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许多器具。
情感、价值观:
1、认识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教学准备:
手电筒、小镜子 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那么除了这个特性外,光还具有反射的特性,你们知道吗?有信趣了解有关的光更多知识吗? 生:有
师:嗯、声音那么洪亮,看起来一班的同学平时都是很爱探究科学的人,真不错。那好、现在我们就开始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板书课题)。首先请大家抬头仰望我们头顶的日光灯,仔细观察
3鲁锋 分钟,然后想想:日光灯管上为什么要装上灯罩呢? 4分钟后、师:有人知道吗?
情况
1、学生知道。让学生先说,并问是怎么知道的,回答后表扬学生爱学习,然后引回来。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实验证明了才知道,下面就来开始我们的实验吧。我们的实验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
情况
2、学生不知道。没关系,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几个小游戏,让我们在游戏中寻找答案吧。情况
3、不知道或很难回答清楚
二、照亮目标
师:我们这个游戏的名称叫“照亮目标”,就是说我们要按照课本中的要求来操作,照亮实验中的目标,并完成我们的相关实验记录。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那好,现在各小组开始我们的实验。
生:5至6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边操作边用尺子画光的传播路线图,记录员负责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员实验完成后向全班汇报)。
师: 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观察所用的方法和光的传播路线,避免只注重实验而忽视了观察和记录。
生:实验完成后各组向全班汇报。
师:让两个组的代表板书光的传播路线。师:从板书上我们看到光是直线传播的,可是我们用镜子挡住光的去路时,发现了什么? 生:光就改变了传播方向。
师: 对,大家实验做的很好,也善于总结。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也是直线传播的。
三、应用光的反射
师:反光不仅在刚才的实验中被应用了,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人们利用反光巧妙地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利用了光的反射的事例呢?
生:自由发表言论(可以相互讨论)
师:表扬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图片(展示)
同学们分析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生: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自己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师:同学们,刚才学习了那么多光的反射知识,现在老师有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1)日光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可以将向上的光反射到下面,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白色物体反光强)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可以给予补充)师:同学们,光的反射不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的科学家还把它用到了科学测量上呢,不信我们一起看课本中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四、总结
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的反射也是直线传播的,反射在生活、生产、科学上都有很大的作用,每一种科学现象都会有一定的应用,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就可以认识更多这样的规律和现象,发明出更多好玩、有趣的东西,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热爱科学,学好科学,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本的提示做一个简易潜望镜 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反光):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了
反射也是直线传播的
应用广泛
第二篇:探究光反射的规律及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特点、作用:光的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本章的知识体系来看,光的反射定律既是全章的重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研究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本节进一步研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现象和规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方法和技能又能迁移到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上去。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是几何光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是分析有关光的反射问题的主要依据,该规律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所以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光路,难以真实、直观的显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目标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法分析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老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紧密联系实际。
四、实验教学
1、实验目的(甲图):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实验不足之处:在竖直纸面上描画光线的径迹时,没有依靠,画的线的歪斜,影响到角度的测量,误差会大一些,同时需要多人配合操作,浪费实验时间。
改进方法:将竖直平面的实验操作改成在水平桌面上进行(上图中)。
改进意义:实验操作难度小,学生都可以单独进行;操作方便、快捷、准确、误差小,提高课堂实验的效率,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感。
实验器材(改进后):白纸、铅笔、量角器、直尺、激光笔、平面镜、平面镜竖直支架; 实验步骤:①在白纸上用铅笔和直尺画出平面镜、法线的位置(上图中);
②在法线一侧,向入射点画任意三条入射光线,并标为1、2、3;
③用平面镜竖直支架将平面镜支好,放在纸上所画的平面镜的位置;再让激光笔沿所画的1、2、3入射光线照到镜面的入射点上,此时用铅笔在反射光线的径迹上描出一个点1,同理,描出2、3(上图左);
④移开平面镜、激光笔,用直尺和铅笔作出反射光线1、2、3,并用量角器量出各自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填入实验表格;、、、、、、2、实验目的(乙图):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实验不足之处:此实验需要多人配合操作,实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硬纸板与镜面垂直、激光光束始终沿硬纸面照射都有一定的困难,增加操作难度,影响实验进度与效果。
改进方法:用硬纸盒子以法线轴,在其右边纸面上开一个“小门”,实验时“小门”可以向里或向外推,使之与左边纸面不在同一平面。教学时可将此实验改为演示实验,为了增加演示真实、直观的效果,将硬纸表面进行“粗糙”处理(上图中、右)。
改进意义:能直观、形象的显示“小门”打开后与原来纸面不在同一平面,且在任何位置总是能与镜面垂直,表面的“粗糙”处理为演示实验带来逼真、清楚的效果。同时也给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动手、动脑进行小实验作出示范和榜样。
实验器材(改进后):自制教具(带“小门”硬纸盒、)、平面镜、高亮激光笔; 实验步骤:①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小门”关闭的自制教具放在平面镜上;
②将高亮激光笔的光束沿纸面射向入射点,观察“小门”上的反射光线(上图右);
③保持纸面左半部分上的入射光线、入射点位置不动,将右边纸面上的“小门”向里摊,观察“小门”是否还有反射光线;
3、学生用光的反射实验器(上图左)
学生实验器材存在的缺陷:由于卡槽设计太大、平面镜受重力作用,会向没有卡槽的一边下垂,造成镜面与光具盘不垂直(上图左),实验时反射光线不能显示在光具盘上,同时平面镜与光具盘结合处有缝隙,出现漏光,使反射光线亮度变暗变弱。
改进方法:沿平面镜位置线挖一个宽与平面镜厚相同、长与平面镜略长的长方形的孔槽,实验时将平面镜一半插入到孔槽中,可消除平面镜因重力作用造成不垂直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平面镜与光具盘结合不紧密造成的漏光现象(上图中、右)。
改进意义:平面镜插入卡槽,镜面与光具盘紧密结合且相互垂直,避免入射光从缝隙泄漏,同时让入射光全部被反射,反射光线的径迹能在光具盘上清晰、明亮的显示出来。
4、实验室配备的学生用激光笔与专业激光笔(上图左)
实验室配备的学生用激光笔不足:光线暗、光束窄,要让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同时显示在显示板上,操作起来很困难(或者光线暗淡,或者只显示反射光线,或者只显示入射光线),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及进度。
改进方法:用高亮度的专业激光器替代学生用激光笔,并将激光笔的头部进行改造,让高亮激光束通过一根粗细适当的玻璃柱(上图中),并适当调整距离,就可以得到又亮又宽的光束(上图右)。
