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_④造饮辄尽()_⑤环堵萧然()_⑤箪瓢屡空,晏如也()_
○6不戚戚于贫贱()_○7不汲汲于富贵()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第二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五柳先生传》属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充分显示出五柳先生的淡泊名利的心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领会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
2.传: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识字正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n)黔(qián)娄(lóu)
汲(jí)俦(chóu)觞(shng)欤(yú)屡(l)褐(hè)瓢(piáo)
4.解释词语:
每有会意(只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造饮辄尽(总是)期在必醉(期望)
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去,离开)
环堵萧然(空寂)
短褐/穿结(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箪瓢屡空(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辈,同类)
衔觞赋诗(酒杯)
5.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人物得名: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总之,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6.加赞语:(2段)升华对传人物的赞美。
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7.课文结构内容:
一作传:从籍姓、得名、性格、爱好、境况、品行等方面给五柳先生作传(1段)
二赞美:思想品格,生活态度。(2段)
8.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
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2)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9.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第三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主备人
一、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从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陶渊明集》,文章不足二百字,语言质朴,简约,凝练,以传记的形式,勾画出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展现作者淡泊名利,悠闲自适的隐者心态。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章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作者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还需要正确的引导,方能领悟。教学参考资料上,有这样的内容:萧统在《陶渊明传》中写道:“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时人谓之实录。”有些教师先入为主,上课伊始就将此文定为陶渊明自传,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不应忽略学生认识的经验、感受,不顾及学生的成长背景,将知识的生硬地传递。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是一次次旧知与新知的碰撞、重组、融合的过程,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的进程,这种学习,才是主动的、深入的。
在七年级,学生已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都有所了解,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菊花与陶渊明更是融为一体,成为隐士君子的象征。这些知识、情感、乃至能力储备,都为此文的学习,作好了各种准备。教师适当的设疑激趣,将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背景与文本相结合,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课文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教学的起点。正规、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是怎样的?本文别具一格在何处?作者为什么要别具一格?教师增补有关传记文章,与课文形成比照,让学生带着疑问,在筛选,加工、处理中,积极思考,有效延伸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翻译文章,积累文中“许、辄、晏如、会意、汲汲、戚戚”等词义,辨析“之、言、志、意”等一词多义现象;
2、品读文句,筛选信息,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3、了解传记文学,领会本文特殊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教师应在读的环节上,作好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赏读——诵读涵泳;比较联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陶渊明安贫守志,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学习他坚守理想,在污浊中不迷失本性的节操,培养高尚的情趣。
三、教材分析和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
进入八年级,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比重较大,六个教学单元中,五、六单元共有十八篇古诗文,而第五单元选取的,大都篇幅短小,涉及方面较广泛,学习难度相对低些,符合渐次深入的学习规律。本单元第二篇《五柳先生传》是从古文传记的角度,来陶冶情操,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田园诗歌”开创性的人物,在文学上,在人格修养上,都给予后世以精神滋养,怎样理解这样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呢?教材选编者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将咀嚼、评判、审美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写意般的几笔,勾勒出一位不入世俗的率真之人,这使学生深切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与伟大,激发着文言文学习的热情。本文短小精悍,“平淡出于自然”的文风,既适用于诵读,又适用于品味,在诵读品味中,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在熟读、品读中体会人物形象。
2、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根据课标,根据学习目标,理解字词,积累文言语汇,感受人物,夯实基础,这依然成为本教学课的重点,但应避免教师逐句灌输。教学难点
1、关键句文字浅显,却蕴意丰富,理解这类语句的深层含义,弦外之音。
