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案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授课人:蔡
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列表比较三种跨膜运输方式,学会运用类比和对比分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解读有关图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主动运输;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的现象,设置悬疑
常言道:“水往低处流”,可是我们今天看看“水往高处走”。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二)新课研学 1.简单扩散
播放简单扩散的动画,让学生根据动画,思考讨论简单扩散的特征,举例说明简单扩散的实例。师生一起总结简单扩散的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总结。
2.协助扩散
教师讲述,展示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之后,思考讨论总结协助扩散的特征,实例及概念。
3.被动运输
(1)学生阅读思考并总结被动运输的种类及概念。(2)被动运输的特例——渗透
观察渗透装置,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的两个必要条件:(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如果我们把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30%)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课后研究性学习。
4.主动运输
学生通过看数据表格探究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思考,讨论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并阅读第47页,思考、讨论、总结:
①主动运输的特征是
②主动运输的实例
③主动运输的动力
④主动运输的概念
⑤主动运输的意义
教师总结:主动运输是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一般是从低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必须有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主动运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并吸收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如尿素。
(三)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总结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思考讨论并填表(通过表格比较,使学生获得比较学习的能力。)
教师活动:上述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对细胞而言,哪种更为重要?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所学的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都是小分子物质被细胞吸收的方式,大分子物质能否被细胞吸收?怎样被吸收?课后阅读课本中的“知识海洋”。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的布置。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简单扩散
⑴特征
动力:浓度差(从高浓度向低浓度)⑵实例
(3)动力(4)概念
2.协助扩散
⑴特征
动力:浓度差(从高浓度向低浓度)⑵实例 ⑶动力(4)概念
3.被动运输的特例——渗透
二、主动运输
⑴ 实例 ⑵ 特点
⑶概念(4)动力(5)意义
第二篇:[教案]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物质的跨膜运输》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
(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
(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四、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确定的依据:难点(1)主动运输与其他两种运输方式相比,较为复杂,为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需要载体的跨膜运输,学生容易受“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浓度差与它们运输速率的关系的定向思维影响,认为也是成正比关系,故为难点;另外,“主动运输”是物质跨膜的主要方式,它涉及到能量和载体的利用。而影响能量的供应则与《
后章节内容其中一个综合知识点的基点之一,而学生自主的将蛋白质的多样性、能量的供应等知识点迁入到此,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2)“解读图表”是学生
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2、讲授新课
一、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
(教师)列举实例,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过程,引导学生注意物质运输的方向与细胞膜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关系。
(学生)观察并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或顺浓度梯度)。
(教师)举例补充,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学生)学生归纳这些物质的特点:分子小,一些脂溶性的物质
(教师)进行引导: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它们不能自由的通过细胞膜,那么他们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
2、协助扩散
(教师)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
(学生)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总结其特点。
(学生)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部分的三道题。
过度:从物质运输是否需要能力入手,用比喻的方法以“逆水行舟”为例,给出被动运输的概念。同时展示教材P71表4-1,导入本
节课的
下图示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黑点代表物质分子),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丙
①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于或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都非常重要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五、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交待几个容易忽视或弄错的知识点:
1、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如运载钾离子的载体就不能运载其他物质;
2、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都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而主动运输既可以顺浓度梯度,也可以逆浓度梯度;
本节课我认为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主要的知识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上是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说本节课的讨论比较多,还有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性回答的形式,这样课堂的节奏就很难控制,很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觉得很轻松,因为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的话,在做题时就会觉得不那么得心应手。比如在分析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的因素时,如果不把这个过程所需的载体、能量与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就很难做出来。另外,学生在做有关图标题或曲线题时还存在很多困难,毕竟这是高中生
第三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能力目标:
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情感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课件(幻灯片)、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
六、教学程序:
引言: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第1课时
(一)、渗透现象
[问题探讨]: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 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导学案中自主预习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内容对上述问题讨论总结。
教师评价并归纳讲述: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⑷原理:当溶液浓度S1> S2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S2流向S1;当溶液浓度S1< S2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S1流向S2;当溶液浓度S1=S2时,则处于动态平衡。
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
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
在屏幕上打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示意图。
2、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
⑵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 ⑷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3、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导学案中自主预习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内容对上述问题讨论总结。
4、教师归纳讲述
⑴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⑵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总结
作业布置
1.如图,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红色的细胞 色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蛋白质)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A a、b 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B 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C 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 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2.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顺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B.所谓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C.所谓提出问题就是对实验设计提出问题,对实验设计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判断
D.设计实验是紧紧围绕假设进行的,是对假设的检验。3.利用高浓度的盐水杀菌的原理是()
A.盐水中的氯离子有杀菌的作用 B.高浓度盐水中水分不足,不利于细菌生长 C.细菌由于脱水而死亡 D.钠离子有杀菌作用 板书设计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现象
1、半透膜的特性
2、渗透作用的概念
3、渗透作用的条件
4、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2、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第四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学习目标】
1、知识方面:描述半透膜的特征;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密度梯度。
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2、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习重点】
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浓度梯度的。
【学习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尝试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
【新课导入】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经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教学过程】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渗透现象
[问题探讨]:展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 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归纳讲述:
⑴渗透作用概念: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⑵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屏幕上 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示意图。
2、请同学们完成P61思考与讨论,并总结
3、教师归纳讲述
⑴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⑵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请学生观察图P61成熟细胞模式图,并阅读图左有关内容概括出:
⑴成熟植物细胞中央有大液泡。细胞内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⑵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2、教师归纳讲述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2)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探究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下节课具体探究)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资料分析]看P63——P64相关内容讨论有关问题,并回答:
2、教师归纳讲述(1)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板书设计】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渗透作用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课堂小结】 本节以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讲述了物质的跨膜运输。主要理解吸水失水的条件,能够举例描述半透膜。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涉及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向,学生练习时有点不熟练,需要课下多巩固练习多记忆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学反思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学反思
本节青年教师汇报课在高二(10)班进行,讲课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一课时。
这节课所讲内容为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所以开课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上一章学习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基于上一章的学习深化认识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功能——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一节为物质跨膜运输实例,重点内容有三部分,1、渗透现象;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三部分内容相互关连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部分内容渗透现象是以水分子的扩散现象为基础,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在讲解中可在此基础上引导讲解。主要内容有: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
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这部分内容相对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在课件中配有相应的动画以加深学生对渗透作用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学习细胞的基本架构——细胞膜的时候已经有所涉及,讲述是可在之前基础上逐渐加深,学生学习时由浅入深。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并在此理解渗透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主要结论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第三部分内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在理解了前两个知识点后,再学习植物细胞的之比分离与复原便不再非常抽象难懂了,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细胞的哪部分相当于半透膜?”,学生自主讨论并给出各种可能性,教师再介入引导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生物探究,及其基本步骤。主要环节有:
⑴观察现象: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现象
⑵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一些吸水和失水现象,深入思考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与本小组同学交流。最终确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⑶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
⑷设计实验:你所作的假设即使是有依据的,也仅仅是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检测。
⑸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将每一步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⑹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分析结果与你的预期是否吻合,是否支持你的假设,最后得到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生动形象在实验中插入了想过的动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这便是本节课的整体思路,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发现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还不够熟练,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对有些实例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课堂的连贯性还有待提高,课件设计上还有许多缺陷。在上课过程中突然断电,我准备不够充分,对这些突发情况考虑不是很全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反思让人进步,希望今后在教学上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更令学生喜欢,自己也快乐,创造快乐课堂,别忘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