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设计理念:
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分析教材:
“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分析学生: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习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相信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教学难点:
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具 实物钟,画于纸上的钟面(4个),时刻卡片(4个)。
学具 钟表模型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操作、讲解、合作。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师: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今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看哪个同学坐得最好,听得最认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说一个谜语来猜猜,看哪个同学最聪明。
有个好朋友,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 生:闹钟。
师:你真聪明。(出示钟表)这就是咱们的老朋友,在上学期我们就相识了,你知道它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吗?
生:告诉我们时间。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复习《认识时间》。
板书:《认识时间》
2、复习整时和半时。
(1)师: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生: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60个小格。
师:咱们上学期学过几时、几时半,请你拨出8时,拨完后在纸上用两种方法写下,指一个学生板演。
师巡视、指导、订正。
师: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2)师: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老师在这里提醒你每天晚上八点半应该准备休息,请你把这个时间拨出,并用两种方法写在纸上。指一个学生板演。学生写时间,写完后同桌交流。
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第二篇:一年级《认识时间》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认识时间》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在上课前,有一位好朋友说要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他是谁(课件),哦,原来是孙悟空来了,但是当大家都准备上学的时候,他还在睡觉,结果呢他上课迟到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帮他吗?
生:给他准备一个闹钟
师:哦,你的办法真好!对了,之前们就学习了认识时间,学会看闹钟,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认识时间》
揭题:(板书)认识时间
二、复习
1、小组讨论:你学到了哪些跟时间有关的知识?
2、汇报:(师板书,归纳知识点)
有12个大格
有60个小格
60分=1小时
看时间的方法
用两种方法写时间
计算过几分后的时间
三、练习
师:大家真了不起,都学会了那么多有关时间的知识,连孙悟空也要表扬大家,但是他还有一个小问题想你们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
1、(课件)孙悟空说,钟面每个数字代表几分太难记了,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呢?
生:可以用拍手歌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用之前老师教过大家的拍手歌来帮帮它。学生同位一起玩拍手歌(1对5,2对10……)
2、孙悟空为了感谢我们帮了他的忙,说要请我们去数学乐园玩,大家喜欢吗?
第一站:聪明屋(1)我会连(口答)
(2)我会写(独立在复习资料完成,汇报)(3)我会连(独立在复习资料完成,汇报)(4)我是小医生(口答)第二站:智慧宫(1)我会排(口答)
(2)我会算(独立在复习资料完成,汇报)(3)我会拔(生拔,指名上台演示)
3、同学们真的很棒,对认识时间都掌握的很好,现在跟着孙悟 空去游艺园玩游戏,你们说好不好?
游戏:找朋友
四、总结:我们今天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反思:复习课一向给人感觉都是枯燥、无味,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过的知识更不想再听,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一开始就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孙悟空上学迟到这个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接着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我都用孙悟空这个人物作为线索贯穿整堂课,包括孙悟空提问题,孙悟空带大家带数学乐园等等,学生的吸引力也跟随着,兴趣盎然。在整个复习环节中,我都以学生参与为主体,通过小组讨论,同位互玩拍手歌,动手拨,找朋友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复习的过程,兴趣大大提高。我把练习题设计成数学乐园,以乐园里面三个站点来把练习题分成三个层次,由基础题分层到拓展思考题,让学生的知识巩固的过程中由浅入深。针对在新学知识的出现较多错的题目,我着重有意识地在复习课上重点复习、巩固,以展示错误做法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整节课上有几点地方是做得不足的:(1)、课堂调控未能及时做好,在讨论,动手操作环节上纪律显得有些散乱。(2)、学生在归纳总结知识点时未能很完整地归纳,教师的引导未到位。(3)、教师的习题评讲有些过于重复、啰嗦。今后需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改正不足。
第三篇:小学数学《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前思考:
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
2、正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认识时间教学之前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一个正确地把握,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也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由于还没有学过乘法,所以在教学分钟的时候,只能让他们5个5个的数。但是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而且已经知道分针指向6是30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教学生不到30可用5、10、15―――依次数下去;而对于超过30分,可以教他们从分针指向30分处开始数30、35。也可以记住特殊的数字3、6、9指向的分别是15分、30分、45分,然后接着数较快。
4、接近整点钟时刻的认读,例如7时5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如把7:55分看作8:55。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通过讨论、辩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让学生明确7时55分也就是7时又过了55分,由于1时等于60分,55分已经接近60分了,所以时针也快到了8时,不能搞混。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对时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正确率应该有
一定的提高。
精品教案:
认识时间(1)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82页的做一做第1题和83页。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知道1时=60分;会认几时几分(分钟数是5的倍数),学会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出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空间能力。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验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起对生活中的数学探究的欲望。教学重点和难点:
准确地说出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时间,并学会时刻的两各种记录方法、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钟面模型。学生准备:每人一个学具钟面。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半时。下面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1时的钟表)这是什么时刻?为什么? 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师:(电脑出示4时的钟表)这是什么时刻? 学:4时。
师:那这个时刻又怎样看呢?(电脑出示2时半的钟表)
学:分针指着6,时针指2和3中间,所以就是2时半。
师:(电脑出示10时半的钟表)这是什么时刻? 学:10时半。
2、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表示“几时半” 要在冒号后面写“30”? 像8时15分、12时55分这样的时刻,时针和分针又在什么位置呢?今天我们继续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进行旧知识的复习,为正确的新知探讨打好了知识基础。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1、认识大格、小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钟表,仔细数数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每一个大格子里有多少个小格。
师:你是怎样数的?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学生:同桌交流
师: 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学:12个大格。
师:你是怎样数的?
