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背诵:
(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时间
、地点、工具
、条件
、方法、收获。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复习重点1、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重点背诵: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第七课
《最后一课》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B、前呼后应。C、以小见大。D、烘托手法。
重点背诵: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
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儿童形象。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
2.情节:本文 “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
高潮结局
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
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
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24-29段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第十一课
《邓稼先》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重点背诵: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
3、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7、8、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总结上文,8、9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18段,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
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
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
6.中心。
重点背诵:
一、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
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
4.课文第22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复习重点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重点背诵:
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
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
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 《在沙漠中心》
复习重点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 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
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
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
(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
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略
第二十六课
《猫》
复习重点
1.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只猫:从自身形态喝逗着玩时的形态表现出了它的可爱。
第二只猫: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写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泼。
第三只猫:从形态和性情两方面写出了它的可厌和懒惰。
2.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家人责怪她。
3.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说明什么?
代表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怅然、愤恨的诅骂他们。说明作者对哪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4.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
6.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7.最后一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自己伤害了无辜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8.读完本文之后你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9.略
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
2.品味详细描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的有关动词。
3.斑羚飞渡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4.景物“彩虹”描写的作用:
5.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6、如何看待文中“人”的角色: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
7.掌握景物、神态、动作、侧面描写。
重点背诵 :
一、问题研究
1.“彩虹”三次出现各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第5段: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飞渡作铺垫;
第二处第11段:作用是渲染飞渡的悲壮气氛;
第三处第16段:作用是赞颂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
2.镰刀头羊具有怎样的形象?
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3.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4.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5.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6.斑羚飞渡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它是悲壮。
7.为什么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末尾,具有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两句话与“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相照应?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9.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所讴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讴歌斑羚群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第二篇: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背诵:
(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收获。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复习重点1、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重点背诵: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第七课 《最后一课》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B、前呼后应。C、以小见大。D、烘托手法。重点背诵: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 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儿童形象。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2.情节:本文 “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 高潮结局
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 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
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24-29段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第十一课 《邓稼先》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重点背诵: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
3、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7、8、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总结上文,8、9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18段,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6.中心。
重点背诵:
一、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
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4.课文第22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复习重点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重点背诵:
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 《在沙漠中心》 复习重点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 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略
第二十六课 《猫》 复习重点
1.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只猫:从自身形态喝逗着玩时的形态表现出了它的可爱。第二只猫: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写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泼。第三只猫:从形态和性情两方面写出了它的可厌和懒惰。2.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家人责怪她。
3.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说明什么?
代表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怅然、愤恨的诅骂他们。说明作者对哪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4.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
6.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7.最后一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自己伤害了无辜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8.读完本文之后你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9.略
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
2.品味详细描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的有关动词。
3.斑羚飞渡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4.景物“彩虹”描写的作用:
5.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6、如何看待文中“人”的角色: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7.掌握景物、神态、动作、侧面描写。重点背诵 :
一、问题研究
1.“彩虹”三次出现各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第5段: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飞渡作铺垫; 第二处第11段:作用是渲染飞渡的悲壮气氛; 第三处第16段:作用是赞颂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2.镰刀头羊具有怎样的形象?
