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⒈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⒉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第二篇:什么是同课异构
什么是“同课异构”?
内容摘要:“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确定这一主题,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孔老师、陈老师执教的同是《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是两节课在结构、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则有所不同。如孔老师的课结合教师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首先从了解近视眼入手,让学生知晓由于不健康的用眼习惯导致近视眼的发生,患上近视眼、戴上眼镜后会给生活带来的不方便,从而深刻体会眼睛的重要性。陈老师为了让孩子深刻了解,眼睛近视戴上眼镜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充分利用公开课听课的戴眼镜教师这一资源,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达成了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再比如陈老师的课在最后的环节,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小做操穴位找不准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地做眼睛保健操,而孔老师作为本班的班主任老师平时有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能及时指导学生,因此在本节课上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指导孩子做操,而是利用课上的时间组织孩子们了解更多的护眼方法。两节课还有哪些不同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为什么要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是什么呢?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呢?我们认为有几点是需要教师把握的:
1.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或虚化或大而空或多而杂,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学生上了一节课,表面热热闹闹,却没有收到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刚才两位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说是沿着同一轨迹进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微调。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一个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除总目标外,各个单元还分设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下还设有各主题目标,每个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设不同的课时来完成。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指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制定目标既要以总目标为指南,还要在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制定出明确、具体、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2.教师——高效课堂的执行者
由于教师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会渗透在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之中,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说有差异就会有“异构”,但是“异构”并不表示允许低效。如:教师备课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或在钻研教材、解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方面力不从心等呈现出的课堂教学。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要有认真地态度,要有为自己“充电”的实际行动,要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和能力。刚才执教的两位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在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中教师的个性发展成为了积极的可能,比较中促进了执教者的自我反思,比较中拓宽了听课者的教学思路,创设了自觉进行教学研讨的氛围。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
3.学生——高效课堂的受益者
学生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也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这两节课,我们的两位老师真正做到了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了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珍惜、爱护眼睛的情感,愿意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实际生活中,自觉行动起来培养自己良好的用眼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如孔老师作为实验学校一名一年级班主任,她发现了本校学生随着年级增高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视力,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陈老师作为一名外校教师借班上课与孔老师的教学有所不同。她在课上针对低年级孩子年龄小穴位找不准等问题专门安排一个教学环节指导孩子做眼睛保健操。刚才中心组的老师在讨论中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两位教师的教学也谈到了自己在今后教学中的几点想法,我觉得非常好。同样的课如果两位老师再换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便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高效,教学高效是为了学生受益。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把学生的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作为了自己的使命,高效教学的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了。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要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三篇:什么是同课异构?[范文]
什么是同课异构?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确定这一主题,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为什么要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是什么呢?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呢?我们认为有几点是需要教师把握的: 1.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或虚化或大而空或多而杂,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学生上了一节课,表面热热闹闹,却没有收到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除总目标外,各个单元还分设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下还设有各主题目标,每个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设不同的课时来完成。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指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制定目标既要以总目标为指南,还要在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制定出明确、具体、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2.教师——高效课堂的执行者 由于教师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会渗透在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之中,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说有差异就会有“异构”,但是“异构”并不表示允许低效。如:教师备课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或在钻研教材、解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方面力不从心等呈现出的课堂教学。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要有认真地态度,要有为自己“充电”的实际行动,要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和能力。刚才执教的两位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在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中教师的个性发展成为了积极的可能,比较中促进了执教者的自我反思,比较中拓宽了听课者的教学思路,创设了自觉进行教学研讨的氛围。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
3.学生——高效课堂的受益者
学生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也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这两节课,我们的两位老师真正做到了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了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珍惜、爱护眼睛的情感,愿意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实际生活中,自觉行动起来培养自己良好的用眼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高效,教学高效是为了学生受益。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把学生的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作为了自己的使命,高效教学的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了。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要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四篇:[教研]同课同班异构
[教研]同课同班异构
同课同班异构
——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不同专题教学探讨
【校本教研动机】
提到作文教学,我们老师都很头疼,都认为作文指导无从下手,就算是在课堂上大加指导也是效果甚微,学生还是谈“作文”色变。当前学生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三大“软肋”,即结构混乱,生活体验不足,词不达意。究其根本,我认为主要是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老师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了。在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性,淡化并漠视工具性,阅读教学只有言语品读,文本的深度解读,而对于写作指导却大大丧失。失去语文知识教学的语文课是可怕的变异软体动物。钱梦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是强调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中“怎么写”的问题就是注重作文教学中的谋篇布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这就是说我们的阅读切不可漠视写作知识的恰当传授和指引。我们应该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效整合有机渗透,让学生善于谋篇布局,善于把握写作相关知识。
第十周临近,本次校本教研是笔者主持。活动形式是期初制定好了的“同课异构”。可是以往的“同课异构”都是在“切入点”和“文本立意”上做文章,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相似和重复,我向来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同课异构”可不可以从以文本为例,从专题式教学出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教学探讨,也许这正是一种向纵向发展的“同课异构”,再说,当前语文教学的趋向是更应强调“教什么”,而不能一味关注“怎么教”。基于此想法,我灵机一动,就把本次校本教研定名为“同课同班异构(纵向深入)——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不同专题教学探讨。”其中有一个专题就是笔者要着力尝试的“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记叙性插叙写作指导”。【两位老师教学简历】
林老师,女,刚刚大学毕业。现任七年(9)、(10)班语文教师,教龄2个月。对教学很认真专注。
肖老师,女,从教9年,获得县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县优秀教师。现任七年(7)、(8)班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两位老师专题教学简案】
以《羚羊木雕》为例谈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艺术
执教人:林爱芬
教学过程:
一、真实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沟通的认识
1、引用一个真实的故事,因父母的不理解导致残疾的儿子自杀的事件。告诉亲人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二、请几位学生分析人物个性特征之后,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完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究竟什么事?
