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时间:2019-05-12 20:0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篇:【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 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 学 反 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

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课前准备:剪刀。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 学 反 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

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 学 反 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 学 反 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

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课前准备:直尺,木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 学 反 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4.成练习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 学 反 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

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3.课件演示。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做“练一练”第1题。先观察,后独立计算。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3.做练习

第二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一、方

第一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6-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把已经掌握的方程的解法类推到解新的方程道德过程中,会解形如ax±b=c、ax÷b=c的方程,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仪、第13题中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稍复杂的方程。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提高我们分析数量关系和能列方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

(1)出示:4x+12=50

2.3x-1.02=0.36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校对时,提醒学生要自觉检验。并说说以后遇到像这样的方程一般可以怎样解。(2)出示:30x÷2=360 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方程可以怎样解。再让学生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校对时,说说解这个方程的依据,并让学生做口头检验。

(3)师生共同总结解此类方程的一般方法。强调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2、第7题

(1)说说两题中的x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2)找出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第1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提醒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解题格式(不要设未知量)

3、第8题

出示题目,问:你能把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吗?让学生试着整理。校对后,联系整理的过程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

问:你会列方程解答吗?口头说说。

4、第9题

出示题目,教师通过画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口头列方程。

5、第1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2)问:你会解答吗?可以让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要用不同的字母来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可以用x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用y来表示小亮出生时的体重。(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三、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1、第12题

投影出示题中的发票,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问:你有办法算出墨水的单价吗?

学生独立尝试。集体交流,注意不同的方法。(方程和算术方法)

2、第13题。

(1)出示温度计,教师简单介绍:我国测量温度常用℃(摄氏度)作单位,有时还使用(华氏度)作单位。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换算:(教师出示公式,学生齐读)

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2)问:如果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86℉,相当于多少℃? 出示问题,让学生读一读。

(3)问:你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四、总结

五、作业

练习一第8、9、10题。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1)先独立解答。

(2)交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列出的方程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5-6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并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运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6题解方程

18x+2x=60

5x+6x=12.1

6.6x-5x=8 4x-x=24

1.5x-x=1

1.9x+0.4x=9.2(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进一步明确解这类方程的基本方法。

2、练习二第7题

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走58米,小明每分走62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让学生结合题中的线段图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要突出“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960米”。(2)学生独立解答,提醒学生自觉检验。

(3)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练习二第8题

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24.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27.5千米。几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中的信息。(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让学生借助所画的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4)练习二第9题、第10题、第1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如有困难,可以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思考题

出示:

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环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分跑280米,乙每分跑240米。经过多少分甲比乙多跑1圈?

1、读题后让学生说说“甲比乙多跑1圈”就是说明什么?(指在相同时间内甲比乙所跑的路程多1圈,也就是400米。)

2、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师板:甲跑的路程-乙跑的路程=甲比乙多跑的路程

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四、总结:

五、作业:

练习二第9、10、11题。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

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P8 “练习与应用”第5—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人,跳绳的有()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人。

三、练习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²。

(2)长方形周长9m。

11111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第(2)小题

**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P9“探索与实践”第11—14题以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实践意识,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在活动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2、通过“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教学资源:

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在学校的跑道上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距离,并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算出自己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画一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

(1)师:请大家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想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2)学生思考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3)追问:你会列方程求三角形的底吗? 让学生独立求出三角形的底。

(4)交流时说说是根据什么列方程的,又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5)让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符合题意的三角形。

(6)互相交流所画的三角形是怎样画出来的。注意不同形状的三角 形的画法。

2、把下面的线段分成两段,使其中一段的长是另一段的4倍。

(1)先让学生在小小组内讨论分割的方法,然后试着动手分一分,分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以检验各人的操作是否正确。

(2)交流分割方法。教师指出: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和同学或家人一起,先测出每人每分大约步行多少米,再算一算,如果两人同时从长2000米的一条路的两段相对而行(同时出发),大约经过几分可以相遇。课前同学们已经算出了自己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因此可以让学生找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一起算。

4、“探索与实践”第14题猜数游戏

(1)教师先和一名学生玩这个猜数游戏,先由老师猜学生想的数。(2)由由学生猜老师想的数。

(3)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老师想的数的。(4)和同学玩这个游戏。

二、评价与反思

(1)认真阅读评价指标。

(2)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可以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

(3)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评价,并说说打算怎样改进。教学后记:

二、长方体与正方体

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三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三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P12例

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三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让学生看教科书12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

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第2题

(1)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2)把教科书121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四、思考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P15例

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资源: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出示‘‘试一试’’)(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4.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第3、4题。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16例

5、“练一练”、练习四第6—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有关物体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教学资源:小黑板、一个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问: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面各图的表面积。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的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1、说一说鱼缸的样子。

2、问: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可以怎样计算?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

4、全班交流,体会不同方法的各自特点和内在联系。

三、“练一练”:

第1题

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

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并进行比较。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6题 学生读题后,先引导学生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再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及时反馈。

2、练习四第8题

学生读题后,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教室,明确:教室的地面(也就是长方体的下面)不需要粉刷;门、窗及黑板也不需要粉刷。

3、练习四第9题

学生读题后,老师可以先画出5级台阶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其中台阶占地面积为各级台阶的上面的面积之和,即0.3×6×5=9(平方米)。铺地砖的面积则是各级台阶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总和,即9+0.2×6×5=15(平方米)。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练习四第10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同时要提示学生以厘米为单位测量有关数据。测量结果可保留一位小数,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尝试,再进行交流。

第2小题让学生通过数小正方体的面的个数等方法发现每一组相对的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七、作业:

练习四第7题、第8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19页的例

6、例7和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五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2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教学资源:教师准备教材第19页上2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学生准备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

如果把这两个石块比较一下,哪个大哪个小?你能说出比它大多少吗?

要认识物体的大小,准确比较两个物体大小多少,就要认识物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师生探究

1、实验一

出示两个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玻璃杯,让学生看清两个杯子里水面同样高。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较小的石块,让学生说明水面有什么变化。提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石块占有了水中一块地方)指出:石块占有一块地方,我们就说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因为石块占有空间,把水往上挤,所以水面上升了。在另一个杯子放入较大的石块。

(3)提问:现在水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再比一比,哪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水面会上升得高一些? 指出:因为第二次的石块大一些,所以这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一些,说明这一石块所占的空间大。

提问 :谁来说一说,哪一个石块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石块所占的空间小?

