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兴趣自觉作文
激发兴趣自觉作文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山城中心小学所在校
王瑞卿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历经沧桑,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但同预期的目标和培养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相比,还不尽人意。老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种教学忽视了逻辑思维训练和口头作文训练,学生被禁锢在这种程式话的单向交流的攀笼中,扼杀了自由表达,无法激起“作文”的兴趣。目前许多学生害怕作文,很多老师苦于改作文,这是作文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可怕现状?我的认识和做法是:以“解放思想,开放胆量”为起点,以“依据教材,攻克文体”为线索,以“单元训练,养成习惯”为中心,以“肯定成绩,增强信心”为手段,尽量促成学生对作文产生爱写,想写的心态,以达到“激发兴趣自觉作文”的目的。下面是我对改革作文教学的三点看法。
第一、改革作文教学的命题方法。
吕淑湘老先生早就指出:“有的题目出得太死,有的题目 出得太活,有的题目出得太深,有的题目出得太浅。”然而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怎样避免呢?最佳的方法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由命题,即使教师偶尔命题,也应该遵循情感原则和选择性原则。
情感原则,就是在命题时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现在的学生都怀有一颗好奇心,在使劲探索周围的世界,骚动着不安的情感。老师就要适时从学生的喜怒哀乐捕捉情感的火花来设计命题,为学生创设积极的作文氛围。
选择性原则,就是在命题时尽量把范围放宽些。例如,要想训练学生写书信,命题应是《给××的一封信》。这样学生可有选择的余地,选写他们熟悉的人物和事物,使他们“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同时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让学生对作文发生兴趣,从“恨”作文到“爱”作文,那么作文就可谓取得了巨大成功了。
第二、改革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
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恨多,总的来说,无外乎“作前指导”,“作中指导”及“作后指导”。以前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作前指导,即命题后,先提示和规定条条框框,再读范文,抄词汇等。像这样,只能使学生要么东施效颦,机械模仿所 读范文;要么按框框编一篇与自己毫无相关的谎话敷衍了事,实际上是老师抱着学生学作文。其实此法不可取,最好采用“作前指导”——引导学生自由命题、审题、选材、构思、立意、想象和抒情。如今学生已经开始感受生活,已能在自然界的事物中赋予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审美标准亦有一定的尺度。所以作文指导时,应注意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冲动,写作时着重驱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表达欲,努力写出自己的心声,达到言之有物,以诚为文的境界。
第三、改革作文教学的批改方法。
以往教师评点作文多是写“层次不清”或“中心不明”等模棱两可的话,使学生的作文改与不改一个样。这种方法不好,应该拼弃。我认为最好采用“学生讨论互评,师生共评”的新模式,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改,在创造性的评改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同时评改学生作文切忌拿所谓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文如其人”作家如此,学生同样如此。评改作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个性去评判。
在注意个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上、中、下”的不同档 次。只要比上一次作文有所进步,就应该算有成绩的,应加以鼓励,千万不要吝惜分数,分数可以增进他们的自尊心,消除心中的“怕”字。消除了“怕”字,无疑将会有新的突破。
还有,过高的要求学生作文也是不行。要知道学生作文与作家作品不一样。作家的作品是“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而学生作文则是用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即“用笔说话”。若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强其所难,那只会导致拔苗助长的结果。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批改作文要“其意义不谬语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切记“但为词句之修炼,不为情意之增损”文也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作需要广博的基础和广泛的兴趣,学生作文也是一种创作,所以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养成自觉作文的习惯,才能在作文教改中谱写新的篇章。
第二篇:怎样激发学生自觉作文的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自觉作文的兴趣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历经沧桑,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但同预期的目标和培养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相比,还不尽人意。老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室: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种教学忽视了逻辑思维训练和口头作文训练,学生被禁锢在这种程式话的单向交流的攀笼中,扼杀了自由表达,无法激起“作文”的兴趣。目前许多学生害怕作文,很多老师苦于改作文,这是作文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可怕现状?我的认识和做法是:以“解放思想,开放胆量”为起点,以“依据教材,攻克文体”为线索,以“单元训练,养成习惯”为中心,以“肯定成绩,增强信心”为手段,尽量促成学生对作文产生爱写,想写的心态,以达到“激发兴趣自觉作文”的目的。下面是我对改革作文教学的三点看法。
第一、改革作文教学的命题方法。
吕淑湘老先生早就指出:“有的题目出得太死,有的题目出得太活,有的题目出得太深,有的题目出得太浅。”然而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怎样避免呢?最佳的方法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由命题,即使教师偶尔命题,也应该遵循情感原则
和选择性原则。情感原则,就是在命题时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现在的学生都怀有一颗好奇心,在使劲探索周围的世界,骚动着不安的情感。老师就要适时从学生的喜怒哀乐捕捉情感的火花来设计命题,为学生创设积极的作文氛围。选择性原则,就是在命题时尽量把范围放宽些。例如,要想训练学生写书信,命题应是《给××的一封信》。这样学生可有选择的余地,选写他们熟悉的人物和事物,使他们“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同时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使最好的老师”倘若让学生对作文发生兴趣,从“恨”作文到“爱”作文,那么作文就可谓取得了巨大成功了。
第二、改革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
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恨多,总的来说,无外乎“作前指导”,“作中指导”及“作后指导”。以前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作前指导,即命题后,先提示和规定条条框框,再读范文,抄词汇等。像这样,只能使学生要么东施效颦,机械模仿所读范文;要么按框框编一篇与自己毫无相关的谎话敷衍了事,实际上是老师抱着学生作文。其实此法不可取,最好采用“作前指导”——引导学生自由命题、审题、选材、构思、立意、想象和抒情。如今学生已经开始感受生活,已能在自然界的事物中赋予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审美标准亦有一定的尺度。所以作文指导时,应注意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冲动,写作时着重驱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表达欲,努力写出自己的心声,达到言之有物,以诚为文的境界。
第三、改革作文教学的批改方法。
