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教学设计
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古代在思想方面的杰出成就。
2、使学生体会到古代人民创造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对孔子思想及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的探讨,了解古人思想的杰出成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深入探索,儒家思想在现今社会的体现; 《孙子兵法》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接触了祖先的故事和中国朝代的历史,同学们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单元的第三部分“灿烂的文化”,我们将在这部分内容中了解我国古代在思想、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框题“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板书)学生翻书至41页。
我国古代有许多出色的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思想成为后人的榜样。
(二)分组探讨预习内容
结合周五老师布置的预习笔记,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三)分组汇报
学生分组汇报,根据教师出示预习题。
1、孔子部分(1)介绍孔子。(2)孔子名言。(3)介绍儒家思想。
(4)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人们的一些思想和行为也有儒家文化的影子,请举例说明
除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还有哪些思想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贡献呢?
(5)道家思想。(简单说)
过渡:除了孔子及老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外,我国古代还后很多出色的人物。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孙武。
2、孙武部分(1)介绍孙武。
(2)《孙子兵法》内容。(3)《孙子兵法》价值。
(4)《孙子兵法》思想是怎样被应用于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方面的。
(5)教师课件展示孙子兵法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军事家孙武的一些思想和卓越的成就,他们为中国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他们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很多伟大人物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课后同学们可以进行搜集、学习,作为知识的拓展。
(四)本节内容测试 发放测试题,当堂填写。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或者收获?(学生谈)教师:古代先人们是智慧的,他们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同时激励我们同学,在今后求学的道路上刻苦钻研,继承先人遗志,为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而努力奋斗。
第六课 灿烂的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古代在思想方面的杰出成就。
2、通过史实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使学生体会到古代人民创造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教学准备:
教师:
1、制作孔子和孙武的多媒体头像以及孙子兵法城课件。
2、孔子的格言,包括教育上的、学习上的、为人处世道德等方面。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教师了解这些格言的意思。
3、纪念孔子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孔庙、孔府。
4、制作精美名言卡片一个,有关纪念孔子的邮品。
6、实物投影仪。
7、有关孙武的竞赛题
学生:
1、了解孔子和孙武的生平和伟大成就。
2、每人准备三条以上孔子的格言,写下来。了解这些格言的意思。
3、介绍纪念孔子的名胜古迹,包括图片等。
4、介绍孙子兵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聪明、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板书)
二、体验探究
1、看图猜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大屏幕出示孔子图像,板书孔子)
2、你对孔子认识多少呢?(学生自由发言)[师出示孔子简介]点拔:孔子是历史中哪个朝代的人?孔子的故乡在哪呢?(山东曲阜)??出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位于现今我国山东省曲阜县。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思想家孔子”,请翻开课本41页。[揭题]
4、我们要认识思想家孔子,那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哪些方面去了解他呢?(学生自由发言)(师提示:生平和故乡、名言、故事、他的主要思想......)
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大家都想到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孔子,那我们分成三个组好不好?让我们分别从孔子的生平和故乡、孔子的格言、孔子的故事去了解这一位杰出的智者吧!(将学生进行分组)
6、有关孔子的资料,我们事先进行了查找和预习,相信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同学们整理一下你查找的资料,待会进行交流吧!(学生分组整理收集资料。
7、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师点拔补充:(1)孔子的生平:点出孔子编写了《春秋》、《诗经》、《尚书》等书籍,其中《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存三百零五篇;《尚书》,原称《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孔子的故乡:引出世界各地都有纪念孔子的名胜古迹。
(2)过渡:“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最被后人称颂的成就之一就是他的警句格言,这些格言对我们后人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你们收集了他的哪些名言呢? 大屏幕出示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在这些名言里,哪一类和我们联系得最紧密?让我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些名言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大胆发言)你喜欢哪些名言,就记住它,并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吧。看老师制作的名言卡片,漂亮吗?你还可以把你喜欢的名言制作成精美的名言卡片,永久保存,放在你的书桌上。
(3)孔子的故事:让学生结合生活谈感受。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点拔:(1)邮品展示:我国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思想家,曾先后发行邮品作为纪念。(2)介绍祭孔活动:祭孔,是人们纪念孔子诞辰的活动,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的体现,公祭9月28日,传统农历八月二十七。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年已是纪念孔子诞辰2005周年
8、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同学们看书自学汇报)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崇尚的学派,他们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讲究礼仪,提倡“仁”的学说。“仁”包括人具备的一切美德。孔子就是该学派的创始人。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9、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智者。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10、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人们的一些思想和行为也有儒家文化的影子,请举例说明。过渡: 除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还有哪些思想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贡献呢?