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3.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4.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5.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6.斑羚飞渡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是悲壮。
7.为什么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末尾,具有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两句话与“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相照应?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9.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所讴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讴歌斑羚群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七下课内文言文复习第5课 伤仲永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îng 谒yâ 称chân前时之闻 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 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 奇:认为„„是奇才。(5)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7)环谒于邑人 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词语解释:P37 注释1、3、4、6、7、9、10、11;P38 注释 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 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10课 木兰诗 乐府民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 可kâ汗hán 鞍鞯jiān 辔pâi头 溅jiān溅 啾jiū啾 柝tuî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 惟:只。(3)愿为市鞍马 市:买。(4)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10(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木兰还乡”一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词语解释:P64 注释1、3、5;P65 注释3、4、5、11、13、15、19;P67 注释1、6、10、12、14、15 ◇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P68 练习二、三)◇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98-99 四至六 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ã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2)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3)见往事耳 见:了解。往事:历史。(4)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称谓)。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 词语解释:P106 注释4、5、9;P107 注释1-6、9、12、13、15 ◇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160 二至四 ◇ 句子翻译:P107 课后练习二
◇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第20课 口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呓yì语 hōu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曳yâ屋许hǔ许声 几jī欲先走 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2)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3)少顷:一会儿。(4)既而:不久,紧接着。(5)妇抚儿乳 抚:抚摸,安慰。乳:喂奶。(6)众妙毕备 毕:全、都。(7)未几:不久。(8)意少舒 少:稍微。舒:伸展、松弛。(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10)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12)奋袖出臂 奋:畅起、举起。(13)两股战战 股:大腿。(14)几欲先走 几:几乎。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满坐寂然
坐通座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凡所应用,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只听见围帐里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但”“坐”等词语。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点拨:重点理解“绝”等词语。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走。点拨:重点理解“奋”“股”“战战”“几”等词语。(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点拨:这句话形容声音之杂。)
三、文学(文体)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 词语解释:P140 2、4、8、9;P141 1、6、10、17;P142 1、3、5、6、7、8、9、10、11 ◇ 通假字:“坐”通“座”
◇ 词类活用:宴(举行宴会)、妇抚儿乳(喂奶)、名(说出)◇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213 五至九
1.侧面描写(第2-4段 最后一句)、正面描写(第2-4段 其余部分)2.P143 课后练习二、三、四(答案见《三点一测》P215 十三)3.时间线索:少顷—既而—当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第25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盘盂yú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竞跑,赛跑。(2)见两小儿辩斗 辩斗:争辩,争论。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4)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到。(5)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6)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迫到太阳落下的地方。点拨:重点理解“逐走”,“入日”等词语。
2.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赶到,就半路渴死了。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点拨:重点理解“以”“去”“日中”等词语。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多智慧呢? 点拨:重点理解“孰”“知”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夸父逐日》一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体裁),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2.《公共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夸父逐日》神话,选自《山海经》 ◇ 词语解释:P190 注释2、3、5、6 1.文章主题:表现夸父地英雄气概,反映古人探索、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2.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公共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第30课 狼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窘jiǒng 苫shàn 眈dān 瞑míng 尻kāo 黠xiá 隧s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缀行甚远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一狼仍从 从:跟从。(3)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4)屠大窘 窘:闲窘,处境,危急。
