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摘要】: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主动性差,没有素材可写的现象太普遍了,原因主要是学生认识事物能力不强,没有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致使习作教学枯燥乏趣。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需要诱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给其创设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快乐的作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习作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习作训练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前让学生死记硬背优秀的习作,这样的“魔鬼训练”怎能让学生乐写作文呢?因此习作课变成了“监狱”。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人而宜,自定目标,帮助学生在语言、生活、情感方面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其产生乐写、想写的欲望,这是最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一、强化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对小学生来说,身边的人、事、物都是观察的范围。在学校,有同学老师,有教室校园,有物品美化,有活动学习等;在家里,有父母亲人,有客厅卧室,有用品摆设,有喜怒哀乐;在社会,有行人车辆,有花草树木,有街坊邻居,有高楼建筑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抓住特点,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不平凡的新事物,充实自己的生活。
如:五年级下册《二八月,看巧云》,小作者经过观察,发现二八月的云巧早形状和色彩这两个方面。此文重点写了云得形状的变化,这里分为三种情况: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鱼鳞云。这些变化绝不是一天中所能观察得到的。这就告诉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是要经过多次的观察才能写成。学生的作业是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要求学生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赶巧的是那几天每天都是雾笼大地,天助学生找到了现成的素材。经过几天的观察,很多的学生把这篇作文写得很好。
祈明娜写道:威风吹过,浓雾卷动着,像一只只蜗牛在空中慢悠悠地爬来爬去;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只海螺......浓雾真是个百变怪!
马家伟写道:抬头望望那千变万化的雾,真是神奇啊!一会儿像是一群群羊儿在吃草,一会儿又像一匹匹骏马在奔跑......看到这一篇篇内容充实的作文,我深有感触:观察即灵感,生活即作文。
二、创设氛围,让学生“说”起来
对于习作教学来说,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学相长”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老师即使有再大的威信、再高的才华,你也不能“全权包办”,毕竟是让学生写作文。这就迫使老师必须调动学生习作的激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要让学生有话能说。解决学生心中有话说不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构思的。
如:我在毕业的第二年教四年级的一篇习作《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是我毕业以来最成功的一节习作课。我就是充分利用了创设氛围的教法,让学生之间畅谈,师生之间交流。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1、小组内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
2、在创设情境中交谈。
(1)学做“小记者”采访。
在互动交谈中,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语言规范。交谈的内容可涉及: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是特产?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呢?等等。
(2)请“小记者”汇报采访情况。
(3)老师口诵《回乡偶书》,扮演背井离乡多年后重返故土的老者,向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各种变化。注意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结合实际畅谈家乡的变化,其他的学生认真听,再作简单的评价。
让学生人人参与畅谈,结合学生的实际,就地取材,创设情境,形成畅谈的氛围,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体验,实现想写的欲望,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兴趣,参与活动,积累情感
著名的作家孙犁曾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使学生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
学生感知,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觉性,是在经常观察和实际参与中锻炼提高的。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喜爱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认识、分辨、动手能力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生动的写作题材,寓写作训练与兴趣活动之中。习作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关键是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情感的体会,发现不了美得所在。因此,老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活动,激起想写的灵感。
如:有一次我带领我班的学生大扫除,学生们个个都干得热火朝天。在打扫的过程中,我班的“小作家”马家伟同同学,却深深的感悟到:抹布很了不起,看起来并不是很干净,甚至是有些脏,但是抹出来的桌椅干干净净,擦出来的玻璃光明透亮。真是脏了自己,而干净了别人啊!我当时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多让学生参与活动,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写出的习作才能小中见大,中心得到升华。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去参与感悟,积累情感,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学生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怎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呢?
