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
关于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反思
小学教育专业是我们学校的国家级特设专业,通过了一年的学习之后,我对小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在其他人看来小学教育是个很容易的专业,教小学生谁都可以的,其实在我没有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只要学教育的都可以教小学,可是真正自己亲自学习之后,他课程的开设有它一定的理由,尤其是我在通过教育小孩子之后,我才发现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他成长的特点,而小学生阶段是最复杂的阶段,他分很多时期。因此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我们小学语文方向而言,我们学校开设了很多课程,如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导论,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外教育史,小学班级管理,课件的制作与运用等等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其实,真正学习之后才发现我们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有他的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其的不足反思。
观念上强调学科本位,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精深化,但这也淡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教授一味的强调学术性,师范性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专业性质不能充分体现。二是教育课程涉及门类太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在这方面我们这个专业还分有文科和理科方向,也就是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方向,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不好的分类,在我们看来,小学教育本身涉及的知识就不深,每一个从事该职业的人更需要的是了解的广而不是精,小学教育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知识的多少,在文科和理科区别设置上就是错误的,在我看来不仅不要有文理的区别还要把小学英语专业也纳入到我们学科的设置之中,这样更能培养更全面发展的老师了。三是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一些课程不必要单开,这浪费了人力物力,比如大学语文和普通话教学的整合,这就可以更加明达到培养方案的目的。四是选修课名不副实,选修课对于丰富师范生问护士内涵,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以及给予师范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方面有重大的作用,然而实际开出的一些课程根本达不到目的,有些课程可以达目的却没有开设,另外由于一些课程由于人数不足不予开设,使有兴趣的同学得不到较好的学习。五,相对于国外教师培养上,我们的师资培训较少,就专业见习和实习来说,我们学校从2013级开始才有小学教师的见习活动,而且我们学校的见习活动实施的很不好,据我所知,我们同学的见习活动有的一学期就去一次,下面的老师和学生没有很好的配合,这样就根本达不到见习的目的,还有我们学校实习时间短,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如果把实习时间分开使的每一学期都有,还要丰富实习和见习内容,进行教育现象研究,多和优秀老师探讨,多请一些优秀老师讲座,模拟课堂形式训练教学能力。六是加强教育学与心理学上的联系,针对当前小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心理上的,如果这样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学业成绩,因此加强儿童专业理论及儿童问题指导处理方法的课程学习。最后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院校是新兴专业,因此有关小学生心理发展教育,小学教育学类等课程内容体系正处于完善中,所以可以选择的优质教材较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对教师的培养上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篇:反思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从高等职业技术探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肖伦斌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黄萍
一、高等职业技术的内涵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的总和。“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操作体系,它与其职业劳动形式、相关的从业人员素质和教育培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技术”的发展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的现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职业技术”则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再“教育”的含义。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意识、内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等级教育。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连名称都有多种不同的叫法。影响最大、正规化程度最高的有两种:一是“职业技术教育”,二是“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是完整的职业行为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在强调打破学科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建立与劳动过程的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过程的系统化,掌握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体知识。
二、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名称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迅速增长。随着规模的快速发展,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专业调整等工作中出突出表现在专业设置随意性较强,有的采用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有的则沿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名称,不同类型学校相近的专业名称具有明显的不同,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准自己应有的位置。专业名称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培养人才的方向,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了解和毕业生的就业。为此,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明确提出从2005年开始实行。这在我国高校专科层次专业设置管理中还是第一次,填补了我国缺
少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的空白。在《目录》中,我们看到了高职院校专业名称后面一般加了“技术”一词,有别于本科院校的专业名称,似乎规定了高职教育的定位,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名称与本科院校的专业名称只在有无“技术”两字上的差别,在许多情况下,其专业设置在名称上是相同或近似的,很容易产生混淆。但事实上,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普通高校,专业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工程学科,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导向的学科型教育,其专业名称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学科。高职教育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则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弄教育,其专业名称则更多地表示一个“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简单地在本科院校专业名称后面一般加了“技术”一词就成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名称,本人认为实属不妥。高职院校专业名称的内涵不应“宽窄并存”,模棱两可,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建筑工程“技术”的内涵较大,是施工“技术”、设计“技术”、监理“技术”还是组织管理“技术”?如何不明确是哪一内涵的技术,其课程设置又将回到本科的课程设置,其内容包括“施工”、“设计”和“组织管理”知识体系构架中。