学:从12到1是一个大格。从1到2又是一个大格。
师:真棒。我们一起来数。(课件演示:钟面分成12个大格)
师:每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
学: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学:每个大格里有4个小格子。或师:小明认为每个大格里有4个小格子。
师:你是怎样数的? 或 你瞧!1、2、3、4(边指刻度边数)
师:他数对了吗?为什么? 学:两个小点之间才是一个小格。
师:对。我们数小格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刻度之间才是一个小格。大家一起来数数吧。(课件演示,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
师:从12走到1经过几个小格? 学:5个。
师:从12走到2经过多少个小格?你是怎样想?
学: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从12走到2经过2个大格,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所以5和5合起来是10个小格。
学: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一个小格地数的„„
师:从12走到3经过多少个小格?你是怎样想?
学: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从12走到3经过3个大格,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所以3个5合起来是15个小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各经过多少个小格?完成练习纸第1题。
学:汇报结果。(课件演示:10、15、20„„)学生齐读5、10、15„„60。
师:分针走了一圈经过多少个小格?
学: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先观察,再交流,完善对钟面的认识,自己准备的各式钟做一便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共性。用自己的方法来数小格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现了以新课程为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2、认识时、分:
师:同学们,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么,分针走一个大格又是几分呢?为什么?
学:因为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所以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
师:分针从12走到1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从12走到2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从12走到3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从12走到8经过多少分
钟?
学:5 10 15 20 25 30 35 40
师:这样数非常麻烦。我有一个绝招。你想学吗?
师:分针指向3、6、9这几个特殊的数是多少分,请大家一定要记住。
分针指向3是多少分?分针指向6是多少分?分针指向9是多少分?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分 30分 45分 师:分针从12走到10经过多少分钟? 学1:30 35 40 学2:45 – 5 = 40分
师:分针从12走一圈回到12,经过多少分钟? 学:分针走一圈,经过了60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的体现,进而能使学生体会理解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 生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通过交流,提高认识。]
3、时、分的关系:
师:第一次拨钟12 :00走到1 :00。
要求学生观察:当分针转动时,时针转动吗? 师:第二次拨钟12 :00走到1 :00。
要求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谁转动得快? 师:第三次拨钟12 :00走到1 :00。
要求学生数数从12时到1时,分针转动了多少小格,时针转动了多少大格?
学:把钟拿出来,拨出12时、12时半、1时。要求学生一边拨钟,一边数数从12时到1时,分针转动了多少小格,时针转动了多少大格?
学:同桌讨论,汇报: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师:这说明1小时和60分有什么关系?
板书 1时=60分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分针指向刻度“6”就是“几时半”吗?
你知道为什么表示“几时半” 要在冒号后面写“30”?
[设计意图:通过拨自己喜欢的钟表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分针、时针所处的位置的数学思考,培养动手、动脑、观察等多种能力.让学生汇报经验,让学生尝试到自己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不甘人后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读写时间(1)猜一猜
师:我们都知道时针走一个大格是一小时。下面玩一个游戏:猜一猜
只看时针,猜一猜是几时多。
2时多 5时多 8时多 10时多„„ 现在来考考你会不会认识时间。
(2)认识时间
(课件出示2 :30钟表)分针时针继续转动变成2 : 40 师:这是什么时刻?
