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第4课 《弟子规》之入则孝
《弟子规》之“入则孝”
一、关于“孝”
家和万事兴 百善孝为先 什么是孝?
二、为什么要讲孝道
1、孝”,是做人的根本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
2、孝,是幸福的源泉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3、孝,是百善的种子
孝是善的种子,将孝的种子深埋心底,必会开出绚丽的道德之花.三、如何行孝
1、养父母之身——关爱父母
(1)、心怀恭敬,顺从无怨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2)端正品行,勿让父母蒙羞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使到他的父母只为他儿子的疾病操心,那就可以当作孝子。’’
“德有伤,遗亲羞”
——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之事(3)管好自己,勿让父母操劳
管好自己的身体
(身有伤,贻亲忧)
《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管好自己的学习:坚定志向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管好自己的社交:
正确交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养父母之志——荣耀父母
大孝是尊严。父母都望子女成龙,那你就成条龙给父母看看。做出成就,给父母看看,这才是最大的孝顺!
——何庆魁
四、感情升华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 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诗歌《当
我 老 了》
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
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的衣服上时,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请耐心地听我说,不要打断我。
你小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进入梦乡。
当我需要你帮我洗澡时,请不要责备我。
还记得小时候我千方百计哄你洗澡的情形吗?
当我对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时,请不要嘲笑我。
想一想当初我怎样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个「为什么」。
当我由于双腿疲劳而无法行走时,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搀扶我。
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我扶你那样。
当我忽然忘记我们谈话的主题,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回想。
其实对我来说,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能在一旁听我说,我就很满足。
当你看着老去的我,请不要悲伤。
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刚才开始学习如何生活时我对
你那样。
当初我引导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请陪伴我走完最后的路。
给我你的爱和耐心,我会抱以感激的微笑,这微笑中凝结着我对你无限的爱。
第二篇:浅谈《弟子规》之“孝”
浅谈《弟子规》之“孝”
姓名:雪域狼獒
学号:201251401233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浅谈《弟子规》之“孝”
姓名:雪域狼獒 学号:201251401233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摘要:“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讲孝悌是立人立身的首件大事。“入则孝,出则悌”,孔夫子早已有过这样的言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孝”越来越趋向于格式化,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定了型,孝与不孝有着明显的界限。由风俗演化成文载,抑或为了对人进行教化,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许多关于“孝”的著作,而《弟子规》就是一本不得不说的书。“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
关键词:弟子规、总序、首孝悌、次谨信。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家,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即是以德行天下。这在今日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无疑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华民族之魂在于“和”字,内齐家、外平天下。而和字的根本则在一个“孝”字。对于孝字,解释有诸多版本。在我看来,对“孝”字最好的诠释则是《弟子规》的入则孝篇,其中详细的讲述了什么行为是孝,任何一句都能让我们实用一生,受益一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在“入则孝”一篇中,字里行间,一言一句都在告诉你对待父母要怎么做,因为我说的这些都是为孝之道,所以你必须按我说的这么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份对父母的虔诚与恭敬,可谓是到了极致。再发展下去,恐怕就要把自己熬成汤给父母喝了。《弟子规》中对“孝”的阐释非常具体全面,它的教化功能应该也是很强大的。然而,在我看来,“孝”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也可以有一千种对孝的理解与尽孝的方法。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做的才是对的才是好的,而去指责别人,如此攀比,促成了孝道的格式化;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敬爱的“圣人们”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孔子,当学生问他什么是孝的时候,他说的是孝就是什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孝应该是条条框框的,他没想过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对“孝”的理解。连人人尊崇的圣人都这么说了,那就肯定没错了,于是“孝”就必须是这样的了。
《弟子规》总序中讲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从“首孝悌”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孝”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因为《弟子规》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作用。它告诉我们,无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做官也好,为民也罢;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把孝敬父母放在首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原则,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底线,是衡量一个人有无良知的道德标尺。那么,我们怎么做到“孝”呢?
