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音乐鉴赏《音乐的喜剧美》教学设计
音乐的喜剧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喜剧美音乐,引导学生从音乐风格特别是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语言的描述与暗示(或象征)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感悟它、理解它。并从中体验喜剧美的韵味与愉悦感。.能简述喜剧美的基本概念(或内涵)。在分组研讨中,能够对“喜剧美在人们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简单述说)。
教学设计建议、本课围绕喜剧美共选编了中外十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总体容量比较多,建议老师选择适合各种类型班学生的乐曲来欣赏,建议安排一个课时。、本课十四首乐曲不可能都要进行精听。但可重点对其中您熟悉的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乐曲进行精听。在复听的过程中要安排学生唱一唱、哼一哼、做一做、玩一玩,以深化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如果引导学生欣赏、品味纯音乐中的喜剧美,这是音乐鉴赏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建议老师们从音乐风格特别是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语言的描述与暗示(或象征)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感悟它、理解它。
课件阐述
本课件为方便大家使用,没有标加作者及日期,为非线型PPT课件,老师们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乐曲来鉴赏。希望能够受到大家的喜欢(课件请放在D盘根目录中播放)。
说课内容
一般美学中的喜剧范畴,主要指讽刺、幽默和滑稽。它是在对美的肯定的基础上,对旧事物所做的清算,对丑恶与虚伪的否定。喜剧引起的审美效果是笑。
喜剧的笑不是无聊的笑,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和犀利的讽刺,激发起人们否定过去的信心和勇气。喜剧表现的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肯定,对假恶丑的批判,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这就是喜剧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的根本意义所在。
美术中的漫画能通过夸张的造型和幽默的内涵,在笑声中揭示某人或某一件事的本质,让人在得到某种启示后产生联想,感受到意犹未尽的含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作品,往往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开怀,发人深省。
曲艺中的相声也是这样。大家知道,评价一个相声,最重要的标准是:观众的笑声。
说起讽刺.有的人会感到诧异,音乐是善长抒情的,怎么也搞讽刺?翻开中外音乐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2000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魏风》中,有一首《硕鼠》,歌中唱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它将不劳而获、鱼肉百姓的奴隶主辛辣地讽刺为偷食的耗子。这是一首生动的民间讽刺歌曲。在欧洲,十八世纪,在意大利的滑稽歌剧中,在法国的喜歌剧中,在英国讽刺歌剧中,都广泛运用了音乐讽刺手段。在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的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这部社会性喜剧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的揭露和讽刺起了很大的作用。莫扎特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并以此作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其后十九世纪初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都用音乐体现了尖锐讽刺的笔触。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一样,都是根据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的三部曲写成的。歌剧叙述了作为理发师的费加罗帮助一位美少女脱离贪财好色的监护人的控制,与其情投意合的心上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据说这部歌剧是罗西尼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完成的,是最体现罗西尼音乐天才的作品。
这里收录了歌剧中的一个咏叹调《快给本城最忙的杂役让路》中的一段,这一欢快的唱段是剧中的男主角费加罗所唱的咏叹调,是当今许多著名男中音喜爱演唱的曲目。
