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手记

时间:2019-05-13 22:5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项脊轩志》教学手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项脊轩志》教学手记》。

第一篇:《项脊轩志》教学手记

《项脊轩志》教学手记

刘文东,重庆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

一、教学价值的确定《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篇,被选入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作为经典教学文本,它的教学价值何在?文章以悼念母亲、祖母、妻子的旧事为主体,写出念母、敬祖、悼妻之悲。母亲早逝,悲其抚育;祖母教诲,悲其未酬;爱妻故去,悲失同伴。相互的关系不同,悲悼的情感有异,写法有別:先是老妪侧描,次是自己绘先妣,最后写亡妻,则是勾画情态,再用枇杷树加以陪衬烘托,使所写之悲各具情态。作者先借老妪之口写亡母逸事,堪称妙笔。老妪絮絮道来,先母当年“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几笔,形神毕现,惟妙惟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归有光八岁丧母,在《先妣事略》中曾沉痛的呼喊:“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截!”写本文,也难免不触及这种沉痛和悲哀。写祖母更出色传神,作者青少年时代是在祖母的爱抚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祖母的感情尤其深厚。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痛悼亡妻,看似平淡散乱,但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显示出另一番神韵。行文围绕一个“轩”字,清晰了然。“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状写妻子的温文尔雅,跟自己志趣相投;妻子从娘家归来,转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状写小妹们的天真好奇。读者就从这些娓娓叙说的细事中,宛然见其夫妻和谐、恩恩爱爱的生活情景。接着又掉转笔头,写“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不常居”,把作者因丧妻而带来的孤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篇末,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树为妻所植,见树思人,更为凄恻。因此,全篇在悲情的氛围中表达了作者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的怀念之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看到隐藏在无限怀念之情的背后之情——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伤痛。因此,《项脊轩志》文本的教学价值应定位在:细节描写的赏析和挖掘其文化内涵上。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反复诵读,走进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平实如话,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就能基本理解文意,教师只要在“再”“归”“归宁”等个别重难点词语上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词句的含意,因而教师无须把大量时间花在“字字落实”的讲解上,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揣摩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悲喜之情,从而走进归有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涵,陶冶自身的情操。比较阅读,体现差异。将本篇与学生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这两篇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二者虽然题材相似,但由于作者的性格经历不同,体裁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作品的主题与风格有较大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挖掘文本的深度、延伸联想的跨度,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读写一体,事半功倍。文言文教学中也可进行一些读写结合的训练尝试,常用的方法有填补、拟题、仿写、续写、改写等。关键是真正把文本当作训练材料,慎重选取,精心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读写活动的实施是为学习文本服务的,活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读与写的结合要自然和谐,符合规律;注重过程调控和结果积累;活动要立足文本,切忌抛开原作,另起炉灶。

三、教学环节的展示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1.教师分发隐去了第二段首句(过渡句)的《项脊轩志》课文,要求学生通读全文。2.根据作者行文的情绪变化,确定所隐去句子的作用及位置。师:所隐去句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生:过渡。生:承上启下。师:请同学们尝试用文言补充这个过渡句。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由轩中窥家世沧桑,可见一斑。生:然余就读轩中,忧乐在心,爱恨交加。生:余静居轩中,如临桃源,然世事纷扰,令痛心不已。师:出示原文(“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大家将课文补充完整。师:通过补充过渡句,你有什么感悟?生:过了一把文言写作瘾,感觉有意味,也有意义。生:感受到了行文中前后情绪的变化,有利于作品的整体把握。生:体会到了“过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师:这个“过渡”句的位置,可以放在第一段末尾,也可以放在第二段开头。我们的课文是放在第二段开头的,那么,哪一种处理方法更为合理,为什么?生:放在第一段末尾。生:放在第二段开头。生:其实都可以,反正都是起过渡的作用。师小结:《项脊轩志》记的是“项脊轩”,它是全文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而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怀念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多可喜”,第二段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但这句话放在第一段末尾欠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应在开启下文:写项脊轩和家中的人事变迁,抒发作者心中的切肤之痛——这是文章的重点。

