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七现代诗二首

时间:2019-05-12 16: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七现代诗二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七现代诗二首》。

第一篇: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七现代诗二首

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同步试题(含答案)

二十七 现代诗二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羊肚(dǔ)糜子(méi)

荡漾(yànɡ)青荇(xìnɡ)满载(zài)揉碎(róu)......斑lán(斓)漫sù(溯)长gāo(篙)shēng(笙)箫 油mó(馍)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蹑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解析: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3.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D.双手/搂定/宝塔山

(解析:B项应在“心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4.指出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5.对下列运用比兴手法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糜子和谷借指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书指学习的马列、毛泽东著作。)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歌颂了党的领导)(解析:A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6.文学常识填空。

(1)《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贺敬之是当代诗人、剧作家。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白毛女》(与丁毅等人合作)。(2)《再别康桥》选自《新月诗选》,作者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7.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示例: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8.汉江中学将于5月4日下午3点在阶梯教室举行“青春校园赛诗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设计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示例:①让青春在诗歌中飞扬。②诗歌沟通你我,青春成就梦想。

(2)本次活动组委会让你去邀请语文组的袁正阳老师做评委,你找到袁老师,准备怎样说呢?

示例:袁老师,您好!我们学校的“青春校园赛诗会”将于2014年5月4日下午3点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我们想请您来做评委,请问您有时间吗?

02 课内精读

(一)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9.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喊“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10.请仔细品味诗中加点字“照”与“喊”的表达效果。

“照”字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写声音,有强烈的动感和号召力,写出了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1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诗是诗人的展望,承接上节末句,展示了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延河水奔腾向前的豪迈气势。12.请简要概括这节诗的主要内容。

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3.品读第一节诗,结合具体字词赏析这一节诗。并说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三个“轻轻的”不仅生动地再现出诗人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更表达出他来时不愿惊动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14.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两节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河边的柳树比喻成新娘,浸透着诗人对康桥无限的欢喜和眷恋;“水草在水底招摇”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康河中的水草的动人和多情,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03 拓展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15.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示例:“摸索”:痛苦和仇恨;“轻抚”:热爱与幸福。16.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含义的理解。

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

17.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示例: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想象:借助“无形的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的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作者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04 写作创新

18.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深深依恋,被很多人作为朗诵的题材。请你结合所学诗歌技巧仿照这首诗写一首关于“惜别”这一主题的诗歌。(如:“再别校园”“再别朋友”)

【写法分析】诗歌仿写要注意句式要相同,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句式;修辞格的运用要一致,;要注意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准所选物象间的内在联系,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仿写时,一定要注意有意境、有文采,才能给人美感。【例文】 再别校园

静静的我离开,犹如我静静地来;我静静地回首,告别记忆的云彩。那清澈的眸子,是时光中的等待;回忆里的祈愿,在我的心中回响。便笺上的字迹,清淡淡的在书中保存;在日志的语言里,我甘愿做一个文字!那书桌旁的一隅,不是烦乱,是谜乐园;纷繁在字语间,隐含着彩画般的梦。寻梦?执一支钢笔,向画板更美处漫游;满含着一纸梦想,在梦想璀璨里歌唱。但我不能歌唱,静静是别离的竹笛;画笔也为我沉默,寂静是今天的校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捋一捋书本,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同步练习苏教版剖析

《现代诗二首》同步练习

【模拟练习】 1.默写填空。

(1)《回延安》中通过对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写诗人荡舟河上寻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D.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排比)3.阅读《再别康桥》选段,完成题目。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诗中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写“但我不能放歌”,这两句之间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诗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改为“夏虫也为我哀伤”,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这样的改动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真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神 泉 周克武