四、张扬个性,鼓励自主表达,让学生乐写
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反过来,追求个性化,让学生自主表达,自由表达,也必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1、多写自由文
自由文,是指让学生放开思路,自由行文。让学生从写话、习作到写作,都不受文体束缚,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不上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让学生真切的反应自己的见闻,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2、多写想象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学写“想象作文”。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就炼不出优质的合金;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这记忆的表象是想象的原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各种贵重金属作为原料一样。如果感情激发力强,记忆表象又丰富多彩,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很强,创新力随之也会增强。然而,对有些
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区分幻想和现实以及文章中出现的天真的想法。对此,教师应该珍惜和呵护,并加以正确引导。
如:在指导《三十年后的我》的想象作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美好梦想等想象三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有的学生说:三十年后的我已经事业有成,是一位作家,写了很多很多幼时想看而又没有看到的童话故事。
这里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我加倍珍惜和赞赏。
有的学生说:三十年后的我是一位警察,我专门对付以前欺负我的人,我要以牙还牙!
这种想象作文就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总之,在教学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习作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愉悦的习作平台,去捕捉有着灵性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走向大千世界,捕捉情感的浪花。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2003年版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社旗县晋庄镇孟庄小学潘涛
作文课一直是让学生厌烦、教师头疼的课。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欠缺,表达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传统作文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怎样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让孩子们乐于表达
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喜欢上作文课,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要给学生一双智慧的眼睛,教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引导学观察生活,增加感性认识,为写作储备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写作材料,就是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比如秋天来了,让学生听一听秋天的声音,说一说秋天的感觉,看一看秋天的收获;冬天,让不生写一写寒风、冰 块、雪花„„日月时辰,飞鸟走兽、花鸟虫鱼,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受思想的束缚,不受体裁的限制。他们的思维灵活了,视野开阔了,兴趣浓厚了,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同时,还应把课堂作文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把封闭式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多实践,使作文的素材直接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这就是偏重于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解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一上作文课,往往就是老师拟好题目,提出要求,让学生按要求硬套着去写。学生一看题目,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或者干脆胡编乱造,空话、假话连篇。这样“编”出来的作文题材大多雷同,缺乏个性,失去了作文的“生命”。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前不久,我校召开冬运会,我提醒学生,可以用冬运会为素材写一篇作文。孩子们得到启发,纷纷用心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运动会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自命题目进行写作。这次作文,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作文内容有赞美运动员拼搏精神的;有批评裁判不公的„„这 次作文使我真切感悟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这样的作文有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感情的色彩,因此真切感人。
三、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享受作文成功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我首先在批改上下功夫。在给学生下评语时,我总是以平等交流者的身份出现,多角度地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成功之处,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去下评语。其次,是在课堂评讲时把不同特色的文章作为范文向全班同学推荐,并且随机点评。评讲课上尽可能多肯定学生的优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营造浓厚的作文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
四、鼓励学生选取“新鲜”事例
