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节选)高中语文教案

时间:2019-05-12 20:4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等待戈多(节选)高中语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等待戈多(节选)高中语文教案》。

第一篇:等待戈多(节选)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五、仔细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一幕,进一步体会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教师介绍的荒诞派戏剧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荒诞派戏剧表现主题的形式,从而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七、布置课外阅读

阅读《等待戈多》全剧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导入。

二、分析作品,讲解重难点。

教师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及语言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师要讲清这部剧作一改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剧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起因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虽然这是一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戏剧,但却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

三、布置课外任务

1.将本文排演成课本剧。

2.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条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荒诞派戏剧作品,以加深对这类作品的认知。探究活动

荒诞派戏剧是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试研究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研究提纲:

1.可重点比较二者在戏剧的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设置与刻画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举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与传统戏剧的典范作品,并对之作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3.应纵深比较,即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到作家创作指导思想进行比较。

参读书目:

1.金元浦等主编《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尔选编《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二篇:《等待戈多》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1、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概况及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3、领会本剧以荒诞的形式表现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痛苦的艺术特点。教学设想

重点: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难点: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中国荒诞的事特别多:上世纪五十年代打麻雀,六十年代围湖造田,七十年代个人崇拜。

2、从《秃头歌女》情节介绍。

3、贝克特简介: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丁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夸张,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二、默读全文,试着概括人物的言行,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有什么动作?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3、你有何感想?

(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但它们真的很荒诞吗,真的毫无意义吗,《大话西游》之所以受欢迎,难道只是因为它的搞笑吗?>

二、叫学生表演性朗读课文对话

1、开头至111页“爱斯持拉冈 你干嘛不帮帮我?” 2、113页“美丽的地方”到114页“你说话真是不留情” 要求学生能读出那种无聊的、不知所云的、混乱的意思

三、讨论问题:

1、戈多是谁?

(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2、为什么要等?

(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四、归纳总结

1、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说明进行明确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讨论,我们把握了本剧的主题,可表述为: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生活处境但义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2、回答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真的荒诞、无意义吗?

(本剧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两个流浪汉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对白,简直没“戏”可看,两个角色也似无个性特征,但看完整个戏剧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蕴。这是为什么?明确:在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反映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戏剧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为了体现他的创伤意图,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些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的人物形象。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戏,简直使观众倒胃。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了荒诞的现实。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它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简言之:在贝克特的戏剧中,“形式就是内容”,毫无意义、支离破碎的语言、形象,就是他们戏剧的语言。这就是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现代派作家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舍弃虚构,还原生活的真实,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也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所以“荒诞就是真实,无理就是现实”。他们的作品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我们的艺术观念不行。所以,我们会喜欢像《大话西游》一样的作品)

教后:

学生的讨论有这么一些意见,很精彩:

1、戈多是谁:是他们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们的/是个借口,让自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义/死亡/小男孩的恶作剧,他只是想戏弄他们,但他们宁可相其有,也不愿可能会得罪权势人物/上层社会中他们所希望的东西,物质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没有目标,不知所措/无休止的明天/不确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为人在死之前是毫无意义的/自由/社会给他们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2、为什么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吗?/毫无意义,是种需要,生命状态/为什么不去找呢?他们其实是害怕戈多的出现的,因为他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绝望/等不是目的,只是个借口,借口闲谈/生活需要变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第三篇:等待戈多(节选)教案

等待戈多(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五、仔细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一幕,进一步体会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教师介绍的荒诞派戏剧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荒诞派戏剧表现主题的形式,从而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对作者作一些简要的介绍,重点介绍贝克特在荒诞派戏剧创作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现代历史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现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布置课外阅读

阅读《等待戈多》全剧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导入。

二、分析作品,讲解重难点。

教师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及语言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师要讲清这部剧作一改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剧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起因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虽然这是一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戏剧,但却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

三、布置课外任务

1.将本文排演成课本剧。

2.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条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荒诞派戏剧作品,以加深对这类作品的认知。

第四篇:等待戈多教案

等待戈多(节选)

(爱尔兰)贝克特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2.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3.分析了解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4.分析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变形记》的怪诞内容人变成虫,通过荒诞的情节揭示社会的本质。在现代主义文学戏剧中有一流派,荒诞派戏剧。

1、荒诞派戏剧介绍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奈库斯《秃头歌女》(1950),贝克特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1952),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也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2、介绍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也是贝克特的代表作。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他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维妮手提包里的物品是她赖以生存的全部财产。