13、道家思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还产生了以宣扬“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道家。该学派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源,崇尚自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所以道家思想又被称为老庄之学。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
14、过渡:除了孔子及老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外,我国古代还后很多出色的人物。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孙武。
课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竞赛预习题,相信同学们都在课下找到了答案下面我们分四组参赛,3、抢答题:(1)《孙子兵法》被誉为?(2)《孙子兵法》记录了哪些内容呢?(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3)《孙子兵法》的价值(A、被人们应用到现代战争中。B、应用于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领域。)
4、小组竞赛题:《孙子兵法》共13篇,每组各说出四篇。(“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本课是教材第二单元第三部分“灿烂的文化”中的第一框题,通过教学达到:知道我国古代在思想方面的杰出成就;体会到古代人民创造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现将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一、比较满意之处:
1、教师准备很充分,资料较全面;
2、安排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材轻重处理较好。
3、教学中突出了本课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古人在思想、军事上的智慧。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
4、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也好于以往,能围绕教师布置得预习提纲进行查阅。
二、不足之处:
1、开课初,对什么是“古人思想”交待不清,因此学生从开始对古人思想的伟大体会不深。
2、教师对本课节奏把握不准确,结尾知识没有完成。
3、对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还应该系统的指导,不能泛泛的,要会提取精华。并在课前预备好,不能拿到课上整理。
4、教师还应该加深自身学习,努力丰富自身知识含量。
第二篇:伟大的先人《教学设计》2
《伟大的先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下)小河子乡寄宿制小学 高进瑞
一、教材分析
《伟大的先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一课。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知道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祖国文明的积淀与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3、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表现出来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不可能涉猎很多,主要选择了三个层面:
1、伟大的先人,他们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所提倡和传承的人文精神。
2、我国的国宝,作为祖国文化有形的、综合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与祖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根一般的联系。
3、我们的国粹,反映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华。他们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着我们的文化生活,为我们生活带来美和乐趣。我们力图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
《伟大的先人》是开篇一课,我们在教学时,要避免就人物说人物,在展示人物的同时,注意挖掘其身上和思想中表现出的、支撑我国数千年的民族精神。第一课中选取了孔子和司马迁两位代表人物,安排了一个活动天地。考虑到教材的组合运用,我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的教学,第一课时是教学“孔子和司马迁”,第二课时是活动天地,制作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传。课前,要提醒学生搜集资料,为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我们至今仍然在继承孔子的言行及其思想的精华、从中国到世界仍然在敬仰孔子及其人格和思想等各种文化现象,认识到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乃至世界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司马迁的故事和事迹,则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由司马迁这一典型个案,拓展到李时珍、司马光、贾思勰等这一类人在坚忍不拔方面所具有的共 性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魅力,启示学生我们要学习和继承这种伟大的精神。另一方面教材通过活动天地,让学生探究更多的体现着国人精神、在中国有着影响力,做出贡献的各类历史人物,旨在理解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中国人民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孔子、司马迁等其他伟人的事迹,感受伟人非凡的品质及中华文化的魅力。
2、通过搜集、分析与整理孔子等名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学习孔子等先人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关注人物,重要的是要透过他们的事迹,关注他们的精神。在教学中要注意以情感人,以事感人。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孔子、司马迁等名人的资料。
2、搜集《论语》的经典名言,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的事迹或者成果。
五、教学步骤: 走近至圣先师——孔子
一、谈话导入,感受孔子
1、我国有一位伟大的先人,他虽然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他的思想和文化至今影响着全世界。他是谁?联合国教科组织已将其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此时,你的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感情?
