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脊轩志三个学案
班级 姓名 年级 科目 组长 制作人王存贵制作时间 第 周
《项脊轩志》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掌握“归”“过”“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及唐宋派。
二、学习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
指导一:朗读全文,给下列字注音(5分钟)修葺()栏楯()偃仰()迨()....异爨()阖()扃牖()()....项脊轩()渗漉()兀坐()万籁()....垣()犬吠()考妣()象笏()....老妪()呱呱而泣()长号()....指导二:阅读下面“作者及题解”内容,把重点内容划出来。(2分钟)
题解:《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故名;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记。
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江上,读书讲学达二十余年之久,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指导三:对照注释和资料,翻译第一段,并完成下列练习(10分钟)解释句中加点字: ①顾()视无可置()者②又北向()③垣墙()周庭 .....④室始洞()然⑤亦遂增胜()⑥冥()然兀()坐 ....⑦珊珊()可爱 ..指导四:思考问题(3分钟)
修缮后的项脊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此的情感如何?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一)解释指定词语(每空2分)顾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置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内外多置小门。()
3、沛公则置车骑。()稍
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余稍微修葺,使不上漏。()归
1、后五年,吾妻来归。()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得
1、又北向,不能得日。()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然
1、室始洞然。()
2、冥然兀坐。()
3、然后为其所愿。()
(二)、解释古今异义词(每空2分)
1、室仅方丈..。()
2、三五..之夜。()
3、凡.再变矣。()
4、而.母立于兹。()
(三)、解释活用词
1、垣墙..周庭。()
2、乳.
二世()
(四)翻译下列文句(每句5分)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译文:
——————————————————————————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译文: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译文:
————————————————————————————————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译文:
————————————————————————————————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译文:
————————————————————————————————— 班级 姓名 年级 科目 组长 制作人王存贵制作时间 第 周
《项脊轩志》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掌握“迨”往往”“乳”“若”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重点
1、掌握“迨”往往”“乳”“若”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
指导一:对照注释,翻译2——3段,并完成下列练习,15分钟后抽查。①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迨诸父异爨()()往往而是()凡再变矣()()......室西连于中闺()妪每谓余曰()而母立于兹()().....大母过余曰()久不见若影()比去()()....以手阖门()大类女郎也()..多可喜,亦多可悲()东犬西吠()乳二世()...余扃牖而居()()能以足音辨人()殆有神护者()....②
指导二:思考解答下列问题(5分钟)
1、找出第2段中的过渡句。
2、在2-3段中,作者写了哪些可悲的事情?
3、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轶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4、(小组讨论)本部分所写细节、场面中,你最欣赏哪个?谈谈理由。
四、当堂训练(15分钟)(每空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渗漉.(lù)偃.(yǎn)仰 呱呱..(guā)坠地 B.栏楯.(shǔn)
珊珊..(shān)断壁颓垣.(huān)C.扃牖.(yǒu)
异爨.(cuàn)奴颜婢.(bì)膝 D.枇.(pí)杷
修葺.(róng)如丧考妣.(bǐ)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A.雨泽下注.(流入)
迨.(等到)诸文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妪.(婢女)每谓余曰
以乎阖.(关闭)门 C.墙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很像)女郎地
余既为此志.(志向)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
植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
D.先.妣.
抚之甚厚
5、请选出下列句中指定字意义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A.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B.大行不顾细谨 C.顾不如蜀鄙之僧
D.三顾频烦天下计(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
一
()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愚人之所以为愚C.庭中始为篱
D.余既为此志(3)轩东故.尝为厨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大人故嫌迟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儿之.成,则可待乎
()
A.三五之夜
B.先妣抚之甚厚
C.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5)比.去,以手阖门
()A.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天涯若比邻
C.朋比为奸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6、翻译下列文句(8分)①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姓名 年级 科目 组长 制作人王存贵制作时间 第 周
《项脊轩志》学案(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掌握“归”乃”“几”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重点
1、掌握“归”乃”“几”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对照注释,翻译4——5段,关注下列重点词的意义或用法(5分钟后抽查)①后五年,吾妻来归.()
②或凭几..学书()(③吾妻归宁..()
④其制.稍异于前()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⑥今已亭亭如盖.矣()⑦余既为此志.()自学指导二:集体诵读4——5段,思考解答问题(6分钟)
1、作者写了哪些片段来表达自己与亡妻的感情?
