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0章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八章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一、生活活动的意义
对刚刚从家庭踏进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变化伴随在他们左右。幼儿园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家庭的“中心成员”变成了幼儿园里众多小朋友中的普通一员。在家中,祖辈、父辈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他们各方面的照顾是非常全面的。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照顾几个孩子,就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生活活动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比较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的时期。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匮乏,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他们需要成人悉心地照顾,更需要成人反复地指导帮助、训练培养,才能独立自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一个成人在生活中不会因为无法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而影响学习、工作。因为各种生活活动的技能技巧,他们早已驾轻就熟,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了。因此,在幼儿期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们自信心的树立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生活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在生活活动方面,主要着力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盥洗习惯、整理习惯等卫生习惯;帮助幼儿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帮助幼儿学会用餐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同的年龄班有不同的阶段目标。(一)小班
1.使幼儿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刷牙、洗手等的基本方法;知道穿脱衣服的顺序;学习保持自身的清洁,会使用手帕;培养幼儿坐、站、行等正确姿势;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
2.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餐,保持情绪愉快;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懂得就餐卫生;初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和主动饮水的习惯。(二)中班
1.学习穿脱衣服、整理衣服;学习整理玩具,能保持玩具清洁;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2.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同时,教育幼儿喜欢吃的东西不宜吃得太多,身体超重也会影响健康;教育幼儿少吃冷饮,多喝水,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三)大班
1.保持个人卫生,并能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2.指导幼儿使用筷子就餐,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幼儿知道有些食品不能吃,有些食品不宜多吃,否则会有碍于身体健康。
三、生活活动的内容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它主要包括进餐活动、睡眠活动、盥洗活动、排泄活动、整理习惯和作息习惯等。第二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身体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自我调节方面还不能收放自如。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活动,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和游戏。
一、进餐活动
在入幼儿园之前,幼儿都是在家进餐,不想吃的可以不吃,不喜欢吃的可以不吃,可以一边吃一边玩儿。还有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端着碗跟在他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是常事儿。可到了幼儿园,每个幼儿一人一份饭、一份菜,全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喂。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吃得好、吃得卫生、吃得愉快呢?这就要求班上的几位教师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制定进餐各环节的程序要求,统一执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一)进餐的准备
幼儿的进餐活动应在整洁、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做好餐前准备。餐前准备可以分成两个方面。1.物质准备
进餐前半小时左右结束角色和区域游戏,请幼儿收拾玩具,整理活动室。教师安排餐桌,用消毒水擦餐桌,分发碗筷、餐巾。碗筷的摆放要统一要求:饭碗靠近桌沿,菜碗放在饭碗的前面,筷子放在碗的右边,餐巾放在碗的左边。中、大班幼儿可以安排值日生协助老师分发餐具。
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帮助他们卷衣袖,并认真仔细地组织、指导他们入厕、洗手。可以请他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洗手,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洗手的正确顺序和方法,帮助他们把手洗干净,避免玩水和洗不干净的情况出现。对于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相互帮助卷袖子,并在洗手后擦干手上的水,不要胡乱抓一把毛巾就跑掉。教师着重对他们进行提示和检查。提醒幼儿洗手后要保持手的清洁,不能乱摸其他东西。2.心理准备
