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设计(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21:1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

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3.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苹果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5、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5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

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

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第1—8题。教学三维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活动一:填一填

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除法)

出示:

(1)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3)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提问: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活动三: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出示:完成第51页第2、4题;第52页第6题。(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活动五: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第52页第5题。活动六:拓展练习1.完成第52页的第7题。

出示例图,学生结合图意,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2.完成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53、54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二()得八 三()十二 二()十二

2×()=8()×3=12 2×()=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出示插图。

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8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2)想一想:把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

(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8÷2=)

提问:算式中的8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8÷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8÷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八,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试一试”(1)出示12÷3、10÷5 请学生们读一读。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0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

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2)学生默算。(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六、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练习九(1)

教学内容:课本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教学三维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乘、除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九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九第2题,(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5.完成练习九第6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4、8两题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九(2)

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1.完成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课堂作业:练习九第12题。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除法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完成复习第1题

学生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完成后说说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第2题,学生同桌合作完成,一人说口诀,另一人根据口诀写出两道除尘算式。集体交流时说说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并说说为什么只能写一道?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完成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再指名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3.完成第7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然后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书上的问题,全班交流后订正。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作业:复习第3题。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准备:直尺。

4.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

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

(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

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八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主 备 人: 唐 锋 审核人 :沈 慧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例如,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上课情景引入,在练习十五中又编入了两道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习题(第1、8题),最后还安排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来说明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用直观的图画来呈现知识。在引出“1时=60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图中1小时里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范围进行比较,就能对时与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在练习十五中,除了安排看钟表读出时间的巩固练习以外,还安排了让学生用不同表示法记录时间以及按要求在钟表上拨出时间的相关练习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说一说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可能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是几时几分,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几时半”的认识,根据时针的位置在8和9之间粗略地说出是8时多。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些情况下要用到时间,例如,什么时间到校,什么时间放学,要鼓励学生开阔思路,说出不同的答案。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掌握认识几时几分。

2、能正确书写时间。

3、学会节约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准确数分(整五整十分);

2、能认识几时几分; 单元课时安排:大约3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时间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的例

1、例2及练习二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知道钟面上的知识。知道1时=60分。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5分5分地读取时间,能读出几时几分。难点: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概念。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教学法。学法:游戏、操作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用钟面模型、纸制的钟面模型(2—3个)、学生用钟面模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上课铃响)谈话:刚才上课铃响是什么时间?(8:00)我们学校上第一节课是什么时间?(8:45,出示课件,显示一个钟面,定格在8:45)(2)导入新课。

引出8 时多时间概念,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探究新知 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认识时间(1)认识时。

多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出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以过的时间是1时。(2)认识分。

多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多媒体演示分钱从12走到1的过程。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5分5分地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小结: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经过几小格时间就是几分。(3)感受1分钟。

看1分钟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在这1分钟里都能做些什么事情?(4)认识时、分的关系。

时针从12转到1,分针从12转到了几?(又转到了12,即1圈)时针从12转到12和1的中间,分针从12转到了6,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经过的时间是几时,分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 引出:1时=60分。(5)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教学例2第一个钟面。

三、巩固练习(1)游戏:贴分针。

(2)用投影仪教学练习二十三第1题。(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第2题。

四、总结提升

刚才我们是几点几分上的课,还记得吗?时间过得真快,很快40分钟就过去了,在这40分钟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先看时针走过几就是几几时多,多多少分,再看分针从12走过了几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认识时间

(二)—用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页的例3及练习二十三第4—6题。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3)合理安排时间。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全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教学法。学法:游戏、操作法。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空的作息时间表、钟面教具、挂图、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电脑出示一钟面)

①钟面上几()个大格,()个小格。②时针走一大格是()时。

③分针走一小格是()分,走一大格是()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④1时=()分。

⑤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亮吃饭用了20()上学用了15()。

北京到深圳,坐飞机大约要3()。妈妈每天工作8()。(2)课件演示小红的一天。学生认识钟面所表示的时间,同桌讨论。

二、引出新知(1)谈话。

(2)课件出示教材92页例3的主题图。

(先出示周末的一天早上7:15时,明明和他的小伙伴在锻炼身体,明明说:“我做完作业后才去踢球。”他的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接着出示9:00时明明说:“作业做完啦!”)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请把它画出来。(课件出示:7:

45、9:

15、10:50)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小结:解答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遵循解题三步骤: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小组讨论,指名汇报,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二)—用数学

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请把它画出来。

7:

45、9:

15、10:50 解题三步骤: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是否正确。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认识时间(练习课)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熟练地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较熟练地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关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地读时间。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感受作息时间。教法与学法:

教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法。教学准备:

钟面及相关投影。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你们都学会认钟了吗?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情况,老师今天给大家布置了5道关于时间的关卡,你们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你认识这些时间吗?

