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指南》为依据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
以《指南》为依据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
——兼谈《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的修订 主讲:周丛笑
一、何谓幼儿园一日活动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即班级(园所)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
班级(园所)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在班级(园所)所发生的与幼儿相关的一切活动,如生活活动、运动、游戏和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
《条例》、《规程》、《纲要》、《国十条》、《指南》等精神要得到充分落实,取决于班级(园所)高水平的一日活动。
一个幼儿在班(园)的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保教水平。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当前的快乐成长以及终身发展。民主、平等、宽松的班级氛围,科学、有效的一日活动,是提高保教质量的基础。
二、从《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精神看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指导思想
(一)《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精神的基本要求
1.《幼儿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89.8.20国务院批准,1989.9.11国家教委发布,1990.2.1施行)
幼儿园应当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创设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环境。
2.《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1989.6.5国家教委发布试行,1996.3.9国家教委发布,1996.6.1施行)
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01.7.2国家教育部发布,2001.9试行)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
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时间、活动、过渡、常规)。——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4.《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2010.11.21国务院发布)
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
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5.《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1.12.28国家教育部发布)
幼儿园(含学前班,下同)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
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 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
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12.10.9国家教育部发布)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二)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指导思想
1.一日生活皆教育,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全面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2.一日活动要保教结合
3.一日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4.一日活动要关注环境的创设
——这些,都鲜明地体现着国家意志和先进理念,也为着所有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
三、依据《指南》等文件精神,全面修订《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
◆ 修订目标与价值追求
全面贯彻落实《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的精神—— 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游戏:
让幼儿真正像幼儿那样学习与发展,把幼儿从小学化的教育中解放出来; 让幼儿享受人生唯一的、独特的幼儿期,把幼儿从成人功利主义的教育中解放出来;
让幼儿快乐地游戏,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修订理念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条例》《规程》《纲要》精神;
力求全面体现《国十条》《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指南》精神;
力求全面反映近年来我国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和众多幼儿园教师在使用《资源包》过程中积累的诸多宝贵经验。具体而言强调四点:
——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链接:玩具大家玩)和各领域关键经验(链接:小、中、大班上册数学领域纵向统计表)的系统性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特殊价值; ——强调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层次性、递进性和个体差异(链接:纸棒真好玩); ——强调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即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渗透对幼儿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幼儿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创造性、任务意识等的培养; ——强调为幼儿创设适宜而丰富的支持性环境,既关注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更关注幼儿的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混龄(混班)活动、亲子活动、参观(远足)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修订内容
第一部分:教师用资源的修订
(一)教师指导用书的修订 1.主题安排的修订
原有主题整体改动不大,但有微调,具体如下。
主题总量由原来各年龄段9个主题调整为10个主题,每册5个。详见下表。
2.各主题设计的修订
各主题由原来的四部分构成改为五部分构成。即:主题设计思路,主题环境创设,主题活动周表,主题教学活动,主题相关活动。
★ 主题设计思路的修订