贝克特于20年代末就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创作的诗集《婊子镜》(1930)、长篇小说《莫菲》(1938)等,就具有现代派的特点,并体现出他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讽刺才能。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和《无名的人》(1946—1950)通过主人公的四处游荡表现了人生的艰辛与虚无,被一些评论家誉为20世纪的杰作。使贝克将蜚声西方文坛的还是他的戏剧创作。《等待戈多》(1952)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剧作还有《剧终》(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啊!美好的日子》(1961)和《喜剧》(1964)等。三.预习检查

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D)A.僵硬(jiang)咀嚼(jujue)羡慕(mu)B.窥视(kui)瞪着(deng)忏悔(chan)C.踱步(duo)眺望(tiao)噩梦(e)D.沉吟(ying)嬉笑(xi)祈祷(dao)

2.判断下面成语是否有错别字,然后解释下面成语,并用以造句: 趁热打铁 甜言密语 各式各样 万劫不复 若有所思 精疲力竭

四、关于课文

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情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90—291页]

初读《等待戈多》,你会觉得它太没“戏”了。你看,剧中人物就是两个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等他干什么?这两个流浪汉也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白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最后,戈多没来,于是他们又在第二天晚上等待,但第二天戈多仍没来,他们只好继续等待。如果说这也算是戏剧情节的话,情节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荒诞!如果说有所悟的话,只能说,剧中写的两个流浪汉卑微、低贱,生活毫无着落,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完全丧失了人的理性和尊严。

但是,当我们联系本剧的写作背景再次阅读,就可理解到,作者萨缪尔·贝克特以两个流浪汉为主要人物有深刻的用意。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Z41,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如此看来,剧中的两个流浪汉正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的缩影”;他们无聊的动作、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正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外化;他们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在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后,再次赏读作品,就会领悟到,剧作有意打破传统戏剧常规,既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又无情节结构;有意让剧中人物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对白和做一些无聊的动作,这恰恰是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独特的艺术手法。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这种非理性夸张,再加上舞台、灯光、道具、剧中人物荒诞的外形,使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难怪,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真实可信,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却只能在等待中死亡的苦闷绝望的心态和惨淡的人生。

五、亮点探究

1.下面是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树下见面后的对白:

弗拉季米尔

(伤了自尊心,冷冷地)允不允许我问一下,大人阁下昨天晚上是在哪儿过夜的?

爱斯特拉冈

在一条沟里。

弗拉季米尔

(羡慕地)一条沟里!哪儿? 爱斯特拉冈

(未作手势)那边。

弗拉车米尔

他们没揍你?

爱斯特拉冈

揍我?他们当然揍了我。

这段对话反映了他们的何种境遇?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爱斯特拉冈无家可归,晚上只能在一条沟里过夜,而且还挨了打。对此,弗拉季米尔还表示羡慕,可见他的状况尚不如对方。从这番对话可看出他们的生活极其贫困。其实这两个流浪汉的境遇正是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下层贫困的人们陷入生活绝境的写照。

2.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时,语无伦次地谈到《圣经》中两个贼的故事,这段对白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两人的对白虽然凌乱,颠三倒四,但仍可看出其基本意思是救世主不肯救人性命,同时对相信《圣经》者表示嘲弄。这反映了当代的西方,遭受“二战”身心摧残的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的怀疑,宗教的灵光已经褪尽。

3.剧中反复出现下列这段对白: 爱斯特拉冈

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

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

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

咱们在等待戈多。

也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中说出来了。”你认为戈多究竟指什么?

探究学习: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白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救世主”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的一种寄托物,一种虚,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4.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地苦苦“等待”不能够实现的希望,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两个流浪汉是被现代工业社会挤扁了的“非人”,他们永无休止地等待那不能够实现的希望,反映了沦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终究无法实现的绝望心理。再扩展范围,其实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精神上失落、苦闷和迷惘的真实反映。

五、人物分析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七、剧的荒诞性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六. 理课后练习:(略见教师用书)

第五篇:《等待戈多(节选)》教案

《等待戈多(节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2.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3.分析了解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4.分析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好大的棉花糖„„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语无伦次)

<但它们真的很荒诞吗,真的毫无意义吗,《大话西游》之所以受欢迎,难道只是因为它的搞笑吗?>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这首民谣:

 民谣

一个黄昏的早晨 东西街,南北走 

一个年轻的老头 出了大门人咬狗 

骑着一匹黑色的白马 拾起狗来打砖头 

在草原上慢慢奔驰 又被砖头咬了手

<这些毫无章法的语言,这些荒谬的故事真是只是搞笑吗?了解了荒诞派戏剧,相信你的想法会有所改变>

二、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派文学,源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在20世纪世界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荒诞派戏剧出现之前,已经有人利用戏剧、小说等形式来表现人类处境的荒诞感,但大多采取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合乎逻辑的情节和规范化的语言,如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加缪的戏剧、小说。这里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既然一切都是荒诞的,作家为何能用理性的形式而非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荒诞派作家所做的努力便是解决这一矛盾,使荒诞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等。

简要介绍《秃头歌女》、《阿麦迪或脱身术》的情节,感受荒诞派戏剧情节的荒诞性和无生活逻辑性。

那么荒诞派戏剧到底是如何表现荒诞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欣赏荒诞派的代表作《等待戈多》。

三、介绍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万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等待戈多》(1952)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剧作还有《剧终》(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啊!美好的日子》(1961)和《喜剧》(1964)等。

四、介绍剧情

这是一出两幕剧,登场的人物共有五个: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小男孩,故事发生在荒野的路旁……

第一幕写黄昏的时候那两个流浪汉一见面就开始了语无伦次的闲谈与无聊透顶的动作。他们声称自己是在等待戈多,要向他祈祷,向他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波卓和幸运儿上场,也要寻找戈多先生,原来他们苦苦等待的人竟然素不相识。戈多迟迟不来,却来了一个男孩,他送口信说,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老地方,只不过在原来已有的那棵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又走到一起了,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 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他们模模糊糊回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今晚似乎无话可说,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们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两人同时说话,说话只是为了“不听”和“不想”。波卓和幸运儿又来了,一夜之间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他们四人先后倒地,象蛆虫一样爬来爬去,象白痴一样呼言胡语。波卓和幸运儿死了,男孩又来传话: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

五、默读全文,试着概括人物的言行,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有什么动作?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3、你有何感想?(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第二课时

一、思考探究

1、戈多是谁?

(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2、为什么要等?

(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二、归纳总结

1、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说明进行明确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讨论,我们把握了本剧的主题,可表述为: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生活处境但义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1)、戈多是谁:是他们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们的/是个借口,让自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义/死亡/小男孩的恶作剧,他只是想戏弄他们,但他们宁可相其有,也不愿可能会得罪权势人物/上层社会中他们所希望的东西,物质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没有目标,不知所措/无休止的明天/不确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为人在死之前是毫无意义的/自由/社会给他们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2)、为什么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吗?/毫无意义,是种需要,生命状态/为什么不去找呢?他们其实是害怕戈多的出现的,因为他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绝望/等不是目的,只是个借口,借口闲谈/生活需要变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2、戈多是全剧的主题吗?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

从全剧看,人生就是一种等待。弗拉季米尔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着......等待。” 剧终,哈姆说:“人们终生都期望着,这些片刻能组成一生”。

他们实际上是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希望的到来,期望未来发生点儿什么事,给这沉闷,痛苦,厌烦的生活带来哪怕些微的变化。然而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是习惯使然,本能使然,他们只觉得必须日复一日地等待下去。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三、传统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的比较

比较《雷雨》与《等待戈多》,体会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差别。提示:

主题、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创作思想。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

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四、处理课后练习:(略见教师用书)

下载等待戈多(节选)高中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等待戈多(节选)高中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等待戈多》导读

    一.概述《等待戈多》是一部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作者是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XX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等待戈多感想呢[★]

    等待也幸福 -读《等待戈多》的人生感悟 黄徐玲中西戏剧比较的课上我第一次接触了《等待戈多》这部戏剧,这部戏是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经典之作,作为荒诞派的典型,贝克特主张:“只......

    等待戈多读后感

    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 ---《等待戈多》读后感 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等待戈多》这部戏剧,其作者萨缪尔·贝克特凭着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一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看完了这......

    等待戈多(大全五篇)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的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1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1 一片小荒山,一棵树,一块石头……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着希望。他们也许信仰上帝,因为他们还提到福音书,他们还很善良。四周鲜有人烟,一片苍......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1 残阳似血的黄昏,在一个荒无人烟的野路上,两个年迈的流浪汉,相遇了。他们睁着黄浊的眼睛,眼神空洞,神情麻木地开始做同一件事——等待戈多。他们......

    《等待戈多》读后感

    于绝望中等待希望——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虽然只有两幕,却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轩然大波,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