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阅读-1.分析散文线索的作用 (教案)
楚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金国春 金国让 No:046 散文阅读之线索分析
【教学目标】
1、回顾散文相关知识。
2、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一、散文基础知识回顾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写作过程和中心分 :
1、描写性的散文(抒情散文)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2、记叙性的散文(叙事散文)写人的散文:要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类)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记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 同上。
3、议论性的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散文的线索】 1.什么是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楚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金国春 金国让 No:046 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二、考点透视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原本散漫的材料就是靠线索才可以连缀成文的,“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
江苏卷只在2009年考查了散文文本,但没有考查该考点。近几年其他省市的试卷中,对线索的考查则一直是热点。这些试题,有的直接明确某事物是文章的线索,有的说某事物是文章的文眼,有的说文章是围绕某个内容展开的,其实质都是考查文章的线索。
三、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1.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 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 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 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 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 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3.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
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如:《 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 2 楚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金国春 金国让 No:046 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5.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
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 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 ——思念“我”的老师。
四、真题回放
(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试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 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 3 楚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金国春 金国让 No:046 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考虑到“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需要我们注意到文章前后的联系。在本文中“雪”是贯穿全篇的线索,第2段就写到“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 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第3段中又写到“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第6段中,当和祁连雪岭相对时,作者说“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而到文章最后,作者忍不住“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找出文中这些写到祁连雪的语句,适当的加以概括,就可以回答该题了。【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五、总结:解题方略归纳。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
抓线索的方法:
①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②从标题入手。
③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
楚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金国春 金国让 No:046 ④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
六、课后作业
阅读《味蕾上绽放的爱》回答下列问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明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2分)
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自己爱吃咸花生两件事。
2、第④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说明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前一问1分,后一问两层意思各1分。共3分)
3、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烙有人的记忆,也渗有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承上启下”1分,点明“上承什么”1分,“下启什么”1分,5 楚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金国春 金国让 No:046 共3分。)
3.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的“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点明主题”“统领全文”各1分,“爱的赞美”2分,共4分)
第二篇:散文阅读之线索分析——教案范文
省沭中2015届高三语文
主备:司开朴
审定:
散文阅读之线索
教学目标:
1、散文线索的知识。
2、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
一、知识补充:
⑴、散文的线索: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 《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 《藤野先 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⑵、常见的线索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2、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⑴、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 《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 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⑵、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 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 《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 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 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⑶、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 《白杨礼赞》 “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 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 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 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⑷、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 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 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 《 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 “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 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 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⑸、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 “形散神不散” 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 “神” 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 《我的老师》 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 “我” 难 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 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 ——思念“我”的老师。
二、知识链接:见“核按钮”P、118.三、例题示范:
见“核按钮”《牛铃叮当》(2013年浙江卷)
四、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试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
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 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8.作者曾说: “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 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考虑 到“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需要我们注意到文章前后的联系。在本文中“雪”是贯穿全篇的线索,第 2 段就写到“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 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 西 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第 3 段中又写到“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 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第 6 段中,当和祁 连雪岭相对时,作者说“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 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 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而到文章最后,作者忍不住“即兴赋诗,寄情于祁 连雪”。找出文中这些写到祁连雪的语句,适当的加以概括,就可以回答该题了。
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 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 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五、总结:
