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2.1《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设计说明
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
邢春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2.1《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设计说明
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
邢春林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的内角》内容选自人教实验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及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此外,“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在前两个学段已经知道了,但这个结论在当时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本节要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说明它,说理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进行简单应用;体会方程的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数学思考:通过拼图实践、合作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解决问题:会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三)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结论的探究与应用。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通过学生分组拼图得出结论,小组分析寻求说理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通过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
我是以6个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的,活动1是为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2是探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证明的思路与方法是本节的难点,活动3到5是新知识的应用,活动6是整节课的小结提高。
具体过程如下:活动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情境提出问题1,设计意图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分组,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拼图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设计意图是:从丰富的拼图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再用多媒体演示两个动画拼图的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拼图实际上只有两种,一种是折叠,一种是角的拼合,这为下一环节说理中添加辅助线打好基础,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前面通过动手大家都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那么你们是否能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说明一下道理呢?请看问题2,请各小组互相讨论一下,讨论完后请派一个代表上来说明你们小组的思路[学生的说理方法可能有四种(板书添辅助线的四种可能并用多媒体演示证明方法)]设计的目的: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突破本节的难点,了解辅助线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在说理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多种拼图方法。同时让学生上板分析说理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多种思路的分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活动3中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初步应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方程思想解几何问题的能力。
活动4向学生展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把问题中的条件进一步简化为学生用辅助线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活动5通过两上实际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培养学生建模的思想及能力。
活动6的设计目的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教学设计说明】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本学段(7~9年级)的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的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去观察分析,去得出结论,并体验成功,共享成功.
2、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的教学均采用“尝试—交流—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3、结合评价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第二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学生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它图形的重要基础,此外,在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这一结论,但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理论证,因此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另外,由于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几何证明,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难度又较大,因此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将实物图形抽象转化为几何图形得出所需辅助线。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拼图试验、合作交流、推理论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严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但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在小学已通过量、拼、折等实验的方法得出了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只是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它,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简单说理的能力,同时已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平角的定义,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说理做好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活动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因此,我采用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将教给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探索结论、分析思路和方法的过程。
2、关注学生说理的能力和水平。
3、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六.教学活动程序:(设计为四个环节:)
1、纠错、巩固
2、探索、交流
3、应用、提高
4、反思、总结
一、学生纠错,复习巩固:
找出下面一道题目证明过程中的错误。
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MG平分∠AMN,NH平分∠MND.求证:MG∥NH
证明:∵AB∥CD
∴∠1=∠2
∴MG∥NH
提问:这个证明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在纠错中,引导学生回忆证明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对命题证明过程的纠错,起到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明晰了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
问题1: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呢?
一般步骤是什么?
【设计意图】:文字命题的证明是初中几何教学中的难点,通过问题1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证明的一般步骤。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问题
2、小学里我们已经通过“测量法”“剪纸法”等实验的方法,得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必须进行数学证明,那么如何证明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 问题2及追问导入本节课研究的课题,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证明的必要性,渗透了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套路(观察―猜想―验证),帮助学生积累研究问题的基本经验。
1、演示:用课件演示“剪纸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形成平角的过程。
提问:同学们能否从刚才的演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各小组交流讨论,看哪个组想的方法多。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给学生以直观体验,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于方法较多,故学生讨论中又可以互相借鉴,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小组汇报,教师板演,进一步规范证明的格式。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你解决问题时作辅助线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4、提问:这些方法是把三个角聚在了三角形的哪个位置?还可聚在哪个位置呢?如何证明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理解辅助线的作用,对证明方法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正因为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所以学生的思维不断闪光,因此会出现很多证明方法,“一题多解”得到了深化。
5、教师总结:(1)、通过证明,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真命题,所以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通过上面的研究发现,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凑在三角形的边上、三角形的内部或三角形的外部,从而形成平角,来证明内角和定理;也可把三角形凑成一组平行线的同旁内角,形成互补关系。在这期间我们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辅助线。那么辅助线是怎么画的、它有什么作用呢?(1)辅助线是为了证明需要在原图上添画的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2)它的作用是把分散的条件集中,把隐含的条件显现出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3)添加辅助线,可构造新图形,形成新关系,找到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但辅助线的添法没有一定的规律,要根据需要而定,平时做题时要注意总结.【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添辅助线方法,实质是相同的――就是把一个我们不会解的新问题转化为我们会解的问题,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
6、小试身手:
(1)、如图,在△ABC中,∠ACD是它的一个外角,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
∠A=35° ∠B=40° ∠A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75° ∠A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D=131°
∠A=37°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D=125°
(2)、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时巩固,同时通过表格的填写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发现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为证明该定理作铺垫。还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7、问题1:你会证明这个结论吗?(先请学生板演,再让学生评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板演,及时反馈,可充分暴露学生证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学生点评,让学生当“小老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规范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问题2: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教师出示图形,学生课后完成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8、总结:像这样,由一个定理直接推出的正确结论,叫做这个定理的推论。它和定理一样,可以作为进一步证明的依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何表述:
△ ABC中,∠A+∠B+∠C=18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的几何表述:
∠ACD是△ABC的一个外角,∠ACD= ∠A+∠B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使学生了解定理和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定理运用时的符号语言进行规范。同时将“图形”进行适当变化,在图形的变化中促使学生认识定理的本质。
三:应用、提高
9、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发现了很多的证明方法,并且在相互学习、互相合作中加深了理解,得到了提升,那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哪些应用呢?
