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时间:2019-05-12 20:3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父亲的手提箱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第一篇: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1、紧扣本文线索,理清全文脉络。

2、分析重点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简析本文特色,归纳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赏析重点段落,理清全文脉络。

2、围绕课文线索,体味情感变化,感受父亲形象。

三、教学难点

围绕课文线索,理清全文脉络,体味情感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牵引、探究法

五、教学工具

图片、视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

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主要作品有《雪》、《伊斯坦布尔》、《我的名字叫红》、《黑书》《杰夫代特先生和他的儿子们》。

本文是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的节选。

(三)、破题设疑

通过预习及宣读提示,我们知道手提箱是本文的线索,全文始终围绕手提箱来写,但肯定不是为写手提箱而写手提箱。因为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一定谈到与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等与文学相关的内容。他们又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带着疑问,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这只手提箱吧。

(四)、课文赏析

1、请一位同学朗读1—7段,同学们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 父亲的手提箱是什么样的? 父亲为什么给我手提箱?

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

2、齐读8—10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 是什么想法促使我第一次打开了父亲的手提箱? 打开父亲手提箱,儿子有哪些发现,又有哪些感触?

3、自由读10—11自然段,感受生活中真实的父亲。

前文提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并不是我的父亲”,生活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自信、坦然、快乐,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不断鼓励我从事文学创作。

4、齐读12—15自然段,体味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5、课外延伸,体味情感 延伸材料:

朗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语句。观看莫言《讲故事的人》的视频。

(五)、解疑归题 见课件

(六)、学习小结

全文始终围绕手提箱来写,这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表面上写手提箱,实则写父亲,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在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同时,又阐明了自己写作体验及文学主张。十分契合发言场合。这又是大师的匠心独运。

八、课外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九、板书设计

1、黑板板书:无

2、电子板书:见课件

第二篇:《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3.归纳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教学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教学方法:问题点拨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围绕选读提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学”境界。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 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

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

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 “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学,它的基础就是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这种天真的、乐观的信任。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

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

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

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这深层的关联作者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

其中的“缺憾感”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释。

“幸福感”可以通过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得到诠释:“我告诫自己,对父亲不要有任何成见。况且我对父亲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从不像普通的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他从不约束我的自由,永远尊重我的选择。和儿时的伙伴不同,我对父亲从来没有畏惧之感,所以我有时认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样自由地想象;有时又认真地相信,我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父亲年轻时曾经有过作家梦。”

“愧疚感”也许就是因为提前打开了手提箱,对父亲有着一份内疚吧!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

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五部分(12段~15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选。

作者在演讲时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以及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文中,帕慕克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一主张。正因为如此,帕慕克能得到世界文学的最高褒奖。

三、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下两点“ 1.一线贯之,主旨鲜明。2.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

四、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其人其作(1952—),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称。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其他代表作品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城市记忆》。

第三篇:父亲的手提箱)(本站推荐)

学习目标

1.以 “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3.归纳本文主旨

教学重点: 以 “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学习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教学过程

一、请以 “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一导入新课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总站着一位伟大的父亲,父爱如山,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父亲一直在默默的关怀注视着我们,这种爱也许是无声的,但肯定是最真挚最伟大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三课,再一次去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简介作者

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称。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其他代表作品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城市记忆》。

教学重点 以 “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三、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问题

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

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 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

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 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

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 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

“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学,它的基础就是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这种天真的、乐观的信任。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

问题

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 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

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这深层的关联作者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

其中的“缺憾感”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释。“幸福感”可以通过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得到诠释:“我告诫自己,对父亲不要有任何成见。况且我对父亲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从不像普通的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他从不约束我的自由,永远尊重我的选择。和儿时的伙伴不同,我对父亲从来没有畏惧之感,所以我有时认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样自由地想象;有时又认真地相信,我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父亲年轻时曾经有过作家梦。” “愧疚感”也许就是因为提前打开了手提箱,对父亲有着一份内疚吧!

