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级作文教学案:巧用对比

时间:2019-05-12 20:2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二级作文教学案:巧用对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二级作文教学案:巧用对比》。

第一篇:初二级作文教学案:巧用对比

初二级作文教学案:巧用对比

学习目标:

1、体会对比这种写作技巧的妙处及运用技巧;

2、练习在记叙文中进行对比,突出文章主旨。学习重难点:

如何选用着眼点进行对比,以及对事件进行详略处理,突显文章主题。

一、掌握要领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

从大的方面来说,对比包括横比和纵比。横比法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比出真假、正误、好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如高尔基的《海燕》就用了这种方法。在暴风雨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骄傲而勇敢地飞翔;而蠢笨的企鹅则四处躲藏。通过对比,比出了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海燕的形象更为光辉夺目、撼人心魄。此外,鲁迅的《雪》这篇课文,也用南方的雪与朔方的雪进行横向对比,赞赏了朔方的雪。

纵比法就是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历史时期、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以现出变化、现出发展。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写闰土就用了这种方法。少年闰土的外貌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一副外貌,显出了十一二岁少年闰土的天真稚气、可爱有趣、充满了活力。而中年闰土的外貌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手里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枝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你看,这时的闰土已与少年闰土判若两人,显得苍老、呆滞、麻木。什么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原因就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通过这种对比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生活的本质。

细分的话对比法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许多民间故事,往往都写两个人,一个好一个坏,这是人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同事件对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善良,这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例文欣赏]

我们的心近了

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花花世界,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和他们都是上帝撒下的苗苗。他们落在了沙漠山地,而我们有幸落在了肥沃的田地。大家同样生长着、生长着„„

七岁,我们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漂亮的衣服,营养的早餐:油条、鸡蛋和豆浆。我们背上花花绿绿的小书包,坐上爸爸妈妈的车子,安安稳稳地来到学校,打开书包,打开书本,跟老师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七岁,他们睡在冷冷的被单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补丁的衣服,无味的早餐:糠米、开水和窝窝头。他们扛起重重的锄头和铲子,坐在爹娘的推车里,颠来颠去地来到田里,拿起锄头,跟爹娘喊:“嘿呦,嘿呦„„”

我们看见山里的照片,志愿到山里扶贫;他们看见城里的照片,发誓一定要走出去。

十四岁,我们在校园里谈笑风生,青春朝气从我们身上散发。春天有郊游的欢乐,夏天有游泳的欢笑,秋天有风筝的漫天飞舞,冬天有圣诞的祝福安康。当然,我们不忘七岁的志愿,包起曾经喜爱 的衣服,装好用过的书本,看救灾的车辆驶向远方,带着我们的祝愿,我们的希望。

十四岁,他们在田地里挥洒汗水,热情与希望从他们的身影中透露,春天有青山绿水的清新,夏天有散步花丛的彩蝶,秋天有饱满金黄的庄稼,冬天有围着火炉的温馨幸福。当然,他们也不忘七岁的誓言,捧起捐来的书本,裹上捐来的毛毯,点燃蜡烛,在黑夜中苦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望着送粮远去的车辆,带着未来和希望驶向远方。

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来到山区,带去了光明和财富,我们笑了,他们也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在不久的未来,他们来到城市,来的还有动力和惊喜,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让城市更美丽,他们笑了,我们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

我们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心“扑通!扑通!”,我们的心近了,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山里的孩子需要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点评】

写法巧妙。这是本文给阅卷老师的一大亮点。一篇文章处处运用对比,处处又在比较中渗透着作者的观点、作品的主题,对一个初中生确实不容易。但本文小作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七岁”这个年龄的“我们”与“他们”对比,展现的是同一蓝天下不同孩子不一样的生活境况。“十四岁”这个年龄的“我们”与“他们”对比,展现的既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也有彼此心灵沟通的美好愿望。“在不久的未来”展现的是“手牵手,心相近”这一让人感动的画面。文章在对比中展开,在对比中升华,文笔确实不同凡响。

我的家呢

我是一只小鸟,我的家园很美丽。它是一片茂密的树林,那里是我们鸟的大家庭。春天,我们从南方飞回来的时候,那嫩绿的小草舒展着手臂,光秃秃的树干已长出了绿色的小嫩叶,让冬天沉睡了的树木接受了春的绿色洗礼。

在我的家园里还有一条小河,我十分喜欢它。柔和的阳光照在小河上,荡漾的微波闪着金色,仿佛无数颗宝石在闪烁;河水清澈见底,水中小鱼,有的嬉戏,有的停歇;岸上绿树红花映入水中,湛蓝明亮的天空悬挂几朵彩云,彩云飘落河底,犹如一块里面有蓝天、彩云、树影的透明琥珀。黄昏时分,太阳拿一条红霞做的纱布遮住脸庞,河边的垂柳轻柔地挥着手,恋恋不舍地送别夕阳„„

好长时间都没有回家了。一天,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向我美丽的家园飞奔。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遭到了风的袭击,而且还夹着沙。我的眼睛被沙粒打着了,被迫停在地上。我揉揉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缓缓地前进着。过了好久好久,我终于看到了我多日不见的家园,我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茂密的树林不见了,地上一片枯桩,风沙到处狂奔着。那昔日的潺潺流动的小河也失去了往日的美貌:脸被弄得黑漆漆的,上面还漂浮着许多垃圾„„我伤心地哭了。我向四周看了看,结果发现:原来是新建的化工厂把废水排入了水中,污染了小河。“咳咳......”我干咳了几声,不知怎么回事喉咙极不舒服,原来那纯清的空气也遭到了破坏而变得污浊了。一只小鸟的美丽家园被毁了,我无家可归,成了一个流浪儿,再也不能同姐妹们在这里玩耍了。

人类啊!你们为什么要破坏我们的家园?为什么要破坏这美丽之地?难道为了你们自己的一点利益就让我们千千万万鸟儿失去栖息的家园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你们就太可恨了。看!现在的风沙狂舞,我们的家园毁了。迟早有一天你们的家园也会因为你们的那点小利益而被破坏。到那时你们再后悔已来不及了!现在你们应该为我们建造家园并保护我们,那也是保护你们自己!人类啊,醒醒吧!

