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东方小学江玉光)
新课程下教学不仅仅是课堂和学校内的教学还要延伸
——到社会及家庭外的教学
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总有一些家长对我的课堂教学产生怀疑、误解。他们说:“我孩子在家多乖多听话,对一些事情看法是多么的聪明,怎么到上数学课上你对他的评价如此之低(计算算错,应用题不理解),考试如如此之差,期末考试差到十几分,平时在家表现不是很好吗?听完这些话我说,平时打电话,叫你到校都说没空,学生作业不看,不监督学生。总认为学生们自己能管好自己,到最后成绩出来说想不通。总的来说,教学不仅仅是课堂和学校内的教学还要延伸到社会及家庭外的教学。
“教学”不仅仅是增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到完整个性和诣成长的过程。按照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课堂”以及学生“学习”的外延和范围应该被理解得更加宽泛,同时,任何教学活动、教育活动应该从根本上被理解为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就要求除教师之外,家长、社区成员等更多的成员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所以,“教学组织”的变革必然要求得到“协同教育”的支持。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不单一只靠教师辛勤劳动,如果家长在家中能对孩子进行监督,在家中能进行适当辅导(如在计算上,教师教算法算理,在家多做练习能养成好的计算习惯提高成功率,这样学生计算能力就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校是集体教育,在家是个别教育,家校协同作战,这就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
一、家校协同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独立的学校的产生基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教育与日常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并没有专门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独立的学校。人们劳动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和影响年轻一代的过程。生产水平的提高要求社会分工走向精细化,不同的活动也就越来越专业,这就使社会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行业、劳动门类。近代工业化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里,强化了社会的职业分工。分工越来越细密,从事不同实践的人类彼此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沟通越来越困难,所谓的“隔行如隔山”描述的其实就是这种社会状态。学校教育也是这样的一种专门实践类型。工业化的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校围墙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于封闭的过程。只要看看我们目前的状况就不难知道,一般的社会成员其实很少真正了解师生在学校和课堂里的生活,更不用说直接的参与。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也是这样——家长们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的事情也就完全交给了学校。儿童在学校当中的生活与在家庭中生活差异巨大。在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眼中,学校是一个神秘的场所。
教育民主化、社会化以及全民化、终身化的发展要求打破这种相互隔阂与分离,人们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开始融合。上个世纪初杜威就明确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的口号。与教育的社会化发展相适应的是社会的教育化水平的提高。在当代社会中,包括家长在内的每一个社会公民的教育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他们愿意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起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
二、协同教育能够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对儿童施加影响。从广义的角度说,只要有人的交流,就会有教育影响。但是,从传统的情况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前者主要是“自我教育”,以“个别”的方式进行,后者是以智育为主体的“给予教育”,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基于这一思想,学校这一教育场所,与其说是发展与每个儿童生活相联系的“自我教育”,还不如说是完全采取另一种形式单方面进行“给予教育”使他们成为“好的”市民、标准化的“职业人”。学校教育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近代社会不断地批评学校给予的学历无法保证就是真正的学力,这种批评一直延续到现在。为了充分体现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的优势,不少教育家和学校都尝试过让学校教育“家庭化”。裴斯泰洛齐就曾经以斯坦兹孤儿院为实验基地,在那里同胞80个孤儿建立“纯洁而简单的家庭式的生活”,目的就是“使他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有新的力量,在孩子们中间唤醒他们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和亲切的人。”“我要用实验来证明,如果公共教育有任何真正价值的话,它必须模仿家庭教育的优点,”因为“假如公共教育不考虑家庭生活的情况,以及一切和一个人的普通教育有关的所有其他东西,它只会导致人为地和系统地阻挠人的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是理想的教学是“学校——家庭”教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积极地吸收家庭教育环境能够提供给儿童的有益的东西,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需要做出某种改变。针对目前我国的家庭状况以及特有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这种改变尤其重要。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目前我国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三代五口之家,孩子自然地成了家庭里的“太阳”。家长要么对子女娇惯溺爱,要么就是望子成龙,或者简单采用“棒头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家庭教育需要得到学校教育力量的支持。学校对儿童的影响有时是家庭教育无法实现的。
三、课程改革对家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
如果单纯从“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角度看,学校当中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以后,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概而言之,一代“新人”应该是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
传统教育在对人的影响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造成儿童与生活的隔离。离开学校,才算“走上社会”——学校和课堂成了一个“社会” 以外的特殊场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年轻一代可能掌握了大量抽象的知识和技能,但却缺乏基本的生活素养,不能解决生活当中,这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回归生活”就要求消除学校与生活的距离,让学校生活与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生活相一致。“生活层面的一致性”是“协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生活当中的个人不是单纯装载知识的“容器”。如果教师把学校教育始终封闭在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方面,不从儿童生活的需要出发,“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就会产生“错位”。2. 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与家庭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
