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5则范文

时间:2022-08-16 02:1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第一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以情动人。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两种感情;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思路:

围绕一个“情”字为主线索展开,领会古代散文叙事中融入浓厚情感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设计理念:

回顾性导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悲情”展开分析。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该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性导入,内容概括

在前面课时学生已经掌握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复习回顾文章内容。这里以“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这里板书)

1、“一间小屋”的特点: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这里分别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体会修葺后书斋的变化)

2、插入书斋名字的由来(怀远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号“项脊生”)

3、两种感情:喜和悲(这里点一下即可,后面具体展开,为本课重点)

4、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二.研读与赏析,对两种感情的分析

1、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我们刻苦铭心。但是喜悲两种感情,给我们记忆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应该是:悲情!本文的作者归有光这一生就经历了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动人为写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展开。朗读第二段。展示多媒体。

a、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

展示多媒体。(可悲的事:诸父分家、悼亡母、忆祖母。要求学生找出例句,分别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明确悲情表达是极有层次,由“客观记述意味深长”到“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再到“直泻而出汹涌如潮”,感情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的。再要求学生从第二段里找出,能够体现亡母和祖母对“我”的关爱与期望的句子,从侧面写生活琐事,真实感人。)

b、提问:为什么这里会写的如此感人,让你觉得可悲?

展示多媒体。(若改写成“诸父分家,户庭杂乱;先妣爱子,呵护备至;大母疼惜,寄予厚望”是否可以?从而引出细节描写。)

c、提问:本文有那些细节描写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示多媒体。(细节描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引出最后一段对妻子的追忆。)

3、朗读最后写妻子的两段(第四、五两段),品味细节描写。

拓展延伸: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抓住细节描写表现“思妻”的诗句,举例苏轼江城子、李商隐夜雨寄北。展示多媒体。(苏轼首创用词的形式悼念死去的亲人,这里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与李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异曲同工的。)

4、提问:第四段中提到一个人,是:小姨。小姨为何总问关于“阁子”的事?

(这里也是从侧面表现,夫妻阁子里的生活幸福、甜蜜,感情恩爱。)

5、最后一段中的“枇杷树”,你怎么理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6、拓展延伸:若把最后一段改成“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是否可以?

(感受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

多媒体展示。回顾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品味“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与之的共同魅力。

三.培养运用能力———作业

写一段文字,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写法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要求: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200—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一间小屋: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两种感情:喜、悲

三个女人先妣(已故母亲)———叩门问寒慈爱

先大母(已故祖母)———以手阖门期望

亡妻(妻子)———凭几学书恩爱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学会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4、感受作者在此屋中寄居的亲人的怀念、壮志难酬的幽愤等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功业未就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重点段落,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章基本内容理解能力。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文言鉴赏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被誉为连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他就是归有光。归有光可谓遍尝了人世的多磨难大悲苦,他仕途不顺、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所幸,人生的悲苦无损其内心的柔软与细腻,他的文章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黄宗羲称之为“明文第一”,那么他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知道了项脊轩是个书斋的名字,那么你们知道“项脊”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有多种说法。

1、“项”脖颈也,“脊”脊梁也。项乃立首之本,脊乃立身之本。归有光希望成为归家顶天立地的脊梁,看来归有光在给书斋取名字的时候似乎已经将理想蕴藏其中。

2、缘于其远祖归道隆,曾居江苏太仓项脊泾。此中所寓怀宗追远之意非常明显。

3、项脊是指人的项,脊,这两处地方非常狭小,因此也指书斋狭小。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整体把握散文:写了几个人哪些事。

明确:一间老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四件琐事。

2、“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

请说说它的旧貌和新颜,请一位同学朗读原文相应部分并用几个短语分别总结。

学生:旧貌:狭小,老旧,破漏,阴暗

新颜:明亮,清幽,雅致

3、你觉得哪些景物写得很美,为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尤其是三五之夜、皓月当空之时,月色如水,银辉洒落,树影斑驳,微风吹过,花摇影落,真是怡然自乐。屋内一个读书人挑灯夜读,时而啸歌时而冥坐,沉浸在古人智慧海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这里喜爱,心境的恬淡宁静。

