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32_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常是借助直角坐标系来定义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更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因此,要重点地体会、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又进一步研讨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诱导公式
(一),这既是对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也是为学习后续内容做了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三角函数推广的必要性,经历三角函数的推广的过程,增强对数的理解能力.
2.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与研究三角函数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诱导公式
(一),并能初步应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任务分析
在初中,我们只是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现在学习的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的对象从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从四种三角函数增加到六种三角函数.定义的媒介则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了便于学生体会和理解,突出定义适用于任意角,通常要把终边出现在四个象限的情况都画出来(注意表示角时不用箭头),学习时,必须弄清并强调:
这六个比值的大小都与点P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只与角的大小有关,即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符合函数的定义,从而归纳和总结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对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和诱导公式
(一),可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讨论和归纳,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情景设置 了当α
初中我们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们都是以锐角为自变量,由其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为函数值,并且定义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三角函数.这节课,我们研究是一个任意角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初中,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借助直角三角形来定义的.如图32-1,在Rt△ABC中,现在,把三角形放到坐标系中.如图32-2,设点B的坐标为(x,y),则OC=b=x,CB=a=y,OB=,从而
即角α的三角函数可以理解为坐标的比值,在此意义下对任意角α都可以定义其三角函数.
二、建立模型
一般地,设α是任意角,以α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以角α的始边的方向作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xOy.P(x,y)为α终边上不同于原点的任一点.如图:
那么,OP=,记作r,(r>0). 对于三个量x,y,r,一般地,可以产生六个比值:.当α确定时,根据初中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可知这六个比值也随之相应的唯一确定.根据函数的定义可以看出,这六个比值都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分别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函数,记为
称之为α
对于定义,思考如下问题:
1.当角α确定后,比值与P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2.利用坐标法定义三角函数与利用直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3.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有意义吗?为什么?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P(-2,3),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思考:若P(-2,3)变为(-2m,3m)呢?(m≠0)2.求下列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注:强化定义. [练习]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下列各点,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1)P(3,-4).(2)P(m,3). 2.计 算.
(1)5sin90°+2sin0°-3sin270°+10cos180°.
四、拓展延伸
1.由于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角函数可以看成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如sina=,不论α取任何实数,恒有意义,所以sina的定义域为{α|α∈R}.类似地,研究cosa,tana,cota的定义域.
2.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x,y,r在不同象限内的符号,研究sina,cosa,tana,cota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3.计算下列各组角的函数值,并归纳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1)sin30°,sin390°.
(2)cos45°,cos(-315°).
规律: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即sin(α+k360°)=sina,cos(α+k·360°)=cosa,tan(α+k·360°)=tana,(k∈Z).
五、应用与深化 [例 题]
1.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2.求证:角α为第三象限角的充要条件是sinθ<0,并且tanθ>0. 证明:充分性:如果sinθ<0,tanθ>0都成立,那么θ为第三象限角.
∵sinθ<0成立,所以θ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也可能位于y轴的负半轴上. 又∵tanθ>0成立,∴θ角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一或第三象限. ∵sinθ<0,tanθ>0都成立,∴θ角的终边只能位于第三象限.
必要性:若θ为第三象限角,由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知sinθ<0,tanθ>0. 从而结论成立. [练习]
1.设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问:在sina,cosa,tana,tan取负值?为什么?
中,哪些三角函数可能2.函数的值域是 ____________ .
点 评
这节课在设计上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①前后知识的联系,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初中所讲“0°~360°”的情况逐渐过渡到“任意角”的情况,讲清了推广的必要性及意义.②注重了知识的探究,如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及诱导公式
(一).这里由学生自己去研究,讨论,探索得出一般性结论,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强化了自主学习的意识.③注意了跟踪练习的设计.
例题典型,练习有层次和变化,巩固知识到位.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实用较强,形式又不乏新颖的较好案例.
第二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研究的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曾经研究过锐角三角函数,其研究范围是锐角;其研究方法是几何的,没有坐标系的参与;其研究目的是为解直角三角形服务。以上三点都是与本课时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发挥其正迁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能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具体的角的各三角函数值;能根据定义探究出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方法与过程目标:在定义的学习及概念同化和精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分析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定义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难点:引导学生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同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定义。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六、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为了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定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与它的终边上点的坐标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数形结合地进行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景
1.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如图(课件2)在直角△ABC中,∠B是直角,那么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2.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问题2:在上节教科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现在所说的角可以是任意大小的正角、负角和零角.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该怎样定义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函数.