①神泉是我们村的一口古井。

②我小的时候,常听老辈子人念叨,还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一周姓男子从江西只身流落至我们村,凭一身精湛的裁缝手艺赚些银两,盖了几问瓦房,又在屋前掘了这口井。后来,他娶妻生子,儿孙满堂,渐渐繁衍成当地人丁最为兴旺的一大家族。族人们都说是甜润清澈的井水养育了周家,便尊称这口井为神泉。家乡一带的老百姓也将周氏家族称为“神泉周家”。

③神泉坐落在我家老屋对面。井口呈四方形,麻石砌就的井壁上爬满了青苔。里面水清如镜,在阳光下轻轻划动水面,波纹荡漾,就像搅碎了一桶金子,星光点点,闪闪烁烁,有种炫目的美;捧一口,喝进嘴里,又有一种透心的甜。

④村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是从神泉边开始的。晨曦初露,人们便三三两两赶来打水,挑桶提罐,说说笑笑,络绎不绝。晨光里,桶桶罐罐撞击着井沿的麻石,发出声声脆响,仿佛清越的田园小调,悠悠缓缓地飘荡在山野的静空。

⑤待到日上三竿,暖暖的阳光将溪畔垂柳悠长的倩影投射在井边,树上蝉鸣声声,绿阴里,上下屋场的姑娘嫂子、婆婆姥姥便围着古井,一面噼噼啪啪地捶衣,一面口无遮拦地闲聊:栏里的猪、园中的菜、自己的崽,谁家的婆婆与儿媳磕磕绊绊,哪个小寡妇勾引邻村的泥瓦匠„„你一言,她一语,笑声、叫声、惊叹声,伴和着取水声、捣衣声,将泥土上的疲惫打发得无影无踪。日复一日,幽深的神泉里储满了家长里短的故事、柴米油盐的忧乐,还 有女人们五彩驳杂的梦。

⑥三伏天,地面在炽烈的太阳炙烤下如同烙铁,稻田里也干涸得绽开一条条浅白色的裂缝,古井里却总是一汪碧泉,盈盈满满。好心的人便在井边放一个木瓢。那些挑担的、推车的、南来北往的,汗流如注,喉干舌燥,立即停住脚,抓起木瓢,舀满水,咕噜咕噜一顿豪饮。片刻之间口舌生津,凉意习习;抹抹汗又匆匆赶路,脚底生风。

⑦清甜的神泉滋养着一方乡亲,古井渐渐成了人们心中的图腾。每年秋收刚过,村里会举行隆重的掏井仪式。通常是先由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在井边摆上供果,点燃香烛,三叩九拜祈求古井赐福降瑞。随之,在一阵鞭炮声中,大家便七手八脚将井水掏干,取出泥沙;末了再用布条把井沿擦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第二天,古井里又是一汪愈加清澈见底的甘泉。

⑧村子里流传一种说法:掏井之后,谁能第一个喝上神泉,这一年会天降吉祥,好梦成真。情窦初开的姑娘便会起个大早,胸搭麻花辫,身着碎花衣,顺手在路边再掐朵野花插到头上,一个人悄悄溜至井边,俯下身子,抢先捧起神泉喝一口;然后双手托腮,临水自照,痴痴地想着自己心仪已久却又羞于启齿的那个男人。幽清幽清的井水里,很快便倒映出姑娘羞涩艳红的脸庞,连同她甜美的春梦,随着水波轻轻飘荡„„

⑨盈盈一古井,不知见证了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

⑩日子流水般过去,古井一直像远在乡下的一位慈祥的长者,让我有种割舍不下的惦记,总想再扑到它的身边,喝一捧甘洌的神泉,听一回家长里短的趣闻。曾经的那份滋味,愈是隔着岁月,愈是浓得化不开。

(11)前些日子,我回到乡下,早早地吃过晚饭便直奔神泉边。手扶垂柳,定睛一看,期冀的心顿时有如失魂似的沉落。孩提时的蝉儿已带着它们的吟唱不知去向,古井像一个被遗弃的老妪,孤零零地蹲在小溪边。也许是多年再没有人掏井,四周长满了杂草,水也变得混浊不清,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深褐色的碎屑。惟有溪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舞飞扬,像是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神泉边昨天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日子。