我那阳光和煦,碧波闪闪,百花争艳,树木苍翠的家园,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点评】

本文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从前,家园是树木丛生,小河清澈,百花争艳和天空湛蓝如洗„„。而如今却是一片荒漠,小河变得漆黑以及天空中漂浮无数的粉尘和垃圾的大量堆积„„。”一切都是显得毫无生机和活力。在主题上,作者也善于以小见大,“从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而联想到整个家园。”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之情。本文句子优美,题目新颖,开头与结尾照应的非常得当。

他让我很难忘

往事像一条小溪,汇进我的大脑,在记忆的海洋中,有一位善良而又普通的老大爷使我很难忘记。

刚上初中的一天早上我放学回家,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天空像一口黑锅向我们罩下来。中途,遇见妈妈正急着回家,从口袋里掏出五元钱,要我去买芹菜。我高兴地答应了,告别了妈妈,飞快向菜市场跑去。

到了菜市场,问了几家菜价,卖芹菜的像商量过一样,每把八毛,一分也不让。我正迟疑不定时,一个沙哑的声音说:“小姑娘,买我的菜吧!又鲜又嫩,只要五角钱一把。”六十多岁的样子,一双眼睛虽然凹下去了,但显得很精神。

“小姑娘,你买吗?”老爷爷满怀希望地望着我,我装着要走的样子说:“能不能便宜点儿,我买两把。”我学着大人的样子讨价还价。老爷爷急忙狠了狠心说:“那九角钱两把。”我听了暗暗窃喜!赶紧付了钱,慌慌张张地把两把芹菜装进塑料袋,便急着赶回了家。

回家后,我得意地向妈妈讲了买菜时的经过。心想:今天妈妈肯定会表扬我的。妈妈听完后,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嗬,这么小就学会了讨价还价,人家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你应该给他八角钱一把。”我说:“算了吧,对人不能心肠太软,给他们再多的钱,他们也不会满足的。”说完,我便准备把多余的钱还给妈妈,我往衣兜里一掏,没有,又把下衣的口袋掏了一遍,仍没有。糟糕,难道是掉了吗?我慌了,对,一定是丢在卖芹菜的地方了。我转身朝菜市场跑去。

哪有什么人呀!顿时,我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可雨渐渐地下大了,就在这时,电线杆下传来了那并不陌生的声音:“小姑娘,你可来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卖菜的老爷爷。“这是你掉的钱,数数看少不少?”说着他递过来一卷钱。“我的钱你捡到了。”我疑惑的问。

“是的,”老爷爷说,“你走了以后,我发现你的钱掉在我的篮子里,卖完菜后,我买了一瓶药,就一直在这里等你。”说完拍拍身上的泥土,拎起篮子走了。

老爷爷走得那么匆忙,容不得我道一声谢。此刻,我的心僵住了,想起刚才买菜时的情景,脸不由得火辣辣的。

从那以后,这位善良而又普通的老爷爷就时时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点评】

构思巧妙,以情感人是本文的可贵之处。文中选取了一位卖菜老爷爷在雨中等待还钱的生动感人的小故事,在与我买菜时讨价还价的对比中,衬托出老人的高大形象。文章中人物对话富有个性,人物形象较鲜明,人物外貌描写生动感人,细节描写也恰到好处。全文紧扣文题,首尾呼应,中心突出。语言朴实、真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是本文一大特色。

等待

“到底怎么了?怎么还不来,急死人了!”

寒风中我蜷缩着身体,不停地抱怨着。我开始后悔,不该答应和爸爸来置办年货,要是在家呆着该有多好啊!

“等急了吧,嘿嘿。”不知什么时候,爸爸悄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掉头没有理他,大步走向他的摩托车。

“生气啦,咋不说话呢?”

“我快冻死了,你怎么才来。”我指着潮湿的裤脚嘲他大吼。爸爸急忙放下东西,笨拙地弯下腰,摸了摸我的裤脚。那一刻,我有点懊悔刚才粗暴的行为。

“走,我们去买条新裤子,然后你去洗个澡,反正我们不急着回家。”他立刻拉起我的手,走向对面的服装店。他的手是那么地凉,我想他一定是忘了带手套了。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生怕我在结冰的地面摔倒。

“你怎么出来了,不是让你去洗个澡吗?”他不解地问。

“里面的人太多了,明天和妈一块来吧。”“那不行,明天还会有雪,你这样会感冒的。快去,我在这儿等你,我们不急着回家。”我只好转身又走进了浴室。

终于洗完了,走出浴室时吃了一惊,天已经有点黑了。我慌乱地找着爸爸的身影。在小院的廊檐下,爸爸坐在那里居然睡着了。我开始懊悔听了他的话。摩托车上已经落了一层雪,爸爸的脚上也落了一层雪,不知道会不会渗到鞋里。我轻轻地弯下腰,为他拂去头发上的雪花,他却立刻被我惊醒了。

“洗好啦。哟,天都黑了,快回家吧,你妈该着急了。”

“爸,冷吗?在这里睡觉冷吗?”