(2)文章最后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不能全怪我,那究竟该怪谁啊?并说说理由,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没有和父母沟通就把贵重的礼物送人了,去要回万芳的礼物也不道明缘由。怪
父母:不尊重理解孩子的友谊,态度很生硬,不讲究说话的艺术
此环节伴随朗读,把“我”和父母的怪原因读出来,语气上尽量模仿逼真,更真切体会到父母和“我”的错。
三、重构文本情节,如何化矛盾为和谐? 情节提示(任选其一):
1、妈妈逼“我”拿回羚羊木雕的情节;
2、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情节。我和妈妈分别应该怎么说怎样做?
“我”:不该欺骗妈妈,坦诚相告
妈妈:该先告知羚羊木雕的贵重不可随意送人,既然已经送人了就得和孩子商量怎么办?而不该站在对立面。要么像奶奶说的: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下次可要注意了哦。要么商量如何去正确告知万芳把羚羊木雕拿回,父母可教孩子怎么说。
请重构文本的两个情节:妈妈逼“我”拿回羚羊木雕的情节;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情节。该如何正确沟通才是?学生探讨,表演。
四、赠言推荐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亲情和友情之间的矛盾,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亲情和友情对我们的意义,老师这里送给大家两句话:
友情,好似一只温情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亲情,就像一杯滚烫的茶,沸腾了你我的感情! 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伟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伟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五、小结
沟通从“心”开始。如果生活中遇到亲情和友情之间的冲突,请同学们做好与父母、朋友之间的良好的沟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欢乐。
六、作业布置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文章,学会与父母沟通。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人生AB剧。
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记叙性插叙写作指导
执教人:肖秋桂
教学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注意点。
2.运用插叙进行写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中插叙学习
(一)引出插叙学习:
师设问:
1、三个时间段发生了三件事情。请问哪一件事情是中心事件,妈逼“我”要回木雕,我索回木雕。
2、请问中心事件前后之间写了两件事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插叙的定义: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
(二)插叙的好处
内容: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主题的表达,都有积极作用。
结构: 正是插叙手法的运用,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情节紧凑, 扣人心弦。
(三)运用插叙注意点
(1)请找一找《羚羊木雕》中的提示插叙开始和结束的语句。“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
注意文意上的过度和衔接。如果没有这些提示语,文章内容的叙述就会显得不连贯。
(2)、选择插叙的内容,一定是与本文中心紧密相关,不能游离于中心之外,如果说中心事件是花的话,插叙的内容就属于叶子,以叶衬花,花木更艳丽,插叙部分补充中心事件,中心事件才更丰富。
插叙须注意(板书):
1、瞻前顾后,衔接自然
2、紧扣中心
三、我也来试试
看来,同学们磨刀霍霍,想小试牛刀,那就让我们运用以上知识来体验插叙之妙。怎么样?运用刚刚了解到的插叙方法,大家先来讨论《礼物》中这段插叙的内容该如何补充完整。
阅读《礼物》,请合理地补充插叙部分。
要求:运用插叙补足内容
时间:5——6分钟
字数100字左右 师生点评并进行修改总结。
四、总结
《羚羊木雕》这么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离不开插叙的运用,希望这节课同学们学到的插叙方法以后能运用到写作中。
五、作业布置
以“亲情”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自拟标题,运用插叙的写法来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性文章。
(温馨提醒:本次习作评批的标准:习作中是否有插叙的画面,画面之间的嫁接是否天衣无缝。)【卢老师主持发言】
大家早上好!我们本次研讨的“同课异构”不同于常态的“同课异构”在“切入点”和“文本立意”上做文章,面对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和“文本立意”,其实那是一种同课异班异构向横向的文本开发,而我们这次的探讨也许是一种新尝试:就是面对同一篇文章,却以这篇文本为例子进行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研究从而形成不同专题教学,让课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教学意义。美其名曰:“同课同班异构(纵向深入)”。
比如林爱芬老师的教学专题是以《羚羊木雕》为例谈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艺术。这是立足在本文所反映的文本主题上,本文作者正是有意通过这样一篇真情文章一个真情故事经过艺术真实加工后来真实探讨我们少年时代在对待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正确沟通艺术。而肖秋桂老师的教学专题则是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记叙性写作指导。主要是在林老师教学的文本把握的基础上,再只取一瓢切准这篇文本中的写作可指导点:当文章同时写几件事并重复交叉在一块时,是如何采用插叙等巧妙方法进行合理布局的;还有当文本同时出现几个人物时注意如何安排详略,依次出场。(这一点由于时间有限就没有在课堂呈现)正是因为本文有这样的写作可指导性,我们才立足于形成一节写作指导课。这又给我们呈现了完全于林老师不同的文本设计和教学意义。
