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课时 金属的防护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时 金属的防护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对金属防护常用的方法,学生已经有许多生活经验,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在上节课重点介绍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从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自行车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引入讨论,有从图3-17海边的铁制品比较容易生锈来说明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易被腐蚀。因此,教科书通过图示和活动(2个“思考与交流”)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总结,并解释这些方法为什么可以达到防止金属腐蚀的目的。最后介绍了用牺牲锌快的方法来保护船身(图3-19),用牺牲镁快的方法来保护地下钢铁管道。提出牺牲更活泼金属的防护方法。同样,为了降低难度,未出现“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这个名词,而是简单介绍这种保护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学习完理论之后,教材以“如何选用锈蚀方法”的讨论课题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习题第3题以要求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事实呈现;第5题以身边的金属用品为例,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家庭常见几种不同金属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程度探究→总结出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提出金属防护的几种常见方法→走进生活:探讨家用热水器的保护原理→牺牲活泼金属的保护法,展开联想→具体(学校校门、新光大桥)保护方案设计→强化训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构建了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好学生是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积极参与的互动的生命个体。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例如“自行车的不同部件的防锈措施”的互动:
观察自行车,思考你的自行车上为防止金属腐蚀,采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交流,气氛热烈
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的防止腐蚀的方法不同?基于什么考虑? 回到自行车上,扶手:包塑料
车架、挡泥板:烤漆 车座弹簧:烤蓝 车把、车圈:镀铬 车辐条:镀锌 轴承:凡士林 链条:涂机油
问题:全部用不锈钢好不好? 三.教学反思
其实着是一个很好的新知识教学的设计思路,很有探究价值,而且思维的深度很高,只要再细化问题设置就行
教师在隐藏自己思维之前,首先应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藏起来,适当“稚化”(如大人与小孩谈话应蹲下或坐下以求得效果)。教师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间,创造一个轻松甚至带有幽默意味的宽松情境,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动脑、动手并动口,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思维于此得以暴露);学生在讨论中,受到教师、同学的充分尊重,其所思所想就能得到充分的阐释与交流,得到民主平等情景下的修正、提高并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充分感受学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第二篇:《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腐蚀及其危害。
2.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因及反应原理。
3.了解金属防护的一般方法,特别是电化学防护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事例引入,激发兴趣;分组实验,总结结论,典型题例,强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体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教学难点: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教具:提供试剂:锌片 铜片 稀硫酸 氯化钠溶液
提供仪器:水槽 导管 电流表
教学过程:
【事例引入(配合投影)】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投影图片)。这些现实均显示:我们辛苦制备的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在使用中往往会被腐蚀,造成损坏,浪费,甚至引起恶性事故。如:这是位于美国的俄亥俄桥,突然塌入河中,死亡46人。事后调查,是由于桥梁的钢梁被腐蚀产生裂缝所致。又如,这是日本大阪地下铁道的输气管道,因腐蚀而折断,造成瓦斯爆炸,乘客当场死亡75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见,金属腐蚀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有多么巨大。据统计:(投影)。这些数据都说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了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的总和。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使命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研究金属腐蚀的原理,并尝试找出“防止腐蚀的方法”,甚至想想利用腐蚀原理为我们服务。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走进“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板书】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预设问题1]
钢铁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器生锈,铜绿的主要成分:Cu2(OH)2CO3
思考:金属腐蚀的本质是什么?
[板书]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板书]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的腐蚀
(1)定义:金属原子失电子被氧化的过程
(2)金属腐蚀的本质:M—ne—=Mn+
[实验探究]金属腐蚀的类型
[预设问题2] A、B装置中Zn棒的质量有无变化?
Zn发生了什么反应?
装置中是否有电流形成?
[板书](3)金属腐蚀的类型
[预设问题3]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在潮湿的空气中比干燥的空气中更易被腐蚀?