总结:我们可以感受到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四>.合作探究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更贴近日常生活。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分小组研究四件事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描写分别在什么地方,写出了什么情感,并试着将这种情感读出来。

叔父分家:补充,归家的祖上曾经有五世同堂记录,家训要求不许分家,私自分家被视作不孝,逐出家门。这在讲究孝友的作者来说,五一十分失望无奈。

补充: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江南大户,尊贵有加

明确:“内外,往往”,从中我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明确: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一个庞大的家族就此没落,归有光有志光宗耀祖,然而此刻更多的是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对于长辈之间的事情他不好言语什么,多少的`不满也只能隐藏在鸡飞狗跳的场景描写中。虽然只有寥寥几笔,然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妪忆母:教师引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先妣形象?明确: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母亲的怀念。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处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补充:归有光1母亲17生其姐姐,一年后生作者,其后连续四年生儿,其中一次还是双胞胎。他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

8岁有光母亲离世,但年少不懂事的他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

师总结:母亲一生何其辛苦,命苦,却没有享到儿女之福。恍然间发现母亲竟然离开我10年了,这十年对母亲的记忆少时又少,母亲的关爱是他今生永远的缺憾。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娘以指叩门扉,娘对儿嘘寒问暖,可我已十年不曾见得娘亲容颜,也再不能得见。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说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哭泣声,是一个失母十年的孩子念及母亲的无穷思念与悲戚。

补充:先妣尝一至。

归有光幼年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是模糊,所以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难怪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大母励志:你读到了哪些细回忆祖母的细节,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有语言——“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有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你从中读到了祖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处语言描写—“孩儿,许久不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娃娃一样?”话语亲切、有趣,表面上是责备,实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以手阖门”,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

明确:从祖母的“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读出了她对归有光苦读的赞许,更有对他的殷殷期盼。

补充:祖父夏昶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年间任太仆寺卿(正三品),但其作者父辈祖父辈均无功名。

手持象笏至的动作、离去前的再三叮咛中,明确;希望作者可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总结:三处语言、两处动作,细腻平凡,但却把一位慈爱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同样是写悲,我们注意到一个作者的细节描写,母子情用的是“泣”,而写祖孙情用的是“长号不自禁”?请你们说说看。

补充: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16岁参加童子试,20中了秀才,写本文的时候只有18岁,此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考试的成功。

明确:祖母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而他也自觉担起这份责任,想要振兴门楣,重振家风,但此时读书久不效,不觉愧对祖母重托,读书久不效的悲凉愤懑,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与愧疚都化作在这长号中。

下面请同学来再读这一部分,让我们在听读中感受祖母的关怀与期待。

作者接着回忆的是妻子,预习的时候让同学们写了一段关于4—5小节的鉴赏。读同学的赏析。

明确:妻子凭几学书,回娘家述诸小妹语说明夫妻二人和谐恩爱、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为何又要写枇杷树?

明确:树象征爱情甜蜜,人丁兴旺。是妻子当年许下的美好祝愿。而今却只有一人在树下。往昔美好时光,美好时光,愁苦、相思、离情,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我们不难想象,归有光是怎样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悲字了得?

最后我还有一个疑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妻子离世他没有“泣和长号”?他难过吗?

明确: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多在外,不常居。不忍面对,选择逃避,不是不痛,是痛彻心扉的悲怆,以至于无法言说,哀莫大于心死。

<五>.拓展延伸

课文第4段段尾删掉了一截: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段话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删剪文字有几分对世俗的不屑也有几分对科举末第的自嘲,更多的是是日夜青灯书卷相伴不扬眉吐气瞬目不止步的奋斗精神。虽有痛楚但也有豪情与志气。

<六>课堂小结

结语:的确,作者所选取的都是发生在轩中的琐碎细微之小事,但小中见大。读书轩中之喜犹如飘渺辽远的云间之月。18岁的归有光,31岁的归有光,面对着这项脊轩北向的四窗。

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是诸父分家后留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

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那里有祖母手持象笏时那期待、殷殷的眼神,那里有妻子凭几学书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子相继离世,悲怆、悲戚、悲痛,作者的一颗悲心,在项脊轩前无处躲藏!