谈话: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出题?每次请一名学生用老师的钟面模型拨一个时间,让全班同学来认。(任意5个时间)(2)第二关:你会写时间吗?(练习二十三第1题)这是芳芳一天的生活。看看她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先指名三学生读时间,再让学生独立完成。(3)第三关:连一连。(练习二十三第2题)先说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再连线。(4)第四关:你能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吗?

谈话:我们每天不同的时间都在做不同的事情,老师这时里有几个时间,想想看,每天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

(8:07、9:

15、10:

35、12:05)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交流。(5)第五关:你会时间的简单计算吗?(练习二十三第10题)谈话:(出示一个时间)过1分钟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过5分钟是什么时间?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过7分、10分钟呢?看书上第10题,先看清钟面时间,再算算(也可以在钟面上数一数)过几分钟是什么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主 备 人: 唐 锋 审核人 :沈 慧 单元教学内容: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课题:排列

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例1及练习二十四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习,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初步感知排列。(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请同学们摆卡片。(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合作探究排列。① 合作讨论。不重复,不漏掉。②观察、比较、分析。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习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 6 个两位数。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2 12 13 21 21 13 23 31

31 23

32 32

与顺序有关,有序思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组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题。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 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② 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③ 评议方法。看哪种方法最好。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很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 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 要考虑顺序

组合 不要考虑顺序

教学反思:

第三篇: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买文具》

教学目标:

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兑换。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1元钱的价值,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爱护人民币、合理使用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难点:运用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兑换,体会1元钱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这天,羊妈妈给了喜羊羊1元钱,喜羊羊非常高兴,决定到文具店买文具。(课件)(板书:买文具,齐读课题。)

买文具,一定要带上钱。在我国,钱又叫做人民币。可是,喜羊羊太小,还不认识人民币,那么,就让我们和他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认识纸币:

1、认识纸币:

请同学们打开钱袋,取出这样的人民币,仔细观察,和同桌一起说一说,你认钱的方法。(学生交流)学生汇报。(实物投影)

你们也是这样认识的吗?(师出示2元真币,实物投影)利用这种方法,你能读出这张纸币吗?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的?

2、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说说老师出示的纸币是多少。师激光笔指。这张呢?

3、认识以分为单位的纸币:

4、人民币的单位:

同学们请观察,我们刚才认识的人民币中,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1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5、1元钱的价值:(1)观察情境图:(课件):刚才,喜羊羊和我们一起认识了纸币,于是,他高兴地跑到了文具店。喜羊羊看呀,看呀,他看到了哪些文具呢?分别是多少钱呢?指多生答。(充分感受情境图)

哪个文具最贵?哪个文具最便宜?(2)、买橡皮:

喜羊羊突然发现橡皮最便宜,于是,他就打算买橡皮。那么,谁能帮他算一算,1元能买几块橡皮呢?(3)1元=10角:

你真是太聪明了!你们看:(课件)1元=10角,你回答得真正确!师板书:1元=10角,指生读,齐读。

(教师采取捆绑式评价,随时调控学生的看、听、说,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特别指出的是不仅展示的同学要受到表扬,认真倾听的同学也要受到表扬,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4)买小尺:

走着走着,喜羊羊又发现了小尺,他又想买小尺了。可是他又遇到问题了,(出示课件)1元买小尺,应找回多少钱呢?谁能帮帮忙?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1元=10角)(5)买转笔刀:

一个好看的转笔刀又吸引了喜羊羊,他又想买转笔刀了。那么1元钱买转笔刀,还差多少钱?(课件)

喜羊羊遇到你这么聪明的朋友,一定非常高兴。(6)你觉得1元钱还可以买什么文具?(7)思想教育:

通过买文具,喜羊羊知道了,1元钱可以买很多东西,可不能小看这1元钱,决定以后要勤俭节约。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也要爱护人民币,不能随意毁坏人民币。

