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构建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
如何构建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
昭阳区第五小学 邓尚丽
顺学而导就是通过获取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中有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那么,教学中如何做到顺学而导呢?
一、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够对教材的结构、教学程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才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自如。
二、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状态是多变的,发散的,甚至是跑离主题的。这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做到收放自如。
一位美术教师在执教《五彩树》时,他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颜料尝试在纸上吹出一棵树,学生很快就吹出了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树。这与教师的预设先吹出树的主干有些偏颇。教师立即质疑:“你们吹出来的树真漂亮,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吹出来的呢?”学生有的说:“色滴的大小,色彩的浓淡不一样,吹出来的树形就不一样。”也有的说:“吹的方向不一样,吹的力度的大小不一样,吹出的树形也不一样。”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做到了收放自如。
一、教学中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作为教师我最大的成就感是常用赏识教育,让很多学生变得有自信。有位教育家对“赏识”作了精妙的点评: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心,自信心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回味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何尝不是如此。
记得刚接手一个新班,可以说该班学生的坏脾气应有尽有:上课迟到、讲小话、坐不住、吃东西,最让人头痛的是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一节课可以坐着等着磨时间下课。心里想:学习搞不上去,纪律总得做好吧。第一次表扬了班长坐得好,并给了一颗大大红五星奖。这一奖全班同学坐端正了。在一次课堂提问时,有位学生不仅能用所学知识回答,而且能流利地背诵。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该生不仅会认真听课,而且花最少的时间记住了最难的知识点,同学们把最真诚、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就这样的赏识,让班上的同学羡慕极了,同学们都想跃跃欲试。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也举手了,当然有些结巴,但我的激励语言是:“你敢于举手回答问题,就是最了不起的孩子了,此时的掌声应更热烈。”就这样同学们慢慢地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课堂。
是的,赏识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课堂走进学生情感,从而发现他们的潜能,唤取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以学生的生成为契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学风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反观如今的课堂,似乎更加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而对质疑能力普遍不够重视。学生不会提问,严重制约了学生发展的潜力,扼杀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信与勇气。
在教学《我是小小安全员》时,有人发生煤气中毒时,应先开窗。学生产生疑问:“老师,不是说煤气泄漏时不应该立即开窗吗?”是呀,一词之差,怎么解答呢?学生先讨论,看看怎样解答较好。一会儿,学生说:“有人发生煤气中毒时,救人要紧,所以应先开窗。而发生煤气泄漏时,要先关闭煤气的总阀门,停止煤气继续泄漏,然后再开窗。”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要在课堂上带动学生有质疑的学风,就需要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为契机,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思维上的困惑所在,从而顺学而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课堂教学要做到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就应从学生交流、展示中获取信息出发,关注他们学习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实施顺学而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第二篇:“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认真审视传统教学,消除弊端的新举措。下面,我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为例,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举措,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学定教,精心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精心预设教学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仔细研读教材
要让预设的教学案能服务于课堂,细读教材是教师必须好好把握的第一个环节。如预设“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时,我仔细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整个口诀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各种版本教材的编排都差不多,都是先根据动手操作或图形得出依次加几的数,在学生记住得数的基础上教学口诀,再引导学生记忆口诀、运用口诀。各种教材的教学模式都一样,难道都用同一个模式进行教学吗?这样不是显得没层次了吗?而且,教材安排先教2~6的乘法口诀,隔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再教7~9的乘法口诀,既是担心学生记不住口诀,也考虑到随着口诀句数的增加,要让学生慢慢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这样教学乘法口诀,经历从“扶――半扶半放――放”的过程,而7的乘法口诀就处在“半扶半放”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为学习8、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打下基础。
2.充分把握学情
以学定教,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预设的教学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预设教学案时应把握学情,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如我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时,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学习2~6的乘法口诀后得到了什么?在这节课上如何体现?关于7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编写口诀的能力,会有多少人能正确编出7的乘法口诀呢?学生能编出口诀,就能真正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吗?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我该怎样去设计教学,让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呢……为此,我对本班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得知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的有5人(家里教或课外学的)。我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几个学生答:“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依次加7算出来的。”那么,如果给这些学生时间动脑筋思考,独立编出7的乘法口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后进生会编出口诀吗?我叫了全班两个学习最差的学生,直接给他们提供教材自学,并填写书上习题的空格,结果他们也慢慢吞吞地做出来了。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通过合作交流理解7的乘法意义;(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的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后学习8、9的乘法口诀时就不用教师教了。
二、顺学而导,点拨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什么时候导、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
1.导在引入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的引入既要吸引学生,又要注意简短有效。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想一想,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哪七句?”然后和学生对接7的乘法口诀,如一七()、二七()、三七()……教师可将对接口诀的速度放慢一点,让学生慢慢思考。这样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引入今天的学习之中。同时,通过口诀对接,使学生对自己独立编制口诀树立了信心。所以,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自主编制口诀,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依旧根据图形和表格来编制口诀(和书本例题差不多),这样就使学生成功地进入自主探究学习当中。
2.导在课堂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想必低效;如果教师一言堂地“导”“讲”,教学效果肯定也好不了。教师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给予点拨、引导,才能生成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才能让课堂变得灵动、有实效。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说过:“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参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给予指导,又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既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渗透提升,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如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畅所欲言时,为了避免整堂课成为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应让每位学生在倾听、评价、比较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计算练习中有这样三道题:7×□=21,7×2+7=(),7×4-7=()。学生就单纯计算,算对完事。教师可及时予以提升深化:“这三道题的得数为什么都是21?”这样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3.导在课堂结束之时
