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季氏》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论语季氏》
教学内容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教案背景: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作为《四书》之一的《论语》已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学生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已经对论语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论语》一书二十章、一万余言,非《论语十则》所能涵盖。故利用阅读课、选修课时间,给学生系统地讲了论语(共12课时,取题为《走近论语》)。下面选取其中的《论语季氏》教学设计,其中第二板块《诵读文本,理解内容》和第三板块《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均以积累为基础,以应用为目标而进行的设计。不当之处敬请斧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文本、理解本课所阐释内容。
2、能力目标:了解“三友、三乐”的内涵,感悟孔子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孔子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精华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诵读文本、理解本课所阐释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三友、三乐”的内涵,感悟孔子的智慧。学情分析:
小学生没有学习过文言文,功底较浅。在熟悉并掌握文本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有趣的故事;通过讨论、引导,加深对《论语》的理解;感悟一点处世、为人、交友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知人论事、话说孔子
1、导入语: 清史记载,雍正十三年,河南总督田文镜因为与当地读书人关系搞得不好,导致当年发生一件朝野震惊的事件:乡试罢考。田文镜于是率领百官、士兵前去捕拿闹事生员,剑拔弩张之际,身无长物、手无寸铁的众儒生是如何应对,甚至最后制服田文镜呢?
最终,他们是凭借手持的一块牌位‚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之位‛迫使在场所有官吏收敛,达到自己的目的。小结:由此可见,孔子在历史上是有巨大的影响力,崇高的人格魅力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季氏》两则。
板块二:诵读文本,理解内容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1 请学生读课文
2.2 老师订正字音 便(pian2)礼乐(yue4)
2.3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2.4 老师读译文,学生对照
2.5 老师提问:本则讲了什么?——交有益的朋友——板书
2.6 老师讲解‚谅‛、‚便辟‛,‚善柔‛,‚便佞‛等词语。
2.7穿插问题:结合文本谈谈,历史有有哪些名人的友谊?管鲍之交、魏征、马恩、周毛、负荆请罪等。
-------------------------
每个人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如果反过来想,对方很好,那你值得交往吗?于是,孔子又给我们的自身修养或者说培养有益的爱好方面提出了三条建议:——板书
3、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3.1 老师泛读
3.2 学生读译文,其余对照原文。3.3 大家齐读
3.4 老师讲解 ‚节礼乐‛、‚多‛、‚佚‛、‚宴乐‛
3.5 穿插问题 有人说:“快乐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快乐的一天呢?”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明确:快乐固然能让人忘记痛苦、忧伤,但一味寻求而不加节制,则会对人有害!
小结:孔子用凝练的语言,把如何交友、如何培养爱好告诉了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消化它。
4、挑战自我,看谁背得又快有准确.板块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衔接语:刚才大家背得挺累了,休息一下,欣赏一组图画。
5、“快乐的十三个技巧”
5.1 老师列举的快乐比孔子都多,你怎么认为?
明确:老师列举的是十三个技巧,是在孔子“三乐”基础上延伸而来。“言约而意
丰”正是论语的特点,也是孔子的智慧!
6、古人言‘择友须胜己,似己不如无。’你如何理解?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分小组辩论:
具体做法是: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正反方:各自陈述观点并通过交流来得出结论。
正方:择友须胜己 反方:择友勿须胜己
教师归纳:本句源自“无友不如己者” 《学而》是孔子跟弟子谈论如何学习知识的、而不是如何交朋友的。
衔接语,你们表现的很优秀,很聪明,这让老师想起一个人,据说他是孔子最聪明的弟子,一次,他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最终,他找到了答案“恕”。学完本文,你们有没有找到一个字概括本课?——仁(仁者爱人)
7、小结: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时做了这样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8、本课学习即将结束,但对论语的学习我们才刚刚开始,你们的人生长路也才刚刚开始。但老师相信,只要我们怀着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心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用爱来面对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很幸福、很快乐!
