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1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琴俱亡》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教师行为

(一)问题导引

1.有一个成语叫“高山流水”,相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钟子期和俞伯牙身上的动人故事。谁知道,讲述一下。2.说说自己的看法。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讲的什么。

听故事,可以小组间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自主学习

1.根据教材注释和《新课程问题解决导学方案》完自主学习,可以成以作业。同伴互帮互学

⑴走近作者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共话文学。⑵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分36个门类,集中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其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如今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书中有些故事已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2.自读课文,根据注释和手头参考资料,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读注释和拓展延伸材料,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三)合作探究

1.小组活动⑴: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先个人做,做不2.小组活动⑵:理解重点词语重点句子。出来的小组内合(1)词:笃

良 作完成。(2)词类活用: 语(名词用作动词,说话)

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3)句式: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

省略句(便索舆来奔丧、便径入坐灵床上)3.小组活动(3):结合重点字词口译全文。

(四)展示点拔

1.把握了文中的故事,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体悟这个故事的感人心扉之处。文中提到几个人物?表现了什么

2.聆听故事,体味探究(多媒体播入故事)。(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2)既然兄弟情深,为何子猷奔丧之时“了不悲”“都不哭”?(3)“弦既不调”的“不调”说明了什么?

结合课文,体会、深层理解课文内容,把握

感悟、展示 文章主旨

(五)达标检测

文言阅读训练《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

B.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 C.土人谓之“傍不肯”解

(2)释下列各句加粗字的意思。

①友人语巨伯曰()②吾今死矣,子可去()

③贼既至()④值胡贼攻郡()

⑥⑤③

④①

运用和巩固所学文言文知识 形成阅读一般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⑤汝何男子()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4)本文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5)本文与课文《人琴俱亡》在主题上有何异同之处?

(六)拓展延伸

1.放眼生活,用心感悟,关于手足之情你们还有联想识记积累 哪些发现或感触?

(提示:或诗句谚语、或歌曲电视剧、抑或历史故事等)

如:诗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谚语:酒肉面前无知己,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电视剧:《女人不哭》《我的兄弟姐妹》等。

历史故事:曹植与曹丕

苏轼与苏辙。2.深化延伸:

一句句话语、一幕幕场景、一个个故事无不向我们展示着亲情的弥足珍贵,面对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这血浓于水的亲情。可回头,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却令人伤感,此情此境它则是一个不和谐音符,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师给大家出个主意,运用智慧,改写诗句,除去它的瑕疵,使它变为和谐之音,并成为点睛之笔,永刻我们的心中。

学会收集积累相关材料。

第二篇:人琴俱亡 教学设计

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方法指导:

1.读课文,标出重点词语;

2.对照注释和学习笔记来记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对这些重点词语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做成“知识卡片”,或记录在笔记本上 【知识链接】 1.文题诠释:

“人琴俱亡”指王子敬死后他的琴也不好使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知己或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2.作家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3.作品介绍: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6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学习过程】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假如你最心爱的东西不小心丢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的一位亲人或朋友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怎样呢?人类的情感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段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一起来学习《人琴俱亡》。

自主学习: 聚焦目标一: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人琴俱亡》选自,作者是 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俱病笃()语时了不悲()索舆来奔丧()

弦既不调()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子敬素好琴()(各人不看书自觉完成注音→组长查看组员完成情况)(3)流畅并有感情诵读课文。聚焦目标二:

2、再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文意,完成以下习题,把翻译中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1)、解释加点的字

俱病笃 何以都不闻消息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 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 弦既不调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因恸绝良久。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合作探究:

活动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达到准确背诵。

(学生朗读课文,读不准节奏的地方小组内讨论→小组合作,组长合理分配,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合作朗读→小组间朗读大比拼。每小组可任意选择自己所要挑战的小组进行比拼→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然后全班齐读。点评角度: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

活动2: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你在预习课文翻译时,有疑惑吗?小组内讨论解决这些疑惑,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全班同学互相解疑。

对照注释和学习笔记来记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交流展示:

1、小组展示课文翻译,强调重点字词句的意思。(小组展示翻译时,组长合理分配,同时,注意讲解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并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整理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整理在下面空白处。)

2、小组内翻译一遍课文,互相订正,力求字字落实。注意表述要求:

1、我们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的问题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我们小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难点是:(交流完后说: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补充吗?)