实验二

出示大小不同三种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如果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中,在倒满水,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

让学生说出,大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小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指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也就是说,大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纸盒,比较一下哪个体积大一些。

指出:书盒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也就是说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举例:象箱子、油桶、木盆、仓库这些都能容纳物体。

三、巩固反思 完成练一练

第1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然后教师可以操作演示,在让学生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第2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然后再根据溶剂的含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说明三维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使学生明确:因为它们都是有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就一样。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让学生明白杯子装的多说明容积大,杯子装的少的说明容积小。

6、第3题可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让后同桌交流摆的是否正确。

7、第4题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8、第5题中的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大吗?你觉得学好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吗?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第19页的例8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五的第5-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体积和容积意义的基础上,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教材第21页上所需的材料,学生准备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问:你是怎样理解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

2、师生探究

1、出示1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哪个体积大? 怎样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小结:为了看得清楚,可以把它们切成正方体的小块来比较。实物投影仪出示:第一个长方体有9个小正方体,第2个正方体切成了8个小正方体,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大一些。

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对不同物体图形里的小方块要有什么要求呢? 教学体积单位

我们知道,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正方体小块。也就是说,要用统一的正方体来计量物体的体积。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体积单位。(板书课题)说明: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板书)(1)认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问:哪些物体的 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呢?(自己的手指头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21页上的2幅图,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2)认识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棱长1分泌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立方分米的大小吗?

说说看,你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3)认识1立方米的正方体

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4)归纳体积单位

通过观察、学习,知道体积单位是规定了棱长的正方体。让学生说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是怎样的正方体。

(5)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是1升水。

板书: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让学生说说那些容器大约可乘1升水。

三、巩固反思

完成练习五的第5~8题

1、完成练习五的第5题

这一题中的3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3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完成练习五第6题

本题要提醒学生:数几个物体的体积时,要想办法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特别要留心遮住的小正方体。

完成练习五的第7题

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容积和体积单位的使用。完成练习五的第8题

这3幅图是这个物体的形状,它的体积是4立方厘米。完成思考题

可以提示学生以1立方厘米的图形作标准,先将右边的物体进行分割,再进行估算。右边的物体从上往下可以看作3层,每层哟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体积大约是15立方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

9、例10,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资源: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出示萝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长方体。

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

提问:我们刚刚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想到: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演示切的过程。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2.设疑:萝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是可以切开的。那么又该如何去求那些物体的体积呢?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9

1、操作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2.观察思考。

(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3.分析推想。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三、教学例10

1.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一摆,摆好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动手操作。

4.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四、概括公式

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

3.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二棱长×棱长×棱长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页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

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每个a³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³的读、写方法。

五、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2.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

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选择几个式子让学生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4.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

六、全课小结(略)

七、课堂作业

做练习六第1、3题。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

教学内容:第28页的练习六4~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一下,通过练习,使同学们能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二、完成练习六的4~8题 完成第4题。

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占地面积是指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木料的横截面的位置,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一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完成第6题

让学生认识到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就是这个长方体的高。还应该明确要求“用方程解”的这个要求。完成第7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再分别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完成第8题

先让学生弄清三合土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思考题可以先根据增加的表面积求出现正方体的棱长,在根据这一数据算出原来长方体的体积。

三、你知道吗?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种表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再找出一些商品包装,看看它们分别是怎样表示其所占空间大小的。

四、全课小结

通过着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课后还可以与来势和同学一起交流。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略)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0页的例题11以及练一练和练习七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知道体积单位和长度、面积单位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和类推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师生探究

1、出示2个正方体

问:下面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汇报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他的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我们发现: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1立方米=()立方分米

3、归纳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就是我们常用的体积单位,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三、完成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说说换算的具体方法,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完成练习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让学生联系填表的过程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完成练习七第2、3、4题

学生在练习时,要引导学生突出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3、4题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七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知道体积单位和长度、面积单位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和类推的思维能力。

2、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完成练习七的5~10题

练习七的第5题

让学生先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再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他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练习?知道一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能推算出它能盛多少毫升的水吗? 练习七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计算结果的单位是否正确。练习七的第9题

花坛的占地面积是这个花坛的底面积;求填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多少土,就是求这个花坛的侧面积。练习七的第10题

学生先读题,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外面量的数据和从里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

三、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的8、9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意义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

3、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资源: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3节课的时间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组织学生讨论

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是什么联系?

三、完成整理与练习的1~3题 完成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个形体的体积,然后再计算。同时也要提醒学生计算时要仔细认真。完成整理与练习的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组图表达的意思是:先向杯中倒入一定的水,再将土豆放入水中,量杯中水面上升前后刻度所显示的体积相差200毫升。完成整理与练习的第3题

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体积单位见的进率。然后完成书上的填空。集体校对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的知识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如果有问题可以跟同学和老师交流。

五、补充习题 1、10.0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9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1350毫升=()升=()立方分米

2.005升=()毫升=()立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无盖的水箱,长0.8米,宽0.65米,高0.6米.做这个水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立方米?如果每升水中1千克,这个水箱最多能装水多少千克?(铁皮的厚度不计)3李老师要为班级做一个长方体的图书箱,长6分米,宽5分米。如果要使这个书箱的容积达到120立方分米(木版的厚度不计),做这样一个图书箱,至少需要木版多少平方分米?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意义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

3、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资源: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同学们已经了解得很多了,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

二、完成整理与练习的4~7题

完成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好,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完成第5题

这题要求需要铝合金条多少分米,可先让学生看一下示意图,每根铝合金条就是长方体相应的棱,要求至少需要分米的铝合金条,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完成第7题

第(1)题求的是所有立柱的底面积之和,可以先求出一个立柱的底面积,然后再求出12根立柱的底面积。

第(2)题是求这些立柱的体积之和,方法可以采用第一个。第(3)题求的是一根立柱除了底面积以外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4、思考题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就是这个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就有12×2=24;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工有24个。

三、补充练习

一种纸袋,打开后的形状是长方体,长55厘米,宽8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纸袋至少需要多少硬纸?(上面没有盖)这个纸袋可以盛多少立方厘米的物体?