将原来的“主题价值说明”改为“主题设计思路”。阐述两点:(1)该主题实施的依据。均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阐述。(2)该主题实施的教育价值。即通过该主题的实施,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 主题环境创设的修订
理念:体现教育的进程,体现互动性、参与性、多样性、艺术性。(1)主题墙:兼顾活动室、走廊、寝室、盥洗室等处墙面,按相对固定和随主题及教育内容变化而更换分别设计。
(2)活动区:含区域设计、区域分隔、区域材料投放及操作提示。其中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为常设区。
(3)空中吊饰:兼顾活动室、走廊的窗台、栏杆、房顶等处。★ 主题活动周表(新增内容)
除节日主题为2周外,其余主题均为为4周。
(1)每周注意领域均衡,每天上下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外交替。一般第一个活动是静的、动脑较多的活动,第二个活动就是身体得以活动的。
(2)上午活动:一般情况下,中大班第一个教学活动为语言、科学、数学等,第二个活动为健康、美术、音乐等。若第二个活动为运动,则户外活动调整为安静性活动。每周教学活动的安排体现全面、整体的要求,注意领域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同领域的活动之间保证适当间距,如星期二有音乐活动,第二次音乐活动一般放在星期四。
(3)下午活动:每周大型主题创造性游戏和区域活动一般各不少于1次;其余为各类规则游戏或其他活动。每周两大类游戏交替安排,规则游戏兼顾各种类型。
(4)每周运动内容基本涵盖走、跑、跳、爬、钻、平衡、投掷、攀登、翻滚、悬吊等各类运动,且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 主题教学活动的修订
主题教学活动即集体教学活动,包括全班一起同时进行的和分小组进行的。具体思路如下。
(1)按照幼儿年龄特点和重点领域相对均衡、循序渐进原则,以主题下的周为单位设计。
每个主题设计4周的教学活动,每周活动数量为:小班(3-4岁)6个,中班(4-5岁)、大班(5-6岁)各10个。
累计起来,中大班每个主题40个活动,小班每个主题24个活动,其中,节日主题中大班20个活动,小班12个活动。全期中大班180个活动,小班108个活动。以供教师选择和参考。
(2)各主题教学活动体例 活动名称:
A.表述尽量儿童化、生活化、游戏化;
B.所有活动名称下写明该活动涉及的重点领域和整合领域; C.内容选择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循序渐进,且适合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目标:
A.表述具体、明确、简洁,有概括性,目标间不重复或涵盖; B.在突出重点领域的同时,兼顾整合领域的发展要求;
C.按照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清晰表述,并在活动过程中一一体现; D.统一采用“幼儿”作为行为主体,具体表述时主语省略。活动准备:
A.包括相关经验准备以及物质材料准备,第一条为相关经验准备,第二条为资源包提供的材料准备,第三条为需要教师自行提供的场地、材料准备;
B.活动准备与活动内容相吻合,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
C.考虑教师准备的便利,力求做到就地取材、生活化、本土化、生态化,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财力、物力,并关注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
活动过程:
A.一般在3-6个步骤之间;
B.每个步骤写明教师、幼儿分别做什么、怎么做,能有助于哪条目标的达成,表述时从本步骤“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的角度展开,层次清晰,有逻辑性,真正一步步接近目标。
C.体现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情境性、趣味性、探索性、操作性,强调主动、专注、坚持、探究、自主、自控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与《指南》精神保持高度统一。
活动建议与提示:
A.写明本集体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B.写明本活动的其他设计思路,或延伸活动、个别教育建议等;
C.写明家长配合事项,如家庭环境的创设及玩具、游戏材料的提供,亲子活动等。
附:
指向与活动有关的背景性资料和参考性资料,有作品的附作品,有图画的配图画,有音乐的附音乐,有游戏的附游戏玩法。
★ 主题相关活动的修订
将原来的“相关各类活动”改为“主题相关活动”。此部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指南》精神,进行了大调整。具体如下。
(1)各主题相关活动的类型与数量 A.游戏活动(见案例):
采用我国传统的游戏分类方法,各主题体育游戏不少于4个,音乐游戏不少于4个,智力游戏不少于8个,大型主题建构游戏、大型主题角色游戏、大型主题表演游戏各不少于1个。
各类游戏活动均强调自由和约束、紧张和放松、想象和真实、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现玩中学。
B.区域活动:
各区活动设计分别不少于2个。
均系根据主题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划分不同的区域(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为常设区),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如: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由游戏中学习、个人学习、与同伴一起学习等。活动设计均突出自主性(按照自身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个性化(不同的活动区从不同的侧面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指导的间接性(以环境、材料等为媒介)等特点。
C.混龄或混班活动(见案例):各主题不少于1个。是让不同年龄或同龄不同班的幼儿通过交往相互学习,从而促进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有时是混龄或混班生活活动,有时是混龄或混班游戏活动等,能为发展幼儿的互动性提供广阔空间,能促使幼儿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D.亲子活动(见案例):各主题不少于1个。是父母陪着孩子参加的一些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活动。它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E.参观(远足等)活动(见案例):各主题不少于1个。是指组织幼儿外出,实地观看、调查、了解等。它能开阔幼儿眼界,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2)主题相关活动体例格式
为促使教师将游戏活动、区域活动、混龄或混班活动、亲子活动、参观活动等主题相关活动放在与主题教学活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有活动均从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几方面认真设计。
(3)主题相关活动设计要求
A.突出活动的自主、自愿、自由,没有高控制、髙结构;
B.有作品的附作品,有图画的配图画,有音乐的附音乐,有游戏的附游戏玩法。
3.全书附录部分的修订
(1)主要活动评估表
(一)(二)的修订
将“主要活动评估表
