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昔阳高志林 沙漠中的绿洲反思
走进沙漠中的绿洲 走出思想中的沙漠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穿了一条主线,要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对比鲜明,激趣导入
课伊始,我先出示阿联酋一张旧景图,让学生描述图上的景象。有的学生说:“天灰蒙蒙的,狂风卷着黄沙。”有的学生说“一片荒凉的景象,不是人居住的地方。”有的说:“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听着同学们的发言,看着他们那副忧虑的样子,我又出示了一幅阿联酋现景图,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们一看到这幅图,马上由阴转晴。有的说:“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有的说:“这里草绿花红,天空一片纯净,碧蓝碧蓝。”还有的说:“这里有高楼大厦,而且交通发达,是个繁荣的城市。”听到这里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这两幅图画的都是阿联酋的景色。”同学们不禁惊叹道:“啊,真令人不敢相信,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怎么改变的?”“你们想知道吗,那就随着老师一起去课文中找答案”„„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学习。
二、深入研读,感悟壮举。
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画出最让自己惊讶的句子,学生马上就找到了文中最关键的句子“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低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然后让他们算一笔账:在我们这里培养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五万元,照这样计算,建造一个公园需要多少钱呢?我们先数一数这里的树,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再一起估计一下建造这座公园需要多少钱?话匣子一打开,同学们积极性来了,我随即出示了课文中的中心公园插图,“一棵!”,“两万”;“两棵”,“四万”;“五棵”,“十万”;“一百棵”,“两百万”„„猜一猜这个中心花园会花多少钱?学生们算着算着不敢说了,我就马上鼓励他们大胆猜,还告诉同学们,中心花园里的树不止我们图上看到的这些,还有许多,所以花掉的钱会更多,最后有说要花上亿元的钱。那么,“星罗棋布”的花园又要花费多少钱?学生惊叹,因为数目太大,无法计算!这时,我乘势追问“那么多的钱都花在哪里了?”经过梳理,学生再一次受到震撼:①阿联酋人民从国外买来泥土、水、花草树木,三个“买来”,花费财力之多,真是一片痴心;②挖去原来的砂石,换上新的泥土,花费
人力之多,的确一片诚心;③还在地下埋上自来水管,“纵横交错”“源源不断”物力花费之多,更见一片精心!至此,阿联酋人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在沙漠中植树种草决心之大、投资巨大的形象深深植根在学生心中,敬佩折服之情油然而生。学生读课文自然有更独特的体验,有的学生甚至提出给“这里的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低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一句末换个感叹号.接着,我引导同学们理解“阿联酋人民为什么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我创设情境:现在,大家就是迪拜中心公园的小草、小树、小花,请你们闭上眼睛(略停)。“呼——呼——”一阵风刮过,沙漠中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就连中心花园中的小草呀,小花呀的脸上、身上,都落满了一层尘土(略停)。这时你们有何感受,此时最想干什么?学生回答感到不舒服,很想洗个澡。好吧,老师就是园林工人,从路边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呀,小花呀,脸上的、身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他们在阳光下露出了笑脸(略停)。这时,你们心里有何感受?学生说很舒服。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好课文第八小节,体会阿联酋人民对待花草树木真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三、联系实际,抒发感想
结课时,我问同学们:“每一篇课文学完,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想,许多话要说。这篇课文学到这儿,你又有哪些话要说?(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还想对谁说)”紧接着出示下面的一段话:生活在沙漠的人们,他们竭尽全力的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生活在绿洲的人们,他们竭尽全力的想把绿洲改造成沙漠。为什么偏偏要等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天,我们才从梦中惊醒——我们的绿色家园呢? 学生们陷入沉思,为自己不良的行为感到难过,也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而感到痛心。有的说“迪拜人民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都有决心、有信心改造环境,我们更应该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有的说“阿联酋人民,你们太伟大了,你们创造了奇迹,为我们也为全人类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向你们学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美化自己的家园.”有的说“那些乱砍滥伐、乱杀乱捕的人,住手吧!看看迪拜人民,我们真的自愧不如,别让我们的家园变成荒漠!”有的说“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投身到环保的行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名真正的环保卫士!”„„
教学反思
一、情境创设到位,学生兴味盎然。如何在导入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上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阿联酋现景图,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印象。学生们畅所欲言,感受沙漠的荒凉,绿洲的美丽,“沙漠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绿洲?“这样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中,为让学生理解“阿联酋人民为什么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让学生置身花园来当一名身上落满沙尘,接受林园工人沐浴的花草,走进花草的内心世界,感受园林工人的辛勤劳动,认识阿联酋人民为此付出的精力和爱心。
二、读是语文课的精髓,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出情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关键词、耐人寻味之句,让学生品读,细思,揣摩,体悟,实现了对文本的真诚倾听和对话。语文课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打开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