此外,同学们写作文,除了要对平凡生活认真观察、感受、思考外,还要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选取最典型、最新鲜的事例来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纵观同学们历来写的作文,内容陈旧是一大通病,他们不注意从生活中去寻找耐人寻味的事例。他们总认为写人文章的事例应该是“高档次”的,最好是重大的,而从自己生活中选取的事例则难登大雅之堂。于是生活这股最有活力的源泉就被切断了,写作也成了搜肠刮肚的“苦役”。其实,来自生活的事例往往是最具独特性,因为它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我们说生活是一本活书,一座宝库,这是对善于观察、感悟和思考的人来说的,否则它就是一潭死水,一个迷宫。为什么有的人面对浩瀚的生活海洋一无所获呢?就是因为他缺少感悟、深思和联想。
第三篇:激发兴趣 快乐写作
激 发 兴 趣 快 乐 写 作
——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张敏(富民县永定小学)
内容摘要: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自主性,激发写作兴趣、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使作文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新天地,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关键词:
生活 源泉 兴趣 开放 创造
正文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一切的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唯生活是艺术的不竭源泉,只要用心去体会,用慧眼去发现,用灵感去感悟,生活中的花花草草,枝枝叶吱都可以成为我们为文的最好的题材。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可见,作文的关键是要把生活与作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作文的过程实际就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是对喜怒乐情感的表现过程。写作既可以展示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也可以倾诉自我的心声。明确了这层意思,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才会慢慢消除。在作文教学实践,我紧扣“生活、兴趣、作文”六个大字,努力让学生轻松作文,愉快表达,自发创作。为此,我作了一些尝试,并有了一定的收获,我坚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下面我就自己的趣味作文教学,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为写作提供源泉
作文是学生的生活再现,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而厚实的生活基奠。
1、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活动,为学生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植树等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医院、商店、养殖场等;可组织学生开展拔河、跳绳、踢毽、歌咏、讲故事等文体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作文素材就会多起来。
2、教师要设计有趣的观察本。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便于学生随机观察,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采蜜集”,把看到的、听到的、印象深的内容随时记下来。为开拓学生的观察思路,我还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观察交流,这样,学生的观察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多样,日积月累,每位学生就有了一个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材料库。素材越多,再加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不加束缚,就会克服作文选材上的千篇一律,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了流之不尽的源泉。
二、设计新颖鲜活的命题,开拓学生的作文思路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命题单
一、死板,使人一见生畏,如《记一次有意义的活支》《记我的同学》„„这样的命题因不能激发学生从文兴趣,不能调动学生表达欲望,从而使之产生拒绝抵制的情绪。在消极态度下,所写的文章也就显得非常的枯燥,看不出半点的灵性,读不出半点新意。为了增添作文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又不失实用性,我在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力求命题的新颖。1、命题贴近生活
有一次我教学作文《推销》,一开课,我准备了几十种不同样式、形状各异、不同价格质量的玩具,摆放在黑板前。然后把自己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向学生推销玩具,学生觉得非常奇怪,我便因势利导:这些玩具是某厂的样品,为了扩大销售,厂家特向我们征集广告词。孩子们觉得这是一件很富有挑战意义的事情,便积极开动脑筋,纷纷写出了自以为满意的广告词。这时,我又请学生上台扮演小商贩,吆喝贩卖,体验生活。孩子们情绪高涨,我又引导他们试着以《街头小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由于有了亲身的体验,孩子们写作完成得很顺利,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顾客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反映不同顾客的各种需求,然后以消费者的身份向该厂的厂长写一封信,陈述自己的想法。这样,我以“玩具”为题材,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文体:一是广告词,二是记叙文,三是书信。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选择不同的文体进行写作,整个教学过程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学生的思路大为开阔。2、命题切忌空泛性
学生害怕作文,很重要的一点是无从下笔,有时是无话可说,但有时却是无从说起。因此命题切忌空泛,如《庆祝“六一”儿童节》《记一次运动会》,这样的命题太大,太空,太远边际。那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试着以他们的思维去设想。我们就会发现大题小作,宽题变窄会更爱学生的欢迎。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动机,即“我为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情绪的诱因和需要源泉而来的。只有当儿童自然地说话,由于内心的诱因而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就忽视了诱因的设置,让学生为文而文,硬着头皮,搜肠刮肚地写。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命题——指导——作文——批改——评讲)必然导致学生无话可说。
