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漠之舟》说课
《沙漠之舟》说课稿
安定区石峡湾中心小学
邵淑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沙漠之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法与学法、导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沙漠之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8单元“舟船”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这篇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主要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主要介绍骆驼成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这三个自然段从不同方面(给人带路,预报大风,驮运货物)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沙漠之海里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两部分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中畅通无阻,所以被称为“沙漠之舟”。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理解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感悟,图文对照,学习课文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合作探究,理解课文。运用课件,综合听、说、读、看的方法品读感受课文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点: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理解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难点:学习课文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描写方法。说学情 1.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地学生远离沙漠地带,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骆驼,会对沙漠之舟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骆驼的常识性知识的理解会有难度,我必须运用插图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能力的评估: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班里中等偏下的学生也能达到正确的读课文的能力,此外学生已经能边默读课文边批注,掌握了批注笔记的方法。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以读促悟,问题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法,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利用自主先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
说导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板书“舟”字,让学生观察“舟”的笔顺并书空,理解“舟”的意思?(船)2.补全课题:沙漠之舟。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沙漠里有船吗? “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呢?(骆驼)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听录音默读课文,同时画出生字新词,并标清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沙漠之舟的?
2.出示词语,先同桌互读词语,再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认读情况。3.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沙漠之舟的?从而整体感受文章结构。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一)置身情境,感受沙漠环境。
1.自由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了沙漠的环境?
学生汇报: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少,沙漠宽广无边,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大风卷着沙粒飞滚„„
2.读读这些词句,结合图片说说沙漠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沙漠环境的恶劣。沙漠环境如此恶劣,骆驼却能生活在沙漠里,那么骆驼它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呢?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从文字和图片感知沙漠特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奠定了基础。)
(二)紧扣语言,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标出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思考课文写了骆驼哪些方面的特点并完成表格,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和在阅读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然后出示课件,图文对照:指名学生读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交流:骆驼身体的哪些特点适应沙漠生活?(理解“胼胝”的意思。)
3.通过逐步演示课件发现从头到脚的写作顺序。这样不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文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还要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性,体现课标中“品味相关词句,体会表达效果”的作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品词析句,了解骆驼的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2、3、4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骆驼在沙漠里对人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骆驼给人带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骆驼对人们的帮助。
出示以下三个句子,学生再读一读,体会加点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旅行的人很难认路,骆驼却能在沙漠里给人带路。
快要刮风了,它就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预先做好准备。
骆驼走得很慢,可是能驮很多东西。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体会人与骆驼之间的情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过程更加深刻地了解骆驼对人的帮助,进一步品味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过渡语: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并且能给人们带来这么多的帮助,那么人们是怎样评价骆驼的呢?
4.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它”指的是什么?(骆驼)说说: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宽广无边)骆驼和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交通工具)从而理解比喻句的妙用:把沙漠比作大海,把骆驼比作航船。5.出示课后的问题: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指名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小结:因为骆驼不但能适应沙漠环境,还能帮助人们带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被称为“沙漠之舟”。
(四)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后谈谈感想,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播放歌曲《我赞美你,骆驼》,体会骆驼的精神。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中反馈,加强对课文内容的巩固。
五、布置作业: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尝试把课后资料作适当修改,插入课文。这项作业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全面的了解骆驼的其它身体特点,同时要把握描写动物的写作顺序,为学生写作文打基础。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简单明了,清楚地显示了课文的主线,“沙漠之舟”指的就是骆驼,骆驼能适应沙漠环境,又能帮助人们做事,所以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沙漠之舟》说课稿
安定区石峡湾中心小学 说课教师:邵淑娟
第二篇:沙漠之舟说课材料
《沙漠之舟》说课材料
吴硕年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舟船”为主题组合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船周围的风景,以及折纸船、航天飞船等方面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船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日积月累”的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成语和古诗。“初显身手”中起名字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用最简练形象贴切的语言,概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笔下生花”指导学生写简单的新闻。“金钥匙”辅导学生快速阅读新闻。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第一句是总起句,交待了骆驼生活的环境是沙漠。接着结合骆驼的身体特点,从身高、脖子长——望得远,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鼻孔会闭——挡风沙,腿上有胼胝——不怕烫,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六方面讲述了它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
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课文的两部分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所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科的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为: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难点为: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四、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每一次读,教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着重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说教学设计: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问题:为什么把骆驼称作“沙漠之