(5)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6)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7)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蔽。(8)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9)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10)目似瞑 瞑:闭眼。(11)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 暴:突然。(13)又数刀毙之 毙:杀死。(14)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15)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16)狼亦黠矣 黠:狡猾。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点拨:重点理解“缀”的意思。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点拨:重点理解“并”“故”等词语。)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处境危急,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点拨:重点理解“窘”“敌”等词语。
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点拨:重点理解“倚”“弛”等词语。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点拨:重点理解“少时”“犬”等词语。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点拨:重点理解“隧”,这里作动词。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点拨:重点理解“悟”“寐”等词语。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点拨:重点理解“黠”“变诈”“几何”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
◇ 词语解释:P220 3-7;P221 1-14;P222 1-9 ◇ 通假字:“止”通“只”,仅仅 ◇ 词类活用:洞(打洞)、隧(钻洞)、犬(像狗一样)、变诈(欺骗手段)、笑(笑料)
◇ 句子翻译:P222 课后练习二
◇ 一词多义:之(6个)、其(6个)、前、意、敌、以 1.主要内容:遇狼 — 惧狼 — 御狼 — 杀狼
2.启示:(1)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能妥协退让,要勇于抗争到底(2)坏人是很狡诈的,可他们害人终害己。
第三篇: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答案
信达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之课内现代文阅读(答案)
语段
(一)1、不矛盾。从“最末次相见”来说,已经隔厂七八年,印象有些淡漠,所以用“似乎”一词。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
2、春、夏、秋季节的景色。桑葚、菜花是写春末,鸣蝉在树上长吟表明是在盛夏,蟋蟀们呜叫意味着秋天来临。
3、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
4、5、融入了作者儿时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充满着对百草园的无限喜爱之情。
语段
(二)1、因为“我”早该起床却还赖在床上,出乎妈妈的意料,所以她很吃惊。
2、不可以。爸爸的命令应该听,但“我”还是不挪窝,“居然”一词表达了“出乎意料”的意思;而“仍然”没有这个意思。
3、爸爸是个严厉而慈爱的人。表现严厉的有:打“我”,逼“我”起床上学,表现慈爱的有:事后特意送花夹袄到学校,看着“我”穿上,还给了两个铜板。
4、略
语段
(三)1、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即将告别家园时依依不舍、痛苦难耐的心境。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同情,表明他由贪玩、不懂事的孩子,变得成熟懂事了。
2、即将亡国的法国人民进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郝叟老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出现在最后一课上,使本文的爱国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感人。
3、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
4、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崇高,人格伟大。
5、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6、最后一课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侵略者无比仇恨之情。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也浓缩在这最后一课上。所以作者对这最后一课有着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
语段
(四)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2、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古代典籍。
3、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4、精神食粮: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说了再做,做了再说”
5、说明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语段
(五)1、行动
2、生活简朴、勤奋创作
3、雄辩过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
4、热情奔放、容易冲动、和蔼可亲、博学多识5、5、客观叙写:A C E主观感受:B D F
语段
(六)1、甲文:春夜航船看戏。
乙文:月下看戏归航途中的情景。
2、去时心情很急切,回时很轻松欢悦
3、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
4、山是不动的,动的是船,这种写作手法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衬托船行的迅速和“我”的急切心情。
5、写船行的速度快以及看戏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6、突出航行之快,表现孩子的欢快的心情,及流露了“我”对戏的留恋之情。
语段(七)
1、赞美了黄土高原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
2、有力疾速大起大落生命的活力
3、将黄土高原人格化,能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感情。充分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情和眷恋。
4、(1)说明因为生命的存在所以那么活跃强盛。
(2)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5、两次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语段
(八)1、很有气势,很有力度地说明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从体态、着装、动作等方面展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精湛技艺。
2、描写了卡拉玛变幻多姿的舞蹈。
3、脸部表情、肢体动作、衣裙饰品。
4、卡拉玛的舞蹈是用心灵在跳的,身心浑然一体,这是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非技巧之舞,所以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语段
(九)1、第一个到达南极。
2、因为斯科特一伙人在竞争中失败了,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体现了人物的诚实、守信、坦然面对失败的绅士风度。
3、体现了斯科特一伙人在竞争中失败的极度沮丧、悲哀的心里。
4、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并不这样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语段(十)
1、“这样”指暴风雪的袭击和死神的到来
“它”指心中的海市蜃楼
2、比喻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见到祖国、亲人和朋友了。使用这一比喻增强了悲剧效果。给人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
3、“垒了一个石墓„„十字架”“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4、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走向了进步。
语段(十一)
1、自然亲切,不露声色地表达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2、表示出乎意料,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喜之情,与下文“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中的“竟”相呼应。
3、可爱、天真。
4、它没醒,睡得好香!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5、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语段
(十二)1、既也
2、强调斑羚们秩序井然和在危境中的从容、镇定。
3、与上文呼应,美丽的彩虹象征着斑羚们用生命搭起的求生之路。
4、含蓄的写出了镰刀头羊壮美的死亡。显示了它顾全大局、机智、沉着、无私的献身精神高傲的本色,也许是对人类的蔑视和无声的抗议。
第四篇:高考复习:课内现代文要点
问题:
1、居里夫人的“美丽”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者为什么要说这种“美丽”是“跨越百年”的?