(二)引导学生“情境”诵读1.富有诗意地读描写项脊轩周边环境及在轩中“啸歌”“兀坐”的文字。教师提醒和示范诵读短句的韵味和魅力。2.意味深长地读对话部分,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心态。个人揣摩品味比较到位的学习小组方可分角色朗读,以免破坏文本的情境和基调。3.缅怀伤感地读悼念亡妻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枇杷树”一句,读出“物是人非”的怅然和思念。endprint诵读的基调是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的,我们的诵读只是“还它一个本色”罢了,但其中也必然渗透着读者的“再创造”,本环节中的诵读要求“富有诗意”“意味深长”“缅怀伤感”等,都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给诵读一个“情境”,因为“木然”地重复阅读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另外,“富有诗意”的部分,我们要尽量背诵。

(三)引导学生“勾画点评”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意味深长或遣用精妙的词句、语段,并作點评。教师示范:勾画:“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令人长号不自禁。”点评:“吾儿……女郎也?”语气多么亲切!又多么诙谐风趣!生动贴切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失去母亲的孙儿倍加关怀,又无比疼爱。临去时几句喃喃自语,表达了祖母看到孙儿读书有望后内心的欣喜之情。既而又特地拿来祖上的象笏教诲孙儿,更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祖母深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一位出身豪门而家道中衰的老妇人对孙儿读书有望、光耀门庭的殷切期望。而作者写此“记”时,曾六次参加乡试未能中举,“令人长号不自禁”:有辜负祖母期望的悔恨之心,有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的悲怨之情。学生展示交流:生1勾画:“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点评:节奏明快,音韵和谐,以连贯的短句写出了怡然自乐的读书生活,此境界足以使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生2勾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点评:以“半墙”烘托明月,以“斑驳”描绘桂树,以“影动”暗示风吹。遣词用语多么准确,多么生动,多么精妙!生3勾画:“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点评: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形象地写出了家道昔盛今衰、人世沧桑的感慨。生4勾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点评:从“篱”到“墙”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对诸父兄弟日趋分离的痛心。生5勾画:“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点评:足见作者对项脊轩的一往情深。然而,轩犹如人,人犹如轩,何以劫难如此之多!可以想象作者心中有多少凄楚悲怆之情。生6勾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点评之一:睹物思人,往事历历;物是人非,怅然若失。枇杷树亭亭如盖,人却长眠地下,无尽的感伤不禁袭来。点评之二:强调“妻死之年”亲手所植,而今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怎不令人扼腕悲歌!却又写得如此内敛含蓄。点评之三: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树影立人间。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小结及补充:以上同学都勾画得当,点评精彩,尤其是某同学用“对联”的形式给予创造性的“点评”,他对文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遣词的凝练、音韵的和谐都把握得很好,妙哉,点赞!另外,文中还用了不少叠字,也请勾画出来,“点评”一下。在这篇不过数百字的短文中,叠字运用俯首皆是。诸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之美,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厌恶。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作者的爱轩之情也跃然纸上。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的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于恍惚之中,亭亭如盖之树,竟似亭亭如玉之人,又增多少想念。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如此眉批式的点评阅读,其目的就是锻炼我们自主细致地潜下心来读书,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察觉、发觉,然后进行揣摩、玩味,进而发现、发掘一些东西。如果说,“读”、“悟”更多的是对言语的感受、感知,是一种感性的心领神会的话,那么“评”则要求将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文字化。连鲁迅、钱钟书、金圣叹这样的名家巨匠也常常采用这种点评式的阅读方法,所以我们在以后漫长的读书活动中要“不忘初心”,坚守这种阅读方法。