以往教师评点作文多是写“层次不清”或“中心不明”等模棱两可的话,使学生的作文改与不改一个样。这种方法不好,应该拼弃。我认为最好采用“学生讨论互评,师生共评”的新模式,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改,在创造性的评改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同时评改学生作文切忌拿所谓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文如其人”作家如此,学生同样如此。评改作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个性去评判。在注意个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上、中、下”的不同档次。只要比上一次作文有所进步,就应该算有成绩的,应加以鼓励,千万不要吝惜分数,分数可以增进他们的自尊心,消除心中的“怕”字。消除了“怕”字,无疑将会有新的突破。还有,过高的要求学生作文也是不行。要知道学生作文与作家作品不一样。作家的作品是“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而学生作文则是用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即“用笔说话”。若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强其所难,那只会导致拔苗助长的结果。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批改作文要“其意义不谬语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切记“但为词句之修炼,不为情意之增损”文也
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作需要广博的基础和广泛的兴趣,学生作文也是一种创作,所以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养成自觉作文的习惯,才能在作文教改中谱写新的篇章。
第三篇: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社旗县晋庄镇孟庄小学潘涛
作文课一直是让学生厌烦、教师头疼的课。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欠缺,表达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传统作文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怎样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让孩子们乐于表达
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喜欢上作文课,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要给学生一双智慧的眼睛,教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引导学观察生活,增加感性认识,为写作储备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写作材料,就是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比如秋天来了,让学生听一听秋天的声音,说一说秋天的感觉,看一看秋天的收获;冬天,让不生写一写寒风、冰 块、雪花„„日月时辰,飞鸟走兽、花鸟虫鱼,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受思想的束缚,不受体裁的限制。他们的思维灵活了,视野开阔了,兴趣浓厚了,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同时,还应把课堂作文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把封闭式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多实践,使作文的素材直接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这就是偏重于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解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一上作文课,往往就是老师拟好题目,提出要求,让学生按要求硬套着去写。学生一看题目,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或者干脆胡编乱造,空话、假话连篇。这样“编”出来的作文题材大多雷同,缺乏个性,失去了作文的“生命”。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前不久,我校召开冬运会,我提醒学生,可以用冬运会为素材写一篇作文。孩子们得到启发,纷纷用心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运动会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自命题目进行写作。这次作文,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作文内容有赞美运动员拼搏精神的;有批评裁判不公的„„这 次作文使我真切感悟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这样的作文有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感情的色彩,因此真切感人。
三、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享受作文成功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我首先在批改上下功夫。在给学生下评语时,我总是以平等交流者的身份出现,多角度地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成功之处,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去下评语。其次,是在课堂评讲时把不同特色的文章作为范文向全班同学推荐,并且随机点评。评讲课上尽可能多肯定学生的优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营造浓厚的作文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
四、鼓励学生选取“新鲜”事例
此外,同学们写作文,除了要对平凡生活认真观察、感受、思考外,还要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选取最典型、最新鲜的事例来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纵观同学们历来写的作文,内容陈旧是一大通病,他们不注意从生活中去寻找耐人寻味的事例。他们总认为写人文章的事例应该是“高档次”的,最好是重大的,而从自己生活中选取的事例则难登大雅之堂。于是生活这股最有活力的源泉就被切断了,写作也成了搜肠刮肚的“苦役”。其实,来自生活的事例往往是最具独特性,因为它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我们说生活是一本活书,一座宝库,这是对善于观察、感悟和思考的人来说的,否则它就是一潭死水,一个迷宫。为什么有的人面对浩瀚的生活海洋一无所获呢?就是因为他缺少感悟、深思和联想。
第四篇:激发作文兴趣(140326)
激发作文兴趣,激励乐于作文
江苏省江阴市:蒋仪
内容提要:
本文从“精心创设情景,诱发表达欲望;反映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给作文方法,激发表达灵感;重视修改讲评,精雕细凿成金”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作文兴趣,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既乐于写作,并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诱发表达激发精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同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创设情景,诱发表达欲望
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是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的关键。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有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
同时,我们教师要做到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
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反映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解决学生“写什么”的关键是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我注意做到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我都
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教给作文方法,激发表达灵感
解决让学生“怎样写”,应该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
(一)、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又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林冲的谦逊和洪教头的狂枉、以及林冲棒打洪教头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又如教学《天火之迷》一文,我启发学生,富兰克林之所以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是因为作者雷电的威害和人们对雷电的迷信写的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做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
(三)、要求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
验,积累语言。
四、重视修改讲评,精雕细凿成金
为如何解决学生将文章“写好”的问题,应该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也不会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第五篇:浅析“激发学生兴趣”
萧山中学 沈 燕
浅析“激发学生兴趣”