语言动机诱因的设置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产生自主表达的欲望,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而自然流利地进行表达。例如:通过再现生活,唤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通过表演试验等系列活动过程的展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并深刻体会其内心感受;通过故事图画等艺术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总之,诱因的设置始终不能离开生活。
1、试验作文
试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在试验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对事物会有新的认识。利用试验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巧设疑难可以诱发学生思维,激发表达的欲望,从而达到边做边写的目的。
如有一次上作文课,我先在讲台上摆放了一个盛满清水的试验杯、一个鸡蛋、一根筷子和一包食盐。同学们见了觉得很奇怪。我于是请同学们猜:老师若把鸡蛋放入清水中,你们会看到什么结果?说着,我把鸡蛋沉入杯中,接着又不断地在水中加食盐,边搅拌边启发:这下鸡蛋又会有什么变化?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沉入杯底的鸡蛋慢慢地浮了起来。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设置语言表达的诱机。通过实验活动情境的创设,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现、表达。如:试验刚开始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听了老师的话,你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看到鸡蛋浮起来,同学们又有什么反应?由于度验刚刚进行,加上又有自己的亲身体会,孩子们顷刻间觉得有很多的话可说,有许多话可写。教师因势利导:所谓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给别人听,写得越是详细,越是具体生动,读者的感受才越真切。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不觉头痛厌烦,相反有乐在其中之感。
2、游戏作文
孩子们对过去经历的事情往往不会有太深的记忆,纵使想写也写不生动,细致。比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有话说但却写不好,原因在于缺乏观察。对活动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记忆非常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时往往先通过几个小游戏,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有一次,我请孩子们先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之后,我又提出新的要求:谁能刚才的过程说一说?由于事情刚刚发生,孩子们表达得比较清楚,到位,在这之上,我又进行详细的指导,引导他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进行刻划。孩子们说得津津有味,气氛非常热烈。话说清楚了,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四、指导学生作文开放化,让思想感情自由流淌。
传统的封闭式作文训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笔者认为:作文指导应该有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由流淌。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源源不断,学生的作文才会鲜活清新。
1、教学目标开放。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能力水平之间,生活体验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无视这种差异,而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泯灭学生的作文兴趣。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努力使教学目标开放。如:带领学生游览公园后,我设置了三个作文目标:(1)基础目标: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详细地写一两个景物,做到语句通顺。(2)中级目标:抓住一两个景物详细地写,写出每个景物的特点,做到语句通顺优美。(3)努力目标:把一两个景物的特点写详细,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使每位学生都可望而可及,尝试成功的喜悦。
2、教学过程开放。作文指导过程,如果每堂课都是有说到写的重复模式,这样,学生就会乏味。如:写一个有趣的活动。上课伊始,我就围绕着“如何把活动的场面写具体”开展了一次游戏赛。根据课前的观察,我选择了同学们喜欢的四个活动:“画鼻子”、“贴烧饼”、“双人背球跑”、“老鹰捉小鸡”,同学们自由组合,自由活动,然后进行比赛,看每一组同学活动气氛热烈,并且能把活动场面说具体,说形象。全班同学活动时兴趣盎然,比赛说时不甘示弱,结果那篇文章具体鲜活且富有个性。
3、教学时空开放。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时间,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作文指导的地点,不应局限在教室。春天来了,我把学生带到田野里上作文课,让他们欣赏春景,挖挖野草;写景物时,我带学生去公园、去校园观察景物;写一次小实验,我带学生在自然实验室上课,指导他们做一个个有趣的实验;有时,我还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音乐王国里展开丰富的想象。
4、作文体裁开放。写人记事的文章多了,就会扼制创造的冲动。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有“求异思维”,用新奇大胆的想象去写寓言、童话,用稚拙的语言去创作诗歌,用他们的烂漫天真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机和活力。
五、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进行创造性习作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进行创造性习作,使学生读写结合,感悟迁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并且便于操作。教师可紧扣课文,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
1、情节扩展式。如学习了《金子》一课后,我指导学生想象故事的主人公面对大雨过后的荒地长出青草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在练说后进行补充式写作。
2、文尾续写式。如根据《三袋麦子》一课的结尾,想象三个小动物以后的生活,让学生续写。
3、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进行改写训练。例如:学习了《卧薪尝胆》一文,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角度叙述课文。或勾践、或夫„„