[多媒体投影] 钢铁的析氢腐蚀电化学腐蚀示意图
[板书] 析氢腐蚀(酸性溶液)
[指定学生板书] 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e—=H2↑
[引导] C装置中发生了什么电化学腐蚀? [学生实验] 铁的吸氧腐蚀(教材85页实验4-3)
[演示实验]2.铁的吸氧腐蚀的改进实验:投影实验现象
[多媒体投影]实验现象
[板书]析氧腐蚀(中性和弱酸性溶液)
[多媒体投影] 钢铁的吸氧腐蚀电化学腐蚀示意图
[引导] 钢铁吸氧腐蚀时形成的原电池的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板书] 负极(Fe):2Fe—4e—=2Fe2+ 正极(C):O2+2H2O+4e—=4OH—
总反应:2Fe+ O2+2H2O=2Fe(OH)2
[多媒体投影]铁锈形成:4Fe(OH)2+ O2+2H2O=4Fe(OH)3
Fe(OH)3失去部分水成为铁锈,结构疏松,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引导,并思考幻灯片上提示的问题,并板书】通过对具体实验的分析,我们来实现一次理论的升华。思考以下问题:
1、金属腐蚀的本质是什么?(M-ne=Mn+)
2、根据金属腐蚀的原理,我们可以给腐蚀怎样分类? 直接接触反应(如1)——化学腐蚀
形成原电池反应(如3、4)——电化学腐蚀【3叫析氢腐蚀,4叫吸氧腐蚀(铁生锈的主要原理)】
3、按照腐蚀分类,哪种腐蚀的危害程度更大?(电化学腐蚀现象更具有普遍性,因为不纯金属多,易形成原电池,并且电化学腐蚀更快)
因为电化学腐蚀更普遍存在,当然危害也更大。比如::耸立在美国纽约港外,高15层楼的自由女神,历来被认为是美国的象征。但自由女神近百年来一直受着一种疾病的折磨。因为它的外壳材料是铜,而支撑整个雕塑的内支架却是铁,在它们之间被浸透油的毛毯隔开。时间长了,毛毯失去了隔离作用,大西洋潮湿的带着盐分的空气不断地向自由女神进攻, 无数的原电池便在自由女神的身上形成,【引导】通过对微观腐蚀原理的探讨,我们应该已经基本明白了金属被腐蚀的原理,那么为了让我们辛苦冶炼出的金属不被无谓浪费,结合生活常识,我们要怎么办?(鉴于金属发生腐蚀的原因,可以从哪些方面设想解决问题的思路?)
【过渡】怎样防护大海中船体的腐蚀?
【板书】
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板书】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板书]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引导] 其他金属防护方法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重难点、易错点。
[多媒体投影] 课堂练习
第三篇:《开天辟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研究主题:立足生本,创设情境
《开天辟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全椒县江海小学王昌兆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依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宇宙是怎样起源的?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大自然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古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个优美的神话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学生很喜欢读,也读得懂。
二、设计理念:
学习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我设计如下
1、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混沌、孕育、筋脉、甘霖”等词语。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以奇特而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5、感受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请学生搜集、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看看神话故事动画片。
老师:几个神话故事视频花絮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
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2、以奇特而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
力。
3、感受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阅读古代神话故
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走近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一)播放两段动画片精彩片段,请学生猜故事名。
设计意图上课之前播放学生爱看的动画片花絮,引起学生对神话的好奇和回忆,学生立刻就被这种情境感染,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这
种情境下进入文本的学习,就顺应了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是创设情境法。接着问:同学们,你还听过或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自由发
言)
预设:《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牛郎织
女》、《女娲造人》、《神笔马良》等。
我们上节课也学了一个神话故事——(生答开天辟地)神话故事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那奇特、大胆、合理的想象!
二、品读神话故事,感悟想像
1、同学们读了故事后,有这么多新鲜的感受,真好!看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
文,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评价“盘古”,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是怎样使这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的?用波浪线将故事中自己认为具有奇特
而合理的想像之处划下来,多读读!
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中明确要求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
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
境。这里就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3、交流分享读书感受
A、“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
感受:在远古时代的人们看来,天和地是混沌的,一个“轻而清”,自然会向上升,一个“重而浊”,自然会向下沉。混沌不分的天地原来是
由盘古一个霹雳大板斧劈开的呀,难怪叫“开天辟地”!作者的想像是这
么奇特!
好一个“开天辟地”,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惊天动地”吗?