今天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尝试和我们认为有意的探讨呢?我们的理念支撑点在于:王荣生教授主持的“案例·课程内容建设”栏目中: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我们认为只有从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住语文课的阵地,才不致于教了几十年的书还是稀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教语文,是不是一直在“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我觉得语文只有在先清楚自己的确是在“教什么”才有意义和有价值谈“怎么教”等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魅力。
当然,我们今天的这两节语文课,我们两位老师是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即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内容正确并相对集中。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就是我们即将要探讨的如何在“怎么教”上如何再进行改进甚至重构。比如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等教学设计上的艺术探讨上哪些还需要改进的等等。一句话,研究课堂“怎么教”一切都是为了让课堂更好的实现“教什么”服务的。
接下来我们先请今天开课的两位老师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后的最大成功点或困惑点。有请林老师,肖老师—— 【两位老师教后感悟】
林爱芬老师:
对我来说,这是次失败的教学体验,主要失败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估计过高,从而在课堂上出现与自己预期相差比较大时,无法很好地导回正轨。这样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无法掌握,促使最后的重头戏无法很好地展现出来,自然文章的教学内容就不够完整,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无法突出。二是作为一个刚踏上讲台两个月的新教师,课堂语言以及课堂机智远远不够,因此,无法通过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体现文章的教学目标,致使很多老师普遍认为教学目标不明确。
另外,这堂课有两个方面的缺失:一是对学生评价的缺失。当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其实读得并不是很到位,但我因一直注意到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评价,以致使这次长达八分钟的朗读,变成只是为读而读的状况。二是面向全体的缺失。新课程一再强调,现在的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而我也一再提醒自己,但在这次课上,却并没有很好的奉行。一堂课,如果连全体学生参与,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很难成为一堂合格的课。这些,都是我今后应该引起重视并改正的,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创生良好课堂的合格教师。
肖秋桂老师: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旨在通过了解《羚羊木雕》中的插叙方法进而学会运用它。
本堂课值得肯定的是思路非常清晰,先是引用曾国藩写奏章的故事导入记叙文写作顺序的重要性这一话题,并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会插叙的运用,接着通过结合《羚羊木雕》的分析了解什么是插叙,明确插叙的作用,并掌握插叙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通过补写一段插叙巩固所学内容。
本堂课三易其稿,最初的设想是教研组长提出来的,结合《羚羊木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指导,挖掘本课中的写作方法,一是如何将发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几件事巧妙的组织起来,教会学生运用插叙,二是如何将多人出场的人物写得出彩,教会学生安排好人物的次序。通过试教,这两项内容量过多,难度大,后决定删去第二种写作方法的指导,专取插叙的指导。
决定了上插叙写作指导课后,就着手准备材料。应怎样让学生进行插叙的课堂实践,是让他们直接分析一篇文章的插叙作用,还是补写一段插叙,思来想去,决定选取后者,相对于前者教学内容更深入些,能通过学生动笔补写检测他们是否学会了插叙。
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究其原因,一是本身的教学内容没有趣味性,二是本人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弱。写作指导课一直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呈现的较为零散,通过本次的教学活动,本人很受启发。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更好的结合起来,如何将写作方法从理论层面逐一化解为教师可操作学生容易学的实践层面上来,这是我要继续深思的问题。【主持人】 刚才两位老师各自谈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成功点和不足之处。都很谦虚。作为刚任教两个月的林老师来说,对于本课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已经很不错了,肖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大家有目共睹。现请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可以谈今天这两节课在教学内容取舍上以及在教学策略上该如何改进更趋有效;也可以谈我们尝试这样的“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是否行得通,有没有实际价值和指导意义等等。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各位听课老师教后研讨评点记录】 〖杨老师评点〗
林老师:
1、林老师的沟通主题上,我们老师是不是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学生间互动沟通与合作;②学生与文本间如何产生共鸣;③师生间如何有效对话,如何做到面向全体;
2、在主问题“那该怪谁?”上因后面没有在“化解矛盾”上做足文章,从而无意强化了学生心中的责怪意识;
3、化解矛盾采用表演的形式来重构文本化解矛盾,是不是对学生要求太高了或者说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了?