在器乐作品中,海顿在《告别交响曲》末尾所作的特殊处理,在乐曲的最后,请参加演奏的乐团团员在演奏完毕以后,一个个收拾乐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退场,只留下极少数的人,孤单地继续演奏,借此表现出乐团团员们的心情。调号也选择了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据说,当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时,尼古拉斯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马上传令让全体人员放假回家。海顿巧妙地让乐队队员成双作对地逐次离座退席,来表达他的微温不满。
在俄罗斯音乐中,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以皇帝饲养跳蚤,影射德国诸侯豢养宠臣,用绘声绘色的宣叙调和嘲笑声尖刻地讽刺了上层统治者。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作品第十七号五首钢琴曲取名为《冷嘲热讽》:
《托卡塔——喜报》
《看秧歌》全曲的旋律热烈欢快,诙谐活泼。
肖斯塔科维奇不但在他的交响乐中,进行从善意的嘲笑到尖刻的讽刺、塑造形形色色的怪诞的讽刺性形象,而且也写有《讽刺舞曲》 这类作品。
尼•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怪诞是诙谐的基础和本质。”在音乐中,谐谑曲和讽刺曲都有“怪诞”的特征,正是这种“怪诞”的发展,使谐谑曲蜕化成为讽刺曲。
在我国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也常出现讽刺、幽默的音乐,如施咏康在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中勾画的官老爷形象。
这里对官老爷的描写就像漫画一样。
何为“幽默”,林语堂说,幽默就是“闲适”,它在“俏皮与正经之间”,比如:《这一仗打的真漂亮》
喜剧中有一大特点是冷嘲热讽。在音乐中讽刺的性质有所不同,嘲笑的程度也有差别,它的表现方法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这里我们大体上把它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我们称作“绘声绘影”,这是音乐借鉴美术中漫画的原则,给所描绘的对象涂上一层丑角的色彩。这类作品同歌唱性的音乐不同,没有优美的曲调,常见有谐谑曲的体裁特征:使用怪诞的旋律、粗糙的和声、机械的节奏、突发的重音等异乎常态的表现手段。
例如刚刚欣赏过的普罗科菲耶夫《冷嘲热讽》。
另外,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代表作《哈利•亚诺什》组曲也是一首充满讽刺的乐曲,如第六段《皇宫前的广场》。哈利•亚诺什是个爱吹牛的老兵,这一段是他吹嘘如何赢得公主的爱情,在信口开河地描述如何准备在皇宫举行婚礼的场面,音乐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他所杜撰的婚礼情景: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向皇宫走去。在小鼓伴随下,木管乐器在高音区吹出一支进行曲的旋律。由于充满尖声尖气的滑音,音乐显得轻佻而浮夸,俏皮而滑稽,给人以装腔作势的感觉,它不但嘲笑了哈利•亚诺什的大言不惭,也是对奥匈皇朝的辛辣讽刺。
理查• 施特劳斯在交响诗《唐•吉柯德》中,对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这个同名长篇小说中的可怜人物也进行了绘声绘影的讽刺。这里介绍其中唐•吉柯德大战风车的一段。请注意,在这首标题交响诗中,独奏大提琴代表唐•吉柯德这个人物,其主题开始时是:
还有一个原先由双簧管吹奏的主题:
代表他幻想中的情人。唐•吉柯德看见很多风车,他想象这是一堆巨人,于是不顾仆人的劝告,执意要去征服他们,他拿起长矛向前冲去,不幸被风车卷了去,连人带马一起被摔了下来。这里开始是风车的主题,接着刮起一阵风,唐• 吉柯德拿起长矛向前冲杀,被卷进风车:
唐• 吉何德连人带马一起被摔下来后,大提琴奏着呻吟的音调,仿佛可怜的骑士正在喔呦叫苦,是后大提琴断续地奏着情人主题,就像唐•吉柯德虽然被摔在地上,可是嘴里还在念叨着情人的名字。
上举各种进行讽刺的乐曲,由于音乐的写法怪诞而夸张,因此这些作品所具有的讽刺性质显而易见比较容易领会。
第二类讽刺的方法.我们称它“含沙射影”这类作品表面上同一般音乐没有多少区别,没有特殊的写法。它是用寓意的原则,靠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进行讽刺的。如果不了解“内情”,往往觉察不到它的真实含义。譬如,小夜曲原本是优美的爱情歌曲,可是在莫扎特歌剧《唐璜》 第二幕中唐璜所唱的小夜曲,却带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因为唐璜这个反面人物是个寻花问柳、放荡不羁的角色,他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情,他演唱小夜曲,不过暴露其表里不一的虚伪性而已。
在圣• 桑的《动物狂欢节》中,表面上描写各类动物,其实也含沙射影地对当时的音乐生活及某些人物作了俏皮的讽刺。他引用了一些大师的名曲,甚至包括自己的作品,但都加以歪曲或变形。不熟悉这些名曲的人们听不出什么,但熟悉的一听就会嗅到讽刺的味道。
圣• 桑把奥芬• 巴赫《天堂与地狱》 序曲中的欢欣愉快的主题变成乌龟的形象,把柏辽兹《浮士德劫罚》中仙女的主题变成大象的形象,他还俏皮地让保守的钢琴师与动物为伍,作为《动物狂欢节》中的一员,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
这首乐曲的第十二段是《化石》,这是什么样的化石呢?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化石吗?在音乐中我们听到了圣• 桑自己创作的《骷髅之舞》的主题:
但现在由木琴奏出,音色干枯而缺乏表情。下面还能听到各种熟悉的旋律,有的是圣• 桑本人的,有的是莫扎特的,有的是罗西尼的,这些主题与死神的主题掺合一起,使人想到,这些煊赫一时的作品随着光阴的流逝,会不会变成一堆化石呢?优秀的作品是千古不朽的,经不起时间考验的音乐将来不就是一堆化石吗?!
