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现代诗二首 教案

时间:2019-05-12 20:3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4现代诗二首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4现代诗二首 教案》。

第一篇:14现代诗二首 教案

14现代诗二首

纸船——寄母亲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学设计重点之所在。所以,通过讲故事引领学生加深对母爱的深切理解;通过朗读让学生品味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的;通过模仿诗中对母爱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苦驼了背。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

如果说这是一则虚构的传说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不知你在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吗?(学生回答)是啊,母爱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生命的幼芽。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可是作为孩子的你,是否知道母亲的生日呢?(两三个学生举手。)有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无一人举手。)看来我们同学们平时把对母亲的爱是深藏在心里。不过我觉得,我们同时还要学会沟通与交流。今天,我们就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冰心,借助《纸船》与母亲倾情对话。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交流探讨

1.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诗人是用什么具体意象来抒写对母亲浓浓的思念的呢?

明确:纸船。(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苏轼曾借空中的一轮明月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青年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借眼前的苍茫大地,抒发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3.你认为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诗人的这种感情呢?两人为一组互读,结合例句来谈谈你的体会。

4.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浓缩在纸船里,同时还蕴藏在字里行间里。诗中有哪些词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请默读。

5.是啊,入情才能入境。吟诗,就是要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来朗读诗歌。那么如果请你配上背景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乐曲或怎样的旋律?

6.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听时,请你发挥想像,结合自身经历,以第一人称将当时的情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天风吹卷,海浪涛涛,一如我那波澜起伏的心。我此去远涉重洋,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我只有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啊纸船,你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你能漂入我母亲的梦中吗?)

7.大家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让我不由地又想起了冰心的一个小故事!冰心小时曾问她的母亲:“你为什么那么爱我?”母亲回答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道理就这么简单,就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所以父母就得为我们操心劳苦!我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女儿的父亲,读了这首诗后我也禁不住写了几句诗来表达我对“母爱”的感受。

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其实能寄托“母爱”的又何止“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请你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

上学后,母爱

8.这就是诗啊!是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会发现母爱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母爱,每人的体验皆不同。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此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肯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的妈妈说,下面就以“妈妈,我对您说”为题说一说你的心里话,与各位在座的同学们以及听课的老师们共享!

(相信学生肯定能够答出精彩!)布置作业

把今天读诗的感受以“妈妈,我对您说”为题写一段心里话,收集到你的《心灵小语》中去,课下交流。

纸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能感受自己的母爱。

3、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体味诗歌内涵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地朗读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 利用工具书,读准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一、(课前完成)1初步感知,扫清障碍

wang pao tǎng zài 妄弃 抛下 倘若 载着

2朗读诗歌,用“/”划出句子节奏,并用“——”划出有疑问的句子或词语。

二、交流资料,讨论探究

冰心(原名谢婉莹),此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代表作有小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小说散文集《往事》。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

1923年秋天,冰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并取得赴美留学的资格,这是很好的机会。可作者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就是与挚爱的亲人分别。在她决定离开之后,家里就变得很异常:父亲背后的叹息,母亲强忍的泪光,自己与弟弟以狂欢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诗人无意中看到弟弟写的纸条,情不能已,写下了这首诗。结合背景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听读入课,熟悉文本

先听范读,体味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产生想象与联想。

四、深情朗读,体会情感

(一)朗读指导,要求读出诗味。

朗读技巧:把握好节奏、重音、感情基调,应该尽量读得深情、低沉。朗读标准: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成果展示,表演朗读

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诗句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节:如“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

第三节:“泪和悲哀”是由于深爱母亲却又不得不与母亲离别,远隔千里不能与母亲朝夕相处,对母亲的日夜思念的滋味而痛苦,诗人想象纸船载着对母亲的爱和远离母亲而产生的这种悲哀情怀流到母亲身边。

在这首诗中,冰心把对妈妈的爱和思念通过什么载体传达给妈妈?写法称为? 借物抒情

五、迁移拓展,丰富情感

(1)古今中外抒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作,很多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有的寄情于月亮、有的寄情于山水、有的寄情于大雁,请你读出七年级学过的相关的诗句。

例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六、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对比阅读(朗读并体会)父亲

朦胧时 父亲

是一座大山 坐在他肩头

总能看得很远、很远

懂事时 父亲

是一棵倔强的弯松 这才发现

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

而现在 父亲啊

你是一首深沉的诗 儿子默默地读 泪轻轻地流。

七、总结阅读的步骤:

疑问阅读-----讨论阅读-----深情阅读-----综合阅读

音乐感染,感情升华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第二篇:《现代诗二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八、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九、布置作业:理解诗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品味和感悟来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过去所接触的现代诗《冰心诗三首》,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导入。

2.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

介绍诗歌的学习方法,结合以下要求布置学生诵读这三首诗。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诗文。

2.画出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和句。

3.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进行诗歌诵读比赛

四、品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学生分小组讨论:三首诗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中的语言,初步感知这些形象及其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树》中“树”的形象;《信念》中“高山柏”的形象。

五、重点研读《中国的土地》

1.诗作描写了“神奇的土地”上哪些事物?