(12)我举目四望,一辆辆晚归的摩托驮着男男女女从我身边宽敞的水泥路上呼啸而过,远远近近是一幢幢精巧别致的“小二层”。眼前一座乳白色瓷片铺满墙壁的小楼房顶上,安装着锅式电视接收器。透过紧闭的铁栅栏大门,我清楚地看见院内种着许多不知名的花草。一个打扮入时的女人,一边用黑色胶皮管套在自来水龙头上漫不经心地浇花,一边用警惕的目光定定地盯着我这张陌生的面孔。铁门边,一只大黄狗张嘴吐舌,坐卧在斜阳里。(13)我不知所措,伫立在古井边。此刻,对面山顶的高音喇叭里正在播送一首流行歌曲,歌声婉约柔靡:“昨晚的月亮昨晚的云,离开你,我的心一片怅然„„” 1.作者为什么说“盈盈一古井,不知见证了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请结合文章第①~⑧段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类的发展,许多事物甚至美好事物的消失终成必然。有人说,结尾作者的“怅然”是一种守旧情绪。你对此持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模拟练习】

1.(1)示例: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2)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解析】要认真读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提示,如第(1)题中的“对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第(2)题中的“荡舟河上寻梦”等。2.A【解析】A项中的修辞手法是拟人,不是比喻。

3.(1)不矛盾。诗人在康河流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是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解析】解答本题,要联系诗歌相关内容做分析。就本题而言,前面写诗人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时最宜放歌,但诗人无心放歌,保持沉默,这样与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相吻合,更好地表达出诗人的眷恋和惆怅之情。

(2)示例:不可以。诗中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而“沉默”是一言不发,沉寂的,不再说话的,这就与后面“悄悄的”心情相照应,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若将“沉默”改为“哀伤”,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解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诗句做分析,就本题来说,诗人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惆怅,而“哀伤”意为悲痛忧伤,是一种外在的反应,其表达效果不如“沉默”好。【中考真题训练】

1.(1)每天快乐生活的开始;储满了乡邻的忧乐;能够为路人提供方便的快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题干中“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是解题的突破口,梳理①~⑧段内容,从第④段开始讲述了乡亲们在古井边的生活情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

2.(1)古井破败不堪,失去了昔日风采;乡邻隔膜重重,缺失了乡邻温情。(2)作者巧妙借助此首流行歌曲结束全文,言尽而意无穷,深化了主题。这首流行歌曲表达的是怅然之情,这与作者面对神泉而产生的情感是一致的。流行歌曲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乡邻之间质朴温馨的情感也在慢慢地减少,作者对美好事物慢慢消失的遗憾,【解析】本题是对相关内容理解和关键段落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1)要通读全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来回答,作者儿时对古井、对乡邻和谐生活的美好记忆与如今现实中古井破败不堪的景象,乡邻间的警惕、隔膜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感到“怅然”。(2)文章结尾的好处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怅然之情与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结构上的作用一般为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采用白描的方法、比喻的修辞、诗意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清澈,也写出了人们对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是对重点句子赏析能力的考查。一般地,赏析句子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来进行,要将语句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表述出来。

4.示例:我赞同此种说法,文中作者怅然的原因是美好事物的消逝和邻里间关系变得淡漠。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的享受,也往往变得更加自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如原来和谐,这从很多新闻报道中都可体现出来。因此,说这是一种守旧情绪并不为错。

考点同步解读 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方法点拨】鉴赏现代诗歌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鉴赏诗歌的内容 1.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客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2.诗歌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像,构建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像、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3.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法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夸张、对比、象征,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2.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3.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4.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5.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点击考例】 [基础训练,第6题]本题考查对诗中写作手法的理解,也属于鉴赏诗歌的一种。解答时,首先要对整首诗进行通读,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通过分析可知,原诗没有使用借代手法,B项说法有误。

重点难点突破

1.简要说说《回延安》和《再别康桥》各有怎样的表达技巧?