在等待进餐的时间里,可以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故事,也可以进行一些语言或手指的安静游戏,安抚幼儿的情绪,培养他们安静等待同伴一起进餐的习惯。对于那些吃饭较慢的幼儿,可以让他们提前进餐。盛第一碗饭的时候,给他们盛得略少些,鼓励他们来添饭。在进餐前,教师还可以向幼儿介绍当天的食物,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食欲,帮助他们克服挑食和偏食的毛病,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二)进餐的过程
幼儿进餐时,环境应是安静、愉快、轻松的,而不是令他们紧张、压抑的。
在进餐时,教师应认真细致观察幼儿进餐的情况。如餐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中、大班幼儿筷子的使用方法和握法),进餐时的坐姿,幼儿嚼、咽食物的方法及进餐时的情绪状态,等等。
对于进餐情况不佳的幼儿,教师应先弄清楚原因,是否因为身体状况不好或是进餐方法不对。然后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照顾或指导、帮助,切勿大声呵斥幼儿。不要随意催促幼儿“快吃、快吃”,也不要不问原因任意批评吃得慢的幼儿,更不要举行类似“比一比谁吃得快”的竞赛。
幼儿来添饭的时候,要求他们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嘴里的饭咽干净,不要拿着勺子和筷子来添饭。
对于吃得太快的和体型较肥胖、饭量大的幼儿,要提醒他们细嚼慢咽。对于饭量小、吃饭慢的幼儿,要注意个别照顾。对于身体弱、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如生病、对某种食物过敏等),要告知厨房做病号饭。
在进餐过程中,对小班幼儿主要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进餐的习惯和进餐的技能。对中、大班幼儿则注重进餐习惯的养成。(三)进餐的结束 进餐结束后,要求幼儿收拾自己的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有礼貌地轻轻地搬椅子上位。小班幼儿可以先吃完先离开,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请值日生专门在指定地点收拾整理餐具。进餐后,可以举行“谁的小碗最干净”、“比比哪桌最干净”、“谁是爱惜粮食的好娃娃”之类的比赛。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珍惜成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养成饭后洗手、漱口、擦嘴的好习惯,先吃完的幼儿可以请他们看看图书和自然角等。若班上有生病的幼儿,教师还应协助保健教师按时定量给病儿服药。
二、睡眠活动
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对他们身体、大脑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睡眠的准备
在幼儿睡觉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开窗通风换气、拉好窗帘、铺好床铺等,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睡眠的准备活动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部分。1.物质准备
冬天和夏天可以打开空调适当调节寝室内的温度,但一定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夏天若打开窗户或电扇入睡,要注意风量适度,并不让风直接对着幼儿的头部吹。在为幼儿准备床铺的时候,应根据季节及气温的变化适当调节被褥的厚薄,并及时通知家长为幼儿调换被褥。
睡前应检查床铺上有无杂物。禁止幼儿将小绳、橡皮筋、串珠、纽扣等物品带进寝室,以免幼儿玩弄,将之塞入鼻子、耳朵造成危险。提醒幼儿根据季节气温穿合适的衣服入睡,如夏季穿短裤背心;秋春季穿一条棉毛裤和一件棉毛衫;冬季可以穿一件薄毛衣和一条薄毛裤。
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自己脱衣服和鞋袜,并折叠整齐,摆放在指定的地方。小班幼儿则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个别指导。在睡前提醒幼儿先大小便。2.心理准备
睡前可组织幼儿散步或进行安静的游戏活动。要保持他们情绪的稳定和安静。
新人园的小班幼儿会有恋家、恋床、恋物等表现。比如有的幼儿要抱着家中的枕头或需要摸着大人的脸、耳朵、头发等才能入睡。对于这样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教师可给予特殊关照,允许他们一开始保持自己的入睡习惯,并陪伴他们入睡,慢慢帮助他们改变和克服这样的习惯。
对于全托园的幼儿,教师更应帮助幼儿顺利渡过睡眠这一难关。
教师不应用惩罚睡觉或独处睡觉来恐吓和惩罚幼儿。不应对幼儿说“你再不听话就让你去睡觉”,“你再不赶快睡觉,呆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你就不要起来了,爸爸妈妈来接你也不要走”之类的话。(二)睡眠的过程
在幼儿整个睡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睡眠情况,如睡姿是否正确、是否盖好被子等等。
对于入睡晚和入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应坐在他身边小声督促他尽快入睡。对于爱做小动作的幼儿,教师可以握住他的小手帮他人睡。注意不要让他们影响其他幼儿。
对于生病的幼儿,教师尤其要细心照顾。对于他们体温的变化、是否咳嗽、是否呕吐等情况要时刻关注,细心护理。
对于幼儿的晚间睡眠,教师要了解幼儿夜间小便的习惯和时间,提醒他们起来小便。对于尿床的幼儿,要细心的照顾,并找出原因,如是否睡前太兴奋或身体不适等。不可因此斥责幼儿或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等情绪。(三)睡眠的结束 睡眠结束后,小班幼儿可以逐个起床,让身体弱需要睡眠的幼儿和入睡晚的幼儿多睡一会儿。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共同起床,并学习自己整理床铺。起床前,要提醒幼儿“今天外面风很大,请你们多穿一件衣服”、“今天天气很热,请你们不要穿长袖衣服了”等,请他们根据天气增减衣物。要鼓励先整理完床铺的幼儿帮助其他幼儿整理床铺,也可以请幼儿相互帮助整理衣物,如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等等。
起床后应先小便、喝水,稍作调整后,再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
三、盥洗活动
在幼儿玩沙、玩泥等活动以后以及餐前、便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盥洗活动。(一)盥洗的设备
盥洗室的安排要合理,要有较宽敞的场所。幼儿的洗手池、便池、毛巾架等要符合幼儿的身高、体型。盥洗室内应常备肥皂、毛巾、卫生纸等物品。便池、水龙头的数量要足够幼儿使用。幼儿的盥洗设备、物品应与成人的分开。盥洗室的地面要防滑,挂物品的挂钩、钉子应钉在幼儿碰不到的地方,以防幼儿滑倒、撞伤。洗衣粉、消毒水等物品的放置要安全、隐蔽,以防幼儿误碰误食等。