<七>练笔巩固

师:同学们品读了文章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呢?老师先写了一句,咱们试着来对一句。

(同学们拟句并小组讨论,小组考虑成熟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对句)

借南阁之屋,忆三世变迁,叹凄婉衰败之悲。

托枇杷之树,忆琴瑟之好,抒物是人非之悲。

借门墙之庭,叹诸父异爨,抒家族崩析之悲。

托象牙之笏,思祖母厚望,抒功业未就之悲。

托亭亭之木,念伉俪深情,抒缠绵悱恻之思。

借老妪之言,忆慈母柔情,抒少年失母之悲。

<八>作业布置

项脊轩,小小的轩内,承载了归家太多的往事,或悲伤或甜蜜,或辛酸或温馨,会想自己的家也一定承载了有你许多难忘的回忆,分享亲情,把记忆深处令你难忘的亲情细节写成一篇周记。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题(幻灯投影)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幻灯片演示)

四、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

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学生讨论)

提示:(1)注意文章中与项脊轩变化有关的句子;(2)注意文章中对亲清的描写

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离合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难忘的人世亲情,也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

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以板书表现,幻灯片演示)

五、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与自己的相依情深;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

(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3)作者在回忆先妣、先大母时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结;而在补写的回忆亡妻部分已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二处都很感人,但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提问)

明确:前者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为含蓄。

六、小结:

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鉴赏本文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有人从别的角度解读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说,如从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到背负重托“束发苦读”,再到补写部分的“卧病无聊”看出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结合他的生平倒也不无道理。

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七、拓展阅读,分发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学生自读交流。

问题:

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问题

②哪些细节特别感动你

八、朗读《项脊轩志》回忆亡妻一节,体会本文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解读文章抒什么情

2、研习文章怎么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作者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的表达技巧,体会文章语言质朴而动人的特色。

2、探究结尾处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这两段的作用。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感”往往是一篇文章感人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起来走进归有光的情感世界。

二、研习

1、齐读课文

2、研习情感

(1)问——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请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问——请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3)过渡语设计——下面让我们沿着这条线索来具体研究一下文中的情感:喜与悲。

①研习“喜”

请一男生朗读第一段,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喜?

②重点研习“悲”

学生默读第二段至文末,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悲?

明确:

(a)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

师:“诸父异爨”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描述一下归有光为我们展现的家族败落图?

师:教师范读大家庭分崩离析的相关语句。“东犬西吠”该如何理解?

师:这个细节仅仅只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吗?狗叫有什么奇怪的?这里有更深的意味吗?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师点拨:这里作者写的狗吠是狗之间互相叫还是狗向人叫?)

师:为什么对人叫?

师:再请同学想象一下分家前与分家后狗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此处的设计,目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到在细微处见深情。

(b)是师:作者在写母亲时抓住了哪些细微之处?

师:从母亲的这个动作,从母亲的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些什么?

师:这一扣一问,固然写出了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但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为什么不“进门”安慰?“进门”安慰岂不更能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疼爱?是“母亲”家务繁忙,无暇照顾女儿?是“母亲”怕女儿撒娇,见到自己闹得更厉害?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师:作者通过老妪的回忆和指点,来写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这跟“悲”有何关联?

(c)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

师:作者又是如何来写祖母的呢?

师:请一女生来朗读写祖母的文字。

师:作者写祖母跟“悲”有何关联?

(d)是婚后生活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师:齐读课文末两段。《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补写了些什么呢?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来补叙?

师:回忆母亲和祖母时,无论是泣还是“长号不自禁”,作者都流下了热泪。为什么在写亡妻时,却不见一滴眼泪呢?

师: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抚慰,以及现在妻死室坏给自己的伤痛,于是作者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4)问——在前面分析喜与悲的基础上,请同学来说说本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特点?

(5)小结

课文后几节极力渲染悲情,第一段却极力描写喜情,这是否矛盾,是否会冲淡悲情?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归有光的另外两篇散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2、有人认为《项脊轩志》一文的补记是作者31岁时所写,有人认为是35岁时所写。请搜集有关资料,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中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课文以清新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德育目标:

感受亲情,丰盈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亲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外出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有时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赏析一篇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写人记事、追怀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读文本,把握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那句话是文章的感情线索?

