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时间:2019-05-12 20:0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中心小学

吴天军

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摘要: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已在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结构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从理论研究层面逐步向实践操作层面转化,教学结构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所以对教学结构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关于教学结构

什么是教学结构?从相关的研究得出:所谓教学结构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而相对稳定又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不同观点与处理、安排,以及所具有的时态序列,就构成了不同的教学结构。

二、我国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在我国,存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改革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共同并存,互相作用的局面。

在我国的不少地区,人们片面地把小学数学教学仅仅看作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把知识比喻成“水”,把学生比喻成盛水的“容器”,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作业(即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结构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积累结构。这一种结构曾被许多教师广泛使用,在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初期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尤其是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这种课堂教学结构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例如教学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积极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等等。

当前,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许多地区已经进行了不少教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不少课堂教学结构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与特色。但这种探索是远远不够的,远远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且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因此,探索出符合我国现代教育需要的现代教学结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

三、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的推出为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如讨论式教学结构、实践活动式教学结构、探究式教学结构便逐一涌出。

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意义

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全面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几种课堂教学结构的探索

课堂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结构,这需要我们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本地的教育特点与传统去探索,创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以下是我分析总结的一些结构。

讨论式教学结构

这一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一结构的主要结构是: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学习的内容、目标、学习方法。

(二)初学新知──由学生去讨论和探讨新知识及其规律,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四)巩固新知──由学生讨论巩固知识的方法,选定练习题,并进行练习,教师帮助订正。

(五)总结学习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本课所用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由学生讨论并选定本课作业,教师进行指导。这一种结构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由于是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

交互式教学结构

这一结构主要是在讨论教学结构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主要的结构可以这样归纳: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与学习方法;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由教师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初学新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进行练习,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五)作业──师生共同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考查本课的实际效果。

这一结构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式教学结构

这一结构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课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

们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思考、学合作、学记录、学习克服困难的毅力。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指导学生去做,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

实践式教学结构的结构是:

(一)导入新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二)初学新知──让学生以相同的志趣为基础自由组成研究小组,有目的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

(三)掌握新知──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引导学生找出错误,进行提示,帮助学生思维整理。

(四)巩固新知──学生记录活动过程或结论,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进行争论,从而巩固新学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再发现问题,继续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结构

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涵着这样两个部分,即探究思维部分与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部分的教学是显性的,是可以通过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既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因此,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的

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探究式教学结构的基本结构:

(一)导入新课──教师全面进行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铺垫,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中生疑的兴趣,并进行大胆猜想。

(二)自主探索──满足学生的要求可,给他们创设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疑,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

(三)验证探究──让学生将探究所学知识予以巩固,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强化体验得出的新知。

(四)评价体验──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布置精心设计的作业题与思考题,激发学生解疑的兴趣。

六、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组合

当然,教学艺术没有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结构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结构都有它的特点和优点,同时,我们也应辨证地看到,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结构也都必然有着它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什么事物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了某一个方面而无意中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好结构要用好,才能发挥出好结构的好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教学结构,同时在一种结构中结合多种结构的有利因素。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结构、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为此,我们可在教学中创

设一些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提供通畅的桥梁。

那么,创设情境教学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呢?现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当然,也并不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么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同时,教学结构也是要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和绝对领先的教学结构,只有深入研究,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讲究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各成功结构的整体作用。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本文根据认识论和教学论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四环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才是最科学、最优化的新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是着眼于学生“知识迁移”过程总结出来的,它符合学生认知新知识心理过程的学习程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也适合这些规律,并具有本学科教学的内在特点。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新模式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系统的种种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形式,及各环节互相联系,相互配合的具体表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也适合这些规律,并具有本学科教学的内在特点。

一、建立新模式结构的特点

现代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确有多种多样的改革方案,尽管因科目不同、课型不同而异,但最终目标都是围绕学生获取知识,进而转化能力为宗旨。根据认识论和教学论的研究与实践,及近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四环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才是最科学、最优化的新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是着眼于学生“知识迁移”过程总结出来的,它符合学生认知新知识心理过程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学的程序构思、教学重点,要围绕四个环节开展。“四环节”即包括四个阶段,其各阶段的认知特点是:

1.感知阶段。属于学生初步探索知识的过程,即对概念产生的具体背景材料、概念的形成、概念定义的合理性,定理的条件、结论、证明途径以及解题思路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概括,这到初步领会知识的目的。

2.理解阶段。是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新知识有一个清晰的鲜明的认识。即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它明确定义,弄清定理的条件、结论及证明方法,总结出解题规律等。