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及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开课时先板书“舟”字,然后提问学生“舟”什么意思?船是在哪里航行的?紧接着出示沙漠的图片,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里有船吗?板书:之,指着板书问学生: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沙漠之舟指的是骆驼时,教师可以接着说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过渡到学习课文这一环节。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有了兴趣,读课文时的热情就会高涨,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通过两个问题: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方便下面的学习。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边看图边问学生:骆驼生活在哪里?你看到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回答:沙漠一望无际,气候干燥,很少下雨,缺水,气温变化大,时常刮大风,卷起黄沙,沙漠地带植物稀少,动物也不多。)
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呢?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把相关的词句划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自己读懂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板书,有条理地列出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教师板书:身高、脖子长——望得远。
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
鼻孔会闭——挡风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烫。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
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
在提到旋风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质疑:旋风是什么样的?指名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说一说。在讲到驼峰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骆驼是怎样利用驼峰储存养料维持生命的?(这里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补充课文内容里没有的知识。骆驼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吃不喝,可是到了有水草的地方,它能用十分钟的时间一口气喝完七十九公升水,相当于好几桶呢。)学完这部分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观察一下: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经观察后学生不难发现,这部分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
教师可以接着总结:观察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这些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讲清这一点,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学生总结出写作方法,便于学生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学习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
人们是怎样利用骆驼的这些特点来为人类服务的呢?根据要求,自学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自学要求:结合骆驼的特点思考:
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
2、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预报天气?
3、骆驼为什么能驮很多东西?为什么能在沙漠里作长途旅行?启发学生把骆驼的特殊本领和第一自然段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
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答案:骆驼身体高,能望远,人们利用它来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默读全文,想一想: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人们为什么把骆驼比作沙漠之舟?学生对科学知识文章缺乏有关知识,在教学中,适当作些必要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巩固获得的知识。设计此问题就是要具体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
(沙漠和大海类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骆驼和船类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小结:这篇课文简要地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说明它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让学生知道课文分两部分页。第一部分写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第二部分写骆驼的用处和它与人们的关系。由于作者对骆驼很熟悉,所以能抓住骆驼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又由于作者观察仔细,而且有顺序,所以文章写得有条有理。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特别是“趾、脂、胝”音形义比较着来记,注意“嗅”字不要丢了大上的点。另外要引导学生做课后的第二题,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五)、作业超市。
1.认真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沙漠之舟
特点作用
身高、脖子长望得远
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
鼻孔会闭挡风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烫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
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
六、教学反思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课文的两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每一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教师起好点拨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篇:沙漠之舟(推荐)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2007-07-12 16:35:31)转载▼
分类: 工作
北师大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沙漠之舟》北师大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舟船”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第二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本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的身体特点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课文的语言简单明了,段落之间联系紧密,层次分明,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是一篇指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优秀范文。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四年级,经过前期的训练,已经掌握了一些概括段意的方法,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阅读这样的文章,重点是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了解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写法特点,学习合理修改选择的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因此,学习本文,除了要求学生知道把“骆驼成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以外,还要了解一些写作方法。教学目标: 随课文学习课后的15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1个生字。2 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3 能将课后的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它能帮助人们穿越沙漠之海的原因。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适当地选择和组织材料,并将课后补充的资料插入课文中,完善课文内容。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沙漠和骆驼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有关沙漠和骆驼的知识。2 课件:
(1)有关沙漠和骆驼的资料和图片。
(2)阅读要求。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随课文自学15个生字。2 知道词语“胼胝”的意思。通过概括段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趣质疑 1 介绍“舟”,引出课题(1)板书:舟。
边写边提示:写这个字的时候要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两个点。学生念一念这个字,念准字音。
(设计意图:写这个字,正确的笔顺是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两点,然而习惯上容易写成先写上面的点,再写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并用板书示范,随时进行写字教学,把写字教学和讲读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写字训练在阅读课中的体现。)
(2)什么是舟?
生说说自己对舟的理解(2——3人)。
(3)师做总结:“舟”和汽车火车一样都是一种交通工具,所不同的是,汽车、火车是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而“舟”,却是水上使用的交通工具。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舟”,不在水上,而在沙漠里。
(4)板书完课题:沙漠之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舟也是水上交通工具”出发,为尽快找到“舟”与“骆驼”之间的相同之处,以帮助学生化解难点:为什么把 “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做好思想上铺垫。同时,从课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1)舟是水上的交通工具,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怎么会有舟呢?(2)沙漠里的舟会是什么样呢?