盥洗室要保证干净无异味,定期消毒。幼儿的毛巾等物品要常洗常晒常消毒。(二)盥洗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教他们正确的盥洗技能。如洗手、洗脸的程序,使用便池的方法,以及中、大班幼儿在便后自己擦拭的技能。合理安排幼儿盥洗的时间。在盥洗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1.有秩序地排队人厕、洗手,不推不挤;
2.不在盥洗室内大声喧哗吵闹,不妨碍他人人厕、洗手,不在盥洗室内追跑嬉戏; 3.不玩水和肥皂;
4.洗手完毕要在水池中甩掉手上的水再离开,不把水甩在别人身上和地上。
四、整理物品活动
幼儿在园内生活,自己的个人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游戏时使用的材料等部分物品,需要自己收拾、整理。教师应根据他们需要自己整理的物品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指导他们的活动。(一)个人生活用品
包括入园后、运动后脱下的衣物鞋帽的折叠、整理;下雨天人教室换下的雨鞋、雨衣、雨伞的摆放、整理;自己的毛巾、茶杯等物品的放置、整理等等。(二)学习用品
包括自己的水彩笔、油画棒、本子、作业纸等物品的放置和用后的整理等。(三)游戏材料
包括体育活动的器械、角色和区域游戏的材料、图书等物品的收拾整理。
第二节 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的要点
一、教养结合,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由于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为保证幼儿安全、健康和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全面、细心的照顾。但是,全面、细心的照顾并不等于包办代替,过分全面的照顾会影响幼儿独立能力的养成。因此,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应该掌握的事情,教师不要代替幼儿去做,而是要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去完成。
例如,饭前洗手关系到是否会病从口入,虽然教师一定要严把洗手关,但绝不等于由教师替幼儿洗手。即使是小班幼儿,教师也不应为他们一洗一擦了事,而是应当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组织、观察和指导幼儿完成这一活动。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可以结合讲解、示范,设计情景表演,甚至设计正规的教学活动,以正面教育为主帮助幼儿解决。
因此,在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教养结合,养中有教,教中有养,教养并重”。
二、充分挖掘生活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功能
生活活动是教师观察、发现和教育幼儿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的活动。
以进餐活动为例,就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功能。首先,幼儿通过进餐活动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要成人喂食等良好的.进餐习惯;使用餐具的正确方法和独立进餐能力是基本的教育功能。如果教师在餐前用优美的词汇向幼儿介绍食物的名称、材料、颜色、制作方法,不但有利于幼儿不挑食,还可以使之产生语言、常识方面的教育功能。比如说:“今天我们吃的菜多香呀!颜色多美呀!绿色的芹菜,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豆腐干,黑色的木耳,还有圆圆的小肉圆呢!味道一定很棒!” 结合幼儿的行为表现,生活活动指导教育还可以成为进行德育的途径。有的幼儿吃饭的时候,把饭菜撒得满桌满地;拿点心的时候,在点心盘里挑来拣去;洗手的时候,为了抢水龙头和同伴争吵„„这时老师最容易观察到幼儿的内心世界,也是教育幼儿的最好时机。幼儿能否与同伴团结友爱,能否爱护公共物品,能否尊重成人的劳动等,都是在生活活动中点滴形成的。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生活活动,精心设计,积极认真地给予指导。
三、从幼儿的特点出发,设计指导生活活动 教师在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时,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逐渐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在具体的设计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对于小班幼儿,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教师主要通过示范加讲解的具体方法,设计情景表演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不断的活动中,通过看、听、练,逐渐强化他们的技能。而对于中班的幼儿,则着重于让他们将小班学习的生活技能继续巩固、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的方法也从具体的示范讲解转为以语言为主的提醒、检查、表扬等。对大班幼儿,则要求他们能做到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定式。
幼儿与幼儿之间,因为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性格、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存在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该重视这些差异。在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时候,注意区别对待,个别照顾。
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在家长人园开放日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给幼儿盛饭时,家长在一边连声说:“少盛一点,少盛一点,他吃不了这么多。”其实,教师给他盛的只是他平时在幼儿园进餐量的一半,呆会儿他还要添饭呢!而当家长看到幼儿在幼儿园的进餐量时,往往会惊喜地对老师说:“他能吃这么多呀1在家他吃得还没幼儿园的一半多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这是因为幼儿在家吃饭,家长的要求与在幼儿园吃饭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在家中,他们想吃的和喜欢吃的就吃,否则就不吃;吃一顿饭要全家出动,跟在他们后面喂。而在幼儿园,教师统一要求,他们就不得不和全班相一致。所以,有的幼儿一天仅中午在幼儿园的一顿是好好吃的,早上和晚上在家多半不吃或吃得很少,家长拿他们没办法。
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如家长会、家访、个别谈话等)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让家长了解应如何教育、帮助、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使幼儿生活活动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强化。