(二)认识硬币:

1、认识硬币:

生活中,除了纸币,还有硬币。下面,让我们来认一认这些硬币。请同学们从你的钱袋中,取出硬币,和同桌一起仔细观察,说一说你的发现。(步骤同元)(课件)

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枚硬币是多少钱?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1角=10分:

刚才,我们知道了1元=10角,那么,你能不能猜想一下,1角等于几分呢? 你真聪明!同学们请看:(课件8)指生读,齐读。

3、小结: “分”这个人民币的单位虽然不常用了,但它仍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应该记住:1角=10分。

三、小组展示,认知共享:

本环节充分体现任务型教学的思想,使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幻灯片出示任务:学生更能清楚地理解具体任务。)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填一填”,使个人自学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认识的成果。(老师巡回检查指导每组学习情况,并随时将情况进行评价。)

四、作业布置、综合评价

五、回顾归纳,鼓励发现:

这节课,大家学得真认真,都学会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吗?

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课后,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还有哪些人民币。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

1元=10角 1角=10分 2.《买衣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通过买衣服的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人民币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新旧两种版本的大额人民币,鼓励学生发现其中的特征及分辨的方法。

(2)组织学生先估算买东西的价钱,再实际计算一下是否正确。

3、情感目标

培养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人民币,商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今天我给大家带一位新朋友——“多多”他们的学校要开联欢会,多多要去选几件新衣服,你们愿意和她一起去吗?(课件:出示衣服和价钱)买衣服需要什么?我们看看这些衣服的价格。

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件衣服,是多少钱?(学生说商品价格)多多要买这些衣服,用一些小面额的人民币,(课件:小面额),方便吗?(指名说)师: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和多多共同认识几张更大面额的人民币,再使用它们购买价格较高的衣服时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方便。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面额较大的人民币?(指名说)

二、初步感知,获取新知

师: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它们。(课件:整体出示)这些就是同学们刚才说过的人民币,你们想先了解谁?(指名说)【课件:依据学生说的内容点相应的面值,出示两种不同版本的人民币(10元,50元,100元)和20元并依次对比】

师:你们是怎样区分这些人民币的呢?(学生会说出通过颜色、数字、图案、数字、汉字等来进行识别.)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或直接通过图案等来区别各种人民币的面值的.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在纸币的左下脚有一些点,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这是专门为盲人朋友设计的,有了这些点,盲人朋友通过摸人民币,就能知道是多少钱了.)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师:现在商场里又多了几名小顾客,他们在买衣服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师:(出示课件)我们看看他们有什么问题?明明的问题是:妈妈想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拿100元够吗?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交流:都觉得够用。因为一件上衣的价钱是59元,一条裙子的价钱是36元,59元加上36元等于95元,还不足100元,所以够了。)

师:[师板书:59+36=95(元)]你说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笑笑的问题,他 的问题是“我想买一条围巾,可以怎样付钱?”(小组摆出方法,后完成板书摆法)师:同学们帮明明和笑笑解决了问题,她们真谢谢大家啊!最后多多也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她在服装商场精挑细选“想买一条围巾和一条裤子,需要多少钱?可以怎么付钱?”(生交流想法,后分组汇报)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啊!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多动脑筋想想怎样付钱比较方便。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掌握大面额人民币的互换

这些人民币我们都已经认识了,下面多多想和我们来做一个人民币对换的游戏。多多拿了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谁能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来对换它?(指名说)学生说出不同的兑换方式,(课件:其它大面值的人民币)这些面值的人民币,相互之间应该怎样对换呢?(小组间活动)

指名分别说十元,二十元和五十元人民币是如何对换的。

你们的聪明才智已经深深的感染了多多他夸奖你们长大都能成为精明的理财家,他想让你们帮助他再来解决下面的问题,你们要加油了!(课件:习题)。2.(课件出示习题)我们每个人都买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下面多多要带我们到智慧岛去做客,你们愿意去吗?好,一起来吧!