3.巩固阶段。巩固新学的知识,当学生理解新知识以后,应当要求巩固这些知识,可根据定义判断概念,或应用概念的定义解决有关计算、作图、证明等问题;还可进一步理解、分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回忆定理的证明思路,初步应用定理解决有着的问题。巩固,既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又能及时检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有利于新知识的深入理解。

4.运用阶段。运用新学的知识,既能解决有着新知识的计算、证明、作图等问题,又能联系新知识解决有着实际应用问题。它是把所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教学高级阶段,对教材内容掌握程度的标志是:融会贯通了全部内容,且对新知能够灵活运用。

这里所说四个阶段的环节,各有其目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区分,但互相联系、相互渗透是绝对的,它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有机整体。整修课堂起始于感知,发展到理解,通过练习巩固最后达到运用,形成学生的能力。

新模式结构的教学实施,既有充分理论根据,又符合学生以下规律:(1)符合认识论深化层次规律。“四环节”顺序发展过程,相应于认识论的深化层次是:认识起始——认识入门——认识升华——认识实践。这样的认识层次是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发展程序;(2)符合教学论发展层次。“四环节”程序发展相应于教学论发展层次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研讨结论——知识应用。即符合教学发展层次规律;(3)符合学生言传身教的“知识迁移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知识的过程,问题先由兴趣、感性的材料开始,发展到思维、理解,最后变为技能。教师一定要按照以上规律组织教学,并要充分认识到: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实现“四环节”教学的前提,发挥学生的为一体作用是保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用是关键。否则,难以取得“四环节”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实施新模式结构的教学要点

在具体实施“四环节”教学中,可能因课型不同方法有差异,因教师的经验、能力不同有差异,但对一般新课的教学,有其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以下对四个阶段的教学略列举要点:

1.“感知”阶段的教学。教学的着眼点是新课的“引入”,引入好,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引入新课起码要做到如下之点:(1)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的教学情景,赞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2)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有个轮廓的思路;(3)让学生自学通览教材,了解本节课内容的全貌。

2.“理解”阶段的教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讲课“层次”上,教师需精心设计讲授的序列关系,对于新知识,要针对学生实际,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度明确,密度合理,重点突出,难度恰当。讲课“层次”的具体要求是:(1)从启发设问引进新课,到新课的展开,到最后的小结,整体结构要非常严谨,既充分反映本节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科学性和严密性;(2)能认真推敲衔接语言,使知识自然过渡。从这个层次过渡到那个层次,从这一例题过渡到那一例题,教师使用衔接语言,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要给学生完整的知识;(3)不孤立地讲解例题,要注意例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可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图多用来进行例题的讲解,需把例题串起来讲解,并要联系纵向、横向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全面、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自然会深化知识的理解。

3.“巩固”阶段的教学。教学重点需抓“训练”,这里所指的训练是指在学生领会理解概念、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和训练有关的口答题、笔答题、板演题、教师讲解的例题以及所布置的课外作业题等。训练题的选择要注意:(1)选题要紧扣教材重点;(2)例题选择要具备“三性”:典型性、代表性和思维性;(3)课外作业要有选择题。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最基本的训练方法是:(1)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变式和探索性训练;(2)“题组”训练。建立题型,归类训练,要重视总结解题规律,探讨方法,培养解题的综合和应变能力。

4.运用阶段的教学。这是属于深化知识,拓阔能力的高级阶段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因为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运算速度的加快,运算步骤简捷、正确。

(1)培养范工思维。所谓范式思维,是指让学生解题过程中,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是,联想有关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联想过去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最终在具体问题上进行揄、判断、论证和演译等。培养范式思维,它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能使问题解决和引入更深的思考。又能最终作为一套具体的、完整的范式模式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无疑将会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2)培养扩散思维。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寻求一问题的答案或最优解法,这就是所谓扩散思维。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具体实践,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加强思维习惯和个性品质风格无疑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3)培养聚合思维。就是训练学生解题时,能够从命题中的差异找到统一的,具有广泛适用范围的规律性,就是思维的聚合。在学生掌握了某个题型解题的基础上,以该题目归类,从差异中找规律,可以丰富思维的素材,完成知识、技能迁移的具体过程,使知识面扩展,且达到一定深度。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课堂更精彩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篇一律。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凭借着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有赖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是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再依据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如小学第十二册中的《草船借箭》以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郑人买履》以欣赏讽刺艺术为重点。讲课时以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如记叙文可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

确定了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后,就要考虑其“切入点”。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技法不同,切入点也不同,我们要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找出合适的切入点。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切入方法。

一、直接从课文题目切入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上课时,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再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还如《倔强的小红军》、《美丽的小兴安岭》、《难忘的一天》,可分别从“倔强”、“美丽”、“难忘”切入,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