把一个棱长0.8米的正方体钢呸,锻成一个横截面是0.16平方米的长方体方钢,锻成的这块方钢长多少米?(用方程解答)

3、一间教室长7米,宽6米,高3米,门窗面积和是20平方米。要粉刷教室的顶面和四面墙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开展“探索与实践”和“评价反思”,完成书本第35页第8、9题。教学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准备:学生预先回家准备第8、9题。教学过程:

一、第8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第9题

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习册相关作业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时

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资源: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深入探究: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后记:(:)

三、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1)教学内容:P38、39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标注出长是“1米”。

提问: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这个已知条件吗?

2、出示问题(1):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提问: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 学生涂色操作。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学生可能用加法计算,列式:3/10+3/10+3/10;可能用乘法计算,列式:3/10*3(或3*3/1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乘法算式

追问:列式3/10*3,是怎样想的?

3、明确:求3个3/10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从本节课起,我们将学习分数乘法。

引导学生观察3/10*3(或3*3/10),提问:这道乘法式题有什么特点?

4、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与整数相乘

二、探索

1、学生尝试计算3/10*3 启发:想一想,3/10*3的积应该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3/10*3的积为什么是9/10吗?

引导学生联系上面分数连加算式结果或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解释和交流: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认为计算3/10*3时应该怎样做? 小结:计算3/10*3时,可以用3*3的结果作积的分子,积的分母仍然是10

2、解决例题的第(2)题

出示: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的板演,相机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也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教师边板书计算过程,边进行适当说明。

3、小结计算方法 引导: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按要求在长方体图中涂色,然后列式计算。追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

提醒学生: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3、做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4、做练习八第3-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要求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突出: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2)教学内容:P39-40例2,“练一练”,练习八第6-11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

2、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教学资源:例2的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2 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说说题中两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明确:以10朵绸花为单位“1”,红花的朵数是10朵的1/2,绿花的朵数是10朵的2/5

二、探索

1、学生尝试解决第(1)个问题,求红花的朵数

学生交流解决方法,明确求红花的朵数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由此列出乘法算式,并让学生再次算出结果

2、解决第(2)个问题

先让学生在图中按要求圈一圈

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答

交流:求10多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白: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4、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5、“练一练”

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在列式计算 第2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填空

三、练习

1、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交流,比较。

体会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都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练习八第7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交流

3、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4、练习八第9题

先理解:表中的分数都是与四月份的天数比较后得到的,都以“30天”作为单位“1”。估计天数的多少,可以直接比较分数几个分数的大小。将计算结果与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看估计是否正确。

5、练习八第10题

先让学生看图计算,再组织学生说说三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练习八第11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进一步思考:如果不计算,你能比较出参加三项比赛的人数哪一项最多,哪一项最少吗?

四、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3)

教学内容:P41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例3的条形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3的条形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朵数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等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哪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 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说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指名列式,板书

提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要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又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空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要求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军邮票张数的2/7,也就是28张的2/7

三、练习

1、做练习八第12题

学生计算、填空,组织观察每组题目及结果,交流:每组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还是小?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呢?

2、做练习八第13题

启发学生利用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

3、做练习八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再要求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

4、做练习八第15、16题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

5、做练习八第17题

学生解答后,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 试”,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资源: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的是,的是。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的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打开书P45完成。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1)让学生说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会计算吗? 出示:×3=

4×=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分数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47例6及练一练,练习九第6——9题。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到学习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在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同时,发展他们数学思考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熟练进行分数连乘应用题的解答。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1)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刚的倍。()×=()一根绳子,剪去了。

()×=()梨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小明的邮票张数比小刚少。

()×=()

2、师:你们知道今年是我校建校多少周年吗?为了庆祝先锋小学十周年校庆,到时会有精彩的文艺节目汇演。大家都忙活起来了。这不大家做起了绸花。

出示:先锋小学同学为十周年校庆做绸花。四年级做了135朵。五年级做的朵数是四年级的,五年级做了多少朵?

(1)生读题。

师:五年级做了多少朵,你能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35×= 120(朵)答:„„

(2)师:你觉得题里最关键的是哪一句?(五年级做的朵数是四年级的),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是哪个数量?(3)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呢?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四年级做的朵数)

四年级:

师:我们刚刚说过是五年级做的朵数与四年级做的朵数比较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呢?(把四年级做的朵数平均分成9份,五年级做了这样的8份)那五年级做的朵数该怎样表示? 四年级

五年级:

(注意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6:先锋小学同学为十周年校庆做绸花。四年级做了135朵。五年级做的朵数是四年级的,六年级做的朵数是五年级的。六年级做了多少朵?

师:四年级、五年级的同学都开始动手了,我们六年级的同学当然也不能落后。

2、比较异同点,分析数量关系。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题和我们刚刚所做的题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多了一个条件,有三个数量,出现了两个单位“1”,有两个数量关系,问题不同了)师:你看的真仔细!这题有三个数量,出现了两个单位“1”,数量关系比较复杂。那你认为哪句话最重要呢?刚刚我们讨论过的含义,又表示什么呢?它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又把谁看作单位“1”呢?

师:你能具体说说这道题里的数量关系吗? 板书:四年级做的朵数×= 五年级做的朵数。五年级做的朵数×= 六年级做的朵数

3、画线段图

师:现在你能把三个年级做花朵数的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能)应该先画谁呢?(四年级做的朵数,这是第一个单位“1”)

(这时候可能有学生提出可以借用前面所画的线段图)

师:不错,我们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大家试试看!生独立完成。画完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演。

边画边问: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最后把线段图画完整)板演: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解决问题

(1)师:题目要求的是什么?(六年级做了多少朵)要求六年级做花的朵数,先要知道什么?(五年级做了多少朵)为什么?(六年级做的朵数是五年级的,只有知道了五年级做花的朵数,才能求出六年级做花的朵数)板书:(1)先求五年级做了多少朵?(2)再求六年级做了多少朵?

师:同意吗?说的真好。要求六年级做了多少朵就必须先知道五年级做了多少朵。五年级做花的朵数一个关键的中间量。(2)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名板演)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大部分学生能列分步算式解答,也有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每步的意思。

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启发学生说出综合列式,师板书;若没有,直接提示学生,这道题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师:这个算式里有两个分数连乘,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分数连乘应用题。板书课题:分数连乘应用题

教学分数的连乘。

师:分数连乘的算式该怎样计算呢?

