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课题:简便计算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单位:陕西省镇巴县永乐镇中心小学
作者:李时祥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2、学科:数学
3、课题:简便计算第三课时“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4、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简便计算第三课时乘、除法的灵活应用,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也是小学中段学生很难准确掌握的部分,更是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简便运算切实打下基础的铺垫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发展自我。因此,我指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简便计算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简便计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简便算法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必要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理过程,从而解决其灵活之根本。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3)掌握乘、除法使用的算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便计算给我们数学中的计算带来的方便,激发热爱数学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应用运算定律。(2)理解算理过程及算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为基础,探究式学习法为主,结合目标教学法和讨论交流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1、口答
分别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 c
减法性质
a-b-c=a-(b+c)
2、填空
24=4×()
25=()
÷ 4 32= 4×()
125=1000 ÷()
(二)、新授教学
1、教学例4 A、出示例4的插图和已知条件 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明白“一打装”是指一筒12个
B、根据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之
一、每幅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
二、每只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三、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问题之
四、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
五、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
六、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少花了多少钱? C、尝试解答问题
(1)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解决不同的6个问题。(2)每个小组交换问题解决。
(3)每个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4)展示尝试结果 330 ÷ 5=66(元)
330 ÷÷
2=33(元)或330 ÷(5 ×2)
25×12=300(个)
32×25=800(元)
330+32×25=330+800=1130(元)
62×25-330=470(元)
(5)教师评价学生:同学们答得很棒,老师想问问你们使用的算的方法还是用简算的方法,能告诉老师吗?(6)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理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
例如在计算25×12时,把12写成4与3的乘积,目的是4个25的乘积是100,可得25×12=25×4×3=100×3=300,又如12×25=12×100 ÷ 4=1200 ÷ 4=300,是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为使积不变,再除以4.(7)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主理解32×25的两种简便算法
(三)、课堂巩固练习
1用不同的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64
125×32
2、水果店有苹果72筐,每筐25千克。卖出一半后,还剩多少千克?(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七、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5×12 12×25 32×25
32×25
=25×4×3 = 12×100÷4 =8 ×4 ×2
5=32×100 ÷=100×3
=1200÷
=8×(4×25)
=3200÷4
=300(元)
=300(元)=8×100
=800(元)=800(元)
八、教学反思:
1、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我精心设计了练习,由浅入深,不仅有层次,有坡度,而且环环相扣,有坡度,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均衡得到了发展,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了满足。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也有的知识经验,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猜测验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乘、除法的灵活应用的规律获得了真正的理解。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简便计算》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便计算》教学案例
蝶 变
── 一节学生没有教科书的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安排的我的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了,教学内容是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简便计算》。几天前我就为这节课开始做精心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并且预想了好多种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同时想好了应对方案。因为我自己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全面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决不能平时指导学校老师工作,自己上公开课反而“掉链子”。可我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没准备好,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早读的时候,我还在努力地想着到底是哪里没准备好。这时,一贯“多事”的王小芳拿出数学书跑上来,边翻边问:“老师,今天是不是要上《简便计算》了?”她这一问,所有学生都停止了读书,拿出数学书开始翻起来。对,就是这里了!我脑中灵光一闪,马上制止了学生的翻书行为,并让他们把数学书都交上来。
虽然满脸疑惑,不知我葫芦里卖什么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听话地把数学书交了上来。可王小芳、学习委员陈珠和班长杨佳丽三个人紧紧地抱着自己的书就是不肯给我。陈珠说:“您把我的书收上去了,我还怎么学习呢?”“我是让你们把书借给六年级的学生看一看,待会儿上课就会还给你们的。放心吧,保证不会弄坏的!”我连哄带骗地把最后三个“小气鬼”的书给“抢”了过来。
上课了,我并没有把书发还给学生。看到听课老师一个个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神色开始显得紧张起来。王小芳一脸愕然,杨佳丽和陈则开始小声抱怨:“老师骗人。事先又不告诉我们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还把我们的书借给六年级的人看,上课了又不还给我们。待会儿我们怎么回答得来问题呀!”
看到她们付样子,我有点忍俊不禁。师生互相问好后,我故作无奈地说:“唉,六
年级那些学生可能没有你们聪明,说四年级的书太难看懂了,请求我让他们再看一节课,我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平时我又总是在办公室夸你们如何如何聪明好学,所以这些老师听说你们把书借给了六年级的同学,就想趁此机会来看看你们到底有多聪明,是不是没有书也能学会。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给老师们看?”
在我的几顶“高帽子”和“激将法”之下,这些孩子们果然“上当”了。脸上的紧张神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跃跃欲试。王小芳也从愕然中惊醒:“放心吧,我们不会让老师们失望的!”
于是开始上课。我把课本上的内容串联到一个故事情境中,利用打印好的例题代替了书本。由于没有了书本上的提示和答案,学生个个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但寻找到了书本中提示的方法,而且还共同探究出了另外的简便方法。
这是一节学生真正放飞思维的课。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又是运用于生活。所以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十分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但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却有着太多的照本宣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只有让学生真正脱离教材的束缚,把数学融入生活,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脱离了教材束缚的学生,破茧成蝶了!