2、本部分内容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总览全文,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自学指导三:小组讨论(先一对一讨论,然后集体交流)(4分钟)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课堂小结:(2分钟))5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阅读文段,解答问题(每小题4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履薄冰 ..2.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
①吾妻来 归
②吾妻归宁 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3.对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4.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5.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B.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C.根据选段中的信息,我们可以推知这个补记是作正文13年左右补写的。D.选段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学案(第一课时)“当堂训练”参考答案:
(一)顾
1、向四周看
2、拜访 置
1、放置
2、设置
3、丢下、丢弃 稍
1、俸禄
2、渐渐
3、稍微 归
1、女子出嫁
2、归顺 得
1、得到
2、能够
然
1、-——的样子
2、——的样子
3、这
(二)1、一丈见方
2、每月的十五
3、总共
4、你的
(三)1、修筑围墙
2、用乳汁喂养
(四)、略
《项脊轩志》学案(第二课时)“当堂训练”参考答案:
1、C
2、A
3、B
4、D
5、①、A ②、B ③、A ④、C ⑤、D
6、略
《项脊轩志》学案(第三课时)“当堂训练“参考答案:
1、D
2、B
3、B
4、A
5、C
5.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归()书()时()手()制()既()(2)文中作者说“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记事、抒情的关键句的意义在这一节中是如何体现的?
(3)本文将强烈的情感在写景和叙事中抒发得委婉动人,在这个部分是如何写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的?
(五)、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2、妪,先大母婢也。” 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三)梳理结构
1、找出本文过渡句。
第二自然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衔接自然。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2、一是划分全文的段落;二是理出抒情的线索。明确: 分法一:
第一部分(1),写“余居于此,多可喜”。第二部分(2—5),写“亦多可悲”。分法二:
第一部分(1—3),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第二部分(4—5),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全文抒情的线索为:喜—悲—喜—悲。
四、具体研习第一段
1、对照注释阅读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内容。
2、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景。
3、修葺前的项脊轩有哪些特征呢?
明确:小、旧、破漏而又阴暗。写它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写它旧:“百年老屋”。写它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它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4、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5、这样的小屋经过作者稍作修葺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明确:(不漏、不暗)“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院子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6、修葺后的小屋有着怎样的环境?
明确:幽静、幽美。具体表现在:“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7、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提示: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1)“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2)“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3)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4)“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提示:“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8、读背第一段
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品味作者感情,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五、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第一自然段。
2、预习2—6段内容。
附板书:(第1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背诵。
2、在这里幽静、幽美的环境里,作者既可以“偃仰啸歌”又可以“冥然兀坐”,因何而不喜呢?
二、研习课文
(一)研习2-3段
1、自由诵读2-3段
2、在2-3段中,作者写了哪些可悲的事情。
明确: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一件是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了家庭的败落,揭示了“悲”的表象;一件是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一件是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屋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3、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可悲的事,抒写悲痛之情的。
明确: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的。
(1)诸父分炊,家境没落:“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典型事件,寥寥十三字,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种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2)辜负亲人,怀才不遇:
第一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二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恢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活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结:家庭的败落,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轩室遭火,命运乖蹇,无不引发作者的悲情。
4、自由朗读2、3段。
(二)研习4-5段
1、自由诵读4-5段。
2、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3、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妻丧之前,“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但后来妻死室坏,“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结尾一段,物在人亡,悲情四溢。
作者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相亲相爱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暗写悲伤,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三)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段。
小结:以上4段重点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堂小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结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文章看似写的家常琐事,却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全文。
3.课外阅读归有光的作品。附:课堂板书设计
多可喜 1.修补轩室 2.美化环境 3.理想的书斋
4.月夜幽静,休憩胜境 5.新婚岁月,相亲相爱 多可悲
1.诸父分炊,家境没落 2.辜负亲人,怀才不遇 3.轩室遭火,命运乖蹇 4.妻死室坏,物是人悲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问题探讨
1、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妪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2、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3、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5、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6、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课文中划在第2段里,有的选本则放在第1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分析: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干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
这句话放在第1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顺便说一下,有的选本以“枢亦泣”为界,将“可悲”的事再分为两段:这样,上述那句话就应该独立成为一段,因为它管的范围至少要到“令人长号不自禁”为止。
三、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写一篇文章。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学习参考资料〗
(一)前后七子