3、在我们中国,有很多地方都有孔子的塑像。如:山东的孔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孔子的故乡。(教师先播放山东曲阜孔庙的整体图片,相机介绍它的规模,大成殿的名字由来【因宋徽宗赵佶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改名为“大成殿】)
4、安庆也有纪念孔子的地方。你知道吗?近圣街的名字也是与孔子有关联的。
(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在安庆一中孔庙大成殿接见学生代表。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视察过的一所中学。孔庙规模宏大,气势如云。位于其北的近圣街,就是因临近孔庙而得名。现安庆一中校史陈列室,是1989年在原孔庙建筑遗存上改建的。)【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时空距离。同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事物入手,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过渡:为什么孔子会受到世人如此的景仰呢?
二、开展活动,了解孔子 活动一:孔子生平
(一)孔子生平
1、你了解孔子吗?看看课件资料。
2、请同学们说说所了解的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
(二)孔子故事
1、学生代表讲述一两个孔子的故事。
2、课件播放“因材施教的故事”,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看了小故事,你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是否有更深的了解?孔子确实为我们的教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我们可以看看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老师的“《论语》解读”,那里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思考。
【设计意图:注重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注重课内外知识的互相结合,通过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展示资料,了解孔子生平,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其认识与表达能力。】
过渡:孔子的思想精髓都在《论语》这本书中有体现。你知道《论语》吗? 活动二:了解《论语》。
1、学生说说所知道的《论语》。
2、让我们看看孔子都说过哪些话?这些话是什么意思?(看课件显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这些做人、学习的道理,现在,我们还常常听到老师、家长给我们讲这些道理,可见,孔子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有多大。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主流就是儒家思想,孔子是其代表人物。
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呢?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小结:这些名言我们多读读,多想想,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总结:回顾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孔子因为其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要纪念他,吟诵其经典名句,体悟其中的深刻道理。【设计意图:从人物到思想,从一般性认识到深入的探究,教学逐层深入。学生了解《论语》的过程就是进一步走进孔子,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过渡:孔子的“子”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春秋战国时代的伟大先人: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
走近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
三、交流想象,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1、过渡:追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历史上还有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汉代的司马迁。让我们来看一看司马迁的资料。(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被囚禁多年,前后用了18年时间坚持写完了《史记》,你能想象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吗?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共130篇,52万多字)
有人读过吗?学生说过后,看看课件对《史记》的介绍。
4、了解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
5、除了《史记》,还知道中国古人写了哪些历史书籍?(见附录)可以上网查阅
【设计意图: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象,逐层深入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成就和思想,从而感知他的史学家的深厚,文学家的精彩和思想家的久远。】
超越教材,走出课堂
四、总结拓展,延伸课堂。
如:李时珍花了27年时间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写了《资治通鉴》;贾思勰花了10年时间写了《齐民要术》这部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农书。
思考:一本书为什么会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2、课件播放范仲淹、李时珍、文天祥、李世民、赵匡胤、祖冲之、张衡、等的资料。
3、课后活动要求:希望大家课后查阅更多的历史人物,像老师提示的这样分类(伟大的诗人、著名的皇帝、科学家„„),或撰写人物小传。
总结: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司马迁的《史记》,这一本本书都承载着我们伟大的先人思想和智慧的光芒,透过书籍,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感谢这些伟大的先人,记住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设计意图:从司马迁拓展到更多的伟大先人,既自然又使课堂容量增大,引发学生更多更深的思考,从而让课堂延伸到生活,把学习与体验,动脑与动手,认识与实践有机结合,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社会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板书:
伟大的先人
孔子 《论语》 司马迁 《史记》 源远流长 „„
让
中华文化
第三篇:古代消费思想
去奢从简:中国古代消费观溯源——从孔子、老子消费思想说起
去奢从简:中国古代消费观溯源——从孔子、老子消费思想说起 【作者简介】傅允生 浙江财经学院 杭州 310012 【内容提要】本文从孔子与老子的消费思想入手,对中国传统消费观作了考察。认为:孔子及儒家主张等级消费,体现了封建等级统治的要求;老子及道家提出无为消费,在下层民众中较有影响。同时,两者都倾向于黜奢崇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消费的制约。