朗读、点评,明确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确写“喜”的段落

(3)师生共同赏析第一自然段。

1、学生品味句子(老师注意引导点拨)

2、齐读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项脊轩给作者带来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明确: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4)请同学们浏览剩下的文字,思考:围绕“悲”,作者写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确:诸父分家,追忆母亲,缅怀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实文章的正文,顺序能调换吗?

明确:(指定三名学生朗读,提示语:“凡再变矣”、“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叙中寄予深深地感叹;追忆母亲,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缅怀祖母,感情则如汹涌的潮水,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2、赏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诸父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忆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慈爱关怀。

缅怀祖母:语言动作突出对作者的关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间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三、总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暨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也正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课后作业

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细节描写。

五、板书设计

喜:项脊轩的雅致、静谧

悲:诸父分家亲情淡薄无奈

追忆母亲慈爱关怀悲伤

缅怀祖母殷切期望愧疚

思念妻子恩爱情深悲恸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语句背后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阅历对文字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课前准备】

1、发放学案。熟读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简答下列问题:

(1)家中老妪对作者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2、在学案中补充原文中删除的一段文字“项脊生曰……”,便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

此文虽以书斋名称为题,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怀人。作者怀念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性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对文本的解读。

二、横向比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

(一)品读关键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1、文章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为何不介绍项脊轩就是作者的书房,却介绍为“旧南阁子”?这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项脊轩”得名由来,并联系古典小说中关于建筑物名称的繁复表述,结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读“旧”字。作者曾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宣公”是归家最早赢得功名的人物,类比屈原《离骚》中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作者对自己的家族充满自豪感。

明确:“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这句话蕴含了祖母怎样的感情?祖母为何不将这块象笏传给作者的父辈们,却要传到隔代的孙子——作者的手里呢?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象笏”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内容,将父辈读书无成与作者静心读书进行对比。

明确: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祖母将他使用过的象笏传给作者,语气中充满自豪感,同时又是对作者的肯定与期待。所以作者接过象笏时,其内心应充满着使命感。

3、研读下面“项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为何写蜀地清、诸葛孔明这两个人物?

PPT(补充原文):

项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点拨:此段为作者十九岁时为此文所作的结尾。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体会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记》,作者在《陶庵记》中曾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可见司马迁是少年归有光的偶像。

明确:十九岁时,作者以此段结尾,是为了说明典故中的两个人都曾默默无闻,后来扬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终将如此。加之对司马迁的崇拜,这一段其实是在书写实现自我的抱负。

小结:分析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了作者—荣耀、使命、梦想。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和作者说过话,但是他们借助房子、笏板和书中的文字,传递给了作者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二)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检测预习作业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家中老妪对“我”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明确: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家中老妪是他和已故母亲之间的一条纽带,所以才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问题二:“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模拟情境,请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明确:祖母的三句话中,语气从关心到激动,从激动到期待。

问题三:“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请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小妹”说话的神情,推测妻子及作者听到这句话的心情。)

明确: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小结:母亲、祖母、妻子,这些女性给作者—关怀、期待、温情。她们为作者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使其在寂寞书斋中坚守梦想,也成为其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综上,我们由文本的研读过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分别给了作者在书斋中读书的力量与支撑,是其坚持读书的深层原因。

三、纵向比较: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文字特点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PPT:19岁时,《项脊轩志》结尾:“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三十几岁时,《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二)比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

1、最后一段中“庭有枇杷树”与第一段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两种树木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明确:“兰桂竹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表达了少年归有光的志向与审美情趣;“枇杷树”蕴含生活气息,甜蜜而温暖。枇杷树的茂盛反衬出作者生命中至亲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2、最后一段中“余久卧病无聊”与第一段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中的“我”的形象特点有何不同?