例、已知:如图,AC、BD相交于点O
求证:∠A+∠B=∠C+∠D
①、请同学独立思考、分析。
②、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③、(小结:这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单应用,同时这也是一个基本图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一组角互为对顶角时,剩余的两个角的和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培养学生独立结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
练一练:
1、抢答:(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一定小于180°吗?一定小于90°吗?
(2)、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最多有几个锐角?
(3)、一个三角形中最大角不会小于60°吗?最小角不会大于多少度?
(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和是多少度?
(5)、一个三角形不在同一个顶点的三个外角中,最多有几个钝角?至少有几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学生抢答的过程中适时追问、总结,如问题(3)你是怎么想到的?渗透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举反例),为下节课作铺垫。如通过问题(5),引导学生总结出化归思想,即将外角的问题转化为内角的问题来解决。
2、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E是BC延长线上一点,∠EAC=∠B.求证:∠ADE=∠DAE
(1)让学生独立思考。
(2)教师引导,出示问题:你会将要证的相等的两个角
与已知条件中相等的角联系起来吗?
(3)学生板演。
(4)追问:比较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与例题的解题思路有什么异同点。
【设计意图】: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果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总结几何证明的一般策略:将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思考,积累解题经验;若学生感到困难,教师通过问题:“你会将要证的相等的两个角
与已知条件中相等的角联系起来吗?”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将该题的解题思路与例题相比较,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策略。
3、延伸与拓展:
求∠A+∠B+∠C+∠D+∠E的和
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题,体现分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总结收获 畅谈体会
反思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取得了哪些成果,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和应用,并且在研究证明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还提高了一题多解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在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形成知识网络,提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性认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自信的学习品质。
五、课后作业:补充习题97页――98页。
第三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运用了,但是这个定理到底如何证明呢?这时,本节的目标就已经明确下来了。证明的过程中,通过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道具,让学生通过撕撕拼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我们所熟悉的平角或者是同旁内角的关系,辅助线就自然而然的运用到其中。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突破。
课后我认为本节中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引入简单精炼,给了全体学生的自信心,能使所以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
2、利用拼图的方法来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配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采用此种方法来引出辅助线在几何中应用,巧妙地分散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事实也证明学生的接受程度很好;
3、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每个三角形都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拼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起来会更加的清晰、醒目;
4、在本节课的整个流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非常地默契,教师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思维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得到了充分地发散和发挥,通堂的气氛活跃、轻松。
课后我认为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
1、在学生拼图寻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之前的铺垫,有些过快,导致个别学生不太明白这些铺垫对于利用拼图来证明定理时有什么用途;
2、不完全相信学生的能力,比如在学生讨论拼图方法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展示作品的时候,我似乎不敢距离学生太远,恐怕中间会出现什么差错。而实践证明学生完全是通过自己来完成作品的展示的;
3、还是没有改掉急躁的毛病,一些问题还是急于说出答案,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其一。其二,教师讲得过多,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四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9.2《三角形内角和外角》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内容是在前面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有了一定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以往对这个结论也曾进行过简单的说理,这里则以严格的步骤演绎证明,旨在让学生从实践操作转移到理性思维上来,使学生初步掌握证明的要求和格式,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证明素养。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从数量角度揭示三角形三内角之间的关系,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既是今后几何推理的重要依据,又是计算角度的重要方法。教材从学生实践操作到证明过程的呈现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其中辅助线的作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它集中了条件、构造了新图形、形了成新关系,实现了未知与已知的转化,起到了解决问题的桥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初步学会作辅助线证明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和推理论证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比过去折纸、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2)通过一题多证、一题多变体会思维的多向性。
(3)引导学生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数学。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一题多证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感悟逻辑推理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不同方法
2.难点: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数学,从拼图过程中发现并正确引入辅助线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那它是怎么来的呢?你能给出说理吗?