正如我们深切感受到的那样,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渗透引起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巨大变化。这是一个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时代,所有的教师都开始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单纯依靠“课堂”已经很难完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动机问题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教师的教学方式。“环境”对于人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只限于学校,家庭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家庭与教育系统的关系有时被认为是对立的关系: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由学校传授的知识可能与家庭的传统价值观相对立;同样,处境很差的家庭往往把学校看做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既不了解学校的规约,也不了解学校的用途。因此,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
现实教育中,在对待儿童价值体系的发展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常常不太一致。比如,当学校希望儿童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的时候,一部分家长却可能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不管。在全社会的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向上的错位将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整体功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3. 课程改革期望通过协同教育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课程改革展开以后,学校需要完成许多活动性课程的教学。单纯在学校的范围里不可能完成这些活动性的教学任务,家长的配合显得尤其重要。活动性教学要求孩子拓宽学习的空间,有很多学习任务需要在校外完成,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他们的帮助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
有些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减少或者不留家庭作业,这时就会有部份家长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希望老师们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充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这样他们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老师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总之,这种理解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协同、通过沟通来消除。所以说家校协同教育,就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这是完美的教育模式,这是事半功倍的教育,我们要大力提倡。
新课程下教学不仅仅是课堂和学校内的教学还要延伸
——到社会及家庭外的教学
福州市东方小学
江玉光
20009
第二篇:加强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协同教育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
对留守儿童的协同教育
溆浦县江维学校:廖国刚、伍玉庚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信息体系。通过构建学校信息网络,建立起学校与家长的桥梁,使学校与家长对子女进行协同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关 键 词:人口流动;留守儿童;信息技术;协同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夫妻双双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欠佳
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
2、性格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自我保护能力差
近年来,农村“奸幼”案频频发生。2004年3月,四川省富顺县某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个13岁的女孩,在无人事先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上了母亲。一家报社记者赶到事件的发生地就此事进行采访时发现,正是由于父母双双务工在外,才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另外,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刻,当遇到生理发育方面的问题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给予正确指导,也容易误入岐途。
4、心理障碍
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孩子因祖父母的溺爱而养成性格娇纵、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关爱而性格孤僻偏异。“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已经呈现出有别于生理发育的偏异状态,尤为值得关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5、价值扭曲
有一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1、委托监护不能取代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
(2)留守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向亲戚或同辈转移,形成委托监护。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缺少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会迷上电子游戏,有的学会打麻将、赌博,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这些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据调查,历年的刑事犯罪中,有20%以上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而且这些孩子犯了罪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认为是一种心理的发泄。
2、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日打鱼四日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将信息技术纳入对留守儿童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一)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家校联系。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甚至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致使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学生联系的平台,父母就可以通过打电话、在校园网上聊天、写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教师沟通,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通过这一平台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马克思)同时,打工在外的父母,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学习到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向家长、监护人发手机短信和在校园网上发布有关教育信息的方式,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监护人给他们温暖,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通过三方面的协同教育,达到学校教育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社会关心下一代的目的。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祝博士教育培训机构招商加盟,热线咨询QQ424210881)
(三)利用网络平台,督促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给留守儿童学习进行学习辅导,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祝博士教育培训机构)
(四)通过互联网对学生学籍进行有效管理,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学校建立了健全的信息系统,也便于将学生旷课、迟到等情况及时反应给家长,家长根据学校提供的信息,通过校园网平台对子女进行教育,督促其认真学习,保证子女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祝博士教育培训机构)