(自由读——指名读)
评语设计:你的朗读铿锵有力,似乎让我们听见了那霹雳巨响,盘古的力大无穷。你的朗读舒缓有致,似乎让我们看到天地分离的神奇,感受到天的“轻而清”,地的“重而浊”。
B、“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极长了。”
感受:这里的想像很奇特,天每天在升高,地每天在加厚,盘古的身子也在变长。
引导比较:你发现了吗?这段话反复出现了几个词语,找出来,作上记号。
(1)老师认为,这里词语重复了,应该这样说:“天升高了,地加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增长了。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了,地变得很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很长了。”(出示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
(2)学生自主发表看法(预设: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想像,“每天”“一丈”反复出现,突出表现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三个“极”,更说明天升高到了尽头,地也达到了最厚,盘古的身子也长到了最长。)
(3)指导朗读:看来,恰当地运用词语的重复,能达到增强神奇想像的效果。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奇特的想像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语设计:你的朗读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天高地厚”。
C、“就这样头顶天,脚踏地撑在天和地之间┅┅终于倒下了。”你们能撑撑吗?(生全体起立一起撑,老师用语言创设盘古撑天的困难,)沉重的天压下来了,(等学生累了,有很多学生撑不住了)老师说他又累又饿,但是他能松开手吗?
感受:从 “撑”、“不让”、“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表演切身体会撑的劳累,坚持的不易,同时通过老师的语境引导使学生想象盘古更不易,从而让学生体会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再看看这幅图画吧!你能从图上感受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就是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把他描绘得真切而神奇,人类不正是发扬着盘古的这种精神吗?与大自然的一切灾害做着不懈地斗争。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D、“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
(1)生谈感受
(2)导语设计: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宇宙就这样变得迷人了。奇特的想像之所以有魅力,还因为这想像并非天马行空,也有它的“合理性”,再读读,体会一下!(作者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展开想象的。)
(3)指导朗读:用你们甜美、富有变化的语调去表现这奇特的变化吧!
(4)语言拓展
读读下面的文字,如果你是一名“神话家”,你会怎么写?出示文字: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这个世界上就变得丰富而美丽。女神女娲觉得这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美好。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她觉得的这个世界上缺了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娲给这些小泥娃娃取名叫——。看着这些人这么可爱,女娲觉得很满足。她想:“我应该多造一些人出来,这样才热闹呢!”可是女娲累坏了,她想:“能不能找一个简单一点的办法,可以一下子就造出好多人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这
样,这个世界上又多了很多很多的人。因为女娲是用黄泥做人,所以中国人的皮肤都是黄颜色的。
设计意图 这里通过讲故事留白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
象,说说、写写。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
四、作业设计:
1、回家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国内、外都可),准备开个小小的故事会。
3、推荐阅读神话故事《创世和造人》
七、板书设计
10、盘古开天辟地
神话盘古
开辟天地坚持
奇特而合理的想象化生万物勇于献身
八、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讲的是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这篇课文内容短小,但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其实文章中处处都充满了神奇,处处都可以去体会,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能够通过朗读或者词语中感受到神奇就可以了,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自己感受古人想象力的丰富,体会盘古的坚持和奉献精神。
我认为我的这节课上有成功之处——
一、以主问题贯穿全文。这个故事真神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的?以神奇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读自悟、品析文段去感受文章的神奇妙处,感受神话的写法。
二、学会通过重点词语感悟人物精神。如抓住“撑”这个动作词,通过学生做动作、老师语境让学生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感受盘古开创宇宙的过程。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课文最容易感受神奇之处在于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让学生通过仿说的形式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盘古倒下后,他身体其他部位还会变成什么。学生的答案往往让老师充满的惊叹。
第四篇: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在什么季节有些什么或者我们能做些什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感受四季的美,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进行“什么季节有.....”的说话训练。【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四季的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一年有几个季节?哪四个?对,一年中有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季节(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简称四季,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2、四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课文里的生字宝宝,还给他们组了词语,老师来考考你们记住了没有。抽读卡片(说话、荷叶、夏天、秋天、冬天、雪人、肚子、就是)
2.看样子,小朋友上节课学得都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61页,自己读一读课文吧!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顺,读完后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三、细读课文,了解季节特点(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
(一)了解春天的特点
1.还有喜欢春天的小朋友举举手,这么多呀!那我们一起去春天看一看好吗?
2.找到课本上的图画,哪幅图画的是春天的景色?仔细观察这幅图,想一想春天有些什么呀?(板书:小草、小鸟)
3.除了图上画的,你还知道春天有什么?
4.春天时,天气变暖,小草从地里长出来了,笑嘻嘻地和小鸟打招呼,一起读一读第一小节。
5.“草芽”是什么意思啊?草芽就是刚刚从地里长出来的小草,非常地娇嫩,很容易受伤,那我们要怎么读会更好?
6.哪个小朋友愿意试一试?