肖老师:
1、在运用写作上对选材应把握好度,《礼物》这篇文章对七年级学生是不是过深了?也许学生很难进入那种回报式体验,这样以来插叙内容的补充就有难度。〖余老师评点〗
林老师:在分角色朗读上,是先理出各人物的性格还是先让学生朗读,这一点值得我们再做考虑。〖蔡老师评点〗
肖老师在运用插叙进行写作运用训练时,老师是不是放慢速度,对学生再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对扩展材料进行朗读领会,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本文可以在哪些地方插进回忆性的内容,再让学生自选其中一处补写,这样就给学生留下更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硬性漏空让学生单一补写。〖庄老师评点〗 肖老师在运用插叙写作练习中,我是这样想的:假如不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写作指导,就马上拿课外《礼物》这篇文章,通过我们老师插叙指导,让学生补写插叙内容,那写出来的文段质量是不是也差不多呢? 〖陈老师评点〗
1、教材处理单一,做到一课一得,这两节课都能很好的做到,给我的学习是对教材的处理要狠,要忍痛割爱。
2、阅读与写作如何交融,肖老师的这一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借助课例,让写作指导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陈老师评点〗
林老师:
本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来关照教学,林老师这节课的立足点和教学内容是什么,有没有处理得很明确?
肖老师:
本课教学对我启发很大,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设计精巧,不过在进行插叙练习的指导上是不是再细一点,先对扩展材料进行入文学习,把握主旨后再进行指导学生所插内容要求,是不是更有效。
本次教研:
本次校本教研以读促写,在读中学会写作,这是一次很有效的尝试。〖饶老师评点〗
肖老师的一节课对我启发很大,我反思我本学期实施的短文训练,可不可以也应该立足于文本的某一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目标性的写作练习。〖白老师评点〗
本次教研很实在,能立足我们的常态教学进行研究,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不过给七年级学生进行插叙写作方法指导是不是太难了,虽然肖老师在这节课中指导很成功。〖李老师评点〗
1、林老师在“怪谁?”这个问题上没有很好的进行师生、生生、生本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后面的矛盾化解不是很到位,这是很遗憾的,其实本课教学的情感教育点选择是准的。
2、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朗读如何做到有机结合,在这一点上我们老师是不是再做进一步的探讨,林老师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所起的作用,我认为只能起到熟知文本的作用,其实完全可以让朗读发挥更大的作用。
3、肖老师的这节课是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给我们的写作指导开辟了一块新领域。
4、本次的“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尝试,这里的“异构”其实是以相同文本为例进行不同专题的教学尝试。【质疑续研】
1、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朗读如何做到有机结合。在分角色朗读上,是先理出各人物的性格还是先让学生朗读,这一点值得我们再做考虑。
2、在运用写作上对选材应如何把握好度,《礼物》这篇文章对七年级学生是不是过深了?在运用插叙进行写作运用训练时,老师是不是放慢速度,首先让学生对扩展材料进行朗读领会、把握主旨后,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本文可不以先让学生讨论可以在哪些地方插进回忆性的内容,再让学生自选其中一处补写,好让学生留下更自由的补写空间。
3、一堂课在如何设置并解决主问题上,应该慎重考虑。课堂上如何进行良好的师生、生生、生本间的沟通与交流。
4、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更更加有效的整合,如何将写作方法从理论层面逐一化解为教师可操作、学生容易学的实践层面上来。【亮点共识】
1、文本教材处理要单一化,做到一课一得,这两节课都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给我的教学启迪是对教材的处理要狠,要忍痛割爱。
2、阅读与写作如何交融,肖老师的这一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基于课例,让写作指导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给我们的写作指导开辟了一块新领域。
3、本次的“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尝试,很实在,能立足我们的常态教学进行研究,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这其实也是以相同文本为例进行不同专题教学的有益尝试。
第五篇:创意教研 同课异构
创意教研
同课异构
——参加徐日扬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初中美术创意教研活动后感悟
雷顺玲老师在创意教学研讨活动中积极发言