4、相关迁移式。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习了《石榴》一文,可以根据课文的写作方法仿写类同的文章。
5、途径多样式。从教学途径来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多种训练,有时可以不求成篇,只做片段,甚至可以作小型的、分解的训练,有助于课堂的操作,目的就是要做到:“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比如:在课堂上进行作文片断练习,或开头,或结尾,或人物肖像描写,或景物描写„„然后随堂全班交流,教师稍加评点。学生把整篇文章分解为几个环节进行练习,互相取长补短,日积月累,整体写作水平便得以提高。同时,加强口头作文练习,或长或短,围绕主题任意表达,既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组织语言、丰富词汇的能力。
六、学生作文评价的多元化,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
每位孩子都梦想着成功,都期待着鼓励和赞誉,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教师不应吝啬表扬,应当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学中,我实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
1、开辟习作园地。给学生搭建舞台,把写得好的习作张贴在学习园地上,供师生欣赏,每两周更换一次,给更多学生展示风采的天空。也可让学生自编作文集,教师、家长写序言,来激发创作热情。
2、善用鼓励性语言。尤其是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你能行,再写一次”,“你真棒,这段文章写得真精彩”,“观察真仔细”,“不错,你写的作文老师看了还想看”,这由衷的肯定,诚恳的鼓励,带给孩子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感受
3、作文讲评时,扩大鼓励面。作文课上,教师要把作文讲评课变成表彰课、鼓劲课,让大多数的学生得到表扬,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兴趣。除了用激励的话语,还可以用眼神、动作鼓励学生,如:写得真好,让老师摸摸你的头;写得又快又好,老师握握你的手;你的作文进步真大,老师拍拍你的肩;写得精彩极了,老师为你鼓掌喝彩。“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评价,给学生倍增信心,带来无穷的力量。
作文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不能把作文教学仅仅看做是一种模拟性的练习,而应把它看成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人格建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涵养精神,厚积薄发。我们还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在写作中融入自我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学生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参考文献:
《怎样教好各类课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选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第三137期 《新作文》杂志社
附作者简介:
(作者:张敏,女、29岁,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富民县永定小学,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立足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篇:创设快乐情境 激发识字兴趣
创设快乐情境
激发识字兴趣
模糊搜索 搜索标题
作者:楼华飞
时间:2008-9-
21等级:★★★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为第一教学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富有想象力,但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识字兴趣,营造一种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于识字教学。
『我的教学』
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猜谜了,一上课,我就出示课文插图,问到:“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在哪里吗?”大家看到客厅的图片,感觉非常亲切,纷纷叫到:“在家里,在家里。”我板书课题,装作非常惊讶的样子,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在家里呢?”此时大家都踊跃地举手,想说说自己的理由。有的说:“家里有茶几。”有的说:“家里有沙发。”有的说:“家里有书架。”„„我马上把相应的词卡贴在黑板上。还不忘表扬学生:“你真了不起!”自己嘴里则大声地读到:沙发、茶几„„此时有几个学生也跟着我读,我则兴高采烈地表扬他们,越来越多的学生跟着读起来。
“今天的小朋友表现这么棒,老师奖励大家做个游戏。”然后把游戏规则告诉孩子们。此时,老师读“沙发”,学生找“shāfā”,同时,让一同学把配有图和音节的卡片贴在生字卡片上,齐读三遍,直到找完为止。
你们家有这些东西吗?有的说“我家有长长的红沙发、软软的,坐在上面很舒服。”有的说:“我家有高高的书架,上面放了很多书。”有是说:“我家有台灯,星期六的晚上在台灯下学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明家里的不少物品,下面再来说一说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他们又在做些什么呢?(出示课件:爸爸、妈妈和小红的画面)有一个学生说:“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有一个学生补充:“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给爸爸、妈妈送上水果。” 此时,我就出示短文,让学生自由读短文。读完后,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有一个学生举手说“为什么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我夸他:“你的问题问得真好,会问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大家要向他学习哦!”“谁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笑呢?”小A说:“我给爸爸、妈妈送上水果,所以他们笑了。他们夸我懂事,所以我笑了。”小B说:“爸爸、妈妈夸我热爱劳动,尊敬长辈,所以我笑了。”
“看着大家学得那么认真,老师也笑了。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个家里还可能会有哪些物品?有哪些人?”有的说:“有花瓶,花瓶里插着鲜花,十分漂亮。”有的说:“还有布娃娃,它们是我们的好伙伴。”还有的说:“有爷爷奶奶,他们都很喜欢我。”
“他们那么爱你,你又为亲人们做些什么事呢?”有的说:“我为妈妈倒垃圾。”有的说:“我为爸爸捶捶背。”„„学生都兴奋地说着,心中满是自豪。
师:这里有一些生字卡片,我想请同学们上讲台来当小老师,大声带领同学们读!