解题方略归纳。线索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 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
抓线索的方法:
①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②从标题入手。
③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④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
第三篇:散文阅读(二):线索解析
散文阅读㈡:线索解析
一、散文基础知识巩固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写作过程和中心分 : ①描写性的散文(抒情散文)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眼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也有个别的文章是文眼和线索合二为一的。
②记叙性的散文(叙事散文)写人的散文 要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类)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记事的散文 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 同上。③议论性的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二、直击考点——理清文章脉络,寻找作品线索
1.什么是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3.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
抓线索的方法:
①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②从标题入手。
③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
④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
三、把握散文线索阅读五法
1.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组织安排材料的。
·又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 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 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 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 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 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3.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如《 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5.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
·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 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 ——思念“我”的蔡老师。
四、真题回放
(2011年内江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 明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
五、写作之日积月累——《爱的教育》
校长先生
可莱谛今天在学校里很高兴,因为他三年级的旧先生到校里来做试验监督来了。这位先生名叫考谛,是个肥壮、大头、鬈发、黑颈的先生,目光炯炯,话声响如大炮。这先生 常
恐吓小孩们,说什么要撕断了他们的手足交付警察,有时还要装出种种可怕的脸孔。其实他决不会责罚小孩的,无论何时,总在胡须底下作着笑容,不过被胡须遮住,大家都看不出他。男先生共有八人,考谛先生之外,还有像小孩一样的助手先生、五年级的先生是个胶子,平常围着大的毛项巾,据说他在乡间学校的时候,因为校舍潮湿,壁里满是湿气,就成了病,到现在身上还是要作痛哩。那一级还有一位白发的老先生,据说以前曾做过盲人学校的教师。另外还有一位衣服华美,戴了眼镜,留着好看的颊须的先生。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己研究法律,曾得过证书。所以得着一个“律师”的绰号。这位先生又著过书简文教授法之类的书。教体操的先生原来是军人,据说属于格里巴第将军的部下,项颈上留着弥拉查战争时的刀伤,还有一位就是校长先生,高身秃头,戴着金边的眼镜,半白的须,长长地垂在胸前;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纽扣一直扣到腮下。他是个很和善的先生。学生犯了规则被唤到校长室里去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的,先生并不责骂,只是携了小孩的手好好开导,叫他下次不要再有那种事,并且安慰他,叫他以后做好孩子。
有一天,我父亲在校长室和先生谈话。父亲向先生说:“辞职是多少乏味的事啊!”这时,恰巧有一个人领了孩子来见校长,是请求转学的。校长先生见了那小孩似乎吃了一惊,将那小孩的脸貌和桌上的照相比较打量了好久,拉小孩靠近膝旁,拓了他的头,注视一会儿,说了一句“可以的”,记下姓名,叫他们父子回去,自己仍自沉思。我父亲继续说:“先生一辞职,我们不是困难了吗?”先生听了,就从抽屉里取出辞职书,撕成两段,说:“已把辞职的意思打消了。”他声气和善,言语亲切,小孩出来的时候总是红着眼睛,觉得比受罚还要难过。校长先生每晨第一个到学校,等学生来上学,候父兄来谈话。别的先生回去了以后,他一人还留着,在学校附近到处巡视,防恐有学生被车子碰倒或在路上胡闹。只要一看见先生那高而黑的影子,群集在路上逗留的小孩们就会弃了玩的东西逃散。先生那时,总远远地用了难过而充满了情爱的脸色,唤住正在逃散的小孩们。
据母亲说:先生自爱儿参加志愿兵死去以后,就不见有笑容了。现在校长室的小桌上,置着他爱儿的照相。先生遭了那不幸以后,一时曾想辞职,据说已将向市政所提出辞职的辞职书写好,藏在抽屉里,因为不忍与小孩别离,还踌躇着未曾决定。
课后作业
阅读《味蕾上绽放的爱》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④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2.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3.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1.“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说明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前一问1分,后一问两层意思各1分。共3分)
2.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烙有人的记忆,也渗有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承上启下”1分,点明“上承什么”1分,“下启什么”1分,共3分。)3.“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的“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点明主题”“统领全文”各1分,“爱的赞美”2分,共4分)
第四篇:1.《芬芳幸福》(散文)
芬芳幸福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对一些大起大落无动于衷,却被那些偶或飘来的,带着淡淡清香的信笺感动得泪眼婆娑。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孤独者总是这样对我说,那满天繁星是怎样地守望着千年万年的孤寂,却依旧相互传递着亘古不变的柔情。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来了今生的一次擦肩。这种缘分是怎样的一种珍贵与幸福,我告诉孤独者,寂寞的人应该相扶而不是相怜。
有没有一种永恒因珍惜而深刻?有没有一种幸福因失去而美好?我总是这样问,远方的那一个孤独者。
孤独者总会告诉我说,曾经因为珍惜一棵星星而放弃了一片阳光;曾经因为珍惜一棵树而错过了整片森林;曾经因为留恋一朵浪花而流逝了整片海洋,然而何必悲伤呢?有一种幸福不 是因为拥有而美丽,而是因为缺憾,才更显珍贵。
于是,我们笑了,虽然不能相视而笑。
是的,没有了繁星的灿烂,我还拥有记忆的美丽;没有了那棵树的执著,我还可以在森林里 寻找那一份蓬勃的绿意;没有了对那朵浪花的痴迷,我还可以在大海中感受那一种浩瀚。何 必把心灵搁浅在一个没有方向的港湾呢?
当小雨将记忆淋成了褪色的风景,还有一种勇气,可以将幸福绚丽成最浪漫的构想。于是,我对孤独者说,即使命运把我变成荒漠,我也会像骆驼一样默默前行;如果生活把我 变成一只河蚌,我也会用一生的心血,将刺入体内的痛,升华成一颗晶莹。这或许是一种坚强的幸福吧!
顾城说:“我要用我笨拙的手,在白纸上画下自由而不会流泪的眼睛。”孤独者告 诉我。舒婷说:“生命中,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我对孤独者说。
于是,两颗寂寞的心灵又开始摇动,不是因为孤独,而是因为感动。
于是,我们便开始假如:就假如那搁浅沙滩的烦忧是为生命特设的底色;就假如生命中的缺 憾和悲愁是幸福和快乐特定的节奏;就假如那个冬季,一直未飘落的雪花是我们缘分的天空 装扮的云彩,那么,是不是生命中所有的忧伤都飘溢着一种幸福的芬芳!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有一种生活,它虽然拥有很多美丽与温柔,但它依旧不会因为我们的挽 留而驻足。
于是,有一种幸福,不是因为拥有,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那从心灵底蕴飘溢出来的淡淡 的清香--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心灵……
评析:
语言精美富有哲理
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去解释幸福,而是选择了孤独和残缺,用变换思维方式的方法,从一 个新颖的令人心颤的角度去诠释幸福。“有一种幸福不是因为拥有而美丽,而是因为缺憾才更显珍贵”,文章的哲理也表现于此,难道我们能够否认,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心灵?
文章的语言十分精美,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比喻贴切,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排比句和排比段运用使意境具体、生动。行文如高山流水,清新自然,在高考作文中堪称佳作。
第五篇:把握散文线索阅读五法
把握散文线索阅读五法
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 ”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学生在阅读时如 果正确地把握住线索,就能准确地理解、剖析文章。
可是,由于作者思路千变万化,也由于写作内容、意图与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线索安排也就 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线索的时候,注意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 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 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二、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 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 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反复出“线”
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 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 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四、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 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 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五、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 “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 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 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 ——思念“我”的蔡老师。
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总之,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只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去把握它的线索,就会 对我们理解、分析散文的内容、结构、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