其实,一堂课结束了,真正的学习探究才拉开序幕。因为短短的4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解决每个学生的疑问,甚至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解决心中疑问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学习“7的乘法口诀”后,课尾教师总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要学什么?你会编8、9的乘法口诀吗?”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为今天的探究进行了延伸拓展。
三、评价机制,为学导航
在“先学后教”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评价机制的跟进。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有见地的独特见解、个性化的创作、精彩的讲解等给予赞赏点评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互动发言进行评价。尤其是上台展示的学生,可让他们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后提问其他同学:“我说得对吗?你们有不同意见吗?你们还有补充吗?”通过问题使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既营造了开放民主的氛围,又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如当一个学生指出某个同学的错误观点,或帮助某个同学解决难题后,要这个同学对那个学生道谢。这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缺失情感的宣泄,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简言之,教师要把数学课上得简约而不简单,必须以钻研教材为先导,以把握学情为根本,以精心预设为先锋,以顺学而导为中心,以有效评价为羽翼,才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编 蓝 天)
第三篇:构建学案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
构建学案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
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地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显然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急需构建适合新课标精神的新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是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一、理论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成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育要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 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要千方百计地为全体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以及自主探索、互相合作等有效地参与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1、“学案”的内容及其编制要求和原理
学案是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助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总结提升”、“当堂检测”等内容 确定“学习目标”,有三个依据:一是学情,学习目标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保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还要体现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标准,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好教学要求;三是高考考试说明。“自主探究” 以“再发现型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如“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减小或者为零,茂名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变化?可能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自主探究的问题尽量少用看书就能填的填空题,以激发学生看书、思考的热情。“合作研讨” 以小组活动为主,必要时可以全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主要点拨学习方法以及提供背景知识,研讨内容主要是个人解决不了的知识类问题 活动类或实践类问题。“总结提升”指在“自主探究”、“ 合作研讨”的基础上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新经验、新体会和新的知识体系“当堂检测”意在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为教师制定下一个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一般编制“学案”采用四个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编制“学案” 的目的是为帮助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每一个“学案”都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 二是导学性原则,是指导学习方法以突破学习难点,如通过观察(计算 演示 实验等)可得出什么结论?体现教师如影随形始终在学生身边,给予他们指导。三是问题化原则,即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是层次化原则,即“学案”要适应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层次性要求,实现学生共同的差异发展
2、“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基于上述编制思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四大环节,即创设情境、示案自学;分层指导、自主探究;组织交流、归纳总结;练习检测、应用提高。四大环节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1.创设情境,示案自学。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学习活动的定向阶段。一般采取问题启发、任务驱动、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将疑问、材料以学案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南水北调”这节课中,首先出示一组我国部分河流流域统计数据,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然后提出疑问:“你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了什么问题?”在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看法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哪些地区缺水最严重?”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分层指导,自主探究。这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实验、阅读、思考、尝试、练习等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南水北调”后,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围绕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自然、经济、人口)、从长江流域调水的可能性(总水量的多少)、南水北调线路的选择(工程量、时间、投资等)等内容展开探究,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也可独立阅读地图,分析材料,归纳推理。在探究南水北调线路的选择时,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空白地图上,参照文字材料,通过分析判断,绘出南水北调的东线线路和中线线路。在绘制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产生疑问,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利用学习工具独立完成任务。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交流,归纳总结。此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索所得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使之趋于完善,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内化。在交流“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措施”时,大多数学生的意见是“植树造林、修水库、开发地下水、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答案了,但部分学生却提出“海水淡化、防治污染、重复利用”等创新性答案。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跨流域调水”概念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强。在交流中,学生讨论、辩论,使问题更加清晰,知识系统更加完善,也使学生的“求同”、“辨异”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
4.练习检测,应用提高。这是“学案导学”的延伸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将探究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此环节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发展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使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典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南水北调”一课的练习题是:“根据你的了解,分析南水北调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节约水资源的?”这种递进式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学习的思路更清晰,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但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适量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三、“学案导学”的意义