学:2:40 板书 2时4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我是这样看的,先看时针指向2和3之间,表示2时多,再看分针指向数字8,说明是40分。
师:你说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愿意说说?
师:2时40分可以这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谁上来写一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板书)
师:出示8:35钟面和7:05钟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练习纸的反面。用两种方法来表示这个时刻。请两人板演。
写好后,集体订正。
共同评价,特别让学生指出用电子表表示时,分的数要占两个位,不够10才用0占一个位。
师: 7时55分接近几时?时针接近数字几?你能拨出7时55分吗? 学:拨钟
拨好后,集体订正。重点指出时针接近8,分针指向数字11,表示还没到8时,仍然是7时多。师:出示6 :55钟面,小明认为这才是7:55.你同意吗?你能告诉小明他为什么错了?这是什么时刻吗?
学:7 :55快到8时了,时针应该接近8,但是还没到8时。而钟面上的时针接近7,还不到7,说明钟面上是6时多,分针指向11,所以是6 :55。
师:出示几个类似练习题,学生自选喜爱一小题做练习。师生共同总结读写时间的方法。
[设计意图:示范讲解,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共同总结出规律,从而有效地突出难点。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反馈认识时间的情况。提高学生对时间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课间休息:你一分钟能干什么?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选择回答。(学生认识时间)
:15 1 :20 5 :25 8 :55 10 :45 学生练习时,先说一说: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再把时间写在每个钟面的下面。2.一天的生活。
7:00 11:50 5:20 8:45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多少分,再说一说第一幅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再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完成后,两人为一小组,相互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边说边用小闹钟把时间拨出来。3.思考题:找规律,画一画。
出示 9 :10 9 :15 9 :25 9 :40 的钟面,要求学生画出下一个钟面。
(1)先让学生写出钟面的时刻。(2)再找出排列规律。(3)最后根据规律画出钟面。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怎样学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五、课外延伸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到生活中找一找时间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课件出示车站牌、商店的营业时间等。)[设计意图:打通书本与生活之间,使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学生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数学知识,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了。]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一共有12个大格 1时=60分
每个大格有5小格 6时40分 7时05分 7时55分
一共有60个小格 6:40 7:05 7:55
教后反思: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 10
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1、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练习“一天的生活”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2、动手操作、直观呈现
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
3、分析学生、突破难点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由于还没有学过乘法,所以在教学分钟的时候,只能让他们5个5个的数。但是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而且已经知道分针指向6是30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记住特殊的数字3、6、9指向的分别是15分、30分、45分,然后接着数较快。对于个别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教他们不到30可用5、10、15―――依次数下去;而对于超过30分,可以教他们从分针指向30分处开始数30、3
5。
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是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以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与时的内在联系。
学生认识时间比较困难。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措施:
1、先认识几分,再只看时针估计是几时多。
2、从以前认识的2 :30过渡到2 :40的认识,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来学习认识时间。
接近整点钟时刻的认读,例如7时5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如把7:55分看作8:55。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通过讨论、辩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让学生明确7时55分也就是7时又过了55分,由于1时等于60分,55分已经接近60分了,所以时针也快到了8时,不能搞混。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对时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正确率应该有一定的提高。
4、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分钟你能干什么?”环节,调查了学生一分钟能拍多少下球、能跳多少下绳、能跑多少米、能口算多少道题。让
学生体会到一分钟的价值,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锻炼、享受生活。
整节课,我把生活实际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在一起,学生的眼、脑、手都充分地动起来了,课堂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美中不足,例如从以前认识的2 :30过渡到2 :40的认识,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来学习认识时间时,课件要做成动态的,从2:30转动到2 :40就好了。
第四篇:一年级《认识时间》复习课教学设计1
《认识时间》复习课 艺术小学
潘瑞琦
一、情景导入
在上课前,有一位好朋友说要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他是谁(课件),哦,原来是小猪啊,但是当大家都准备上学的时候,他还在睡觉,怎么办啊?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他吗?
生:给他准备一个闹钟
师:你的办法真好!对了,之前们就学习了认识时间,学会看闹钟,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认识时间》
揭题:(板书)认识时间
二、复习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跟时间有关的知识?