7.轻轻地、温柔一点,一起来读一读。
8.配上动作咱们边做边背。
(二)了解夏天的特点
1.春天真美呀,有草有花有鸟,但是其他季节姐妹也不差呢!除了春天,你还喜欢什么季节?
2.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很想读一读描写夏天的句子,我能读吗?
3.请你们用小笔尖指到第二小节,认真听老师读一读。
4.仔细观察夏天的图画,说一说夏天有什么?(板书:荷叶、青蛙)
5.一提到夏天,我们就有一个感觉,热死了,那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6.夏天可真好玩,作家爷爷把荷叶和青蛙写进了儿歌里,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二小节?
7.荷叶和青蛙是一对好朋友,小青蛙最喜欢蹲在荷叶上唱歌了,让我们做开心地小荷叶,一起读一读。
8.配上动作,咱们再来读一读。
9.不看书本,和老师一起背一背。
(三)了解秋天的特点
1.秋天妹妹等不及了,自己跳了出来,有喜欢秋天的小朋友吗,喜欢它的一起读 一读第三小节。
2.之前我们学过一首儿歌是说秋天的,还记得吗?儿歌的名字叫“秋叶飘飘”,讲的就是秋天到了,许多树就会掉叶子。除了落叶以外,秋天还有些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请你看图,回答老师的问题。(板书:谷穗)
3.秋天,田野里的谷子成熟了,结出了金黄的果实,看,谷子结的多不多?太多了,太重了把谷穗都压弯了,像不像小朋友在鞠躬?怎样叫鞠躬,谁来演一演?
4.秋天除了谷子成熟,果园里的果子也熟了,有......5.秋天,果园里有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橘子,香甜的葡萄,闭上眼睛,闻一闻,你闻到了水果的香味吗?
6.吃到好吃的水果,收获金黄的稻谷,你喜欢秋天吗?那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欢再来读一读第三小节。
7.和老师一起给它编上动作,再读一读。
8.谁可以试着背一背吗?
9.大家和他一起背一背。
(四)了解冬天的特点
1.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最冷了?想一想,在冬天我们能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板书:雪人)
2.冬天,我们可以做好多有趣的事情,堆雪人,打雪仗,作家爷爷特别喜欢冬天,他最喜欢堆雪人了,所以他把雪人写进了课文,我们一起读读第四小节。
3.雪人把大肚子一挺,我们也做一个快乐的小雪人,带着动作来读一读。
4.谁来边做动作边读。
5.雪人可爱吗?课文里说他顽皮,谁能说一说顽皮是什么意思呢?
6.我们也来当一当可爱又顽皮的小雪人,一起读第四小节。
四、课堂小结
1.四季姐妹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可有意思了,春天有草芽和小鸟,夏天有荷叶和青蛙,秋天谷穗会鞠躬,冬天雪人很顽皮。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来读一读课文。
2.大家都读得很棒,有勇敢的小朋友敢来背一背吗?
3.全班配着动作一起背。【板书设计】
四季
春天
草芽 小鸟
夏天
荷叶 青蛙
秋天
谷穗
冬天
雪人 【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在一年级上了一堂校内公开课,这堂课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按照教案的设计思路,这堂课的整个流程进行的比较完整,也比较流畅,但也正因为自己过于注重于整个教学流程的进度,反而忽略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反应,没有时刻关注学生,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对学生的表现置之不理,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跟着你来进行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保持兴趣。今天这堂课,班上有许多小朋友不能保持注意力,思想不在课堂中,老师也没有及时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只关注少部分学生,一味地往下讲。学生不能够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来,哪怕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如果说高年级的课堂是重引导,低年级的课堂就是重组织,组织教学是低年级课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低段的孩子注意力比较难保持长久,也较易分散,当遇到学生开小差时,应该及时地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时,老师的语言、表情与肢体动作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他们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的有利法宝。低年级的课堂首先老师要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语言要富有亲和力,除此之外,声音一定要有起伏,抑扬顿挫,充分施展语言的魅力。我的语气虽然有亲和力,但过于平淡,缺少起伏,所以这堂课尽管我非常卖力地企图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仍旧徒劳无功,学生们兴致缺缺。赏识与鼓励是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不光要用,而且一定得用在恰当的时候,让受表扬的孩子获得成就感与荣誉感,给其他的孩子树立榜样的作用,为了得到表扬更加认真地参与教学。今天虽然有运用赏识性评价,但是评价的时机、评价的次数、评价时的表现力都没有凸显出来,没达到赏识性评价应该达到的效果。老师的语气在表扬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我语气平淡,表扬时也淡而无味,吸引不了孩子,如果我的语气夸张一点,表情丰富一点,或许课堂气氛会大变样。
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低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了主体,想象力也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我采用的是根据插图让学生练习说话,结合课文插图学习课文内容。这节课上说话的训练比较多,学生也能够根据图画说出完整的话来,这一点比较到位,但是每观察完一段图画时,没能够组织学生把图画内容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老师也没有总结图画内容。要在课堂中就不断锻炼学生的能力,让他们从句子到一段话慢慢地说完整,甚至可以加上形容词把它丰富起来,这样子潜移默化下,对学生将来写话、作文等方面都能有所帮助。评课老师也指出,观察图画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学生观察的时候天马行空,导致观察就有点分散,很多想要从图片中挖掘起来的信息,收集起来时有点乱。
在语文课堂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朗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表演读、个人读、范读、齐读,在朗读的时候,他们的兴趣并不能够一直保持,没能让他们产生越来越想读的兴趣。原因在于许多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课堂氛围不够高;教师的引导或者说范读没有吸引他们,学生对朗读没有引起兴趣;学生朗读时,师没有恰当地运用赏识性评价,刺激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学生本身读书时存在着拖音、唱读等现象。现在是他们刚刚开始学习课文的时候,学生朗读的水平有限,所以在指导朗读时,老师要多用范读、带读、引导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力,也不能忽视学生的问题,一定要在字音准确、语句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然,现在他们还不能够做得那么好,但是老师要引起重视,注重平时的培养,为他们以后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程指出,要创建有活力的课堂,低年级因为本身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课堂当中,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生动形象贴合课文内容的活动,常常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模仿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也喜欢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自己,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当中,我采用了带动作朗读的方式。学生对这个方面积极性还是有,但老师本身的动作表情不够夸张,富有表现力,所以孩子们的兴趣没有一下子吸引过来。