第二篇: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富县沙梁幼儿园 成静
一、生活活动的意义
对刚刚从家庭踏进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变化伴随在他们左右。幼儿园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家庭的“中心成员”变成了幼儿园里众多小朋友中的普通一员。在家中,祖辈、父辈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他们各方面的照顾是非常全面的。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照顾几个孩子,就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生活活动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比较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的时期。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匮乏,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他们需要成人悉心地照顾,更需要成人反复地指导帮助、训练培养,才能独立自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二、生活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在生活活动方面,主要着力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盥洗习惯、整理习惯等卫生习惯;帮助幼儿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帮助幼儿学会用餐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同的年龄班有不同的阶段目标。
(一)小班 1.使幼儿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刷牙、洗手等的基本方法;知道穿脱衣服的顺序;学习保持自身的清洁,会使用手帕;培养幼儿坐、站、行等正确姿势;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
2.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餐,保持情绪愉快;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懂得就餐卫生;初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和主动饮水的习惯。
(二)中班
1.学习穿脱衣服、整理衣服;学习整理玩具,能保持玩具清洁;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同时,教育幼儿喜欢吃的东西不宜吃得太多,身体超重也会影响健康;教育幼儿少吃冷饮,多喝水,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大班
1.保持个人卫生,并能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2.指导幼儿使用筷子就餐,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幼儿知道有些食品不能吃,有些食品不宜多吃,否则会有碍于身体健康。
三、生活活动的内容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它主要包括进餐活动、睡眠活动、盥洗活动、排泄活动、整理习惯和作息习惯等。
幼儿身体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自我调节方面还不能收放自如。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活动,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和游戏。
一、进餐活动 在入幼儿园之前,幼儿都是在家进餐,不想吃的可以不吃,不喜欢吃的可以不吃,可以一边吃一边玩儿。还有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端着碗跟在他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是常事儿。可到了幼儿园,每个幼儿一人一份饭、一份菜,全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喂。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吃得好、吃得卫生、吃得愉快呢?这就要求班上的几位教师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制定进餐各环节的程序要求,统一执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一)进餐的准备
幼儿的进餐活动应在整洁、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做好餐前准备。餐前准备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1.物质准备
进餐前半小时左右结束角色和区域游戏,请幼儿收拾玩具,整理活动室。教师安排餐桌、分发碗勺。碗勺的摆放要统一要求:饭碗靠近桌沿,勺子放在碗的右边。中、大班幼儿可以安排值日生协助老师分发餐具。
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帮助他们卷衣袖,并认真仔细地组织、指导他们入厕、洗手。可以请他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洗手,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洗手的正确顺序和方法,帮助他们把手洗干净,避免玩水和洗不干净的情况出现。对于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相互帮助卷袖子,并在洗手后擦干手上的水,不要胡乱抓一把毛巾就跑掉。教师着重对他们进行提示和检查。提醒幼儿洗手后要保持手的清洁,不能乱摸其他东西。
2.心理准备
在等待进餐的时间里,可以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故事,也可以进行一些语言或手指的安静游戏,安抚幼儿的情绪,培养他们安静等待同伴一起进餐的习惯。对于那些吃饭较慢的幼儿,可以让他们提前进餐。在进餐前,教师还可以向幼儿介绍当天的食物,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食欲,帮助他们克服挑食和偏食的毛病,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进餐的过程
幼儿进餐时,环境应是安静、愉快、轻松的,而不是令他们紧张、压抑的。在进餐时,教师应认真细致观察幼儿进餐的情况。如进餐时的坐姿,幼儿嚼、咽食物的方法及进餐时的情绪状态,等等。