问题

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

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五部分(12段~15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三、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选。作者在演讲时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以及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文中,帕慕克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一主张。正因为如此,帕慕克能得到世界文学的最高褒奖。

四、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下两点: 1.一线贯之,主旨鲜明。

2.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

总结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恩父爱,谈论如何报答父爱。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谈学习了课文后的感受,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找到作者演讲的全文,认真读读,并且写一篇评论,字数不限。

第四篇:《父亲》教案

《父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

2、把握作者感情

3、体会父爱

二、导语:

学生演讲杨丽娟的故事。(学生讨论对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杨丽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认为杨父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对女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父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从父亲困顿前行的背影中,体会到父亲的那份深沉厚实的爱;而刘鸿伏的《父亲》,又为我们刻画了父亲的那份苦涩而温馨的爱。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刘鸿伏的《父亲》

三、进入文本

1、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写了三个生活片段,分别是: 接通知书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别

2、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父亲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把你的感动写下来。

A、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 父亲以儿子为荣 B、第二自然段 全体朗读。

作用:用了五个排比句,写了父亲几幅劳动生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坚强、容易满足和质朴,同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着脚在大雪里跋涉,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披蓑戴笠地在风雨中劳作,仅仅表现他的勤劳吗?这里面有着穷苦和艰辛啊!

C、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

明确: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土地赋予了他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诗《三代》: 爷爷

在土里埋葬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

D、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确:重视这趟远行,郑重其事,然而我们还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严重有的只是好奇与惊讶,感动与怜悯。1 E、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衰老感到难过和心疼,同时心中感受到一种重担。此处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断相比较,让学生找异同。

3、那么如此伟大无私的父爱,作者感受到了吗?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发了你的共鸣呢?请找出有关作者感悟的语句,各抒己见。

A、父亲啊,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B、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C、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父亲的生活经历、故乡的点点滴滴、父亲对我的爱都是翻开的日历,都是我奋进的动力,我将凭借这些动力珍惜每一分钟来提升自己。

四、谈了这么多父爱,说了这么多作者的感受,让我们也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吧 请以“感谢父亲”为开头表达你对父亲的感谢,每个人说一句,准备一分钟。也可以仿写第二段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和父亲的故事

五、总结:

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伟大的父爱!铭记父爱,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更有动力,我们人生的篇章会写得更加清楚和完美。

让我们在这首崔京浩的《父亲》中结束今天的课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第五篇:《父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体会文本伟大、深沉的父爱,能真切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2、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能选择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

3、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朴素的叙述与清丽的抒情相融为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感知散文的内容和情感。

课前预习检查

一、作者简介:

刘鸿伏,中国现代作家,湖南某报的负责人之一。作品有《绝妙人生》《雅奏》《遥远的绝唱》等。其优美的笔调、率真的性情、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刘鸿伏散文的主要元素。他用细腻冷艳的笔触描画日月山川,但绝不是风花雪月地泼洒文字,他把爱憎忧思以及对理想的寄托和表达,都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与自然的对话中。

二、基础积累

1、字音 荷(hè)薪

青篙(gāo)

蓑(suō)笠

犟(jiàng)嘴

踉跄(liàng qiàng)

贫瘠(jí)

倔(jué)强

颠簸(bǒ)

模(mú)样

炽热(chì)老趼(jǐan)

佝偻(gōu lóu)

2、字形

bá(跋)涉

cāng(沧)桑

震hàn(憾)

乌péng(篷)船

一望无yín(垠)

3、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

复活

》等。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节)引出对远在乡下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4-19节)回忆十年前父亲送刚拿到入学通知书的“我”去大学报道 第三部分(20-21节)抒情父爱是一座山

四、质疑辨惑

仔细阅读文本,勾画出你一时没能理解的语句或文段,并提出来与大家一道讨论。

一、导入:岁月流失中,我们忽略了多少父亲的爱,而父亲一直在身后,无怨无悔的延伸着庇佑的苍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曾让多少读者热泪盈眶呀!刘鸿伏给我们带来的《父亲》(板书)

作者简介:

刘鸿伏,中国现代作家,湖南某报的负责人之一。作品有《绝妙人生》《雅奏》《遥远的绝唱》等。其优美的笔调、率真的性情、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刘鸿伏散文的主要元素。他用细腻冷艳的笔触描画日月山川,但绝不是风花雪月地泼洒文字,他把爱憎忧思以及对理想的寄托和表达,都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课前预习检查

