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师用书

时间:2019-05-14 13:4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项脊轩志》教师用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项脊轩志》教师用书》。

第一篇:《项脊轩志》教师用书

16.项脊轩志 .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 — 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学者称震川先生。苏州昆山人。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出生时,家道已衰,在《家谱记》一文中就不无痛心地说: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未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因此,祖母和母亲对他施行严厉的家教,《先妣事略》记述说: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的龃龉,乃喜。”归有光也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梦鼎堂记》就自述说: “余少时有狂简之志,思得遭明时,兴尧、舜、周、孔之道,尝鄙管、晏不足为。” 《项脊轩志》也有一段写道: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 ? ”归有光六七岁时即从塾师周寅之学《孝经》,很快显露才华,八九岁时即能成文,13 岁应童于试,19 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但是,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充满荆棘,六次参加乡试,每三年都照例一番拼搏,才于嘉靖十九年(1540)34 岁时考中应天府乡试举人。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归有光九上春官,于嘉靖四十四年才考中三甲进士。由于名次靠后,他不能进入翰林院这个清要之地,授长兴县令。《明史》本传称归有光在长兴县令任上: “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归有光违反专制官僚政治运作规律的做法激怒了他的上司与地方强权势力,受到排挤,不久便被明升暗降般地迁官到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去任副职通判,专司马政。此官属闲差,所谓“此官于今唯以无事为得职”(《顺德府通判厅右记》),归有光只能以读书消遣岁月。此后,由于大学士高拱、赵贞吉的保荐,才升为南京太仆寺丞,并留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在这个位置上,归有光可以读到外间难以寻觅的文献,方期大展宏图,却因健康急剧恶化,匆匆离开了纷扰的人世。他一生的大半时间,是以一个老举人的身分在家乡度过的。作为一个读书应试的士子,他除了钻研经学之外,也作过一些实际研究。归有光 60 岁以后才进入仕途,担任州县小官,没有介入政治派系的争斗,所以,反映政治情况的作品不多。

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归有光的散文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多写身边琐事和学习思考的成果,未能充分反映出明代社会生活。最能反映归有光散文成就的,是他的游记叙事散文。他在创作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恻惨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体现出以下三点鲜明特色:第一,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第二,注重细节,刻画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第三,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等,均未超过千字。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至“殆有神护者”为前半部分,约写于 18 岁,从“余既为此志”至最后则写于十五年后。这一写作历程,必须联系归有光这十五年间的生活变故、感情历程来加以阐释。归有光 19 岁时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本文前半写在考试成功之前,充满着重振家业的使命感。按常理推测,以归有光如此出色的才华,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19 岁以后一直科举失利,其间经历了不少人生波折,如他 23 岁与魏氏结婚,次年长女出生,27 岁时魏氏去世,后续娶王氏。补写后两年,即归有光 35 岁才中举。因此,本文至少包含了归有光内心三个方面的伤痛:

一、家道中兴的重负;

二、幼年丧母和中年丧妻之痛;

三、科举之途的焦虑。

(2)基本解读。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另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起笔描写身处项脊轩的亲身感受,前后对比,充满温情。“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以亲身感受道出,娓娓动人。从“余稍为修葺”转折,写出经过修葺后优美、宁静和恬适的感受,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写出了大家庭分崩离析和破落的实况,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蕴涵着重振家业的期望。在这种情形之下,亲情对于自己的成长显得极为重要了,先是通过乳娘之口描绘“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 ? 欲食乎 ?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等细节,表现亡母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加了内心的凄凉和孤苦。接着,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宜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充满温馨,弥补了幼年丧母之痛,更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接着,作者讲到了小阁子免遭火灾的神奇经历,突出了小阁子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性。第四段之后有一段被删掉了,原文是这样写的: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 ? ”这一段原是 18 岁原作的最后一段,承接上文进行议论的,可以视为青年归有光对于人生的感悟。

最后一段是在前文写成之后七年写的。作者 23 岁成亲,娶妻魏氏,夫妻感情恩爱和谐,他追忆了几个日常细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 淡淡写来,确实深挚无比,夫妻之情在他的个人情感生活中是继祖母、母亲之后一个精神支柱,是难以割舍的亲情。可是,在他 27 岁时,魏氏病逝,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 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 先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以后的变化,最后又写魏氏当年亲手种下的树已经成材,睹物思人,倍觉伤感,给人以余味深长、回思无限的审美感受。