幼儿来添饭的时候,要求他们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嘴里的饭咽干净,不要拿着勺子和筷子来添饭。
在进餐过程中,对小班幼儿主要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进餐的习惯和进餐的技能。对中、大班幼儿则注重进餐习惯的养成。(三)进餐的结束
进餐结束后,要求幼儿收拾自己的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有礼貌地轻轻地搬椅子上位。小班幼儿可以先吃完先离开,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请值日生专门在指定地点收拾整理餐具。进餐后,可以举行“谁的小碗最干净”、“比比哪桌最干净”、“谁是爱惜粮食的好娃娃”之类的比赛。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珍惜成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养成饭后洗手、漱口、擦嘴的好习惯,先吃完的幼儿可以请他们看看图书和自然角等。若班上有生病的幼儿,教师还应协助保健教师按时定量给病儿服药。
二、睡眠活动
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对他们身体、大脑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睡眠的准备 在幼儿睡觉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开窗通风换气、拉好窗帘、铺好床铺等,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睡眠的准备活动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部分。
1.物质准备
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在为幼儿准备床铺的时候,应根据季节及气温的变化适当调节被褥的厚薄,并及时通知家长为幼儿调换被褥。
睡前应检查床铺上有无杂物。禁止幼儿将小绳、橡皮筋、串珠、纽扣等物品带进寝室,以免幼儿玩弄,将之塞入鼻子、耳朵造成危险。提醒幼儿根据季节气温穿合适的衣服入睡,如夏季穿短裤背心;秋春季穿一条棉毛裤和一件棉毛衫;冬季可以穿一件薄毛衣和一条薄毛裤。
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自己脱衣服和鞋袜,并折叠整齐,摆放在指定的地方。小班幼儿则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个别指导。在睡前提醒幼儿先大小便。
2.心理准备
睡前可组织幼儿散步或进行安静的游戏活动。要保持他们情绪的稳定和安静。
新人园的小班幼儿会有恋家、恋床、恋物等表现。比如有的幼儿要抱着家中的枕头或需要摸着大人的脸、耳朵、头发等才能入睡。对于这样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教师可给予特殊关照,允许他们一开始保持自己的入睡习惯,并陪伴他们入睡,慢慢帮助他们改变和克服这样的习惯。(二)睡眠的过程
在幼儿整个睡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睡眠情况,如睡姿是否正确、是否盖好被子等等。对于入睡晚和入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应坐在他身边小声督促他尽快入睡。对于爱做小动作的幼儿,教师可以握住他的小手帮他人睡。注意不要让他们影响其他幼儿。
对于生病的幼儿,教师尤其要细心照顾。对于他们体温的变化、是否咳嗽、是否呕吐等情况要时刻关注,细心护理。
(三)睡眠的结束
睡眠结束后,小班幼儿可以逐个起床。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共同起床,并学习自己整理床铺。要鼓励先整理完床铺的幼儿帮助其他幼儿整理床铺,也可以请幼儿相互帮助整理衣物,如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等等。
起床后应先小便、喝水,再吃午点,稍作调整后,再组织幼儿进活动。
三、盥洗活动
在幼儿玩沙、玩泥等活动以后以及餐前、便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盥洗活动。
(一)盥洗的设备
盥洗室要保证干净无异味,定期消毒。幼儿的毛巾等物品要常洗常晒常消毒。
(二)盥洗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教他们正确的盥洗技能。如洗手、洗脸的程序,使用便池的方法,以及中、大班幼儿在便后自己擦拭的技能。合理安排幼儿盥洗的时间。在盥洗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1.有秩序地排队人厕、洗手,不推不挤;
2.不在盥洗室内大声喧哗吵闹,不妨碍他人人厕、洗手,不在盥洗室内追跑嬉戏; 3.不玩水和肥皂;
4.洗手完毕要在水池中甩掉手上的水再离开,不把水甩在别人身上和地上。
四、整理物品活动
幼儿在园内生活,自己的个人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游戏时使用的材料等部分物品,需要自己收拾、整理。教师应根据他们需要自己整理的物品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指导他们的活动。(一)个人生活用品
包括入园后、运动后脱下的衣物鞋帽的折叠、整理;自己的毛巾、茶杯等物品的放置、整理等等。
(二)学习用品
包括自己的水彩笔、油画棒、本子、等物品的放置和用后的整理等。(三)游戏材料
包括体育活动的器械、角色和区域游戏的材料、图书等物品的收拾整理。一个成人在生活中不会因为无法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而影响学习、工作。因为各种生活活动的技能技巧,他们早已驾轻就熟,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了。因此,在幼儿期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们自信心的树立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幼儿园所提供的环境和材料,通过教师和儿童双向的交流和作用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它也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组织传递一定的教育内容,落实幼儿园教育任务的手段。
幼儿园活动的特点
1.整合性
整合是指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是他们成为一个整体。
一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多个领域,多种层级整合而成的目标结构体系。
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也体现出整合的特点1是同一活动领域内的整合,即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内容有关数的,空间形体的,计算的,时间和空间方位的等等。
2是不同活动领域间的整合,即指突破领域相对划分的界限,实现跨领域的内容整合。三是整体性也体现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资源和方法,形式,手段方面。2.生活性