师生活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能不能继续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以此来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在上节教科书中,将锐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时,我们是把角放在哪里进行研究的?
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
(3)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呢?
(4)终边是OP的角一定是锐角吗?如果不是,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定义吗?如图3,如果角θ的终边不在第I象限又该怎么办?
问题3:大家现在能不能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师生活动:由学生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教师进行整理.
问题4:你能否给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弧度制下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定义求定义域,既完善了三角函数概念的内容,同时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学生求出定义域,教师进行整理. 例1:(题目在课件8中)
设计意图: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变式,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定义求不同情况下函数值的问题,进而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加强定义应用中与几何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练习(在课件9中)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加强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4.小结
问题5: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直接相关,初中我们是利用直角三角形边的比值来表示其锐角的三角函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虽然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推广,但它与解三角形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你能再回顾一下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吗?
设计意图: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作业设计:
教科书P106习题1.2题.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三角函数定义应用的几个方面,从教科书中选择作业题.试图通过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并从中评价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理解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及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义:
1.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
2.情景设计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引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同时能够揭示函数的本质。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和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第三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会宁县第二中学数学教研组
曹蕊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研究的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曾经研究过锐角三角函数,其研究范围是锐角;其研究方法是几何的,没有坐标系的参与;其研究目的是为解直角三角形服务。以上三点都是与本课时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发挥其正迁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能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具体的角的各三角函数值;能根据定义探究出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方法与过程目标:在定义的学习及概念同化和精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分析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定义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难点:引导学生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同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定义。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六、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为了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定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研究任意角与其终边和单位圆交点坐标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数形结合地进行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景
1.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如图1(课件中)在直角△POM中,∠M是直角,那么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O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2.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问题2:在上节教科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现在所说的角可以是任意大小的正角、负角和零角.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该怎样定义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函数.
师生活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能不能继续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以此来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在上节教科书中,将锐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时,我们是把角放在哪里进行研究的?
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
(3)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定义任意角θ的三角函数呢?
(4)终边是OP的角一定是锐角吗?如果不是,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定义吗?如图3,如果角θ的终边不在第I象限又该怎么办?
问题3:大家有没有办法让所得到的定义式变得更简单一点? 设计意图:为引入单位圆进行铺垫.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后,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时,可启发他们思考下列问题:
我们在定义1弧度的角的时候,利用了一个什么图形?所用的圆与半径大小有关吗?用半径多大的圆定义起来更简单易懂些?
问题4:大家现在能不能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借助单位圆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师生活动:由学生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教师进行整理. 例1:(题目在课件中)
设计意图: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变式,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定义求不同情况下函数值的问题,进而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加强定义应用中与几何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5:你能否给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弧度制下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定义求定义域,既完善了三角函数概念的内容,同时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学生求出定义域,教师进行整理. 问题6:上述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定义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三种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的变化规律,并从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例2:(题目在课件中)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解决,熟悉和记忆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在完成本题的基础上,可视情况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作变式训练.
问题7:既然我们知道了三角函数的函数值是由角的终边的位置决定的,那么角的终边每绕原点旋转一周,它的大小将会怎样变化?它所对应的三角函数值又将怎样变化?
设计意图:引出公式一,突出函数周期变化的特点,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师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讨论完成. 例3:(题目在课件中)
设计意图:将确定函数值的符号与求函数值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通过应用公式一解决问题,让学生熟悉和记忆公式一,并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例
4、例5(题目在课件中)3.练习(在课件中)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熟悉和记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公式一,以及求三角函数值,加强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4.小结
问题8: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直接相关,初中我们是利用直角三角形边的比值来表示其锐角的三角函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虽然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推广,但它与解三角形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我们是利用单位圆来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借助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我们建立了角的变化与单位圆上点的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来表示圆心角的三角函数.你能再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借助单位圆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吗?