作业 不仅有生活中的贤友,而且时空隧道的另一端也有贤友。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你不妨买来读一读。你能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伟人谈谈心?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四则之1则)
目标定向: 1 积累文言词语,2 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虚伪。“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诗礼传家》讲了“庭训”的来历。后来,“庭训”专指父亲的教诲。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有时也泛指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你读过知道哪些关于庭训家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耳熟能详
第二篇:《论语季氏》二则教学设计
《论语季氏》二则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作为《四书》之一的《论语》已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学生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已经对论语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论语》一书二十章、一万余言,非《论语十则》所能涵盖。故利用阅读课、选修课时间,给学生系统地讲了论语(共12课时,取题为《走近论语》)。下面选取其中的《论语季氏》教学设计,其中第二板块《诵读文本,理解内容》和第三板块《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均以积累为基础,以应用为目标而进行的设计。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文本、理解本课所阐释内容。
2、能力目标:了解“三友、三乐”的内涵,感悟孔子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孔子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精华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点:诵读文本、理解本课所阐释内容。
三、教学难点:了解“三友、三乐”的内涵,感悟孔子的智慧。
四、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教科书上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功底较浅。在熟悉并掌握文本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有趣的故事;通过讨论、引导,加深对《论语》的理解;感悟一点处世、为人、交友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知人论事、话说孔子
1、导入语: 清史记载,雍正十三年,河南总督田文镜因为与当地读书人关系搞得不好,导致当年发生一件朝野震惊的事件:乡试罢考。田文镜于是率领百官、士兵前去捕拿闹事生员,剑拔弩张之际,身无长物、手无寸铁的众儒生是如何应对,甚至最后制服田文镜呢?
最终,他们是凭借手持的一块牌位‚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之位‛迫使在场所有官吏收敛,达到自己的目的。小结:由此可见,孔子在历史上是有巨大的影响力,崇高的人格魅力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季氏》两则。
板块二:诵读文本,理解内容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1 请学生读课文
2.2 老师订正字音 便(pian2)礼乐(yue4)
2.3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2.4 老师读译文,学生对照
2.5 老师提问:本则讲了什么?——交有益的朋友——板书
2.6 老师讲解‚谅‛、‚便辟‛,‚善柔‛,‚便佞‛等词语。
2.7穿插问题:结合文本谈谈,历史有有哪些名人的友谊?管鲍之交、魏征、马恩、周毛、负荆请罪等。
-------------------------
每个人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如果反过来想,对方很好,那你值得交往吗?于是,孔子又给我们的自身修养或者说培养有益的爱好方面提出了三条建议:——板书
3、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3.1 老师泛读
3.2 学生读译文,其余对照原文。3.3 大家齐读
3.4 老师讲解 ‚节礼乐‛、‚多‛、‚佚‛、‚宴乐‛
3.5 穿插问题 有人说:“快乐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快乐的一天呢?”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明确:快乐固然能让人忘记痛苦、忧伤,但一味寻求而不加节制,则会对人有害!
小结:孔子用凝练的语言,把如何交友、如何培养爱好告诉了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消化它。
4、挑战自我,看谁背得又快有准确.板块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衔接语:刚才大家背得挺累了,休息一下,欣赏一组图画。
5、“快乐的十三个技巧”
5.1 老师列举的快乐比孔子都多,你怎么认为?
明确:老师列举的是十三个技巧,是在孔子“三乐”基础上延伸而来。“言约而意
丰”正是论语的特点,也是孔子的智慧!