二、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探索解法:
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做拼角实验
归纳:可以搬一个角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来说理,也可以搬两个角、三个角用“平角定义”说明。引导学生合理添加辅助线,为书写证明过程做好铺垫。
(二)议一议,开阔思野:
1.‘搬三个角’的特点:把角‘搬’到一起,让顶点重合、两条边形成一条直线,以便利用平角定义。
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把三个角集中到三角形的某一个顶点吗?引导学生思考。
已知:如图,△ABC
求证:∠A+∠B+∠C=180°
证明:过A点作DE∥BC
C D A E
∵DE∥BC
∴∠DAB=∠B,∠E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AB+∠BAC+∠EAC=180°
∴∠BAC+∠B+∠C=180°(等量代换)
那么是否可以把三个角集中到三角形的一边上呢?集中在内部任意一点上呢?外部呢?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大胆探索证明方法。
2.应指出辅助线通常画为虚线,并在证明前交代说明。添加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证明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
已知:如图,△ABC
求证:∠A+∠B+∠C=180°
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CE∥BA
∴∠B=∠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A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A+∠ACE+∠ECD=180°
∴∠A+∠B+∠ACB=180°(等量代换)
四.教学反思 :C D
本课以撕纸法验证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启发学生还可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去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件辅助教学的作用,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并及时指导归纳总结。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做了少量的补充和扩展,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节省时间的特点,动画演示再现学生拼图过程、解题过程,引导学生从动态角度直观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变化的观点。
第五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
一、课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二、教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由对三角内角和定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推理证明,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亲历探索撕纸过程对比,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运用,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逻辑推理能力,并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不同种方法的推理证明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弘扬个性发展,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体会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和推理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逻辑推理的数学价值。
四、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空间与图形”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定理。
(1)它为以后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奠定基础。
(2)实际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3)是求角度的有力工具(有时非它不可)。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为学生建立数学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提供一个发展提高平台,其论证过程总体体现为化归思想。学过之后,这种思想方法可以类比运用到其它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之中,其说理过程将成为“普通语言向符号语言转化”的可能,这一可能将随时间的推移与知识的积攒成为现实。
在证明过程中,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及数学逻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对问题的好奇心和互相评价,学习方式的选择等等方面都将大有收获,说明了本节教材内容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在小学和七年级的时候接触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且进行了猜想与验证及口头说理过程。这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提供了认知基础。
(2)从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要上看,他们有探究新事物的欲望和好奇心,这为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策略及方法提供了情感保障。
(3)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其认知顺序可能是建构型的。平行线是其原有知识储备的主要图式,他们利用原有图式完全可以同化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障碍预测:
辅助线的作法是学生在几何证明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并且辅助线的添法没有统一的规律,要根据需要而定,另外本节课开始将训练学生把几何命题翻译为几何符号语言,这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接受难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为载体,学习几何证明思想,以及辅助线的有关知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难点:辅助线添加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1)为什么要添加;(2)在哪里添加;(3)如何添加;(4)哪种添加方法最简单。
六、设计思路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学生接触较早的定理之一,其内容和应用早已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定理的证明;在定理证明中,学生将首次接触和应用辅助线,于是,在证明中“为什么要添加辅助线”、“如何添加辅助线”就必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课基本定位在于,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教学实践、感受几何证明的思想,体会辅助线在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数形结合。
借助“撕三角形纸片,拼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初步体会辅助线及其在证明中的作用。最后,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多样性,渗透“最优化”思想。
七、教学策略:
1、学教方式:为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特确定了如下学教方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教师引导发现教学。
2、教学支持: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效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积累经验
1、平行线的判定:
2、平行线的性质:
3、证明一个文字命题的一般步骤:
(二)情景再现,导入新课
问题1:我们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你还记得这个结论的探索过程吗?
(1)数的研究: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一个结论,启发学生回想,我们在小学时是怎样知道这个结论的。
(通过量角器进行角度的测量,这就是“数”的研究,量角器在这里起到桥的作用。)
问题2: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观察、度量、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测量会产生误差,问题解决得并不完美。这就促使我们去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形。(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形的研究: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一个结论,启发学生回想,七年级下册时是怎样知道这个结论的。
(通过动手操作拼图,将分散的三个角“搬”到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平角或两角互补,为本节课引出辅助线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1)鉴于学生对证明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对三角形内角和已经有初步认识,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并没有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而是简单地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加以回忆。
(2)学生以前所做的都是特殊的三角形,而且“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况且当时有些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确实要高于或低于180°。
(3)学生的怀疑是正常的,剪拼得到的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需证明来确认,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学生研究问题要有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活用化归,证明定理
根据前面给出的公理和定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你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吗?与同伴交流.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师: 这是一个文字命题,证明时需要先干什么呢?