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的一组有序的教学活动,是依据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目录进行专业开设与调整的过程。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总原则,是组织教学、进行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很多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能适应建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管理与管理应用型人才。在此我们又看到了“技术”两字。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技术”的内涵应包括“施工”、“设计”、“监理”、“造价”、“组织”、“管理”等。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指一门技术、几门技术的组合、还是全部技术内容的组合?“技术”的内涵不同,其课程设置就不同。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模式有学科型课程模式、平台式结构模式和模块式课程模式:
1、学科型课程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被称为“三层楼”式结构。目前有些院校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方向课的顺序安排,结构模式实质上沿袭本科教育课程结构,以学科主线构建,不适用于职业院校职业技术型培养。
2、平台式结构模式将课程按公共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方向课分层构建平台课程,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纵向排列,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是向相关学科基础拓宽,增加人文社科和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则打通原来几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
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新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群。专业或专业方向课是由专业大类下的专业课组成或专业方向课组成,由学生选学其中1组或2组,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和职业更换,解决了学科型专业口径较窄的弊端。这种模式对以就业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有一定的意义。职业教育从某一定程度上说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采用“宽基础”式设置其教学内容不仅要“必要、够用、实用”,即满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本人认为,这种模式虽然考虑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却忽略了职业教育“针对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和学科理模式比较,尤其不利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3、模块式结构是在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以能力为主线构造专业和课程体系。在模块结构中,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是两个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学科知识模块面对岗位群构建,既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又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模块主要由实验、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这种模式很适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它吸收了现代课程理论的诸多思想,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模块的针对性差,模式之间不能灵活组合,尤其在能力模块方面,过多的将能力的培养简单为企业培养,简单为订单式培养,简单为毕业前的顶岗实训。其实许多的能力培养应是在学校而不是在企业,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
研究了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模式,不管是学科型课程模式、平台式结构模式和模块式结构,发现其课程的内容均包括《建筑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测量》、《建筑材料》等;专业课有《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预算》、《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质量控制与检验》、《安全技术与管理》等内容,几乎含盖建筑工程“技术”的所有内涵。课程的设置与本科院校一样都是围绕“设计”和“施工”两根主线,辅以“组织与管理”。高职院校,学“设计”是为“施工”服务的,本科院校学“施工”是为“设计”服务的,仅此而已。进一步的调查更令人担忧,为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很多职业学校将培养模式由“3”变为“2.5+0.5”或“2+1”,将能力的培养集中在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时间内,简单地理解为“能力培养”就是企业培养,就是订单式培养,就是顶岗实训,过多地相信企业、相信学生而放任自流。致使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理论知识不够,动手能力又差。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平台+模块”的模式,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课程应由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平台+岗位技能类模块组成。
1、平台
1)基本素质类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2)专业素质类课程。专业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类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2、岗位技能模块。岗位技能模块是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对应一个岗位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高职专业的一个或两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围绕 “施工员、预算员”组合,也可围绕“施工员、质安员”组合或“施工员、设计员”组合。工程造价管理则可围绕“预算员、资料员”组合或“预算员、材料员”等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的重组和调整。
第三篇:文秘专业课程设置
文秘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文秘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一)公民素养课程
该类课程主要包括: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高职英语;
4、体育;
5、计算机文化基础;
6、形势与政策;
7、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8、卫生健康教育;
9、心理健康教育;
10、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总学时为:544 学时。其中实践教学环节2484学时。
(二)专业技术课程
该类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实务课、技能实训课、岗位实习四大类。
1、理论课:普通逻辑基础、管理学基础、秘书工作法律基础、秘书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大学语文、文学名著欣赏。
2、实务课:公共关系实务、办会实务、办公室事务与管理实务、秘书写作实务。
3、技能实训课: 普通话训练、信息与档案、口才训练、形体训练、职业形象与礼仪、计算机文字处理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书法与速记实训、秘书英语、摄影摄像实训等。
4、岗位实习:凯旋街道实习。
总学时为:2203 学时。其中实践教学环节1515学时。以下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优势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1)秘书学基础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理论课,主要讲授秘书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秘书人员的素质和秘书工作的基本内容、性质、作用、原则、要求、方法、程序等,使学生较系统了解和掌握秘书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其他秘书专业课与该课程的内在关联,启发学生建立系统的秘书知识结构,并树立起科学的秘书服务理念
(2)秘书写作实务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实务课,学生通过对秘书写作理论、秘书岗位所涉及文体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的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行政公文的撰制要求,能够结合现有生活、学习经历,进行十余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中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在 “思维”、“思想”、“经验”等相关方面锻炼、积累,贯彻“功夫在诗外”的原则。
(3)信息与档案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技能实训课,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工作的内容、原则、方法,掌握办公室信息工作基本方法、原则,以有效为决策服务;通过学习、了解档案工作的内在规律,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档案工作的内容,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领,能够正确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4)办会实务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实务课,主要通过仿真教学,由学生实际操办10余种会议,教师通过点评,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会议类型,并按相应程序,策划好会议,并做好会前、会中、会后服务。