1、字音 荷(hè)薪

青篙(gāo)

蓑(suō)笠

犟(jiàng)嘴

踉跄(liàng qiàng)

贫瘠(jí)

倔(jué)强

颠簸(bǒ)

模(mú)样

炽热(chì)老趼(jǐan)

佝偻(gōu lóu)

2、字形

bá(跋)涉

cāng(沧)桑

震hàn(憾)

乌péng(篷)船

一望无yín(垠)

3、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

复活

》等。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节)引出对远在乡下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4-19节)回忆十年前父亲送刚拿到入学通知书的“我”去大学报道 第三部分(20-21节)抒情父爱是一座山

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1、文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形象?

父亲:勤劳、坚强、质朴、容易满足尤其是深沉地爱着他的儿子的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

2、在散文中那些看上去“散”而出彩的片段,构成字里行间人物的画廊。诵读全文,找出作者在文章中选取了哪一个中心事件来写自己的父亲的? 围绕这件事,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明确:主要事件:父亲送“我” 去大学报到。五幅画面:①接到通知

②决定送我 ③送我途中

④踏入校园

⑤父子分别

四、品读精彩语段,寻找写作桥梁

1、课本第二小节文字生动请你对其进行赏析,思考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并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仿写一段话。

明确: ①内容:父亲劳动生活画面②手法:排比句展示生活场景③作用: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和质朴,交待父亲是一个终年在山中劳碌,过着贫苦生活的农民 ④特色:把父亲劳动的场面放在大山、月色、大江、田野这样的背景中,赋予劳动美的内涵,让人觉得凄凉、心酸,整个画面给人以“凄美”之感

⑤总结:排比的手法、诗一样精炼的语言,勾勒出父亲劳动生活的剪影,把劳动放在大山、月色、大江、田野这样广阔的背景中,展示了父亲艰辛勤劳而又洒脱自信充满力量的庄稼汉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与赞美。

写作启示:写人物手法之一:善抓生活片段。

2、文中围绕父亲送“我” 去大学报到而写的几幅画面中那一幅你认为最好?哪些细节令你感动?请结合文本和自身经历,在书侧写评点,50字以上(要求:抓住每个场景的特点。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关注手法、用词、寓意等:说文眼: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乃至一景一物),并思考给你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启示。

2、交流评析内容,总结写作手法 明确:(学生充分朗读)

A、夏日中午: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内心

“泪便…涌了…黛绿的山色…清凉的河水…鹧鸪…凄惶…欣喜…”“独留下我…无言的田野…无法言喻…”(5段)(评点: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激动、茫然、留恋、欣喜、凄惶无法言喻。)

板书:(夏日中午)无法言喻

B、那个夜晚:景物描写烘托气氛

“山里的暮色升起来,…亲切的…,斜飘漫逸…韵致…不再有…沉重忧郁”(6段)(评点:赋予景物人的情感,烘托喜悦、温情的氛围。)

板书:(那个夜晚)吉祥和喜气 C、临行那天:叙事、直抒胸臆结合

“临行的那天,…父亲…母亲…。别了,我的…;别了,我的…;别了,我的…;别了,我的…离去。”(10段)(评点:直接抒情,相同句式的连用,感情的强烈充沛,我对故土的留恋不舍,平时熟视无睹的东西只有在离别时才会特别的珍惜和眷恋。)

板书:(临行那天)最难忘

D、父子分别: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①“我去送他…反反复复地叮嘱…努力笑一笑…粗糙的大手扶了扶…沉默了”(18段)

(评点:不放心儿子,忐忑不安的心境表露无遗,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临上公共汽车…站住…解开…撕开…藏着…抽出…说…”(18段)

(评点:父爱的流露,被压缩在一个动作、一句话里,看似简单平淡,然而何其丰厚凝重。父亲的钱来之不易,是在深山密林中扛竹木流汗流血一星一点的攒起来的,是在凶猛的大江上拿性命与江流礁石搏命换来的。这钱联着大山里一家人的温饱生计,甚而至于是借来的,父亲却倾其一生所有,这是一种怎样厚重的爱!)③“在这天地间有什么比这种深情更珍贵呢?我会活得很幸福也很体面的,我的父亲!”“我爱父亲,也怕父亲”“却仿佛接过一座山,沉甸甸的”(18段)