答案: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主要体现在外貌和精神两个方面。后者是作者所着力表现的重点,根据文意,可以概括为: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排除干扰的执著态度、驾驭规律的智慧和不重名利的脱俗。这种内在的美,是一种永恒的、永远留驻人间的美,具有永恒的价值。
3、类比:(1)宋玉、范仲淹苦读——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执著
(2)斯佗夫人《汤》引发解放黑奴革命——居里夫人发现镭带来的科学革命,以突出居里夫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边城》沈从文
分析《边城》(中篇小说)这部小说的诗意特征。
这部小说的诗意,首先表现在对地方风物的描绘上。边城青山绿水环绕,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诗意盎然;加之边城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社会,民风淳朴、自然,正是由此流淌出诗意。
其次,诗意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上。翠翠这个人物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性格轻盈纯洁,像一首恬静优美的诗;而翠翠的祖父,终生摆渡,毫无倦意,他待人淳朴,疼爱翠翠,这样美好的人性也是动人的诗。最后,《边城》中人物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诗意。乡村式的民间世界,人们的生活自足缓慢,正是如此,形成了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这也是一种诗意。
《合欢树》史铁生
问题:
1、分析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母亲——合欢树——对儿子的殷殷期盼,眷眷之情 儿子——合欢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拳拳之情 借“合欢”一词表达这份亲情,也隐含合家欢愉的期愿
2、史铁生讲过“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生命必须大于活着”,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略)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问题:小说是如何塑造贝尔曼这一小人物形象的。
贝尔曼是这篇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文章一直是把他作为普通人物来刻画的。既写他穿着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急躁,又写他喜欢嚷嚷,唠叨了几十年要画杰作,但还只是白纸一张。直到结尾,才由旁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真正提示他的崇高品德,完成形象的塑造。小说在先抑后扬的对比中,提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外表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邂逅霍金》 葛剑雄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天才的成长需要怎样的环境。
霍金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他生活在有着良好人文环境的剑桥,这个最能让科学家安静专心致志做学问的地方。天才的成长除了科技因素以外,和谐、宽松、平等、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老王》杨绛
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赏析其与人物形象特点及作者平民情怀的关系。
本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这与文中塑造的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杨绛朴实的个性及平民情怀是分不开的。老王是一个不幸的底层劳动者,十分贫困,但始终保持着善良、忠厚、纯朴的本性,讲仁义,重感情,知恩图报。作者对老王充满屿和关切,并且总是平等相待。体现出他们虽为高级知识分子,却具有平民意识。作者在文末表达的“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之情,更表现出她平民情怀的深广。
《项链》莫泊桑
1、作者。莫泊桑,法国。世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代表作品:成名作《羊脂球》;短篇小说《项链》(高中)《我的叔叔于勒》(初中)长篇小说:《俊友》(《漂亮朋友》)
2、结尾的“留白艺术”
3、伏笔与照应;情节的逆转。
4、“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对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应如何评价?小说的主题是什么?(1)小说对玛蒂尔德的羡慕奢华和爱虚荣有所针砭。但在本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玛蒂尔德的不平心态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她的丈夫是政府里的小职员,在那种攀比名誉、地位和财富的氛围里,她与别人攀比,也可理解,而结果却给自己带来痛苦,因而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2)小说既反映和针砭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爱慕虚荣的社会风气,又肯定了主人公单纯、诚实守信和遭受巨大挫折后不向命运低头的品质。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从选材和语言风格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鉴赏。
选材(艺术表现手法):以小见大。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在“民族的伟人”上。鲁迅作为一个人,其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而这篇文章,作者选择描写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场景,捕捉他生活中的细节,诸如饮食起居、读书写作、待人接物等,来表现这样一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鲁迅形象。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可以和年轻人开开玩笑,同时也拥有着平静温馨的家庭生活。这篇文章通过浅白质朴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更生活化更真实可亲的鲁迅形象。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先生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小溪巴赫》肖复兴
巴赫(德国音乐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是一切时代的音乐中最伟大的奇迹。——瓦格纳
他(巴赫)不是小溪,是大海!——贝多芬
当有人问起巴赫的艺术是怎样达到这样完美的境地里,他严肃而简单地回答首:“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试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赏析。
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小溪”这个中心意象与巴赫及巴赫的音乐有机融合在一起。“小溪”这个客观物象在文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表面柔弱、恬静,又旷日持久、永葆活力、独具魅力、圣洁美丽。这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特征,贴切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巴赫的品格及其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独特命运和恒久魅力,让我们感受到巴赫内向、安静的性格,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的生平和他极高的音乐成就,滋养后世的艺术影响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体裁:悼辞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从语言表达上赏析这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悼念,感情深沉含蓄,但叙述的口吻却十分平静。对马克思逝世时间的详细叙述“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以及对他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的具体描写,“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者乐”的讳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语气凝重而舒缓,感情含蓄深沉,表现出对这位伟人逝世的沉痛心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斐