2、汇报:(师板书,归纳知识点)
钟面上有12个大格
钟面上有1到12个数
看时间的方法
用两种方法写时间
计算过1小时的时间
三、练习
师:大家真了不起,都学会了那么多有关时间的知识,连小猪都表扬大家了,它说要请我们去数学乐园玩,大家喜欢吗?(1)你能说一说表面上的时间吗?(2)我会连(独立在复习资料完成,汇报)(3)我会画(独立在复习资料完成,汇报)(4)我是小医生(口答)
(5)你能不能用你的身体做出3时,6时,9时吗?
3、同学们真的很棒,对认识时间都掌握的很好,现在跟着小猪去游乐园玩游戏,你们说好不好?
游戏:找朋友
学生:我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你的朋友在这里。
4、小明的一天。(没时间这部分可以不上)。
四、总结:我们今天复习了什么知识
第五篇: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习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 )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 )作单位。
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习。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复习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组成
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
(2)角的分类
①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③在下面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复习认识时间
(1)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时练习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中深化知识
1.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些地方还有疑问?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3/7+7/11)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2~9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习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良好的计算习惯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啊?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P92页的4幅图。
3.教师板书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习复习吗?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让学生简单回顾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并通过让学生谈学习体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复习应用
(一)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1.复习数位:出示计数器
(1)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
(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2.复习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2题。
3.复习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1、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4题。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在练习之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梳理各种计算方法,沟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练习二十一第5、6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也是“数的运算”的不同形式的练习,教师要注意:在做这两题前要创设故事情境,如第4题可以用“孙悟空巧变>、<、=”,第5题可以用“猪八戒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建构“新百数表”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完成表格。
2.观察比较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①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②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习。
(2)解决第(4)题。
(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复习数的认识,并综合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新旧百数表的对比与探究及应用新百数表中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二)质疑反思
1.对于本节课复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质疑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8页总复习(五)第25~31题;《作业本》p82.
教学目标:
牢固掌握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说出有关计算公式。
(1)学生讨论回答。(先文字公式再字母公式)
(2)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圆周率?
2、填表计算:(单位:厘米)
(1)学生全体练习。(2)投影反馈。
3、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5题。
二、基本练习
1、按要求计算(求面积):
(1)d=12厘米
C=?
S=?
(2)r=4.5分米
C=?
S=?
(3)C=50.24米
S=?
学生练习后反馈计算方法和结果。
2、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6~29题。(重点指导第26、27题。)
三、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1、求下列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单位:厘米)
(1)学生练习。
(2)反馈讨论每个图形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
(3)小结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a、分析数量关系b、确定公式、处理数据c、列式计算
2、学生练习:第159页第30题。(学生反馈)
问:阴影部分的面积怎么求?隐蔽(缺少)条件怎么求?为什么?
四、深化练习
1、求周长和面积。第3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求下列图形(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1)说出每个图的周长、面积各指哪部分?
(2)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教学小结与《作业本》p82.
六、讨论思考题。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教科书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了平面图形。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小组共同回忆: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4)梯形有什么特征?
2、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小结: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复习圆。【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复习圆的特征。
(1)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
(2)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二、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
(板书: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三、复习立体图形
四、综合练习。
教科书68页的练习。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题、“试一试”,第46—4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景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6、7减几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愿意与别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到了,智慧爷爷要带同学们到课外去学习一些知识。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观察情景图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建立模型
1、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哪种方法更能表达图意呢?
(1)学生评价,教师引导。
(2)学生讨论并列出算式。7-3=4 7-4=3
2、“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列式,并简单表述想法。
四、应用拓展
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智慧爷爷很高兴,他要奖给你们一些礼物只要你们答对问题,礼物就属于你们。
1、“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列式。
(1)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交流时重点探讨第3幅图。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填写算式和得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再自己画线连一连。
4、“想想做做”第5题。
7只蜻蜓,飞走几只,还剩几只呢?
填完7-□=□后,再交流。
5、“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回答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6、“想想做做”第4题,“吃蛋糕”比赛。
蛋糕上写着3组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智慧爷爷带我们到课堂外面去,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得到他的礼物的?
六、教学后记:
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学会通过数的分合来学习新知识。
3对于利用加法求减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利用。
4计算的时间太长,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快的反应出来。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8
【学材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使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回顾,使学生把各类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性的建构知识。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让学生自己探索,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结构,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变式练习,运用对应思想,数行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让学生在“联”中求“变”,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与方法,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4、计算:王叔叔20xx年买了20xx元国债,定期三年。三年国债的利率为5.4%。由于买国债可以免交5%的利息税,王叔叔可以免交利息税多少元?到期时,王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和灵活的数学思维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结构更加明晰,思路更具条理性,也再次突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五)综合练习:
1、方方说:“书价是30元,书店给打了九折。”毛毛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50%。”园园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13 ”丁丁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1.5倍。”请问他们各付了多少钱呢?