(一)”更名为“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估表”,主要评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状况;将“主要活动评估表
(二)”更名为“教师主题教育工作评估表”,主要评估教师的主题教育工作情况。
(2)幼儿操作材料3玩法参考的修订
将此部分并入本修订说明的第二部分的第三点“幼儿用资源的修订”,不再出现在附录中。
(3)出版说明的修订
将此部分前移至教师指导用书的“修订说明”后,不再出现在附录中。(4)一日活动计划参考样例(新增内容)
此部分系为了规范一日活动计划而设计,突出了一日活动设计的全面性,凸显了动静交替、室内外交替原则。
(二)教师配套资源的修订 1.教学课件的修订
根据各主题教学活动及相关活动的设计,在原有动漫形式课件的基础上,新
增了以PPT形式呈现的教学课件2,大量动态、直观的课件,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更为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教学挂图的修订
根据各主题教学活动及相关活动的设计,在原有挂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总体以挂图、课件
1、课件2组成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资源体系,物化并诠释着目标和内容,为教师、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3.教学CD的修订
根据各主题教学活动及相关活动的设计,凡教学活动和相关活动中有音乐、歌曲、儿歌、故事的基本录制了CD。
文学作品讲述生动,或有趣、或抒情、或紧张„„扣人心扉,动人心弦,堪称美语,能使人领略到语言的艺术魅力,给幼儿和教师提供很好的语言学习的范式。
音乐作品悦耳动听,或舒缓、或激烈、或活泼、或轻快„„能使人徜徉于音乐的殿堂中,给幼儿和教师提供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范本,提升幼儿和教师的审美情趣。
第一部分:幼儿用资源的修订
(一)幼儿阅读材料1、2及幼儿操作材料1、2的修订
1.根据《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精神,将原来的“幼儿阅读材料1、2”更名为“幼儿读物1、2”,呈现方式也由原来的24开改为16开,读物中的所有内容均进行了重新设计。
内容均系配套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涉及语言、社会、科学、健康等多个领域,均贴近幼儿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兼有教学与阅读等多重功能,亦可作为亲子阅读的读物,教育提示具体、明确,可为教师、家长指导幼儿阅读提供有益指导。
一方面能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幼儿在与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阅读的过程,能增进人际关系,获得关于“真”、“善”、“美”的体验。
2.将原来的幼儿操作材料1、2并称为“幼儿操作卡”,呈现方式由原来的活页背胶改为单张图卡。
每张图卡一般正面为图画,反面为操作提示,所有内容全部重新设计,在引
导幼儿结合画面观察的同时,鼓励幼儿通过提问、探究、思考等途径,动脑、动手、动口操作,主动学习与探索,形成积极有益的经验。
3.幼儿读物1、2和幼儿操作卡、原有的幼儿VCD(在供教师使用的同时,也让每个幼儿在家中和亲人一起观看、讨论,分享审美的愉悦)统一打包为“幼儿材料1”。
(二)幼儿操作材料3的修订
将幼儿操作材料3统一打包为“幼儿材料2”。修改后的小卡片含数字卡、点子卡、图形卡、拼图卡、图案卡、七巧板等,另外除原有的扭扭棒、绳子、手揉纸、彩胶纸,新增了宣纸、橡塑纸、游戏棒,还自主研制了磁性印章,极大地丰富了区角活动材料,在支持主题实施的同时,也增进幼儿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并为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提供了部分素材。
例: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上学期幼儿材料2玩法参考
结 语
名师看幼儿园一日活动
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说过:“幼儿在园的一日就象是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颗珍珠,教师要让每一颗珍珠都闪亮发光。”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第二篇:以《指南》为依据有效介入幼儿活动区游戏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以《指南》为依据有效介入幼儿活动区游戏
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需要,而《指南》不仅是用来观察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而且也是用来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在幼儿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该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同时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以《指南》为依据适时适宜的介入幼儿游戏,在游戏中有效推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指南》 有效介入 活动区游戏
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可见,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自在,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
但是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控制性较强,幼儿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导下进行的。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师决定,这样的游戏并不是幼儿主观愿望中想要的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指南》在“说明”部分特别提出了要注意实施的四个原则:一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二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四是“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四个方面非常明确地提示我们,必须立足于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在解读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而游戏则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是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指南》不仅是用来观察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而且也是用来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的,那么,教师在观察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前提下该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活动区游戏呢?
