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
一、说教材,说学情
根据教学内容我对本课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二、说重难点,说教学目标
教材的重点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实验过程,难点是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检测,学会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在身边常见的导电性
情感目标:通过特殊导体(如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湿抹布等)的认识,强化安全用电意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课堂更具有效性,我制定了以下几种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2、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教学时遵循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构建新知,体验收获。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激趣,引出问题。
理念: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导入与学生经常听说到的生活事融合,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而采用这种方式引出课题,能唤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
1)、在检测计划的指导下,对12种物品(老师提供8种,学生自备4种)进行检测区分,并做好记录以及组内进行分析交流情况。
2)、课件温馨提示,让学生在提醒中强化行为;同时,以小组竞赛为形式,减少学生走神的现象。
3)、老师加强对各组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检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理念:通过检测12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12种物体,而是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4、交流汇报会
1)、通过分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老师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马上判断课室内的导体和绝缘体。
3)、针对铅笔芯,引发知识冲突,通过小组演示得出: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理念: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5、课外拓展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知识其实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的热爱。
6、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哪些知识?
理念:归纳、总结我们的课堂,对学生的进行发展性评价。理念:将收获到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让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教学反思
不足:
1、本课教学设计流程很好,但是教学推进有点快,因此忽略了重点,虽然在实验过程中把重点突出了,但是讲授过程中感觉像是一带而过。因此以后一定要学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演示实验有点过多造成最后讲课时间有点仓促。
3、课堂小结没有重视
亮点:铅笔芯的实验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教学的精髓。还有最重要的是提高普通话,并且是必须的!
第二篇:导体与绝缘体范文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型课文。其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第二部分:寻找教室里物品的导体和绝缘体。第三部分:认识人体和大地以及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制作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其工作原理,知道有故障小灯泡不会亮,而没有故障就会亮。运用到此课,如果物体导电,电流就会在通过物体时使小灯泡发亮;如果物体不导电,电流就不会通过物体,小灯泡也就不会发亮。也就是说小灯泡发亮,物体是导体。小灯泡不发亮,物体是绝缘体。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学习本课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养成有序实验的好习惯。实际上,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来独立计划、实验、总结来完成本科的学习,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学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都喜欢自己动手来操作,但是他们的实验习惯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给学生制定一定的操作要求,使学生能够按规矩、有步骤的有序进行实验。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3、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4、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预测10种材料的导电性能,在作出预测的基础上用电路检测器检验自己的预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的精神。
2、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3、培养善于和他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科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难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10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并总结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干电池、导线、小灯泡、螺丝刀、电工钳子、勺子、电路检测器
学生:电路检测器、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片、皮筋、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粉笔等。
七、教学手段:实物、投影、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演示实验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它叫:简单电路,请看这里,如果把电池盒里放上电池,小灯泡会怎么样?(展台出示)
学生猜测
2)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学生自由发言
2、设疑
1)师:现在老师用电工钳子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灯泡会…… 学生预测
师:都同意小灯泡会熄灭吗? 生——同意。
师:我们来看看。(演示剪断导线)2)思考:小灯泡为什么灭了? 学生思考并发言
3、分别用三种连接方法重新连接电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师:我们把它接一接,让它重新亮起来,好不好? 生——好。
师:亮了吗?(师动手演示——连接导线的塑料皮)生——没亮。
师:我们再来一次,亮了吗?(师动手演示——连接导线的塑料皮和铜线头)
生——没亮。
4、师:应该怎样接才能亮起来?
学生发言(相信学生经过刚才的实验能够说出要连接铜线)师:我们来连连看,是不是这样的。师:啊,真的亮了,真厉害,掌声鼓励一下。
5、得出结论
师:通过刚才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探究新知
1、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线容易让电流通过,外面的塑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2、师:为了方便我们验证,老师变了个魔术,把简单电路变成了另外一个装置,它的名字叫:电路检测器。用这个电路检测器就可以检测哪些物体可以使小灯泡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同学们想不想看一下。
生:想。
3、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小勺是否能使小灯泡发亮
1)师:老师准备了一个勺子,请同学们猜猜看,勺子放在电路检测器上会是什么情况?
