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19-05-12 17:1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篇: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

册语文教案

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时安排2时。教学过程第一时

一、导入新。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搂定

白羊肚手巾

糜子黍类

油馍

气喘2解释下面词语。(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3)脑畔上:文指窑洞的顶上。(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文。1朗读文。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通过朗读体会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2总体感受诗歌。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交流。

第二篇:《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设计思想】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体味、感悟作者的情感,学会欣赏诗歌丰富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注重朗读,在读中体味诗歌的节奏与韵律,领略诗歌的内涵;通过竞赛性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以此来欣赏这两首诗歌,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热爱现代诗歌,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学素养。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

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欣赏诗歌情感和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感悟、欣赏《回延安》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特征。教学步骤:

教师引导赏析要点:既要写出语言的表达特点,又要指出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3.全班交流活动成果。

4.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悟情感。

四、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发讲义或投影贺敬之的另一首诗《三门峡——梳妆台》与《回延安》进行比较。

教师指导比较要点:写作目的、诗歌内容、手法运用等特点 可在课后完成。附: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写的是对黄河的感受;《回延安》抒写的是回延安的感受。

3.《三门峡──梳妆台》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回延安》气势高亢悠远,突出了民歌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教学《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康河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独特的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名校有哪些吗?(哈佛、牛津、剑桥)唱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句的诗人是谁吗?

由此引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同时播放剑桥大学图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活动成果:徐志摩个人资料及有关背景。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其他同学从音准、节奏、对情感的初步理解等方面作评价。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讨论后明确: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

三、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1.引导学生思考:

诗中主要表现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你能把握诗的感情变化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感情的关键词语。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明确:

⑴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关键词语:作别——荡漾——甘做——寻梦——别离——沉默

⑵诗人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源于对康桥的爱恋。

2.齐读诗歌,注意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特征。3.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的?

第三篇:《现代诗二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八、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九、布置作业:理解诗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品味和感悟来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过去所接触的现代诗《冰心诗三首》,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导入。

2.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

介绍诗歌的学习方法,结合以下要求布置学生诵读这三首诗。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诗文。

2.画出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和句。

3.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进行诗歌诵读比赛

四、品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学生分小组讨论:三首诗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中的语言,初步感知这些形象及其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树》中“树”的形象;《信念》中“高山柏”的形象。

五、重点研读《中国的土地》

1.诗作描写了“神奇的土地”上哪些事物?

2.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3.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

六、梳理巩固,小结课堂内容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歌的特点是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的手段来表现。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的感情和句式整齐、语言基本押韵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朗读第一首《树》,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

四、介绍作家艾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特征,从而认识作者所赋予“树”的象征意义。

六、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

七、以同样的思路,研读《信念》和《中国的土地》。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同步练习(答案不全)苏教版教案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句子带点的字注音。①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②娃娃争抢来把手拉().③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④米酒油馍木炭头().⑤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⑥羊羔羔吃奶望着妈()..2.解释下列词语。

登时:________

几回回:________ 脑畔上:________

鸡毛信:________ 窑:________

坑:________ 3.给下面形近字组词。

厉()

搂()

梢()

捎()励()

楼()

稍()

哨()炕()

喘()

抢()

朴()坑()

湍()

抡()

仆()4.填空(每格限填一字)。

①灰尘呀莫要把我眼睛________住了。②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③毛主席________上了天安门。④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⑤手________黄土我不放。⑥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5.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各句按照诗句的感情,划分节拍线和着重号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B.双手/搂定/宝塔山 C.千声万声/呼唤/你 D.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7.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节诗歌,回答8—12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8.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9.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 A.表示事物 B.表示数量 C.表示情态 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10.“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 11.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2、3.(略)

4.①挡 ②搂 ③登 ④掉 ⑤贴 ⑥抓)5.①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②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③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④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6.C

7.①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②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③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④米酒油馍

8.A

9.①高高C ②滚滚C ③辈辈B

10.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11.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3.现代诗二首(教案)

3现代诗二首(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等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重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介绍作者

(3)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现代著名诗人、史学家,我国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秋之泪》等。

徐志摩(1897-1931),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归巢

芦苇

剪秋罗

睡眠

霸占

(重点指导生字:巢:是翘舌音“cháo”,避免读成“cáo”;

芦:读lú,不要读成lǔ;

罗:“罗”和“萝”是同音字,读“luò”;

眠:不要读一半,读成“mí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归巢

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斜阳

回到自己的窝。

霸占

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偷渡

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分小节读诗文。

四、范读诗歌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

(7)(8)

(9-12)

(13)

(14)

江上的景色。)

2.出示课文挂图,引导看图。

五、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①归巢的鸟儿,尽管是裷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倦”

“驮”体现了什么?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际上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渲,另一方面也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②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美景)

3.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聪明的你知道吗?快来读一读吧。自由读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的诗句语言,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六、指导朗读

(16)

(17)

(18)

(19)

(20)

(21)

方法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表现出花牛的可爱,用轻松活泼的语气去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配乐)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七、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黄昏时的美丽景色,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八、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诗人刘大白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也体会到了诗人徐志摩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多搜集一些这样的诗歌。

九、当堂检测(选做)

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花牛哥》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十、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诗歌,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27)

(30)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

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

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变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下载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

    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材料)

    《现代诗二首》教案 ——《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 姜婷婷 【教学目标】:1、在诵读和赏析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 2、陶冶情操,鼓励学生追求理想、热......

    14现代诗二首 教案

    14现代诗二首 纸船——寄母亲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

    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范文

    现代诗二首教案 丹阳九中 魏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2、培养学生阅读现代......

    苏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范文模版)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师:螳螂和蝉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螳螂捕蝉”故事的内容。二、学生自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会重点字词的读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 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教案(本站推荐)

    《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①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②学习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学案苏教版教案范文

    27《现代诗二首》学案 一、搜集资料 1、 查阅资料,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2、 理解识记,加强人文积淀。 (1)贺敬之,当代 、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 》等,剧本《 》(与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