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制1下四单元信息窗4绿色家园——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3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制1下四单元信息窗4绿色家园——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制1下四单元信息窗4绿色家园——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一篇:6制1下四单元信息窗4绿色家园——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信息窗四:——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让学生经理提出问题、探究、梳理、交流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合作的能力。

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材简析:本信息窗通过情境图中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选择数据,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量的信息,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前面3个信息窗学习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情,整理信息

1、创设情境:周末小朋友们来到郊外野游(课件出示情境图),你看蓝天、碧水、花草、小动物与小朋友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2、引导观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生自由说)怎样观察信息不落下哪?(有序观察。)进行有序观察。

3、筛选整理: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信息

草地上有10只小鸟,屋子里有26只小鸟。草地上有7只乌龟,河里有32只乌龟。岸上有6只白鹅,河里有30只白鹅。山上有5只小蚂蚁,山下面有56只。

(设计意图:创设郊游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有趣的情境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能有效的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进而整理信息,使学生经历了由杂乱到有序地梳理信息的过程,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准确选择信息的能力)

二、置身情境,解决问题

1、选择信息,提出问题。

(1)你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题吗?(2)学生准确选择信息,自由提问:

一共有多少小鸟?小蚂蚁一共有多少只?草地上的乌龟比河里的乌龟少多少只?河里的鹅比草地上的鹅少几只?草地上的小鸟比屋里的小鸟少几只……

2、引导梳理,解决问题:

(1)针对你们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太杂乱了)有什么好办法?(整理一下)。

(2)选择你认为最好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分类整理,并列式解决。

。整理方法:小组成员先商量整理的形式,然后分工。分工方法:一人记录,其他三人提问并列式解决。小组合作,整理活动开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3)交流结果: 方案一:

加法:一共有多少只蚂蚁? 56+5=61(只)

一共有多少只乌龟? 32+7=39(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26+10=36(只)一共有多少只鹅? 30+6=36(只)

减法:山下的蚂蚁比山上的多几只? 56-5=51(只)

山上的蚂蚁比山下的少几只? 56-5=51(只)河里的乌龟比草地上的乌龟多几只?32-7=25(只)草地上的乌龟比河里的乌龟少几只? 32-7=25(只)屋里的小鸟比草地上的小鸟多几只?26-10=16(只)草地上的小鸟比屋里的小鸟少几只?26-10=16(只)河里的鹅比岸上的鹅多几只? 30-6=24(只)岸上的鹅比河里的鹅少几只? 30-6=24(只)方案二:

关于蚂蚁的问题:一共有几只蚂蚁?56+5=61(只)

山下的蚂蚁比山上的蚂蚁多几只?56-5=51(只)山上的蚂蚁比山下得少几只?56-5=51(只)

关于小鸟的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26+10=36(只)

屋里的小鸟比草地上的小鸟多几只?26-10=16(只)草地上的小鸟比屋里的小鸟少几只?26-10=16(只)

关于乌龟的问题:一共有几只乌龟?32+7=39(只)

河里的乌龟比草地上的多几只?32-7=25(只)草地上的乌龟比河里的少几只?32-7=25(只)

关于鹅的问题:一共有几只鹅?30+6=36(只)

河里的鹅比岸上的鹅多几只?30-6=24(只)

岸上的鹅比河里的鹅少几只?30-6=24(只)

方案三……

3、交流引申,总结问题:

(1)你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案?(举手表决)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或这种方案的优点。(2)结合方案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环节,重点是让学生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前面3个信息窗学习的内容。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和充分探究时间,侧重于通过合作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通过不同方案的展示和交流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大框架,在经历了对问题的梳理和分类的过程后,学生的知识脉络会更加清晰,对整个单元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应用拓展

1、综合练习第1题看图列式,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讲图意,在列式计算。

2、综合练习第2题口算,此栏目可以组织学生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教师限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作对的评为口算小明星。

3、综合练习第3题,我当小医生。把树叶上做错的题找出并改正过来。

4、综合练习第4题是根据图意编数学故事。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什么动物,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编数学故事并进行交流,最后引导提问,并解答。

5、综合练习第5题,是一幅蕴含多种信息的综合情境图图,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刚才通过交流、自我优化出的方案独自完成,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第5题通过综合情境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知识的梳理过程,学习多种整理方案之后,通过此练习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整理方法进行自我优化和应用。)

反思:

一、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教师只有变课堂的主宰者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成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首席,才能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本课的教学正是建立在教师角色的彻底改变之上,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充分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课上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充分地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交流并展示了自己不同的整理方案,进而这些方案进行分析和优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远远超出了教师所希望的深度,真正展示了自主性和创造性地威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二、关注学生亲历分类整理的过程,尽显合作交流的功能。

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精彩的也有粗浅的,有创意的也有照搬的。因此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关注合作问题的价值,关注主体的接受水平,关注合作交流的质量。纵观本节课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分类整理,并列式解决。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组内交流让不同的见解相互碰撞,学生认识由此得到不同水平的提升。使学生亲历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方法共享、互动齐进

(胶州市实验小学 荆伟 刘秀霞)

第二篇:6制1下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

《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

一下第73页我学会了吗?及P72的4、5 教材分析

“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情景图,包含有小鹿、猴子、小鸟的数量等丰富的数学信息。意图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境,提出并解决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的简单问题,对自己本单元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顾与反思,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为“丰收园”栏目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依据。

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进位、退位),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正确计算进位加、退位减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点。此外,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快速准确地读懂情景图中丰富的信息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可能不会按照不同的动物分类找信息,也可能不会很熟练地通过直接看图数和看文字两种途径来获取信息,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予以引导。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收园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学会自我评价。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复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算理算法。

前面我们进行了100以内加减法的回顾与整理,下面这道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出示74页第4题:风筝是谁的?)

(学生独立解决)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抽生交流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学生可能交流用口算或竖式计算)

说一说:你认为计算这些题时应注意什么呢?(抽生交流,学生可能说要注意“进位加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也可能说“退位减时要注意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还可能说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这一基本练习题,唤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回忆,带领学生重新温习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要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准备。]

活动二:复习应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

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好多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出示72页第5题)。

(1)估计一下,这个看台能坐多少人?(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后全班交流订正)

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预想学生的估算方法会各不相同,只要是合理得都予以肯定)

(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的估算的方法,大家要注意互相学习,让估算更好地为我们解决问题服务。

(2)我们来了48人,坐哪儿合适?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能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你是怎么想的?(预想学生可能采用:

1、精确计算的方法;

2、估算的方法)

你更喜欢哪种解题的方法?为什么?

精确计算很准确,而估算可以很快地知道问题的答案,两种方法都很好,同学们要善于灵活应用呀!

[设计思想:通过本题的复习,使学生不仅有熟练的计算技能,更有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三:我学会了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下面,来考考你会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吗?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大家喜欢的好朋友们,(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我学会了吗”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画面上都有哪些好朋友们?

(引导学生发现:地上有小鹿、树上有猴子、天空中有小鸟等。)你能从中发现关于它们的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分类整理信息,并板书)小鹿:左边28只,右边有25只 小猴:一共有33只,看得见的有22只 小鸟:一共有44只,飞来的有15只 鹤:一共有1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除了对小鹿的数量提出问题,你还能对什么提出问题? 除了加法问题,你还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进位加和退位减及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教师随之形成板书)

(1)一共有几只小鹿?(2)藏着的小猴有几只?(3)还有多少只小鸟没飞来?(4)„„

2.解决问题,自我检测。

你能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吗?下面请你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下面我们来集体交流一下答案。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鹿?说一说,这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28+25=)为什么这样列式?(把两边的小鹿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交流用口算或竖式计算)

正确的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能不能说说以后计算这道题时应注意什么呢?(注意进位加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

(按照板书问题,依次抽学生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有效地发现整理图中信息,为后面学生提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更为后面学生解决问题、自我检测做准备。独立解决问题、自我检测,旨在全面了解学生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同时,也为后面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依据。] 活动四: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本单元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几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并把5个苹果根据自己的评价涂成红色。

[设计意图:评价的结果固然重要,本环节更注重的是评价的过程,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我反思、互相学习,从而得到提高。]

[创新特色]

本次设计着眼于教学细节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观察情境图时,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分为两环节进行教学:第一环节重在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在交流有哪些好朋友们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情境图;第二环节则将学生由对热闹场面的关注引向对数学信息的关注,教师的问题“你能从中发现关于它们的哪些数学信息?”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动物类别分类整理信息,这种引导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2.在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除了对小鹿的数量提出问题,还能对什么提出问题?”“除了加法问题,你还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这都是对学生提问题方法的有效指导,这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篇:6制6上4单元信息窗3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教材分析: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而“化曲为直”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基本思想,教材注重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这个思想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创设了一个神舟五号飞船回收降落范围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初步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3.通过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剪拼及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公式推导。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神州”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是半径10千米的圆,实际降落在半径5千米的范围之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圆的面积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感受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我要学的欲望。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圆的面积