【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consuming point of view from the consuming thought of Con Zi andLao Zi.thinking that Con Zi and Confucianism's advocatinghierarchy consuming shows the demand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average consuming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by Lao Zi andTaoism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among the common folks.Meanwhile both of them incliend to remove luxury and advocatesimplicity.It show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ancientChinese conomy developing level to the social consuming.【关 键 词】消费观/等级制度/无为Consuming View/Hierarchy/Inaction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 F047.3 文献标识码 A
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对传统消费观的专题研究似不多见。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古代思想家对消费问题的系统论述较少;另一方面学术界对这方面的问题似缺少关注。其实,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不但富有特色,而且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本文拟从孔子与老子的消费思想入手,对中国传统消费观的特色及其影响作一历史考察。
一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儒家的等级消费观为主流,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维护等级制度,提倡道德教化。认为人有名分之分,社会有等级差别,名分、等级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消费状况,并由此提出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的等级消费观。同时,他主张节用、宁俭,强调对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道德约束。
孔子消费观的核心是以礼的等级名分来规范社会成员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孔子重礼,认为礼是国家的纲纪,主张“为国以礼”。(注:《论语先进》)礼讲等级名分:“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注:《左传》宣公十二年.)孔子把其归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注:《论语为政》.)在其主张的礼制下,社会成员依据各自的血缘宗法关系,形成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网络。政治上,“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注:《左传》桓公二年.);经济上,“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注:《国语晋语》.)由此可见,在消费上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出发,孔子主张在消费上应该体现出尊卑之别。孔子在抨击鲁国执政季氏时说得明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论语八佾》.)按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八佾系天子的娱乐消费规格,季氏为大夫,只能享用四佾。以大夫的身份僭用八佾,违反了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孔子因而很气愤,对季氏的行为十分不满。在孔子看来,是礼而不是经济条件决定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注:《论语学而》.)一个人即使富有,他的消费行为同样不能偏离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其消费行为与方式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与此相应,孔子对“失礼”的消费行为也不赞成。“于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告祭祖庙时省去一头羊,虽说是节俭之举,但不符合礼的要求,不可取。对等级消费孔子是身体力行。“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注:《论语先进》.)颜渊与孔子有师生之情,孔鲤与孔子有父子之爱,即便如此,孔子认为他作为“从大夫之后”,按照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不可徒行也”。所以拒绝了颜渊父亲“请子之车以为椁”的要求。同时,孔子亦不赞成厚葬颜渊。“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注:《论语先进》.)杨树达先生按:“孔子丧颜渊若丧子。而门人不从孔子之言,厚葬颜渊,孔子之志不行。故云予不得视犹子,所以责门人也。”(注:《论语疏证先进》.)显然,在孔子看来厚葬额渊不仅是奢俭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
孔子主张消费行为的“节用”,“宁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注:《论语八佾》.)“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注:《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奢不仅是支出多少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奢会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使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失去道德约束力,从而破坏礼的等级消费规范。而俭虽然不免显得寒伧,但它体现了消费行为的道德约束,因而更符合礼的等级消费规范。从“宁俭”出发,孔子赞成俭朴的消费方式。“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注:《论语子罕》.)孔子对其学生仲由衣着俭朴表示首肯。“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注:《论语子罕》.)俭只是在等级消费规范下适当俭朴些,而不是有失身份的吝啬与寒酸,否则,过犹不及亦不合礼的本意。这一点孔子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消费方式很能说明问题。
孔子认为对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的追求是人的自发欲望,这种欲望及其追求当然不符合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由此,孔子一方面主张确立社会的等级占有与等级消费秩序,对个人的物质欲望和消费行为作必要的强制性规范;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道德约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论语述而》.)把人们的消费行为与道德追求结合在一起,认为合于义,至乎礼,虽苦亦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大力颂扬安贫乐道的“颜回精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论语雍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孔子认为最有仁德。“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注:《论语雍也》.)颜回虽有仁德,但没有爵位,没有官职,因而只能蜇居陋巷,贫苦度日。孔子认为颜回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自觉恪守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处贫贱不求富贵,崇尚安贫乐道的节俭美德。