(设计意图:注重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发现疑点、产生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词 课题中说的“沙漠之舟”究竟是什么呢?从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下面请大家自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课件出示):
(1)遇到生字,看看后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以后,再往下读;(2)哪一句读得不通顺,再回过头来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顺了,再往下读;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专家于咏正说:“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之所以老调重谈,是因为有些人对阅读教学的目的仍不甚了了,有的即使明白,但又不知如何去做。”让学生读书,就要教他们读书的方法,怎样去读,读到什么程度,作为教师,都要给学生明示,对于阅读要求,要提得清楚明了,要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来说明,让学生不仅能理解,还要记得住,才能实现带着问题读书的目的。但是,有部分学生读书在读的过程中总是出错,究其原因,就是不能静心,在把文本交给学生前就在“怎样把课文读正确”上提出明确的要求,长期地训练,学生便能提高阅读能力了。)课题中的“沙漠之舟”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板书:骆驼)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给学生短暂的时间思考)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担心的不是你们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担心你们把课文读得怎么样了。把课文读好了,答案自然回有的。
抽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训练读不顺的句子。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句子是否读通顺了。①指导读准词语“胼胝”,在文中找出这个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注上拼音,然后把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两遍。
②板书:“每逢……就……”、“就是……也……”,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两组关联词,把含有这两组关联词的句子读两遍。
③这一段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呢?(学生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④这一段中长句子比较多,我们再小声自由地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2)谁来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①这三个自然段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呢?(学生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②把这三个自然段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之所以花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形式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因为阅读课,是以“读”为本的。这篇课文语言清楚明了,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略做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指导学生读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十分有必要在学生读书的时候去巡视,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指导,这个过程,是化解学生读书问题的过程,也是传递读书方法的过程。经历了这样实实在在的读书后,学生不仅能把课文读熟,还能知道,反复练习,字字入目,沉下心来读书,不慌张,是读好书的唯一途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把课文读熟后,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去。)
三、再读课文,概括段意,理解“沙漠之舟”。刚才我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读流利了,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把厚书读薄”,就是说读书要有一些概括,才能更好地读懂课文的意思。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读完一个自然段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把段意批注在这个段的旁边,再往下读。
(1)学生默读,思考,批注。(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相机做引导,归纳,并板书每一自然段段意的关键词: 第一段:身体特点
第二段:带路
第三段:预测风沙
第四段:驮物品 我们读懂了课文,概括了自然段的段意,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难了。请用关联词“既……又……还……所以……”来说说“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学生先自由小声说一说,组织好语言。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归纳总结:在茫茫的沙漠中,骆驼既能给人们带路,又能预测风沙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还能帮人们驮物品,是沙漠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带领人们穿越沙漠之海,就像“舟”帮助人们渡过大海,所以被称为“沙漠之舟”。
(设计意图:我们常常感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语言也没有逻辑,是因为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说什么,怎么说,都应该给学生明确的提示,这样,学生说起话来,才“有米下锅”。
课文读到这个程度,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再给学生一组关联词,学生就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了。课文的难点也就突破了,相信经过这样的指导,就连语文成绩不太好学生面对这个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吧,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常常感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知道说什么,语言也没有逻辑,是因为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说什么,怎么说,都应该给学生明确的提示,这样,学生说起话来,才“有米下锅”。)
四、回扣课题,感受语言魅力。1 再次齐读课题“沙漠之舟”。课题短短四个字,却隐含了两个比喻,你能发现吗? 3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把沙漠比做大海,把骆驼比做舟。
五、整体感知,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课文为我们讲述了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语言清楚明了,我们通过阅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就弄懂了这个原因,那么,这三个段落与第一自然有没有关系呢。如果课文没有第一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默看全文。1 学生默读。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归纳:第一自然段写了骆驼身体的特点,正是因为骆驼的身体有这些特点,它才能生活在沙漠里,带领人们穿越沙漠,所以,没有第一自然段是不行的。
六、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还通过概括段意,知道了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下节课,我们来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怎样写骆驼身体特点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解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骆驼的身体特点。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将课后的资料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从中学习作者有序组织和选择材料的方法,感知修改作文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了解骆驼的身体特点 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把厚书读薄”,上节课,我们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概括段意,知道了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可以说 “把厚书读薄了”。古人也说,读书要“把薄书读厚”,就是说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才能读出味来,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怎样写骆驼身体特点的。默读第一自然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
(1)学生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2)学生交流,中心句是第一句:“骆驼生活在沙漠里。” 围绕这句话,作者写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那么骆驼的身体有什么特点,能让它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沙漠也能自如地生活下去呢?再次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阅读要求(用课件出示):
(1)这一段分别从那些部位来介绍骆驼身体的特点,在书上标注。
(2)仔细读这些句子,这些部位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在书上标注。
4学生深入默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教师提示:读书切忌慌张,要静下心去仔细品位,才能品出“味”来。
5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正是因为骆驼的身体有这些特点,所以它才能长期生活环境恶劣的沙漠里,成为帮助人们穿越沙漠之海的交通工具。(相机板书要点)身体高,脖子长 能望远 嗅觉灵 找水源 鼻孔能关闭 防风沙 腿上有胼胝 防烫伤
脚掌宽厚,脚趾能分开 适合沙漠里行走 背上有驼峰 转化成养料
(设计意图:有人说过,读书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读,二是教给读书方法,即“边读边想”,三是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对小学生而言,这些“问题”和“方法”指向更要明确。这一段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带着问题读一读,想一想,就会弄明白,无须教师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应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回顾全段,了解作者写作顺序,为课文做适当补充。1 指板书,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骆驼身体特点的?