(先鼓励学生试着做一做)觉得这个算式怎样算比较简单? 提示: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分步计算比较,这样做又有什么优势呢? 注意:列综合算式计算的格式。(提醒学生,做完后要检验)

小结

师:刚刚我们一起努力解决了这道分数的连乘应用题,相信在解答的过程中,大家会有很多体会。解决这类应用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总结:在解答分数连乘应用题时,要找准单位“1”,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问题,找出那个关键数量,以此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计算分数连乘的时候,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以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巩固练习

师:刚刚,大家都学的很认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人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练习九第6题

分小组完成。指名三人板演。练习九第7题

(1)学生读题。问:单位“1”是谁?题里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启发: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的人数?(3)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练习九第9题

(1)学生读题。问:单位“1”是谁?题里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你会解答吗?(2)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先比较,再计算。

出示:(1)先锋小学为了庆祝校庆将组织60人的铜管乐队,舞蹈队的人数是铜管乐队的,鲜花队的人数是铜管乐队的。舞蹈队和鲜花队各有多少人?

(2)先锋小学为了庆祝校庆将组织60人的铜管乐队,舞蹈队的人数是铜管乐队的,鲜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鲜花队有多少人?

(1)让学生先观察,比较两题的异同。(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师:第一题两句话的单位“1”相同,都是铜管乐队的人数,是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比较简单。第二题有两个单位“1”,铜管乐队的人数和舞蹈队的人数,数量关系相对复杂,是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解答这类实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找对单位“1”,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

四、总结反思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连乘应用题,老师非常开心,你能讲讲今天的学习感受吗?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分数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九的10---13题。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

2、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计算。

22×

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

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4、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米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重点练习。

1、练习九是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2、练习九学生先独立完成,订正结果后,再找规律。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练习九

独立完成后订正。

4、练习九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小结全课。

针对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完成上述各题。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P50页例7和练习十中的题目

教学目的: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n bsp;

×

=

=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7 下面的几个分数中,那两个数的乘积是1? 3/8 5/4 3/5 7/10 4/5 2/3 10/7 8/3(2)学生回答。(3)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3/8 和8/3互为倒数。可以说3/8 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4)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5)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归纳方法

(1)小组讨论:

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问: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 学生回答,并说原因。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3)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教学“练一练”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注意格式。然后请学生回答。

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

三、巩固练习。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做练习十第2题 指名口头回答。做练习六第3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做练习六第4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练习十5、6题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整理和练习1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的1---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可以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1)小组讨论。

①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②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③举例说说你能解决哪些勇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2)指名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练习与应用第1题

直接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练习与应用第2题

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练习与应用第3题

单位的换算。

4、练习与应用第4题

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引导学生审题后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1/4*5及6/5*5/4

5、练习与应用第6题

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6、练习与应用第8题

分数乘法应用题。

7、练习与应用第9题

分数连乘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讲讲算理。

三、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那些任务?你有问题吗?

四、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5题、第7题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整理和练习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探索与实践”活动,完成第53---54页的10、11题。并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题目略

2、计算。

5/12*9/10

34*10/51

10/21*12/25*7/8

3/20*14*5/7

3、解答应用题。

(1)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2)小强跑了1000米,小明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明的3/2,小军跑了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各题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与实践。

1、第10题

(1)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3)全班交流。

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的后一个数。

2、第11题

(1)学生按照要求涂色。

(2)进行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3)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答。

3、思考题。

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能发现什么规律?

(1)1/2-1/3=()/()

1/2×1/3=()/()(2)1/4-1/5=()/()

1/4×1/5=()/()

学生计算后先交流计算结果,然后让学生看看有什么规律。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

三、评价与反思。

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四、全课总结。

教师针对本课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对今后的学习提出改进措施。教学后记:()

四、分数除法

第一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1,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经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资源:1.小黑板2.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提问:量杯里有 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怎样 列式?为什么?(板书 ÷2=)

3、学生讨论: ÷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4、让学生交流想法:

(1)把4个单位一平均分成2分,用分子4÷2,分母还是5。

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这样算的算理。

(2)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是求升的是多少,所以 ÷2就可以用×,结果是。谁能再说一说,除以2为什么可以用×来计算?是2的什么数?(倒数)

二、教学“试一试”。(1)提问:如果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怎样列式?(板书:÷3)

(2)÷3怎么计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算出得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三、总结方法。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怎样算比较方便?

四、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得数。(2)做“练一练”第2题。

练习后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3)做“练一练”第3题。

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想怎么算的。(4)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以整数怎样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分数的分子直接除以整数?

六、作业

练习十一第1、3、4题。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

2、例3,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资源: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3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指名读题,并要求口头列式。

追问:为什么用4÷2来计算?

明确:要求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看能分成几份。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各自列式计算,指名说说列式的依据。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追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明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个分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谈话:请大家观察这道算式,它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3、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4÷是几?

板书:4÷=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4、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让学生操作后明确:4÷=12 4÷=16

(3)出示:4÷=4×()

4÷=4×()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3.想一想:4÷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2.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练习十一第9~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9/10÷3/10 =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9/10÷3/10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9/10×10/3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9/10÷3/10

=9/10×10/3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3/5,看看3/5里有几个1/5,有几个3/10,再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1/乙(乙≠0)

二、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

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十一第11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4、讨论练习十一第12题: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9、13、14题。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除法简单应用题(1)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 =小瓶里的果汁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600÷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 升。

× =600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 =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 =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 ”和“黑兔是白兔的 ”各表示什么意思?(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作业:

练习十二第2、3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分数除法应用题(2)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二第4~8题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

÷

÷

÷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 ②一桶油,用去了

(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方法同上。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5题。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各自解答,并指名板演。

2、做练习十二第6题。

10小时行了全程的,表示什么意思?

提醒:10小时行的时间相当于全程所需时间的。

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3、分析练习十二第7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三、作业:

练习十二第7、8题。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的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9~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资源: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①如果先求3盒一共有多少升,怎么想?怎么算?

板书: =(升)

÷ =8(杯)

②如果先求一盒能装几杯呢?

板书: ÷ =(杯)

×3=8(杯)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

÷ ×3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4.教学“试一试”。

(1)出示: ÷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

÷ ÷ = ×()×()=()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1)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练习

1.做“练一练”:计算。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解得又对又快。2.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作业

练习十二第9、10、11题。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响相应的计算技能。

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举例说一说。

二、基本练习1.直接写得数。

(1)各自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别怎样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

(1)分别画出第5、6、7三题的关键句,并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2)第5题可以怎么解答?第6题呢?