二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中道家的无为消费观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尊道贵德,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从物极必反出发,认为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物欲膨胀,社会矛盾尖锐,这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在消费上他主张返朴归真,去奢从俭,提倡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和知足常乐。
老子消费思想的基本特点是无为,即以“道法自然”为依据。老子认为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生活享受的渴望,是由人的欲望所致。“咎莫潜于欲得”。(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有欲即有为,它不符合道的法则。“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注:《老子》第三十四章.)人之所以有物欲又是受了奢侈品的刺激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十二章.)所有这些都可使人身心迷乱而耽于追求物质享受,因而“罪莫大于可欲”(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既如此,要抑制人的物欲自然要消除可欲之物。“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业,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注:《老子》第三章.)在老子看来,无知、无欲是人顺应自然的体现。“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敢取为。”(注:《老子》第六十四章.)
老子反对奢侈的生活方式,他曾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注:《老子》第五十三章.)他视奢移的生活方式为强盗行径;而认为俭能长久,奢则否。“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注:《老子》第二十七章.)此所谓“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注:《老子》第四十二章.)由此,老子主张处俭去奢,“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注:《老子》第二十九章.)提倡俭朴反对浮华,“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三十八章.)要求“见素抱朴”。(注:《老子》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俭朴的生活符合自然法则,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在不欲和俭朴的基础上,老子对如何满足消费需求提出了知足准则:“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忄+替]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注:《老子》第四十六章.)认为满足人消费的标准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知足与否,若欲壑难填,那是莫大的祸患,而知足则体现了道的精神。“葆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注:《老子》第十五章.)认为道不追求充盈而能不竭,就人的消费而言,知足就能“恒足矣”。人的消费需求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若不知足,聚敛财富,追求奢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注:《老子》第四十四章.)贪欲与奢望使人不能正确对待物我关系,而知足使人不追求财富却不贫乏。“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注:《老子》第八十一章.)在他看来,只有知足、不争方可长久。老子所强调的知足是以“实其腹,”,即获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为主要内容的。“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老子》第八十章.)“小邦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这近乎原始的封闭的社会里,人们回归自然,虽然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三
孔子和老子同处春秋末期,面对动荡与变革的现实,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和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分别以他们富有个性的思想回应时代的挑战。虽然,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但是,通过儒家与道家学派的承传,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就消费观而言,孔子及儒家主张等级消费,即政治地位决定经济利益和消费状况;同时提倡宁俭、节用,强调对消费行为进行道德约束,其社会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一,维护社会等级统治制度。孔子所主张的等级制度是以礼的等级名分为依据的,反映的是西周以来的宗法贵族等级统治的要求。秦汉以后实行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虽然两者在性质上不可同日而语,但等级差别是一脉相承的。因而,等级制度并没有随着宗法贵族等级统治的消亡而不复存在,而是被注入封建统治的内涵而继续存在下去。等级消费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一个人的消费不是取决于他的经济条件和消费欲望,而是由他的政治地位所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政治地位就有什么样的消费待遇,官僚、地主、商人、农民概莫能外,衣食住行莫不如此。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国封建社会所实行的抑商政策就包含着对商人及其子弟消费行为的限制。如汉初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乘车、衣丝。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阶层虽然富有,但因社会地位不高,其消费行为常被视为奢靡逾制而遭到斥责甚至于禁止。“昔先王之制,自天于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析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僣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注:《汉书货殖传》.)