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在一起,娓娓道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结构严谨而又错落有致。(3)精华鉴赏。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 ? 欲食乎 ? ”'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作者主要描写了三个女性的几件日常蹦事,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自有风格。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对于作者说来,是亲身经历之事。作者既不以写景状物为抒情之起点,也不以人物旁白为叙事的主线,而是采用直接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来层层描写。第一个细节:祖母至轩,笑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称“束发”童为“若”,而又“大类女郎”,其爱怜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第二个细节,祖母阉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第三个细节,祖母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宜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其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爱怜之情催人泪下,怎能不使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 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

(4)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采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奶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奶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奶妈时常对我说: “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奶妈还说: “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板说:„孩子冷吗 ? 想吃东西吗 ? '我从门外向你母亲回答。”(老奶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奶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 '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 ? 真像个女孩子呀 ? ”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 “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 “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宜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代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制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高高耸立,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的意图是探讨细节描写的规律及其特殊美感,细节在文章中常常能够构筑起文章骨架贯穿行文脉络,抒发情感。关注细节,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力。

参考答案:

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对于作者说来,是亲身经历之事。作者既不以写景状物为抒情之起点,也不以人物旁白为叙事的主线,而是采用直接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来层层描写。第一个细节:祖母至轩,笑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称“束发”童为“若”,而又“大类女郎”,其爱怜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第二个细节,祖母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第三个细节,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宜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其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爱怜之催人泪下,怎能不使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 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以学生的译笔再现作者思念亡母之情,唤起每个人的母爱,产生心灵的共鸣,当然也是锻炼学生的语译能力。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辨析词语,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参考答案:

第 1 小题:而

第一类: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第二类:

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③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⑤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三类: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第 2 小题:之

第一类: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③儿之成,则可待乎 ?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第二类:

②先妣抚之甚厚。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第三类:

④顷之,持一象笏至。

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语言 参考答案:

第 1 小题:昏:天色昏暗。

丰富对语言的体认和运用能力。

第 2 小题:西:方位词活用,修饰“吠”,对着西面的意思。

第 3 小题:乳:哺乳,抚育,动词。厚:优渥,厚待。

第 4 小题:扃牖:关闭窗户,修饰“居”。

第 5 小题:手:亲手。.相关资料。

(1)关于“志”这种文体。

“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 < 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归有光自己对“志”、“记”的用法也是这样有着严格区分的,例如,在他的文集中有 { 双鹤轩记 }、(沧浪亭记)等,都用以记“事”,而如(兰圹志)、《寒花葬志》等,则以“志''为篇名,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但(四库备要)本、林纾均题为(项脊轩记),有待商榷。

(2)传记评论。

明史·归有光传

有光,宇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 < 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停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古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 < 世宗实录 >,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触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日:“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归太仆赞并序

故太仆寺丞直文渊制敕归震川先生,讳有光,宇燕甫,昆山人也。生而美风仪,性渊沉于书,无所不读,而尤遭经术,长于制科之业。自其为诸生则已有名,及门之屦恒满。而先生方以久次膺贡,寻举应天省试第二人。故相张文毅公洽时主试,得先生文而奇之,大以国士相许,然至公车辄报罢。行年六十而始登第,又不得馆选,出令湖之长兴,路三载仅迁判顺德府。高新郑,其座主也,以大相秉铨,怜先生屈,拔为太仆丞。寻以太仆入司制敕,气稍发舒。而浙之台使复苛摘之,先生方属疾,郁郁不乐,遂卒。先生于古文辞,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其晚达而终不得意,尤为识者所惜云。

赞曰: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

书归震川文集后

震川之文,乡曲应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请者之意,袭常缀琐,虽欲大远于俗言,其道无由;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稍更其形貌耳。孔子于艮五爻辞释之曰: “言有序。”家人之象系之日: “言有物。”……震川之文,于所谓有序者,盖庶几矣;而有物者则寡焉。又其辞号雅洁,仍有近俚而伤于繁者,岂于时文,既竭其心力,故不能两而精与 ? 抑所学专主于为文,故其文亦至是而止与 ?

(3)归有光相关作品。

先妣事略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 “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 “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日: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大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妁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垆,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间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篓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有光暗诵《孝经 >,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病,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燕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第二篇:《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

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

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一、解题

为何把自己的书斋成为“项脊轩”? “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正音,朗读初步感知。

三、疏通课文,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四、1、通过仿写来把握《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

《项脊轩志》是不是光写项脊,轩项脊轩的兴废变迁?《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根据《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写了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谈泊修业之洁志。请同学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仿写一个句子。借项脊之轩有光记琐碎之事抒三世变迁之感。(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就是:记琐事,言悲情。过度: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事都是悲的吗?