“没有啊,我没睡,这不,你一出来我就知道了。”他一脸错愕,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起身擦拭车上的雪。我站在他身后注视着,不知不觉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怎么忘了,爸爸从打工地上海,一路辗转,今天早上刚到家;我怎么忘了,路上为了省点钱,连一顿热饭都舍不得吃;我怎么忘了,他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我。而我却做了什么,只知道抱怨,就因为等了一小会。

他的等待远远大于我,他对我的关爱远远远大过自己,他的爱也远远大于我。这么多年的不等号,我却从未发现。爸爸,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把不等号改为等号,让我来呵护你吧!

【点评】

文章着重写了两个情节,我等爸爸和爸爸等我。我只等了一小会就怨声载道、叫苦不迭。爸爸等我等到了天黑,在冰天雪地里睡着了,可是却无怨无悔。两相对比,自私和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使我幡然醒悟,发出了将来要呵护父亲的美好心愿,写出了“我”性格成长变化的轨迹。

二、技法提醒

运用对比法,要存在可比点,要选准可比点,否则,便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如果两人放在一起对比,写一个人的阿谀奉承,而对另外一个人则写他的助人为乐,肯做好事,这个可比点就没选准,因而放在一起对比是不恰当的。我们在写作中,要认真选择可比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反馈检测

仿写练习(学用对比,结合先抑后扬写法,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1)结合上文完善下文

风,无声,吹绿了大地;爱,无言,滋润了心田。/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小时候闯了祸,打我的是我的父亲,给我上药的是我的母亲。„„(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堂上训练

作文题目: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

(1)把题目完整(横线上只能填某个人物);(2)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第二篇:议论文对比论证 教学案

议论文对比论证 教学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对比论证的魅力,学习对比论证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指导过程:

一、下列段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让学生分析

1、面对纷乱的时代,孔子选择积极地入世传道,游说君主,教化人民,老子选择避世自清,以无为对有为。面对混乱的官场,李白高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骑鹿而去,王安石却吟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清者自清,洁身自好地奔波。不同的选择,但皆因内心的高洁正直而闪着各自缤纷的光彩。

2、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3、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终成雄才大略才实现的。世界著名文豪小仲马,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才获得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

相反,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的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

(二)教师小结:

共同点

都是正反对比论证,基本形式是:正+反+分析

不同点

1、例2 都是一段之内完成对比,而例3是段与段之间的对比

二、比较下面两篇文章的异同:

(一)让学生分析

第一篇

宽容是一种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 宽容是一种美德。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总理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待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的过程中,魏徵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适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现说,秦王赢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都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⑤ 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宽容是一种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第二篇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⑴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⑵。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教师小结:

共同点

都是正反对比论证

不同点

第一篇的对比是段与段之间的对比,第二篇的对比是主要段落每段之内完成对比,且联系实际进行。

三、作文训练

文题:细节决定成败

第三篇:巧用“分解”教作文

巧用“分解”教作文

作文难教人所共知,很多教师承认自己对作文教学无能为力,但是也有很多教师不甘于现状,对作文教学积极探索,他们中有的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无锡市著名特级教师吴勇是“童化作文”的倡导者,在童化作文教学研究方面风生水起,近年来成就卓著。吴勇老师的作文教学深得“分解”技法精髓,他把作文教学之难在分解中突破与消解,谱写了作文教学的传奇篇章。本文赏析他的《调皮的故事》习作教学片段。

【片段一】分解难点

1.还原动作(出示画面5)

师:这幅画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幅画中,画家一共画了几个动作?

生:大卫把饭铲和锅拿来当锣敲。

师:仔细看一看,画家一共画了几个动作?

生:画家一共画了四个动作:挥着铲子,握着锅把,仰着头,敲着锅。

师:这些动作可以从画面上看到。再琢磨一下,画面中还藏着哪些动作没有画出来呢?(生疑惑)请大家站起来,学着大卫做一做动作,也来当一回打击乐手。

生:他的腿在摇。

师:“摇”,说明大卫玩得很带劲。

生:他的屁股在“扭”动。

师:“扭”,这才像一个真正的打击乐手。

生:他在“跺”着脚。

师:手脚并用,不亦乐乎。经大家一说,画面变活了,拉长了。调皮的故事,就是由这样一连串调皮的动作构成的。

(师板书:连贯动作)

2.捕获表情

师:画面上除了动作,吸引我们的还有什么?

生:大卫的神情。

师:真好!大卫有哪些神情?

生:嘴巴张得很大,像河马的嘴。

师:好夸张的表情!

生:还闭着眼睛。

师:太陶醉,太享受了!

生:大卫的眉毛都乐得翘起来了。

师:真是眉飞色舞。看得出,在调皮的故事里,夸张鲜活的表情必不可少。

(师板书:夸张表情)

3.倾听言语

师:动作、神情可以从画面上读出来,有一样东西需要静静地听一听,再联系生活想一想,这是――

生(异口同声):语言。

师:此时此刻,大卫会说些什么?

生:今天,我终于实现做打击乐手的梦想了,好开心哦!

师:梦想成真,当然开心。

生: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飞翔……

师:这是自由的歌声。

生:我要飞得更高……

师:调皮的故事里,一定有欣喜若狂的语言。

(师板书:开心语言)

4.体悟内心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画面上的文字?这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大卫,不要吵!”可能是妈妈说的。

师:妈妈已经忍无可忍!