【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并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比,渗透了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不同层中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新鲜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 互化 应用 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和口算。过去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掌握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不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以至于学生虽然会计算,却不懂得怎么应用,遇到具体问题便束手无策。现在的数学教学,学生不仅要学会计算的技能,更要学会计算技能的应用。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应用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情境来分析思考。我们在教学中多向学生举一些各种情况的例子,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一些例子。在教学中出现一部分学生偏重于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我们适当地让这些学生做一些口算和估算的练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闯关练习,巩固算法
3、学习效果自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能力,并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整个教学过程注意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生动的集体氛围,我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并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充分的创新自由。如:让学生自己回家对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整理和复习,在课堂上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性、自主性,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难点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发散思维,体验算法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多媒体课件应用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过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学习单元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生1:我们在第六单元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还学了三位数、四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师:很好,这位多学把“多位数”具体化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还有其他同学说说吗?
生2:我们分别学了用口算和笔算的方式来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师:真棒,你是从计算方式方面来谈的,教材也正是这样编写的,现在谁来说说在口算乘法方面,有哪些知识点?
生3:有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内容。
生4:还包括估算的内容。
师:对,口算乘法部分,我们学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估算的知识。那么在笔算乘法部分呢?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生5:我们学了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比如:11×5,12×5。
生6:我们还学了需要连续进位的乘法和不连续进位的乘法。比如:24×5,
14×5等。
师:你们的回答真完整,还给同学们举例了呢!还有谁要补充的吗?
生7:我们还学了带“0”的笔算乘法。
师:带“0”的笔算乘法有哪些特点吗?
生8:如果是末尾带“0”的,不用管0,只要把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再把0添上;如果是多位数的中间带“0”,就直接用一位数和多位数的各个位上的数相乘,0乘任何数得0。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刚才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梳理了一下,看看这样总结好不好?好在哪里?
教师板书: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估算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不连续进位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因数中间和末尾
有0的乘法
生:好。好在一目了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说学习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让学生学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闯关练习,巩固算法
闯关获得进入晚会的入场券
师:在没闯过一个关卡,我们都会获得一些小物品,当我们装饰好一棵圣诞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参加圣诞晚会了,let’s go!
闯关任务一:
完成“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闯关练习卡,并讨论、总结出计算秘笈。
80×3=20×9=
300×5=600×4=
9×20=7×30=
600×3=800×9=
学生以开火车形式汇报得数。
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口算整十或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1: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0在末尾,相乘的时候可以不看0,然后把前面的数逐位相乘后再添0。
生2:如果多位数只有左起第一位是除0以外的数字,后面的数字都是0,那么可以利用乘法口诀马上算出得数。
教师小结: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0。(出示幻灯片)
师:闯关成功,我们获得了一棵圣诞树。继续看下一关!
闯关任务二:
完成“估算”的闯关练习卡,并讨论、总结出计算秘笈。
32×3≈ 88×6≈
289×5≈ 409×5≈
326×7≈ 69×7≈
学生分小组汇报得数。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估算多位数与一位数相乘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1:把个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然后与一位数相乘。
生2:我来补充,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方法是只能用于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因为如果是三位数和四位数的话,要四舍五入的.就不是各位上的数了。
师:你说得真好!当我们总结方法的时候,要看看这种方法是否可以适用于任何算式。
教师小结:估算通常把多位数看成整十或整百,再和一位数相乘。(出示幻灯片)
师:这一关也没能难倒同学们,你们真棒!这次看我们找到了什么?
生:是铃铛!
师:好,事不宜迟,我们进行下一关的挑战!
闯关任务三:
完成“笔算”的闯关练习卡,并讨论总结出计算秘笈。
213×3= 89×7=
507×5= 470×3=
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前进行演算,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怎么办?
(3)一个因数末尾有0怎么办?
师:谁来回答?
生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首先个位上的数对齐,如果多位数最后一位数是0,则用多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对齐,再进行逐一乘法计算。
生2:如果0在中间不在末尾的话,还是按照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对齐,然后从个位乘起,0乘任何数得0。
生3:如果需要进位的就在前面一位的横线上写小数字,数字是几表示进位几。
生4:如果0在中间,0乘任何数得0,遇到有进位的就把0和进位数相加即可。
师:你们总结的都非常棒,看来这一节的内容你们掌握得非常不错!