2.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3.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

六、梳理巩固,小结课堂内容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歌的特点是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的手段来表现。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的感情和句式整齐、语言基本押韵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朗读第一首《树》,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

四、介绍作家艾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特征,从而认识作者所赋予“树”的象征意义。

六、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

七、以同样的思路,研读《信念》和《中国的土地》。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第三篇:现代诗二首

8* 现代诗二首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元:珍惜生命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这首诗写于他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却表现出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将到来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自读展示、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用有感情的诵读来传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2.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3.查找关于作者更多的资料,推荐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从中体会作品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重难点分析:

 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由于两首诗所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都很清晰、明确,在教学中可以较多地采用自学、讨论等方法。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汪国真和普希金的故事以及了解他们的作品。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首诗的题目,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都与生活有关)

(二)出示课件,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

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第三步,多想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二、学习第一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边读边想,哪些语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是微笑着走向生活? 交流预设:

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

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

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

(三)品读诗句,体味诗情。

学生细读,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结合生活,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面对生活的平坦与崎岖、幸福与不幸,作者选择的是微笑面对,你还知道哪些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经历,学了这首诗,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也像诗人一样,拿起我们的笔,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呢?

仿写练习:出示课件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六)阅读链接,推荐阅读《汪国真诗集》。出示课件

三、学习第二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出示课件

1.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2.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4.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出示课件,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默读全文,思考:出示课件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默读,勾画,写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巡回指导。出示课件

(四)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四、情感升华

(一)这篇课文的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许多人把它们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完以后喜欢这两首诗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出示课件

(二)请把自己的想法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与老师同学共勉。

(三)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尝试背诵全文。教学反思:

第四篇: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太阳礼赞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

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 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 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 —— 抒情 澎湃的激情 对美好祖国的追求 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

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_,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答:一首田园诗;一幅山水画;一首深情的歌;一阵和煦的风。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象征手法的魅力。答案不必统一,只要能符合特征就行。)

课文赏析:全诗共七节,前三节写景,后四节抒情

第一部分:写景,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汹涌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

画面具有动态美和色彩美,因而能给人一种飞动的感觉。这里,诗人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太阳的光线由弱到强,将太阳的色彩由淡到浓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写景是为了抒怀。

第二部分,作者对太阳敞开胸怀,述说自己的愿望。每句以“太阳哟”开头,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诗人希望能从太阳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将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四至七节,诗人的感情如火山爆发,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特有的狂飙精神。

最后一节中”的笑“,更是渗透了诗人的欢快之情,使画面活跃起来。

评析:诗人对太阳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追求,这种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也是未来中国的象征。诗人渴望“美的中国”早日到来。于是诗人用笔将他所要表达的社会理想表达出来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第五篇: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过程与方法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炼字炼句赏诗,体验诗情 教学重点: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炼字炼句赏诗,体验诗情,并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过程与方法

以纸船为凭借,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激情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大家都叠过吗?那么你们回忆一下叠纸船和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叠的方法、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美好。今天老师就来帮你们找回那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诗二首《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板书课题)

二、美教美读——入情

(一)美美地听——感受爱

1.情境式教师范读(多媒体展示课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想像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讨论:你觉得可以用一种怎样的画面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形?你觉得本诗写于怎样的情形下?

(二)美美地读——品味爱 1.读懂诗意

(1)教师提示学生依诗文内容特点,用组内认为最佳的朗读方式如齐读、领读、跟读、个体朗读等方式对诗文自我美读欣赏,并注意把握美读语速、语调、语气。

(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我美读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给予指导。(3)全班学生共同展示美读成果。2.悟出诗情

(1)多媒体展示冰心奶奶的一封信,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欲望: 我的亲爱的小朋友们:

得知《纸船》选入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我很高兴,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寄小读者》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样触动小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于我将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愿望:如果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我就以此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们我相信,因为有了你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祝你们快乐成长!

你们的冰心奶奶

2007年9月

(2)挑战名家,需要勇气,所以不忘给学生勇气:多媒体课件出示老师的话——我就是我,我的观察和见解与众不同(让学生激情朗读)

(3)四人小组合作,斟字酌句,举行现场诗歌评改会。(出示要求:从字词方面对诗歌加以评改)

(4)不少于5分钟后,现场评论。

(讨论过程中不断穿插朗读,读读,议议)3.读出诗情

师:入情才能入境。吟诗,就是要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来朗读诗歌。那么如果请你配上背景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乐曲或怎样的旋律?(学生讨论交流)

师:我这里有三首乐曲,《二泉映月》《回家》《病中吟》。请你选择其中一首来配乐朗诵,表现诗的情感。

(学生选择,配乐朗诵。)4.读出画意

师: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听时,请你发挥想像,结合自身经历,以第一人称将当时的情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说写创新——动情

