱地安慰
三、思考填空。
课文从(语言)、(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刻画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形象,表现了他对革命(忠诚)、面对危险(毫不畏惧)、面对敌人(镇定自若),面对死亡(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二、三题从宽泛的感受到细致的体会,从说事件到聊细节,把学生一步一步带进课文学习中,因此我的两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设计,在学习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渗透人物描写方法——具体而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第四题则是与语文园地学习密切相关的开头、结尾方式的学习,因此安排了朗读、感受、认识、摘抄四个步骤,在这样的四步学习中由表及里感知“前后照应”的好处。
这篇课文是一个女儿回忆父亲为自己的远大志向而从容赴死的故事。文中不仅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对革命的忠诚,还表现了同时身为一个父亲和一个丈夫的普通人对家人的慈爱,这一点在朗读交流中不应该被忽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感知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一个爱小家更爱大家的革命者,一个真实的革命者。学生在这样的朗读交流中更能感受到爱的境界有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