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 1-4(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1:1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教案 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教案 1-4》。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教案 1-4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06-09-11 08:49, 汕头市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20961 字, 0/890, 原创 | 引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汕头市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

《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

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能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

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

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四、教学设想:

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3、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

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

一、沁园春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设计

詹如庆

【教学思路】

《沁园春

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连堂2课时。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毛泽东:(学生介绍,老师概括)。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3.字词:①多音字:分、数、汗、还、朝②难字: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予以更正。6.分析

(1)上阕。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2)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极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而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4)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5)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6)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1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臵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板书设计

概写:动静结合

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想象描写(虚)上阕:描写 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无产阶级 沁园春 雪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评论历代帝王 抒发豪情壮志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下阕:议论、抒情

二、雨 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案设计:吴玉瑾

【教学思路】: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雨灵动的生命,拥有了特殊的韵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朗读、讨论,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象体验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本对话,实现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3、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我们的话语。

板题 :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二、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三、写作背景:

《雨说》是他在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的未来和儿童的成长,于是写了这首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把握“雨”的形象。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

3、思考:

①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雨说》中诗人赋予雨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地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4、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明确:副标题是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作业布臵: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诗言志。”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课中我们对诗人在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融为一体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

二、齐读诗歌。

三、新课讲授:

1、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明确:第一节: 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

第三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第四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第五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第六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第七、八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第九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体现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3、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明确: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说:只要孩子们能自由地快乐地笑着,幸福地成长着,春雨就算完成了使命,为此她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

4、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全诗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让自然界的春雨赋予一种人的感情,一种生命的灵性,通过“雨”的“温声细语”,谆谆教导,让儿童们在笑声中成长。诗中那些人格化的“鱼儿”、“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等,她们各具情态,各有特色,很适合儿童心理。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诗歌读来更亲切,更感人,更有吸引力;使全文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5、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讨论、明确: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较、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比喻: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如:“雨说:我来了……”“雨说:……”

6、《雨说》中的“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

明确:在诗中“雨”象征着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为孩子们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其意义在于春雨是伟大而崇高的无私奉献者,她为了孕育万物而不惜牺牲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万物的生机和希望。

课堂小结: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四、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五、讲解课后习题。

【作业布臵】:研讨与练习的一、二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板书设计】: 雨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雨” 在白云襁褓中笑着长大 “教你们勇敢地笑”(爱的使者)(拟人手法)(祝福儿童,祝福中国)

满怀爱心探访四月大地

三、星星变奏曲 教学设计:丁 彤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星星”的意象,联系特定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

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通过诗歌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体验与反思,通过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畅谈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充分搜集诗歌背景资料,做好相关课件,能有感情的范读本诗。

学生——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课前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星星点灯》,要求学生用心倾听并描述歌手的内心情感。

导语: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产生无限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

江河:“朦胧诗” 运动的主将。原名江友泽,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于坚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并用心感受月夜星空的情景。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

3、请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简要评点。

4、齐读全诗,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并思考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第一节:(板书)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5、总结星星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四)品读诗歌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把认为写的好的诗句画出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好在哪里?

2、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示例】

①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萦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这里比喻。“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②“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地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③“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这里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五)问题探究

1、两小节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结构上——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节16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都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相近。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化。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语言上——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起有变化,“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成“谁愿意”的否定式。

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六)课堂小结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课堂作业

仿照这首诗 “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例:如果我们不用准备那些枯燥的考试 如果我们都可以升入理想的大学 谁还需要补课,谁还会

谁还需要补课,谁还会 在夜里叹息

在寒冷的冬天寂寞的煎熬 寻觅妈妈收缴的童年 在酷热的夏日苦苦的等待 谁不愿意

谁愿意 每天

一年又一年

都是一首歌

总听到唠叨的话 每个同学都是青春飞动笑声连连 【板书设计】

三、星星变奏曲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四、外国诗两首 教案设计:郑 洁

【教学思路】

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2、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2、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教学过程】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仅25岁。

三、配乐范读。

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臵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四、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发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 落实问题:

1、感情基调:明朗欢快。

2、主要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

3、对蝈蝈“乐音”、蛐蛐“鸣叫”的赞美

五、个别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

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找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师生共同解答)落实问题:

A.以季节特点分为两层,各层特点不同: 景:盛夏(生机)——严冬(冷寂、温馨)物:蝈蝈(喜悦)——蛐蛐(悦耳)

虽然景物特点不同,但全诗情感前后一致:明朗欢快,热爱、赞美自然。B.对比烘托:昏晕——飘扬 寂寞宁静——弹起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C.①⑨照应,点明主旨;末尾通过联想将两幅画面叠印,生动地表达“大地诗歌永不死亡”的主题。

D.选材以少胜多,大自然的其它歌声也不断,留下想象空间。问题储备:

1、诗歌两层景、物有何不同?(答案见A)

2、蝈蝈和蛐蛐的鸣唱声都非常突出,为什么?