巩固提升:

(学生自主完成,组内讨论。教师明确小组分别板书,并进行讲解,现场记忆。)1.给加点字注音。

(1)子猷(2)病笃(3)索舆(4)掷地(5)恸绝 2.由今及古,辨识多音多义字的字音和字义。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1)中年丧偶()(1)此已丧()(2)弃丧回家()(2)便索舆来奔丧()(3)了无睡意()(3)语时了不悲()(4)人影稀疏了()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可以在空白处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2)便索舆来奔丧()(3)子敬素爱琴()(4)便径入坐灵床上()(5)弦既不调()(6)月余亦卒()4.翻译下列句子,并要能翻译全文。(1)何以都不闻消息?(2)因恸绝良久。

5.这篇课文选自《 》,作者是。它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的。教(学)后反思:

备课时间:10 月21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题:《人琴俱亡》(第二课时)(总第 节课)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中所体现的深厚的兄弟情谊。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聚焦目标一:情谊共品味:

1、、自己用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情谊,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种深厚的兄弟之情?并作简单分析,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合作探究:

聚焦目标二:疑义相与析。

1、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

2、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自敬之死的呢?

3、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4、究竟是什么触发了子猷的情感呢?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5、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

6、你还知道哪些兄弟情深、手足亲情的成语、诗文或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交流展示:

表述要求:

1、我们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的问题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我们小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难点是:(交流完后说: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补充吗?)巩固提升

1、《人琴俱亡》这篇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扼要说明。

2、根据情境,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1).子遒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2).子遒摔琴前的心理活动是什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3、阅读《荀巨伯探友》,然后完成题目。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欲辱之 B.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 C.土人谓之“傍不肯”(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

①友人语巨伯曰()②吾今死矣,子可去()③贼既至()④值胡贼攻郡()⑤汝何男子()(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4)本文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5)本文与课文《人琴俱亡》在主题上有何异同之处? 《世说新语》阅读链接:

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对于这则故事,作者对二人的褒贬已在其中。就价值观来说管宁就未必对,华歆就未必错。其实这里值得深究的倒是两种心态。管宁不取飞来之物,视之“与瓦石不异”,不喜不憎,用的是平常心。华歆“捉而掷之”就有点费解了。如果喜欢,可以揣起来,如果不喜欢就不必去理它,何必扭曲自己的欲望呢?至于车马冠盖,那更是别人所拥有,何羡之有?名利可遇亦可求,唯不可羡,须顺其自然,大可不必自扰心智,要紧的是做好当下的事。管宁耻与华歆为友,要害大概在这里。)

难分伯仲: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既是兄弟,又是德行相当,何苦要分个伯仲?若真是舜象之别,又比什么?)

教(学)后反思

第三篇:人琴俱亡 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虚词: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学习简洁的语言。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一、激趣导入

1、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这是手足情,亲情。《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就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进行课外阅读。

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二、领读、散读、齐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弄懂课文大意。

1、小黑板显示各段重点实虚词

第一段。

①俱:都。②笃:(病)重。③而:表承接,不译。④左右:近旁的人,近侍。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⑥语,动词,说话。⑦了:完全。⑧索:要。⑨舆:轿子。⑩都:总、竟。

第二段。

①素:一向、向来。②好:喜欢。③琴:弹琴。④径:一直。⑤既:已经。⑥掷:扔。⑦因:于是,就。⑧恸:痛哭,极度悲伤。⑨绝:气息终止。⑩良,很。⑾卒:死。

2、依据参考书分析课文。

(二)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1、子猷与子敬是什么关系?(兄弟)

2、子猷为何久不闻子敬消息?(“俱病笃”说明什么?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3、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4、子猷明白自己的兄弟死时,是什么表现?哪些词语可以说明?

(“了不悲”、“都不哭”)

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①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②已知将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见面,因此不悲。③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学生答出以上三点都应给予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5、既“不悲”也“不哭”,那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弹琴)

6、弹琴,但“弦不调”。“弦既不调”原因?

(①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

说明了什么?

(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7、人亡时“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悲痛之情?

(前面是强自抑制,情郁于中,此时睹物思人,偏“弦不调”,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触景伤怀,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喷发而出。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8、小结: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三)品析人物个性

1、讲述秀教案91页的内容,补充关于人物性格的两个小故事

寄居种竹

当时吴中有一士大夫家长着一片好竹,徽之想观赏,便离家坐轿子到了竹林下,吟诵了很久。主人洒扫庭院请他坐下,徽之也不回头看他一眼。要出去时,主人便关上了门,徽之就因此坐下观赏,尽了兴才离开。徽之曾经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住下后就下令种竹子,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徽之只是吟诵歌唱,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夜访戴逵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2、小结人物个性

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个性独特、与众不同)(可上网查阅“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王子猷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

《人琴俱亡》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三、拓展与创新

1、兄弟一词的内涵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优秀教案92页。

2、补充《世说新语》中的三个小故事

管宁割席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他们约好中午时碰头。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他走了以后,朋友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你好久,你却还没来,他就离开了。”朋友勃然大怒道:“真不是人哪!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中午一同出发,到了中午您却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致歉,元方却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四、板书: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第四篇: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成语填空练习。(出自《世说新语》)

望(梅)止渴

(鹤)立鸡群

口若(悬)河

应接不(暇)

大家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本书吗?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出示教学目标。

1、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志怪小说,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

2、出示目标:

(1)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诵课文。

(2)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

三、学习课文

一读课文,正确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自由读课文,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读准确。

2、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生齐读重点字词读音,师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读课文,理解地读。(要求:文从字顺)、学生对照注释,试译课文,如有不会的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解决。

2、教师解疑。

3、教师检测。

你能订正下列译文中的错误吗?