谈话:求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也就是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也就是求圆的面积。(学生说后教师总结)

2、如何求圆的面积

谈话:同学们回忆以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是怎样求的?圆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设计意图]:“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感到很茫然。此时,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作为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入手,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这样设计,既在学生迷茫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又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3、尝试探究求圆的面积。

(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了学具,学生开始分组研究圆的面积解决方法。)(1)谈话交流:你们是怎样研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在尝试探究后,估计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折叠把圆分成4个扇形;另一种是把圆剪成四个扇形后再拼成一个近似于平形四边形的图形。当学生把两种情况在全班展示后,教师有计划地逐一贴出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形,即:一个扇形,一个由4个扇形拼成的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会产生两种很有价值的思路。即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2)交流再探。教师谈话:如何让扇形的面积更接近于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折叠,这样就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3)再次交流。

学生第二次探究后,再一次全班交流。

将圆折叠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比较接近三角形了;用8等份拼出来的图形比较接近平行四边形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再继续分,分出的每一个小扇形与三角形会怎样?拼出的图形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继续折。

[设计意图]学生沿着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折下去或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了呢? “怎样更像”进行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4)再次探究。

学生再次动手折、拼,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5)课件展示

及时用课件展示出把圆平均分成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每一份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分的份数越多,所得到的小扇形就越接近于三角形。再运用课件将剪拼的小扇形重新组合,由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的平形四边形就慢慢的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样,圆的面积就可以通过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得到解决。[设计意图]在第二次探究中,学生主要是借助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明晰了求圆的面积的方法。操作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但数学思维的特点是要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另外,在第二次探究中,学生有的折出的图形不够规范,有的剪拼活动还没有结束,但思路和方法都已经理解到到位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计示意图,正确地处理了操作与思维的关系。

(6)公式推导及应用。

有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学生的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件的演示和点化,将圆的面积转化为求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圆的面积=

C

×

r 2教师谈话: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范围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第三次探究结果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交流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1—5题。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针对第三个图形,已知直径,怎样求面积?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决并交流。

3、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搞清楚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已知求面积的方法。

4、自主练习4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回顾求周长与求面积的方法又什么不同?

5、自主练习5 学生尝试解决,订正时进一步强调周长与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的不同。[设计意图]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去经历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充分体验“转化”和“极限思想”,而有关求圆的面积的变式练习以及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都安排在下一节课中。因此,这节课只设计了几个基本练习,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圆的面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学习了圆的面积?你又什么收获?想办法动手测量需要的数据,计算圆柱形茶叶桶的底面积?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课的最后,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本节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还一起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胶州市振华小学 安霞)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求圆的面积呢?

谈话: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情境图,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回顾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另外,通过再入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环形面积的探索和学习。

二、学生探索,解决问题

1、画图表示

谈话:同学们,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不能画一个图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几个问题:(1)这两个圆有什么关系?(同一个圆心)

(2)要求比预定范围晓多少平方千米,也就是求什么?(求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用画图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是学习数学几何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画图,一方面把抽象的问题变直观,另一方面,便于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尝试解决

谈话: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3、总结方法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环形的面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求环形的面积,可以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求环形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6 图中的荷叶是一个近似的圆形,怎样求荷叶的 受光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生活中找一片近似于圆形的叶子,先估计一下他们的面积,再进行计算。

2、自主练习7 教师谈话:在一张长方形钢板切割出一个最大的圆,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圆呢?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沿短边当成最大的直径切的圆是最大的圆。学生计算并交流订正。

3、自主练习8 谈话:图中的阴影部分该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图1是一个半圆,用圆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了。图2是环形的面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图3是一个扇形,但这个扇形正好是圆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用圆的面积除以4就可以了。

4、自主练习9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明确自动旋转喷水器的喷灌面积是半径8米的圆的面积。

5、自主练习10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结:铜钱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减去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6、自主练习11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7、自主练习12 学生先画示意图,再尝试计算。针对可能出现的直接用圆周率乘上半径增加5米的平方进行讨论,错在哪里?从而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8自主练习13、14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方法,1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讨论用哪种方法更简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巩固求圆面积的方法,并通过解决多个问题,让学生在已知半径、已知直径、已知周长的情况下分别求处圆的面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

(胶州市振华小学金瑞香)