2.两种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开头句作为过渡,上承写喜,下侧重叙悲。(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幽雅);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一句话:“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切声音。那么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作者每天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心情如何?——高兴——所以他偃仰啸歌,只有当读书有所得时,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真是怡然自得啊!我们再一起来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那份可喜的情怀。过度:(作者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幽雅项脊轩中读书生活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对往事的回忆多可悲。作者写《项脊轩志》情意不在怀念这个轩,而在感慨这个悲,写到几重悲?)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有负祖母的期望,而且爱妻又过早的离世;这几重悲痛,追忆往事,其痛何堪啊,虽然归有光文中无一字言痛,但同学们一读书,就感受到他其中的的痛苦之情,悲情愁绪。清代桐城派的•姚鼐曾经评价归有光的散文: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什么意思呢?

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特真挚深厚的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很有表现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包孕着深厚感情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读一读,然后谈谈体会。)1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始为篱,已为墙”)先用篱笆相隔,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太嘈杂太混乱,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由篱到墙是客观的变化,在主观情感上,亲人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来大,关系越来越淡漠。“凡再变矣”我觉得像一声叹息,写出了归有光的无奈和悲凉。2作者8岁丧母,(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儿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见真情,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赶紧起来,满是怜爱地问“儿寒呼,欲食乎?”这话在归有光回忆起来,母亲去世多年,恐怕在这话里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一平常之题,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3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4写爱妻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

此部分小结: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挺好,确实找到了文章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言,而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在这篇文章里表面上看是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言语,可是孕育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种至深的感情,正所谓“至情言语即无声。”

五、在所有的不幸或悲伤中,归有光认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

两部分内容写作时间相隔十三年,其间,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林晓红

第三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文人的志向,有时寄托文人的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倾听关于他的光阴的故事。

(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品读全文

归有光是明代伟大的散文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项脊轩志》又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受到明清时期一些大家的赞赏。下面我们品读课文,感受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问:散文要读什么?怎么读? 明确:结构、语言、抒情技巧 小组各选一项分析。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2、学生齐读读思考。

3、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补充。明确:

1)结构:结构严谨,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形散神聚小、破、暗亮、雅、静←前←后小轩修葺喜与妻欢聚多诸父分家慈母关爱祖母期望悲妻亡、己病、复葺枇杷如盖 2)语言:清新、淡雅、朴素、含蓄、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①品味朴素、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的语言特色。·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②品味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抒情技巧: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

①体会“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的传情技巧。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②品味结尾“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例: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尽在其中。)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纷纷飘落的枫叶寄托了知音难觅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三、课堂小练。

清•黄宗羲评价: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作者用“记琐事,描细节,抒亲情“的方法真实感人。这种方法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使用,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如:《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歌的歌词。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

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

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

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

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

妈妈眼里流

小试牛刀: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通过典型细节,抒写至真亲情。例:

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放学后就打电话回家,“嘟„„嘟„„”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轩,吃饭了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第四篇:《项脊轩志》读后感

《项脊轩志》读后感

管飞燕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很多年前在读高中时,我就读过这篇文章。一晃多年过去了,又一次在课堂上读到这篇文章,文字依旧,却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作者那朴实不事雕饰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深沉的真挚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这些情感,年少时很难有切身体会,如今经过时光的打磨洗礼,才能引起我真正的共鸣。

归有光(1507~1571)是明代昆山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太富裕的读书家庭,而项脊轩就是他给自己的书房取的名字。在文中,作者记述了项脊轩整修的经过,房前屋后的景致,又记述了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前面这些应该是作于作者20岁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项脊轩,承载了作者对母亲和祖母的思念。而最后两段,是作者在35岁后又增补的。10年间,项脊轩又经历了爱妻的到来与不幸早逝,作者心中的那份情感,也更加的沉重。整篇文章,表面上是记述的项脊轩的变迁,其实写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惆怅心情。整篇文章,作者对往事都只是轻轻提过,并没有过度渲染,而字里行间,偏又满溢着真挚的情感,读来心情沉重。

作者的仕途确实非常坎坷。他家几代读书,却一直无人出仕。如他祖母所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然后祖母又把祖上传下来的象笏赠予作者,殷切之心,溢于言表。作者写作此文的时候,祖母已逝,作者睹物思人,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期待和爱护,不禁潸然泪下。而我的祖母,对我的期盼和爱护不也是一样的吗?