(评点:直抒胸臆的心理展示,完全抛开了以前父子间的掩饰,这份爱让我的心都战栗了!情到浓处的自然流露。)

板书:(父子分别)心一阵战栗

写作启示:写人物手法之二:巧用景物描写,巧选典型细节。深化体悟

1、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中写到“对土地的眷恋”,背景一样若隐若现着贯穿全篇。正如“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文中时常有一些极富华彩的对乡野风景饱蘸情感的描写,这样安排是不是闲笔,有何用意?(学生圈划出这些描写语段,读一读,谈谈理解。)明确:父亲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父亲与土地有着生死相依的关系。

臧克家/诗《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1)“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土地赋予了他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格。(文中找原句16段“山里人几十年造就的倔强和自信心”20段“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

(2)父亲的形象,是与荒凉贫瘠又美丽无边的乡土密不可分的;父亲的性格,是衍生于那片土地的。(正如父亲说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土地一样宽厚淳朴的”父亲衍生于那片厚土。土地,是父爱的背景。从而理解他的焦虑。(边远山村与繁华都市物质环境的巨大反差,因此他和现代城市文化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甚至很自卑,担心儿子以后的生活。文中找原句16段“他已预知作为山里人的儿子的将来当会充满坎坷和忧患”11段“儿子还小,又是乡里人,穷,怕将来受人欺侮,想起这些,便不由得落泪”)

写作启示:写人物手法之三:设置环境背景。

板书:宽厚淳朴的土地——父爱的背景

2、本文题目为何不是“我的父亲”而是“父亲”?

① 明确:父辈一辈人一代人肩负苦难的形象、历史沧桑的缩影

写作启示:人物写作方法之四:要对文中人物有真挚的感情

②欣赏罗中立的画作《父亲》: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情感可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1980“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罗中立说“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

欣赏画作: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

学生齐读: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布置作业

刘鸿伏读懂了他的父亲了吗?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对父亲理解或情感的语言品读体味。思考:十六七岁的我们读懂了我们的父亲了吗?请以“那一次,我读懂了父亲”为题写一段话,谈谈父亲关爱你的点点滴滴。

课堂小结

(师投影关于父爱的图片)达·芬奇曾说过:“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父爱是人世间最具力量的爱,同母爱一起构筑了人类社会的基石。父爱,是激发力量的精神源泉,是滋养心灵的情感甘露,是塑造优秀人格的教科书,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附板书:

父亲

刘鸿伏

夏日中午

无法言喻 那个夜晚

吉祥和喜气 临行那天

最难忘的 父子分别

心一阵战栗

宽厚淳朴的土地——父爱的背景

姥姥的端午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下载父亲的手提箱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亲的手提箱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汉娜的手提箱》有感

    读《汉娜的手提箱》有感 读《汉娜的手提箱》有感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汉娜的手提箱》,这本书是非常感人的,为什么说感人呢?你往下看看就知道了。 2000年的时候日本的一个博......

    《汉娜的手提箱》读书笔记300字

    《汉娜的手提箱》读书笔记300字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汉娜的手提箱》。这本书主要内容是:日本东京一个小小博物馆的玻璃柜子里,可以看到一个小手提箱,上面写着:汉娜·布莱迪,1931......

    《父亲的菜园》教案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8课《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 师:早自习时同学们已读过课文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你们的识字情况。(出示词语) 师:阅读课文的导语为学习这篇课文提出了要求,那么在这......

    《父亲的儿子》教案

    《父亲的儿子》教学设计 朱 瑜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2. 抓住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的体会批写出来。 二、教......

    《父亲的菜园》教案

    《父亲的菜园》教案15篇 《父亲的菜园》教案1 学习目标1、认读8个生字、2、了解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发菜园,是怎样开发的?3、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

    父亲的菜园教案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着,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22 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父亲爱树林、爱鸟,进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认识“黎、凝”等6个生字,会写“雾、蒙”等10个字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能力目标: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