生:也可能是邻居说的。

师:已经影响到周围的邻居!明明是“不可以”的事情,大卫为什么要做呢?让我们走进大卫的内心世界去猜一猜。(采访学生)大卫,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因为我太孤单了,家里没有人理我。

师:哦,这是大卫在提醒别人注意自己。

生:好不容易才想了这一招,停下来岂不浪费了我的创意。

生:天色还早,我可不想这么早睡觉。

师:这就是一个孩子好玩的心理,也是孩子调皮的缘由。(板书:好玩心理)画家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夸张的表情、开心的语言以及孩子好玩的心理,将故事场面活灵活现地用线条和色彩展现出来。我们可以将这种表现方法称为――场面复活法。

【赏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无疑是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描写。以上片段是吴老师作文课堂的第三部分,吴老师通过“还原动作”“捕获表情”“倾听语言”“体悟内心”四个小标题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作文中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描写。而这四点往往就是作文写细写具体的关键,也是许多学生作文中欠缺的。课堂上吴老师不是笼统、一股脑儿地让学生去写去练,而是细细地分成一、二、三、四步,一步一点,逐步学习。吴老师把难点逐一分解,慢慢要求,使得学生易学易掌握。

通过分解既降低了难度,也使得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了抓手。吴老师在分解的时候遵循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动作、表情转向语言,最后转入内心,一步一个台阶。吴老师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片段二】分解要求

师:开心语言让画面变得活灵活现。孩子们,小作者运用了场面复活法将这幅图画描写得栩栩如生。

师:如果用场面复活法来写我们自己的故事,一定会同样精彩。想不想试一试?

(师出示PPT,生阅读)

(1)选择一个让你一想起来就发笑的调皮故事用一段话写一写。

(2)比一比:在这段话中,谁写的动作最连贯,谁写的表情最夸张,谁写的言语最开心,谁写的心理活动最好玩!

(3)时间是10分钟。

(学生写作,展示交流)

师:台上的同学读自己的习作,台下的同学来当当评委。对照屏幕上的评价表,符合一项加一颗☆。

(PPT出示自我评价表)

在自己认为达到目标的后面打上“☆”。

【赏析】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是笼统概括模糊不清的。吴老师的要求是分解了的,逐一的,一点一点的。首先给出五星要求,针对五星具体有五项,“语句通顺,意思清楚”作为基础要求,结合上一环节再一次提出“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四项要求,这样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让其他同学在评价别的学生时有了依据。

当然,吴老师对整堂作文课的设计也是作了分解的,先是引入话题,接着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再就是表达、展现、完善几个环节。整堂课线索清楚,施教思路清晰,这堂作文课,不仅让学生学有所获,让听课老师也有很大收获。

【片段三】分解写作过程

师:这幅画作为一个故事,你觉得完整吗?

生(异口同声):不完整。

师:如果在这幅图的前面再加上一幅,你觉得应该画些什么?

生:应该画妈妈在打电话,爸爸在看球赛,大卫在屋里团团转。

师:这是百般无聊版。

生:大卫从电视里看到一个打击乐手在表演。

师:这是茅塞顿开版。当然,还有其他版本。这些都是调皮故事的起因。想想看,如果画家接着把这幅画画下去,下面一幅是什么?

生:应该是爸爸妈妈一起揍大卫。

师:这是暴风骤雨版。

生:在爸妈严厉的目光下,大卫耷拉着脑袋。

师:这是垂头丧气版。

生:妈妈走过来,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大卫。

师:这是巧遇知音版,是这个调皮故事最好的结果。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起因、经过、结果,请大家课后为自己的故事补上“起因”和“结果”。

【赏析】分解作文的写作过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而且也说明作文是可以指导的。课堂上先指导学生写最重要的部分。一篇作文,故事经过部分肯定是作文的重要部分。课堂上吴老师重点训练写故事经过这一部分,让学生当堂写,而且还展示交流,互批互改。这展示了作文真实的写作过程。互批互改,不仅可以促进展示同学的作文水平,而且其他同学可以互相借鉴,每个同学都能提高。

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也就是故事的原因和结果则留在课后完成,这又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吴老师的这一堂作文课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作文,而不是只学会了写一篇作文。因为学生在作文课堂上,看到了写作过程,学到了写作方法,掌握了写作技能。

第四篇:作文教学案

九年级作文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立意的要求,并能根据文题进行立意

2、能运用材料准确、具体、有力的表现文章主题。

教学重、难点:

立意

材料表现主题

教学步骤:

(一)确立主旨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立意”。我们无论是写哪一种文体,都应在立意上下功夫。

一、立意要健康

所谓健康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正确,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能给读者以鼓舞和启迪。

1.立意健康,需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但也是复杂纷繁的,只有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把握好文章的立意。比如有个同学写洪灾以后,上面运来了许多救灾物资,放在乡政府的大院里。夜晚,有些人去偷,可我没有偷到东西,感到遗憾。这种立意就很不正确,表现了作者认识上是非观念不清。这样的文章格调就很低下了。

2.立意健康,需有一定的提炼能力。以议论文为例,经常有些材料作文,它需要学生自己提炼观点,若没有提炼能力,或者是难以提炼出观点来,使文章无法展开,或者提炼的观点有失偏颇,导致整篇文章立意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平时需在“提炼”上多多练习。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校学生马朝江,平日学习刻苦,成绩优良,他一心想考入理想学校,然而,仅差一分未被录取,自己本来有轻生念头,加之父母责骂他没出息,他便自杀了。”这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观点来。着眼于马朝江父母——①“望子成龙”的悲剧;②打骂不是真正的教育。着眼于马朝江本人——①自杀是弱者的表现:②榜上无名,脚下有路。③着眼于分数——①一分的残酷;②不必把分数当成命根子。着眼于社会——①为马朝江鸣不平;②杀死马朝江的不是他自己等等。