【方法点拨】熟读两首诗歌,结合诗歌中的相关内容,从运用修辞、遣词造句、构思抒 情等方面来分析。

【理解突破】《回延安》的表达技巧主要有: 1.成功运用多种修辞

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长江大河起浪花”比喻亲人相逢时热烈畅谈的情景。2.恰当选用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之情。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是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进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诗人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再别康桥》的表达技巧主要有: 1.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一般离别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除了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人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是“云彩”“金柳”“青荇”“柔波”“星辉”等自然物象,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2.意境鲜明,画面优美

本诗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 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第三篇: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九礼记一则

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同步试题(含答

案)

二十九 《礼记》一则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食(fú)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yáo)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鱼、肉之类的熟食).(2)不知其旨也(味美).(3)虽有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4)教然后知困(困惑,疑难).(5)然后能自反也(反省).(6)然后能自强也(勉力).(7)教学相长(互相促进)..3.更好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虽/有嘉肴 B.不知其/旨也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然后/能自反也(解析:不知/其旨也。)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不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5.写出出自选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6.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

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

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

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 示例:“国学”是当时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必然会有一些糟粕或过时的东西,但同样有着许多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7.我去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教学相长”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下面几幅图中,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投影仪的底图的是哪一幅?为什么? 示例:最适合的是第③幅,该图虽无“教学相长”字样,但其内容却是师生互动,真实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主题,并且图中的人物面容亲切,气氛融洽,极具亲和力。

8.(鄂州中考)综合性学习。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示例)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举行读书报告会;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办一期介绍名著的黑板报等(活动形式设计合理即可)(2)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所占比例 调查年份 调查内容 不喜欢阅读 喜欢 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 用手机、电脑阅读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42% 20% 38% 32% 23% 45% 20% 24% 56% 示例: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3)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

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示例: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会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

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

我们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有称呼、表述得体,意思对即可)02 课内精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味美。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不足,这样以后才能从自身找原因;知道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己努力向上。

11.请用四字句概括文中所说的教与学的关系,并谈谈你对这四字原则的理解。

教学相长。

即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老师经过教学能够发现需要完善的地方。

12.本文的重点是论述“教”与“学”的关系,为什么要从“嘉肴”讲起? 文章从大家熟悉的“嘉肴”谈起,运用类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13.本文观点鲜明,理由充足,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其结构思路。

作者先采用比喻从反面证明“学”的重要性,再理论阐述教学相长,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最后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14.从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非常重视实践。

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03 拓展阅读 古之教者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⑨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⑩11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礼》)【注释】①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

②塾:闾中的学校。

③党:五百户为党。

④庠(xiáng):设在党中的学校。

⑤术(suì):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⑥序:设在遂中的学校。

⑦国:京城。

⑧学:大学。

⑨小成:小有成就。

⑩记:记言记得事的书。

11蛾子:小蚂蚁。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比年入学(每年).(2)其此之谓乎(大概).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2)记曰:“蛾子时术之。

” 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

” 17.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18.从本文可以看出儒家教育的缺点是什么? 交学问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凡是与政治无关的都算不得学问。

【参考译文】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

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

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

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

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

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虎大骇(hài)益狎(xiá)甚蕃(fán)濯(zhuó)清涟

B.隐逸(yì)苔(tāi)痕 车马喧(xuān)犬吠(fèi)

C.好事者(hào)远遁(dùn)案牍(dú)亵(xiè)玩

D.淤(yū)泥 呓(yì)语 齁(hōu)声 曳(yè)屋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远遁 大骇 妖媚 庞然大物

B.鸿懦 素琴 德馨 何陋之有

C.丝竹 诸葛 淤泥 中通外直

D.隐逸 呓语 咳嗽 众妙毕备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B.两股战战(哆嗦的样子)

C.益习其声(有益)D.尽其肉(吃完)