参考答案:环境安静:夏——昏晕※飘扬。(但非死气沉沉——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充满生机、活力,而蝈蝈是热烈的、活跃的,所以更为突出。)冬——寂寞宁静※弹起。(悦耳,可以伴随入眠。)

3、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参考答案: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景物不同,但作者的情感却是一致的,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情感贯穿全诗。)

六、个别朗读,整理收获,个性化赏析。

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应该有所收获了,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可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

我最欣赏“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蝈蝈“乐音”的美妙。(学生自由发言)

七、朗读。(男女生比赛)

八、小结:

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也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

九、指导自读。

十、学生自学,谈自己的点滴体会。自学问题:

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学生自由发言)

十一、总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十二、作业: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1、大自然的“歌声”纷繁多样,请选择一种事物,寄托你的某种思想感情,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2、去感受都市的夜色,抓住夜的特点创作一首短诗。

3、自己寻找其它的田园诗,进行赏析。如《过故人庄》《田园乐》等。板书:

蝈蝈与蛐蛐

盛 夏——蝈 蝈

大地的诗歌永不停息(赞美大自然)严 冬——蛐 蛐

静 谧

安 适、宁 静美 丽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赞美大自然)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第一周教案

咏 雪

一、出自南朝 宋 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思想、生活等。本文出自其中的《言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 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 妻也。

小知识

谢安:东晋宰相,淝水之战。谢道韫: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少博学,聪颖有才智,以大雪天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得到谢安的赞赏,后世遂称女子文学才能为“咏絮才”。后在孙恩起义中,其夫与子均被义军杀害,她率领侍女挥刃入敌群,手杀数人。后被俘,坚贞不屈,被孙恩释放,重归故里,一直寡居于会稽。谢道韫风韵高迈,谢安称她有“雅人深致”。济尼常称赞:“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从此后称赞妇女超逸脱俗,常用“林下风”比喻。

谢灵运、谢朓:南朝诗人,合称大小谢。

二、词解

集:聚会。儿女: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和女儿。

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一会儿。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差:大体。

拟:相比。未若:不如。因:乘。即:就是。

也:判断语气词。

三、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阅读理解题:

1.本文言简意赅,文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两个孩子咏雪诗句的优劣,但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更欣赏谢道韫?请用原文回答。(1)公大笑乐(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本文写出了谢道韫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聪明机智,才华出众。语言描写,对比(和胡儿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谢太傅的笑暗示他对谢道韫的赞赏,侧面体现谢道韫的聪明机智,才华超众)。

3.请你结合原文具体词句说说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如何?

由“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可见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轻松、和谐、愉悦。

4.你更喜欢文中哪个比喻?请写出你喜欢的其它写雪的诗句。

更喜欢“柳絮因风起”更有美感,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

更喜欢“撒盐空中”,雪骤,雪下得急而猛,成颗粒状,形态上像盐。盐重,直落而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出自《世说新语》里的《方正》

二、词解

期:约定。日中,正午。至: 到。舍:舍弃。

去:离开。今义:到,往。乃,才。时年:那年。

戏:嬉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敬辞)

不:fǒu通“否”,表否定。非:不是。哉:啊。

相:动作偏指一方,我。委:舍弃。而:承接连词。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敬辞)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辞)

则:就。信:信用。惭:感到惭愧。

引:拉。之:他,指元方。顾:回头看。今意:照顾

三、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4儿女 古意:泛指小辈。今意:儿子女儿。

四翻译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友人还不来,太丘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五、问题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对对方的敬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2、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机智善辩,懂事明理,是非分明,天真直率,刚正不阿

语言、动作

3、文中的友人是怎么样一个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不讲信用,不懂礼貌,蛮横粗俗,但是知错能改。语言、神态、动作

4、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5、跟“信”有关的名言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 语(lún)

一、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孔子思想核心:仁(仁爱)。

3、孔子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5、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二、解释加点字,翻译句子。指认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方法:按时复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方法:交流切磋.)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个人修养:提高修养,不怨他人.)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而:承接连词。

时:按时。之:学过的知识。说:同“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知:了解。而:转折连词,却。愠:生气,发怒。君子:有才德的人。学习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才德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习方法:三省吾身)

吾:我。日:名作状,每天。三:概数,多。身:自己。

省:反省。为:替。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传: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志:名作动,立志。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糊涂。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顺从。

逾:越过。矩: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 新,可以(之)为师矣。”(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故:形作名,旧的知识。知:领悟。

新:形作名,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或能够。为:做。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ăng),思而不学则殆(dài)。”(学习方法:学思结合)而:转折连词,却。思:思考。罔:迷惑。思:空想。殆:疑惑。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xiàng),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个人修养:安贫乐道。)