“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宝有度,畜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生则有轩冕之位,贵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扩袭之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赀,无其禄不敢用其财。”(注:《春秋繁露服制》.)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消费的主要作用在于规范消费行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确保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生活享受。其二,提倡节俭美德,缓解社会矛盾。孔子及儒家并不排斥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还讲究消费的享乐性。如孔子自己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注:《论语乡党》.),颇有古代美食家的雅趣。之所以提倡节俭美德,一方面是为了实行道德教化,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把道德教化作为主要的施政手段。另一方面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西汉董仲舒曾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注:《汉书食货志》.)“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不但破坏了等级消费制度,而且使老百姓更加贫困,社会矛盾更为尖锐。秦之速亡,这是重要原因。于是,富而奢,为人所不耻;贫而乐,为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传统的消费伦理观。中华民族自古就把节俭当作一种美德的传统其思想渊源主要来自孔子及儒家的消费伦理观。它对于抑制统治阶级特别是封建帝王的骄奢淫逸,节制财政支出,减轻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的缓解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老子及道家主张无为消费,即否定消费的享乐性,提倡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和知足常乐。其社会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一:黜奢崇俭,否定消费。与孔子及儒家从调节社会关系出发主张实行等级消费不同,老子及道家更多的是从物我关系出发来认识消费的。认为人应该取法自然,无为处世,不为物惑,去奢从俭。反之,只会导致人心迷失和社会混乱。从而以法自然否定人对于物质与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把人生的价值归之于身心和谐,把消费的作用定位于维持生存的需要上。其影响在道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戒律和修炼功夫大多反映出排斥消费需求的倾向,如辟谷就以不食人间烟火为修炼手段和追求目标。可以说中国古代漠视人的消费需求,反对提高生活水平的绝对低消费思想主要来自道家。其二,提倡知足常乐,安于现状。为了抑制人的消费欲望,老子及道家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人们自发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应该说知足常乐不乏生活的哲理,它对于人的身心和谐,对于调节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的矛盾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子及道家的消费思想在民间有较大影响,中国老百姓对于穷困生活的惊人承受力以及苦中作乐易于满足的心态,是与老子及道家消费观的影响分不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及儒家,老子及道家其学术旨趣不同,价值取向各异,但就消费观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去奢从俭的倾向。其消费观的不同特色也是在这个基本倾向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应该说这种倾向的形成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计民生始终得不到保障有密切关系。面对生活资源的长期短缺和匮乏的局面,为了维持生存,缓解社会矛盾,必然要提倡去奢人从俭。去奢从俭不仅仅是孔子、老子的一孔之见,它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条件在消费问题上的观念反映。当然,历史上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不乏其人,唐代大诗人杜甫因此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俭则兴,奢则败是一个更深刻的道理。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一俭一奢,一兴一亡可谓史之明鉴。无论是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还是黎民百姓的生活观念;无论是从治国安邦出发,还是着眼于家庭生计,都普遍认同去奢从俭。去奢从俭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基本特点,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国人的一份遗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第四篇: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启示 陈霞玲(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点。批判地分析和借鉴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启示
作者简介:陈霞玲(1978-),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严格来说,我国古代还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现实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出现得比较晚。然而,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道德教育,则是从古就有的。努力挖掘其中的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与此相近的提法,但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专制政权和阶级统治,无不在道德教育和政治统治中灌输、宣传、贯彻对自己有利的思想和做法,从而使得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教育与政治统治密不可分,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一大鲜明特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对人性的探讨为支点构建道德教育理念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都注重从人性出发来论述道德,进而探究道德教育的理论根据。对于人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决定着政治设计者实现其政治思想的途径。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识到人的差别在于“习”的区别,因而强调“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论语·述而》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因而,习也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的仁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1]这是儒家以“修身为本”的教育途径的根源。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人性论,为儒家学说增添了浓厚的理论色彩。在《孟子·告子上》中,他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由此出发还提出了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因此,他仍强调每个人都要从自身修养做起,完善自己的道德。他指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3]由于受到外界物质欲望的引诱,不少人丧失了天生的善良本性,只有通过