改进意义:实验时亮度好,效果极佳,使用方便,极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极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深受学生喜爱。
5、对于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这一难点的突破,我采取播放多媒体动画课件:画面出现两种不同的反射面,再依次播放出每一条光线的反射过程。播放完毕后,让学生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点,并回扣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五、评价反馈
教学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得出规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实践去亲自体验和感悟。同时用自制教具作示范,启发学生的利用身边的器材,动手动脑制作物理器材进行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第三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预案)修改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学生难免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能集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兴趣高潮,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激起高潮的手段。下面就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精心布局,设计谜语游戏情境激趣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地图”一节时,给学生出示一条谜语:“有山不见一棵树,有地没有半分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在讲述“大洲和大洋”时用学生传递塑料地球仪游戏,要求学生记住右手大拇指接触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最后统计触摸陆地的人数和触摸海洋人数和比例,并说明触摸次数越多,最终触摸海洋和陆地的人数比越接近“7:3”,然后提问为什么?(海陆的比就是7:3,这与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有关)。
二、挖掘教材,合理开发故事情境激趣
一些真实、生动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若将其编排到地理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10月2号称“台风”的德军大举侵略苏联。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速、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为什么派西伯利亚军队),他们身穿白衣,手拿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大败。苏军的“天兵天将”是严寒,原来苏军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寒冷,低达一50℃,(气温下降幅度如何?)德军没有作防寒准备,头脑都冻僵了,完全失去作战能力。通过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寒潮发生时间是秋末、冬季、初春。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猛烈南下,苏军利用了天时地利,大败德军。这样把故事的讲述与教材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竞争模式,创设竞赛情境激趣
好胜、想表现的心态使学生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竞赛能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一条龙式。如长江、黄河两节的复习,按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注人海洋和全长编为两组系列题,由两列同学按前后顺序依次分答。此种方式,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多次重复进行。(2)“南北”竞赛式。把学生按教室方位分为均等的两部分,分别命名为“南、北方阵”。教师命题,“南、北”双阵抢答或分组必答。(3)选代表式。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几个组,每组各推几个代表。教师命题,各组代表抢答或分组必答,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可先由本组同学答,不会再由其他组的同学答。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激趣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趣味、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课堂由单一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调,拓展学习的空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如在讲授七年级《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寓教于乐。
五、加强学科渗透,融合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激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水平上,可对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迷人风光、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清晰、明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素养进行讲述,作到情真意切,又注重了学科间融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例如,讲解“长江三峡”时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我借助李白:“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意境。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她们学习的兴趣。
六、走近生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激趣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和社会热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时,讲到人口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联想自身周围谈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时”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地表和探索太空的历程,当时正值“神舟七号”发射之际,我就利用这一个热点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了解“神舟七号”的同学来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最后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走出课堂,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激趣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位置、行政中心、简称,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让学生课下自制政区拼图,涂上不同颜色,用剪刀剪下来拼好,把次序打乱再拼,看谁做得准确、漂亮。待学生们把拼图拿上来一看,真是五颜六色,所用材料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有一个叫丁莉的学生,她做的拼图就像墙上挂的中国政区图一样大,醒目极了,直接可以作教具用,这节课让他们自由拼图中度过,学生们很轻松、很愉快地记住了本节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地理是一个长远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不断探索。
第四篇:教学设计
《简·爱》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书中文字的力量,人物的魅力。
2、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积累好词好句。
4、深入小说主题,点名中心思想。
5、在阅读中受到启发,讲讲自己在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夏洛蒂.勃郎特,英国女小说家,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曾在寄宿学校
学习,后任教师和家庭教师。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2、小说内容: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
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3、让学生划出阅读中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用旁注的方法解读精彩的原因。
4、做好读书摘抄卡片,并能就某一个细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深层次的思考。
5、提出疑问,共同探究:
(1)简·爱身上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2)《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其中“二重奏”是指什么?