本文题目含义深刻。既是“记念”,为什么又说是“为了忘却”?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体裁:演讲稿。
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人权运动领袖。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这距离1863年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已经一百年。1964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谋杀,年仅39岁。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哦,香雪》铁凝(作协主席)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时代精神
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生动描摹了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表现了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与惆怅的双重主题,一方面是对纯朴淡远之美的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火车带来了现代文明,它固然让人向往,但是传统的淳朴之美还能保留多久呢?抒发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复杂情感。《想北平》老舍
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剧本《茶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本文的语言平实(通俗纯净又简洁亲切),娓娓道来之中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之情。感情的流泻非常自然而又出人意表。作者恨自己“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于是只有用最平实质朴的言辞,用最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而这样写,愉恰是“看似平常最奇崛”,不仅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更易打动读者的心。
老舍笔下,北平有哪四个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出北平的这些特点的? 环境动中有静 城市布局匀调 物产丰富新鲜 生活接近自然 对比 本文的取材上有何特点?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北平的风物,写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于细微处着笔,平淡中显真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脉肌肤之中。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内涵指什么?课外查找相关资料,举例来说明蔡元培校长“春风化雨”人格魅力和“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春风化雨是指一种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和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待人凝视诚恳,体现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兼容并包是指不问政治派别和意见,不部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选贤与能,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故都的秋》郁达夫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
本文描述了“故都的秋”的几个画面?分别给它们起名。秋晨小院、落槐扫痕、秋蝉残鸣、闲话秋凉和秋日胜果。五幅画面分别从色、形、声、味、姿、韵等不同的角度与作者的孤寂心情交相融合,创造了故都之秋充满诗情画意的“清”、“静”、“悲凉”的审美意境。
文章运用对比反衬手法,以江南景象反衬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作者对古都之秋的喜爱。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鉴赏下面这段文字:“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语言)关于整散结合(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
一、交错运用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使感情的抒写徐缓激越,张弛有致。《无韵之离骚》资中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观念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晨错诺日朗》赵丽宏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描写诺日朗满面。不同的观察点及瀑布呈现的不同特点如下:
1、行驶在公路上,听到瀑布声音的变化,悠长的叹息——嘈杂而清脆——呼啸——轰鸣——冲天而起;
2、距离不到一百米处,形成水帘,飞扬水雾,显得有些单薄,震撼天地的声响;
3、走近诺日朗,轰鸣声越来越大,水雾也越来越浓,惊天动地的气势;
4、绕到诺日朗背后的山坡,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守财奴》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法国。《人间喜剧》(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关汉卿》田汉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悲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拿来主义》鲁迅 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为什么开头部分却不谈“拿来“,只谈“送去”与“送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
开头先谈“送去”与“送来”,是采取先破后立的写法,在批判错误观点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提出正确的做法,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从近代中国落后的“闭关主义”入手,进而着重把矛头针对“送去主义”,在批判“送去主义”、揭露“送来”的实质的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拿来主义”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了“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结合例子分析这篇文章的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送去”的实质是当时政府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送来”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各种形式的军事、经济、文化侵略。“送去”、“送来”与“拿来主义”构成对比论,证否定和批判了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从而揭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章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这一论证手法的特点是能把一个深奥抽象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本文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子为喻,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显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又分别以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为喻,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胡同文化》汪曾祺