(1)基础练习:书73页1题(课件填空,手势结果)(2)辨认练习:书73页2题(看谁数的又准又快)3.购物活动

任务:自己选择好想买商品之后,算出所需付的款数,并思考怎么付钱,准备好正好的钱数,谁先准备好先来付款就把这件商品给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我们的人民币上通常都有国徽,国徽代表了我们伟大是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人民币。

2.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然后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59元59元59元4131元元31元36元31元59元59元41元41元41元41元36元36元36元31元

59+36=95(元)

10+10+10+1=31(元)

72元

36元31元

3、小小商店

一、教学内容

《小小商店》(教材第14、1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

难点:在购物情境中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自己挑选喜欢的玩具、文具等等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小小商店,看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1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12元。·我喜欢的玩具坦克价钱是9元。·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15元。

·1个足球72元,1个篮球68元,足球比篮球贵。······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各自的发现,为信科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师:现在咋们注意看第一幅情境图,笑笑买了1架玩具飞机和1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1架玩具飞机12元,1辆玩具坦克9元,一共就是12+9=21(元)。师:回答得非常准确,真棒!

2、师:看第二幅情境图,奇思付给售货员20元,买了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生:1盒水彩笔15元,那么20-15=5(元),应该找回5元。

3、师:说得真好!如果你有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在组织汇报。

学生所选物品只要是两样且总价没有超过30元都可以,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4、师:淘气想买一个花皮球,他有3张1元和2张2元,他可以怎么付钱? 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即使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两种:

·3张1元和1张2元,正好是花皮球的价钱5元。·我可以付1张1元和2张2元,也正好是5元。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说得很好。

5、师:请你算一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就是计算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用减法计算,72-68=4(元)。

师:思路很清楚,说得非常正确,真棒!继续努力哦!

6、师: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不同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并组织交流想法及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提升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小小商店

共需要多少钱?

用加法

应找回多少钱?

用减法

如何付钱?

凑钱数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2014新教材)

教学时间年级 学科数 学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第1小节 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逐步对乘法有初步的认识,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和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出每道题是几个几相加并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正确列式。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母 案子 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在玩哪些游乐项目? 出示:

生:有玩小飞机的,有玩小火车的,还有玩过山车的„„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体会加法含义。

师: 从小朋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咱们先来看看小飞机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出来的?谁来列算式? 生:3+3+3+3+3=15 师:我们接着来看看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式呢? 生:6+6+6+6=24 师:我们最后来看看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来列式呢? 生:2+2+2+2+2+2+2=14 2.认识“相同加数”和“几个几”。出示: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请你观察上面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结: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每个加数都相同,我们就称这些加数为“相同加数”。这些算式就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说说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是在求几个几相加? 3+3+3+3+3=15 5个3相加 6+6+6+6=24 4个6相加 2+2+2+2+2+2+2=14 7个2相加 3.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刚才写了这么多个2,算式很长,写起来比较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今天学习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乘法。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师:2+2+2+2+2+2+2=14 表示7个2相加等于14,也可以写成: 2×7=14 或 7×2=14 师:这是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叫乘号,读作:乘。这两个乘法算式读作:2乘7等于14。7乘2等于14。小结: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列乘法算式时,先看相同加数是几,再数有几个相同加数,然后把这两个数相乘。出示:3+3+3+3+3=15 6+6+6+6=24 师:请把这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三)拓展延伸 1.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乘法”,认识了“乘号”,咱们就来看看“乘号的由来”。

2.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1、2。

石门口联校“三备”模式活页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年级一学科数学备案教师周永梅 教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情景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有主动探究新知的意识,真正体验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2.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母 案子 案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气球吗?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

生:有5个气球。

师:5个气球系成一束,我们看成“1个5”。

(二)探究新知

1.进一步理解乘法含义。出示:

师:现在是几个几?这是2个5。出示:

师:现在是几个几?这是3个5。师: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可以怎样列式?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列式是这样的,有的同学列加法算式:5+5+5=15 有的同学列乘法算式: 5×3=15 3×5=15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它们表示的都是3个5相加,3个5连加也可以写成3×5或5×3。2.认识乘法算式的名称。

师:我们已经知道乘法中间的符号叫乘号,这三个数数学家也分别给起了名字:两个相乘的数分别叫乘数,所得的数叫积。出示:

师:请你说说5×3=15和3×5=15,各部分的名称。3.巩固练习

出示:4+4+4+4+4+4+4+4+4=36,师:请你观察这个加法算式,说一说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 出示:4×9=36或9×4=36 师:请你读出这个乘法算式,“4”和“9”在这个乘法算式里叫什么? “36”在这个乘法算式里叫什么?