二、从文章中的中心句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多数是中心句。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如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然后将中心句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打动人心”三层意思,再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又如《赵州桥》一课,也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又如《云雀的心愿》,文章中作者以云雀的口吻写了自己看到洪水泛滥,听妈妈讲森林储存器,感受到森林是空调器,而产生将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细读课文之后,我们会发现文章最后一句“我要将沙漠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读了这句话,我们就会想到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一直导读下去。

三、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

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发现疑难词句时,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例如第十册教材中《飞夺泸定桥》一课。通常老师们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围绕着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是如何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可是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教师引得不够,牵得太多,达不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使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些地方是自己深受感动?学生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后交流了自己的体会。

【生1】第四自然段的“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这几句话很让我感动。因为他们为战胜敌人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这样很容易生病,但战士们没有管这些继续前进。

【生2】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战士们不怕辛苦。

【生3】这几句话使我也深受感动,我想给大家读一读。

【师】这位学生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在读“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这一句时很用情,可以看出他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

如果到这继续让学生谈下一处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必然放过了“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事件的起因部分。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语言,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从而自然地切入了这一部分的学习中。

【师】刚才这位同学哪读的好? 【生】一整天没顾上吃饭。

【师】是啊,你们有没有想过战士们怎么会一整天都顾不上吃饭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请大家联系上文再认真地读读课文。

学生们带着问题回顾了文章的起因部分,然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抗日,现在又调了两个旅增援,他们人很多。如果敌人先到泸定桥那我军就更难过去了。

【师】这位同学是从人数上考虑的,多好啊!还有从别的角度上想的吗?

【生2】120公里的路要步行,而且只剩下20多个小时。我体会到了时间很短,路途很长,所以红军战士根本顾不上吃饭。

【师总结】120公里一步不停地走也要走两天,而我们的战士只有20多个小时的时间。因此他们没顾得上吃一顿饭,没顾得上停下来歇一步,就是这样咬紧牙关,不停地继续前进。之后再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对此句的理解就不单停留在字面上了,而是边读边想象到了红军战士们在与敌人争分夺秒地抢时间而不顾个人的饥饿与劳累的动人场面。读起书来更是声情并茂。

四、根据不同文体切入

文章文体不同,作者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如文学作品中小说需要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散文需要把握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诗歌需要把握它的意象、情感、节奏、韵律;戏剧需要把握它的矛盾冲突、人物个性、环境渲染等。又如实用性文体中,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六要素;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有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要素。所以抓住以上特点,我们的教学思路也会变得十分的清楚。

五、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这种类型的课文如何实施教学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不外乎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如:《丰碑》一文是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教学中以“预习”要求学生“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从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挑山工》一课,挑山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要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如:教学中抓住“矮”“黑”,让学生读文找原因,进而悟出挑山工的伟大人格——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再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六、从文章的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草原》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优美的草原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时间,质疑、赞美、渴望将溢于课堂,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学生们会感到“草原”景美,人美,文也美。依景学文,依文赏景悟情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

七、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讲述文章的背景知识时不能机械地宣读,要编成精彩的故事片断讲给学生听。当然,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所以,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为出发点。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有写人叙事的,有写景说理的,可谓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能机械地将某篇文章归入哪一类来寻找切入点,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抓的“点”,要切入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走进文本,细细研读,发现最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走进文本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信息和路径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

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总之,找准最佳切入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熟悉、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感悟、提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制约下,课堂教学仍然以教材为本,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教师一般很重视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最优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往往设计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很少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让数学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理解探究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

我们寄希望通过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型”的课题研究,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眼中的数学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活力。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从80年代开始,西方数学教育界提出“非形式化的数学”的口号,要求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摆脱过度形式化的束缚,主张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增加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更强调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将借鉴和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成果及理论在新形势下进行再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的一般模式及评价体系。区别在于,本课题研究注重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通过研究建模,学生也将成为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者。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一致,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2、理论价值: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便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般模

式,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目标意识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3、我校通过校本培训和教师自身学习有关教育专著,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4、校长室和教科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网上查阅和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概念的界定:(1)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2)生活化课堂教学:

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问题的规律,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

(3)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将课堂建模。让课堂教学目标生活化,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又能让学生提高知识,又能让学生提高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2、理论依据:

(1)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学的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新课程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3)教育家卢梭认为:数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想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4)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

(5)创新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新的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枷锁。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探索生活化教学的一般模式,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一种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2)、探索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方式。(3)、探索信息技术与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整合。(4)、探索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七、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般模式。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让学生经历“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生活化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3、探索信息技术与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通过利用多媒体,将现实生活情景浓缩,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参与解决问题。

4、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潜力,激励自己。我们要做到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5、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及生活化习题分年级编定成册,补充完善学校教材资源。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课堂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归纳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记录失败的、优秀的课堂案例,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闪光之处,作出评价。编定成册,补充完善学校教材资源。