3.立意健康,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这种驾驭能力往往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比如有个同学写《晚自习的幕》:晚自习突然停电。一分钟的沉寂之后,“噪音”相继出现,小声嘀咕的,大声叫喊的,推推搡搡的,逗逗打打的……组成了一曲极不和谐的“交响乐”。若写到这里为止,文章的思想性肯定不强。作者灵机一动,抓住一个同学的歌声进行铺展:正当各种声响泛滥时,班长喊“预备唱”之后,教室里响起一串哈哈,但班长继续唱着。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同学跟唱起来,最后全班都唱起来。伴着歌声,一根根蜡烛点亮了,烛光映红了一张张刻苦攻读的脸庞。就这样,在作者的驾驭之下,一篇立意健康的文章诞生了。

二、立意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立意要跳出陈旧的框框,“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

1.立意新颖,莫忘了避“俗”。你看,一写蜡烛,老师们就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几乎成了通用公式。而立意真正要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

2.立意新颖,莫忘了求“异”。求异思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不必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还有根据“近墨者墨”翻出“近墨者未必墨”等等,都有求异思维的奇 葩。

3.立意新颖,莫忘了变“角”。变“角”就是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会为之一新。比如一学生写家乡变化,它以“稻草家族上法庭”的形式,“控诉”了先是蜂窝煤、后是液化气挤占原本属于稻草家族在家村市场的“罪恶”,文中夹杂着蜂窝煤与液化气的自我辩护。全文从稻草的“遭遇”中透视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革,其立意角度让人拍案叫绝。

三、立意要深刻

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文中深广的意蕴,以增加文章的穿透力和厚重感。

1.立意深刻,要学会点化。这种点化常用于文末以“卒章显志”,从而将文章的立意

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的结尾把对母亲的爱推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情感顿然升华;学生佳作《鲇鱼跑了》前文写鲇鱼如何蹦出木桶,钻入下水道逃

逸,并无特色,可作者在结尾补上了一句:“拼搏中的生命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主旨猛然生辉。

2.立意深刻,要学会暗示。暗示就是言于此而兴于彼,作者往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那些以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文章多用此法。有个学生写《心中的小船》,明写的是家中的渔船,暗示的却是可敬的父亲,父亲就是那条船,承载着生活的艰辛,承载着一家人的理想。由此可见,成功地运用“暗示”,往往能使文章一石双鸟,拓宽或加深文章的意蕴。

3.立意深刻,要学会整合。整合就是将诸多零散的、平面化的内容进行巧妙地组接和拼装,或在“点”上加深,或在“面”上加宽,使文章在厚重的容量中显示出深广的内涵。下面三个同学写《故乡的元宵节》的例子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生甲:写的是元宵节热闹非凡:狮子、龙灯、……叫人目不暇接。生乙:写元宵节与众不同,有一种风俗叫“赶毛狗”。就是用柞树或杉树枝堆放在每间房中,点火烧得噼噼啪啪响。然后全家老少高喊“su——su”,说是把“毛狗”赶走。

生丙:写元宵的别具一格,那古老的风俗,就是“赶毛狗”。爷爷奶奶最虔诚,爸妈只是走过场,而小孩则是看稀奇。突然,狮子龙灯过来了,小孩先跑了。而后,电灯亮起来,电视里的元宵晚会开始了,爸妈偷偷溜走。最后只有爷爷奶奶有气无力的声音在锣鼓声、鞭炮声、歌声中时断时续……

生甲赞颂元宵节的热闹,立意当然正确,但非常平面化;生乙写了一种民俗,似乎也不精彩;生丙将甲、乙的内容进行整合,文章的立意一下深刻了许多:现代文明正无情地冲击着古***俗的防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呵!

(二)如果说一个正确而鲜明的主题(中心思想)是一篇中考作文的灵魂,那么鲜活而切题的材料就是一篇中考作文的血肉,是主题赖以生存和升华的躯体。因此,能否选好材料决定了中考作文的品位与成败。

每年中考,都有相当多考生的作文难获高分,究其原因,除了审题立意和语言表达存在失误之外,选材不当,也是导致失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翻开历年的中考优秀作文,都可以看出这些作文的小作者均能够根据写作的目的和表达主题(中心思想)的需要,精心选取一些鲜活新颖、情趣健康、真实感人、具有生活气息和富有表现力的材料,用以突出中心、升华主题。他们在选材方面的独具匠心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为他们能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写出切合题意的内容充实、主题鲜明的优秀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准确、有力、具体地表现作文的主题(中心思想),同学们在选择作文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材料是为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主题,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主题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是首选,要多选;和主题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可以选,但要少选,只要不影响把作文所写内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说清楚就行;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半个都不选。这是中考作文选择材料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要选择能感动自己的材料,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中考作文选材的“窍门”说千道万,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只有那些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才容易触及自己的灵魂,拨动自己的心弦,让自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以这些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材料写成的中考作文,是从自己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是发于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不管运用了什么写法,都会因情真意切而感人。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不能感动自己的材料,更不可能感动别人。

特别提醒: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一定要慎重选用,最好不用。如果一定要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在有限的写作时间里,挖空心思去写那些自己平时不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其结果一定是——要么不知所云,无从下手;要么下笔千言,破绽百出。这一类的考场作文,不但得不到高分,而且很容易“滑到”

四、五类作文的“深渊”里。

因此,回避陌生、选择熟悉,首选最能感动自己的,这对于绝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是中考作文选择材料的首要原则。