2、优势课程
下述课程着重于秘书“办文”、“办事”、“办会”工作的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秘书实际工作的能力。课程教学以仿真实训为主,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关训练项目为主。教学上体现务实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1)办公室事务与管理实务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实务课,主要针对秘书的管理性工作、特别是办公室日常事务的管理而设计。通过案例教学、仿真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办公室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办事能力。
(2)办公自动化实训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实训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办公室信息处理的内容,各类型信息的处理技术与设备,办公室管理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国内外办公自动化的典型系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工作水平,提高秘书工作效率。
(三)职业拓展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旨在增强职业发展后劲,拓展专业,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竞争优势所设置的课程为拓展课程。本专业的拓展课程分为:专业类拓展课程、公共类拓展课程、必读书籍、考级考证。
(四)社会活动课程
由学生通过以活动形式为主要载体的,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课程为活动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活动课程有:
1、主题班会;
2、社团活动;
3、公益服务;
4、社会实践。
第四篇: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
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1、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课程有: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中国劳动政策分析;劳动关系;福利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医疗保险研究;养老保险研究;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专题;商业保险专题;非政府组织。
2、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经济、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保障管理,研究的内容涵盖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理论及政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与公共金融、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福利与慈善事业、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等研究领域。
3、北京大学
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开设的必修课有比较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以及高级社会统计学。限制性选修课程还包括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福利哲学等。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保险学、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薪酬管理等。
本专业设有医疗保险管理特色方向。主要特色课程有: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法、医疗管理学概论、卫生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医政管理、药品管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医疗事故鉴定与纠纷处理等。
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学、管理定量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概论、社会保障政策与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定量分析技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
第五篇: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室内设计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浅析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关需求,运用综合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新颖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这一空间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又能反映了历史文脉、生活品味、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5年全国室内设计存在40万人才的缺口,未来20多年这个缺口都将继续扩大。而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主要从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等职业转行而来,大多数设计师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设计水平、装修质量等多方面问题,恰逢其时,国内房地产的和建筑装饰待业的起步和高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住宅业的兴旺,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地基础建设和房地产业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所以社会对经过专业培训的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进而使室内设计专业在全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得到了充分保证,然而,生源保证了,怎么样才能在短奥的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端设计及施工人才,在学校我们应该授予他们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社会需求的,这些问题成了各个院校应该考虑的核心问题。要确定开设课程,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换言之也就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来说,是以培养装饰设计行业中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在学校三到四年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设计原理、AutoCAD施工图、Excel预算报价书、PhotoShop家居平面彩平图等制图技术;以及装饰材料知识、施工工艺流程、现场量房、模拟与客户交流沟通等实践课程。毕业后,学员能成为、预算报价等当前人才市场急需的人才。
基于这种需求传统的授课内容通常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室内设计概论,包括室内设计发展史、室内设计风格流行趋势、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化在室内的应用、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其次是色彩理论:美术色彩基本知识、色彩搭配在家装空间以及工装空间的搭配技巧;
再次,空间的设计:家装空间的风格介绍、不同年龄职业空间的色彩搭配原则、人体工程学的具体运用、家装空间效果图的绘制方法、餐饮空间、娱乐空间以及商业空间的色彩搭配原则、工装空间效果图的绘制方法与技巧;
最后是各软件的学习应用技巧。
其实,总结起来室内设计专业总共需要两方面的知识,一是理论知识一是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有丰富的理论支撑,超前的思维创造能力,强大的手绘、电脑制图能力,能够安心坐在办公室搞设计、做预算,能够跑到施工现场进行工地指挥,现场操作,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应该能够培养学生有较好的美术功底,这就要求开设素描、色彩、速写、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应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这样儿的课程有中外设计史、设计初步、人体工程学、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照明设计、室内工程概预算等;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包括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3d max、autocad、photoshop)、装饰施工与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