(三)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3。

做完后提问:第一题的乘数是几?积是几?

请说出第二题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1题

做题时,让学生先看图,按照图中的内容,说一说:相同的加数是几,就用几做乘数;有几个相同加数,就用几做另一个乘数,最后写出乘法算式。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3题

做完题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什么? 4.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2题

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写成加法算式是什么?写成乘法算式是什么

石门口联校“三备”模式活页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年级一学科数学备案教师周永梅 教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乘法的意义,进一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2.让学生根据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练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式巩固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式巩固乘法的意义。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母 案子 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运算,是什么?(板书出来)

你对乘法有了哪些了解呢?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基本训练

师:请同学们开火车读出乘法算式。

师:学生读乘法算式,注意不把乘读做乘以。师:请同学们看图独立填空。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注意数清楚一组有几个,有这样的几组? 师:自己独立完成填空。

师:比较(1)和(2)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看图自己填空。

师:注意单位名称是“个”。2.巩固练习

师:自己先画一画,然后填一填。

师:先写出算式,再自己读一读。

师:注意“几个几”相加一般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特殊的像:2个2相加、3个3相加,因为两个乘数相同,这样的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

师:下面这些加法算式,有的可以直接写成乘法算式,自己先做一做,然后和同桌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能直接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自己完成下面各题,注意运算顺序。

师:说一说上面这些题在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点儿什么?

小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 的运算。

(三)拓展延伸 师:连一连

师:这道题中有没有不能连线的?

师:3+3+5和4+6,没有连线,为什么?是的,这两个加法算式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师:想一想一个乘法算式能写成几个加法算式?

师:一个乘法算式一般能写成两个加法算式,特殊的像:4×4,5×5,这样的两个乘数相同的乘法算式,只能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师:自己先画一画,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

师:可以画出2个3或者3个2,都能用3×2表示;可以画5个4或者4个5都可以用5×4表示。

石门口联校“三备”模式活页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年级一学科数学备案教师周永梅

教学课题第2小节 2--6的乘法口诀【第一课时】 5的乘法口诀 2.初步了解5的乘法口诀具有的规律。

教学重点 5的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5的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母 案子 案

一、情境创设:

问:看,这是我们2008年在北京召开运动会时的吉祥物,福娃,可爱吧?今天 咱们就和福娃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教师:一套福娃是几个?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教师板书)教师:两套福娃有多少个?用算式怎么表示?(教师板书)

2×5=10 5×2=10(教师板书)教师:三套有多少个福娃呢?四套呢?五套呢?你能自己算一算吗?(出示福娃图片及算式,生试算)2.汇报交流

教师:谁来读一读你的答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深入理解

1.观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都是10,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二五一十

教师板书:二五一十

2.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 教师板书:一五得五

3.教师:那3×5=15 5×3=15的口诀你会编了吗? 教师板书:三五十五

教师:利用这句口诀可以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看看我们刚才编写的口诀

4.教师: 请你打开数学书52页,快看看福娃下面的每一行点子图,都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再看看右边让我们填什么?

我们刚刚总结了一部分5的乘法口诀,请你把点子图右边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5.汇报交流:

教师:咱们一起来把五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板书: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可以帮我们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你怎么算出五五二十五呢?(“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1)按照顺序数出来:5、10、15、20、25。

(2)用四五二十再加上一个五就是五个五,20+5=25;(3)五个五等于三个五加二个五,也就是15+10=25;

(4)五个五等于二个五加二个五再加一个五,也就是10+10+5=25;

6.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小结:口诀中“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只有五五二十五就可以写出一个算式。5的乘法口诀一句比一句多5。

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不同,积就不同;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增加1,积就增加5。

7.教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利用规律记:5、10、15、20、25; 如果忘记了四五(),怎么办?