明确:“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乐的,而“久卧病无聊”的作者,是寂寞悲凉的,可见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3、最后一段“今已亭亭如盖矣”与第一段中“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之景,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满赞美欣赏,表达了作者少年时内心的愉悦,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的却是含蓄凄凉、哀婉感伤。“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投射。

小结:比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可以发现:作者的生活环境、心境都随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细密多言走向内敛安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

19岁的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结尾,三十几岁的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结尾,从“说”到“不说”,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是生命流转的结果。远祖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生命的河流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微写作:课后阅读归有光散文《先妣事略》,与《项脊轩志》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在表达方式、情感上的异同,不少于150字。

第二篇:项脊轩志 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陶俊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被称为“明文第一”的作品《项脊轩志》,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人称震川先生,有文集《震川先生文集》。清代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评价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被称为“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他们认为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尤其推崇宋儒“文道合一”的主张。归有光自有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一生郁郁不得志。释题: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志,记录、记载的意思。

教学过程

齐读、散读文章

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③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

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

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

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过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鸡栖于厅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平)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记琐事喜:屋陋情怡托物言志 言悲情悲:物是人非细节描写

缺失母爱的幼年(母子情——慈爱关怀)

难言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殷切期望)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恩爱情深)

第三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山东成武第二中学马春彦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浓浓深情。

执教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尽管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对文言文的鉴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重点文言诗词与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作者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抒发情感

3、体验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抒发情感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在诵读中品味情感。

讨论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读过朱自清的《背影》,读过刘鸿伏的《父亲》;我们还读过胡适的《母亲》,读过贾平凹的《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我们更读过李密的《陈情表》。我们从中体会到至深至爱的亲情。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亲情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亲情是温暖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至爱亲情的文章《项脊轩志》.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但65岁时以劳成疾,卒于南京。

三、找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与句读。然后听录音朗读。

四、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不懂得提问,其他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给以适时点拨。

五、重点文言知识归纳 顾视:环看四周。增胜:增添了光彩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归宁:出家的女儿回娘家省亲。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特殊句式

判断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倒装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六、让学生找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明确: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可喜与可悲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达可喜与可悲的?(学生讨论)

明确;可喜之处在第一段写景的地方,可悲是从第二段开始,回忆祖母母亲妻子时的悲伤之情。

情感的抒发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2、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来,然后说说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教师举例: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小鸟时来啄食,人至而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写出了项脊轩幽雅静谧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当然,还有很多。尤其是抒发可悲之情时。

(1)“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2)写祖母“以手阖门”,我们可以想象大母过去轻轻的把门关闭上,这个动作不要惊动了正在读书的孙子。然后 “自语”,喃喃自语。过了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笏给孙子看,表明祖母对孙子的殷切期望,激励他要发奋图强。面对这样一个疼爱自己的老祖母,作者的感动就不必再说了。而面对亲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作者心中也有一丝的悲伤,家庭破裂的痛楚时时在心中盘旋,而父亲不得志的困惑也使在觉得自己对不住大母的一片关爱。

(3)写母亲轻轻扣门。“叩”是轻轻敲门,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急切的心情。然后这些动作非常的平凡,作者也是用很平凡的语句,生动地体现出了娘对孩子的那种爱。用平凡的动作来表现不平凡的深情,我觉得这是作者作为明代散文大家的深厚功力的体现。

(4)写妻子。作者在前面写到了“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是与妻子在项脊轩中一段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后来不久他的妻子便去世了,然后老屋也就逐渐走向了衰败。最后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棵琵琶树因为是妻子当年所亲手种植的,对于作者来说就显得犹为珍贵,而当妻子死了以后,人都已经不在了,而琵琶树却“亭亭如盖”,也暗示了时间飞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深爱着妻子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感情是情深似海,相濡以沫。

七、最后让学生谈谈学习完本课的感受。(情感上的熏陶,写作上的启发)

八、结束语:毕淑敏《孝心无价》中的一段话:

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你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作业:写一段话,用上细节描写,抒发某种情感。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可喜 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可悲 轩中的人和事 家道衰落,至亲去世,功名艰辛

第四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以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表现手法。

2、借、簌、爨、束发、牖、归宁、无聊等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学习怎样写真情文章。

二、教学重点:以情感人

三、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四、课时设计: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项脊轩志

一、导入新课:

(一)、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大家知道吗?(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于我们心中均刻骨铭心,那么,悲喜之情哪一种情留给我们的记忆更深更远更久长呢?我想应该是悲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关于悲喜的文章《项脊轩志》。