(五)利用学校网络,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在学校网站设立“谈心室”等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祝博士教育培训机构)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协同教育,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信息网络系统,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第三篇:关于家校协同教育的点滴看法(六年级一班侯艳军家长韦玉红)(最终版)
关于家校协同教育的点滴看法
不同的环境氛围可以导致不同的育人结果。家校协同的构建有利于实惠的优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为需要个别矫正的孩子建立教育档案,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笔谈,进行个案指导;为不同类型的家长解决不同类型、层次的问题;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为全班家长建立桥梁,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够结合班级状况对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以便及时调整;把每一次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变成“专题讲座”,使家长能系统的学习相关教育理念、方法,指导家庭教育的开展。
然而就目前的家校协同教育情况来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主要一点就是协同教育缺乏互动意识。家校协同教育应该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长和学校、教师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只有在互动性的交流中,协同的意义才能得以更为丰富的彰显。然而,在现实中,因为家长和教师、学校之间的不平等性,更多的是教师向家长提出要求或灌输方法,家长则被动地接受信息和聆听指示,以致协同教育成了缺乏互动的单向交流,而不是双向对话。针对此类问题我认为做到以下两点是最重要的。
第一、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必须给予学生父母般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因为这种爱护和关心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赢得家长的信任与尊敬,让家长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家校关系对后进生的转化具有不可低估的效果。
通过各种家校活动,可以提高家长的积极参与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有很大转变。在互动中父母们行为的点点滴滴感染着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逐渐产生了上进愿望和积极行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更高,进步更快。通过互动,不仅家长、孩子之间容易沟通,家长与老师也更容易沟通,这一系列可喜现象或大或小地拓展了家庭教育的空间、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正确的家庭教育又能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互为促进,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使孩子在家庭、学校中享有一致的教育,从而实实在在地取得了家校同步教育的新效果。
第二、落实家庭访问,建立学生家庭教育档案。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想科学地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状况。
让教师进入学生家庭,时间可长可短,长则一天及数天,短则半天。与学生及家长一起短暂生活,可以让教师发现家教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与新课改教育理念不相符的情况。同时,感受学生的家庭生活,能融洽并沟通三方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喜其道,对一些问题学生尤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进入学生家庭,要有效利用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交流家教意见,提出改进办法。特别要帮助家长发现认识上的误区和实际的错误做法,引导家长以开放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行为指导孩子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现代教育讲究教育的协同性。家校互动,是弹拨育人旋律的合奏。教育力量,没有主次之分,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一个孩子更加茁壮的成长。
双桥第一小学六年级一班侯艳军
家长韦玉红
第四篇:燕子小学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措施办法
燕子小学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措施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社会、家庭环境,公民道德素质,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未成年人创设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和家庭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水平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各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各方面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发挥综合教育效益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知事、明理、动情、践行。同时要切实搞好“五爱”教育,并注意挖掘和发挥本地各种德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1.学校方面
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学校领导、德育干部、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共青团及学生会负责人共同组成,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习引导和生活指导,使学生知事、明事。
关工委要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办好家长学校,推动和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三结合,优化育人环境,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机构,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分年级段召开学生家长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组织家长交流育人经验。同时,承担对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组织协调和总体规划;加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1 的信息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经常性开展家访活动,以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交流信息,提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上好晨夕会,开好班会。班主任老师每天利用晨夕会时间向学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点进行养成教育,总结前一天班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表扬先进,对做得不足的同学提出新的要求,每周班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配合学校工作重点,根据本班实际,确定专题,努力把本班建成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各科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寓德育于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发挥课堂德育主阵地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健康的思想教育。
(3)、通过各项活动、重大节日,寓德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让学生接受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
(4)重视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对一些心理、行为、品行等有问题的同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乐观向上、敢于面对挫折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分析班级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学习情况,对一些情绪反常、行动异常、学习成绩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2.家庭方面