内容
途径与环境场所方面 3.趣味性
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
活动环境和材料的丰富多彩上 4.动态性
活动过程的动态 活动环境的动态
活动设计的意义
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可以帮助儿童学习,促进儿童发展 2.可以引发教室思考,选择行为策略 3.可以优化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果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发展性原则。
指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必须准学的把握儿童原有基础和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而整体的发展。具体说明p13 主体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认知派学习理论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
皮亚杰关于知识的分类 1.社会知识 2.数理逻辑知识 3.物理知识
主张
1.强调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
2.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鼓励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
维果斯基
强调教育的艺术在于引导和调节学生的个人活动
强调知识是由个体建构的,但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文化情景
1.社会交往对于儿童知识建构的价值
2.最近发展区和鹰架教学,强调良好的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2、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两个水平的,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儿童能够独自完成或自己知道的事物;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行为,而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所构成的区域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3、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来设计目标,它指向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设计中关注的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4、认知策略:指儿童调节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
5、幼儿园的探究型主题活动:指围绕着一个主题(可以使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幼儿生成的)而展开的以幼儿的自主探索、自由表达、合作交流、质疑解惑为过程的活动。
6、体验式学习: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7、针对性原则:指教师的指导必须有明确的定向和目标,善于“对症下药”,教师应当能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行为表现,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提供有针对性和重点的指导。
8、回应: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
9、正式评价:指评价者富有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实施的评价,一般往往是采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的。
10、个体评价:指对但与教育活动过程的幼儿个体所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活动兴趣、参与态度、学习方式、互动与社会化程度、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
11、区角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填空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体现“自主与主体特质”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体现出“主客观因素和作用”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领域出发可以分为: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五类。
3、教育资源极其种类:幼儿园资源、教育对象资源、教师自身资源、儿童家庭资源、社会资源
4、行为指向的幼儿园环境,即通过有目的地环境创设,促使幼儿发生教师所预期的行为。
5、幼儿园环境创设:物质环境创设+精神环境创设。
6、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三大要素:教师、幼儿和环境。
7、幼儿园的师幼互动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倾斜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俯视幼儿,幼儿仰视教师,另一种是平行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彼此平视,是一种平等交流式的互动。
8、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含义:是体现幼儿发展“动态评价”的最佳形式之一。
三、简答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整合性:目标、内容、资源和方法、形式、手段方面(2)生活性:寓教育于生活
(3)趣味性:体现在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上;活动环境和材料的丰富多样上(4)动态性:活动过程、教育活动环境
2、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要求
(1)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
(2)要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3)从统一的教育表述目标
(4)一个目标要通过多种活动实现,一个活动要指向多重目标