设计意图: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作业设计:
教科书P.24习题1.2A组第6、8题.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三角函数定义应用的几个方面,从教科书中选择作业题.试图通过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并从中评价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理解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及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义:
1.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
2.情景设计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引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同时能够揭示函数的本质。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和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第四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A版)第12页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例如单调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
第二、注重三角函数模型的运用即运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和描述周期变化的现象(周期振荡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在三角函内容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
其一: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并建立起三角函数的模型;
其二: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并通过问题的探究,体验“数学是过程的思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摩天轮的情景问题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具体设计如下:
OPA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ho,它的直径为2R,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t秒呢?
图1 【设计意图】: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这个数学模型很好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交,也能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地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三角函数过渡,揭示函数的本质。
第二部分——复习回顾锐角三角函数
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分析】:作图如图2很容易知道:从起始位置OA运
BNOMPA图2 H动30秒后到达P点位置,由题意知AOP300,作PH垂直地面交OA于M,又知MH=ho,所以本问题转变成求PH再次转变为求PM。
要求PM就是回到初中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锐角的三角函数。问题2:锐角的正弦函数如何定义?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容易得到
sin|MP||MP||MP|Rsin|PH|h0Rsin |OP|Rhh0Rsin
所以学生很自然得到“过了30秒后,过了45秒,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
Ph1h0Rsin300 h2h0Rsin450
【教师总结】:t0在锐角的范围中,OaYMPOMAXhh0Rsint0
第三部分——引入新课
问题3:请问t的范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能不能猜想
Bhh0Rsint0?
【分析】: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把锐角的正弦推广到任意角的正弦。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任意角的三函数角函数。
问题4: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P(xP,yP),能你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吗?能否也定义其它函数(余弦、正切)?
【学生自主探究】:sin|MP|yP R|OP|cos|MP|yP|OM|xP,tan |OP|R|OM|xP问题5: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 【分析】:先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三角函数值不会随着终边上的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与角有关系。
通过摩天轮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
问题6:大家根据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能否也给出第二象限角的定义呢?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上面已知知识得到sin|MP|yP R|OP|PxyO学生定义好第二象限角后,让学生自己算出摩天轮座舱在第150秒时,离地面的高度h?
通过摩天轮知道:
图3hh0Rsin1500h1h0Rsin300
由此得到:sin15001 2【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让学生检验sin正确?
问题7:sin|MP|yP在第二象限角是否R|OP||MP|在第三象限角或第四象限能成立吗? |OP|【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模型,检验定义是否正确,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正、负符号的偏差。
(可以让学生取t210,从而hh0Rsin2100,得到sin2100=这与sin|MP||MP|不相符,实际上是sin)|OP||OP|1,发现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个模型知道如何在某些范围内如何计算自已此时离地面的高度,用数学模型hh0Rsint0来表示,当摩天轮转动,角度的概念也不知不觉地推广到任意角,对于任意角的正弦不能只是依赖于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的长度比斜边长度了,我更应该用点P的横坐标来代替|MP|或|MP|,那么这样就能够很好表示出正弦的函数任意角的定义。
第三部分——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图3,已知点P(x,y)为角终边上的点,点P到顶点O的距离为R,则
ysin(R)
Rxcos(R)
Rytan(k)
x2【分析】: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模型进一步体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问题8:当摩天轮的半径R=1时,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自主探究】:siny,cosx,tany。x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
教师进一步给出单位圆的定义 给出下列表格,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三角函数
sin 定义一:|OP|1
y
定义二:|OP|R
y Rx Ry x定义域
R R cos
tan
x
y x2k
及时归纳总结有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第三部分——例题讲解
例1.(课本P14例2)已知角终边经过点P0(3,4),求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让学生现学现卖,得用上面的定义二就可以得到答案。
5例2.(课本P14例1)求的正弦、余弦和正
3切值。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独立完成。然后与课本的解答相对比一下,发现本题的难
OMxyP图4点。
【教师讲解】:本题题意很简单,但是如何入手却是难点,关键是对本节课的三角函数定义的要点有没有领会清楚(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因此本题的重点之处是如何利用单位圆找到这个点P,如图4可以知道POM很容易得到本题答案。
不妨让学生取R|OP|4,能否也得到点P的坐标,得到的三角函数值是否与单位圆的一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练习1.例2变式求
7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613,又点P在第四象限,得到P(,),这样就可以322练习2.问题9:通过观察摩天轮的旋转,三角函数的角的终边所在象限不同,请说说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独立完成课本P15的“探究”。
【设计意图】:练习
1、练习2的设计与例
2、例3衔接,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函数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利用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坐标特征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特殊情形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第五部分——小结与作业 学生自我总结