一、以《指南》为依据注重观察分析,适时介入指导。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要在活动区域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还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因此,在区域游戏活动中,通过适时、适度的介入来帮助幼儿获得尽可能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孩子、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更有助于达到课程与幼儿个体的真正融合。1.要用心观察、适时参与。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对活动区里出现新的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
案例:在建筑区,幼儿拿着积木有的在玩垒高的游戏,有的在玩接龙游戏,而有的则在建构大型的房子,但玩到一定时候,我发现他们对于这种重复性的游戏失去了兴致,有几个幼儿还将所有的积木撒得满地都是,都说真没意思。于是我不声不响地走了过去,拿起了其中的几块积木,说:“老师有一种非常好玩的,你们瞧瞧。”我简单地将积木排成了一列,玩起筑长城的游戏,孩子们看了哇哇叫起来,于是他们的兴致又提了上来,开始了新的游戏。见他们都是照着我的样子在排,我提示说:“你觉得积木宝宝还能怎么排队,试试其他的排法会更好玩。”于是有的幼儿排起了圆形,有的排起了S型,再一次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由此可以看出,在活动中,当幼儿出现操作困难及不良操作行为时,切忌用“你必须要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指令,企图以自己的意愿去控制幼儿的活动,而应该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幼儿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活动,给予的指导应是间接指导而不是直接代劳。2.要善于了解、适时关注。
为了要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首先要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什么是幼儿喜爱玩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玩的,然后根据观察所得,考虑教师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
案例:“钓鱼”是小班主题《亲亲小动物》中孩子们最爱的一个活动区,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玩这个活动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经过观察了解,原来是孩子们对原先投放的“鱼”的数量太少而且种类很单调,“我们该要在鱼塘里投放哪些鱼宝宝呢?”通过讨论之后,孩子们说出了自己平时常见的一些鱼宝宝。“这些鱼该从哪里来呢?”随后提出的问题孩子们立马反应是让妈妈带来或者是自己动手涂画,于是,我们在鱼塘边增加了各种各样的鱼的模型和油画棒,鱼塘里马上出现了又多又好看的“鱼”。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孩子对活动区不感兴趣时,教师应当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了解孩子的兴趣,及时关注、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给予孩子适时的帮助和引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3.要把握时机、适时指导。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应有的放矢,而不是没有重点,没有观察作铺垫,在每个区域都是走马观花般地“游导”。恰当的指导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并注意在活动常规、语言交往、知识技能、创新性和坚持性的全方位指导。
案例:娃娃家里今天新增了一些新餐具,欣杰和涵涵分别扮演爸爸妈妈,看到新鲜的玩具,两个人都抢着做饭。妈妈说:“今天我做饭。”爸爸说:“我来做,是我先进来的。”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吵架了。妈妈把煤灶护在胸前,爸爸把锅子揽在怀里。教师看见了就扮演客人身份赶来“作客”:“我是娃娃家的客人。你们的宝宝睡着了,声音轻一点,别吵醒了他!” “爸爸妈妈一起做的饭肯定很好吃,你们谁切菜、谁炒菜呀?”一场**消散了,爸爸妈妈又一起在厨房里忙碌起来……。
由此可见小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是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和同伴交往协商能力比较弱,当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矛盾不能解决,教师的介入能引导幼儿商量,隐性教给幼儿商量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把握时机、适时指导,留意事情发生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抓住每一个细节,为保证适时介入指导提供真实的依据。
二、有效介入幼儿游戏能推进幼儿的发展。
由于活动区游戏是幼儿的意愿性活动,在他们自主的游戏世界里,如果教师过分介入幼儿游戏,会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成人在游戏中过度行使权利,将游戏过度结构化,从而抑制了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并减少了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和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所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频率与幼儿的发展并非成正比,也就是说,幼儿在游戏时,教师的介入并非是越多越好。1.教师的介入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让幼儿自主开展活动。
“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在区角活动时,孩子们总是对游戏表现出三分钟热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失去对某些区域活动的兴趣,或另投他区,或“闲逛”,或“被迫”继续进行并不感兴趣的活动。此时,教师适时地参与很重要。比如在阅读区,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画面的内容,并设计一些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想象、表达,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当那些暂时离开的幼儿发现阅读区活动仍是那么有趣时,他们自然会回到阅读区中来。又如在表演区,教师可投放故事磁带、手偶等,让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表演。如果幼儿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表演难度就会降低,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就会变得浓厚起来。教师也可把幼儿刚开展的主题活动《拔萝卜》里的相关资料放到阅读区,供幼儿阅读。待他们熟悉这个故事后,再将道具放到表演区,和他们商议怎么给角色造型和准备服饰。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教师的有效介入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区域游戏水平。