三、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注意遵循了以上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的最后阶段,我问学生:每一篇课文学完,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想,许多话要说。这篇课文学到这儿,你又有哪些话要说?(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还想对谁说?)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的教学实践给了我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语文教科书上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
第二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18沙漠中的绿洲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
一、对比教学,引起震撼。
我从一组词语入手,这组词语在安排上有一定的用意,第一排词语写的是沙漠,第二排词语写的是绿洲,第三排词语写的是阿联酋的人民如何把沙漠变成绿洲,通过学生的对这组词语的朗读比较,了解阿联酋人民把沙漠变成绿洲的艰辛。在学习课文时,我从描写沙漠的句子到描写绿洲的句子,让学生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行比较,为学生认识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困难坐下铺垫。
二、联系生活,亲身体会。
当学生对这两种环境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把沙漠变成绿洲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用钱,还要用力,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清楚他们培育一棵树、一棵草是需要很多钱的,通过找动词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光用钱不够,还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园林工人侍弄花草的精心。
三、精心发问,引起思考。
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结合句子说一说对“不毛之地”的理解,对照图片说一说“星罗棋布”是什么意思。从整篇课文出发,想一想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建造绿洲,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这些生活在绿洲的人们该怎么办,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不足之处,有待加强。
1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这次教学和平时上课不一样,有很多的老师来听课,一心只想着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完全忽视了,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无论是哪一学段的朗读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公开课也不例外。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虽然所提的问题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但当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后,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很难跟上。加上教学时教师语速过快,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3.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在一些问题上由于教师的过分引导,从而禁锢的学生的思维。例如,对于一些被风吹倒在地的树枝该怎么处理,老师的本意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用绳子和木棍将小树扶起来,没想到反而把学生的思维限制了,也造成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的情况。
第三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本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环境恶劣的沙漠情境切入,然后,过渡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让学生认识到“沙漠中的绿洲”的美丽,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美丽是来之不易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接着,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设问导读“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重点词或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再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3、假如、有一天你见到了阿联酋人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来引导学生自学感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在汇报点拨环节,我感到:学生对课文朗读的还是少,品词析句还不够深入,理解能力还较差。这样,我讲得就显得多了点。今后在这些方面要多做些改进。
第四篇:《沙漠中的绿洲》教案 反思-2019精选文档
《沙漠中的绿洲》教案+反思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资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维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了解访问记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资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维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局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资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维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同学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2、初步了解访问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1、齐读课题,抽默局部词语。(咸而板结、穷山恶水、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2、欣赏“沙漠”与“绿洲”图片,朗读词语。
3、同学质疑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引发探究期待。
二、找出中心句,形成阅读线索。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句直接告诉俺们变化的原因。
2、交流,梳理出关键句。(①阿拉伯朋友告诉俺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②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三、从“代价”入手,品读全文。
1、默读课文的第三到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在培植花草树木上花了哪些代价?又是多大的代价?
