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词》教案
《秋词》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秋词》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作者刘禹锡。本单元主题是四季色彩。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2.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评价 一读:
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 明确听读要求 指名学生或小组朗读 二读:
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三读:
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
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 播放视频录音两遍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
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二.达标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3.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板书设计: 秋词 刘禹锡
意象 意境 情感 对比 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力求简洁、直观,易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突出板书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篇:秋词 教案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作背景:“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低,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作者简介:(772年-842年)唐朝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还是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 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
注释译文: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⑤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作品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秋词(其一)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诗词鉴赏:“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第三篇:《秋词》教案
秋 词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同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值朗州(今湖南常德)时写了这首诗。
四、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1)逢秋悲秋的传统开始于战国时期楚国,也是我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宋玉作品《九辩》中,其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给后来人写秋奠定了一个”悲“的基调。(2)本单元哪篇文章可以印证?
《天净沙秋思》在写景的基础上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1)“我言”:体现了诗人的自信
(2)“春朝”:泛指春天。“春”点明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与寂寥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句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问: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3)本单元哪首诗体现了相同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晴空一鹤排云上”:万里晴空,一只仙鹤凌云飞起,(1)“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2)“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3)”排“:冲开
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4.“便引诗情到碧霄 “: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1)“引”:独树一帜,好像在鹤的引领下到碧霄(2)“碧霄”:蓝天(3)“诗情”: 豪情壮志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即使面临挫折,也要乐观面对的良好心态。
五、比较《秋词》和《登高》 同:作者都处于人生低谷,都写秋天
异:情感:《秋词》表达作者即使遭遇挫折,也要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登高》倾诉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感时伤事之痛。诗体:《秋词》是七言绝句;《登高》是七言律诗
第四篇:秋词教案
《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高》(2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
课前预习:
朗读诗歌,整理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理解诗意,通过重点语句分析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文,默写诗文。评价任务:
1、进行初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如“霜叶红于二月花”;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如“断肠人在天涯”。不同的经历让他们对秋有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不同时期的三位大家对秋独特的感受。(板书题目及作者)。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2、学生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选代表发言。(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A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其诗沉着稳练,风调自然,而格律精切。有《刘梦得文集》。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时写的。刘禹锡被贬郎州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时可想而知的,但是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B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C杜甫,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甫诗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她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被世人称为“诗圣”。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这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饮酒,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律。当时的杜甫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蜀内叛乱,并相继失去了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难酬,再加上好又多辞世,所有的这些像浓云似的压在她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2)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3)生字词
春朝(zhāo)
重(chóng)阳
分(fèn)外
胜似(sì)
碧霄(xiāo)
寂寥(liáo)
(4)组内比赛,争取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二、定标自学
1、再读诗词,结合小注理解每首诗词的意思,并尝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2、仔细体会每首诗词,理解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任务1学生自主学习并小组合作完成,选代表发言。
任务2 《秋词》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蓬勃向上的精神追求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反映了诗人遭受打击,但毫不气馁,依然要昂扬进取的精神。《采桑子·重阳》表现了诗人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登高》中,诗人描绘了一副壮阔的长江秋景,引发了诗人对艰难时世、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
三、合作交流
1、品读诗词,找出每首诗词中自己认为最值得赏析的佳词名句,试着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有感情的朗读。
2、刘禹锡、毛泽东、杜牧(《山行》)三人的咏秋诗词在赞美秋天上有何共同之处?其中哪两首更为相似?
3、毛泽东、杜甫的诗都写在重阳节,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上述三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讨论并选派代表准备发言。
四、交流释疑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教师预设:
1、佳句赏析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也确实是这样,在文人的笔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2)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体现出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3)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这“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放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4)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5)理解“寥廓江天万里霜”。
“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而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6)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并且用急、哀等词语修饰,我们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是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很悲苦。
(7)赏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8)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悲:漂泊无依;二悲:孤独无助;三悲:远游他乡;四悲:秋意悲凉;五悲:“百年”孤独;六悲:“多病”缠身。
(9)赏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偶,“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2都赞美秋天胜过了春天。刘禹锡、毛泽东的风味相似,都直接言明。
3、前者是赞美,抒写了壮阔向上的情怀。后者是悲秋,表达悲凉、忧愤的心情。两首诗都气象博大。
五、巩固拓展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完成助学学习测评1、2、3、4题。
3、中国关于清明、七夕、重阳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节日,写出相关的诗句或词句。教学反思:
这三首诗词学习,在课前预习环节安排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便于学生理解其内涵及感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以读促教,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并在进一步的学习之后在班内展开小组比赛,男女同学比赛等各种性使得朗读比拼,培养语感,通过融入感情的读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第五篇:《秋 词》教案
秋 词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