第四篇:6制5下第3单元信息窗4教学设计(定稿)

信息窗4:展板布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1~47页。教材分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长方形剪纸作品及规格,同时说明所布置展板的要求,拟引导学生研究布置展板的方法,开展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4、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1 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一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3页的内容,自主练习的第1~3题。教学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同桌一起动手操作)

1、摆纸片活动。(课前一分钟)

(1)复习环节。(出示:在黑板上贴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这样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不重叠、不间隔横着(手势辅助)排下去,可以表示怎样的长度?还能说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若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则引导:这些长度与3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学生的回答是:这些数都是长3厘米的倍数,3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能不断排下去)设问:那竖着排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1)谈话导入。

教师: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小明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公益 活动,为了增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社却要用右图所示 的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来 装饰社区,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想用多少个“春”字作品 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对于找到一种摆法的学生,应即使提示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挑选学生作品留待展示。

(3)情况反馈: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摆给全体同学看。学生拼出的结果可能有许多种:

①用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适时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6÷3=2(次),6÷2=3(次))

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再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12÷3=4(次),12÷2=6(次))(4)总结规律。

提问:根据刚才摆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略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想到的多? 交流:(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板书

提问:他举得例子对吗?为什么能摆成正方形?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课件出示下图)

(明确: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就能用这样的小长方形纸片摆成。)

3、揭示概念

讲述: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可以用下图表示(用课件出示)。

(板书:公倍数)这里的省略号又意味着什么?

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用省略号来表示。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

(预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则:不错,公倍数是至少对于两个数而言的。)教师: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其中最小的的是6,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同时明确,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

二、自主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示题目:你能找出12和18的最小的公倍数吗?

提问:根据你对公倍数的理解,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静思一分钟)

学生交流,独立尝试。(完成在练习纸上),最后交流反馈。一一列举出12和18的倍数,再找公倍数。12的倍数有:12、24、36、48、60、72„„

18的倍数有:18、36、54、72、90、108„„(板书:注意省略号)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引导学生逐个检查并打圈。)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反馈情况。

谈话:除了将2个数的倍数分别一一列举,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质疑:能不能更快捷一些,只列举出1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呢?学生尝试(练习纸)[学生板演] 谈话: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还是从6的倍数中找9的倍数,都只要从一个数的倍数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刚才我们用一个一个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但这样找公倍数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太麻烦了。

教师: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比较简便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师:我们来探究一下能不能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请同学们先把12和18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订正,教师板书其结果: 12=2×2×3 18=2×3×3 教师:作为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你们认为应该是哪些质因数的乘积呢?

学生探究,首先看全部质因数乘起来是不是12和18的公倍数,如2×2×3×2×3×3=216,让学生意识到这个数是12和18的公倍数,但不是最小公倍数。

教师:那么怎样乘起来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呢? 要求学生讨论出相乘时,相同的质因数只取一个就行了。教师:试一试。学生写出:2×3×2×3=36 教师:这个数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吗?与前面使用列举法得到的结果相同吗?

教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把这几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再把它们的质因数相乘,但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

教师:在实际操作时我们用不着一个一个地分解质因数,用短除式可以作一次性的分解。

用课件显示把两次分解合到一个短除式的过程,学生再试着写短除式,让学生明白要用这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除到两个数的商是公因数只有1为止。

教师:在这个短除式中,哪些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哪些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短除式中,作为除数的数是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作为最后的商的数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所以,用短除式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最后应该把哪些数乘起来呢?

学生:把除数和商乘起来.教师板书:2×3×2×3=36。

请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求出6和15的最小公倍数,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同学们能总结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 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第1题: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15 16和12 15和20 21和28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交流和对比让学生体会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优越性。

2、做“自主练习”第2题:数学游戏。生1: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右手。生2:学号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左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举两只手的同学的学号就是4和6的公倍数。

3、小强每步走2个桩,爸爸每步走3个桩。你能在父子两人都踩到的木桩上涂上红色吗?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2和3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怎样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4

4、你还知道些什么?

(青岛市市北区包头路小学9

胡萍)

第五篇: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信息窗五10以内的连加计算)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五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一些小朋友在观看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不仅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还引起小青蛙、小鱼的注意,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1)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2)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3)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4)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5)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

式。

(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走进生活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下载6制1下四单元信息窗4绿色家园——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6制1下四单元信息窗4绿色家园——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制4下4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1教学设计

    一、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信息窗1:小数的读写和意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49~5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