『我的思考』
所有的文字都来自生活,并且回归到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呢?自然也不能违背规律性的法则。
u
创生活情境,激学习兴趣。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着这样的理念,我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个有着美丽陈设、生活用品的家庭画面,创设了情境,贴近了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然后老师把配有彩色图形的词语卡片出示给学生,使抽象的生字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初步地使学生认识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借助实物认识生字,学生感兴趣,也容易记住,学得自然轻松。
u
导学生思维,重自主学习。
识字伴随着思维活动,特别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对学习生字更有好处。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在教学中势必要松弛结合。为尽量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思维,并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那些生字后,我又要求学生给生字找朋友。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音节卡,老师读“沙发”学生找“shāfā”,老师读“茶几”,学生找“chájī”„„同时,让一同学贴在生字卡片上,齐读三遍,直到找完为止。这样设计,重视了学生参与,引导了学生思维,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效果就会更好。在复习生字时,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大声带领同学们读,让台上台下互动,气氛格外热烈。
u
强化口语训练,寓德于说。
所有字词都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词。识字必须多读,也必须多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高频率接触生字,既巩固了生字词,又很好地进行口语训练,对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大有裨益。让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自己家里有什么,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在生活中学生字,在生活中用生字的思想。“学以致用”是一切学科的最终目的,认识了生字就要会用,运用生字进行说话,正好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时,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适时地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思想,注重了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创设情境的方法五花八门,老师要根据课堂的需要,选择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编字谜识字
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在进行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我教“风”字,谜面编成“树儿见它把头摇,苗儿见它就弯腰,云儿见它快快跑” 小朋友猜对后,兴趣来了,我趁机教“手”字谜,编成“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字谜,小朋友猜对“手”字谜后,学习兴趣更大。再如,我教“雨”字,问小朋友:“谁能给这个字出一个谜面,请大家猜猜?”这样小朋友的思维得以发展,在“手”字谜的启发下,很快编成“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的字谜。经过不断启发,小朋友们编出了很多字谜,如“两人坐在地上”,谜底“坐”;“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谜底“人”;“笔”字,“上边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田 ”字,“四周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回”字,“四周不透风,口字在当中”„„,这样快乐的教学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2.编故事识字
故事是一年级学生最喜爱的。我以故事为背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例如语文园地二中,有一道题是找同偏旁的字。我创设了一个“把苹果提回家”的情境,先利用多媒体电脑创设一个以苹果树为主题的小故事(配声音)讲述,老师出示“苹果”(带有“走之旁”、“三点水”的偏旁)的字卡片,学生认字,找两位学生提着篮子(自制带有“走之旁、“三点水”的偏旁)捡苹果,捡对了,就把苹果带回家。通过创设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巩固了生字,也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编成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脑中。有一些字,老师可以抓住字形特点,例如:教“游”字时,可以告诉学生,游泳必须有水(三点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间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着。快乐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识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
3.编儿歌识字
儿歌或谜语,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我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如我教“问”字,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又如“磨”编成“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4.加减法识字
在教学识字中,我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门+口=?”(问)、“早+草头=?”(草)。“草—草头=?”(早)以次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老师,如“坐—土=?”(从)、“三点+同=?“(洞)“立+日=?”(音)等,在课堂开展竞赛,帮助学生记牢字形。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异同,对一些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称之为“姐妹字”。如:“蛙、哇、娃、洼”的字,找出了字形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便容易多了,而且随机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字。