自明初以来,“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虚饰萎弱的文风盛行,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到了弘治、正德年间和后来的嘉靖、隆庆年间、相继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和李攀龙、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目的在于挽救“正统文学”的危机,由于他们盲目复古,一味模拟,结果使文学的发展陷入了更严重的危机。这种现象在当时就遭到归有光等唐宋派的反对,后来“公安派”兴起,批判复古运动,才使长期统治文坛的复古现象被纠正。
(二)唐宋派
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文从字顺的唐宋散文,故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
(三)课文第2段后,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四)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特别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 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很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孤弧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长声悲号不已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经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项脊轩志》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三)掌握“归”“过”“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课前预习】
1、本文作者是,字,号,世称,(朝代)著名散文家,“ ”的代表人物。作品还有《 》《 》。作品集《 》。
2、“志”的意思是,是古代 的文体。
3、自己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4、字音、字形自我检测:
渗漉 修葺 垣墙周庭 旧时栏楯 偃仰 冥然兀坐 珊珊可爱 迨诸父异爨 妪,先大母婢也 先妣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以手阖门 象笏 扃牖而居 或凭几学书 【课堂练习】
5、重点实词、虚词检测:(如有活用或通假现象,请写出来)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 余稍为修萁,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室始洞然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
冥然兀坐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 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迨诸父异爨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余自束发
而母立于兹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此去,以手阖门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扃牖而居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 且何谓阁子也
其制稍异于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庭中始为禽,已为墙,凡再变矣
7、一词多义现象小结:(在文中找出下列字词,并解释:得,过,已,当,之,于,置)
8、特殊文言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妪,先大母婢也。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某所,而母立于兹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研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
3、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轶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4、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5、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7、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8、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课后作业】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写一篇文章。
第二篇:项脊轩志学案一
语文科学案 序号59 高一年级(4)(12)班 教师:李卉 学生______________ 《项脊轩志》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感。
3、学习本文善于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感情的技巧。学习重点:
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感。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感情的技巧。学习过程:
一、阅读文本,疏通文意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修葺(qì)垣墙(yuán)栏楯(shǔn)偃仰(yǎn)老妪(yù)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庖(páo)婢(bì)先妣(bǐ)象笏(hù)另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扃(jiōng)牖(yǒu)
(二)默读课文,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提问交流。
(三)掌握下列重要字词
亦遂增胜()三五之夜()迨诸父异爨()往往而是()
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而母立于兹()()大母过余曰()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殆有神护者()
吾妻来归()吾妻归宁()其制稍异于前()
(四)口译第二自然段“家有老妪”至第三自然段“令人长号不自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根据文本主要内容仿写句子。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
——欧阳修《醉翁亭记》 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
——刘禹锡《陋室铭》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作业
课本104页三、四两大题。
四、课下作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扃牖(jiōng)修葺(qì)栏楯(shǔn)栖息(xī)B.象笏(hù)先妣(bǐ)阖门(hã)老妪(ōu)C.渗漉(shân)长号(háo)异爨(cuàn)冥然(míng)D.万籁(lài)偃仰啸歌(yǎn)逾庖(yú)呱呱而泣(guāguā)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3.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正确的是()①日过午/已昏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鸡/栖于厅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⑥述诸/小妹语
⑦然/自后/余多在外 A. ①③⑤⑦ B.②④⑤⑥ C. ①④⑥⑦ D.①②③④
4.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二)重点语句翻译。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家读书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添加必要的词语)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推荐阅读:
2009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站在项脊轩门口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点评】 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
附:学案58练习答案
1、【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答案】 B
2、【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答案】 B
3、【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答案】 C
4、【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答案】 D
5、【解析】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答案】 A
6、【解析】 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答案】 B
《后赤壁赋》阅读题答案
1、农历每月十六 句中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兼词“之于”
穿着缟衣
2、C
3(1)我有一斗酒,存了很久了,以备你临时需用.
(2)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的高高的巢,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第三篇:《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
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
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一、解题
为何把自己的书斋成为“项脊轩”? “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正音,朗读初步感知。
三、疏通课文,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四、1、通过仿写来把握《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
《项脊轩志》是不是光写项脊,轩项脊轩的兴废变迁?《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根据《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写了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谈泊修业之洁志。请同学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仿写一个句子。借项脊之轩有光记琐碎之事抒三世变迁之感。(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就是:记琐事,言悲情。过度: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事都是悲的吗?
