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导学案剖析

时间:2019-05-12 20:2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词导学案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词导学案剖析》。

第一篇:秋词导学案剖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碧霄:青天。排云:推开白云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 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 朝:春天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 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秋之不同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是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晴空”二字即描绘出秋高气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风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的欣赏,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古代诗歌体裁分类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等。“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1.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1.《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反映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2.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也可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七、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

1.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

八、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1.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2.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四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九、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辛弃疾《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十一、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1.思乡怀人诗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常用艺术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之情。2.写景咏物诗

这类诗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托物寓意,借蝉的形状和生活习性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3.忧国伤时诗

这类诗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腐化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对劳动者寄寓了深切同情,忧虑时局,呼唤光明,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常见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

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4.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有的借古事、古人、古迹等生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有的孤影自怜,感慨自身,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理想。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黍离、商女、明月、城池、流水、野草、燕子等。江城子 欧阳修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逝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5.赠友送别诗

这类诗多抒写离情别绪,抒发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表明心志。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想象、烘托、比喻等。用于本类诗的意象有阳关、长亭、劳歌、南浦、柳岸、流水等。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送别诗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看到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情与景巧妙妙地结合,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6.羁旅行役诗

这类诗多写游客浪子出门在外,眼前景触发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行旅途中的艰辛与痛苦。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油灯、鸡鸣、车铎、板桥、山路、鸿雁、落日、秋风、孤帆等。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异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落日”虚实结合,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7.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羡慕或自得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有的也反映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常见的艺术手法有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山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

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8.边塞征战诗

这类诗或抒发戍卒思归之苦,或抒发思妇忧亲之情,或抒发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风格或悲壮或凄苦或豪迈。这类诗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有的还指出了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残暴本质。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意象有关山、明月、羌笛、长城、冰雪、羽书、刁斗、瀚海、楼兰、单于等。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其中“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对照着写,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句借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9.身世感怀诗

有的抒发离乱或劫难之余的片刻欢娱之情,有的则表达身世低下的不平之意。前者常用奔流、群山、啼鸟等意象,而后者则多用涧草、山峰等高下之物来表达。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诗人在**飘泊中暂时在成都草堂安生,幸得友人相助,生活倒也恬然自乐,于是有了上述诗句。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以两种生活环境下的梅来喻两种处境,但“一般开”则表达出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孤高傲岸品质。10.谈禅说理诗

这类诗,或阐发禅理玄机,表达对人生的某种顿悟;或借景说理,表达人情世路中的一些哲理。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设疑质问等。常见意象有鸣钟、流水、空城、烟云、大道、富贵等。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题西林壁 苏轼 琴诗 苏轼

11.悼亡游仙诗

这类诗借写与神仙交游,进入一派极乐世界。虽然有些表达长生不老、醉生梦死的奢侈不切之意,无现实意义,但也不乏一些诗作借在仙境的超脱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有其积极意义。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夸张、卒章显志等。常见意象有醉态、梦境、仙人、深山、怪石、松鹤、棋枰、歌舞等。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2.宫怨诗与闺怨诗

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

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朱庆余《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歐陽脩《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帘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13.题画诗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总之,有下列思想内容值得关注:忧国忧民、当道昏庸、山河沦丧、离乱痛苦、同情百性、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昔盛今衰、国家前途、蔑视权贵、愤世嫉俗、仕途感喟、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田园情趣、归隐田园、登高览胜、伤春悲秋、闺思春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青春易逝、触景生情、羁旅愁思、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诗歌由感而发,诗歌的感情基调即写作诗歌的感情推动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了诗歌创作,奠定了全篇基调.诗歌的语调即表达感情的音律变化.因感情基调而异,或平缓,或急促等.诗歌的风格即因诗歌表达手法和叙事角度而产生的手法差异.总体可分为现实和浪漫两种.诗歌的停顿即感情、叙事和语调的间歇.视感情转换而定.诗歌常见的感情基调

(1)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

激昂、消沉等。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如:《春望》、《山坡羊 潼关怀古》、《归园田

(3)不同诗歌类别感情不同:

边塞征战诗,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鉴赏点拨(一)注重平时积累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二)、分析诗歌意象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注重表达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互文等;

3、表现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要理解“赋比兴”所特指的含义,抓住要点体会内涵。

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第二篇:《秋词》学案

秋词

学习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3.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学习难点: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________,_________人,______代文学家、哲学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而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2.正音

寂寥()春朝()鹤()碧霄()

3.理解诗歌大意。

三、合作探究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5.“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6.“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7.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反馈

8.《秋词》中哪一句是表达作者对秋天评论的?

9.《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

10.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11.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三篇:文言文导学案剖析

《小石潭记》导学案

建湖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 刘同花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文化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课前自学】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他的诗多抒写抑郁悲愤之情,如《江雪》;寓言小品(如《黔之驴》),短小精悍,含义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且往往融入悲愤苦闷的情绪,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了解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贫瘠而荒僻,但却多奇山丽水,风景十分秀美。柳宗元闲暇时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与花草木石为伍,借以遣送岁月,抒发心中的抑郁愤懑之情。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为坻()

为嵁()

翠蔓()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4.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导学过程】

一、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石潭记》。

二、自学成果展示

1.交流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正确认读字词,朗读时准确停顿。

三、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翻译全文。

四、交流、质疑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作好记号准备质疑。

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3.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画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打上☆号,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五、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堂训练(1)古今异义