语文课老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应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像这篇课文,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四季学生都经历过,每个季节有些什么,学生也都能够说出来,应该多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四季有些什么,不光能够加深他们对四季的印象,而且来自于生活的东西往往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虽然现在他们的能力还达不到,但老师在平日里应该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可以在老师带领学习了一两个小节之后,归纳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有趣。
这一次课下来,让自己需要思考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有一些方面的东西,自己虽然知道,可是平日里总会忽视,细节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影响一堂课的重要原因。经过这次,自己更要敲响警钟,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在平时就要注意细节问题,多锻炼自己。
第五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逸夫小学教师:邹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
1、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以读促悟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读、看、讲 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读写结合。
一、教学过程:
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 颐和园”,欣赏颐和园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二、简介颐和园
三、理清课文顺序: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A、课文一段讲什么?是什么句?点明颐和园是人————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廊的“长、美”。
1、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交流感受。
2、谈感受:长廊怎么样?(长、美)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景点的特点】
3、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和美。(齐读)
C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小结: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了山下最美的景色那就是美丽的昆明湖了。
4、感悟昆明湖的“静、绿”。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师出示课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昆明湖的特点的? 前面写了昆明湖的静,这里又写了游船和画舫的动,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渗透写法,以动衬静】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滑船”应该是“划”,作者却用了滑冰的“滑”,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更突出了湖水的静】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1.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学课文感受十七孔桥的壮观。
师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读着这段文字,如果有一天你到十七孔桥上去,你最想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小结: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哪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知道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七、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
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怎么想?(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怎么写?(组材)
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以“总—分—总”的的构段方式,采用首尾照应的写法。
(六)小练笔要求: 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附:本课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
1、总-分-总
2、首尾呼应
3、移步换景
课后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写了哪几个景点?在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找出2—5段的第一句,并连起来读读,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写游览的文章可以借助过渡句,由一个景点移到另一个景点,学习游记的一般写法。学习2—5段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来体会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加强朗读感悟,让一个个美景通过语言文字化为化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当大屏幕上出现了颐和园的一幅幅图画时,学生仿佛置身于颐和园中,这时的朗读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跟着作者也游览了一番。课后,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故事,历史,楹联等资料,可是这个作业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家里没有电脑,所以宽带网还是需要老师来提供。以后,还需要老师多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教育学生正确上网,这对于孩子课后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有好处的,但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和学完课文后的小练笔来看,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