(一)美美地说——倾诉爱

1.同学们能读懂冰心的诗,因为大家也有一颗热爱母亲的心吧?同学们,从小到现在,我们都曾经为母亲做过哪些事,使母亲倍感幸福、甜蜜,讲出来,我们共享。

2.创设情境,亲情电话,连接母子(女)情:也许你曾经困倦于她饭桌上的喋喋不休;也许你曾经茫然于她眼中对你无尽的期望;也许你曾经厌烦于她对你凡事都想问清楚的唠叨;你的成长见证母亲青春的流逝。母亲的光阴犹如渐短的影子映衬你的未来,你在拥抱辉煌,母亲却在积累沧桑。或许一天,母亲不无感慨地说:“孩子,你的个子比妈妈还高了。”你会觉得自己眼前越来越矮小的妈妈眼中交织着希望和忧郁。面对千千万万个日子以来母亲与你的点点滴滴,现在,除了感触,你是否想为她做点什么……(多媒体出示)现在就让我们利用亲情电话接通母亲的电话,让她倾听你们的心声,借此机会,传达出我们对母亲真挚的祝福吧!

(亲情在线,在轻音乐《致爱丽丝》中,生畅所欲言,倾诉自己对母亲的爱……)3.教师引导学生倾诉心声:我们热爱母亲,牵挂着母亲,现在何不让我们所有同学对自己的母亲,也对天下的母亲,更对我们共同的母亲——祖国道出我们的心声:妈妈,我们永远爱你!(多媒体出示)4.学生心声倾吐,齐声呼喊:妈妈,我们永远爱你。

(二)美美地写——谱写爱

1.师:大家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动情地倾吐,让我不由地又想起了冰心的一个小故事!冰心小时曾问她的母亲:“你为什么那么爱我?”母亲回答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道理就这么简单,就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所以父母就得为我们操心劳苦!我是

母亲的女儿,又是女儿的母亲,读了这首诗后我也禁不住写了几句诗来表达我对“母爱”的感受。

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其实能寄托“母爱”的又何止“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请你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

上学后,母爱。(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 设计意图:师生同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阅读既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又是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 2.师:这就是诗啊!是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会发现母爱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母爱,每人的体验皆不同。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此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肯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的妈妈说,下面就以“妈妈,我对您说”为题说一说你的心里话,与各位在座的同学们共享!并写下来收集到你的《心灵小语》中去。

3.师:除了爱母亲,你们还爱些什么呢?

4.师:冰心把爱折成了一只只小小的纸船,同学们又想用什么表达你们心中的爱呢?请选择生活中的事物,模仿第三节的写法,谱写你心中的爱。多媒体出示仿写的要求,创设情境,学生创作诗句,借物抒情。

四、小结——留情

师:信是杜撰的,但同学们的真诚令人感动!亲爱的同学们,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彩色的小船儿,请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们亲爱的老师用爱叠的,万水千山,求他美丽你们别样的青春!

下节课我们就来放飞我们的纸船,课下阅读泰戈尔的《纸船》。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感受美的旋律,体验爱的温馨,鼓动情的风帆吧!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过程与方法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炼字炼句赏诗,体验诗情

泰戈尔《纸船》

活动一:用语言描绘儿童的天性

活动目的:课前蕴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儿童,了解儿童。活动方法:小组比赛 活动步骤:

1、老师激情导入话题,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为进行比赛做准备。

2、比赛过程:学生可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动作、思想等,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儿童,看谁说得精彩,对说得精彩的给以热烈的掌声。

3、小组比赛结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如此优美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描绘,靠的是对儿童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那么泰戈尔又是怎样描绘儿童的天真和充满幻想的呢?进入课文《纸船》的学习。

4、朗读《纸船》,画出诗中对儿童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活动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童的童真雅趣? 活动目的: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活动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抢答,看谁找得准。活动步骤:

1.教师作活动说明: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认真思考诗中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特有的描绘,说得正确的,将他的姓名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写上他(她)的寻找结果。

2.学生自我感悟,抢答,其余同学当裁判。教师可作适当评价。3.比赛结束后,教师点评:写事物要抓住特点。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下载14现代诗二首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4现代诗二首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现代诗二首(教案)

    3现代诗二首(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

    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

    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材料)

    《现代诗二首》教案 ——《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 姜婷婷 【教学目标】:1、在诵读和赏析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 2、陶冶情操,鼓励学生追求理想、热......

    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范文

    现代诗二首教案 丹阳九中 魏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2、培养学生阅读现代......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设计思想】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体味、感悟作者的情感,学会欣赏诗歌丰富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doc

    二十五、《回延安》 教学建议一、结构思路 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

    《现代诗二首——纸船》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现代诗二首(陈艳文)14 现代诗二首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感谢生活中有你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是离开家......

    现代诗二首二(大全)

    14 现代诗二首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元:感谢生活中有你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是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