6、古人言‘择友须胜己,似己不如无。’你如何理解?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分小组辩论:
具体做法是: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正反方:各自陈述观点并通过交流来得出结论。
正方:择友须胜己 反方:择友勿须胜己
教师归纳:本句源自“无友不如己者” 《学而》是孔子跟弟子谈论如何学习知识的、而不是如何交朋友的。
衔接语,你们表现的很优秀,很聪明,这让老师想起一个人,据说他是孔子最聪明的弟子,一次,他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最终,他找到了答案“恕”。学完本文,你们有没有找到一个字概括本课?——仁(仁者爱人)
7、小结: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时做了这样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8、本课学习即将结束,但对论语的学习我们才刚刚开始,你们的人生长路也才刚刚开始。但老师相信,只要我们怀着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心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用爱来面对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很幸福、很快乐!
作业 不仅有生活中的贤友,而且时空隧道的另一端也有贤友。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你不妨买来读一读。你能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伟人谈谈心?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四则之1则)
目标定向: 1 积累文言词语,2 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虚伪。“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诗礼传家》讲了“庭训”的来历。后来,“庭训”专指父亲的教诲。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有时也泛指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你读过知道哪些关于庭训家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耳熟能详
第三篇:季氏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教学难点
对孔子提倡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抄检大观园”的一个片段,当时探春说了这么一句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老先生说季康子的担忧,是在萧墙之内,也就是说在鲁国内部,换句话说就是乱自内生,如果这样,那么一个国家或一个家族走向倾覆的厄运也就不远了。
那么我们就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看看我们先人的仁义与智慧。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三、简介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把不熟悉的字标注读音。
①论语
()
②颛臾
()③社稷
()
④虎兕
()⑤ 出于柙()
⑥焉用彼相矣()⑦干戈
()
⑧冉有
()⑨椟
()2.全班齐读。
3.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4.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来。5.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作业 1.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3.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4.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5.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 6.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 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 __,二是__ 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⑸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多选)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⑹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 ______。答案:
1.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2.A 3.D 4.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5.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6.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⑷D ⑸bcd ⑹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合作、思考、讨论
1、说说你对孔子的印象(可以穿插讲孔子“三怒”)
2、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义正词严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不能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一段)
3、提问:孔子与自己的弟子的第二次谈话中,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请画出来。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类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类比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4、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5.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学生个别朗读、集体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三、归纳、整理
1.教师板书课堂要点