八、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与信息资料,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借鉴,拓展研究视角,处理把握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求实践创新。

2、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培训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教学实际层面入手,提炼出行之有效,适合农村小学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3、经验总结法:从已有的关于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成果中,筛选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用以指导生活化课堂实践,提高研究效果。

4、案例分析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整出相应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2、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相关理论培训。

3、在学校内调动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帮助实验、帮助总结,探索出一种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十、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准备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2月)

(1)完成课题选题的论证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2)参加相关培训,寻求技术指导,作进一步修改。(3)完成审题报告,进行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9月)

(1)2010年1月~2010年12月,开展课题分析,落实措施,完成调查报告。(2)2011年1月~2011年5月,生活化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本校区进行相关的实验。

(3)2011年6月~2011年9月,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报告,形成理论实践的一整套评价体系。

3、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整理材料,完成结题工作。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课题的研究报告。

2、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3、专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反思)

4、课题研究资料分类归档

5、一套低、中、高数学生活化课堂习题的资料。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阳光外国语学校王峰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训练学生对世界进行精确、简洁的表述;数学是一种思想方法,可以训练学生推理获得可靠的知识和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基本方式之一,应该也能够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直接关系到其将来能否在社会中立足,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状况。显然,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着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让他们终身受益.然而,综观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则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往往会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为此,站在重新审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立场上,我认为我们在课堂上更应关注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激情

1、从学生的认知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更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把孩子们带入数学情境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在问题情

境中产生对新知的需要,并在兴趣的激励下,提高探索去掌握新知。

2、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提出要以激发学生解决的兴趣、需要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坐不住,欲解决而后快。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3只猴子得到了10个同样大小的桃子,然而它们在分桃子时却打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纷纷抢着发言:猴子不懂文明礼貌;10只桃子被3只猴子分,总会多出一只,猴子就此打起来了;因为10不能被3整除,所以猴子在分桃子时才会打起来。教师顺势接着问:“如果有几只桃子让猴子们分,它们就不会打起来了呢?”12只;15只;30只;„„桃子的只数只要是3的倍数,能让猴子们平均分配,这样就不会打起来了。学生以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数学学习,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二、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发现”的时空

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我们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师生双方超负荷地付出,却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发现,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时空。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1)设置障碍,促合作。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问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会到快乐、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创设条件,勤交流。教学中尽量地压缩教师讲解的时间,放手让学

生面对面地共同解决知识疑难,友好合作做实验,热烈讨论辨是非,学数学的过程也就是学交往、学合作的过程。

2、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要设计过于完美的过程,要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因为,作为一个自立的人,学生的成长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我们面对的是能力、经验不尽相同的学生,提出同意的要求,不会适应所有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尽量根据显示自己的能力。如在作业布置上,分为必做和选做内容,既使所有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又使能力强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不觉得是负担,反而正是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3、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早就不再是局限在课堂和短短的35分钟之内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广阔的社会市场,时时吸引着师生。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在“做中学,做中教”正被更多的教师理解并接受。走出课堂,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成了师生共同的追求。

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一下最新的商品信息;让学生到社区去,统计大楼居民的用水情况;让学生回到家里,记录一个月内的生活支出„„。凡此种种,学生学习的时空在延伸,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学数学、用数学,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会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三、鼓励“再创造”,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我们在头脑中正确树立创造观,要把握创造发展能力的规律,在自主探究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也应当是与此有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继而给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这应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的观点给我们组织这样的教学予很大的启示、他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

生进行“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如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勃发创新的欲望。

在开放教学中,给予学生创新的自由。创新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范围内。这不行,那不行,这不对,那不对,标准程序、标准答案只能培育出循规蹈矩的学生。人只有在自由的创新中才能焕发创新的活力和豪情。

开放教学方式。封闭的教学把学生的生命活动束缚在教师预定的教案轨道里,把课堂教学异化为执行教案的过程,剔除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可能性。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该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2、创设“生活化”的思维训练方式

创设“生活化”的思维训练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3、联系实际,注重数学的应用

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后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学意识的重要条件。鉴于此,应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作用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观察、分析具体事物的意识。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进而内化为再创造的动力,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一、概念的界定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一:启发性常用语 1、看到这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现代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从课堂教学模式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把学生当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突出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突出重点 新街小学何道永一堂课老师要讲怎么内容?重点是什么?只要学生掌握了重点,这堂课就算成功了。那么如何突出重点呢? 一. 制定目标要具体 教学目标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单位: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李家庄联校冯家庄学校 姓名:杨美荣 郭香果 性别:女 联系电话:2110679 邮政编码:045000 【文章摘要】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主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实验报告 内容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的提倡,学生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在一节课后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