学生家长是学生家庭教育的主体,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其参与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作用。家长委员会成员应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全社会和家庭宣传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使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下一代工作。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鼓励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家长要经常与教师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2(1)、建立家长联系簿。班主任老师要经常不断地通过书信、电话、网络、老师家长约谈等方式,随时把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状况向家长汇报,并分布倾听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意见。同时,家长也要利用书信和主动找老师交谈的形式,及时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反映给学校,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共同商讨教育方法,以便对症下药。
(2)、召开家长会议。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议,班主任老师把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情况向家长做比较全面的汇报,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幅度下降较大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做好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症结,共同加强教育,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其尽快提高思想认识,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
(3)、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上课,在家庭教育发面给家长提供学习机会,增长家教知识,使家庭教育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3.社会方面
学校应主动联系所在地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村镇等,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校外教育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通过开展创建和谐单位、和谐社区活动,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提供条件,组织有意义的社区教育活动;主动配合社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净化育人环境。
(1)、发挥关工委的功能。每学期邀请革命老前辈作一次报告,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学生向革命前辈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大好时光,艰苦奋斗,奋发向上,学好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力量。
(2)、每学年邀请公检法的有关同志举行一次法制知识讲座,让学生知法懂法,自觉遵纪守法,并能积极与违法分子作英勇斗争,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和思想觉悟,自觉抵制不法思想的侵蚀。
(3)、每学年新学期开始,邀请公安交警同志举行一次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意义和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自觉遵守交通秩 3 序,确保,安安全全到校,安安全全回家。
(4)、积极开展体验教育,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培养学生责任感、生存意识和感恩意识。每周一次参加便民利民社区服务活动,假期中统一组织小组进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区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学校要积极争取社区的配合支持,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社区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如当地驻军、工厂、企业、敬老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节庆日、寒暑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活动,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寓教于各种有益活动之中,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
四、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工作协调制度
加强对社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成立由社区工作者、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居民参加的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协调组织,定期沟通情况,研究工作,组织活动,做到学校、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五篇:潞江镇禾木小学创廉洁教育好学校致家长的倡议书
潞江镇禾木小学开展“创廉洁教育好学校”
致学生家长的倡议书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拓展党风廉政建设阵地,营造“崇廉、奉廉、赞廉”的社会共识、社会氛围、社会环境,推进家庭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家庭成员反腐倡廉意识和能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创建“廉洁家庭”,充分发挥家庭在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学校向您提出如下倡议:
一、开展家庭廉洁教育,努力创建“廉洁家庭”。要树立以廉为荣,崇尚廉洁的观念。引导家庭成员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倡导廉洁之风,弘扬浩然正气,遵章守法,明辨是非,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家风,创建“廉洁家庭”,增强家庭成员拒腐防变免疫力,真正使每一位家庭成员成为反腐倡廉的宣传员、监督员、守门员和战斗员,营造廉洁家风,维护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
二、希望督促您的孩子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廉洁、诚信、公正、俭朴等优良品德的养成贯穿于学习、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不为物所诱、不为利所惑。
三、希望帮助您的孩子养成关心家人、尊敬老人、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坚持说真话、办事实,信守诺言、诚实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
四、希望培养您的孩子为人处事公平正直,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待人接物、评判是非和处理问题。
五、希望教育您的孩子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不贪虚荣、不图享乐,以俭励志,从小养成艰苦朴素、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
六、希望您的孩子能当好廉政“小卫士”,做我们大家的“廉政监督员”,督促我们干净做事业、廉政做公仆,积极倡导“为民、务实、清廉”的行事准则,同时也希望各位家长对学校工作及教师廉洁从教情况进行监督,形成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学校家长互动,学校家庭互动的局面。
家长们,做好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工作,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和责任。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注重家庭的言传身教,支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反腐倡廉,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是党心所思、民心所向。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用实际行动铸就反腐保廉的坚固防线,为构建和谐潞江做出贡献,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谢谢您的合作!
潞江镇禾木小学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