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词鉴赏
杨:大家好,今天的晨会由我们为大家主持
何: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天,我们来学一首描绘秋天的古诗词吧。这首诗词的名字就是《秋词》。
杨:这首《秋词》,是唐代的刘禹锡被贬职后写的。我们先来带大家学习一下。我们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何: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跟着读,以下同)杨:我言秋日胜春朝。何:晴空一鹤排云上,杨:便引诗情到碧霄。
何:这首诗词讲的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一到秋天,人们都会感到萧条、凄凉、空旷悲伤、甚至死气沉沉,我却认为秋天远远胜过春天。何:“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云层,这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了碧蓝的天空。
杨: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自古逢秋悲寂寥,预备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何:诗人一开始就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情怀。
杨:是的,第一句就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条。
何: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杨:“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苏醒,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要好。
何:第三句具体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一鹤凌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杨: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何: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把感情、景色、道理都表达出来了。
杨:这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颜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何:唱出的是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杨: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何:今天的晨会到此为止 杨:谢谢大家
第二篇:秋词
李延静 120101054 2012级汉语言文学 *** 非会员
秋词——刘禹锡
“梦得,夜深了,郎州天冷夜寒,早点睡吧。”母亲苍老的声音在寂寂的窗外响起。屋内的桌上横七竖八的躺着几个酒坛,塞酒的红布被胡乱的踏在脚底。刘禹锡和衣半躺在桌上,青衫因此而生出细细的褶皱,似一道道裂纹,心上的。睁开微醉的双眼,侧头便看见母亲孱弱的身影在薄薄的窗纸上投出瘦小的影子,不禁眼眶一热,朝着母亲所在的那扇窗“扑通”一声跪下去,声音也随之哽咽道:“孩儿不孝,累母亲八十岁还要随孩儿背井离乡来这千里之外的郎州受苦,孩儿实在不孝啊!郎州地湿,夜里雾重霜寒,母亲还是早点去休息吧,不要忧心牵挂孩儿。”说完,便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上向母亲行起大礼。
恍惚间母亲长叹一声,说道:“月快要上中天了,早点睡吧。”便听见母亲蹒跚的脚步渐渐的消失在空寂的夜里。
也不知在冷彻入骨的地上跪了多久,刘禹锡终于踉跄着站起来,清冷的月光照在手上未干的点点泪痕上,细碎如珠。他重新抓起桌旁的半瓶酒,仰头大口大口的喝下。当刀子般锋利的酒入喉时,有一种决裂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就像理想破灭的葬歌。两行清泪顺着眼角流入鬓旁散乱未束的长发里。
他想起幼年时,去吴兴拜访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在青青幽篁里,他陪着这两位名动天下的诗人吟诗作对,灵澈不止一次的连声称赞他:“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而皎然总在一旁抚着长长的白须,点头微笑不语。那一刻的夕阳如同凤凰华丽的翅膀,在坠入夜幕的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在那张被高高张贴起来的大红皇榜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选官考试的入选红榜上,他又看见自己的名字。那一年,他才二十岁。春风得意马蹄疾。二十三岁时他踌躇满志,登吏部、取士科,被天子官授为太子校书,朝中的元老们,每次都笑眯眯的拍着他的肩膀说:“后生如虎,年轻人不容小觑啊!”他拱手谦虚而自信的微笑,低头看见身着的官袍似天边瑰丽的朝霞一样鲜艳。永贞十七年刚升官不久他又升迁为监察御史,这个时候,他才三十出头,长安的繁华与富丽被他策马一日看尽,多么尽兴的时刻啊!
他想,人是为了理想而活,是为知己而活。苦读诗书三十年,他知道自己的理想是兼济天下,他知道自己感激唐皇的知遇之恩。所以当刚即位的顺宗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时,他听见在血脉里一直缓慢而平静流动的血液突然间咆哮着沸腾起来。改革,改革。只有抑制着藩镇割据,才能重建中央集权,才能永绝安史之乱。只有压制宦官势力,才能夺回国家军权,才能永保皇室。
正当他如大鹏欲振翅直入九天云霄时,青天白日里,响起一声惊雷,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而自己被贬郎州。
郎州,长安。海角,天涯。枯荣咫尺,只是昨天与今天,尘世便变了样。心如孤岛夜如霜。今夜就让我再煮一壶清冷月光下酒,在朦胧中沉醉,在沉醉中迷失,在迷失中麻木„„
次日清晨。在宿醉中醒来的刘禹锡,像往常一样到母亲那里问早安。母亲端坐在檀木椅上慢慢的喝着他捧来的早茶,静谧在空气中流转。良久,母亲轻轻放下茶杯,对垂首立在旁的刘禹锡说:“娄山的枫叶红了,人人都说好看,我老了,爬不动山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去采几片枫叶带回来给为娘煮茶?”他抬头疑惑的看看母亲,记忆中母亲没提过这么奇怪的要求。不期然与母亲的眼光相遇,母亲的眼波仍是在京时的宁静慈和,一点也不见来到这偏僻郎州产生的忧怨。他点点头,答应了。
深秋的风冷而刺骨,头顶的太阳只是一个极淡的白影,吐出看上去就没有什么温度的冷光。娄山的游人稀疏,偶尔有几只松鼠抱着松子从人面前踩着厚厚的落叶无声的跑过,阴沉沉的天光自松林间细密针叶里透进来,照在萎顿腐烂的落叶上,长出灰白的菌类。
不经意间,抬头,一怔,看见不远处的半山腰一片火红,恰似谁织了半山绯红的轻绡。他料想,那里便是枫叶林了。
缓步,轻拾石阶而上。火红的枫叶像点燃的野火慢慢染红了他的眼,染红了他意料中本该萧索落寞的秋天。
一片枫叶像只美丽的红蝴蝶,从树上翩跹飘落下来。他忆起了他来的本意,伸手,将那红蝴蝶收入掌中。看着它绯红的外衣,他似参禅般突然顿悟,豁然间,明白了母亲的用意。
生命因经风霜而美丽。枫叶绯红的颜色,来源于岁月的磨砺,寒霜的敲击。只有饱经生命的惊涛骇浪,从容如磐,才能成为那飞跃梢头的鲜红。
心境突然澄澈透明,阳光撕裂重叠的乌云细密的洒下来。
他从山上抬眼望下去,黄澄澄的稻穗垂着沉甸甸的穗头,在秋风的吹拂下,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农人家的果子成熟了吧,小伙子大姑娘摘果子的歌声相呼应答,即使在山间也能听见那绵长欢快的曲调。野菊花开的漫山遍野,红、黄、紫、白交织成一方绚丽苏锦。一双白鹤从头顶飞过,一声长唳,便破开秋日凝云。
他仰头哈哈大笑,仿佛还是那个未离开长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少年得意人,从未沾染过愁绪。青衣黑发,剑一般的眉毛斜斜飞入鬓角落下的几缕乌发中。寂寂的枫叶林里响起千古绝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三篇:秋词
诗词鉴赏
一.自创《秋词》一首
校园秋色