2.两种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开头句作为过渡,上承写喜,下侧重叙悲。(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幽雅);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一句话:“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切声音。那么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作者每天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心情如何?——高兴——所以他偃仰啸歌,只有当读书有所得时,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真是怡然自得啊!我们再一起来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那份可喜的情怀。过度:(作者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幽雅项脊轩中读书生活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对往事的回忆多可悲。作者写《项脊轩志》情意不在怀念这个轩,而在感慨这个悲,写到几重悲?)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有负祖母的期望,而且爱妻又过早的离世;这几重悲痛,追忆往事,其痛何堪啊,虽然归有光文中无一字言痛,但同学们一读书,就感受到他其中的的痛苦之情,悲情愁绪。清代桐城派的•姚鼐曾经评价归有光的散文: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什么意思呢?
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特真挚深厚的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很有表现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包孕着深厚感情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读一读,然后谈谈体会。)1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始为篱,已为墙”)先用篱笆相隔,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太嘈杂太混乱,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由篱到墙是客观的变化,在主观情感上,亲人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来大,关系越来越淡漠。“凡再变矣”我觉得像一声叹息,写出了归有光的无奈和悲凉。2作者8岁丧母,(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儿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见真情,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赶紧起来,满是怜爱地问“儿寒呼,欲食乎?”这话在归有光回忆起来,母亲去世多年,恐怕在这话里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一平常之题,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3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4写爱妻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
此部分小结: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挺好,确实找到了文章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言,而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在这篇文章里表面上看是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言语,可是孕育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种至深的感情,正所谓“至情言语即无声。”
五、在所有的不幸或悲伤中,归有光认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
两部分内容写作时间相隔十三年,其间,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林晓红
第四篇: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一、课文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而项脊轩,这样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也因为一篇《项脊轩志》而名扬四海、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走进这样一间小阁子,去了解其独有的真情。
二、整体感知
1、解题(1)“项脊轩”介绍: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对于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言其窄小,如在颈背之间,故名。
解释二:其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也是“记”的意思(《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特点是篇幅短小,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
2、知人论世
(1)对其经历的介绍
马政: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2)对其文风的介绍
归有光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云:“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3)后人给予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三、课文分析
1、贯穿全文的感情如何?文中哪句话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这句话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亦喜亦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2、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是哪些事?
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3、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能否概括它的特点?
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幽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景物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也是作者心境的一种外化。
屈原以兰桂比喻君子的美德,宋代人又以竹喻志节,文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其实也表明了作者希望成为一个品格高洁,志趣高雅的君子。*作者的读书环境不仅雅致,而且还特别幽静——万籁有声。“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一种以动写静的手法。拓展: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天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4、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如今却成了鸡的栖息地,可知其家族的没落。而狗叫,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可结合初中所学课文来理解:①《诗经•君子于役》中“鸡栖于埘”;②《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比较各自所呈现的不同氛围。)
4、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平)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补充: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进行思考。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归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3、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第五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文人的志向,有时寄托文人的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倾听关于他的光阴的故事。
(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品读全文
归有光是明代伟大的散文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项脊轩志》又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受到明清时期一些大家的赞赏。下面我们品读课文,感受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问:散文要读什么?怎么读? 明确:结构、语言、抒情技巧 小组各选一项分析。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2、学生齐读读思考。
3、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补充。明确:
1)结构:结构严谨,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形散神聚小、破、暗亮、雅、静←前←后小轩修葺喜与妻欢聚多诸父分家慈母关爱祖母期望悲妻亡、己病、复葺枇杷如盖 2)语言:清新、淡雅、朴素、含蓄、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①品味朴素、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的语言特色。·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②品味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抒情技巧: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
①体会“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的传情技巧。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②品味结尾“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例: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尽在其中。)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纷纷飘落的枫叶寄托了知音难觅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三、课堂小练。
清•黄宗羲评价: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作者用“记琐事,描细节,抒亲情“的方法真实感人。这种方法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使用,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如:《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歌的歌词。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
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
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
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
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
妈妈眼里流
小试牛刀: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通过典型细节,抒写至真亲情。例:
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放学后就打电话回家,“嘟„„嘟„„”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轩,吃饭了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