(四)引导学生“改写”这里的“改写”兼有扩写的要求:要在保持原作意境、基调、主题等元素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理解体验,发挥想象和联想,用与文本不同的体裁重新表达。教师示范:原文:“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改写文:每月最可爱的莫过于望夜景致,天如盖,黑幕上明月高悬。月华如练,轻披在半截短墙上,银光在玉盘的映衬下,反射出幽兰之气。月下桂影婆娑,细枝交错,画出黑色的渔网,铺在墙头。墙上影,月中桂,近相和,遥相对。微风过处,暗香浮动,明月照无眠,陶醉人难寐。学生展示交流:原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改写文1:时光,如水,在指间流过;如沙,在瞬间洒落;如风,在叶间穿梭。曾经拥有过,抑或只梦过?爱人亲手种植照料的那株枇杷,叶片的呼吸已融进了我的脉搏。思念,又不单是思念,一份感激、一份宽慰、一束阳光渗入心田,这光芒刺痛了我的双眼,我已辨不清树影、人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啊,你遮住了雨水,却遮不住我的泪水滴落心间。改写文2:妻子死之年亲手栽植的小树苗,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在这几年里,树见证着我的日夜思念。树干是越来越粗了,而我却日渐憔悴。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轰轰烈烈的爱;“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我对亡妻点点滴滴的思念,这是一种长久的思念,而点点滴滴都滋润着树,使它亭亭如盖。这种思念是不灭的,即使我死去,只要枇杷树还绿,这种思念就还要持续。endprint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后小结:这种融入扩写的“改写”,是深化后的鉴赏,既有感悟吸纳,也有创新表达,能够比较全面地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项脊轩是作者给自己书斋起的名字。“室仅方丈”,也是一个陋室。请将本文与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形式、情志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提示:从内容看,两篇文章写的都是狭窄、简陋的轩室。但是刘禹锡对于陋室的环境只是间接地写到“苔痕”“草色”,并没有直接地加以具体描写。他爱的那个陋室的环境并没有什么变化;归有光则细致地描绘了轩室原来的面貌:窄小、背阴、漏雨……而且重点描绘了经过修葺后这个小小的轩室的清幽、静谧的环境:满架图书,杂植花木,月照半墙,鸟不畏人,树影婆娑。他爱的是经过修葺后的这个闲适的所在。《陋室铭》写调素琴,阅金经,与鸿儒相往来,摆脱筵席应酬,免除公务纷扰,能尽享避世隐居之乐;《项脊轩志》写事写人重点放在轩中人事变迁上,事件更富有日常生活气息,也更能走近人们的生活。从表达形式看,《陋室铭》是“铭”,是韵文形式,体例短小,音韵和谐,骈散相间,对仗工整,用语自然清丽;而《项脊轩志》是“志”,“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作者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表达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从抒写的情志看:《陋室铭》通过写高雅之事抒发清高恬淡、孤芳自赏的思想情趣;《项脊轩志》则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傷感和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表露出有志未酬的惆怅和抚今思昔的伤感情怀。

(六)引导学生“延伸阅读”给学生推荐课后延伸阅读篇目有:苏轼《江城子》、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林觉民《与妻书》、巴金《怀念萧珊》

四、教学后记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把握浅易文言文教学的价值点,像《项脊轩志》这类语言平实如话的作品,应将文本的诵读与鉴赏放在第一位,立足文本,整合设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阅读鉴赏,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将体验落到实处。本课令人满意的还有课堂生成的丰实性,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激情被点燃,在“点评”“改写”等环节,有佳作出现,可谓精彩纷呈。学习无止境,教研无穷期。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就本课而言,仍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对于本文朴实的文风、细腻的刻画等特色,尚没有设计出新颖的教学环节;对于文中“亡亲”形象的挖掘有些肤浅;另外,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发言交流在及时恰切的点评上,尤其是辨正纠偏方面做得不够充分科学,比如对“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文章结构功能上的认识——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因为众多的教学参考书也是这样说的)。在第一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中,对学生的发言,我如是肯定,在“教师小结中”,我也这样强调。现在通过反复琢磨,觉得这个“肯定”有问题:这句话在文中确实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但这种转折,绝不是像我和学生及教学参考书认为的那样,是上部分写“喜”,下部分写“悲”这么简单。怎能以一个写作策略上过于显性的过渡句,来遮蔽隐性的作者思路的内在展开呢?其实第一段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因此,当时没能真正把握这篇文章独到的思想艺术价值(在此不展开讨论)。学生没能把握这一价值完全可以理解,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呢,又该怎么“理解”?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批判能力,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要拥有质疑意识与批判思维,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并深感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

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

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一、解题

为何把自己的书斋成为“项脊轩”? “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正音,朗读初步感知。

三、疏通课文,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四、1、通过仿写来把握《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

《项脊轩志》是不是光写项脊,轩项脊轩的兴废变迁?《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根据《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写了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谈泊修业之洁志。请同学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仿写一个句子。借项脊之轩有光记琐碎之事抒三世变迁之感。(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就是:记琐事,言悲情。过度: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事都是悲的吗?