3、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1)能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有利于幼儿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2)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配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3)能对应和覆盖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4)更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5)能考虑季节、节日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因素(6)能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4、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启蒙性(2)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3)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生活性和生成性
5、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1)全面性原则:
①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②有“面”的设计,也要有“体”的设计。
(2)参与性原则: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3)可变性原则: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布置是一项持续的活动,空间的安排决不能考虑予以固定。
(4)安全性原则:体现在建筑物、户外场地、园区的安全性上。
6、墙面环境创设的分类
(1)平面创设、半立体创设和立体创设(2)观赏性创设和操作性创设(3)填充式创设和满幅式创设(4)记录式创设和展览式创设(5)幼儿作品创设和教师作品创设
7、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基本原则
(1)灵活性原则:由于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在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的活动组织与指导中就必须遵循灵活性的原则。
(2)主导性原则:明确教师的主要作用和价值在于“引导”、“启发”等间接性的指导,而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传递知识式的直接指导。
8、追随式互动策略
(1)环境创设:①教师要创设能够支持幼儿自我探究的环境
②教师要创设能够引发幼儿积极与材料和他人进行互动的环境(2)变换调整:所谓变换调整的策略是指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变换原先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尽可能照顾到幼儿个体的需要与幼儿全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耐心等待:教师适时适度的耐心等待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策略。
(4)及时反思:反思是教师对发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问题的思考和深究,也是教师教育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9、回应
回应: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1)重复:
①教师通过重复个别幼儿的问题或回答向全体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语 义上的家中和提醒,帮助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
②教师通过重复幼儿的话语,婉转地表达对幼儿的提醒与暗示,启发幼儿对自己的话语做出调整。
(2)反问:实质上则是通过一种对话双方(师幼)平等交流的氛围促进了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能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重新建构知识与概念。(3)提炼:教师在对幼儿作出积极回应时,归纳提炼式的回应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10、对幼儿学习的评价内容(1)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2)幼儿的情感态度(3)幼儿的学习方式
(4)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5)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力(6)幼儿的学习习惯
11、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
(1)适宜性: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②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
③考虑科学性质和教学情境
(2)有效性:①对幼儿经验的提升 ②对提问策略的把握
12、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基本内容:(1)幼儿生长发育方面(2)幼儿认知活动方面(3)幼儿动手能力方面(4)幼儿艺术活动方面
13、区角活动材料的设计
(1)丰富性:①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 ②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2)层次性:①相同内容,不同年龄,材料层次不同
②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材料层次不同
(3)情感性:材料灵性和亲和力,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4)自然性(5)探索性
四、论述
1、家庭资源利用的策略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家长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发挥家庭、幼儿园的各自优势,构建家园互动平台: ①开辟与家长互动的家园联系栏 ②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 ③充分利用幼儿园网站的优势
(3)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管理