教师小结: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出示幻灯片)
生:哇,这次我们收集到的是一个可爱的雪人!
闯关任务四:
师:这关是完成练习大闯关,请同学们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我数一二三,最快的同学就可以回答问题,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出示ppt
1、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童每分钟大约走63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9分钟。他家距学校大约有多远?(估算)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学校新买来4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口算)
(3)三年级每个班都是48人,有4个班共有多少人?(笔算)
生1:第一小题我会选择用估算的方法计算,因为我们不知道小童实际每分钟走多远,只能大约的估计。
生2:第二小题我用口算,因为看到这两个数字我马上就想出得数了。
生3:第三小题我用笔算,因为口算怕出错,所以笔算的话比较准确,不容易让自己犯错。
师:对于这三个同学选择的计算方法你们是否同意,又不一样的意见吗?
生4:第三小题我可以用口算,因为我口算的准确度已经比较高了。
师:恩,但是在检查答案的时候,老师还是希望你能够用笔算验证一下!
出示ppt
2、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每支钢笔5元,买78支、400元够吗?()
A、够B、不够
生1:够,还可以找10元。
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1:口算。
师:谁用不一样的方法计算的?
生2:我用估算,78元大约是80元,5×80=400。
师:都是好方法,不过如果只是估计400元够不够用,我们用估算的方法比较快捷。
(2)6500×6积的末尾有()个零。
A、2 B、3 C、4
生3:B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3:因为6500后面有两个0,而5与6相乘又分出一个0,所以共有3个0、
师:思路挺清晰的。
师:我们答对了两题,可以获得一个装饰的小球,继续加油!
出示ppt
3、请你判断一下下列竖式计算是否正确?
2 0 8 7 0 3
× 3 × 4
6 0 2 4 2 8 5 2
生4:第一道竖式错了,错在一位数的3应该对齐三位数里个位上的数字8,再相乘。还有0乘3得0,0+2得2,十位上的得数是2,百位上的得数应是3×2得6,最终得数应是624。
师:请你上来黑板给我们写一道正确的竖式。
师:他写对了吗?(对了)那第二道竖式计算是否正确?
生5:不对,虽然它们个位对齐了,可是进位的数字没写清楚,而且他把
4×0=4了,老师我可以也上黑板来写出来吗?
师:好,那你来写!
生5(板书完):这样才是正确的!个位对齐,然后进位数字标清楚,而且中间的0要特别注意,0乘以任何数都得0、
师:同学们你们挺清楚了吗?感谢你的提醒,希望大家平时在计算时也要记得。
出示ppt
4、提高训练
师:谁来根据图意说说?
生1:剧场能坐870人,已知每张票的票价是8元,现在这场的票都卖完了,问题是这场的票房收入是多少元?
师:说得很好!那谁来列式?
生2:870×8=6960
师:还漏了什么?
生:漏了单位和答。
师:对了,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要记得写上单位和答,这才完整。看这才我们收集到了什么?
生:是小礼物盒!
师:我们终于把所有的关卡都顺利闯过了,现在请大家把我们收集到的东西都装饰到圣诞树上,然后去换取我们的圣诞晚会邀请卡。
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情境来分析思考,提高学生选择和判断算法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算法进行对比,找出区别,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醒,培养学生认真的数学习惯
让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寻计算的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效果自评
师:今天的课收获了什么?