【附:案例片断】
(问题情境一)书店新到四种书,定价分别是:《教育心理丛书》56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31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19元,《新世纪对教师的挑战》24元。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教材中提示的两种方法:(1)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2)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第一种:把每三本价钱相加。①56+31+24=80+31=111(元)②56+31+19=56+50=106(元)③56+19+24=80+19=99(元)④31+19+24=50+24=74(元)„„
第二种: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然后每次去掉其中一本书的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①130-19=111(元)②130-24=106(元)③130-31=99(元)④130-56=74(元)
第三种:先算出两本价钱较高的书的总价,再用100减去这个总价,看看剩下的两本书中哪本书的价钱更接近这个差。
①56+31=87(元)100-87=13(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②56+24=80(元)100-80=20(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问题情境二)《知识小百科》48元,《科学家的故事》47元,王老师付100元,买这两套书,应找回多少钱?
教材中提示的方法: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①100-48-47=52-47=5(元)②100-(48+47)=100-95=5(元)③100分成两个50 50-48=2(元)50-47=3(元)2+3=5(元)④100-48-47=100-50-50+2+3=2+3=5(元)理由:把两个减数48和47都看成50,这样100减去这两个数时就分别比原来多减了2和3,所以要加上2和3。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我认为计算达不到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与4相乘”、“125与8相乘”、“5与任何双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据以前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还是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的。比如算几套课桌椅价钱的问题,学生会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也就是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我在教学内容这部分时,学生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习惯。学生对于计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计算的过程,这也跟我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有这样一道题(80+8)×25,学生完成后,我随即将该题改为“88×25”让学生做,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25=80×25+8×25=2000+200=2200;②、88×25=11×(8×25)=11×200=22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把8与25相乘,最后再乘11。
听完学生的介绍后,我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两种答案的正确,然后对两种答案进行了分析:两种答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发现了8与25相乘非常简便,可以凑整。于是想方设法对88进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关键,所以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四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简便计算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数与代数”的教学应更加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还指出:要探索并了解运算规律,能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除法的性质在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创造和发现除法的性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将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我提供了“老师坐动车”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我更加关注“数学味”,从动车票引出生活事例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自主探究除法简便计算的规律,还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43的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教材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通过猜想-验证-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法的性质。
难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从动车导入
师: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老师到我们龙岩,可以乘坐哪些交通工具? 出示:厦门有15所课题学校参加会议,如果每个学校派来4位教师,买动车票一共用去3600元。
⑴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选择问题:每张车票多少钱? ⑵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列式计算,说解题思路。
②观察、比较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导入新课。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创设动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感受简算的乐趣,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猜想。
⑴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⑵是不是所有的连除算式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
⑴四人小组合作,出示活动要求: ①试一试:写几道这样的算式; ②算一算: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③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⑵展示汇报。让部分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内写的算式,说一说:发现的规律。⑶分类。
让学生对写出的算式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再小组合作,利用试一试——算一算——说一说的三个层次,经历了“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成果,让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法的性质,而且更有力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启发引导,揭示规律
1.认真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交换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2.用字母公式表示。3.应用规律计算。
4600÷25÷4 280÷(7×5)
240÷5÷2
4120÷12÷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连除的简便计算变化的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再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感受体验除法简便计的优越性。】
四、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1.填一填。
据了解,国庆前后永定土楼连续3个星期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210÷3÷7=210÷□○□ 210÷(3×7)=210÷□○□ 2.选一选。
古田纪念馆,每张门票10元,分5组进场,买门票一共花了1500元。他们买了几张门票?()
A.1500÷(10×5)B.1500÷5÷10 C.1500÷10÷5 D.1500÷10×5 3.算一算。
石门湖上有800位游客,一艘船坐25人,一共有4艘船。要分几次载完?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注意力、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因此,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的设计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梯度,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五、总结提升,拓展规律
1.变式拓展:
连城地瓜干一箱有8盒,一盒有10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①连城地瓜干一箱有8盒,一盒有15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②连城地瓜干一箱有4盒,一盒有15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③连城地瓜干一盒45元,720元可以买几盒?
2.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凸显连除计算应根据算式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总结是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对学习过程是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把学生的认知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享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连除的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及“连除”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作为规律教学,它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连除计算及应用的进一步提升和归纳,是除法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一开始,我创设了坐动车的情境,让学生提问题并解答。接着观察比较三道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从而揭示课题,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二、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有帮助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连除的简便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填一填、选一选、算一算,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整节课,通过从“坐动车—游景点—买土特产”这一活动主线,让学生经历感知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拓展规律四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用教材内容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下册《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下册《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P43页例3,p43页的做一做,练习八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
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根据例3题中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试一试。
3、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43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
2、试计算:20001258 1201854
二、协作学习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学生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计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3、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加上小括号)
6、两种方法作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算式相同可以结合数字特点,改变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三、达标训练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0001258 1201854
25(4+8)
2、599+5
3、我用了3个星期才把这本习字本写完。一共写了420个
毛笔字。她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怎样简便怎样算:3201854 2000258 2、8016
3、我校一共收到捐赠图书350册,全校共有14个班,平均每个班
可以分到多少册?
作业布置
教材P46页1、2、3题。
板书设计
除法的简便计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