①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通过幼儿园局域网或家教园地向家长详细介绍本园已开展了哪些主题活动、即将进行什么主题活动等情况,让家长观察孩子的兴趣点。②教师还可利用家长的特长资源,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提供服务。③在主题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教师应与家长一起共同反思。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多种资源的整合: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各有特色、各具优势。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单元资源整合、二元资源整合或是多元资源整合的方式,从而实现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合作的多元化、丰富化。
2、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它们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2)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3)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发现关系、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
(4)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
(5)两者既可以相互制约,也可以相互促进。一方面,接受学习是发现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发现学习也为接受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具体经验基础。
3、教师的教育能力(1)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
①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和起点。②教师要能够及时地观察幼儿对活动的材料、环境、组织形式的反应。③教师还应当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
(2)与幼儿积极互动的能力:作为教师,既应当从语言沟通着手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激励幼儿的学习探究兴趣、推动幼儿的思考过程或引导幼儿主动与同伴交往;也应当运用非语言沟通的方式,通过身体动作暗示、行为示范等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3)及时转变角色的能力:由于教师的主要角色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4)不断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活动或学习的目标是否与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相契合;所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所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否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活动过程是否体现调动幼儿的主体性以及鼓励幼儿间的合作交往;教师是否能为幼儿提供及时、适宜而有效的支持与指导等。
4、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指导与实施
教师对区角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主要体现在活动中的观察、即时的指导与互动以及活动后的评价三个方面。(1)区角活动的观察 区角活动的观察方法:分为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个别观察(2)区角活动的一般指导策略
1)利用角色转换,支持幼儿活动:①兴趣的关注者 ②兴趣的激发者 ③信息的导航者
④思考的合作者 ⑤愿望的支持者 ⑥关系的协调者 ⑦喜悦的分享者 2)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切磋 3)利用环境材料,转嫁指导意图 4)利用规则因素,方便幼儿自我调控(3)区角活动的评价 1)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2)题点确立的适宜性 3)导入方式的多样性 4)言行鼓励的针对性 5)活动成果的归属性
第五篇:幼儿园故事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故事活动设计与指导:
一、幼儿园故事活动的选材要点 1.主题单一明确,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情节具体生动有趣,有起伏,按一般顺序记叙。3.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易于学前儿童理解喜欢。4.故事要有针对性。
5.故事要有利于训练学前儿童的创新思维,留给幼儿发挥想象的空间。
二、幼儿园故事活动的设计
1.导入:设置情境,引出故事 2.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3.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通过挂图、教具、故事表演和描述性、思考性、假设性的三个层次的提问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特征等。
4.围绕故事扩展系列性创造性语言活动
如:故事表演游戏、复述故事、创编故事、续编故事、画故事等。
三、幼儿园故事活动的组织方法及指导要点
1.利用多种形式积累幼儿相关的知识、生活经验; 2.教师讲述故事语言要规范、完整、生动形象
3.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围绕故事主题开展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采用视、听、讲、做结合法,发展幼儿的完整语言。
4.幼儿园故事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引导幼儿理解体验作品,所以三层次的提问的设计要准确、恰当。
开放性的提问方式
(1)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2)针对细节的提问
(3)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4)针对作品的主题或情节的提问(5)针对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提问(6)针对作品整体结构形式的提问
(7)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的提问
5.以发展幼儿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为主,多给幼儿自我感知和体验、大胆想象和表述的机会。
四、幼儿园故事教学的特殊形式——幼儿编构故事 小班:编结局
中班:编高潮和结局,即编“有趣情节” 大班:编完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