作业:P23习题1.2A组 1,2,3
七、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及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义:
1.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创设是学生熟悉的摩天轮,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
2.情景设计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引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同时能够揭示函数的本质。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和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4.《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其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为学生创设应用实践的空间, 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直觉猜想、归纳抽象、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学过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生活、分析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 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获得了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点评
本节课以新颖背景“摩天轮”引课,从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入手,引导学生尝试探究,逐次深入引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以问题形式巩固深化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结合平位图直观作用,使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清楚展现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加深了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认识。
新课程教材强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但不意味着每个知识点都需要人为创设情景加以探究,现实的教学由于受教学时数限制,总是希望课堂教学效率高些,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否一定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探究?只要让学生理解有必要引入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然后直接下定义,从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可能会更好些。
第五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31-34_三角函数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把学生学习的角从不大于周角的非负角扩充到任意角,使角有正角、负角和零角.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在这节课中,重点是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难点是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出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通过数形结合来认识角的几何表示和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是学好这节的关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 2.理解象限角的概念、意义及表示方法,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3.通过对“由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到“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而形成角”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感受“动”与“静”的对立与统一.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事物,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演 示] 1.观览车的运动.
2.体操运动员、跳台跳板运动员的前、后转体动作. 3.钟表秒针的转动. 4.自行车轮子的滚动. [问 题]
1.如果观览车两边各站一人,当观览车转了两周时,他们观察到的观览车上的某个座位上的游客进行了怎样的旋转,旋转了多大的角?
2.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 3.钟表上的秒针(当时间过了1.5min时)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 4.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
显然,这些角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识范围.本节课将在已掌握的0°~360°角的范围的基础上,把角的概念加以推广,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作好准备.
二、建立模型
1.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
在平面内,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有两个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习惯上规定,按逆时针旋转而成的角叫作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作负角;当射线没有旋转时,我们也把它看成一个角,叫作零角.
2.象限角
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时,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把这个角叫作第几象限的角.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3.终边相同的角
在坐标系中作出390°,-330°角的终边,不难发现,它们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并且这两个角都可以表示成0°~360°角与k个(k∈Z)周角的和,即
390°=30°+360°,(k=1); -330°=30°-360°,(k=-1).
设S={β|β=30°+k·360°,k∈Z},则390°,-330°角都是S中的元素,30°角也是S中的元素(此时k=0).容易看出,所有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0°角在内,都是S中的元素;反过来,集合S中的任一元素均与30°角终边相同.一般地,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β|β=α+k·360°,k∈Z},即任一与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求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1)-150°.
(2)650°.
(3)-950°5′.
2.分别写出与下列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写出来.
(1)60°.(2)-21°.(3)363°14′. 3.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解:在0°~360°范围内,终边在y轴上的角有两个,即90°,270°.因此,与这两个角终边相同的角构成的集合为
S1={β|β=90°+k·360°,k∈Z}={β|β=90°+2k·180°,k∈Z},而所有与270°角终边相同的角构成的集合为
S2={β|β=270°+k·360°,k∈Z}= {β|β=90°+(2k+1)·180°,k∈Z}. 于是,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S=S1∪S2={β|β=90°+2k·180°,k∈Z}∪{β|β=90°+(2k+1)·180°,k∈Z}={β|β=90°+n·180°,n∈Z}.
注:会正确使用集合的表示方法和符号语言. [练习]
1.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把集合中适合不等式-720°≤β<360°的元素β写出来.
(1)45°.(2)-30°.(3)420°.(4)-225°. 2.辨析概念.(分别用集合表示出来)
(1)第一象限角.(2)锐角.(3)小于90°的角.(4)0°~90°的角. 3.一角为30°,其终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三周后的角度数为.
4.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为;终边在第一、三象限的角的平分线上的角集合为.
四、拓展延伸
1.若角α与β终边重合,则α与β的关系是;若角α与β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α与β的关系是.
2.如果α在第二象限时,那么2α,是第几象限角?
注:(1)不能忽略2α的终边可能在坐标轴上的情况.
