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
1.4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第一课时就围绕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新课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所以这块内容基本采用学生讨论回答的形式,材料基本上也以书本上的阅读为主,答案都以开放式为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例,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掌握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线路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示,让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所需知识
2、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达到一种全生动起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树立事物都具有两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常规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怎么样使得各区域都能协调的健康的发展呢?今天一起学习下
1.4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首先我们看几张图片,了解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放映幻灯片),教师再讲解P24阅读
(放映幻灯片)学生阅读回答: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放映幻灯片)学生阅读幻灯片回答我国水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分布情况,从而引出我们的资源跨区域调配。
学生阅读回答:再次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工程及意义
(放映幻灯片)学生读图,回答南水北调的线路有几条及所跨越的河流。教师以图来简单分析3条线路。
(放映幻灯片)学生活动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水资源的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开放性为主)
(放映幻灯片)学生读图,回答西气东输的起止点(主线)及经过的省区、直辖市
学生阅读回答:西气东输的意义(引出可以治理大气污染的原因——放映幻灯片)教师简单分析
学生活动讨论(P28):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给甘肃省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开放性)
(放映幻灯片)西电东送(一些水电站的图片)教师简单分析。思考回答:北中南线分布由
什么转化来的电力。
讨论:如果北线中的供电区不再供电而改为直接输出煤炭,会给当地和输入地带来什么影 响呢?(以开放性为主)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板书设计:
1.4区域经济联系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东、中、西线:四横三纵
2、西气东输
主线的起点,终点;经过的省区
3、西电东送
北线:水电、火电——京津唐 中线:水电——长江三角洲
南线:水电、火电——珠江三角洲
第二篇:教学设计4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第三篇: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教学设计
河北容城中学
薛辉第四节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教学设计
河北容城中学
薛辉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 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 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思路:
出示本课主题及教学大纲解读
出示图片(2014年美国农业出口额创纪录、美国农产品出口量及位次、几种世界出口量第一的农产品)
师: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判断出,美国的农业相当发达,为什么呢?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出示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个农业带及分布地区)
师:那什么是农业地区专门化呢(出示概念)?
农业地区专门化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多种农产品,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师:美国农业生产形成农业地区专门化产区,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分布呢?如果在乳畜带的位置大规模种植玉米呢?可以吗? 生:(思考)
师:说到这,我们首先来回忆下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成两方面: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图片)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农业区位条件怎么样。师:各小组结合地图册当中的美国本图地形图,本土气候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分为哪几大地形区? 这样的地形对发展农业生产有何优越性?
平原上有哪一条大河流过?对农业发展有何作用?
美国本土大致处在什么纬度?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其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最后我们要找同学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生:(略)
师:条件分两方面,有利和不利
有利条件:美国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中部的大平原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密西西比河流在这经过,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东部低矮的山地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阻挡不显著,夏季降水较多,属温带、亚热带气候,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种植业如小麦、玉米、棉花和亚热带作物等的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西部山地热量不足,降水较少,宜发展畜牧业。
不利条件:大平原南北贯通,冬季极地冷气流可长驱南下,直达墨西哥湾,形成大风、雪、寒潮天气,对南方亚热带作物造成冻害。师:总结美国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1.本土位于北纬25°~49°之间,热量充足,降水适宜 2.中部平原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利于灌溉 4.地广人稀,利于农业商品经营
师:好,我们现在看能不能解决刚才那个问题,如果乳畜带大规模种植玉米,可以还是不可以?各小组讨论两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生:(略)师:很明显不可以,之前在发的导学案我们也已经了解到,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玉米的生长习性就是喜温,喜湿,喜光。而乳畜带分布区,纬度偏高,气候温凉,土壤有较为贫瘠不适于玉米的生长和成熟,但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因此,乳畜带不能大规模种植玉米。
师:那么除了自然条件,还有什么原因影响着乳畜带的分布呢? 生:(略)
师:对,就是市场,乳畜带位于东北五大湖工业区附近拥有巨大的牛奶盒乳制品的销售市场。
这时乳畜带分布地区和成因,那么其他农业带的分布和成因就交由各组同学自己讨论总结。师:(出示总结)师:我们知道个自然带的分布既受自然区位因素的影响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影响,我们来看几组图片,同学们总结,美国农业生产受那些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出示图片)
美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1.国内、国外市场广阔
2.完整的储运系统和交通网络 3.国家政策与法规支持
4.机械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科技,如:农业科技、保鲜技术
师:好,我们思考下一问题:根据美国的自然条件,分析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否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学生小组讨论)生:(略)
师:美国农业带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当地自然条件基础上形成的(当然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的。
师:最后我们来看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出示图片)了解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
1.分析造成沙尘暴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牧、过垦导致植被破坏。2.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有哪些?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略作解释,“精确农业”留等以后GPS内容中说明)
3.具体了解“处方”农业: 课堂演练 小结
第四篇:教学设计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牟平一中
郝义政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本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分析,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地貌特点。
2.、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案例的探究,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原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视频,导入课题,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探究一:黄土高原水土了流失的地理背景:
通过预习,学生完成导学案当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理背景”的相关内容,然后交流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地表特征及成因等相关内容。
(在分析地表特征的时候,要区分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千沟万壑形成的外力作用的差别)【承接】: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大屏幕出示材料)【探究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t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t,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变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据甘树生省18个县连续44年的资料,旱年或大旱年17年,占38.6%;其他灾害年份19年,占43.2%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提示:同学们从水土流失对耕地、生态、河流三个方面的危害进行分析 【活动说明】:本活动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归纳出水土流失的危害,旨在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通过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通过材料的分析与交流,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承接】:水土流失不仅给当地,也给下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那么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如何产生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水土流失的危害。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视频,来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有哪些? 【探究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播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视频,【活动说明】:观看事先录制的实验视频,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分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表格,归纳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成果展示】:四个小组完成表格后,交流,然后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土壤质地、降水强度。)