教师的介入体现在不断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随时关心他们的情绪。比如在美工区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旁观者,也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努力表示信任,对他们的点滴创造表示赞赏。当孩子在十分投入流畅的创作时,教师不能干扰,以免影响孩子的创作欲。当孩子在画画停停,做做想想表现出犹豫不决时,教师应注意观察耐心等待,让他们有时间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果有的孩子发生困难进行不下去,教师可根据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在尊重孩子的愿望的前提下,稍加启发与提示,激发他们再投入创作。如:“乌龟爬爬”活动中,很多幼儿只会用由外向内的方法粘贴小蜗牛的壳,教师可适当提示:小蜗牛的壳除了可以一圈一圈地贴,还可以怎么贴?有的幼儿很快想出可以由内向外贴,还可以有中间向四周扩散贴„„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美工活动,整个过程有声有色,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 使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发展。只要教师不断鼓励幼儿创新,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幼儿的创新思维会更加地活跃。3.幼儿对教师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
孩子在活动区活动时是需要老师帮助的,老师的适时引导会起很大的影响。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时,我习惯性的去观察着每个活动区游戏的情况,当我观察到“小医院”时,发现“小医院”里的三名幼儿还没进入到游戏状态,一名当护士,一名当医生,一名当药剂师,虽然有了各自的角色,但是没有彼此之间玩起来。于是,我假装肚子疼走到挂号的护士那里,“小护士”一看见我,马上来了兴致,问我怎么了,我说要挂个号,她立刻用笔在纸上划了两下,给了我张小纸条,于是我来到了医生那里,医生早已准备好了,又是用听诊器,又是打针的,“确诊”后给了我一个小条,让我去取药,到了药剂师那里,他很认真的找了瓶药搁在我手里,但没告诉我如何吃,我赶忙问他这药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呀!他琢磨了一下告诉我:“一天2次,一次2片!”接着我便离开了。孩子们很兴奋,互相商量着互换角色,像刚才一样玩了起来,而且他们这次要比刚才玩的更丰富了,这个“小医院”终于“活”了起来,孩子们不会再仅仅是担任自己的角色,自己玩自己的,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融到一个大环境里,这可能就是老师适时介入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先做观察者,观察到幼儿在玩活动区时的问题,然后再做引导者,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入到游戏当中,通常可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
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其实也是一种指导的过程。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将会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何时介入则会消解幼儿的游戏热情,并干扰幼儿的游戏进展,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但更重要一点是尊重孩子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尊重幼儿选择主题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评价自己的游戏。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要将《指南》转化为观察、分析和推进幼儿发展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用《指南》来尝试分析幼儿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教师应当以《指南》为依据,通过对活动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介入指导能推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版。
2.王春燕:《给幼儿园教师的101个建议.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3.常璐:《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时机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版。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枸杞幼儿园:魏波儿 2014年3月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第三篇: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依据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依据:
1.游戏与幼儿的生理发展:
1)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2)游戏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3)游戏促进大脑发展。
2.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①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②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③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或得发展的机
会。
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①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泉
②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③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构,挖掘儿童的创造潜
能。
④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3)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①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②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