第三类讽刺的方法,我们姑且称作“哈镜照影”。这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被严重歪曲、变形的形象之间的鲜明对比来进行讽刺的一种手段。由于这种讽刺是在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对照中进行的,所以它更能切中要害、入骨三分。
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乐曲开门见山奏出一个冠冤堂皇的主题: 这主题的本来面目气魄宏伟、神态轩昂,是洋洋得意的德国市民的写照。但它在展开部开始处出现时,却变成轻挑、浮浅、滑稽可笑的形象:
这种将原主题严重歪曲的写法,实际上是一种嘲弄,是对事物的强烈讽刺。由于这种写法是在音乐主题发展的过程中、在对比的基础上逐渐揭示出来的,所以这种讽刺更为尖刻有力。在音乐上大多用于对人物的讽刺。瓦格纳在《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中用这种方法对德国艺术界趾高气扬的“权威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喜剧的美体现在自相矛盾之中。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写道:“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丑陋自命美丽,邪恶自称正义,小人自诩君子,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自相矛盾形成了喜剧的美。
从以上欣赏的音乐中,我们能明白: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正义对邪恶的否定是喜剧的本质,可笑性是喜剧的美学特征。其实,从经典的美学理论上讲,喜剧的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滑稽,不是为笑而笑,不是那种浅薄的、庸俗的笑,而是一种严肃的笑、超越的笑、对生活批判的笑。
最后,希望大家笑口常开(^_^)(^_^)(^_^)(^_^)(^_^)请各区县教研员到市教研室复制相关课件。
第二篇:高中音乐鉴赏
高中音乐鉴赏 第三十节
祖国颂歌
平山中学
陈姬
一、教学目标
1、聆听《忆秦娥·娄山关》、《祝酒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代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
2、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掌握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基础知识。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欣赏《忆秦娥·娄山关》和《祝酒歌》。2,掌握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列举几篇读过的毛泽东诗词,如《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2,播放《忆秦娥·娄山关》的朗诵,请学生讲讲“娄山关”战役的简单过程,教师补充说明:此战虽成功,但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挫折,毛泽东的心情不免有几分沉重。3,全体师生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毛泽东诗词,让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魅力。4,欣赏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女声独唱。简单介绍作曲家陆祖龙先生。
问:诗词的结构?旋律上采用了我国哪些音乐素材?
5,教师补充说明: “忆秦娥”词牌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在音乐上也随之而布局。在旋律上,曲作者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歌曲的前奏是全曲的概括,长短、强弱错落有致的音调、三连音的号角声与连续附点马蹄声阵阵响起,一下子把我们的听觉视野引入紧张的战斗场景之中。上片描写的是大军过娄山关的情景,下片描写的是大军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6,对比欣赏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合唱版本。
问:同一作品的独唱与合唱不同演唱形式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回答:独唱表现的较为细腻、清晰;而合唱的表现气势、音色丰满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一歌曲不同演唱形式的听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7,在十六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讲到了艺术歌曲,它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特点是歌词常用著名诗歌,着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曲调与歌词紧密配合,伴奏不只是作和声的衬托,而常在渲染意境和刻画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回顾歌曲《魔王》,教师弹奏前奏部分,让学生了解艺术歌曲的伴奏音乐在歌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问:判断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体裁(艺术歌曲)。
8,新中国建立后,一种通俗易懂、易传唱的群众歌曲也大量地出现。如《歌唱祖国》(教师弹伴奏,学生哼唱第一部分),这种群众歌曲的曲调以雄壮豪迈者居多,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的《祝酒歌》。9,听赏歌曲《祝酒歌》。
简单介绍曲作家——施光南,并列举他的部分作品。如《希望的田野上》等。问:歌曲的音乐情绪?从歌词中寻找当时创作歌曲的社会背景(粉碎“四人帮”)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从歌曲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欣赏歌曲的能力。10,学生学唱《祝酒歌》的部分段落。
11,小结:今天我们各欣赏了一首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但从歌曲的本身来说,并无截然不同的明显界限。一般来说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歌曲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12,布置作业:完成“拓展与探究”第五题。13,下课。
第三篇:高中音乐鉴赏课德彪西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课: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印象主义——德彪西”单元,专门介绍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结合欣赏他的作品交响音画《大
海》的第一乐章,介
绍
有
关
印
象
主
义
音
乐
知
识,加
深
对
印
象
派
代