学生猜测
2)老师先给大家做个示范,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咦,小灯泡亮了,看来勺子能使小灯泡变亮。那么,其它物体呢?下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一位同学大声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教师准备的材料)
(三)自主学习、合作展示
1、实验前进行预测
师:这几种材料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呢?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检测一下。在做实验前,老师还请大家做一个大胆的预测,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记录单,先找到预测一栏,同学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你们认为是亮的,在亮的一栏打√,不亮的,在不亮的一栏√,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好,开始。
学生进行预测,填好记录单上的预测一栏,并汇报预测结果
2、提出实验要求
师:实践出真知,让我们用实验来检测吧,在实验前,老师要给大家提几点要求,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出示课件)1)实验前做好分工,谁进行检测,谁记录、谁监督等,提高学习效率;
2)检查电路检测器是否可用;
3)从材料袋中把材料拿出来,一样一样检测; 4)每样材料至少检测两次;
5)实验完成后及时记录实验结果,把用过的学具放回原位。师质疑: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
生:为了保证实验的正确率。
师: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还有一种材料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找,填写在记录单的最后一栏。
3、分组实验检测身边的10种物体的导电性,并从中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1)鼓励学生大胆实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电源是两节干电池,它的电压对于我们是安全的,大家按照步骤,一定要实事求是,加快速度,看看哪组同学做的好。让我们开始动手做实验吧。
2)分组进行检测,小组长进行分工 教师巡视
学生填写表格,完成实验 小组内统计检测结果 3)班内交流检测结果 师:好,我们所有的组都已经完成了,请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适当表扬评价 4)揭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
孩子们,像曲别针、铁钉等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板书:导体)
像干木条、塑料尺等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绝缘体)(出示课件)
师:通过实验,我们和许多导体和绝缘体交上了朋友。(板书:和)
师:同学们,谁愿意说一说你的朋友导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导体)
生:都是金属。
师:观察的真仔细,除了金属,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特殊的导体,请同学们把书打到42页,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
(四)练习巩固
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想要考考大家,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五)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寻找教室里物品的导体和绝缘体
师: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导体和绝缘体等着我们去发现,现在老师给大家15秒时间比比看谁的眼睛最亮,观察一下教室里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生:(找3-4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点评)
2、师:你真是个有心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由导体和绝缘体共同组成的物体还很多,比如开关、螺丝刀、电工钳子、插座等。
师:为什么要用这两种材料。生:为了防止触电。
3、师:你真会思考,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设施上的绝缘部分,注意用电安全。
(板书:安全用电)(课件:安全用电)
4、拓展练习:图中小朋友的做法正确吗? 师:让我们继续去接受挑战吧(出示课件)1)在高压线下放风筝 2)攀爬电线杆。3)用湿抹布擦拭电灯 4)用铅笔插插座
(六)总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让我们牢记心间,课后也向身边的人做一下宣传吧!