作者又借家中老保姆的话,回忆起自己的过世母亲。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母亲如何如何,或许是因为他母亲去世的太早,以致作者并没有太多机会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他对母亲的想象,也只能通过老保姆的回忆才能变得清晰完整。这尤其让人感觉心痛。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让慈母的形象清晰出现在作者面前。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也无法自抑。

而最后两段,作者回忆了自己过世的妻子。妻子来到他家只过了6年就过世了。作者没有明写自己受到的打击之大,但是他颓唐的心情却表露无遗,就如项脊轩一样,逐渐破败,也不再修理。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修葺。作者又说之后便长期在外,不常回去项脊轩。不常回去,恐怕也是不愿回去,以免睹物思人,黯然神伤吧。

作者的读书出仕之路也并不顺利,他35岁才中举,一直到60岁才考中进士,官也做得不大。整篇项脊轩志,作者都只是娓娓道来,说的也都是家庭琐事。然而世事如浮云,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有共鸣的,不正是这些充满温情的小事吗?在经历世事沧桑之后,也只有这些琐事,能温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第五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略)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知人论世: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字词:

脊jǐ 渗漉shēnlù 葺qì 垣yuán 楯shǔn 偃yǎn兀wù

籁lài 迨dài 爨cuàn 庖páo 妪yù

婢bì 妣bǐ 姊zǐ 呱gǔ 比bì 阖hé 顷qǐng 笏hù 号háo 扃牖jiōng yǒu 几jī

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文言字词。

五、具体研习文本:

(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感情。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亦多可悲”---------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中心句)

(二)请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第1节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多可喜 第2~5段,作者写了几件可悲的事?

A.诸父分家,家族衰败 B.悼亡母 C.忆祖母 D.忆亡妻

(三)具体研习:

1、可喜:小阁子的变化

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宁静(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天”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

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2、早慧能文的作者,悲的又是什么?

可悲:①大家庭的衰败(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②幼年(8岁)丧母的悲痛(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③去世祖母的企盼(追忆祖母,长号不自禁)作者8岁丧母,作为一个文人,读书走上仕途才能振兴大家庭。35岁中举,60中进士,无法改变现实。④妻子早亡。(伉俪情深,阴阳永隔。35岁中举,迁徙,发现旧文,悼亡情切。)

小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归有光追忆往事,惘然,凭吊个人遭遇的不幸,写出了对家道中落身世的惋惜和哀鸣,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

六、品细节:

(一)姚鼐说:《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挚的感情。

初中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其中有一段精彩典型的细节描写,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吧:“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住生活中买橘子这一十分平常的小事精雕细刻,成功刻画了父亲的背影,使我们感到父亲的真实、可敬、可亲,从而写得情透纸背,泪透纸背,力透纸背。

(二)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示例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传达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三)小组讨论:文章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1.第1处、“借书满架„„姗姗可爱”。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2.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恩爱补记在35岁后,一个早早失去母爱,在功名科举上又屡遭打击的年轻读书人在结婚后获得了精神上的抚慰。然而妻子也不幸早逝,项脊轩虽经修葺,却已物是人非,简短的文字里蕴含着多少今昔对比的沧桑感叹!

4.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自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5.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却抒发了深挚的感情的突出写法。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齐读全文,再深深体会细节之中的深情。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八、写作特色: 1.第一节——以动衬静

其他例子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第二节——虚实结合

老妪写母亲音容笑貌 3.第四节——以喜衬悲

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第五节——今昔对比

“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5.叠字

下载《项脊轩志》教师用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项脊轩志》教师用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项脊轩志》教案1教学目标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教学重点体悟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教学模式自主学......

    《项脊轩志》全文及翻译

    《项脊轩志》全文及翻译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â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

    《项脊轩志》教案范文合集

    《项脊轩志》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1、体会作者笔墨清淡而缠绵动人的情感。 2、学习本文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教案 过程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 【教材说明】 《项脊轩志》被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专题。这个专题的基本内涵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项脊轩志》是这个单元的第四篇......

    《项脊轩志》说课稿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项脊轩志感悟

    课文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问景象,略前而详后。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

    《项脊轩志》练习题

    《项脊轩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lù)老妪(ōu) 珊珊可爱(shān) B.修葺(qì)栏楯(dùn)万籁有声(lài) C.先妣(pǐ)阖门(hé) 冥然兀坐(wù) D.垣墙(yuán)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