(2)研究在哪个象限的方法:讨论k的奇偶性.(如果是呢?)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常是借助直角坐标系来定义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更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因此,要重点地体会、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又进一步研讨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诱导公式
(一),这既是对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也是为学习后续内容做了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三角函数推广的必要性,经历三角函数的推广的过程,增强对数的理解能力.
2.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与研究三角函数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诱导公式
(一),并能初步应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教学设计
一、情景设置
初中我们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们都是以锐角为自变量,由其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为函数值,并且定义了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三角函数.这节课,我们研究当α是一个任意角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初中,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借助直角三角形来定义的.如图32-1,在Rt△ABC中,现在,把三角形放到坐标系中.如图32-2,设点B的坐标为(x,y),则OC=b=x,CB=a=y,OB=,从而
即角α的三角函数可以理解为坐标的比值,在此意义下对任意角α都可以定义其三角函数.
二、建立模型
一般地,设α是任意角,以α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以角α的始边的方向作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xOy.P(x,y)为α终边上不同于原点的任一点.如图:
那么,OP=,记作r,(r>0).
对于三个量x,y,r,一般地,可以产生六个比值:.当α确定时,根据初中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可知这六个比值也随之相应的唯一确定.根据函数的定义可以看出,这六个比值都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分别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函数,记为
称之为α
对于定义,思考如下问题:
1.当角α确定后,比值与P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2.利用坐标法定义三角函数与利用直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3.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有意义吗?为什么?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P(-2,3),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思考:若P(-2,3)变为(-2m,3m)呢?(m≠0)2.求下列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注:强化定义. [练习]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下列各点,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1)P(3,-4).(2)P(m,3). 2.计 算.
(1)5sin90°+2sin0°-3sin270°+10cos180°.
四、拓展延伸 1.由于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角函数可以看成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如sina=,不论α取任何实数,恒有意义,所以sina的定义域为{α|α∈R}.类似地,研究cosa,tana,cota的定义域.
2.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x,y,r在不同象限内的符号,研究sina,cosa,tana,cota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3.计算下列各组角的函数值,并归纳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1)sin30°,sin390°.
(2)cos45°,cos(-315°).
规律: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即sin(α+k360°)=sina,cos(α+k·360°)=cosa,tan(α+k·360°)=tana,(k∈Z).
五、应用与深化 [例 题]
1.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2.求证:角α为第三象限角的充要条件是sinθ<0,并且tanθ>0. 证明:充分性:如果sinθ<0,tanθ>0都成立,那么θ为第三象限角.
∵sinθ<0成立,所以θ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也可能位于y轴的负半轴上. 又∵tanθ>0成立,∴θ角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一或第三象限. ∵sinθ<0,tanθ>0都成立,∴θ角的终边只能位于第三象限.
必要性:若θ为第三象限角,由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知sinθ<0,tanθ>0. 从而结论成立. [练习]
1.设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问:在sina,cosa,tana,tan取负值?为什么?
中,哪些三角函数可能2.函数 的值域是 ____________ .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式sina+cosa=1与=1与,并初步进行这些公式的两类基本应用.教学重点是公式sina+cosa的推导及以下两类基本应用:
2(1)已知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中的一个,求其余两个三角函数.(2)化简三角函数式及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其中,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时,正负号的选择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正确运用平方根及象限角的概念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证明恒等式是这节课的另一个难点.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优化自己的解题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研究能力.
2.理解和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一些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学习,揭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任务分析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索出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式:sin2a+cos2a=1及,并进行初步的应用.由于该节内容比较容易,所以,课堂上无论是关系式的探索还是例、习题的解决都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探索出来,并用以解决新的问题.必要时,教师可以在以下几点上加以强调:(1)“同角”二字的含义.(2)关系式的适用条件.(3)化简题最后结果的形式.(4)怎样优化解题过程.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师出示问题:上一节内容,我们学习了任意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及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你能得出它们之间的直接关系吗?
二、建立模型
1.引导学生写出任意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r>0),则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是
2.推导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消元(消去x,y,r),从而获取下述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sin2a+cos2a=1.
(2)商数关系:t:
说明:①当放手让学生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利用三角函数线,借助勾股定理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得出结论.对于这种推导方法,教师也应给以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sinα|+|cosα|≥1.