(3)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最美的?试结合这部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读了《简·爱》后你最喜欢/敬佩简·爱性格中的哪一点?为什么?
(5)判断: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热情奔放、敢作敢为又极具同情心。他虽
然生长在富贵家庭,却不是那种不学无数的纨绔子弟。对或错
6、交流心得: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并能联
系生活实际,把这种人生感悟内化成自己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而且能够深入的思考问题,我们彼此学习我感到很高兴。《简·爱》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是人的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埋没爱情。《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第五篇:教学设计
《尊严》 教学设计
付廷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付出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自己解决。3、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4、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年轻人把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1、板书:尊严。学生齐读课题。
2、让学生初步说说对尊严的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及要完成的内容
二、组织学生独学课文
小组长带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教师巡视
1、轻声读课文,了解大意,要求读准、读通、正确流利,2、听写生字新词
3、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4、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5、提出自己有什么疑问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提出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第一扫清词语理解,第二学习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第1自然段,从哪儿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3)、读第2~5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态和语言的句子,想想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1、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2、说说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理解
3、教师小结:事实证明了大叔说得对。20多年后,年轻人成功了,从一个逃难者成为一个富翁,这是因为他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
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朗读比赛。
五、拓展延伸:教师补充相关尊严的故事,让学生多听听,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尊严这一词的意思。
六、达标检测
1、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尊严的名言警句。
2、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尊严
大叔:送食物
先吃再干 捶捶背 请求留下 哈默:要求干活 先干再吃 干完吃饭 答应留下
《尊严》说课材料
付廷杰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7课——《尊严》。这篇课文我将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说教材
《尊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逊”“喉”“捶”“惬”四个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默读、朗读、比赛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二、说教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着重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主要运用到的教法有:
1、问题导入法。
2、课文分析法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1、自读品悟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在导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2、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㈠ 默读课文,师提出要求。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初步学会默读。这个环节正好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明确要求,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课文。
㈡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大意)。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合作学习,探索交流
这个环节是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再让同学们汇报学习情况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我主要是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
㈠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尊、有原则的人)
㈡ 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佩服他,自尊对于我们很重要)
㈢ 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这些对话?
4、分析课文,适时点拨。
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分析两个问题:㈠ 年轻人从一开始不吃杰克逊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后他接受的原因。㈡ 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体会尊严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说他是富翁?文中哪些句子证明了他是个富翁)。适当的分析课文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比赛读书,深化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爱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6、整体回顾,分享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7、拓展知识,深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赠给同学们几句有关“尊严”的名言的方式,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理解尊严的重要与可贵。
8、作业
语文教学是植根现实的,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我布置的作业是:搜集其它有关“尊严”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触摸春天》评课材料
时间:2011年5月5日 地点:401办公室
参加人员: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主持人:秦宗福 评课人:付廷杰 今天,我们听了秦宗福老师上的《触摸春天》一节课,总的来讲,秦宗福老师较准确的把握住了本文的编写意图和安排意图,确立了“以读为本,引导感悟”的教学思路。他在教学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男女比赛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
2、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激发思考)和开放性(各种角度寻求答案;富有引起对话的魅力)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读书、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和体会,并且相互启迪。如:“如果你是安然你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个课外延伸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也会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的共鸣等多方面谈自己感动的原因,让多个孩子交流感受,读议结合中,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对话的舞台。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3、体现了学习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无论是创设情境、识字、阅读还是说话,处处体现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内容方面,教师的引导评价以感受安静的“奇”为线,贯穿课堂引导反复阅读、感悟描写安静动作、神态的句子,在初步感悟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了人物的内心。
当然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时,体验不到位,致使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不够。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