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机制。
③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3.游戏与儿童的社会化
游戏与儿童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
在。在游戏中儿童不仅或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现到得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1)游戏
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
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
4、游戏与人格发展:
①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方法。
②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
③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④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⑤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⑥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四篇:优化一日活动”心得
优化一日活动”心得
通过对“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的文章进行学习,知道优化幼儿一日生活,就是科学整合幼儿一日生活内容,有机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实现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要求。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因此,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通过学习知道我们要在《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以宽泛的视角开发和利用幼儿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将各项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之中,以使幼儿园教育真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达到生活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的要求。通过学习,告诉我们教师应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更新观念。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教育无所不在,只要我们教育有心,就会做出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选择,并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丰富多彩、合理又有趣的过渡方式,进而无所痕迹地渗透在每个活动之间,使幼儿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过的充实而有意义。相信我们的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会更开心、更快乐、更有吸引力,而我们的教师也会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我想这比什么都珍贵。
第五篇:优化幼儿一日活动
优化幼儿一日活动
随着幼教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及个性品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已成为幼教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减少活动中的过渡环节和消极等待,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是每个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现在的大多数幼儿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在美术活动中,先画好的小朋友总是在旁边等那些还没完成的小朋友;还有午睡起床后,先穿好衣服的孩子们坐在位置上等着全班孩子都穿好,然后才能等到老师分发点心,如果谁坐得不好,老师就得停下来组织,等到没有声音才继续下一环节的活动,放学回家之前整理着装,还要帮一大堆的孩子整理衣服和鞋子等等„„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方面的隐性浪费呢?我参考了各方面的资料,总结如下:
一、配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科学地安排和指导幼儿生活活动。
常规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幼儿一日生活的常规教育就是幼儿在园的日常规则教育,相对大多数常规而言,它以预成的方式存在于现在的社会关系或组织之中,是要求幼儿必须适应,内化和遵守的规则。心理学研究证明,3——6岁的幼儿可以理解一些规则,但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规则行事,而且常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改变规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一日胜过中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和教育,逐步帮助幼儿不断的学习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活动制定必要的、合理的常规,要从本班幼儿实际出发。如小班为了防着凉,我们教会幼儿起床后,先穿上衣后穿裤子;上床睡觉则先脱裤子后脱上衣。常规的建立主要不是为了方便成人,而是为了防止幼儿排队多、等候多,为了保证幼儿自由的机会,特别是中、大班,幼儿随着自理能力增强,应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我国有些大班幼儿起床后,穿好衣服,整理内务完毕,紧接着进盥洗,幼儿感到轻松自由,改变了过去每个环节都要排队等候的现象。
二、合理组织各项教育内容,丰富一日活动。
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这是提高整体教育效益的基本保证。我园建立了科学的、合理的作息制度,使一日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井然有序,宽松、和谐,减少了活动中,或是活动之间拖拉、等候现象。《规程》提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因此我们作息时间分配是集体教育活动与自选游戏活动、动静配合,室内、室外活动平衡。如常识、计算。集体教育活动与美工、体育自选活动交替进行,室内角色结构游戏、分组自选活动与室外体育活动、自由活动、散步观察、种植劳动平衡。按照《规程》要求,每天集体活动不少于三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我们利用园环境大的优势,活动之间减少拖拉等候现象,室内到室外活动之间组织一个散步观察活动作自然