三、选择材料宜小不宜大,尽量选择典型深刻的材料。

“伟大题材并不等于伟大作品”。中考作文的选材,宜小不宜大,因为:“小”材料,容易操作,在考场作文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写作时间条件下,容易写得具体生动、细腻感人;“大”材料,却因篇幅有限、时间有限,容易造成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细节,缺少深度,思想苍白,内容空洞,甚至难以完篇。

但“选材”小并不意味着“立意”小。选择了合适的“小”材料之后,就应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来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写作的终极目的是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从而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只有如此,中考作文的立意才能上档次,有品位。因而选择材料并非是“小”就好,还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深刻性。所谓典型、深刻,是指所选择的材料是同类材料中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既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又能集中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有典型性、深刻性的材料,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唤醒大多数人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四、要注意选择独特、新颖、鲜活的材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学们的生活看似都很相似,但是,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因而,每个人的经历、每个人的发现、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情感都是独特的。所以,只要认真思索,细心发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中心思想),拿出自己的独特、新颖、鲜活的中考作文写作材料。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是层出不穷的,中考作文的思想内容理所当然也应具有时代感,中考作文的选材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同学们只要平时有关心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注意学习社会生活的新思想、新理念,就能为中考作文积累具有时代特征的丰富多彩的鲜活材料。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来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缤纷色彩。

五、选择材料要避免误入歧途走进误区。误区之一:动机不纯,抄套范文。

每年中考,都有一些考生存在投机取巧的不健康的心理,考前选择阅读一些往年中高考的优秀作文或报纸杂志上的精美短文,然而他们不是好好去借鉴别人的有效的写作手法和成功的写作经验,而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到了考试时,抄袭套用所背的范文,其 考场作文的思想主题、基本情节、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都与原作“神似”亦“形似”;有的甚至将范文原封不动地“默写”到试卷上了。

这种行为,是一种不守诚信的行为,也是一种严重违规的行为,绝对不可取!要提醒这些心存侥幸的同学——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凡抄套范文的中考作文,均打入五类卷,最多只能得9分。

误区之二:胡编滥造,有悖常理。

为了追求所谓感人的效果,赚取作文高分,每年中考都有一些考生误入歧途,胡编滥造。明明父母健在,却说“父母双残”甚或“父母双亡”;明明自己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却说自己经历丰富,曾一个人背着行囊在外流浪,靠打工生活;明明没有到过农村,却故作深沉地说农村真穷,农村的孩子真苦;„„他们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

同学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材料唯其真实,才有力量;材料唯其真实,文章主题才站得住脚,文章才有说服力、感染力。假的终究是假的,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往往连自己的心灵都打动不了,又如何去感动别人呢?要知道:在中考作文中使用那些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丢分更多。误区之三:幼稚可笑,格调庸俗。

每年中考,都有发现一些考生走不出“低幼化”选材的怪圈,如一写生日,就一定离不开“蛋糕、蜡烛、生日歌”;有些考生老是爱写捡到钱包这类幼稚可笑的事情,仿佛到处都有钱包可捡一样;有些考生在作文中爱用“太阳公公”、“月亮姐姐”、“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之类的称呼,语气口吻完全就像小学生的作文;更有甚者,一写作文就想起小学、幼儿园的事,好像初中生活是个空白。还有个别考生爱写初恋,舞弊,打架,恶作剧、偷东西等题材,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畸形的情感体验和无聊庸俗的生活情趣。

那些内容幼稚可笑的考场作文,是不可能获得高分的,一般只能徘徊在及格线上;而那些格调庸俗低下的作文,理所当然地只能送到四、五类作文的行列中。

(三)例文:

一、升起心中的太阳

泪水夹杂着雨水,一个滚烫,一个却凄凉。

我行走在雨中,风从我的后背穿过,解渴的不是肌肤,而是心灵。握着那份考砸的试卷,我努力地想寻找一个借口,却发现是徒劳的,该怎么向你交待,我拼命地想。

回家的路总是那么熟悉,我尽量放慢脚步,却还是走到了这里。我不敢继续走,因为我看见了你,因为我还没想好借口。巨大的水帘恍如隔世,我却还是清楚地看见了你,焦急地张望,像是大鸟等待归巢的小鸟,那样热切。

你还是看到了我,径直向我走来,我有点措手不及,胡乱地将卷子塞进书包,抬起头,正冲着你关切的目光。你为我撑着伞,把我护在左边,心跳的那一边,无情的雨水却打湿了你的右臂。

回到家,你放好雨伞,然后打算替我摘下书包。我不安地将卷子递给你,却没敢抬起头。我知道这是中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知道你对我充满了期望,我知道我心中的太阳早已落下,我知道此刻你的眼睛里一定充满了失望。就这样安静了几秒,还是你先开了口,依然那样温柔,“没关系,妈妈不怪你,中考要加油,我相信你会考上的。”想了无数中表情来面对你,此刻却全部忘记。我只是抬起头,望着你的双眸,然后重重地点了下头。

拿起卷子回到屋里,看见你早已热好的干奶,飘渺不定的热气里我好像看到了你忙碌的背影。只是岁月将你消磨得暗淡无光,有些憔悴。

台灯下的我奋笔疾书,就像身居考场的我一样。那天的夜黑得很晚,你说我学到很晚,原因只有我知道,每次回头,客厅里一直亮着的灯已将我心中的太阳升起,光明无限,生机盎然。

落笔时,想起我们的一段话:

我说,你是我心中的太阳。

你说,我是你永远的光芒。

二、黑板上的记忆

我又路过了那块小黑板,不禁驻足停留,一排排齐刷刷的“10”分中嵌着一个“9”分,显得格格不入。“9”分的上方,正是我的名字,而我,却勾起了唇角„„

理化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化学试场。每个实验台前都站着一名同学,忙碌但胸有成竹。我也在其中。加热不一会儿,同组同学的试剂都显出了蓝色,表明待测品是氧化铜。而我的沸腾了好几次,却仍是透明的。虽然怀有重重疑虑,我仍决定尊重实验事实,将“碳粉”填上了试卷。

我的预感果然应验,监考老师一路顺风地批着我的考卷,在短暂停留之后,在“碳粉”上打了个大大的叉。旋即,她转过身,在登分的黑板上写下了“9”。

9分,我的理化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只有9分,在那一排齐刷刷的“10”分中,是那么大而刺眼,又似乎是那么渺小„„

身边的同学纷纷作证,我的试剂的确没有变蓝。我二话不说,快步走回实验台,拿起那身份不明的黑色固体,请老师做实验。

结果再次令我咋舌,加热不一会,试剂就显出了欢快的蓝色,在试管中轻飘飘地摆着„„

“我还是觉得不对。”我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又拿出了我用来做实验的稀酸。老师便拿来了PH试纸,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准备作最后、也是一锤定音的检验。

我屏息,凝视着那张试纸,慢慢浸入试剂瓶——一片浓郁厚重的宝蓝色迫不及待地蔓延开来,直至吞噬了整片试纸,很深,很深。

答案昭然,原来我用来做实验的稀酸,是碱。自始至终我都是正确的。并且,我不曾放弃。

同学们都觉得黑板上的“9”分应改为满分。而我却只是浅笑不语,就让这“9”停留在黑板上吧,因为,它是我坚持的成果与见证。它与其他的“10”分有区别么?不,9分,也可以那样完满。

“9”终究保存了下来,同时,黑板上的9分,固执地不肯变蓝的试剂都将被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时刻提醒我要坚持,坚持那些不该放弃的,比如那客观的,不容任何人辩驳的事实。

这块小黑板及其他一切,都将是我最引以为傲的记忆,同时,也是激励我走下去的不竭动力。

黑板上的记忆,美好、坚定。

三、有一种爱让我陶醉

即使地球不再转动;即使明日太阳变得黯淡;即使雾霭笼罩双眼;即使远方的地平线已消逝„„当心灵真的已疲惫,悄然回首,我还有我的归宿,在那条爱的长河里,我陶醉„„陶醉于爱,陶醉于亲情,陶醉于外婆最无私的奉献。

永远忘不了外婆那布满皱纹的双手,那是辛勤劳作的印迹,那是汹涌于心中最令人陶醉的暖流。婴儿时,是这双手轻轻地抱着我,让我看见外面这精彩的世界,让我感知空气中充斥着的浓浓的情意,交织于我的周围,始终难以散去。稚童时,是这双手缓缓地扇着扇子,使我安然入睡,让我享受着这世上最凉爽的风儿,让我沉浸于这世上最甜蜜的梦乡,久久不愿醒来,只因那份依靠。而如今,那双手所凝聚的爱始终未曾消退,尽管不再是轻轻地抚摸,不再是缓缓地摇扇,却能在每一个瞬间使我感动,让我陶醉。

还记得那个令人难熬的夏日,炽热的空气仿佛正在燃烧,顽皮的水汽也不知躲到哪儿去乘凉了。闷热、干燥,令人难以忍耐。而此时父母因为工作需要只留我一人在家,正当我不停地抱怨时,是外婆犹如天使般来到了我身边。每天下午,她都不辞劳苦地赶几公里路到我家,为我洗衣,做饭,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而到了晚上,当我在房间里做作业时,她总是在外头安静地看看电视,而那电视的声音,更别说我,连她自己都不知是否能听清。无论再怎么困倦,无论再怎么劳累,她总是默默地等着我,陪着我,生怕我哪时有什么需要似的,一直待到我睡下了,她才去睡。而第二天早上,她又得匆忙地赶回去照顾年幼的表妹。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天天如此。在这个难熬的,近乎窒息的夏日。

前不久,我第一次独自一人出远门,回来时买了一些礼物。其中必定少不了外婆的那份。当外婆拿着那精美的礼盒时,眼睛里泛着无比喜悦的光彩,那双手却一直舍不得放下。还不住地表扬我乖,说我长大了,懂事了„„这些情形都是妈妈向我描述的。她说着说着,我的心中不免泛起丝丝涟漪,有一丝的喜悦,有一丝的感动,还有一丝的愧疚。是啊,当外婆无怨无悔地为我付出时,我似乎总是觉得理所应当地接受了,从未多想过些什么,仿佛地球就是绕着我转,花儿就得为我而盛开。可此时,我小小的礼物就能换取外婆极大的快乐。或许,只因为那份深沉的爱,那份令人陶醉的爱。

沐浴在爱的长河里,幸福、温暖、甜蜜„„当我勇敢地走向远方,仅留下个淡淡的背影时,我似乎听到了来自心灵的天籁,那是爱的呼唤。外婆的爱,爱到深沉,爱到忘我,爱到沸腾,爱到令我陶醉„„

(四)、思考:

1、三篇例文属于何种文体,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归纳它们主题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三篇例文各用什么样的材料表现主题?材料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五)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思、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

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在倾听中成长。

请以“倾听”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点拨提示:

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写作的内容和文体。因题干中已经很明确地提示了“倾听”的作用、方式、对象等,同学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小角度切入以确定主题。因文体不限,所以,既可描述经历,也可抒发情感;既可表述说明,也可阐述观点。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至于确定题材、选择材料,最好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