(3)第7题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四、作业:第5、6、7题。

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2)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与实践”活动,完成第8~9题,并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4、学会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情感与态度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1)联系分数的意义。

(2)画图理解。(3)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

3、实践:分析讨论第9题。

(1)出示第9题,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三、作业:写一份本单元的反思小结。()

五、认

第一课时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p68-p70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项。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和求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同除法、分数的区别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实物图

2、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相差关系

倍数关系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对两个数量用除法比较的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板书课题)

1、教学比的意义。

(1)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板书(2)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3)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

指出 :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那个数量与那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4)出示试一试。

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如果把内中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

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明确:900:15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3、学习比的写法和各部分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教师示范写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2)师说明: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比。

(3)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p53的前五节内容。(4)提问:比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4、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项目

相互关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结合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小结:

⑴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衩除数,相娄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⑵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相法。

三、巩固深化

1、练一练

2、练习十三1~5题

四、课堂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第68~70页的内容,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p70~71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填空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1)学生填表

(2)体温: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18

1.8:0.09(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2)化简(2)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师:把71页练一练填完整

2、做练习十三8

3、出示:

选择

(1).1千米∶20千米=()

A

1∶20

B 1000∶20

C 5∶1(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A

20∶21 B 21∶20

C 7∶10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比的意义和性质练习

教学内容:第74页

练习十三第9~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说出一个比的具体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1、比的意义。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3、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

2、口答:灵活提问,用不同的方法说说每句话的含义。(1)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2)公鸡只数和母鸡的比是2:5(3)汽车速度和火车的比是8:9(4)杨树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的比值是1.5(5)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5

3、做练习十二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5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5(1)提问:3: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还可以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

①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③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解答例5。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

30× 方法

三、30÷(1+)

方法

四、30÷(1+)

(3)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

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也可以让学生涂一涂,进行验证。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出示试一试。

提问:1:2:3表示哪几个数量之间的比?一共有6份,三种颜色的方格数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大家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说解题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

3、归纳(讨论)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4)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备课

一、学情分析

全年级共有学生 50 人,其中男生 28 人,女生 22 人。通过五年的教育培养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也有个别学生不能遵守纪律,学习缺乏自觉性,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不高,所掌握的品社学科的知识不牢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4 个单元和1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中“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方面的内容。本册教材共安排17课。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腾飞的中国”和第三单元“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为教学重点。第二单元“缤纷的世界”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珍爱生命的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2、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合自信心。

3、加深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合丰富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合欣赏它们的态度。

4、感受世界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增强对世界的亲近感。

五、教学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成,为学生 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

3、注重与语文等学科的紧密联系。

第一单元 “ 腾飞的中国”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及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情况,了解新中国科技和体育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在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设置<<废墟上崛起汽车城》(2课时)、《春天的故事》(2课时)、《盛开的紫荆花》(2课时)、《“神舟”飞天》(3课时)、《2008相聚北京》(3课时)。教学准备

1、新中国伟大成就的各种资料;

2、《春天的故事》录音带;

3、收集有关香港、澳门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

4、“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有关资料。

1、废墟上崛起汽车城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和发展。

2、了解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3、能采用多种形式探究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4、感受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采用多种形式探究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教法学法:

分组探究

教学准备:

1、搜集国产汽车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搜集关于新中国伟大成就的各种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汽车博览会

1、导入:如今,马路上的汽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了,有的同学家里也有了汽车。今天,咱们就来开一个汽车博览会。

2、学生展示介绍-----我最喜欢的汽车、我与汽车的故事。

3、国产汽车大家谈

二、我们来探寻

1、导入:看到这些形形色色的汽车在马路上奔驰,大家都感到很振奋。可是,你知道新中国的汽车工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

2、我们来探究:

(1)阅读课本资料,合作探究(2)教师适当补充有关材料(3)交流整理,探寻原因

三、小记者在行动

1、导入: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想通过哪些资料,怎样来了解这些变化?

2、示范引导,提供帮助

3、自由组队,合作交流

四、小小故事会

1、《红旗渠》故事赏析

2、探寻原因:为什么旧中国不能实现这些奇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给了人民什么力量?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废墟上崛起汽车城

国产车: 红旗 上海大众 广州本田 发展历程: 1956.7.13 解放牌 1958 红旗牌轿车

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

2、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式成。

3、探究深圳被称为“一夜之城”的原因。

4、能在地图上找到深圳、经济特区及沿海、沿边开放城市的位置。

5、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

2、了解对外开放的政策。教法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春天的故事》录音带,邓小平同志南巡的录像资料或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春天的故事》 邓小平故事会

2、展示资料,探究交流

3、小结升华: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做简要小结,画龙点睛,深化认识。

二、经济特区面面观

1、阅读资料,探究交流。什么是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了解开辟经济特区的目的和特区发展状况。

2、查看《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位置图》

3、走进深圳。

(1)现代深圳图片展。

(2)阅读探究:深圳是如何发展起来的?(3)总结升华:深圳飞速发展的原因?

三、改革开放成就展

1、家乡的变化

小组交流小调查内容

2、放眼祖国,看变化

交流收集资料,谈祖国变化的成就。

1、读数字,看变化。查看课本柱形图,结合实例谈感受,并结合变化找原因。

五、放飞想象,谈憧憬。

说一说20年后我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板书设计 春天的故事

邓小平总设计师

经济特区 厦门 深圳 汕头 珠海 改革开放 成绩显著

教学反思:

3、盛开的紫荆花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澳门回归时的盛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香港澳门被侵占的屈辱历史。

3、知道“一国两制”及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

4、了解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的巨大变化。

5、知道祖国的繁荣强盛是香港、澳门回归的强有力保证。

教学重难点:

1、“一国两制”

2、香港、澳门回归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香港、澳门的网站、图片和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国广东省出江口东侧,一个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地方就是香港,那里盛开着美丽的紫荆花。让我们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探询她的故事吧。

二、香港大家谈:

分组交流整理资料:香港回归——苦难历程——艰难回归路——繁荣的香港

1、香港的回归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2、香港是怎样被分割出去的。

3、国家为解决香港问题做了哪些工作?回归后的香港发展的怎样?香港顺利回归的原意是什么?