2、结合句子交流,体会“种植”的代价,相机指导朗读。
(1)
预设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小朋友。
抓住“培养一个小朋友”来体会。
预设二: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抓住三个动词“买来”进行理解。
预设三: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时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抓住动词“挖去”、“填上”、“埋下”,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2)教师引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再次体会“很大的代价”。
(3)引领同学理解“花很大代价”是源于他们有这样一个一起的认识——(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进入情境,体会“培养”的代价。
(1)创设情境,师生互动,进行采访。
抓“洗脸”体会园林工人像保护小朋友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2)引导想象,进行句式训练,当小花、小草、绿树脸上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霎时,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当树枝不小心被风折断腰枝时,园林工人。
当,园林工人。
(3)联系前文,了解每一个阿联酋的人民也十分保护这些花草树木
5、小结。
抓住“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阿联酋人民像保护小朋友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进行小结,并完成板书。
四、阅读提升,感受升华。
1、而在阿联酋人民的一起的认识下,在付出的很大的代价下,在大家的精心侍弄下,这样的绿洲出现了一个又一个
2、指导同学朗读课题体现奇迹。(把问号变成感叹号)
3、迪拜风光欣赏,再次感受这人间的奇迹。
4、再读课题,记住奇迹。
五、体会写作方法,迁移拓展。
这是一篇访问记(板书:访问),作者通过把在阿联酋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时还抒发了自身真切的感受,让俺们仿佛身临其境,也好像也来到了迪拜。以后俺们在写这类文章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六、作业安排。
作业设计:
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2、假如你感兴趣,你也可以写一篇观赏记,把你在观赏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板书设计:
19、沙漠中的绿洲 访问 迪拜
咸而板结 一起的认识 绿树成阴 看到
穷山恶水 很大的代价 鲜花遍地 听到
感受到
《沙漠中的绿洲》课后反思:
花这么大的代价值吗?俺个人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想到了这个问题,也不停地问自身。老师们阅读这篇文章会发现阿联酋人把沙漠变成绿洲花的代价是世界少有的,“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小朋友”(这是许多国家的人无法想像的事实)、“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炎,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时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还有为园林浇水的“黄马甲工人”。读到这些内容,会让俺们想得很多。
引导同学阅读,同学会被“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这里的第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做了个洗脸的动作,说:‘你看,它们更漂亮了!’”、“阿联酋人民像保护小朋友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话感动,因为他们读到这些语言,想到现状,会发现俺们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老师反复引导同学读课文,引导他们抽取文章之筋,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这些话的意思,他们一定会慨叹阿联酋的伟大,会慨叹花这么大的代价值。因为良好的生存环境是需要花代价的!
在这篇文章中,俺们只能读到建设,读不到一点破坏,建设是要花时间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坏只需要一刹那。人们为什么不去破坏?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觉遵守的规则,他们把花草树木当作人来看待,当人来培育。美是怎么来的?俺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能够明白。所以,俺个人认为,在研讨这个沙漠变绿洲的过程中,其实也美育之过程。人怎么发明美?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具体,那就是要花大代价,要真心地去维护,最后才干永恒地享受。这篇文章给予同学的这种美的训练,是非常好的。俺们应该抓住!
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方面重视的是不够的,俺们也清楚美育的内容并没有写入语文课程规范,当然俺们在实施三维目标时,那情感的训练,其实内涵着美。这一课,俺们把美育的内涵引进来,通过反复的阅读引导,同学就能感受到美不是笼统的,美是具体的,美是要靠人类发明、维护,美是有规则的……
俺们心中的片片沙漠何时才干有绿洲?俺们能发明如此的绿洲吗?这是这一课的阅读起点,同学沿着这个起点走,带上绿洲之美前行,那未来就是“生活更加美丽!”。
第五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白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教课文前,我先让学生在家预习这篇课文,让他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本中的“拦路虎”。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为了遵循这一特点,我充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在我的引导下学会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遵循了以上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过程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教学结尾时,我通过设计“小木版上应写些什么?”“课后愿意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吗?”这一环节,把课本作为一个生长点,巧妙地将语文课本内容延伸开来,有机地生成很多的东西,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心需要。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