1、变学会为会学。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学案导学”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案”提纲充分展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堂知识结构,学生对照“学案”,只须作适当的记录,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和学生作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便于复习。将若干个“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提高复习的效果。
4、提高素质。“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发挥特长、发展个性的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5、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第四篇:浅谈构建语文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浅谈语文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
湖北省嘉鱼县城北中学 陈宏阳 邮编437200 [摘要] 导学案自主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快速的获得知识,实现了语文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导学案 导学 预学 研学 反思 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落实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阵地,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效率,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得新知识。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课题,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下面结合语文导学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激情导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成功与否,首先要看教师能否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调动学生,引导学生。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我用东晋桓温带兵入川,士兵捉只小猿猴不放,老猿猴跟踪几十里,哭断肝肠的典故导入课文,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了诗的意境,然后我及时明确文本的要求,以导学案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文本。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要求学生齐唱《该出手时就出手》,使鲁提辖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侠义性格在课前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为下一个阶段的预学做好铺垫。
二、课前预学——提纲引导,独立为主,合作探究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而不在于把知识背一遍”,学生只有成为主人,拥有尊严,感觉自信才能做好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主性的探索,课堂教学目标才能落实。当然自学环节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首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以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走进文本,导学案应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同时教师在学法上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课文,把握重点、关键点,如何在课文中做笔记。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点拨和释疑。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重难点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结合疑问及导学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自学应以独学为主,对于一些探究问题采用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经过导学环节后,我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自学提纲问题:
1、浏览课文,标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速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并理清故事情节。
3、品味语言 ○1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镰刀头羊外形、动作、神态的语段。(通过分析,归纳镰刀头羊的形象。)
○2品味斑羚飞渡的场面(思考其作用,品味其壮烈。)○3找出描写彩虹的语段。(讨论分析归纳三次对彩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感悟: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
学生以这组问题链为思考主线,通过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等几个环节完成,这样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自我感悟、自我探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课中研学——知识运用,能力提高,思维拓展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理解了文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经过导学预学两个环节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
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投入到了阅读之中,交流探究的气氛很热烈:有的说“百草园”的景很美,有的说“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虽很枯燥,但也有趣„„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氛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通过讨论比较,学生体会到了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心,从而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学环节主要是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在研习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把文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探究结果,让他们各抒己见,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更正道理。
四、课后反思——当堂训练,类文反馈,及时评价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布置导学案作业并督促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能当堂完成学习目标。
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求: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类文选择要有代表性,作业要有典型性;课堂作业要有层次感,适度和适量。
学生在课堂作业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应集中讲评,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然后请学生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感受,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
总之,以导学案学生自学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适时地抛石引路,激起涟漪让学生的课堂学习风生水起、精彩迭出,深入佳境、流连忘返,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最高效的。(湖北省嘉鱼县城北中学 陈宏阳 联系电话*** 邮编437200 邮箱 751152369qq@.com)
第五篇: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一.导学案设计
设计好“导学案”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以下做法: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即“导学案”。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复习与回顾”、“新知导学”、“新知探究”、“巩固训练及达标检测”等,根据每单元谈论话题的不同可以灵活掌握内容设置。特点是:让学生结合导学案预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导学案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导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体现三维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结构来实现的,应在导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与德育目标虽然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与体现,需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在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结构框架的同时,适当留出部分内容,由学生尝试着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
(二)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 向 老师质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像理化生学科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还要有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五)课堂检测——注意知识的运用与升华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依据以上方法和要求,“导学案”就可以编制成功了。“学案”提前下发,可以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的链条,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初步预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恰当的质疑。进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