4.填空。(6分,每空0.5分)

(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是古代一种,“ ”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陋室铭》的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思乡的句子是:。

(4)《饮酒》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5)《登幽州台歌》中写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的句子是:。

(6)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用到的一些成语和本单元所学课文有关,如 是对《黔之驴》一文内容的概括,请你再举一例:。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仿照例句形式,重新写两个句子。(4分)

金钱,能买来佳肴,买不来好胃口;能买来书籍,买不来知识。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蕃:(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枝 枝:(4)陶后鲜有闻 鲜: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0.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

(二)(2015河南)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8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5山西)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可以调素琴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1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有仙则名_______

15.任选下面一句翻译。(3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17.完善作者小档案。(2分)

姓 名__________

字梦 得

朝 代唐 朝

主要经历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

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 品《陋室铭》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18.浩瀚宇宙,天下苍生。人生百态,各有各的故事。有的讲述百态人生,幽默诙谐,令我们啼笑皆非;有的讲述万物纷争,客观公正,让我们领悟真理,品味人生。请以“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会重点字词的读音。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情感的特点。3.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肚【dǔ】 糜【méi】 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榆阴【yú】 揉碎【róu】 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xiāo】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几回回:一回又一回。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登时:即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3.作者介绍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4.背景介绍

《回延安》:1956年,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5.文体介绍

“信天游”的特点:

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二、课文导入

请同学想一想,如果你踏上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三、教学步骤 《回延安》

⒈ 提问:通读全诗,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回延安。写诗人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三部分:聚延安。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四部分:颂延安。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五部分:看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2.提问:诗的开头运用祈求的语气“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祈求语气,写自己的感情激动到需要压抑的地步,以及拂去挡住视线的灰尘的急切,感受到诗人回延安在将要看到延安身影时的昂扬情绪。

3.提问:体会第二部分第一小节中“回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把延安当成自己的家,可见对延安热爱之深,眷恋之切。

4.提问:第二部分第二小节中有“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山水怎么也有亲疏之分呢?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明确: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的血肉联系。5.提问:仔细阅读第三部分,找一找具有陕北特点的事物。明确: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

6.提问:阅读第四、五部分,并结合全文思考:如果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再别康桥》

7.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明确:①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②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8.提问: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

明确: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②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③“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用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

9.提问:“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成“摇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如果换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

②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

10.提问: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离别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离别的诗,告别时回又千言万语的叮嘱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11.提问: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

四、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信天游的歌曲、影片。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创作一首信天游,注意信天游的特点。

下载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七现代诗二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七现代诗二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散文精品,这篇文章生动、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

    部教版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六单元质量评估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共2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炽热(chì)羸弱(yíng) 舷窗(xián)屏息凝神(bǐng) ....B.点缀(zhu......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一、生字新词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巢 (cháo) 瞅(chǒu) 雏(chú)呷(xiā) 垂蔓(chuí màn) 眼睑(jiǎn) 眸子(mïu) 流泻(liú xiè)斑斑驳驳(bān bó) 生意葱茏(shēnɡ yì cōnɡ lïn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学案苏教版教案范文

    27《现代诗二首》学案 一、搜集资料 1、 查阅资料,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2、 理解识记,加强人文积淀。 (1)贺敬之,当代 、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 》等,剧本《 》(与丁......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3使学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言讫()聒噪() 自诛()摩挲() ....shē()欠 wù()那 yì()语点mǎo()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0分)吞噬 ()告罄 ()jǚ()丧泅() ...biān骨()léi弱()wú宁()余xiá()对峙()逞能()湛蓝()斑lán()...悲怆()shùn()间jī......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练习题苏教版解析5篇范文

    27 《现代诗二首》练习题 【基础锤炼】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各种形状的彩灯将大渡口的夜晚映衬得五彩bān lán( ),格外耀眼。 (2)竹可以为箭、为shēng xiāo( )、为篱笆,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