表人物——德彪西的认识。德彪西是印象主义的代表,现代音乐的先驱。而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在前面几个章节,学生已经逐一认识了从巴罗克时期的巴赫、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贝
多
芬、再
到
浪
漫
主
义
时
期的舒
伯
特、肖
邦、李
斯
特,这一单
元的出
现正好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把握欧洲音乐的历史脉络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印象主义音乐文化;开拓视野,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感受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让同学们对印象派风格有所把握。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应用其他艺术形式(图画、散文等)表现音乐
;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对比,比较分析音乐。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赏析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从旋律音色等表现要素上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音乐。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和“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教学难点:如何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正确把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提出“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
四、教法:律动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讨论法
五、学法: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采用探究性音乐学习法、参与音乐体验法、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钢琴
音响设备
七、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节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探究性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以音乐为本,在体验聆听的基础上,设计具有探究性还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用多种形式表达鉴赏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师生双向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交流探讨,展示主题→走进音乐,深化主题→拓展探究,表现(拓展)主题→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1、创设情景:播放张雨生《大海》音乐片断。请学生用一些词或句描述印象中的海。
2、播放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的音乐片断,思考问题:音乐片断描写的是怎样的大海?
这段音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引出课题:①、什么是印象主义音乐?②、谁是德彪西?
让学生以收集到的关于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发言和展示。
3、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式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二、走进音乐深化主题
4、播放《大海》第一乐章音乐片断,对比赏析《黎明前的大海》乐段与《中午时分的大海》乐段,并附两幅大海图。
学生思考:
(1)、判断两幅图片分别对应哪个音乐:根据具体的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并做引导分析
(2)、德彪西描写大海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引起大家的联想分析主题音乐
(3)、分析主题音乐
(4)、完整听赏《大海》解说版
(5)、再次聆听听《大海》
学生从音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列表比较分析音乐是如何表现平静与波涛汹涌的大海(课件展示)。
在学生复听音乐的过程当中,分做画、写散文诗、律动三组
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比较法是音乐教学的一种特殊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
同时,根据课标中“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实现了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5、完整听赏《大海》解说版
6、复听《大海》
三、扩展探究,表现主题
7、对比欣赏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的《月光》
8、让学生课前收集两个作曲家作品《月光》相关资料
3、印象主义音乐特点的归纳判断题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9、再次提出课题什么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的个性特点?师生交流总结,结束本节课。
第四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一)关于音乐鉴赏课的思考:
1、首先高中学生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经历,还有十六岁的阅历,“鉴赏”更多的是理性学习,和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进一步学习,通过比较、对照、知识的联系、评价,进行自我的判断。“鉴”字古时是一面镜子,对照,有别于欣赏。
2、重在心理感受与联想,重在内心参与。
(二)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一种音响,是人类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聆听她的形式美。人类通用的“第二种语言”,是非语义性的、非具象性的、情感的、心灵感受的。二种音乐情感不同的:激越的与悲哀的。
(三)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
1、音乐的基本语汇 音乐要素、音乐语言
2、物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判断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这些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形成了音乐的形式要素。
3、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
4、用这种语言表达人类情感
(四)、音乐鉴赏学习的主要内容
1、记住主题(大多数是旋律)
2、听出主题的变化:音色的变化等