②除以上两个关系式外,也许部分学生还会得出如下关系式:.教师点拨:这些关系式都很对,但最基本的还是(1)和(2),故为了减少大家的记忆负担,只须记住(1)和(2)即可.以上关系式均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师启发:(1)对“同角”二字,大家是怎样理解的?(2)这两个基本关系式中的角α有没有范围限制?
(3)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也许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刚才我们发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那么这些关系式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呢?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已知sinα=,且α是第二象限角,求角α的余弦值和正切值.
2.已知tanα=-,且α是第二象限角,求角α的正弦和余弦值.
说明:这两个题是关系式的基本应用,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可选两名同学到黑板前板书,以便规范解题步骤.
变式1 在例2中若去掉“且α是第二象限角”,该题的解答过程又将如何? 师生一起完成该题的解答过程.
解:由题意和基本关系式,列方程组,得
由②,得sinα=-
cosα,代入①整理,得6cos2α=1,cos2α=
.
∵tanα=-<0,∴角α是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当α是第二象限角时,cosα=-,代入②式,得;
当α是第四象限角时,cosα=,代入②式,得.小结:由平方关系求值时,要涉及开方运算,自然存在符号的选取问题.由于本题没有具体指明α是第几象限角,因此,应针对α可能所处的象限,分类讨论.
变式2 把例2变为:
已知tanα=-,求的值.
解法1:由tanα=-及基本关系式可解得
针对两种情况下的结果居然一致的情况,教师及时点拨:
观察所求式子的特点,看能不能不通过求sinα,cosα的值而直接得出该分式的值. 学生得到如下解法:
由此,引出变式3.
已知:tanα=-,求(sinα-cosα)2的值.
有了上一题的经验,学生会得到如下解法:
教师归纳、启发:这个方法成功地避免了开方运算,因而也就避开了不必要的讨论.遗憾的是,因为它不是分式形式,所以解题过程不像“变式2”那样简捷.那么,能解决这一矛盾吗?
学生得到如下解法: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总结:(1)由于开方运算一般存在符号选取问题,因此,在求值过程中,若能避免开方的应尽量避免.
(2)当式子为分式且分子、分母都为三角函数的n(n∈N且n≥1)次幂的齐次式时,采用上述方法可优化解题过程.
[练习]
当学生完成了以上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化简题的结果一定是“最简”形式,对三角函数的“最简”形式,你是怎样理解的?(2)关于三角函数恒等式的证明,一般都有哪些方法?你是否发现了一些技巧?
四、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已知sinα-cosα=-,180°<α<270°,求tanα的值.
解法1:由sinα-cosα=-,得
反思:(1)解法1的结果比解法2的结果多了一个,看来产生了“增根”,那么,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增根呢?
(2)当学生发现了由sinα-cosα=-α的范围变大了时,教师再点拨:
怎样才能使平方变形是等价的呢? 由学生得出如下正确答案:
得到sin2α-2sinαcosα+cos2α=的过程中,∵180°<α<270°,且sinα-cosα=-cosα|,因此|tanα|>1,只能取tanα=2.
<0,∴sinα<0,cosα<0,且|sinα|>|强调:非等价变形是解法1出错的关键!
诱导公式 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以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为基础,利用单位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三角函数的五组诱导公式,即有关角k·360°+α,180°+α,-α,180°-α,360°-α的公式,并通过运用这些公式,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从而渗透了把未知问题化归为已知问题的化归思想.这节课的重点是后四组诱导公式以及这五组公式的综合运用.把这五组公式用一句话归纳出来,并切实理解这句话中每一词语的含义,是切实掌握这五组公式的难点所在.准确把握每一组公式的意义及其中符号语言的特征,并且把公式二、三与图形对应起来,是突破上述难点的关键.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诱导公式及其证明,培养学生勇于探求新知、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并能应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
3.让学生体验探索后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
任务分析
诱导公式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在五组诱导公式中,关于180°+α与-α的诱导公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推导这两组公式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寻求“180°+α与角α的终边”及“-α与角α的终边”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完成公式的推导.此外,要把90°~360°范围内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除了利用第二、四、五个公式外,还可以利用90°+α,270°±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前五组诱导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新的关系式,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三角函数的认知结构.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系列问题
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现在角的概念已经推广到了任意角,能否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呢?
2.当α=390°时,能否求出它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3.由2你能否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试说明理由.