2.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3.全班同学诵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本文是典型的孔子和学生的“攻防演习”,学 生三次陈述,步步设防;老师三次反驳,针针见血。学生陈述得闪烁退让,振振有辞,孔子驳斥得有理有据,切中肯綮,让人心悦诚服。这都是围绕“仁”字做文章。
孟子曰“仁者无敌”,古人也经常讲“战胜于朝廷”,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和我们国家当今奉行的对内实行韬光养晦,对外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真是:仁哉,孔子!大哉,孔子!伟哉,孔子!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第二教材练习。
第四篇:《论语》节选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节选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文学常识之《论语》节选二
2.论语节选翻译及原文
3.文学常识之《论语》节选三
4.论语节选的阅读答案
5.文学常识之《论语》节选一
6.《论语》教学设计
7.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8.《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9.《论语(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五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语法、分析论证方法、了解孔子治国思想
二、【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对话合作。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出示投影: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取 正,作为准则)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镇江籍国学大师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八八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法国巴黎宣言
[投影]于丹《论语》心得
[投影] 文体知识 作者简介和孔子的“仁”
教师导入:“在我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实际上,孔子也会有发怒的时候。《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次发怒。例如有一次他看见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个批评是很严厉的。再比如他的学生冉有,季氏的家臣,经常替季氏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孔子生气地对别的学生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本文《季氏将伐颛臾》也是针对冉有的一次‘怒火’。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第二步:围绕题目,简介写作语境 题目:季氏将伐颛臾 简介:(1)季氏,鲁国执政大夫,掌握着鲁国政权,经常做出一些违背礼节的事情。这是一个礼崩乐坏、陪臣执国政的时代,孔子对这一切充满了愤怒。他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2)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有人说是季氏贪图颛臾的土地,有人说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鲁君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季氏担心的不是颛臾,而是担心鲁君收拾自己,颛臾为其内应。(3)将,《春秋》中 没有记载此事,或许战争并未发生。
(三)第三步:提出问题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并正音:
颛臾(zhuān yú)
论语(lún)
冉有(rǎn)
夫颛臾(fú)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毁于椟(dú)
社稷(jì)
焉用彼相矣(xiàng)固而近于费(bì).....2)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思考:孔子的两位弟子冉有和季路的所言所为“仁”吗?为什么? 3)教师设计问题:这篇文章是由人物对话构成的,现在我们写对话的时候,一般会在“说”字前加上一些修饰或者限定语,例如“笑着说”、“皱着眉头说”、“含含糊糊地说”等。细读课文,在下列括号中填上合适的修饰词语。
[投影]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地)曰
2、孔子(地)曰
3、冉有(地)曰
4、孔子(地)曰
5、冉有(地)曰
6、孔子(地)曰
(四)第四步:探究法分析课文
独立思考上述问题,形成比较有条理的答案,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己的见解,形成更为完整的答案,时间10分钟。整理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辨析。
1、学生答案示例:焦急、彬彬有礼、郑重其事、严肃等等。(1)“焦急”分析: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战争即将爆发,于是冉有和子路立刻将这件事告诉孔子,因此很“焦急”。(2)“彬彬有礼”分析:孔子很讲究礼节,对违背礼节的行为深恶痛绝,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在拜见老师的时候,一定也是彬彬有礼的。(3)“郑重其事”“严肃”分析:在古代,战争是国家大事,需要慎重,冉有和子路得知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于是郑重其事地将此事告诉孔子。
教师点评:由于这句话提供的信息比较少,大家能够发挥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因此这些答案也应该都是合理的。
2、学生答案示例:愤怒、生气、惊诧、诧异等。(1)“愤怒”、“生气”分析: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直接喊出了冉有的名字“求”,并且用了感叹号,表示语气强烈。“无乃尔是过与”,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意思是“恐怕要责备你吧”,孔子既然是责备冉有,此处当然应该填上“生气”或“愤怒”了。(2)“惊诧”“诧异”分析:“无乃尔是过与”包含着责备的语气,这没错,但是“无乃„„”这个文言句式的意思是“恐怕„„”,包含着一种商量、劝告的意思。“何以伐为”,意思是“为什么要讨伐他呢”,作者用了一个问号,表示一种质询的语气,因此用“诧异”或“惊异”比较好。