实施教育,才能恢复人的善良本性。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者则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的,如果任其发展,一定会发生争斗。“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4]故此,必须重视教育,改变人这种利己的本性,这样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巩固。荀子认为,人的伦理道德观念都不是天生而来的。他说,“凡所贵尧、舜、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4]必须以“善德”去教育和引导他们,改变人们固有的“恶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行与德性。
董仲舒主张“性三品”论。他把人性分为三类:“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他在《春秋繁露·实性》中指出,“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董仲舒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之资”,要使它向善的方向发展,必须通过教化。“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以然也”,教化的目的是“举人本”,也就是使人们“各居其所,各安其位”,通过“化民成性”,使受教育者皆知从义而远利,“正其 30道。
(二)以弘扬仁爱精神为核心理念推动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就是 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关系为核心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范畴,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所谓
“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护人,尊重人,礼待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还说过:“仁者,义之本也。”,“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实质上,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核心仍在于“君子” 的修身和道德修养。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君子成德,可以将仁义礼智的道德善性从人的心中扩充开来,推己及人。孟子主张,政治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为人之道就是仁义之道,仁义之道就是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就是孝悌之道,孝悌之道则直接来源于“教化”。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家们积极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来推动道德教育,可以说,“仁”既是一种政治道德观念,又是一种主体人格修养;既是一种审美理念,又是一种社会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仁爱精神塑造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既推动了道德教育的实施,又造就了一代代杰 出的仁人志士。
(三)以造就理想的君子人格为目标检验道德教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仁人志士追求道德理想的历史,也是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人格的过程。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造就理想的君子人格视为有德之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第一,重义轻利。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的原则,即是对君子人格提出的修养要求。运用这一理念教化人们,引导人们超脱功利,追求道德仁义。孟子强调“反求诸己”,即多在自己身上查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断加强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自觉性。第二,安贫乐道。安 贫乐道的原则要求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被吓倒,而继续坚持不懈孜孜不改其乐。这是一种幸福快乐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极乐境界。孔子追求“安贫乐道”的境界。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在孔子看来,君子要有志于担当道义,即使处于物质生活的窘迫状态,也丝毫不影响他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孔子非常欣赏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1]孔子赞赏颜回“不耻恶衣恶食”、安贫乐道。其实他是在赞赏那些抱定志向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顽强不屈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第三,坦荡宽容。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6],君子总能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孟子也主张,君子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宽而不隘,恭而不慢。第四,自强不息。《易传·乾》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说,人立于天地之间,应效法天地以自强不息、生生不已地创造,才能成就人生,推动社会进步。由此看来,历代思想家都倡导以自强不息的 精神加强道德修养,成就君子之道,并以君子人格作为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依据。
二、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既显示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道德观念的精华,也反映了其中包含的缺点和不足,需要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风貌,对于我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一)弘扬“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和“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