三、一国两制

1、了解“一国两制”

2、“一国两制”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

3、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含义。第二课时

一、走进聪明屋

1、澳门区旗、区徽的含义。

2、澳门是怎样回归的?

3、澳门印象谈

4、回归大论坛:屈辱的历史——回归之路——回归掠影

5、总结升华、畅想未来。(了解和认识台湾以及我国对台政策。)板书设计 盛开的紫荆花

香港 1997.7.1(回归)紫荆花

祖国强大

澳门 1999.12.20(回归)莲花

教学反思:

4、“神舟”飞天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的情况

2、知道我国成功研制的“两弹一星”及为此做出的贡献的科学家。

3、了解人类不断向太空进军的情况

4、知道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教学重难点:

“神舟”五号升空和成功返回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法学法

探究教学法

教学准备:

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有关资料和我国航天事业、两弹一星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精彩回放,激情导入

1、导入:播放神五升空的录像

2、交流感受,引出探究问题。

(1)神五怎样升空和返回的。(2)人们为什么而高兴。

二、探究神舟航天之旅

1、交流资料,探究神五发射回收过程

2、探究中国的航天之旅。

三、小小故事会

讲杨利伟和航天人的故事,感受他们为祖国航天事业献身的精神。

四、结合实际,畅谈意义

1、为什么举国上下欢呼雀跃?

2、感受“神五”飞天的意义

3、了解神七飞天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两弹一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大成果。

二、两弹一星大家谈

1、了解两弹一星。

2、探究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

3、了解研制意义,深化认识。

三、两弹一星功勋榜:了解邓稼先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的事迹。

四、探究人类的太空之旅

A、交流人类航天的历史 B、交流人类登月的历史

阿姆斯特朗——登月第一人。加加林——前苏联。C、了解中国的登月计划

五、了解我国的其他科学成就 A、1965.9 人工合成胰岛素

B、2000.9 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 C、2002.1 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牛

D、2004.6 曙光<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4000A超级计算机服务器

板书设计 “神舟”飞天

“神五” 杨利伟 2003.10.15 “神六” 费俊龙 聂海胜

两弹一星 核弹 氢弹 人造卫星 钱学森 邓稼先 教学反思:

5、2008相聚北京

学习目标

1、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有关知识

2、了解新中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3、了解奥运会的有关知识

4、知道参加全民健身运动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和祖国体育代表团所取得的成绩。教法学法:

分组探究,自由合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申奥历程

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我们取得了51金21银28铜的好成绩。那么同学知道我们是怎样取得这次奥运会的举办权的吗?

1、交流探究北京申奥的过程及申奥成功的意义。

2、了解北京奥运会的理念以及会徽的含义

二、奥运知识我知道

1、奥运会标志的意义

2、奥运会的来历、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宗旨

3、中国奥运成就展

4、总结升华,激发情感(从体育强国看祖国的腾飞)

三、全民健身,提高民族素质

1、我喜欢的体育运动

A、学生谈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说明原因。B、结合实际谈体育锻炼对人们身心发展的益处

2、全民健身谈

A、了解全民健身计划 B、探究全民建身意义

C、学习制定适合自己的健身计划 板书设计 2008相聚北京

2001.7.13 申奥成功(新北京 新奥运)奥运精神 更快 更高 更强 主要宗旨 和平友谊进步

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缤纷的世界”单元备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各地传统民居的特点、世界现代建筑的风采以及影响建筑风格的气候、地形、文化等各种因素;了解世界上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2、知道我国不同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了解汉字发展变化及其独特的书法艺术;认识我国方言的地位和影响。

3、知道人们的服饰具有多样性;了解我国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饮食习惯,懂得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安排4个活动主题:6.风格各异看建筑;7.妙趣横生话语言;8.异彩纷呈说服饰;9.丰富多彩谈饮食(计5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各地不同民族居住房屋的图片资料;

2、搜集方言和方言小故事;

3、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地方饮食的文字资料。

6.风格各异看建筑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地传统民居的特点

2、认识我国各种各样的古代建筑

3、了解世界现代建筑的风采

4、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了解世界上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了解认识我国各种各样民居的特点和建筑 教法学法:

分组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家乡建筑美

1、学生介绍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建筑。

2、学生谈家乡标志性的一些建筑。

3、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总结家乡的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二、各地民居样式多

1、学生搜集我国各地民居情况展示。

2、学生谈感想。

3、教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风俗文化各不相同,建筑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建筑都是人们为了适应居住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生活得需要,都是我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建造的独具特色的住所。

三、周游世界看建筑

1、展示古今中外有代表性建筑资料。

2、学生谈感想。

3、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建筑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

4、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

四、我是小小建筑师

为家乡设计一座未来的住宅或标志性建筑

板书设计 风格各异看建筑

北方 院廊式 南方 天井式 黄土高原 窑洞

类型众多 傣族 竹楼 苗族 吊脚楼 蒙古族 毡包

教学反思:

7.妙趣横生化语言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不同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知道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字。

3、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及其独特的书法艺术。

4、能通过讨论交流认识我国方言的地位和影响。

5、能够用多种方法搜集信息。教学重点:

我国不同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及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字为本课重点。

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方言和方言小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各地的方言对话,学生尝试学习几种方言对话。

二、讨论方言的利与弊

三、资料展示:我国各民族语言情况、方言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四、语言文字大家谈

1、教师提问: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哪些国家的语言?(2)你会说哪个国家的语言?

2、播放视频,感受语言的差别:

(1)帕瓦罗蒂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我的太阳》(2)俄罗斯影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日语动漫

3、讨论交流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那一种?(2)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预言师哪一种?(3)被联合国最为工作语言的是哪几种(4)世界语是怎么会事?

(5)了解认识多种多样的世界语言有什么作用?

4、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文字有那么大的差别?这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书法艺术欣赏会

1、课件展示:文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大书法家作品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苦笋帖》

2、学生书法作品展示

3、教师小结。板书设计 妙趣横生话语言

汉语方言 北方吴 湘 赣 客家 粤 闽

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 英 法 俄 西班牙 阿拉伯

教学反思:

8.异彩纷呈说服饰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的服饰具有多样性

2、了解我国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

3、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服饰的特点

4、探究影响服饰风格的历史、环境、文化等各种因素

5、能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服饰差异

6、懂得世界上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服饰特点。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查找搜集自己喜爱的几种少数民族服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各民族载歌载舞的录像,引出问题:你能从录像中发现那些民族同胞的影子?根据什么?