2、探究此文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的不同。课标上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作为文学作品的《五柳先生传》,虽为文言文,但在教学中,也承担着这样的任务。对“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好读书,不求甚解”,“晏如也”等关键句的深层次的鉴赏,有益于学生脱离浅显,富有独立的思索与判断。在与一般性传记文章的比较,本文的写作深意,作者的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都学生的归纳、概括、评判中得到落实。
教学疑点:这篇传记中的五柳先生究竟是谁?作者为什么写作此文?通过上述难点的比较,学生可以理解到文章中五柳先生其实是特立独行,飘然出世的隐逸者形象。根据学生所搜集,掌握的相关材料,不难看出这是陶渊明在为自己写传。为什么以这种形式写下自传?在此处激发学生思索,从个人志趣、社会因素、写作文风等角度释疑,对教材的深度与广度都进行了拓展。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教师从学生已知的陈述性知识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课程资源,激活,导入。
2、启发式谈话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有针对性的小结、评价或追问,引导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3、竞赛教学法,变古板的文言教学为热情赛场,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1、学充分预习,读品结合,尊重珍惜阅读的初体验,敢于质疑。
2、合作交流,分享资源,互相促进。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分别是:
1、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大声朗读课文。
2、回忆、查找、复习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及学习过的作品。
3、对于传记文学,通过查阅资料,有初步了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课内学习的有益的补充与准备。文言文的预习,教师更着重于文言文的朗读预习,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培养语感。
(二)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演练导学
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的名人以他们丰富而曲折的人生之路,以他们独特而强大的心灵感召着我们,他们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本本充满神奇与哲理的书,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写下,给予后世以精神给养,这种文学样式叫做传记。你读过哪些传记?有怎样的收获?
这种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的文学样式,叫做传记文学。当然,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为导入,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从心理上降低对文言文学习的陌生感;并明确了传记文学的概念,以便于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了解传记文学
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既然是传记的样本,就让我们来拜读片段,看看传统的传记应包含哪些格式与信息。
(多媒体出示)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所增补材料,出自《史记》,阅读难度低,故事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很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顺势将古文的魅力展现一二,启示学生课外阅读古文。依据增补材料,自行概括归纳传统传记的相关写法与内容,教师此时将进入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已交给学生。以上环节需时6分钟左右)
明确:传统传记应详细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目的:证实传记的真实性; 选择典型事例与典型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与性格;文后附“太史公曰”,对文章进行评论。传记一般在为杰出人物树碑立传,这些人具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解惑质疑
1、教师范读。
要求:听清字音,明确音节停顿。感受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强调字音:
造饮辄尽
曾不吝情去留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颇示己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
无怀氏之民欤 注意停顿:
3、请学生表演读,并请说说这么处理的原因,请其他同学评判
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读。尽力体现主人公的性格,鼓励学生大胆演绎我心中的五柳先生,追问原因,使学生深入思索,比如“晏如也”三字拖长音韵,“也”字洋溢着自得坦然之意;其他同学的点评,便于培养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清楚、连贯地表达,提高口语能力。
4、通译全文,积累文言知识(1)、同桌为一小组,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进行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合作解决;假如组内不能解决,可以提问其他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亦可在全班解疑时提出。(2)、以多媒体形式,出示以下竞赛试题,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促进其深入文本,积累语汇,夯实基础。①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每有会意
C亲旧知其如此
D 造饮辄尽
E期在必醉
F晏如也
G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一词多义
或置酒而招之闲静少言亲旧知其如此 之无怀氏之民欤言其其言兹若人这俦乎 黔娄之妻有言黔娄之妻有言以乐其志 寻向所志每有会意
志以乐其志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颇示已志目似瞑,意暇甚 ③翻译句子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三)反馈达标
1、请以“我喜爱,因为”的句式深入挖掘,以个性化的阅读形式,概括五柳先生形象。交流示例: 我喜爱“闲静少言”四字,因为这“闲静”写出五柳先生不愿与外界多交往,喜爱一种宁静,这种宁静也可以说是心灵的宁静。“少言”体现出人物不愿应酬,淡淡地沉默中,无言独立却让人油然生出敬意。恬淡,自适的形象就从这四字中浮现在我们眼前。我喜爱“宅边有五柳树”,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阴”,无需太多关注,柳树以沉静而倔强的姿态生长,她不是牡丹那般娇贵,柔弱的外在中却有着坚强的个性。主人公将柳树作为宅边树,一定是有深意的。树普通,人亦平凡,柳丝轻拂,绿意围绕,丛中先生饮酒、作诗,很质朴,也很淡雅。这也是突出主人的朴素无华与清高,散发着田园的芳香。我喜欢“不”字句,文中共有九处“不”:“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这是在向世俗大胆地说“不”,是格格不入,是不同流俗,是与众不同,这正是先生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对自己节操的坚守。这是一个卓而不群的形象。„„