二.鉴赏初唐诗人王绩描写秋天的作品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仰郁的心情。“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绩的《野望》用语朴素自然,意境清新质朴,格外引人注目。相比较《校园秋色》描写的是南汇电力校园的景色。此诗是在一个自习室回来路上的感慨,描写的是月色冷清,花香浓郁,却看到其他情侣双双对对而自己孤独奋斗的悲凉心境。“人生际遇若浮萍,中秋月色他乡逢。”描写了此生漂泊奋斗,清秋月圆之夜也只能在学校一个人度过,想念家中父母却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家。“情侣相笑采菊去,把酒当歌对梧桐。”通过和成双对的情侣对比,突出描写自已只身一人的孤独。后两句“月色冷清人更清,桂花香浓情更浓。秋染南汇云悠悠,愁上心头雾蒙蒙。”虽然校园秋色如此美好,但是我孤独迷茫的心里笼罩着浓浓的雾霾。
三.鉴赏盛唐诗人李白描写秋天的作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谢眺北楼,亦称谢公楼,唐时改为叠嶂楼,是南齐时谢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字玄晖,是六朝南齐的重要诗人,与六朝南宋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大谢、小谢。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对小谢的诗歌很推崇,也很受他的诗风的影响。天宝十三载(754)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登上北楼,写下了这首五律,全诗描写了宣城谢朓楼一带的秀美景色,同时表露出对谢眺的深切怀念。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寒”、“老”二字点出了秋凉的景色,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完整而又有层次。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有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谢眺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李白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末联的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他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当他再次来到宣城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触景生情。读李白的诗有一种波澜壮阔的大气,相比较《校园秋色》描写的是南汇电力校园的景色。通过描写夜色中冷冷清清的校园秋色,表达自己内心的惆怅寂寥,真是小巫见大巫。
四.鉴赏中唐诗人刘禹锡描写秋天的作品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相比较《校园秋色》,整首诗弥漫的是一种冷清悲凉的气氛。在一个自习室回来路上,月色冷清,花香浓郁,却看到其他情侣双双对对而自己孤独奋斗的悲凉心境。“人生际遇若浮萍,中秋月色他乡逢。”描写了此生漂泊奋斗,清秋月圆之夜也只能在学校一个人度过,想念家中父母却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家。“情侣相笑采菊去,把酒当歌对梧桐。”通过和成双对的情侣对比,突出描写自已只身一人的孤独。后两句“月色冷清人更清,桂花香浓情更浓。秋染南汇云悠悠,愁上心头雾蒙蒙。”虽然校园秋色如此美好,但是我孤独迷茫的心里笼罩着浓浓的雾霾。没有刘禹锡笔下那么明亮的秋色和契阔。
五.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描写秋天的作品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与自己写的校园秋色相比,这首诗渲染的气氛与原创作品最为相似。“清秋”、“清冷”、“梧桐”这些写意词都描绘了一个悲凉但怀有期待的心境。但是不同的是,杜牧诗中描写的是主人公期待爱情的降临,而原创作品中作者期待的是现在孤身奋斗,指望将来功成名就。
第四篇:秋词
秋词
(其一)
自古①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③。
晴空一鹤排云④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⑤。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
清
入
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注释译文******
①自古:从
古以来,泛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
⑤碧霄:青天。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爱上了它。
其二: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译文
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地方,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三年时光。如今归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如今回到故乡,与王质一样,恍若是隔世的陌生人一样。沉船的旁边会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有各种树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歌,暂且举杯,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吧。作品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编辑本段注音
凄凉(qī 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暂(zàn)凭(píng)长(zhǎng)编辑本段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战友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直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画像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十年后,相继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检校”是加官的名称),兼太子宾客,在洛阳常与白居易唱和。
刘禹锡是中唐的进步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也是著名诗文家。他有不少诗篇讽刺当时腐败的政治,抒发自己被排挤的积愤,表现了要求改革的斗争精神。其诗风格雄浑、意境丰富,有些仿效民歌的作品更为清新活泼。他积极支持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写作“沉溺于浮华”。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著有《刘梦得文集》。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与白居易和称“白刘”。
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文章表达了诗人长年被贬的愤懑之情,并写出了诗人对生活与未来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 ~ 842),出生在嘉兴,19 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 , 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参与讨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 , 称为“二王刘柳”。九月 , 革新失败 , 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 , 刘禹锡写了 《 元和十一(一字衍)年 , 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第五篇:秋词
《秋词》
刘禹锡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三、诗歌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