生:需要先画图形,根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师:对,下面大家来证明,哪位同学上黑板给大家板演呢?
已知: ∠A、∠B、∠C 是△ABC的三内角.求证:∠A+∠B+∠C=180°
分析:延长BC到D,过点C作射线CE∥AB,这样,就相当于把∠A移到了∠ACE的位置,把∠B移到了∠ECD的位置.证明:延长BC到D,过点C作直线CE∥AB
∴∠B=∠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CE=∠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CE+∠ECD+∠ACB=180°
∴∠A+∠B+∠ACB=180°(等量代换)
师:同学们写得证明过程很好,在证明过程中,我们添画了射线CE、CD,使处于原三角中不同位置的三个角,巧妙地拼凑到一起来了。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我们通过推理的过程,得证了命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是真命题,这时称它为定理。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公理化思想”,能运用基本事实和定理证明问题,有学会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从以前的活动中思考获取解决的方法,有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探究新知的能力。
(四)开启智慧,分组探究
师: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小明的想法是把三个角“凑”到A处,他过点A作直线PQ∥BC(如图),他的想法可以吗? 请你帮小明把想法化为实际行动
证明:过点A作PQ∥BC
∴∠PAB=∠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Q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AC+∠B+∠C=180°(平角的定义),∴∠BAC+∠B+∠C=180°(等量代换).小明的想法已经变为现实,由此你受到什么启发?你有新的证法吗?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了上面的知识作为铺垫,我们可以开展探究活动了,看哪组最先找到解决办法,找到的方法最多。
2、在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感到困难的小组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3、教师指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给出完整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4、分组探究,成果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1)借助实物投影仪,将学生找到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进行汇总展示。(2)在展示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表达以及寻找到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若有不全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提示。(3)引导学生将辅助线添加在三角形的顶部,边上及三角形内、外部均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最好。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并且了解一题的多种证法,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
2、这里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这里要交代①什么是辅助线,添加时要用虚线画出;②辅助线怎么来的在证明开始时要交代清楚,后添加的字母要在证明的开始前交代清楚;③规范书写格式是自上而下的;④有条理的表达上面的分析思路,有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
3、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实质是利用化归思想将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等于180°”或“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点应向学生交代清楚
4、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尽量发现更多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五)实践应用,培养能力
1、已知:如图在△ABC中,DE∥BC,∠A=60°, ∠C=70°.求证: ∠ADE=50°
2.、已知:如图,△ABC中,∠B 和∠C的平分线BE,CF交点O.求证: ∠BOC=90°+
12∠A
(六)知识回顾,拓展延伸,如图,利用几何画板,在△ABC中,(1)如果BC不动,把点A“压”向BC,∠A
就越来越大,而∠B与∠C的和越来越小,由此你
能想到什么?
(2)如果BC不动,把点A“拉离”BC,∠A就越来越小,而∠B与∠C则越来越大,它们的和越来越接近180°,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理解和认识数学,渗透极限思想。
(七)畅谈收获,反思升华
本节课,我们证明了一个很有用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三角形中,求角的大小可将被求角看作三角形的内角来求。证明的基本思想是:借助辅助线将原三角形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三个内角集中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或两个互补的角.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八)课外作业,巩固练习
课外作业:课本P241习题6.61、2、3(九)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九、教学反思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为“几何证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对于证明的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这是添加辅助线、进行几何证明的首次学习,学生对此普遍感到困难;另一方面,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几何公理体系”第一次循环的综合运用,即“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综合应用。
这篇案例经过了精心设计,尤其是从“数”与“形”两个角度对辅助线作法的分析与探索,做了相当大的内容准备。
1、在备课时,教师不能只备教材而不备学生,只考虑自己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上产生的情况,由于我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估计不足,造成有些内容没完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预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果自己是学生,我已懂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不能只考虑自己教得舒畅、教得精彩,而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什么”和“怎样教”,做到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地去探究和发现方法。
3、本节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比较好的,作用体现在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的展示。
4、要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到靠自己力量获得的成功,体会到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在教学中,我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是激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的表扬学生,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存在。
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享受成功的机会。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的个性见解自由表达,独特做法主动展示。例如: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反映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学生个性的多样性;放手给学生自己小结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交流是一种互补。
本节课老师多次深入到学习困难的学习小组,参与研究,引导他们发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按自己的选择参与学习的权利。都受个体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很可能“遭遇”障碍,这常常会引发学生的失败感,降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所以老师要适时鼓励,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一次成功,就会激励学生以更大的努力去追求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