过渡。
梳头是幼儿起床后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个班级如果绑头发的女孩多的话,那教师就需要一些时间给扎辫子的小女孩梳发,而忽视了其他幼儿,这就成在了消极等待和隐性浪费时间。尤其是男孩,如果只是让他们静静的坐着等待老师给女孩们绑头发,那他们肯定是坐立不安的。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给幼儿播放一些故事或是音乐。
这样一来,有些幼儿在课堂上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复习巩固真是一举两得,而梳辫子的女孩们也同样也能倾听到这些动听的故事和音乐。让这个本来闲暇的时间得到了合理的安排,即能丰富和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也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音乐的倾听还能培养幼儿的乐感和欣赏能力。而故事则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优化教育过程。
我们改变过去单一化课堂教学模式为运用多种手段优化教育的过程。
(1)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幼儿实践。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说这样做,幼儿跟着这样做,为让幼儿自己去实践,大胆尝试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幼儿自己实践中,教师观察每个幼儿动作发展情况,进行辅导、帮助。
(2)分组教学活动
在组织30个幼儿集体教育活动中,要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显得比较困难。而分组教学活动,幼儿人数减半,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了解和辅导,又能发挥了助理员的作用。分组后,幼儿减少,教师与幼儿距离缩短了,师生关系更密切,尤其是小班幼儿更增加了安全感。
(3)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活动。
在开展多种类型游戏的同时,保证幼儿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园幼儿一周五天都生活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过多的集体活动,不可避免的压抑了幼儿许多天性每天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使幼儿之间有更多的来往,让幼儿有自己的小天地就会消除压抑感,更有利健康个性的发展。
四、创设和利用良好的环境。
我园占地面积大,户外活动场地充足,还有宽敞的活动室,我们就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不断创设富有儿童惰趣和有教育意义的物质环境。我们既注重各班环境设置,又遵照勤俭节约原则,不断创设适合幼儿兴趣、需要和方便幼儿活动的、渗透教育意图的室外环境。例如,有计划地搬迁、扩大、开辟花圃和动植物角,为教育提供观察基地;改造种植园地,方便幼儿参与种植劳动,观察植化生长过程,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平整了阳光充足可供各类童年、球类活动以及体操练习的大操场,增设有新颖建构玩具的建构区,为幼儿提供充分发展能力的机会。现在各班室内环境设置已改变过去纯摆设性的装饰,转变为幼儿探索的小天地。我们充分利用
废旧材料,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1)创设优美新颖的室内环境。走进教室门口,“小朋友好”的字样和幼儿的作品展就展现在孩子及家长的眼前了。活动室里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样式新颖、便于幼儿拿放的柜子,上面摆放了供幼儿操作的玩具。墙壁上是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图片,以及幼儿与家长出游的照片。此外,我们还创设了娃娃家、表演区、图书区、建构区、涂涂乐等区域活动。
(2)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是班上三位老师共同的事情,我们本着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保教结合的原则,认识到配班老师一定要变被动的机械式的劳动为主动的劳动。《条例》对保育员的要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这样,既消除了主板老师一人忙不过来的现象,也增进了三位老师的默契度,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团结、协作、友爱、协调、舒心、优美的环境。
五、合理利用餐后时间,优化一日生活
幼儿用餐后的那段时间,也是我们老师“打仗”的时候,既要管理幼儿的用餐,又要提醒幼儿餐后做好卫生工作,还要管理幼儿的餐后活动,并且在进行活动中看管幼儿的安全。这常常令我们应接不暇。
例如一次午饭后,我让用餐后的幼儿集中在一起看图书,可就在我一不留神之际,就发生了吵闹哭喊声,原来两个幼儿在争抢同一本图书。经过此例后,我仔细摸索,觉得:教师只要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还是有办法来安排好这段时间的。我认为: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最好让幼儿分散活动,我们可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玩游戏,如:孩子们聊天、看书、玩小玩具都行,不能只局限于一种形式,因为再有趣的活动时间久了,孩子们都会兴趣减弱而产生吵闹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影响还在用餐的孩子,而用完餐的孩子们也不会因为无所事事或争抢,消极等待和隐性浪费时间中而大吵大闹了。
通过不断地调整、研讨、改变,其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有了良好的排队习惯,幼儿起床、入厕、盥洗、喝水、吃午点过程中,磨蹭现象大大减少。幼儿自主性提高,自信心发展良好。在宽松的环境中,幼儿不仅能自主的游戏和活动,而且还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教师进行现场的设计、思考以及一些临时的随机情况的处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改变了教育策略,教师间的合作,协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各负其责;使下一活动得已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教育效能;优化幼儿一日活动,克服消极等待现象,更合理、有序地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生活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而合理的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我们的努力,将进一步完善、优化,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和常规,为幼儿营造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最健康的人生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