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设计与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
教材分析: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1先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然后根据所给出的微波炉包装箱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想出每个面的面积应该怎样算。然后,再列出计算表面积的式子,让学生计算。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不同的面的面积怎样算,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教材中没有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自己计算。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例如,制作没有盖的鱼缸、木箱或铁桶,粉刷房间的墙壁等,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教材通过教科书第34、35页的“做一做”加以说明,并且在练习中也适当加强了这方面的练习。
由于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来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对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在练习六中采取分步走的办法,逐步使学生掌握。第1题,先练习求一个指定面的面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直观图所给的条件,逐步弄清计算的是哪个面的面积,这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相等,进而逐步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礼品盒、包装纸、小纸盒、剪刀、火柴盒、尺子等。
教学方法:加强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借助于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百度文库::长方体的表面积ppt 课件下载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
http://wenku.baidu.com/view/c6e9aa65783e0912a2162ac4.html 百度
图
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3%A4%B7%BD%CC%E5&in=13921&cl=2&lm=-1&pn=1&rn=1&di=26058245370&ln=2000&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
http://wenku.baidu.com/view/54cdb701a6c30c2259019ed7.html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想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发言又积极的同学,但老师觉得这个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漂亮,你们能不
能给老师出出主意?(让学生说,当学生说到给盒子包上漂亮的包装纸时,教师表示赞同)你们的想法和我一样(演示:盒子包装)。这张包装纸至少要多大呢?你想知道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出示课题,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把学生思想引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状态。】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实践感知。(1)师:“谁知道,表面是什么意思?摸一摸长方体盒子的表面,它有几个面?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纸盒http://wenku.baidu.com/view/54cdb701a6c30c2259019ed7.html)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再演示正方体)按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你
又
发
现
了
什
么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3%A4%B7%BD%CC%E5&in=13921&cl=2&lm=-1&pn=1&rn=1&di=26058245370&ln=2000&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
生1:我发现正方体展开后也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正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师:说得对!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谁知道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表面的面积。
生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外表的面积,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和。
生3:简单地说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教师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
2、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1)、师:同学们,长方体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请各小组把桌上的长方体纸盒,也用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2)、观察展平的图,讨论: ①、这个长方体剪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②、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③、上下、前后、左右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 ④、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3、合作交流。
(1)、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A、把长方体纸盒6个面剪开,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如下图。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这三大部分面积相加,第一部分面积为“长×宽×2”,第二部分面积为“宽×高×2”,第三部分面积为“长×高×2”,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学生汇报后,屏幕动态演示这一种推导思维的全过程。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B、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如下图。只要把这两部分的面积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部分面积“长×宽+长×高+宽×高”,而第二部分与之相等,因此“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同学们的这种想法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演示。”屏幕动态演示这一推导思维的全过程。并作相应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C、把长方体纸盒的6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部分。如下图。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得到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部分为“(长+宽)×2×高”,第二部分为“长×宽×2”。“这种方法也很好,请同学们看屏幕演示。”屏幕演示这一过程。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高+长×宽×2。
(2)、归纳小结: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不管用哪种方法,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在自主、自由的学习中做数
学、学数学,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增强自动参与的积极性,理解了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为接下来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同学们真能干,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自己发现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咱们来试一试计算刚才包装纸的面积好吗?”
(屏幕出示):礼物盒的长 27 厘米、宽 20 厘米、高 10 厘米,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明“至少”是什么意思。
2、看书第25-26页,把例1补充完整再做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3、P28第1题(口答)
4、选择你喜欢的题目解答。
(1)、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铁皮盒,长20厘米、宽和高都是15厘 米,现在要在外面全部涂上油漆,涂漆面积有多大?
(2)、P28第3题
5、拓展创新 题:“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两个火柴盒,现在要将这两个盒子包装起来,请大家给它设计一个包装方案,并向别人介绍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平等化和自主化,让问题解决的方案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问
题解决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评价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要告诉大家?用“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开头说一句话。
评选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放小礼物。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是表面积,而且大家还自己发现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在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来,为你们的成功大家鼓掌祝贺。
五、推荐作业: P28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高+长×宽×2。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几个教学理念: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给老师出主意,通过几句生动的师生对话,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良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精神鼓舞。有了这样积极、安全的心态,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自
然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拓展创新题,捉住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高的心理特点,创设了必要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兴趣高涨,掀起探究的热潮,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营造探讨空间,摆正“主体”位置。
教师把自己置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正确地位,组织学生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让学生通过课件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等。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明确概念。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练习题后,引导学生对拓展创新题的思考,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共同分析、共同矫正、共同探索,营造探讨的空间,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
3。变枯燥为情趣,体现学生发展观
教学过程中,设计安排了学生实物操作,观察平面图、立体图的动画演示,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上两个台阶,其一是由看实物到看立体图,其二是由知道了长、宽、高就能想象出实物图形,这样既使学生在空间图形的基础上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挖掘内在潜力,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对拓展创新题的练习,不但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而且又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形成了创造意识,充分挖掘了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明确目标摆正了师生关系,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1.实物引入、提示课题、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老师问“这个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漂亮,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提出了研究问题,又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2.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剪一剪、标一标、贴一贴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明确概念。3.动手测量、合作学习、探索求法
在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讨论,让学生充分感受,充分思维,使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学生有合作的体验。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自信心确立起来,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从而获得健