生1:这节课我掌握了口算、笔算、估算的小窍门,我觉得记住这些小窍门而且运用上它们,我的计算起来比较顺利。
生2:我知道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生3:我学会了做笔算题不能粗心,做完要检查,不当小马虎。
生4:我把老师的板书抄下来了,我觉得如果没学完一个单元就做一个这样的总结,我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学过了哪些东西,哪些懂了,哪些还没懂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0
新教材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在数学教育中即为通过数学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对自己有用的数学。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点;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为特征,是新教材内容体现的重点;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新教材的热点;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理解和健全发展,是新教材创新教育的灵魂。以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数学教育,才能有全新的视觉设计复习教学。
一、章节复习要注意“络化”
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没有固定的教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信心,就要求教师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浓缩成一个知识网络,以便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存贮,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把章节中所学知识由厚到薄——建造知识网络,实现“网络化”。
二、例题讲解要注意“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突出教材重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反映“教学大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力求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使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可遵循:温故原则、解惑原则、发现原则、探究原则。以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79页例题2为例,我就自拟一题多变的问题谈一些浅见。教材的例题是: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E·AD。
1、仿造变式。模仿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变化某些数据,或把证明题变为计算题(或反之)等手段,将原题作适当变化而编成新题目,这类题解法与原形题的解法基本一致。
例1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若圆的半径为5,AD的长是4,求AB·AC的值。
2、反向变式。改变原命题的叙述方式,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可得出有异于原型题的新题。
例2如图2,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AB·AC=AD·AE,求证:AD⊥BC。
3、保留条件,引申结论。在保留原题条件的前提下,对其结论进行深入挖掘,可利用相关的知识导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例3如图3,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S△ABC=AD·AEsin∠BAC。
4、变更条件,推出新的结论。将例题、习题的条件减弱(或增强)或进行等价代换,使问题变得较为灵活,使结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4如图4,已知AD是△ABC的'高,MN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D·MN。
5、推广变式
在原命题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把原命题的条件进行引申,实施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变,从而获得新命题。
例5如图5,△ABC内接于⊙OD在BC边上,点E在
6、将图形背景复杂化
上,且∠BAE=∠CAD。求证:AB·AC=AE·AD。
通过图形背景的变化,可将原型题中基本条件隐藏起来,也是一种变式手段。
例6如图6,△ABC内接于⊙O1,以AC为直径作⊙O2交BC于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求证:AB:AD=R1:R2。
三、思路方法要注意“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可产生多种思路。要注意比较多种解法的优劣,提炼出最佳解法,以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四、习题设计要注意“类化”
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三年所学内容有效地复习一遍,一定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归类不仅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而且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建议第一轮复习使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中考数学试题汇编。
五、思想方法要注意“点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它并不完全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同时又是万千实例的提炼和总结,具有本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点化,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领悟其价值,滋生应用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可采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初中数学复习专辑,进行专题讲座。
六、重点内容要注意“强化”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重点内容时,一般认为这部分知识讲得多、讲得透、用时长,就是重点突出,其实不然。大运动量的限时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重点内容的处理。强化训练,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局部训练,不但要练出个性,而且还要练习出共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章、节、课过关,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七、数学应用要注意“转化”
“新教学大纲”第一次把“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写入数学目的,并指出“初中数学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考命题开始做了有益的尝试。倡导探索,鼓励研究,实现转化。试题无论从素材的选择、文字的表达、到题型的设计、题意的开掘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创意,格调新颖的趋势,在教学中要注意化归的思想,结合《中学数学研究》初中数学复习专辑、中考试题汇编加强训练和总结。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对线和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2、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3、学会复习旧知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复习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在黑板上出示一个点。要求:根据本章你所学的知识,说说由这个点你想到哪些内容?
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让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可能的答案:
(1)它可以是一条射线的端点
(2)可能是线段的一个端点可以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与刚才同学说的`射线的区别在哪里?
(3)经过这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4)它是角的顶点,你还能知道组成角的两条射线叫什么?
(5)可能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6)可能是钟表的中心……
归纳整理: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这两个部分,线段、射线、直线这些都是线,角的分类、量角、画角都是关于角的知识。(课件出示知识网络图)
① 同学们,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点,板书),点动成了一条…(线,板书),(随后直线上出现了两个点),这幅图中,你能找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线?(板书:直线、射线、线段。)分别有几条?
②这些线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怎样联系呢? 小结:
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上一部分;将射线反向延长就可以得到直线,将线段一方延伸就得到射线,两方延伸就得到直线。
区别:端点个数:直线 无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度量: 直线 不可以,射线不可以,线段可以度量。
性质: 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线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复习角的分类相关知识
展示角的图片
师:这是什么?什么是角?
例1 判断
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
解析:错误。因为锐角是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所以两个锐角的和大于0度,小于180,可能是锐角 直角 钝角
你认为哪些角比较特殊,直角、平角、周角特殊在哪里?(因为它是固定的90°、180°360°)
师: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1周角=平角=()直角
师:那我们还提到了什么角?如果按角的大小重新给他排排队,你会排吗?
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学的角的分类的知识。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1.量角
画一画:任意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你能估一估么?那我们要知道它的准确数应该怎么做?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画的那个角的度数。
(2)师生共同交流量角的方法
师:在量角时,什么时候特别容易出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要注意看是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
师:那什么时候看的是外圈,什么时候看的是内圈呢?