教师点评:大家能够抓住文本细节例如文言句式、标点符号等展开分析,这很好。孔子有三句话被我们忽视了:“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首先看第一句,“以为”,以之为,把„„当作,东蒙主,就是东蒙山的主祭人,颛臾作为东蒙山的主祭人,是先王授意的,这说明颛臾不可伐,因为涉及到先王。第二句,“且”是“况且”的意思,况且颛臾就在鲁国邦域之中,是鲁国的附属国,这说明颛臾不必伐,因为都是自己人。第三句,“是”是“这”的意思,颛臾是国家的大臣,是鲁国的藩属,地位应该和季氏一样,这就说明季氏没有资格讨伐颛臾。孔子简单的三句话,意在表明颛臾不可伐、不必伐、季氏也没有资格伐,如此反常的事情居然发生了,于是孔子问“何以伐为”,语气带有明显的“诧异”、“惊诧”的色彩。
3、学生答案示例:委屈、无奈等。(1)“委屈”、“无奈”分析:冉有说,这件事是季康子决定的,跟我们二人没有关系,我们说话分量小,没有话语权,因此有些无奈。老师却说“无乃尔是过与”,老师要责备我们,我们当然有些委屈了。
(2)教师点评:这个地方大家的分歧较小,冉有的语气相对确定,那就是无奈和委屈。
4、学生答案示例:生气、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等。(1)“生气”分析:孔子听了冉有的话之后,再一次不客气地点出了他的名字“求”,依然是强烈的感叹号。在孔子看来,冉有和子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季氏出谋划策的,自然也包括规劝、纠正季氏的不合礼节的行为。而此时,冉有和子路并没有尽到家臣的责任,孔子当然会很“生气”。(2)“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分析:我觉得孔子并不是生气,因为除了直接点到冉有的名字外,文本中再也没有直接表达孔子态度的文字。相反,孔子旁敲侧击,运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来反驳冉有的观点。首先,“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是引用论证,引用了周任的话,“陈力”,展示才能,“就”,靠近,“列”,职位。孔子并没有直接说冉有和子路没有尽到责任,而是通过周任的话来暗示。其次是类比论证,孔子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而”表示转折关系,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却不去搀扶,盲人跌倒了,辅助者也不去扶他起来,那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孔子将冉有和子路比作辅助者,将季氏比作即将跌到的盲人,这是一种类比论证。孔子又说,“且尔言过矣”,况且你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跑出来,龟甲宝玉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孔子并没有强烈地责备冉有和子路,不问青红皂白批评一顿,而是循循善诱地摆事实、讲道理,因此是“语重心长”。
教师点评:第二个同学对文本的解读很精细,对字词的解释、对句子的翻译很到位,更重要的是,他分析了写作手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分析,我觉得更有说服力。
5、学生答案示例:理直气壮、辩解、狡辩等。(1)“理直气壮”分析:冉有认为,颛臾城池坚固,并且靠近费地,而费恰好是季氏的封地,颛臾已经成为季氏的潜在的威胁,现在不去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这些都是很充分的理由,所以冉有表现得“理直气壮”。(2)“辩解”“狡辩”分析:冉有的理由完全是站在季氏的立场上,是在为侵略主义辩解。颛臾城池坚固,这本身并不是错,并不成为季氏攻取的理由。而冉有只不过是在为季氏攻打颛臾寻找一个借口,所以带有“狡辩”的成分。
教师点评: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但是“理直气壮”是褒义词,冉有讲的并非是正义的道理,而是歪理,是强权之理,因此用“理直气壮”就不太符合语境。而“狡辩”一词揭示出冉有其实是在为季氏找借口,用得相对合适一些。冉有这句话也彻底暴露了自己所说的“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是一句假话。冉有的思想逻辑其实和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强盗逻辑”是一致的,所以引起了孔子的反感。
6、学生答案示例:勃然大怒、出离愤怒等。(1)“勃然大怒”分析:面对冉有的“强盗逻辑”,再加上刚才冉有的推卸责任,孔子“勃然大怒”了。他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思是: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要而一定要找一个借口的人。进而孔子又义正词严地指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一个国君和大夫,他们不担心人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紧接着,孔子直接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的根本错误之处:不应该采取战争而应该采取“修文德”的方式使远方的人民归顺自己。原文中“以来之”的“来”是使动用法。而冉有和子路的错误之处还在于他们并没有规劝季氏用“修文德”的方式使远人归顺,国家四分五裂他们却束手无策。最终,孔子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祸起萧墙,即鲁国内部的矛盾。
教师点评: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几个成语,即勃然大怒、义正词严、直言不讳,这些词语都可以当作第六空的答案。孔子愤怒的原因有三:第一,孔子痛恨那些找借口的人,第二,冉有的“真正逻辑”与孔子的“礼仪仁德治国”的逻辑相悖,孔子主张的是“修文的而来之”,而不是发动战争,第三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季氏讨伐颛臾是“明修栈道”,而针对鲁君则是“暗度陈仓”,这也是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原因。
(五)第五步:结语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团结协作下,《季氏将伐颛臾》我们就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想象了师徒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进行了一场有意义的“思维游戏”。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细读了文本,掌握了很多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而且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有所了解。希望课后我们自己整理复习本节课学到的文言知识,并且借助《论语》中的资料,加深对孔子甚至儒家思想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