2、少数民族服饰知多少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有关少数民族服饰的资料。

(2)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片段,使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了解和认识。

(3)重点学习几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群体

苗族: 挽髻 配多种银饰

蒙古族: 宽袍阔衫 束裤腿

傣族: 窄袖短衣 彩色筒裙

朝鲜族: 白衣民族之雅称

维吾尔族:戴圆形或六角形小帽

藏族: 长袍 腰带 皮帽 高靴

满族: 旗服 高底鞋

3、探究身边人们的衣着特点

(1)交流对身边人们职业,季节,年龄等衣着情况的调查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现代人的衣着特点:美观、时尚、多样、舒适、实用、自然、大方等。

(3)引导学生对唐装重点介绍

4、世界服饰博览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世界服饰的材料

(2)播放课件:展示反映亚、欧、非、美、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名族服饰图片

(3)服饰习俗大家谈:通过学习和研究,探究不同服饰习俗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对不同民俗文化的尊重之情

5、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异彩纷呈说服饰

多种少数民族服饰 唐装(中国)和服(日本)

教学反思:

9.丰富多彩谈饮食

教学目标:

1、知道家乡一些有名的风味小吃。

2、了解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饮食习俗。

3、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的饮食习俗。

4、能比较、分析不同地区、民族、国家饮食习俗的差异性。

5、懂得世界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教法重点:

了解我国不同民族、地区和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饮食习惯。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家乡一些有名的风味小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调查

1、教师提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吃饭,你们都喜欢吃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在我们家乡啊,也有一些有名的小吃,你们调查了吗?下面大家

交流一下

二、我的探究

1、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我们家乡的风味小吃知道的真不少!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有不同的风味小吃,你们搜集了那些资料?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3、教师提问:你了解到我国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4、学生讨论回答。

三、说一说:

1、教师谈话:我们知道了我国的饮食特点,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什么养的饮食习俗呢?让我们继续探究一下吧。

2、教师调查统计:

(1)你是否喜欢吃汉堡包等洋快餐?为什么?(2)你每月吃几次类似的食品?

3、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分餐制的特点。

二、议一议

1、教师提问:

(1)我国的饮食习惯和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有什么不同?(2)和残值和分餐制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3)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饮食习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异?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

3、教师小结。板书设计丰富多彩谈饮食

中国 合餐制 新疆-手抓饭 天津-“狗不理”包子 云南-过桥米线 山东-煎饼卷大葱

西方 分餐制 汉堡 热狗 比萨饼 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

第三单元 “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及现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2、知道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和重要意义;知道在经济活动与人交往中要讲规则,讲诚信。

3、了解当地有哪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哪些产品(进口)和外资企业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4、了解身边有哪些外国朋友,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情况和日益密切友好往来及其带来的影响。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包括4课内容:10 重走丝绸之路;11 走进世贸组织;12蔬菜远航;13 架起友谊的桥梁。(计5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古代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调查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3、搜集当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外国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的相关资料、4、周恩来总理参加亚非万隆会议的图片资料。

10、重走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探究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使用。

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

3、了解现代丝绸之路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探究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链接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漫谈丝绸之路

1、展示资料,交流探究: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进行资料知识点的补充总结,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楼兰古城。

2、学生讨论

(1)想一想为什么这条路被称作“丝绸之路”?

小结: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故事会:

(1)玄奘游印度(2)郑和下西洋

4、总结提高,深化认识

二、走进现代丝绸之路

1、导语: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把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古代丝绸之路。那现代丝绸之路指的是什么?它在那里?

2、交流资料,丰富认识:

3、学生讨论:新亚欧大陆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4、了解新亚欧大陆桥的沿海港口

(1)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之一的山东日照港(2)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3)荷兰的鹿特丹港

5、新亚欧大陆桥的作用是什么?

6、拓展延伸:查资料了解有关航海节的情况。板书设计 重走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现代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

对外友好使者 张骞 出使西域

玄奘 西游古印度

郑和 下西洋 教学反思:

11、走进世贸组织

教学目标

1、知道世贸组织这一国际组织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

2、简要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和重要意义。

3、知道在经济活动、与人交往中要讲规则、讲诚信。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和重要意义。教法学法

讲述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我国加入世贸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世贸组织

1、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内容。

独立于联合国 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 最高决策机构是部长级会议 重要宗旨:保证各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利益

2、了解我国入世时的有关事宜。

2001年11月 第四届部长级会议 卡塔尔的多哈

3、为什么我国要加入世贸组织? 获利

二、入世带给我们什么? 整理资料,自我研究论证 引导交流,教师小结 畅谈收获:

可以使大量外国产品进入中国,促进中国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加入世贸组织,带给我们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增强质量意识,遵守规则,善用规则。板书设计 走进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 中国第143个 140多个成员 从中受益 总部 瑞士日内瓦

--

双 赢

教学反思:

12、蔬菜远航

教学目标

1、了解当地有哪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调查了解有哪些进口产品和外资企业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3、简要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蔬菜博览会见闻为教学难点。进口产品知多少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小组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当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外国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蔬菜博览会见闻:

山东寿光的蔬菜为什么能走出国门远销世界呢?待问题浏览课文并交流资料

1、学生汇报交流:蔬菜远航及其意义。

2、教师小结:我国优质环保的绿色蔬菜走出国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二、走出国门创市场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还知道有哪些产品出口国外吗?组内交流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的很多产品走出国门,方便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三、“洋”产品在中国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洋产品有哪些?

1、学生小组交流

2、总结:这些洋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生活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四.拓展活动

我能为家乡走出国门的产品做什么? 板书设计 蔬菜远航

蔬菜博览会 促进交流合作 走出国门(----)来自异国他乡(------)

教学反思:

13架起友谊的桥梁

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有哪些外国朋友

2、了解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情况

3、探究日益密切的友好往来及其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及其带来的影响。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紧密,跨越文化、寻求共赢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那我们怎样才能让中国和世界通过友谊共同牵手呢?

1、学生交流对友谊的感受

2、学生交流对中国和世界之间通过什么方式建立友谊?

二、小组探究,资料交流探讨

A、你身边有没有外国朋友来中国工作。学习。生活?