2.两种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开头句作为过渡,上承写喜,下侧重叙悲。(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幽雅);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一句话:“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切声音。那么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作者每天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心情如何?——高兴——所以他偃仰啸歌,只有当读书有所得时,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真是怡然自得啊!我们再一起来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那份可喜的情怀。过度:(作者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幽雅项脊轩中读书生活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对往事的回忆多可悲。作者写《项脊轩志》情意不在怀念这个轩,而在感慨这个悲,写到几重悲?)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有负祖母的期望,而且爱妻又过早的离世;这几重悲痛,追忆往事,其痛何堪啊,虽然归有光文中无一字言痛,但同学们一读书,就感受到他其中的的痛苦之情,悲情愁绪。清代桐城派的•姚鼐曾经评价归有光的散文: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什么意思呢?

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特真挚深厚的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很有表现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包孕着深厚感情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读一读,然后谈谈体会。)1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始为篱,已为墙”)先用篱笆相隔,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太嘈杂太混乱,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由篱到墙是客观的变化,在主观情感上,亲人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来大,关系越来越淡漠。“凡再变矣”我觉得像一声叹息,写出了归有光的无奈和悲凉。2作者8岁丧母,(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儿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见真情,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赶紧起来,满是怜爱地问“儿寒呼,欲食乎?”这话在归有光回忆起来,母亲去世多年,恐怕在这话里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一平常之题,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3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4写爱妻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

此部分小结: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挺好,确实找到了文章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言,而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在这篇文章里表面上看是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言语,可是孕育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种至深的感情,正所谓“至情言语即无声。”

五、在所有的不幸或悲伤中,归有光认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

两部分内容写作时间相隔十三年,其间,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林晓红

第三篇: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语文组 王学春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课后有自己这篇课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紧扣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语和结束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叙写亲人琐事、抒发内心悲情而又艺术价值极高的浓情散文,我是如此设计导语的: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归有光 8岁丧母,15岁读书,16岁祖母去世,18岁写作此文,23岁结婚,29岁丧妻。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一生郁郁不得志。人生三大不幸他遭遇两大!再加上中道大家庭颓败、衰落,家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如此痛楚的遭际中,亲情是他的精神支柱,埋头苦读、振兴归家是他唯一的方向!今天,我们走近归有光,感受《项脊轩志》中浓浓的亲情和非凡的艺术魅力!在导语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情境。

结束语应该要有总结整节课教学目标和升华主旨的功能,我是如此设计结束语的:项脊,是人的脊梁骨的最高的部分,脊梁骨在生活中比喻骨气,志气。作者把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既有怀远追宗之意。又含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顶梁柱的人生理想。

范仲淹岳阳楼“忧乐”明志;归有光项脊轩“悲喜”关情。

归有光是一位情深而真、志远而坚的男子,他怀抱感恩之心,扛起家族振兴的责任,行走在风雨交加、坎坷崎岖的人生路上,永不言弃。归有光终成大家,名垂千古!课后,学生跟我说:老师,您的结束语好感动我啊,对我来说,有励志作用!

二、落实课前预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认为,没有课前预习,根本无从谈课堂效率,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上该课之前,我布置了如下预习提纲:查找归有光的生平及贡献并写成读书笔记;分别用轻快的、急速的、悲缓的三种语调朗读课文三遍,看哪种语调吻合本文的感情基调,然后读出感情来;凭借课文注释与古汉语词典疏通全文,把不懂的划出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全文的重点句是哪些?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上课前组长检查,科代表监督,我有目的地抽查,督导落实,效果不错。强调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作为上课听课的重点和难点,个性化吸取课堂内容,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我一直这么做,效果不错。

三、教师示范朗读。

《项脊轩志》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要求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不一定准确,教师 1的示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我能从头到尾流畅地背诵全文,为了读好,我课前读了二十二遍,直到我自己非常满意为止。在上课时,我的范读确实感染了学生,对课堂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积淀显示功力,巧引拓宽视野

在这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公开课里,我19次引用经典诗文名句,恰到好处地或点评或概括或点拨。如:学生赏析了文尾“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如此点评: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何以堪!曾经写过的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令我想起苏轼的悼亡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段点评化用了崔护、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句,收到了言简意赅的作用,诗化了语言,阐明了意境,拓宽了视野,升华了主旨,感染了课堂!

如:讲完悲喜之情的内容后,我用对联作结。

《项脊轩志》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轻轻掩上书卷,四百多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那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历历在目!对联的运用既概括文章内容,又诗化了课堂。

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腹有诗书,气宇轩昂,课堂上才能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博得学生的心,用实力和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你,崇拜你,从而喜欢你的课,提高课堂效率!