九、板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猜 测————验 安 全 用
电
证
第三篇: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师:李荣娟 班级:四年级二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理解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教学难点
区分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纸板、橡皮、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硬币、导线、等多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二、讲授
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活动一: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活动二:检测几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多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活动三: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三、布臵作业
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检验:干木条,湿木条,钢笔,铅芯等。那些是导体,那些是绝缘体。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导体与绝缘体
导 体: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绝缘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教师:李荣娟 班级:四年级二班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四年级学生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像代替实际科学试验,因此,在课堂中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
通过上述教学简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2.通过检测身边物品的过程,如“橡皮、回形针”等,能依据检测物品的“科学规范”的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学会与同学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细致地探究习惯和提高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教学重点: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4.教学准备:橡皮、小刀、纸板、回形针、塑料尺、铁丝、铜丝、铝丝、钢管、玻璃、导线、插座等待检测的物体,1个电路检测器,1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针对以上内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本课我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实验探究;第三步联系实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出示缺少导线的电路,要求学生换用其他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导学生要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否能够通电。在这一环节上,复习强调检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橡皮和小刀的演示,对本课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作一个前期的铺垫,一种是容易通电的,另一种是不容易通电的。教参和教材是都只对橡皮的操作过程作了一个演示,为了引出检测器及其正确使用方法,我在这一环节中有加入了回形针的操作过程,我想这样做不仅仅是对检测器使用方法的强调,同时也是唤起了学生的对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概念,为后面的猜测和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一环节我分四步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哪些物体是能让小灯泡亮的,是容易通电的,哪些是不能亮的。让学生一边猜测一边检测,同时进行记录。但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是急着进行检测,不进行猜测,或者是猜测了没有进行记录,等检测完了之后,把结果填入了检测中。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要求学生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猜测并记录于同步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我在材料的准备中,我主要以身边的材料为主,这样更有利在下一环节中渗透安全用电教育。2.让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一步中我分小组进行检测,每一小组检测几种不同材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分类。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3.实验汇报。对于以上物品的检测结果,争议的并不多,根据学生的检测结果,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演示后,发现了2类材料,这时出示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学生利用同步探究的“整理我们的实验记录”结合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归纳材料的特点,上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时候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生活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实际生活经验告诉孩子,用电不当会有触电的危险。可是谁也没有触电的经历,也没有看到过。怎样让学生信服这个概念,提升学生对导体的认识呢?接下来我放一段关于安全用电的生活常识的录像。录像中的那些用电常识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用电不当之处,作处判断,用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第四篇:导体与绝缘体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邓勇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从本节课看,我设计了是从复习前几节课已有知识入手的,但又不是单纯的回忆知识,而是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复习电路的联接。在学生认识了铜丝可以让电流过、胶皮是不能让电流过。引出了本课的探究问题:你们还知道有哪些物品是可以让电流通过的,哪些是不能让电流通过的呢?从问题的引出过程看,学生是顺着老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开展的,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但我认为这种创设问题情景引出问题的方法是可行的。首先这样比较快捷,保证后面学生的亲历活动时间,其次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是不能没有教师的主导。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问题、主动生成的问题。只有教学问题变成了学生自己的问题,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去克服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最终完成探究任务。
(二)问题提出后,接着就是进行预测和猜想了。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但预测、猜想也不是凭空瞎想,是有一定的理由、根据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猜测后说出“你为什么这样想?你是怎么知道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本课虽然在记录表上设计了预测栏目,但没有像其他课一样让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预测这个环节好像被弱化了,关注不够。这是根据教学实际来设计的,要学生对多种的物体逐一说出预测的根据,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允许的。从教学过程来看,开始阶段有的学生对哪些物品是可以让电流通过的、哪些是不能让电流通过可能有一定原始概念,也可能有的学生完全是瞎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检测个数的增多,学生的预测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说明学生的预测已经有了自己的理由、根据。