B、你出境旅游吗?你还了解哪些出入境旅游的情况?说明了什么? C、播放熊猫出访

三、确定形式,展示交流

1、各小组依据资料特点,选择适当展示形势。

2、各小组展示交流感受。

3、谈增进国家友谊的例子。

四、指导学生继续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发展。努力从自身做起,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的名人名言

2、搜集增进国家友谊的实例 板书设计 架起友谊的桥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土地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中法文化年

平等互利 2003 2004

和平共处 教学反思:

单 元 总 结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知道抵制不良习惯是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用实际行动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了解吸毒对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的严重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应该远离毒品。了解我国有关禁毒的法规和国际社会采取的一些禁毒措施。

3.知道赌博的危害,了解我国有关禁止赌博的法律法规,知道赌博是违法行为。4.了解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知道未成年人犯罪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懂得守法光荣,违法可耻。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4快内容:《别吸烟了》(1课时)、《远离毒品》(1课时)、《抵制赌博》(1课时)《小小法庭》(1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烟、酒危害健康的资料; 2.调查了解关于毒品危害的事例;3.搜集有关赌博的危害,赌博犯罪以及禁止赌博方面的资料;4.搜集常见的法律宣传用语。

14、别吸烟了

教学目标

1、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

2、知道抵制不良习惯是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3、能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吸烟、酗酒的危害,能用实际行动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吸烟、酗酒的危害。

难点:宣传吸烟、酗酒的危害及抵制。

教法学法

讲述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搜集烟、酒危害健康的资料(图片、文字)教学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周围的人群中存在着哪些社会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

2、不良行为和习惯对社会、家庭、个人带来哪些危害呢?让我们从吸烟谈起吧!

二、讨论:吸烟的习惯好不好

1、提出问题:

(1)你周围的人有吸烟的吗?(2)哪些场合吸烟最多(3)吸烟的习惯好不好?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

三、交流资料:吸烟、酗酒的危害

1、吸烟为什么危害人体健康?

2、吸烟会给人体带来哪些疾病?

3、被动吸烟有哪些危害?

4、一次性大量饮酒有什么危害?

5、经常大量饮酒有哪些危害?

6、少年儿童饮酒有什么危害?

四、故事交流

交流搜集到得有关烟、酒危害的小故事。

五、学习法律,深化认识

1、吸烟、酗酒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拒绝吸烟、酗酒等不良诱惑,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然后再去劝说身边的人。同时,我们还要利用一切手段,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

2、资料展示并提问:

(1)面对吸烟、喝酒等不良诱惑,我们该怎样做?

(2)为了使我们免受不良诱惑的侵蚀,成年人应该怎样做?

15、远离毒品

活动目标

1、了解吸毒对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的严重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应该远离毒品。

2、了解我国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了解国际社会采取的一些禁毒措施。

3、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能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毒品的危害。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关于吸烟、酗酒的危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探究毒品的危害。

二、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组内交流资料

2、提出问题 A、什么是毒品

B、毒品有哪些种类 C、毒品有什么危害

3、阅读资料,讨论交流

A、为什么说毒品“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B、了解鸦片战争

C、毒品摄入体内,能造成哪些危害 D、长期吸毒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4、深入探究,提高认识

1、为了消除毒品的危害,国际上采取了哪些禁毒措施

2、阅读资料卡

A、每年的哪一天是国际禁毒日?

B、维也纳国际禁毒大会提出的禁毒口号是什么? C、联合国确定国际禁毒日的目的是什么?

3、阅读:缉毒英雄明正彬考虑我们应该向明正彬学习什么?

三、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讨论:我们少年儿童能为禁毒做些什么?

2、交流有关宣传禁毒的口号和社会上流传的有关毒品危害的俗语等

16、抵制赌博

活动目标

1、知道赌博的危害,了解我国有关禁止赌博的法律法规,知道赌博是违法的行为。

2、能采取多种形式探究赌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3、能抵制赌博,能采用多种形式宣传赌博的危害

4、培养守法意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和吸毒一样,赌博也是社会上的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人们历来都把赌博称为社会的一大毒瘤。为了保证社会的繁荣安定和人民生活健康向上,我们必须动用一切力量抵制赌博。

二、讨论交流,初步认识 A、什么是赌博

B、赌博有哪些危害 C、案例分析 D、教师小结

三、学习法律,深入理解

1、赌博罪是怎样界定的

2、犯赌博罪要受怎么样的惩罚

3、补充相关资料

4、教师小结

四、巩固认识,知道行为

1、面对赌博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2、互相交流好的做法

3、教师小结

17、小小法庭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

2、知道未成年人犯罪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

3、知道知法守法的重要意义,懂得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4、学习用法律保护自己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国家是怎样用法律武器制裁违法犯罪的呢?让我们走进小小法庭了解一下吧

二、体验感悟,理解法律的尊严

1、法庭是怎样审理案件的

2、法庭审理刑事案件的一般程序

3、谈谈对法律的意识

三、交流法律用语,深化守法意识

1、交流搜集道德法律用语

2、谈谈对法律用语的理解

3、学生需要知道的有关少年儿童的法律法规

四、我的收获

1、说说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

2、将自己感兴趣的法律知识记录下来

五、小小法庭 法庭模拟表演

板书设计: 17 小小法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学反思:

下载【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苏教新版全册)(合集五篇)

    第1课 初识“WPS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WPS窗口的组成,了解WPS的启动方法、新建文档的方法及WPS文档的保存方法。 2、掌WPS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3、形成利用......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苏少版)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苏少版) 第一单元《七彩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迎宾曲》 2.唱:《唱着跳着走近你》 教学目标 . 学唱歌曲《唱着跳着走近你》。能用朝气蓬勃的歌声表......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精品

    新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1、白帆 教学内容: 1、新学年序言。 2、综合训练:发声练习。 3、歌曲“白帆”曲谱。 教学目标: 1、进行三声部的发声练习,要求韵母转换连......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六年级美术上册(十一册) 教案 (2 年度第二学期)教者: 第1课 祖国在我心中 教学程序 1、欣赏导入: 欣赏几个校园黑板报,了解黑板报的用途。 2、师生小结:黑板报可以美化教室和校园,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使用工具》 【教学反思】: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 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时间 : 1 课 时 课业类型 :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

    六年级美术教案上册全册

    潭东镇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刘开连 第一课中外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使学生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