二、建立模型 1.分析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推出公式
(一),即
2.应用1 在公式的应用中让学生体会公式的作用,即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0°~36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值.
练习: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cos3.分析2 π.
(2)tan405°.
如果能够把90°~36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即可实现“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目标.例如,能否将120°,240°,300°角与我们熟悉的锐角建立某种联系,进而求出其余弦值?
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借助图形,得到如下结果:
cos120°=cos(180°-60°)=-cos60°=-,cos240°=cos(180°+60°)=-cos60°=-,cos300°=cos(360°+60°)=cos60°=4.分析3
.
一般地,cos(180°+α),cos(180°-α),cos(360°-α)与cosα的关系如何?你能证明自己的结论吗?由学生独立完成下述推导: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由于角180°+α的终边就是角α的终边的反向延长线,则角180°+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与点P关于原点O对称.
由此可知,点P′的坐标是(-x,-y).
又∵单位圆的半径r=1,∴cosα=x,sinα=y,tanα=(180°+α)=-y,tan(180°+α)=从而得到:
.,cos(180°+α)=-x,sin
5.分析4 在推导公式三时,学生会遇到如下困难,即:若α为任意角,180°-α与角α的终边的位置关系不容易判断.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公式二,把180°-α看成180°+(-α),即:先把180°-α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值,然后通过寻找-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使原问题得到解决.
由学生独立完成如下推导:
如图,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P(x,y),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这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点P′的坐标是(x,-y).又∵r=1,∴cos(-α)=x,sin(-α)=-y,tan(-α)=从而得到:
进而推出:
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6.教师归纳
公式
(一)、(二)、(三)、(四)、(五)都叫作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可以把k·360°+α,180°±α,-α,360°-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那么,在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概括:α+k·360°(k∈Z),-α,180°±α,36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为了便于记忆,还可编成一句口诀“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通过应用,让学生体会诱导公式的作用:
①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其一般步骤为
评注:本题中,若代入cosα·cot3α形式,就须先求得cosα的值.由于不能确定角α所在象限,解题过程将变得烦锁.以此提醒学生注意选取合理形式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问题:前面我们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对称性研究了角α+k·360°(k∈Z),-α,180°±α,360°-α的三角函数与角α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这些角有一个共同点,即:均为180°的整数倍加、减α.但是,在解题过程中,还会遇到另外的情况,如前面遇到的120°角,它既可以写成180°-60°,也可以写成90°+30°,那么90°+α的三角函数与α的三角函数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探究:经过独立探求后,有学生可能会得到如下结果: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角90°+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如图),则cosα=x,sinα=y,cos(90°+α)=x′,sin(90°+α)=y′. 过P作PM⊥x轴,垂足为M,过P′作P′M′⊥y轴,垂足为M′,则△OPM≌△OP′M′,∴OM=OM′,MP=M′P′,即x=y′,y=x′.
进而得到cos(90°+α)=sinα,sin(90°+α)=cosα.对此结论和方法,教师不宜作任何评论,而应放手让学生展开辩论和交流,最后得到正确结果:
由于OM与OM′,MP与M′P′仅是长度相等,而当点P在第一象限时,P′在第二象限,∴x′<0,y′>0,又∵x>0,y>0,∴x′=-y,y′=x. 从而得到:
教师进一步引导:
(1)推导上面的公式时,利用了点P在第一象限的条件.当点P不在第一象限时,是否仍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多媒体演示角α的终边在不同象限的情景,使学生理解公式六中的角α可以为任意角)
(2)推导公式六时,采用了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是否也能像推导前五组公式那样采用对称变换的方式呢?
学生探究:学生先针对α为锐角时的情况进行探索,再推广到α为任意角的情形.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为P(x,y),(如图).由于角α的终边经过下述变换:2(轴的对称点P′(-y,-x),∴x′=-y,y′=x.
+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α)+2a=,即可得到
+α的终边.这是两次对称变换,即先作P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M(y,x),再作点M关于y
由此,可进一步得到:
教师归纳:公式六、七、八、九也称作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可以把90°±α,270°±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
90°±α,27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余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两套公式合起来,可统一概括为 对于k·90°±α(k∈Z)的各三角函数值,当k为偶数时,得α的同名函数值;当k为奇数时,得α的余名函数值.然后,均在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为了便于记忆,也可编成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