儒家提倡“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仁者爱人”。所谓“爱人”,就是主张关心、爱护他人。具体而言,就是“推己及人”,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等,都是儒家爱人思想的具体表述。以上这些表述体现了我们祖先在人与人相互关系方面所做的道德思考,对我们民族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民族的许 多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如“尊长爱幼”、“热情好客”、“成人之美”等,都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积极成果。这些积极成果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注重唤醒人们的良知、良心,使人际关系和谐、友善,减少冲突,以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孟子说:“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31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与孔子的“杀身成仁”相同,“舍生取义”就是孟子对理想
人格的集中表述。孟子认为,人树立了这种理想人格,就能“不为苟得”,不避患难,就会保持民族的气节和人格的尊严。运用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优秀传统教育人们,要树立责任意识,能够为正义事业而努力,能为人民、集体利益敢于挺身而出,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二)实施“立志为先”的方法,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
立志就是确立目标和理想,使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历来把树立远大志向当作塑造完美人格的前提。孔子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立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求学生激励自己下决心去实现仁德,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应弃小利,寡物欲,安贫乐道。他曾说:“苟志于仁也,无恶也。”[8]意思是说假如已立志修养仁德了,就不会做坏事了。孟子和孔子一样重视立志,他认为立志,首先是“尚志”,他进而倡导一种立大志、吃大苦、成大业的“大丈夫”精神。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9]这里的“大丈夫”,是具有崇高伟大人格的人,是坚持原则、刚强不屈、胸怀大志的人。孟子关于立志的言论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理想、道德情操、道德品质,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社 会作出贡献。
(三)知行结合是培养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要有益于人民,就必须体现在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行”。如果没有“行”,就不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事实上,每一种道德规范,本身就是对人的主观行为的某种约束,人们必须依照道德规范去做事,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荀子说过:“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10]他认为“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阶段,如果学习了而不去实践,虽有厚实的道德知识,必然是行不通的。同时,也只有把道德认识付诸实践,才能使道德观念更
加明白清楚。王阳明也主张“知行合一”。这些理论为我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养料。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原则,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M].[2]孟子·公孙丑上[M].[3]孟子·告子上[M].[4]荀子·性恶[M].[5]论语·述而[M].[6]论语·卫灵公[M].[7]孟子·梁惠王上[M].[8]论语·里仁[M].[9]孟子·滕文公下[M].[10]荀子·儒效[M].[11]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1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14]论语[M].程昌明,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15]万美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16]邵龙宝.中国传统道德主要理念的现代诠释[J].理论与 现代化,2007(2).[17]谭凤娥.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 学报,2004(1).
第五篇:伟大的先人教学设计(孔子)1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第一课 《伟大的先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至圣先师孔子
一、教学目标:
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课前准备:(1)让学生问周边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对孔子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五个人,并做好记录。(2)搜集一些古代人物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古代的伟大先人,用心感受这些先人身上所给予给我们的财富。(板题:伟大的先人)
(二)课中研讨:
活动一:我国古代的伟大先人
(1)课件展示古代的伟大先人的图片,让学生认知。(2)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说说古代还有哪些伟大先人。活动二:了解至圣先师孔子。
1、师课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信这句名言大家都懂其中的寓意,这是谁说的呢?
(孔子)(板书:至圣先师孔子)
2、汇报学生课前统计调查结果。引发思考:为什么孔子离我们两千多年了,还有那么多的人知道他,纪念他?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说说。(2)欣赏影片孔子简介内容说说。
(3)看P63两句格言,说说它的含义,结合《论语》以“孝”为点引发学生结合实际说说。
3、有谁还知道孔子的一些故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学生说,老师作总结)课件出示:动画片《孔子拜师》的故事。
世人把孔子推崇为“至圣先师”尊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在孔子的故乡曲埠还保留着孔子著书讲学的地方,在世界各地大多地方能看见孔子的画像、雕塑。
4、课件出示孔子在国内的各大孔庙及国外的雕塑,让学生欣赏。课件视频:《永远的孔子》(体会孔子的影响力)
活动三:试着写一写“古代人物传”。(1)师出示诗仙李白的小传,让学生欣赏。(2)小组合作完成人物传。
(3)各小组汇报展示。并说说自己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活动四:说说自己家乡的先人。
(三)在《孔子之歌》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