3、听出体裁、结构:体裁、曲式
4、学会用音乐的术语描述、解释音乐主题:比如说说感想;引导学生用音乐术语来描绘,如速度加快,情绪高涨,情感更加细腻
5、感知音乐风格(主题的特点、要素的使用):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作曲家作品风格,南北地域风格;长调与短调;
6、作品产生的背景:可让学生课后完成,让一二个学生轮流完成。滚动向下的旋律,《1812年序曲》,老柴的作品。人们虔诚祈求和平,同样的旋律会长生不同的效果。
有个老师讲民歌,从旋律的流淌来讲,《小白菜》课例,从下行的音调,进一步分析歌唱着的状态分析,从《白毛女》分析,让学生分析以小白菜作为素材,下行的音调,有悲凉的情绪。
(四)、探寻从源头开始
《孟姜女哭长城》——河南民歌:学生一听原生态的民歌,原汁原味,采编后的版本,听出起承转合的旋律走向。你能听出起承转合的音乐逻辑吗? 创作歌曲《孟姜女》
宋祖英的版本听民歌的旋律,试着体会原有旋律的新发展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的”,让学生寻找哪些歌曲里有民歌的素材,原生态是最民族的,学生应做民歌的传承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第五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首先高中学生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经历,还有十六岁的阅历,“鉴赏”更多的是理性学习,和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进一步学习,通过比较、对照、知识的联系、评价,进行自我的判断。“鉴”字古时是一面镜子,对照,有别于欣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听 ”的习惯,提高 “听 ”的效果应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
怎样听?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听的主见和选择,听的积累和基础,听的接受和自我的理解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针对教学对象设计听的方案。要避免以 “说 ”干扰 “听 ”、支离破碎的 “听 ”、匆忙应付的 “听 ”、稀里糊涂的 “听 ”等做法。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其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自己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接近音乐、走进音乐,进而感受和理解音乐。
始终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这些 “美 ”的东西展现给学生。
首先是声音美。音乐中的声音则不同,它注入人们的听觉以 “天籁 ”之音的全新感受,进而,使听众在声音美的享受中得到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也只有在音乐的声音中得到实现。
其次是形式美。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 “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 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音乐的形式反映在音乐的各种曲式结构中。黑格尔把结构的美分为四个等级:即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在音乐的各种曲式结构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不同的结构美,其中体现最多的就是,对立中求统一、同一中求差别、变化中求平衡、和谐中求发展。
第三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旋律自然和谐、优美动听;节奏平稳抒缓、富有韵律;和声简练协和、富有动力;音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现手法准确贴切、协调统一;音乐情绪真挚感人、富有感染力等,它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感受,一种源于情感的共鸣,一种意境的再造,一种理念的深化。尽管它发聩于耳,由听觉来接受,但它却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在教学中,有三种情绪一定要注意:一是教师自身对音乐、对音乐教学、对学生的热情和真情的流露;二是教师对内含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深情与激情的发掘和演示;三是教师对学生音乐兴趣与爱好的动情与愉悦的激发和调动。这三种情绪的融合与渗透,必将产生相互间的情感共鸣,必然引发整体音乐氛围与教学氛围的互动。始终以鉴赏感悟为目的。“ 听音乐 ”、“欣赏音乐 ”与 “鉴赏音乐 ”对于音乐学习者而言,是三个递进的层次,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三个进化的阶段。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一定要在 “鉴 ”字上下工夫,要引导学生从感受音乐的层面向理解音乐的层面深入,要培养学生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音乐认知能力,这是高中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此过程中要 重点把握四点:
第一、学习和掌握音乐本体中各种要素的表现形态及作用(音乐语言、结构、形式、情感信息、表现手法等);
第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人文背景(民族、地域、文化、历史、时代以及音乐家个人因素等);
第三、启发学生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思考和探讨(引导、体验、感悟、联想、升华);
第四、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和手段挖掘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创新手法)。始终以实践活动为过程。活动性和实践性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突出特点。趣味化、生活化和快乐性与愉悦性是贯穿音乐教学始终的关键问题。枯燥化的理性说教和学术般的灌输讲授只能将音乐教学引向 “纸上谈兵 ”的误区。音乐是感性的和实践的艺术,试图去说教音乐或讲解音乐的做法,只能降低音乐的艺术魅力而适得其反。音乐的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音乐的自身规律,将其融入在参与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的学习过程中。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说不如做,看不如动。因此,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嘴唱,调动全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 “动 ”的环节和方式与方法很多,关键是怎样动?在什么时间动?用什么方式动?以及动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科书内容,精心设计,认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