5.多媒体识字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识字,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把识字、阅读教学过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机整合,真正突破传统的孤立的语文识字教学模式,使识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在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的字,根据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运用信息技术识字,课堂识字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记忆犹新。例如:我教学生字“晴”是晴天的晴,运用课件演示,先出“晴”字,再出示日字旁(后面出示一个太阳),因为“日”表示太阳,所以用日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īng”。出示词句让学生认读。同样,在教学“请、清”的生字时,也运用多媒体演示后,让学生说说部首、声旁表示的意义进行识字,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观察,学生基本做到过目不忘。这样既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促使儿童的口头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使识字、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人与人的交际方式。远程教育成为现实,人机对话已不新鲜。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识字教学。我们就更有理由为孩子们拓宽空间,创设情景,让不可能的成为现实,让静止的变成活动的,使识字教学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迈上新的台阶。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到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以后,不仅课内注意识字,课外也会利用各种形式识字,他们会因为认出字而高兴,会为发现新词而雀跃,会为自己能读懂一本小书而欢呼。这种源于内心的满足,对自我能力的发现,将使孩子们拥有自信和持久的快乐。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教学一定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只有认认真真地过了识字这一关,学生今后的阅读才不会有障碍。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认真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低年级识字数量多,难度大,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怎样巩固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儿童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又学以致用。因此,低年级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以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第五篇:激发学习兴趣快乐走进古诗文
激发学习兴趣快乐走进古诗文
——激发初中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的八点做法
泗阳县李口中学 沈正权
【摘 要】 古诗文是祖国浩瀚古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典雅、简洁、内蕴丰富,在浩瀚的文化长廊中,古诗文是最耀眼的明星。它们在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也起着不能忽视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快乐走进古诗文学习天地,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古诗文激发兴趣做法
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我深知由于古诗文流传的时代距离我们现实生活有些遥远,很多学生不喜欢甚至害怕学习古诗文。其实古诗文是祖国浩瀚古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典雅、简洁、内蕴丰富,在浩瀚的文化长廊中,古诗文是最耀眼的明星。它们在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也起着不能忽视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快乐走进古诗文学习天地,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有八点做法:
一、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诵读激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我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 1
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我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三、活动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我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我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针对愚公愚不愚召开学生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竞争激趣。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想象激趣。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温庭筠《梦江南》一词的教学,我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
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如教《鱼我所欲也》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孟子“性善论”的讨论,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出师表》时,我引导学生跟诸葛亮对话:你认为他的建议合理吗?假如诸葛亮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这样,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六、质疑激趣。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为了启发学生有大进,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大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那怕是提出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以充分肯定。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第三,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有疑可质,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七、板书激趣。
板书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因此板书的原则必须忠于文本,突出重点,易于背诵。
根据不同诗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可树状、网状、表格、图画等。如果是比较、总结性质的可用表格,语文知识结构可用树状。如教第五册第 25课《诗词五首》总结时,我将“作品、作者、体例、出处”等内容用表格列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学习魏书生老师“懒”的做法,故意将一些易错的字不写或写错,让学生填写或改正,激发学生改错别字的习惯。有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归纳内容、写段意等可由学生板书。这些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教态激趣。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语言等都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试想,如果
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学生能兴致勃勃吗?上课时要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精神,满怀信心,即使再累,也要振作精神。讲课时语言要富于变化,并伴随一些手势、表情。朗读时语调抑郁顿挫,语速适度调节,感情真挚等都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利用多媒体辅佐教学,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我就是这样用“兴趣”架起一座通往古诗文的桥梁,使我的学生们欣赏、背诵流传千古的佳作,让他们快乐地走进古诗文的经典王国,在丰富他们人文素养的同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