具体构思时,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都要“化大为小”、“小处着眼”,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既要说出值得“倾听”的是什么,还要写出为什么“倾听”。写记叙文时,要注重心理描写,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方法展开内容,这样容易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美文欣赏

血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年近六旬的张老汉靠卖草药养家糊口,儿子正在上大学,一年几千元的学费对张老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张老汉不得不起早贪黑的挖草药,尽管如此,药贩子依然将药价一压再压。就在前一天,张老汉挖草药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鲜血顺着指缝流向小臂,洇染了药贩子递来的一张纸币。

这是一张十元纸币,张老汉小心地将它用绢布包起来装进了贴身口袋,张老汉刚回到家,儿子的手机响了,儿子的同学邀儿子去上网,张老汉早已习惯了这种方式,大概儿子也已习惯了。

张老汉一张张地将钱递给儿子,当递到那张洇染了血迹的纸币时,张老汉分明看到儿子眼睛里折射出的厌恶。但儿子还是接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尽管它很脏。

张老汉一夜未眠,第二天像是做出了一件重大决定似的,披了一件平常极少穿的衣服,戴了一顶草帽,喝了一碗酒吃了两碗红薯后,蹒跚着向县城里去了。

儿子在县城的网吧玩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准备和同学一起去跳舞,当儿子和同学经过县城最繁华的地段时,儿子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人跪在地上,儿子不愿多想,随手将那张洇染了血迹的纸币扔向了跪在地上的人。

“有钱人出手就是阔绰!”

“人家老爸做草药生意,有的是钱币!”

“我有你那样的老爸也不枉此生了!”

听着同学的赞赏和吹捧,儿子的心醉了。

但跪在地上的人,心却碎了。

傍晚儿子回到家,他却在桌上看到了一小堆钱:零钱和硬币居多,但有一张洇着血迹的纸币十分抢眼,是十元的。

儿子稍愣片刻,“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大自然让我陶醉

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是大自然赋予季节的美丽芳华;春风梳柳,夜雨润花,这是造物主滋润芳华的天工神韵;“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这大自然的一切令我陶醉。

春,柳絮纷乱,草色迷离。春天,最美是萌芽。看着冷寂了一冬的树枝长出嫩绿色“小眼睛”,小草摇摆着柔弱的身躯悄悄地探出头,瞻望着,瞻望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那燕语呢喃,蝴蝶翩跹的高空;那一股淙淙流淌刚刚解脱了冰的“束缚”的小河,叮叮咚咚流淌;那一片鹅黄绿——又一度春光乍泻。

夏,荷花接天,清香四溢。夏天,是最奔放的季节。阳光洒向大地,万物欣欣向荣,看蝶舞莺飞,数紫衫彩鸢,一派生机。果园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知了偷闲,声声啁啾;夜,望那繁星闪闪,流萤点点,淡淡的月光下,大地上的一切都安静下来,明天的事物又将一派生机。

秋,落霞满天,江意尽染。秋天,是最成熟的季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论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辽阔自由,还是云卷云舒之中的浪漫洒脱,都让人心旷神怡,伴随着蓝天下一个金黄季节的产生,心中也在酝酿着一个金色的梦想,请飞雁把我的梦想带到远方。

冬,枯藤亘野,雪色连天。冬天,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晓风残月,星光数点,冰凉的微风抚着面庞,这是冬的早晨。一场大雪过后,变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与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成为冬天亮丽的风景线。冬天美在欢乐。

当我仰望当空皓月;当我啼听枝头蝉鸣;当我欣赏橙黄橘绿时,大自然的美景让我深深陶醉于其中。

第五篇:巧用“对话”教语文

巧用“对话”教语文

——探究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关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语文素养的评价。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那么怎样用活这三个要素,值得研究的话题很多,其中,也许可以从“对话”寻找突破口。那么,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什么呢?也许老师们会提出这样一些质疑。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首先,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这种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说到对话式的教学,我不由得想起了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教授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验,然后再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

有这么一个故事,颇能代表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悟:人的一生不也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呀。

这种教学,就是在今天也仍然闪耀着民主作风与对话精神的光芒,值得我们借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打个比方,后者好像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是按照图纸去生产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前者则类似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并不制造禾苗,只是为禾苗的生长提供条件,如按时播种,并适时灌溉、施肥、捉虫等,从而促使禾苗茁壮成长。与此相适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由此看来,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与原则。

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以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诸如可以分成几段,各段的段落大意该怎么概括,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具体表现在学生读书的时间甚少。过去我曾就此做过调查,平均起来每节课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仅5~6分钟。)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以为教师好像一个“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要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帮助疏通

具体地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组织与调控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即组织与调控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

——适时的示范与点拨。

——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即时的评价与激励。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开放的,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正确地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处理好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老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我们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在学生中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份。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下载初二级作文教学案:巧用对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二级作文教学案:巧用对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

    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

    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教学案

    天上的街市 预习一看 1、作者简介及其文学成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教学案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

    镇江作文评析教学案

    九年级放下册语文共(30份) 2008年镇江市中考材料作文评析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父亲正在教儿子学骑自行车。儿子不过七八岁,和自行车一般高。学了半个多小时,儿子仍......

    “桥”作文教学案

    车陆中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案·八年级语文·作文教学课题:“桥”备课时间:使用时间:课型:写作、评价课时:2课时主 备 人:吕娜审 核 人:王萍学生姓名:教师评价:......

    借景抒情作文教学案

    借景抒情作文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2、 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 掌握借景抒情作文的一些具体方法 二、 教学重点; 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