生:零刻度在外圈,我们就要看外圈的刻度线。零刻度在内圈,我们就要看内圈的刻度线。
2、画角
(1)师:量角器除了量角之外,它还有什么作用?(画角)
例 2.画一个65°的角么?
哪位同学能到前边来展示最优秀的你?
(2)师生回顾画65°角的画法。
(3)生练习画135°的角。
师:画完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换互相量一量这个角,帮她检查检查她画的准确么?
如果我们不用量角器,135°的角还可以怎么画?(三角尺拼一拼)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是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三.数角的规律
设包括最外面的两条射线共有n条射线,则大大小小的角的数量为:1+2+3+4+5+…(n-2)+(n-1)例如有8条射线则角的个数是1+2+3+4+5+6+7=28(个)
四.检评,完善提高。
五.有时间复习第一章的大数的认识。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2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 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 笔算下面各题。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元,儿童票每张60元,有2位老师,9名学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的相关算式进行整理、对所学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掌握一定复习和整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算式整理及多种形式的练习,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算理及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累一定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了解一定的复习整理方法,初步感受复习对知识与能力提升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对所学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相关计算进行整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发现,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四、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整理20以内加法(课件出示)
(1)找规律填表仔细观察表格中算式,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2)借规律填表游戏:对号入座。
(3)用规律找规律进一步观察表格,说说还有哪些发现。预设1:学生会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预设2:得数小于10的算式和得数大于10的算式。预设3:得数是10的算式,得数相同的算式,调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的算式。……【设计意图】借助表格中所给算式,激活学生原有认知,回顾整理已学所有加法算式,并通过进一步观察、交流,发现表中算式排列规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2.整理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算式)
(1)口算练习。说说你是怎么算的。13-217-319-5
(2)小组合作:完成十几减几算式的整理排列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3-314-315-316-317-318-319-3……
(3)交流反馈:算式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发现?预设1:横向排列预设2:纵向排列(略)
【设计意图】因在10以内数的认识时已对减法表进行过整理,故此环节只重点回顾整理十几减几算式。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经历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到一定的整理和复习方法。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4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1) 24+56 - 40
(2) 8×7÷2
(3) 2+3+6×5
(4) 72÷9 - 1×3
(5) (9+11) ×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四
则
混
合
运
算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左
右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 四 则 运 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 (2)0+56=
(3)0×78= (4)154-0=
(5)0÷23= (6)28-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29= (12)9×0=
(13)35-35=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28-28=0
49-49=0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 2×9=18
36÷6=? 6×6=36
6÷0=? ?×0 =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 ?×0=0
0÷0 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 128 (2)0+45=45
(3)88+0= 0 (4)1×0=1
(5)0×97=0 (6)0÷56 =0
(7)16÷0 = 0 (8)60-0=60
(9)0÷76 =76 (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 口算题?
一个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2、判断并改错
课件显示:155-34+46
=155-80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正确掌握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进一步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并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3、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按自已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2、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安自己的.标准分类。
教学过程:
一、交待目标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首先,做几道口算题。(卡片出示)
9—3=
9+3=
8—1=
17—6=
11—7= 14+0=
17—3=
9—1=
6—5=
7+11= 17—9=
6+12=
9—0=
15+1=
8+7=
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快。
今天我们复习第四单元《分类》,通本节课的学习能按一定标准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自己定义标准,进行分类。
二、梳理旧知
1、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哪几课?(整理房间、整理书包)
2、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把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师小结:按一定标准分类。
(1)指班里四个学生,按男生女生分类。
3、你有几种方法整理书包的?(两种)师小结:按不同标准分类。
(1)拿出一把铅笔,让学生自定义进行分类。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
(1)苹果、茄子、桃子、香蕉、白菜、西红柿。
水果有()
蔬菜有()
(2)2+5
3+4
7—3
6+1
8—4
9—5
按算式分()
按结果分()
2、书中55页第2题。(让学生自己来分类,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
四、查缺补漏
1、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一张试题卷。(见附页)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时较少,知识点也不是很明显,再结合我班学生在学这单元时掌握较好,所以我在梳理旧知时没有占用很多多时间,而是点到为止。想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点,可是,在做第二小题时,“按算式和结果分类”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根本不了解按算式分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我太疏忽了,没有在做题前为学生分析题意,导致学生什么也不会做。再一个,学生在做测试题时,有不少同学没读懂题,主要原因是平时在这方面没有过多的做练习,学生很生疏。通过这次复习课,我对本班学生又有了新的了解,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