【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根据给出的相关资料,结合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1、植被状况:通过出示黄土高原自秦朝至今植被覆盖率的变化,结合图片,分析该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2、土质:
出示图片资料:钙质胶结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干燥时坚实,直立性好,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侵蚀。3:地形坡度: 出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图片,感知黄土高原许多地区坡度陡,水土易流失
4、气候—降水特点:读延安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分析降水特点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根据延安的降水分布分析)【承转】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结论,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上述四个因素是分析水土流失的共性因素,除了以上四个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呢? 5:读中国地震、火山、泥石流分布图(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6:读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图,通过读图分析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过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学生可以从地形、干湿区、植被、农业生产方式的过渡性来分析)
【承转】: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黄土高原多种地理要素交错,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归纳总结】: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承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更主要还有人为原因,我们接下来来一起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播放视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同学交流】:观看视频后,同学们交流从视频中获取的信息,然后教师在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最后归纳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有哪些方面。【预案】:学生有可能不能完整的回答出所有的原因,需要老师引导。(烧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秦朝最宏伟的宫殿
阿房宫
历史上,接连不断的战争,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通过这些事例,帮助学生来完成人为原因的分析 【归纳总结】:根据刚才的分析探究,同学们归纳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然后交流。【学以致用】: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结合材料,试分析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成因。“ 东南丘陵是我国分布最广最密集、土地面积最大的丘陵。海拔高度多在200米至500米之间。东南丘陵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的40%以上集中在夏季,还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东南丘陵地区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等需求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发展种植业,强调粮食生产,把只适合林业、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为缓解燃料不足,人们滥砍滥伐森林,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红壤流失。另外,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坡面稳定性降低。【归纳总结】:分析总结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课堂小结】:给同学们一点时间,回顾一下本节的内容,然后归纳交流。【结束语】: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好了,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相信,未来的黄土高原会出现更多的绿水青山,会出现更多的金山银山。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牟平一中郝义政
第五篇:《草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
播放风光片。
(出示课件:播放录像,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小丘线条柔和、颜色碧绿。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面对如此美景,岂有不爱之理?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2、谈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课题:
草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己学习
1、自读课文:
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读课文,并说一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几幅画面。
3、用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画出作者描写的第一幅图主要写了哪些优美的景物,同桌之间换着说一说。
四、自学
学生自觉,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适时指导、启发。
五、师生交流
1、检查生字:
⑴ 屏幕显示生字认读:
出示课件,这里用屏幕打出会认的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⑵ 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主要描绘了几幅画面?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
风光美、人情美
草原秀美图 草原迎客图 草原联欢图
(通过归纳,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2、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⑴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 引导想象,指导学法:
学生读课文,思考:
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② 齐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③ 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画面?
④ 方法点拨:
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⑶ 小结:
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读写结合,个性表达: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六、当堂训练
1、听写生字词。
2、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草原一课,谁来说一下我们上一节课完成了哪些目标?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幅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
2、从课文中找出语句优美、表达情感强烈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积累好词佳句,练习说句子或写句子。
三、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交流
1、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⑴ 提问:
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⑵ 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
2、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⑴ 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①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A、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B、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② 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③ 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⑵ 指导学习第二层的意思(联欢):
① 让学生分小组朗读,讨论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蒙古人民的人情美。② 讨论后汇报结果。这时教师在巡视中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质疑,解疑;如何归纳整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此同时,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家是如何迎客待客的。
③ 学生根据联欢场面汇报查找有关蒙族风情的资料。
⑶ 抓住重点,体会情深在这个环节将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段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点题之句,让学生在读中仔细体会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认真感受两族人民依依不舍的心情。
问:想像一下,夕阳西下,依依惜别,他们会说些什么?
⑷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并用那么那么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3、总结全文:
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这的确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草原上古老的传说、迷人的神话,会勾起你无穷的遐想;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会让你流连忘返;美味的奶茶、喷香的羊肉,先抓住你的胃,再留住你的心;还有那无垠的天际、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驰骋的骏马、热情好客的眼神和拂过发际的微风都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情。他带给我们一篇情真意浓的优美散文。老舍先生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有很多被拍成电影和话剧,希望同学们更广泛地去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四、当堂练习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句中把羊群比作(),文中的无边的绿毯指(),白色的大花指()。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句中把小丘柔美的线条比作()。
3、这种(),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在这种(),连()有时(),好像回味着草原的()。
4、课文描绘了迎客()、()、()联欢等四个方面的盛况,表现了()之间的深情厚谊。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中的何的意思是(),话的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