(设计意图:顺序即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为下一环节——为课文插入补充资料做好铺垫,把难点分解。)一篇文章往往要经过反复补充和修改才能完善,课文后有三则补充资料,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插入课文中让课文变得更完美,请把这些资料和第一自然段结合起来读一读,想想该插入到什么地方才恰当?用学过的修改符号在书中做标注,并想想为什么要插入这里?(1)学生默读,在书上做标注。(2)学生交流汇报。
第一句讲驼峰的有关知识,应插入第一自然段的最后;第二句讲骆驼怎样防寒冷,插入到第一自然段的第四句后面;第三句讲骆驼眼睛怎样防风沙,应插入到第三句后面。3 把修改后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设计意图:修改过后,再读一读,更清楚地了解骆驼的身体特点,使修改的效果再次呈现,促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三、教师为全篇课文做总结。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也学习了作者介绍动物身体特点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为文章做补充让内容更完善,今后,还要细心地观察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它们能生活在大自然里,都有自身的特点,你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精彩!
(设计意图:启发学习热爱生活,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课后拓展:
用学到的方法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并坚持写一写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学以至用,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交给“鱼”,是为了学生能“渔”。)分享:
喜欢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沙漠之舟》一课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舟船”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说明了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用8句话说明骆驼为什么能适应沙漠的生存环境。第一句先交代“骆驼生活在沙漠里”,骆驼一切器官的构造和功能都必须适应“沙漠”的生存环境。后面7句话就围绕这一点从外形到生活习惯分析骆驼的生理特点。第2 ——6句写骆驼的生活习性:有水草的地方,多吃多喝,把养料“储存在驼峰里”;水草缺乏时靠自己“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骆驼的这个习性很了不起,能适应沙弥的恶劣环境。
第2——4自然段写骆驼在沙漠旅行时“三能”——能带路,能抵御风沙,能驮物,所以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课文最后一句话“它是沙漠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重点掌握“储蓄”的写法,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4、学习课文及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的具体化得描写方法。能对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5、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过程方法:
1、围绕课后思考题了解课文内容,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讲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深切感悟文意。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来探究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清楚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和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难点: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的具体化得描写方法。
突破方法:在教学本文时,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内容,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明确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独特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天地”。
四、教学与方法
师:直观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 生:读、议、交流,手机资料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查找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做批注。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你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能说说你见到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资料交流)提示学生,骆驼生活在哪里?(沙湖游玩,沙坡头旅游,骑骆驼的感觉)