整合全文信息,提示本文所阐释的“胡同文化”的含义。从全文来看,胡同文化指的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包含要求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是旧时代下层平民的文化,它无力抗争新的文化潮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难免消失。赏析本文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平淡、朴素,还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平淡、朴素、口语化的词句在文章中处处皆是。如第8段中的“虾米皮熬白菜,嘿!”文字传神地写出了一种北京市民对他们的简单生活的由衷的满足感,朗读时若再带有京腔,则更具神韵。
作者虽然预见到北京胡同的没落是必然趋势,但看到胡同衰败的过程怅惘低徊,无限感伤。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情感的? 作者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了北京文化,对其非常了解、熟悉,这种文化也深深打动了作者的心,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喜爱之深。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有不少也就是作者所认同的,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所以如此眷念。但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带有消极意味,在时代大潮下,这种文化必然要走向衰落。他并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但是对于它的衰落还是伤感不已。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文化人对一种浸润已久的传统文化是难以简单、决绝地舍弃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彰
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知识时,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精确地说明事物。
运用举实例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雨巷》 戴望舒
1、戴望舒(1905.3.5-1950.2.28)生于浙江抗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1927年发表)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2、主旨:
“诗言志,歌咏声” A、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孤独忧郁的年轻男子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B、看成政治抒情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诗歌表达了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压抑苦闷之情。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表达了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压抑苦闷之情。
3、艺术特色:
A借意象表达情感。富有象征意味。
以一个主意象为中心,多个意蕴相关的意象为辅助,组成一个整体意象群——营造诗歌意境——抒发情感。
丁香结:丁香的花蕾,历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古诗中一个传统的意象。本诗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美丽、缥缈、哀怨、瞬忽即逝去——象征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愁苦、有所追求希望又迷茫、无奈、幻灭的心境。雨巷:悠长、寂寥 篱墙:颓圮
油纸伞、雨。——渲染惆怅、忧伤、寂寥的意境。
B、运用复沓、重章叠句、铺排,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荷塘月色 朱自清
1、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加之中,死前叮嘱家人,宁可饿死,也不要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国面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
初中:写人记事的叙事性散文——《背影》 高中: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2、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①用字谴词准确、贴切、传神。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拟声词的点缀、锤炼)②叠词的音韵美。
(既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又音韵和谐)③运用多种修辞(比喻、比拟、通感)手法,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3、内容、艺术手法(见《随便翻翻》)
强调:A结尾的特色:“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由此及彼的联想。眼前清华园的荷塘——梁元帝《采莲赋》中江南采莲的旧俗和《西洲曲》里的句子。
C、线索:(1)行踪:出门——沿着荷塘——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回家(2)感情线索——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宽容〉序言》 房龙
1、作者:
房龙:美国作者、学者。代表作:《宽容》
2、本篇序和一般序文的写法不同。用寓言的形式写序。
本篇序言未说明写书的经过、编排体例、写作目的等,而是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故事,如同一篇意味厚重的寓言,以叙事为依托,既迂曲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巧妙地暗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内容提要:一座无知山谷里懵懵懂懂地生活着(“幸福”、“心满意足”“尽享天伦之乐”“需求浅薄的村民”)善男信女们,因为一个漫游者(先驱)违背祖训、率先跨进了漆黑的山那头想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而忧愁、恐惧,他们处死了他。饥饿和寒冷来临了,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他们终于反省到,只有踏上漫游者开辟的新路才能得到拯救。他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幸福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象征手法的运用:
无知山谷:一种封闭、落后、专制的环境;一切保守的思想、制度、秩序、传统等。
永恒的山脉:一种束缚(限制束缚人们出行的脚步)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文化生态的恶劣,文明进展的缓慢。
5、几类人的典型意义:
守旧老人: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
村民们:愚昧守旧、麻木胆怯、安于现状、无知盲从。漫游者:敢于怀疑、勇于牺牲、坚持真理——大胆开拓的先驱者;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5、写作目的: 提倡理性和宽容(人:先驱者、盲目愚昧的普通民众、守旧老人;历史、文化、思想)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要宽容不同的思想行为乃至异端邪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封闭、僵化、死亡,找到更为开阔的新生之路。