(三)传统的研究和学习,其最终的目的、结果可以归结到一点上去,就是知识。杜威曾说过:人类在陈述知识的时候,忽略了获得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的科学教育来说,恰恰是特别有意义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体验学习科学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确实的提高。科教版教材主编郁波老师也曾说:科学教育要干什么?我们的科学教育是要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撰刻在其中的态度、价值观,以及认知能力,也就是我们的科学教育要彻底摆脱以知识、学科为中心的枷锁,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四)注重了思维的发展。在科学课进入我们课堂以来,我自己及我周围的一些科学教师都强调精心设计、组织一个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活动仅仅是提高能力、发展素质的载体,思维才是更本质的东西,缺少了思维的活动就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在课堂上,学生复习已有知识、开始检测老师准备的典型物品到检测复杂的物品、预测率的提高都说明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是得到了提高。但我认为关注还是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这将是一个重点研究的内容。
(五)学生在交流实验方案、汇报实验结果这个环节时,很多学生只关注自己小组的内容呈现,又由于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发生了转移。这反应了小学生的一个特点,喜欢动手操作,对交流汇报等理论活动缺乏持久性,这在低年级学生身上反应更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导体与绝缘体》评课
宁刚
《导体与绝缘体》是湘版科学五年级四单元的第四课。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从演示实验引出,自己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进行排序,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本节课是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完成的,一个“趣”字,贯穿始终。从导线的各部能否导电引入,由教师演示实验,从而得出了导体、绝缘体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试验。全体参与,进行探究实验,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
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复习电路的联接。以上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前几课所学的知识,而且为本课学习埋下伏笔——导体和绝缘体也就是物体容易或是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道理。在学生认识了铜丝可以让电流过、胶皮是不能让电流过。引出了本课的探究问题:你们还知道有哪些物品是可以让电流通过的,哪些是不能让电流通过的呢?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讲授的形式出现,快速简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整个教学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
二、提出问题后,接着就是让学生对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预测和猜想。这个步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猜测后,他们才会想办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结果。这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的渗透。注重了思维的发展。
三、在课堂中,邓老师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上,在学生作出猜测后,接下来就要验正自己的猜测,怎么做呢?其实,这是让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正,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经历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在全班交流,不断改善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体现了生与生之间的互动。
总体说来,这节课是相当成功的,只是在某些小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做得更细,那就更好了。如:预测这个环节?我认为应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不过在课堂中,好像被弱化了。特别是预测结果的汇报,教师在巡视时就应该特别注意不同的预测结果,在小组之中形成强烈的反差,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也体现了科学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思想。
第五篇: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教学重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区分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科学记录表、曲别针、塑料尺、玻璃片、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橡皮、铝片、纸片等待检测物体。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要想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简单电路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电池、开关、导线、灯泡)
出示投影,一个简单电路是由电池、开关、导线、灯泡四部分构成。现在同学们连接好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学生开始活动)师:都亮起来了吗?(亮起来了!)师:怎样让小灯泡熄灭呢?
总结:我们通过开关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如果用一些其它材料代替开关,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灯泡是否会亮?(想)
二、提出问题,学习新课 看我们准备了什么材料,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曲别针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如果将这些材料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是否会亮,大家看屏幕,我们来预测一下。(分小组说一说预测结果,填写预测表)
现在我们开始实验,将这些物体连接到电路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起来,将实验结果与预测表相对照,看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活动,将物体连接到电路。(10分钟)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通过检测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分小组汇报
(我们把曲别针连接到电路中,小灯泡亮起来。)(其他小组一样吗?)(我们把铁钉连接到电路中,小灯泡亮起来。)(我们把塑料尺连接到电路中,小灯泡没有亮起来。)看一看我们的预测是否准确?(屏幕出示幻灯片)
刚才,我们将一些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有些让小灯泡亮了,有些让小灯泡不亮,让小灯泡亮的物体有哪些?让小灯泡不亮的物体有哪些?屏幕出示。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电脑幻灯出示)
曲别针、铁钉、铝片、铜线等绝大多数金属是导体。塑料、干木条、玻璃等绝大多数非金属是绝缘体。
我们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那么,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 出示实物。同学们观察这是什么?(改锥)由哪些材料构成?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有什么用处?
导体和绝缘体应用和广泛,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用应用,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道题。例如干木条是绝缘体,但木条变潮湿后,就成为导体了。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因此同学们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触电。
安全用电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必须注意安全用电,大家看图,哪个正确?哪个错误?为什么?
我们要了解一些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1、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2、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
3、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除了这些安全用电常识,你还知道哪些?下课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