骆驼又高又大,背上有驼峰,脖子长腿长(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入题,激发学习的热情)
2、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骆驼的课文——沙漠之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第一目标)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或问同桌
2、指名读课文(分自然段朗读)正音纠错(做到正确流利)
3、自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文中有哪些好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出自己所读段落中的好词语 课件出示“好词我牢记”
沙漠 嗅觉 灵敏 刮起 旋风 滚热 烫伤 脚趾 松软 陷到 驼峰 养料 脂肪 储藏 积蓄 缺乏 营养 维持 旅行 沙丘 跪下 领先 熟悉 胼胝
5、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两遍,体会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意)
三、精读细品
(一)1、自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本段有几句话?写了什么?(读完你知道了些什么)
2、指8名分局自朗读,品味句子的意思
3、讨论:8句话各写了什么?(这一段主要讲了哪些?)板书:
身体高,脖子长—————能望到很远 生活在沙漠里嗅觉灵敏—————能帮人找水源 外形特点腿上有胼胝—————不怕烫伤 生活特点脚掌又宽又厚 —————不会陷进沙里 背上有驼峰 —————储藏积蓄
4、想一想:这一段里,第一句话与后面7句话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5、小结:第一句话告诉我们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后面7句话围绕着骆驼的身体特点介绍骆驼能在沙漠中生活的条件,它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能在沙漠中生活。
(抓住重点段和关键词句,既理解课文内容,又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沙漠之舟 身体高,脖子长→望得远 ↓ 嗅觉灵→找水源 骆驼 鼻孔能关闭→防风沙(外形)腿上有胼胝→防烫伤(习性)脚掌宽厚、脚趾能分开→不陷入沙
背上有驼峰→储藏积蓄
第四篇:沙漠之舟 教案
《沙漠之舟》教案
一、新课导入
在上一篇课文《跳水》中,我们坐着环游世界的轮船来到了大西洋,见识了一次勇敢的跳水表演。今天,我们的游轮继续前行,漂洋过海,来到了一篇广袤的沙漠,一起走进“沙漠之舟”。(教师板书,学生手指比划)
(1)齐读两遍课题,说说你的发现。
(2)原来沙漠之舟就是骆驼呀!现在谁来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骆驼?
二、检测预习
1、字词关(PPT出示词语)
(1)小组朗读词语展示
(2)词语理解(小组汇报交流)
2、朗读关(PPT出示课文中的三句话)(1)组内读,并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展示
(2)学生点评、老师点评
3、课文内容检测(以抢答题的形式检测)
三、交流展示,深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给课文划分逻辑段(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按照要求学习第一自然段(PPT出示朗读要求),边读边标注,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3、教师带领学生以一张骆驼身体图来再次熟悉骆驼(PPT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提出本文的记叙方法:从头到脚、总分顺序。
4、动物的进化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特殊的骆驼呢?了解沙漠(播放视频)
说一说你眼中的沙漠?
5、根据课文内容及视频,完成表格(骆驼身体特点如何与沙漠环境相适应)填写(PPT出示表格)
6、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指路、预报风沙、驮重物
7、以填空形式巩固课文内容 因为„„所以„„
骆驼既能„„又能„„还能„„所以被称为“ ”
四、拓展延伸
1、以骆驼的身份,介绍自己身上的一个特点;
2、骆驼是大自然赠给沙漠的一份礼物,为骆驼唱一首赞歌!(PPT出示)
五、课堂小结
了解了骆驼的身体特点;知道了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学习了作者介绍动物身体特点的方法;体会了骆驼任劳任怨、坚韧不拔的品质。今后要认真观察动物,爱护动物。
六、课后作业 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则观察日记。
七、评选优秀小组
教学反思:
(1)没有抓住本篇说明文实质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掌握骆驼的身体特点;
(2)因内容安排的过多,而没有预留太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会。教师在很多问题上,是牵着学生在学习,而没有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3)讲课声音洪亮,但是声音太平,没有起伏,因而感情不够饱满;
(4)词语理解部分,学生汇报形式单一,也没有将词语放于课文中,脱离了课文这一主体。
第五篇:沙漠之舟 教案
教学分析:
沙漠是生命的禁区,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拒绝生命的环境里依然顽强地生活着一些勇敢的动物,骆驼就是最突出的。本课以骆驼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骆驼的生活习性和长相特点,了解骆驼与人类发展问的密切关系,通过创作骆驼的形象特征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骆驼的生活与劳作、骆驼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感受骆驼坚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过程与方法:观察图片,了解骆驼的主要外特征;欣赏分析不同艺术作品中的骆驼形象.学习简化、夸张、变形、概括等艺术表现手法,感受作品中蕴涵的精神。
3知识与能力目标:尝试用泥塑的方法捏制有特色的骆驼形象.在动手过程中,领会骆驼的内在精神,提高学生的表现、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黏土、泥塑工具、范作等。
教学过程:、吟诵诗歌,导入骆驼美名。在轻柔的背景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茫茫沙漠、沙面上拉长的影子、沙漠中行走的骆驼,并旁白:茫茫戈壁上,黄沙漫漫,远远地走来一头骆驼。仰着头,镇静的目光,安详的步伐,是怎样的一种从容。它走啊,走,驮着生的希望,驮着艰难的使命,从容稳重笃定,没有怨言地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这首诗的名字叫《沙漠之舟》,它赞美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的骆驼形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沙漠之舟》(教师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片,了解骆驼特征。
骆驼的生活习性。
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忍受日间高温.又能耐受夜间严寒呢?诘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骆驼生活习性。
骆驼身上厚厚的驼绒和坚实的皮层能防止日间的强光,抵御夜间的严寒。
骆驼头部长长的睫毛和能开闭的鼻孔能防止沙尘暴时沙粒的进入和回收肺部排出气体中的水分。
骆驼高高的驼峰中厚厚的脂肪能让它不吃不喝在沙漠中行走半个月之久。
骆驼脚底扁平、肉厚而软,不至于全部陷入沙中,十分有利于在松软的沙地上行走。
2比较骆驼的长相特征。
课件出示骆驼家族中的两个成员
单峰驼和双峰驼,比较它们的长相特征。
相同点:身躯高大、四肢细长、蹄大如盘。
不同点:
单峰驼一一个驼峰,体型小
双峰驼一两个驼峰,体型大
出示儿歌,小结骆驼的长相特征。
头像绵羊颈似鹅,身体庞大背座山。
四肢细长脚掌厚.
耐饥耐渴驮重物。
4骆驼的动态特征:蹲着、行走、低头、回首……
三、欣赏名作,感受骆驼魅力。
教师导语:骆驼不怕酷热严寒,不十白饥饿干渴,在茫沙漠中艰险地行走着,为人们输送着物品,它不仅成了两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功臣。也是历代艺术家们笔下描绘的对象。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两件雕塑作品,品味此中的艺术魅力。
《骆驼乐人》(唐三彩)(图1)
①作品简介:
《骆驼乐人》又名《骆驼载乐俑》,1 956年陕西西安墓葬出土。骆驼昂首朝天,张口嘶鸣,立在长万形踏板上,身施淡黄色,颈部和前胯带有几条赭色斑纹。背上铺有圆形垫子,边饰蓝彩,垫上置支架,架上搭一平台。罩长方形毛毯,毯边呈浅蓝色,中间刻画菱形纹,施萧、绿、蓝、白色。七个男乐手持萧、笛、箜篌、琵琶、排萧、笙等乐器,面向外盘腿坐在平台四周,在全神贯注地演奏.中间站一丰盈的长袖舞女,边歌边舞。
②艺术特色及意义:这件作品造型新颖,独具匠心,是唐三彩中的精品。且骆驼背上的乐手既有唐人,也有当时西域的胡人,乐器则完全是西域一带的.充分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
2韩美玲的雕塑骆驼(图2)
对比欣赏韩美玲的雕塑骆驼与实物骆驼之间的区别。
小结韩美玲先生的这件作品抓住了骆驼的主要特征,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概括等艺术手法,删繁就简,更好地表现了骆驼的坚韧与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3课件展示一组骆驼艺术作品
唐三彩骆驼俑系列,韩美玲骆驼雕塑系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骆驼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从而开阔学生的艺术思维,为下一步的创作积累视觉素材。
四、实践操作,表现骆驼形象。
教师启发学生尝试表现骆驼的泥塑方法。
①泥板法:用泥板法借助麻布、沙粒等实物拍打卷制出骆驼粗糙的皮肤。
②挖空法:用整块泥直接捏塑出骆驼形象,然后挖空骆驼身体,再用牙刷、丝瓜筋等压印出骆驼粗糙的皮肤。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要求:①抓住单峰驼和双峰驼的主要特征,用搓、拍、挖、贴、刻等泥塑方法塑造骆驼的形象;②适当运用简化、夸张、变形、概括等表现手法捏塑骆驼形象,力求作品造型新颖,富有创意;③可两人以上合作捏塑骆驼与人物,或独立捏塑骆驼。
3作业展示沙漠之舟。
可围绕如下几点评价作业:①能否抓住特征将骆驼的形象生动有趣地制作出来;②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之处;③能否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可取之处,点睛之笔。
五、情感升华,学习骆驼品质。
结束语:骆驼具有吃苦耐劳、任重道远的精神,它是历史的见证,丝路的功臣。让我们学习骆驼精神,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