本人有幸成为徐日扬名师工作室的一名学员,在徐日扬老师的组织下,参加了这次初中美术创意教研活动。我通过参与此类的教研活动,不仅对执教者本身,并且对美术教师群体、对整个美术学科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
对“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我想结合这次观摩内容为岭南版的初中美术《连环画·组画》三节“同课异构”的美术创意教学实验课,进行一些反思。本人认为三节课都是很好的创意教学,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新方法。三节课都各有特色,各有创新点,现简单阐述一下我的听课所受到的启发、收获和一些困惑与想法。三位教师的创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很有创意的课堂练习。第一位授课教师是市首批美术学科带头人——厚街湖景中学张水琼老师,张老师的创意点是利用成语故事布置课堂练习,突出中国传统连环画的绘画特色,她教学形式多样,如看图猜成语的游戏导入、传统与现代连环画的对比、欣赏总结等,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张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着实让我敬佩,张老师的教师示范作品是以国画的形式表现的愚公移山四幅连环画,展现了教师的基本功的同时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第二位授课教师是长安实验中学的一位年轻教师——林春桃老师,我敬佩于才工作一年的年轻老师上课能如此老练,林老师的创意点是利用延续卢梭的梦这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她的教学设计在徐日扬老师的指导下很成功,此课以点带面、教学新颖,课件制作简练、精美。第三位授课教师是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谭婉雯老师,谭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流畅,环环相扣,创新点也是在课堂练习——让学生临摹改编“兔斯基人生语录”,突出漫画风格的连环画,教学方法有趣、想法独特,绘画步骤清晰易懂,作业效果非常好,学生收获大。有奖抢答的奖品也能很好的展示教师的基本功。
对于这三节课,本人也存在一些困惑与想法。
第一节,张水琼老师的课给人一种传统的感觉,虽然内容面面俱到,但总感觉有点太充实。另外,张老师在黑板上展示了非常优秀的国画连环画个人示范作品,如果张老师能在课件中把作品展示出来,让我们能清晰的欣赏老师的示范作品,并利用这示范作品作为作画步骤的讲解,效果会否更好一点。
第二节,本人觉得林老师的示范和美术基本功的展示有点欠缺,抛弃了传统的粉笔板书,用事先打印好的标题直接粘贴到黑板上,似乎离美术课的“本体”和“常态”有点远。我觉得如果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写上粉笔字会让学生印象更深。作业效果方面,剪贴和刮画纸的效果比较好,而且时间比较快,可以考虑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剪贴连环画或刮画纸连环画,并表明制作方法的多样性,这节课只选择其中两种表现形式。
第三节,如果谭老师能带有情感地表达,会使这节课更加精彩,教师语言也是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个人魅力的展示。曾经,有位学生跟我说,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语言收效差距很大,说话平淡的老师往往像给学生播催眠曲,说 2 话抑扬顿挫的老师可是学生的兴奋剂,效果可达到能把睡着的学生唤醒。可见教师的语言魅力的重要性和效力。另外,谭老师在本节课中主要讲漫画形式的连环画,很容易让人感觉是在上漫画课,如果能在课中点到连环画的形式除了漫画的表现形式外,简单介绍一下其他的表现形式,尤其提一下中国传统连环画会更好。在细节方面,抢答的问题最好是客观题,主观题用在抢答处好像不大理想,如构图问题分析与背景线条等抢答。
通过以上“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我在教后反思中发现除了有不同教师的异构之外,还有教学目标的异构、教学方法的异构、甚至还可以进行同一教师不同学龄段学生群体的异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除了“同”之外,更重在“异”。必须要在“异”上去下工夫,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样的“异构”会促成课堂不断的生成,带来的是一种“智慧”的碰撞,学生的一些精彩的观念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上不断的诞生,那么这样的教学永远是鲜活和生长的,从而有效体现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也正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发展方向。
【小知识】“同课异构”是这些年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课异构”按照习惯解释是指同一课题的内容由分别由不同的执教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执教者个体的差异,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教学特点,并为集体研讨提供了研究素材。
(文/ 东莞中学初中部
雷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