五、洞悉学情,为备准重、难点导航。

(一)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本文作者“围绕一间书屋,抒发两种感情,感怀三位亲人。”请问是哪两种感情?哪三位亲人?一间小屋(项脊轩)两种情感(多可喜,多可悲)三个女人(先妣、大母、吾妻)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

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就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明确本文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项脊轩引发文中的“喜”和“悲”两种感情,为下一步鉴赏指出了方向。

(二)、研习课文内容

给学生展示老屋的图片。

1、喜从何来?(怡然自得悠然自得)

(修葺前)窄小陈旧、阴暗破漏、潮湿(修葺后)轩中明亮、宁静;庭中幽雅、恬静;作者悠闲、自在。运用对比手法。

结合归有光的简历,2、悲在何处?(家道中落三位亲人去世)

诸父异爨(家道衰落颓败零乱)

回忆母亲(幼年丧母痛失母爱)

回忆祖母(殷殷期盼终落成空)

怀念亡妻(夫妻永诀痛不欲生)

3、讨论:

《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请从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多角度考虑。

借鉴之处:质朴语言书写生活琐事典型细节饱含真情实感

①取材方面的借鉴②结构方面的借鉴③语言风格的借鉴

④表现手法方面的借鉴⑤抒情方面的借鉴

4、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平平淡淡是最真)

通过对文本的品鉴,以上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从课后的练习中可见,这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

六、巧设问题——“多问”不如“巧问”

1、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

2、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同行是良师。

借这个机会,我衷心感谢语文组邱艳红老师、蒋红建老师、扬子江老师、郑宝凤老师对我这堂课的支持,他们给了我灵气与活力,给了我技术上的指导,课后,我们有同感:合作共赢!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存在不足:

一、师生互动: 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二、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三、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

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对于我课堂上显示出来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与同行指正!

第四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计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第五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

教学反思《项脊轩志》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项脊轩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了上好这篇富含深情的文章,我自己把文本读了许多遍,以至于每读一遍我都有新的感悟,真正体会到了文本细读的收获,甚是欣喜。一篇名家之作,从朴实平淡的字里行间却寄予了作者深沉厚重的情感,是值得我们细细反复赏读的。所以我把公开课篇目定为此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是那么平常平淡,无波无奇,为什么这样的一篇叙述平凡家庭生活琐事的文章在文学史上占有“明文第一”的赞誉,多少年来流传不衰?文章写了什么是很容易读懂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就是真正值得完美品味赏析的。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课后探究讨论练习题一: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的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试找出两三例,体会本文的这种特点。通过示范赏析“叔父异爨”的内容后教学生自主赏析,在示范赏析时我还给出答题提示:朗读、翻译、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进行赏析。

整篇课文教学只有设计一个目标,实践和完成得比较好,学生能通过细读文本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寓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情,并且对这种人世间普遍美好的感情产生共鸣。而这种深厚的情感是通过只言片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来体现的,足以体现出作者的了不起,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历史地位。

教学中还发现几点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语言分析不到位,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完这篇文章,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请你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习的迁移能力不足。学生基本都是泛泛而谈生活的哪一件让我受感动,而不是通过简洁的细节描写来无声地体现。当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细读一篇篇文章而得。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还特地做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疏通课文字词,提前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想公开课上得顺畅很大程度得益这个导学案。导学案和练习册不同的一点是,导学案是一张卷子的形式发下去,学生就有有思考和做题的仪式感,而练习册使学生依赖答案,没有思考的空间。当学生认真思考并写下答案,老师收上来一看就能把握学情和讲课的重难点了。导学案的应用就是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一个媒介,也是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

下载《项脊轩志》教学手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项脊轩志》教学手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例《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班级同学的调查,“亲情”这种话题已经司空见惯,然而,伴随着亲......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我个人而言,收获最大的地方,就是对文言文教学尝试新教法,并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历来,文言文教学总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而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尽量......

    项脊轩志 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陶俊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被称为“明文第一”的作品《项脊轩志》,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人称震川先生,有文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以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表现手法。 2、借、簌、爨、束发、牖、归宁、无聊等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山东成武第二中学马春彦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至深的古代散文,这节课中,我树立语文是生活的对话,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调动学生由文本感知生活......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

    《项脊轩志》读后感

    《项脊轩志》读后感管飞燕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很多年前在读高中时,我就读过这篇文章。一晃多年过去了,又一次在课堂上读到这篇文章,文字依旧,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