可以用三五十五加上一个五,15+5就是20;或者用五五二十五减去一个五25-5=20。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数学书52页做一做

三、拓展延伸 1.背诵口诀

对口令:一五()三五()五五()口诀接龙:连续接龙、间隔接龙

2.3×5= 5×4= 5×2= 5×5= 1×5= 2×5= 5×3= 4×5=

说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四)小结

1.学生谈收获(略)

2.小结:通过同学们动手操作,推导出5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一句口诀一般情况下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有了乘法口诀,可以使计算更迅速。

第五篇:第四至五课时__校园植物调查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校园植物调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或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良好学习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与合作等探索活动的能力。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标准》中的“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具体的落实。

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调查,去认识校园的植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但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调查活动,不太了解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只有使学生明确了调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才能保证调查有目的地顺利进行。另外,初一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心强但自制力比较差,极易将调查活动搞成漫无边际的游玩,达不到实践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作好活动前的教育、指导和小组长的培训等工作,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此外,学生还没有学到植物具体分类知识,所以调查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这一部分知识,只要学生能分清是草本,木本;属于灌木还是乔木以及植物的名称及在绿化上的意义就可以了。另外学校绿化工作还没有彻底规划完善,正好为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规划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所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了解校园植物,尝试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知道这些植物在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3、尝试校园绿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与合作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这次调查和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调查的方法,了解校园常见植物。

2、设计能力的尝试与培养。

五、教学难点:

调查活动的组织,使活动能有目的的进行。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

1、调查范例、调查报告。

2、提前一周调查辅导,小组长培训

七、教学过程: ㈠、课题的引入:从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入手:我们每天都穿行于校园之中,那么你了解你的校园吗(学生肯定答知道的),接着再问:那么你知道我们的校园都有那些植物吗,他们对校园的绿化又各有什么意义呢?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引出课题(校园植物调查)

㈡、调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及意义:通过观看录象或展示一些资料(如人口普查或科学调查等)使学生明确调查是研究事物的一种常用方法。

㈢、校园植物调查的目的、方法、步骤:

1、观看教师准备的调查范例,大致了解调查的方法、步骤等。由于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实践调查这样的课题,没有任何实践基础,所以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调查计划,教师参与并做好指导工作。注:本课的前一天对小组长作好培训和指导,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并对小组成员分好工)

⑴、参与指导完善调查计划的制订

⑵、倡议为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校园植物,为确定的植物制作“身份证—挂牌”。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的标牌才能经历风雨的洗礼,且都应该注名那些内容等等。

⑶、参与指导调查表的设计和指导(尽量将调查的项目都设计到调查表中)

如:(见附表)

3、以组为单位表达交流设计报告,互补再次完善计划。

4、教师评价,补充强调调查注意事项

⑴调查的科学性:强调如实做好调查记录及调查报告的统计。⑵调查的过程中保护好校园环境(如不要折树、摘花等)⑶强调小组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⑷校园绿化方案的设计要注意其合理性。

⑸在方案设计这一块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政府、钢铁厂、农场局等镇内机关、厂矿调查借鉴。

㈣、实施调查计划:

1、给学生一周的充足时间完成调查计划和对绿化校园环境的设计。

2、自己抽出时间对学校及周缘的植物也做一次细致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3、每天下班前做一次巡回检查,看看每个小组的进展和身份证挂牌情况,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个别的知道和帮助。

第四课时:

总结、交流、汇报、展示设计方案的过程。

1、将调查报告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交流汇报。

2、组与组之间互补,比比看看那一个组调查的种类数量最多,调查报告最完善。

3、展示绿化校园设计方案,(以图示的形式)看看那一组的方案新颖,经济,合理,实用。

4、最后评选出一个最佳调查组和最佳方案设计组。

5、大家集思广益对校园的绿化提出合理化建议,整理好后提交学校。

教学反思:开发利用学校环境教育资源,结合调查活动课与实践设计课开展和实施,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真正做到寓能力培养于具体实践之中,融科学性、趣味性、挑战性、合作性于一体,“知”、“能”并进,全员参与、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对绿化校园方案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关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情感。

下载(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设计(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设计(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72—74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认识线的基础上,扩大到对于面的感知和认识。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单位,会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试卷

    小免有()只,小羊有()个()只,小羊的只数是小兔的()倍。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内容:表内乘法】_________班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填一填。(38分)1、5×4可以表示(),也可能......

    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

    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识字五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识字五教学设计与反思 《识字5》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识字5》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将有关冬天的特征的......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的算理和方法,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测试题

    一、口算(19分)1、50+20= 70+5= 12-7= 78-70= 62-7=65+8= 6+55= 90-40= 75-25= 54-14=67-56= 56-9= 42+9= 43+3= 48+4=25+3= 9+38= 60-35= 89-80= 43+27=40-17= 30+22= 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