不管以何种面目出现的专制主义、愚民政策,势必遭到人民的唾弃与坚决地反衬,真理最初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对先驱者不予保护和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路上的曲折。
《〈激流〉总序》 巴金
1、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思想家。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代表作品:
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流》命名的含义:生活就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无所畏惧搏斗的人,才能在不停息的探寻和行进中求获生活的真谛。)《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敢于说“真话”的人。
2、象征手法的运用。借助具体物象表情达意、寄托追求的写作方法。
激流的特点:“动荡”,而且“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它也“不能够停止”“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它时时“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水花”中“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象征生活。生活是不会停止的,只要人活着,只要生命的气息尚存,人就要活下去,就要去“搏斗”,去“征服”它;生活中有爱、恨、欢乐、痛苦;人应该排除一切干扰,勇敢无畏地去追求理想、信仰。
好处:借出色可感的意象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抽象地观点被幻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出来,深入浅出,让读者容易接受。荷花淀 孙犁
“荷花淀”(“白洋淀派”)派创始人。“诗体小说”的特征。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泰:(见《随》)《老人与海》 海明威 《未有天才之前 》 鲁迅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阿Q正传》鲁迅
1、“阿Q”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盲目自尊;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健忘等。
2、评价“阿Q”形象。
阿Q是一个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旧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言行愚昧,精神扭曲。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精神胜利法”他常常夸耀过去,吹嘘未来,其实他连姓名家庭都没有;他在被人痛打后,总是以儿子打老子的虚幻的精神得胜来掩饰现实中自己的可怜地位及失败的命运。这一人物不单单教人笑,更蕴含了一种严肃的意义。小说以这一典型形象来表现当时我们民族的病态,反映旧中国整个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人类精神扭曲的社会现象,以反省人类的弱点,唤醒民族,拯救民族的命运。
3、塑造形象的手法。
(1)、作者善于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阿Q与未庄的居民、闲人们;阿Q与赵太爷、假洋鬼子;阿Q与王胡、小D;阿Q与小尼姑)为我们塑造阿Q这一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
(2)、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一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3)、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手法,抓住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用三言两语绘形传神。
4、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讽刺。
5、关于“典型”:
A: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的独创。B: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
喜剧:《威尼斯商人》(夏洛克——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四大悲剧”:《哈姆雷德》《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套中人》 契诃夫
1、契诃夫:俄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2、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变革的保守分子的代表。作者借这个形象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鞭挞了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保守势力。
3、塑造人物的手法。A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套子”式的语言。
B用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调对人物作白描勾勒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晴朗的天气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的形象——“套子”式的打扮。《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 马克思十七岁写的一篇考试作文。
1、。中心观点:开始走上生活道路的青年,应该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自己、最能使自己和社会变得崇高的职业,2、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说说本文对年轻人选择职业的启示。
(1)、认真地权衡职业的选择,是青年的首要责任。(2)选择职业时要考虑若干因素:
A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B考虑“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C不能“超越体质的限制”。
D不能“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3)选择职业的标准:
A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B选择一种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C选择一种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的职业。
选择职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
第五篇: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邓稼先
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问题
1、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2、文章中写了两件文革中发生的事,通过邓稼先处理这两件事,从中你可以体会出邓稼先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3、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我不能走”回答下列问题
4、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5、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6、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7、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8、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给上面文字划分层次,2、第二节“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3、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幺?