去:(古)(今)居:(古)(今)小生:(古)(今)(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知其源()差:①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闻水声()心乐之()下见小潭()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皆若空游无所依....()凄神寒骨()..(4)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要重视字词的归纳、总结、积累。要注意文中重点 的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归纳总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2.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2.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走进课文,品读美点,把握作者写景的技巧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示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组内交流探究后展示,有感情地读出摘引句,再作评析。)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总结归纳:(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

(2)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3)抓特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4)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动静结合。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三、走近作者,体会心境

1.结合背景,理解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背景再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2.朗读品味,体会心境。

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学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3.正视逆境,笑对人生。遭遇挫折乃人生常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劝解他直面挫折?(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如引用名人名言、排比、比喻等,感情真挚地劝说。)

四、质疑

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

六、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完成《记承天寺夜游》自学任务。【理论阐述】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据此,我采用我校“教学相融、当面练评”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以问题导学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主体,以当面练评来辅助,以反复诵读促理解,从而达到掌握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并陶冶学生情操的文言文学习目的。

一、以问题导学为主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思维永远从动力开始。因此,教师在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有针对性的设臵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找出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导学案不仅先后设臵了课前自学问题、课内自主学习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还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个一个的问题,引领学生紧扣文言文的特点,从字词认读到实词虚词的释义,从理解文章大意到写景方法的学习,从体悟作者的心境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陶冶了情操。

二、以师生互动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相融、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导学案设计时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地位,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并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矫正相融,这样人人参与、平等交流、共享成果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当面练评来辅助。

“当面练评”是“教学相融、当面练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练评”结合是本导学案又一特色。导入课文后即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这时的练评,既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又纠正了自学中的存在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抢答,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品读美点、理解心境、劝说其笑对挫折等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以反复诵读促理解。

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文言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文言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诵读。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导学本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时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朗读;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流利朗读,读准节奏;在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愉悦、读出苦闷;最后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诵读的形式可以是学生单独朗读、分组诵读、全班齐颂。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唯如此,学生才会成为终身发展的人。

第四篇:《山居秋暝》导学案

《山居秋暝》导学案

学习目标1、2、学会分析中间两联的写景特点 体会作者的生活志趣

一、诵读诗歌,注音并解释。

秋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浣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芳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晴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从松林中照下,清泉从大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出一阵谈笑,是归家的洗衣女,莲叶移动,是渔舟顺水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节干枯,王孙们(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三、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颔联和颈联写景,意境优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简要分析这两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导学案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走近作者。

杜审言在高宗元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找出点名情感的关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怎样的新鲜优美之景?结合诗文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诗文说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安晚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歌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颔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是用典,抒写胸怀,思考作者抒写了怎样的胸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北大荒的秋导学案

姓名: 班级: 第 组 《北大荒的秋天》导学案 第1课时 主备人:杜春花 审核人:霍鲁亚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3.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认读词语,并纠错。(自由读,指名读)荒 灰 抖 纹 豆 燃 烧 铃 岭 茫

几缕

橘黄

绛紫

顿时

漾起

豆荚

脸庞

榛树

转眼间

热闹非凡

银灰 透明

波纹 燃烧 山岭 漾起

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2、自由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北大荒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②课文是从哪两方来写北大荒秋天的美的?

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优美?

④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北大荒秋天的物产丰富?

⑤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三、展示自我。

四、收获成功之果,品尝幸福快乐。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

几缕.(lǒu lǚ)燃.烧(rán lán)清澈.(châ荒.地(huāng huān)沉甸.甸(diàn diān)草甸.

子(diàn diān)

二、组词,加部首成新字再组词。

荒()_____()文()_____()令()_____()斗()_____()然()_____()列()_____()

â)c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说说北大荒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北大荒的秋天?

学生根据导读自读课文感受原野之美:(1)课文哪一段写了原野的景色?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热闹非凡的呢?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三、展示自我

四、巩固练习: 基础达标:

1、下面的词语,每读一个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请你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

银灰 橘黄 血红 金黄

2、请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词语:

一()树叶 一()波纹 一()小鱼 一()大雁

()出宝物()动锦缎()起脸庞()出笑声

一()如()()澈见()()()斑斓 热闹()()

3、小河 如同,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水面顿时漾起了。

①、请按课文内容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②、从这段话中找出比喻句,并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拓展延伸:

小结:北大荒的天空流云似锦、小河动静相宜、原野热闹非凡,其实美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出示句子: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理解“草甸子”,读好“沉甸甸”。

那么多的美景,你能不能用总分结构的方式,以“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为总起句来写一写。(可以是书上提到的,也可以是你想到的。)

板书设计:

天空

流云似锦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动静相宜 美 原野

热闹非凡

下载秋词导学案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词导学案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著阅读导学案2014秋

    望城中心中学 李巧玲 《走进名著陶冶情操》导学案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导学案 1一、教学目标: 1、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瑞.脑.销金兽:(2)佳节又重.阳. (3)有暗香盈.袖: (4)凄凄惨惨戚戚: (5)乍暖还寒时候: ....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比较.探究《 秋词 》《 采桑子 重阳》 《登高》《秋颂》 《落叶》导学案

    比较.探究《 秋词 》《 采桑子 重阳》 《登高》《秋颂》 《落叶》 第一课时 【温故互查】 1. 阅读下面两首诗,说说它们分别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印刷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第剖析

    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万邦德 审核:刘法正 审批:陈安乐 时间; 《兰亭集序》导学案 【教师寄语】生是一个偶然,死也是一个偶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

    《故都的秋》教案导学案

    《故都的秋》教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3、 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

    故都的秋导学案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诵读感知北国之秋的特点 名师精讲 一、了解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