康的优化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篇: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出示一个礼品盒,如果在礼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样求吗?这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长方体的六个面的表面积。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礼品盒,测量礼品盒的长宽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然后求表面积也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总结出了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宽×2+宽×高×2+长×高×2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乘谁能求出哪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长方体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层商标,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不知是否有考虑,不管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求六个面的表面积,和实际相脱节。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学的数学知识不就是要运用于生活中吗?不正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去参观一些实物建筑,让学生们在参观中学习计算获取知识,加强直观教学,这样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 漂亮 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管怎样,课还是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2、5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从数学研究方法这个方面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很容易达成的,但是如果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会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很多困难。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果,并进行应用。
1、渗透“范围”意识。
当我们说要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想当然地会认为只要一个数一个数地研究就可以了。如果让他们实际操作,他们很可能会写了几个数后,就下结论,当然这时候他们下的结论也很可能是正确的。大部分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进行练习巩固。
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仅仅几个数就能得出结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项结论的得出不是这样草率的。如果教师如此这般教学,一次两次不要紧,长久以来,学生也会形成草率的态度,以偏概全,缺乏一种科学的严谨,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看到,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了“小范围”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征,得到在1-100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这时候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使用呢?还需要研究。所以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只有进行了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最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应用。
2、感受“猜想”与“结论”的不同。
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之前,教师找了几个学生访谈,想了解学生学习的前在状态,当然所找的学生是各种层次都有的。对于2、5的倍数的特征,应该说比较简单,所以中等学生和优等生都已经知道了它们的特征——2的倍数肯定是双数,5的倍数末尾是5或0,只有个别学困生一无所知。同时有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知道这个结论的同学都认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以后就能用这个结论来进行判断,不需要进行验证,当然他们的结论获得也仅仅是“知道”的过程,没有经历“探究”过程。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探究者,以后将只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会主动发现。
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找到1-100内2和5的倍数特征时,教师追问学生,“是不是比100大的自然数中,也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异口同声地都认为是。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我们看到,教师告诉学生是不是有这个特征,我们没有研究过,所以只是我们的猜想。当教师一点拨后,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确实,没有经过研究,怎么能知道是呢?
有了这样的猜想,最后通过举例的方法验证后,学生没有找到反例,这时教师才告诉学生,一开始的猜想现在变成了结论。虽然同样是一句话,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界定,没有经过验证前,只是猜想;只有研究后,猜想才可能变成结论。
相信学生不断经历这种过程后,他们才会具备科学的态度,才会学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才不会贸然下结论,当然我们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用适当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要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能力目标,只有从小培养,从小渗透,那么我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才会更深刻,也才会在数学上有更大的造诣。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和合数》,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发言很积极,效果也很好,回顾一下,成功与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工作表”的内容即是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新课时出示“工作表”为学生提供了求知的路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怀着极大的求知欲望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合作交流,亲历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二、“自我反思”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在“自学”、“交流”之后,加入“自我反思”一环节,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探索发现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了解到各自的见解,并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对知识有了更丰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而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调控的意识。
虽然质数与合数的新课教学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学生能理解掌握它们的概念,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问题却特别多:
1、素数和合数分辨不清,51,91被许多学生当成素数;
2、写50以内的素数,错得太多,不是多写就是少写;
3、与奇数、偶数混合后的判断题出错多。为此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断方法,也要让学生背一背素数表,帮助学生快速辨别素数,还要告诫学生要细心,要有耐心和学好的信心。应再额外教给学生判断素数的简便有效方法:依次用2、3、5、7、11等素数去除这个数,看有没有余数,如91除以7等于13,121除以11等于11。花些时间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值得的,它能提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步骤主要分为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整个过程的展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次恰当。特别是教学策略明确,具体体现在:
其一,对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学会的材料,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尝试、自测、总结来完成。即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反馈,主动总结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
其二,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材料,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采取启发诱导等方式。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采用的是一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 ”则采取又一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 ”可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
与此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对0.5÷3=,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老教材,新思路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叙述自己表示出的分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其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然后依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最后通过观察数轴上各点所表示的分数,引导学生将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作比较,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了真分数和假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篇:《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12个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主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发散。
在教学中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几点想法:
1.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生活经验比较欠缺。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要制作一个无盖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求房屋通风管的所用材料等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误较多。因此,我觉得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还应多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2.学生对词语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较弱。例如“横截面、占地面积、周围”所蕴涵的数学内涵还不够理解,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第四篇: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用长方体实物模型学具,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后,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给学生充分的活动、交流和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优势互补,先后找到不同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只见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在学生的手中“动”起来,他们有的量,有的剪,有的拼,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他们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找到了多种方法。
方法一: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三组,按组求面积后再求和。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高×2+宽×高×2。
方法二: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大组,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长×高+宽×高)×2。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还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我们要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鱼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风管道等,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计算,或是应该怎样计算?我首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把我们的教室看做一个长方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长方体的世界里,而后我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教室的的顶点、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各叫什么?屋顶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经过这样训练,学生不但能理解每个面的长与宽和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而且还能根据我所给出的数据说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因此,在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我知道,他们此时,正“钻”进长方体里。
另外在教学中要强调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但在实际的做作业时学生的出错率仍然很高,还需多加强练习!
第五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后成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展开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就从这一思路出发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生活实际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特别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如何为礼品盒包装外表,让学生知道这些事情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同时让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从而激起学习的欲望。
二、让学生实践操作,以动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实际计算各个面的面积,然后观察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体会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
三、以练带学,自主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在通过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