4、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5、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6、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社戏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双喜: 六一公公:
3、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4、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社戏》7-8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二、阅读课文10-13(甲段)和22-23(乙段),回答下列问题。
4、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哪一段是写夜航去看社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
5、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轻松、舒展、点、磕、退后、上前、架),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6、“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并找出相应句子。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7、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8、“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9、第一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二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10、“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11、甲文写到豆麦是为后文写“偷豆”埋下伏笔,第二段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也是为了埋下伏笔,请从第三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用“”标出。
12、“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
1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概括我当时的心理。
14、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5、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6、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乙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17、“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三、阅读课文31-40段,回答下列问题。
1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19、本语段表现了六一公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0、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1)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货,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2)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21、你对语段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请简单谈一谈。
安塞腰鼓
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伟大的悲剧
阅读“没过多久,„„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回答问题。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在沙漠中心 阅读:“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2.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仿句:
3.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作希望”的理解。
4.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猫
阅读“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回答问题。1.从文段中找出揭示“芙蓉鸟事件”真相的句子:
2.“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为什么?
3、最后一段中“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如何体会作者此地的思想感情?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5、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前后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斑羚飞渡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中几次写到彩虹,分别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2、P207第一段。“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3.课文最后一段。“它走了上前,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4、课文中多次出现“彩虹”,这“彩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P207第一段。“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震惊?
6、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群斑羚?
7、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了什么角色?这样好不好?我们应当怎样做?
8、文中写我、猎人和狗的反映,作用是什么?
9、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
附:参考答案 邓稼先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功臣,作者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真诚、朴实的“纯”的性格特征,并高度赞扬了他的奉献精神。
2邓稼先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善于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展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之所以能够感染别人,正是因为他具有无私真诚的品格。3邓稼先不喜欢引人注目,真诚朴实,毫无私心,默默奉献,这也正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理想的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品格。
4、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5、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6、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7、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8、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第一层:开头到“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层意: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第二层:最后两节。层意: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这”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3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先生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的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5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6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论先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要一致。(言之有理即可)社戏
【问题探究】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享受到自由;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六一公公:淳朴乡民的形象。热情好客、宽厚善良、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4、合理。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重点语段阅读】
一、1、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2、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3、“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二、4、甲:夏夜行船,乙:月夜归航写夜航去看戏的是(甲)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乙)段。根据:甲段中“但我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乙段中“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找出其中两处即可。
5、A、作用: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快的心情。
B、作用: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6、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7、“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8、不能去掉。“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9、不矛盾。“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10、不能去掉。因为“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第二段中的“歌吹”。
11、“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12、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13、(句子略)第一段(活泼轻松)第二段(急切焦虑)第三段(惘然陶醉)
14、正面描写: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15、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运用嗅觉、视觉、听觉等,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16、甲段:本体起伏的连山 喻体踊跃的铁的兽脊 表达效果: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乙段:本体航船 喻体大白鱼
表达效果: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化静为动,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又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架船技术。
17、“回望”表现出“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三)18、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19、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忱的人 20、(1)表现了六一公公在得到别人的理解、肯定之后的喜悦之情。(2)表现了“我”更喜欢的是与小伙伴一块吃豆的那种乐趣。
21、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生活体会”略 安塞腰鼓
1、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伟大的悲剧
1、“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这些词语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在沙漠中心
1.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
2.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3.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就如 “救命的稻草”之于溺水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4.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
5.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猫
1、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2、因为第三只猫的亡失,责任在于自己的主观臆断,并用木棒暴打,这种过失无法补救。
3、因为自己伤害了无辜的第三只猫,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内疚、悔恨的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心里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所以“永不养猫”。
4、答:比喻,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5、答: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斑羚飞渡
1、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3、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4、彩虹是虚幻、美丽的东西,它容易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而文中用美丽的彩虹与斑羚飞渡这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用美丽的彩虹象征斑羚美好的心灵。
5、因为“我”是猎人,参照人类在这种生死关头常常会有临阵脱逃的表现,但是作为一种动物的斑羚却没有。可见动物的品德比人类还要高尚。
6、团结、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关爱后辈、无私奉献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7、侵害者和掠夺者,不好。善待动物,爱护生命
8、从侧面写出了我们被“斑羚飞渡”的精神所深深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