明确:五柳先生贫困却自适,嗜酒、读书、写文章,在贫困中却能“晏如也”、“不戚戚”“不汲汲”,他是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2、追问,思索,作者为什么要为这样的人写传?他的用意何在? 交流示例:
作者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成为传记的主人公,作者欣赏这样的人格,从文中很细处都包含着这种颂扬与肯定,如“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在作者的概括叙事中,表达着作者的人生主张。其实,他是在以这种为他人作传的形式,展现他的性灵,他的灵魂,从这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他的自传。
作者那种纯真本色,高洁自守的人格,为我们营造了一方艺术的净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3、这真的可以看作陶渊明的自传吗?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适时出示《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爱莲说》等片断)
4、假如看作自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在写作上,我们可以有哪些收获? 交流示例:
这样写,避免自夸之嫌,含蓄;以为他人作传的形式写自传,让人感觉更客观,更易接受。这样写,有可能是东晋末年那种黑暗压制的社会造成,作者无法直示胸怀,只能以此曲笔写,这和《桃花源记》的写作原因是一致的; 这样写法,构思很巧妙,读完后,人们才恍然悟到,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自己啊。很幽默,很曲折。
(以上环节为拓展延伸部分,时间可视情酌定。)作业布置:
有人认为陶渊明安贫乐道是无奈,归隐田园是逃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所掌握资料,提出自家之言,学会评判与辩证。是对课堂教学的反 思与强化。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姓名不详 字号五柳先生 籍贯不详
生活状况贫困环堵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爱好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
性格品德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不汲汲 评价: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格格不入世俗,淡然坚守本性
第四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推荐]
22.五柳先生传
袁德芳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生平: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显示。)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2.全班齐读课文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文章大意。
3、小组交流,求同存异,原文翻译。
三、小组讨论,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性
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
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
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穿:短褐穿结 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 “欣然忘食”“不吝情去留”“晏如也”“自娱,颇以示志”“忘怀得失”
精神风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鲜明特点与个性。7.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8.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明确:正是激愤与当时卖声名、夸门第的世风,作者反其道而行,实是表明其厌恶之意。
四、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齐读,个人读,直至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第五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
嘉荫二中
董丽焕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教学方法:
1、诵读——品读——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点拨——释疑。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出示画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他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作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这一代名家。
二、解题
1、作者介绍
2、自传文体介绍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读课文,认准字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2)、和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3)、跟读课文,掌握语调。第一段舒缓陈述的语调;第二段赞叹抒情的语调。
(4)、默读课文,领会文意。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5)、分读课文,总理全篇。
A、男生读课文第一段,女生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两段的不同:从内容上看,第一段主要是生活(蕴含性格志趣);第二段主要是赞语(蕴含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一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二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B、女生读课文第一段,男生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一段“不慕荣利”,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1)、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体现了:淡泊宁静、恬淡自足、胸襟开阔、开朗乐观、更直率真的性格。
(2)、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专治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洒脱不羁。
衔殇赋诗,以乐其志——高雅脱俗。(3)、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文中用典有四:“缕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1)、积累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积累精炼雅致的连用四字句:娴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缕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衘殇赋诗,以乐其志
4、课堂训练(1)、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名利”有何看法?(2)、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5、课堂小结本次课学习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