首先,我们应用心去爱戴、敬重父母。《弟子规》中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时,不要拖拉、懒散;父母的教诲,我们应用心去听,不要对父母没有礼貌。其次,我们应体贴、关心父母。“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虽然我们现在不会像黄香那样为父亲温席,但我们可以多问候父母。在未成年时,我们在校读书,不能住在父母身边,成年后,我们因自己的事业而在外拼搏,还是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可这些并不是我们表示孝心的阻碍石,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爱父母之心,通过电话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问候与关怀,即使远隔天涯也能让父母感到温暖如春。最后,我们一定要让父母无忧。“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儿女走到哪里,父母就牵挂到哪里,这其实就导致了父母为我们担忧的问题。因此,《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话:“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告诉我们出门归来都应告诉父母,不要让父母担心,就像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着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就要效法父母,就要照顾父母,就要孝顺父母。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源于本性,这种感情 的深厚程度,没有什么可以超越。当母亲孕育的时候,母亲就会为肚子里的你而不敢用力跺脚,不敢大声说话,吃东西也是精挑细选,一举一动都要自我节制,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你的健康考虑;等到你出生,就要全心全意的辛勤照顾父母从未把这当成是一种负担。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世界上没有可以相比的。我们该怎样报答侍奉父母,用一个字来概括,就只有孝。
同时,《弟子规》中的孝是内心的孝,强调的是真正的敬意,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赡养。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又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种孝是装不出来的,体现的就是内心的敬意。《论语》中,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应该是对《弟子规》中强调“孝”在于内心真正敬意的最好解释。而由此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弟子规》中孝敬父母“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的内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人更应该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人,长大以后就谈不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了一个人孝自己的父母,别人亦会敬他信他。孝字做好了可以和一家,和一个社会,和一个世界。所谓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此为至孝。一个人如果不孝父母,只是不孝自己的父母,那么众人也会不耻他的行径。为什么?对父母都不孝,对其他人会有真诚吗?生养之恩放在一边,与人和善自然不会是真心。人一旦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注定了他是靠不住的。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没有了“孝”这个字,就会使中华传统文化变异,变味,就无所谓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所有的文化都将失去孕育之所,所有的文化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不仅没有留存的空间,更不可能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孝”是一种形为上的道德,它是天地正气的凝结,是人实践道而达到的最高德行!美好社会离不开孝,《弟子规》明确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做法,让我们对“孝”字的理解更加清晰。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并加以重视的。
现在的社会,生活条件不断的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者自己的事业,在想着靠自己的努力然后给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过上好的生活,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要的其实不是什么多好的生活条件,不是我们给他们多么好的生活条件,而是我们能够多抽点时间来陪陪他们。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能抽时间来陪陪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
所以若能够吸取《弟子规》中的精华,使其成为我们现代每一个人“孝”的准则,则对整个民族意义非凡。和谐社会,“孝”字当先。
第三篇:国学之入则孝教案
弟子规——“入则孝”之“父母呼”
学习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 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范读“入则孝”之“父母呼”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延伸:父母呼 应勿缓;老师呼 应勿缓 ;长辈呼 应勿缓 ;同学呼 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 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 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各位老师 可在百度里搜索56.弟子规.02 第二集 父母呼 可以搜索到本课的教学视频
第四篇:弟子规入则孝
弟子规易解-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煽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易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第五篇:弟子规入则孝
弟子规
zǒngxù
【总叙】
dìzǐguīshèngrénxùnshǒuxiàotìcìjǐn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fànàizhòngérqīnrényǒuyúlìzéxuéwé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rùzéxiào 【入则孝】
fùmǔhūyìngwùhuǎnfùmǔmìngxíngwù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fùmǔjiàoxūjìngtīngfùmǔzéxūshùnché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dōngzéwēnxiàzéqìngchénzéxǐnghūnzédìng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chūbìgàofǎnbìmiànjūyǒuchángyèwúbiàn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shìsuīxiǎowùshànwéigǒushànwéizǐdàokuī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wùsuīxiǎowùsīcánggǒusīcángqīnxīnshāng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qīnsuǒhàolìwèijùqīnsuǒwùjǐnwèiq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shēnyǒushāngyíqīnyōudéyǒushāngyíqīnxiū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qīnàiwǒxiàohénánqīnzēngwǒxiàofāngxián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qīnyǒuguòjiànshǐgēngyíwúsèróuwúshēng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jiànbúrùyuèfùjiànhàoqìsuítàwúyuàn 13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qīnyǒujíyàoxiānchángzhòuyèshìbùlíchuáng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sāngsānniánchángbēiyèjūchùbiànjiǔròujué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sāngjìnlǐjìjìnchéngshìsǐzhěrúshìshēng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