激趣之导语篇
导语是教师在教学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导语若能导得有趣,入得得法,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心理学认知角度出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过程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具体的事例,直观的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实例以及素材,教师可在其中选择,也可加入自己的创新。如第六章第一节“宏的基本操作”,该节内容既是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的入门,是学生能否顺利的、带着浓厚兴趣进入“程序设计”这扇门的关键所在,也是第三章EXCEL应用软件中的一个功能。结合这两方面特点,出现了以下几个导语设计的例子:A、引用课本实例,即直接采用教材提供的“绘制带颜色的矩形”这一操作录制宏、运行宏直至引入宏的概念及功能。这符合了以具体、直观的实例操作引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发展过程。但若能加入教师的一些创新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看B、C两例:B、教师打开EXCEL应用软件,提问学生如何对多张工作表进行同样的修饰美化。这一步有新旧联系,前后贯通的功用:学生会主动回忆第三章中如何对EXCEL应用软件的工作表进行美化的操作,同时提出疑问,若采用以前学习的操作,不能高效地解决今天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疑问中采用“宏”,迅速地将多张工作表修饰完毕。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对“宏”的重复执行功能也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这一导语的设计,将教材的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并引入了新的实例内容,满足了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的要求。从实际上课的效果评价,是一次非常好的课堂开端。C、该位老师上课的时候正是美伊战争爆发之时,战争带来的消极后果正笼罩着全世界。这位教师提出了“炸弹变气球”的美好设想,既运用“宏”的重复执行功能,将图片中的灰暗的炸弹变成象征美好与和平萧山中学 沈 燕 的气球。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被这美好而善良的愿望打动了,这堂课中,学生十分的配合,迅速地进入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情境中。(以上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在区评比中获并列一等奖,其中一位是我校的老师。)
这三个教学导语的实例说明,教师要研究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结合需要性和创新性,或将前后知识点相贯穿,或与身边所发生的事相联系,设计一个包含所学新知识的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语。
设计导语还可以从帮助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如在学习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和枯燥的二进制这两块理论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以下导语:我一上讲台,就问学生:“今天的天气如何?”学生们很疑惑,但还是积极地回答了我的提问。然后我解释了同学们刚才“了解天气情况”这一动作过程:用眼睛去采集信息、输入并存储到大脑、大脑加工判断,最后用嘴巴输出信息这一人类处理信息的全过程和计算机内部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十分相似的。这时,学生通过类比,理解和记忆本知识点就容易得多了。又如二进制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我就采用和学生做一个“猜姓”游戏的方式来揭示其原理。只要准备好全班同学的姓,按照二进制原理排列组合成多张表,然后请学生回答几个是与否的问题,我就可以正确无误地说出这位同学的姓。我在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上就玩了这个游戏,学生自然十分惊奇,很想知道为什么。然后我一点一点提示,最终游戏的谜底被学生们揭开了,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二进制的原理。这种设计导语的方法要求教师针对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运用合理的课外知识辅助,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其实,一个导语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名教师教学素质。他是否具有研究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知识点,是否对本学科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涉及和了解。一个好的导语为一堂成功的课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引导着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主动迎接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激趣之任务设置篇 萧山中学 沈 燕
刚才提到的从教师自身和课堂导语出发,树立了学生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和信心作为前提,再以“任务”驱动,激励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起着主导作用,这一客观要求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科学实验,从社会应用的实际出发,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操作,一是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加深理解,三是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素养、信息应用的道德伦理等重大社会问题。过去我们老是把学生当成“磁盘”里创建的“新文件夹”,只管从“老师”这个“文件夹”里选择内容来“复制”,然后再“粘贴”在“学生”这个“新文件夹”里。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些学生喜欢而又愿意接受的方法呢?
其实,现在入校的高中学生中,部分学生还很少接触或没有用过电脑。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力求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起主导作用。在学生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换,这时,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是辅导,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索并完成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 萧山中学 沈 燕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的知识点时,正是美英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期间,我就以《No War》为题,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手段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中完成他们的幻灯片作品。该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并且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生在操作中互相协作,出现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在学生任务完成的同时,本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实现了!
又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让学生熟悉“WORD”操作的学习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任务:在WORD应用软件中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美化,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在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和平均分并排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学生会因为发现了学科之间的互通性而兴趣大增,纷纷着手操作。
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材料的兴趣。”无疑,学习兴趣是愉快学习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教学领域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教学,这种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形成厌学心理,使他们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