(二)、题解式导入: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

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

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

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如果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象征着作者的小有建树,那么作者在向亲人们宣誓,他日他一定会让他自己的功名事业根深叶茂,庇荫子孙。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前一单元的《游褒禅山记》《石

钟山记》属游记,总的属这类文体。

在“淮水东边旧时月”中,“月”见证了“石头城”的兴衰。在 “项脊轩志”中,“项脊轩”就是历史的见证。

关于作者及唐宋派文学常识,请大家看手中的资料。

二、讨论问题,预计讨论结果

1、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和过渡句编写提纲

关键句是: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 “既”:已经。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一是全文主要是写作者的“喜”和“悲”。

二是前四段是主体,后两段是补记,文章由此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提问: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悲喜之情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明确:作者用总括句提出来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深入: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②母亲的慈爱 ④夫妻的相敬如宾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⑤妻子的亡故;

⑥失 火。

以上这些是对文章悲喜之事的概括,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体现这些内容的。

师生共同分析文中关于喜和悲的细节描写: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

如:项脊轩图:设问——修葺后的南阁子,为何如此深得我心?它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之美

植兰桂竹木于庭——气节之美(香飘四溢 高风亮节)偃仰啸歌„„人至不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朦胧美(这是美的极至,是人与景的融合)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这个小轩是属于自己的,环境是自己的。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优美的读书的小天地,谁不高兴呢? 总结:作者写项脊轩的修葺与轩中的生活,写自己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着意处不在于此,写喜的目的是为了给下文写悲做铺垫。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 明确: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大母:以手阖扉、喃喃自语、持象笏至(“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一往情深的夫妻恩爱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总结

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

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关键词句的分析:

1、轩中,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迨诸父异爨”面目全非,此情此景,作者有何感慨? 明确:

关键词语:“一”:一个整体(暗含家庭和睦之意)。“异爨”:分灶吃饭(引申为分家)。

关键句子:“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门”、“墙”“篱”“墙”这里主要指家人不和,叔伯分家。

2、作者回忆了轩中的几个人,先写的是母亲,叙了母亲的什么事,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明确:从母亲和祖母的动作和话语中可感受到母爱浓浓的爱意,祖母殷切的期望。

3、祖母呢?我的祖母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这么做? 说: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做: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表达了祖母对我的关怀和期望。

4、怎样理解“语未毕,余泣,妪也泣”、“长号不自禁”这两句话?

⑴、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这是由作者的身事和遭遇造成的。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这样的遭遇,必然使作者时时感到“悲”,写“先大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把祖母的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以至“长号不自禁”。如果换作在座的诸位,你们也会潸然泪下吗?泣什么?长号什么? 明确:母亲去世,祖母归西——人亡物在之痛

5、“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我和妻子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我的感情怎么样?

明确:亲密无间,恩爱无比(具体内容见上)

6、文章中“不常居”就以交代完后事,按理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尾加上一棵琵琶树,一棵亭亭如盖的琵琶树,是画蛇添足还是神来之笔?试作赏析。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悲”,作者的“悲”因何而发,他怀念的是什么? 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但是作者的构思非常巧妙,写人却不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是全文构思的一个线索。

重点词语解释

借:“借”古籍排为“藉”,课本排印为“借”,是推行简化字后相应改动的。“藉”,《辞海》《中华大字典》均释为“荐”。“荐”就是“陈列”,照此解释,全句可理解为“陈列的书堆满了书架”。

另外,中华书局出版的《震川先生文集》和朱东润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都作“积书满架”讲,积者,存也,室内存书摆满书架。

向:何九盈、蒋绍愚所著《古汉语词汇讲话》一书云:“在上古汉语中,表示窗户的词有三个:向,牖,窗。《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又:‘向,北出牖也。’意思是在墙上开的窗户叫做牖(古代的房子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窗就是牖),在北墙(开)的窗户叫做向。‘窗’,原来是在屋顶开天窗的意思,远古时候的建筑往往从屋顶开一洞口取明。后来发展为所有的窗户都叫做‘窗’,‘向’、‘牖’两个词就消失了。”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称谓方面:

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束 发:“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孩提是幼儿之称,豆蔻乃处子之方。须眉系指男身,巾帼即是女郎。男子二十称弱冠,女子十五称及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称半百,称知命,六十称花甲,称耳顺,七十称古稀,八十、九十称耄耋,百岁老人称期颐。,婚姻及其他方面:

“阁子”即子,子即小室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今义:回来。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象笏: 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爨:烧火做饭。这是一个会意字,下“火”中间是“锅”上面是“甄子”加两个把手。

簌:原是一种多孔乐器,与现在是芦笙差不多,发出和谐音,现已失传。现在指自然界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

过:古义:访问,看望。今义:经过。名词作状语:

雨泽【下】注(向下)【前】辟四窗(在前面)东犬【西】吠(朝西)

【内外】多置小门(在内外)室【西】连于中闺(往西)。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用手,亲手)名词作动词:

垣墙周庭(筑墙)客逾庖而宴(吃饭)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见资料)写作特色:

1、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作业: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低与800字的文章。板书设计:

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轩之喜 〈 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狭小 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 安静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 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 叩门扉曰 关怀爱抚 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 爱期待 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补充资料;

作者的经历时间表: 8岁丧母,15岁读书,18岁写作此文,23岁结婚,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以小组形式对课文进行赏析,根据相应内容拟题,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1、《恰似无意却有意》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项脊轩,百年沧桑》(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8、《偃仰啸歌》(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9、《扃牖而居,闭门苦读》(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四、叠字“助”情。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敗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第五篇:《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

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

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一、解题

为何把自己的书斋成为“项脊轩”? “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正音,朗读初步感知。

三、疏通课文,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四、1、通过仿写来把握《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

《项脊轩志》是不是光写项脊,轩项脊轩的兴废变迁?《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根据《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写了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谈泊修业之洁志。请同学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仿写一个句子。借项脊之轩有光记琐碎之事抒三世变迁之感。(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就是:记琐事,言悲情。过度: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事都是悲的吗?

2.两种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开头句作为过渡,上承写喜,下侧重叙悲。(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幽雅);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一句话:“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切声音。那么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作者每天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心情如何?——高兴——所以他偃仰啸歌,只有当读书有所得时,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真是怡然自得啊!我们再一起来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那份可喜的情怀。过度:(作者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幽雅项脊轩中读书生活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对往事的回忆多可悲。作者写《项脊轩志》情意不在怀念这个轩,而在感慨这个悲,写到几重悲?)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有负祖母的期望,而且爱妻又过早的离世;这几重悲痛,追忆往事,其痛何堪啊,虽然归有光文中无一字言痛,但同学们一读书,就感受到他其中的的痛苦之情,悲情愁绪。清代桐城派的•姚鼐曾经评价归有光的散文: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什么意思呢?

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特真挚深厚的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很有表现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包孕着深厚感情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读一读,然后谈谈体会。)1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始为篱,已为墙”)先用篱笆相隔,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太嘈杂太混乱,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由篱到墙是客观的变化,在主观情感上,亲人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来大,关系越来越淡漠。“凡再变矣”我觉得像一声叹息,写出了归有光的无奈和悲凉。2作者8岁丧母,(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儿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见真情,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赶紧起来,满是怜爱地问“儿寒呼,欲食乎?”这话在归有光回忆起来,母亲去世多年,恐怕在这话里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一平常之题,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3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4写爱妻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

此部分小结: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挺好,确实找到了文章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言,而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在这篇文章里表面上看是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言语,可是孕育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种至深的感情,正所谓“至情言语即无声。”

五、在所有的不幸或悲伤中,归有光认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

两部分内容写作时间相隔十三年,其间,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林晓红

下载项脊轩志教学设计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项脊轩志教学设计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9《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10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志”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和本文组材的特色; 2、 剖析文中通过写物、叙事、记人所抒发的情感; 3、 积累相关文言......

    《高二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难点重点(一)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

    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

    《项脊轩志》教学手记

    《项脊轩志》教学手记 刘文东,重庆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一、教学价值的确定《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篇,被选入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作为经典教学文本,......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语文组 王学春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

    教学案例《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班级同学的调查,“亲情”这种话题已经司空见惯,然而,伴随着亲......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至深的古代散文,这节课中,我树立语文是生活的对话,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调动学生由文本感知生活......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项脊轩志》教案1教学目标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教学重点体悟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教学模式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