(一)解释划线的词

(1)……俱病笃

(忠实)

(2)语时了不悲(句末语气词)

(3)便索舆来奔丧(绳索)

(4)子敬素好琴(白色)

(5)弦既不调(既然)

(6)因恸绝良久(因而)

(7)月余亦卒(结束)

(8)便径入(小路)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凭什么总听不到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把绳子放在车上来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三读课文,发现地读。(要求:读出疑问。)

、学生思考提出疑问。

重点研讨:

(1)为何“了不悲”、“都不哭”?

(2)“琴不调”说明什么?

学生质疑预设:

(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俱病笃)

(2)子猷听见自己的亲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有悖常理呀,这怎么理解?(强忍悲痛,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从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和文化特征方面引导。

(3)为什么“琴不调”?

(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无法将琴弹协调)

(4)子猷是怎样一个人?

(教师补充故事加课理解)

故事:夜访戴逵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诵读课文:有感情地读。(配乐:《高山流水》)

学生读出哀怨、悲凉、凄婉的感情。

四、链接生活,体验深情

结合语境,仿写句子

“兄弟”这个词语的内涵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不再是血脉相连。我们这个集体就是一个家,同学们就如同兄弟姐妹一般。

我们是兄弟姐妹,当你需要帮助的时,我会悄悄站在你身边。

我们是兄弟姐妹,当你获得荣耀时,我会第一个为你鼓掌。

我们是兄弟姐妹,当你失败苦闷时,我会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

五、熟读成诵,背课文。

方法:减字背诵法

六、布置作业

书面翻译并背诵全文。

附:

板书设计

人琴俱亡

刘义庆

人亡——抑制——了不悲

琴亡——喷发——恸绝良久

第五篇:13 人琴俱亡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教学难点

2、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先请一个同学给你们讲一则《高山流水》的故事(让事先准备好的同学伴着音乐讲)。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就是今天学习的《人琴俱亡》这篇课文中告诉我们的。

二、课前热身

提问: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课前要求同学们从多种途径查询有关王羲之父子三人以及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情况,课堂上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展开)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详见“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材料。课前可印发给学生。)

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

三、自主学习,疏通词句。

[对话1]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认识的字,请同学写到黑板上,老师归纳补充讲解。

[对话2] 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理解的句子,请同学写到黑板上,师生讨论解答。[明确]:

a.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b.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译: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不哭。c.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四、老师范读课文

再指定两名同学读书,音读准,句读停准。最后学生齐读。

五、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情谊。

1、自由阅读课文,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对文中重点词句做上标记。

2、四边互动

[对话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本题是让学生细细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学生容易找到并能简单分析的句子:①“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自己已经病得很重,却还关心着弟弟,足见兄弟情深。)②“恸绝良久”、“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觉得“琴”都亡了,可见兄弟俩是真正的知音、知己,情深意切。)[对话2]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自敬之死的呢? [明确]因为子猷知道子敬平素喜欢弹琴,想以独特的方式来悼念亡弟,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弦此时仿佛也有了灵性,明白自己的主人已死,弦音也不协调了。子猷真是悲从中来,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伤,大叹“人琴俱亡”,失声痛哭。痛不欲生。

[对话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同学们讨论一下: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

[明确]关于子猷的死,文章开头已有所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一方面是因为生病;另一方面是因为悲痛过度。到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由于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六、让学生小结内容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王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七、延伸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兄弟情深的诗文或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

2、补充讲解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

这首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2.)

链接生活

链接:今天,在座的同学一般都是独身子女,从血缘关系上来讲,兄弟关系似乎已不复存在,但我们经常说“同学如姊妹如兄弟”,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呢?联系自己平时和同学之间相处的实际好好反省。

板书 板书设计:

人亡

琴亡

不悲

弹琴

子敬先亡

“恸绝” ——手足情深 子猷奔丧

不哭

摔琴

下载《人琴俱亡》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琴俱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琴俱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篇]

    一、教学重点会解释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二、教学难点能说出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深情。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关于作者和《世说新语》学生通......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设想: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

    人琴俱亡教案

    寄居种竹 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讽......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笃、良、舆、绝、素、调的意思,掌握文言虚词:而、既、因等的意思 ,课堂上能背诵课文;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2.体会......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学案例 一、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

    《人琴俱亡》教案模板[五篇]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一、课堂学习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

    人琴俱亡(小编推荐)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亲爱的同学们: 文学欣赏课又有新的专题和大家见面了,大家一定很高兴吧!老师打算开出“古代典籍小故事”欣赏系列,包括“至情”、“才识”、“幽默”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