贤:高尚。哉:叹词,啊。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饮:动作名,水。堪:能忍受。其:那种。忧:困苦其:他的。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乐学)

知:懂得。之:学问和事业。者:……的人。

好:喜爱,爱好。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个人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

饭: 名作动,吃。水:冷水。(热水为“汤”)

曲:使…弯曲。肱:胳膊。乐:乐趣。

义:正当的行为。于:介词,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谦虚好学。学习方法:择善而从)

三:概数,几个。焉:兼词,于此,在其中。

善者:优点。善:好。从:学习。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个人修养:珍惜时光)川:河流。逝:往,离去。者:的时光

斯:这,指河水。夫:句末感叹语气词。舍:停止。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个人修养:坚守志向)

三军:指军队。夺:改变。匹夫:平民百姓。志:志向。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2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个人修养:实践仁德)

博:广泛。而:连词,表并列。笃:坚定。

志:志向。切,恳切。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坚守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问题

1哪些是学习方法?哪些是学习态度?

2、成语有哪些?

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匹夫不可夺志。(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举一反三、见贤思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的三个境界:知学、好学、乐学(最高境界)。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谈你对“学思结合”的理解。

既要认真读书,积累知识,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研究,即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能一味死读书而不思考,也不能一味空想而不读书,要学思结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5、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老师?

①温故知新的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有优点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从本文看,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受到万人敬仰)?

讲究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有大度宽厚的胸怀。

7、各个年龄段的名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耄耋(mào dié),一百期颐

诫子书 诸葛亮

诫:告诫,劝勉。子: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一、划分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解词翻译

夫(fú)君子之行,静 以 修身,俭以养德。

夫:句首发语词。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操守、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来,表目的。修身:修养身心。养德:培养品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无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宁静:安静专一。致:达到。远:形作名,远大目标。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增长(形作动)。志:立志(名作动)成:达成,成就。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过度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年纪。与:跟随。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意志。日:时间。去:消逝,逝去。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接世:为社会做贡献。

穷庐:偏僻简陋的房屋。复:又。何:怎么。及:来得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又怎么来得及!

三、问题

1.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

2.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静和躁)

4.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修身、立志、学习、惜时。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6.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沁园春 雪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2、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 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2课时)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作业:

1、熟读并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

书设计

5、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六段。2. 选用随堂练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十七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有详有略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有详有略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堂展示】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鲜美:(2)异:(3)并

(4)豁然开朗:

(5)平旷:(6)属:(7)悉:

(8)怡然:(9)相闻(10)缘:

(11)阡陌(12)俨然(13)交通

2.翻译下列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思考:

(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2)渔人看到了桃花林怎样的美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3)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盘点收获】

【课堂反馈】

1.完成《课课练》课后巩固3

2.背诵课文第1、2两节。

第二课时

【导学提纲】

1.对照文下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第3、4、5三节文意(译文写在家作本上),整理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并解释(整理在课堂笔记上)。

2.从第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桃花源中的人情世风及桃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思考作者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3.体会作者设置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这一情节的作用,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4.理清文章线索,体会文章记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堂展示】

1.解释下列词语所从来:

咸:问讯:先世:

邑人:不复出焉:间隔:皆:语云:不足:既:诣:欣然:

2.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联系全文说说,桃花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美丽 神秘 幸福

4.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5.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6.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7..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盘点收获】

【课堂反馈】

1.完成《课课练》课后巩固3、4.2.背诵课文第3、4、5节。

【迁移创新】

某班结合《桃花源记》的学习,开展了“桃源美·桃源乐·桃源奇”综合实践活动,现在邀请你也来参加。

(1)用“桃花源美在„„”的句式向你家人或朋友介绍桃花源的景致。

示例:桃花源美在环境优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桃源的神奇,究竟奇在哪里呢?请你以“桃源„„奇,是因为„„”的句式阐述自己的认识。示例:桃源的景奇,是因为这里有人间没有的图画;桃源的人奇,是因为这里的人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

【教学反思】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教案-项链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课题《项链》 课型主读课

课时1

上课日期2013年9月8日 作者姓名黄亮

单位枣庄六中

一条虚荣的项链十年岁月的艰辛

《项链》(1课时)

课前预习:

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② 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圈画做好标记。

③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感受结构之美。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学会点评人物。学会探究文章内涵。

学习目标:

⒈感受结构之美

⒉学会点评人物

⒊学习探究文章的内涵

评价任务:

⒈进行默读课文,能感受到文章的结构之美。

⒉再次阅读课文,学会结合文章点评人物。

⒊再次熟读课文,学会探究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引子:

读过雨果《悲惨世界》的同学都不会忘记,出身卑微的冉阿让信守承诺领养了穷苦女工芳汀的女儿,将其养大成人。巴尔扎克为了还债拼命写作。他们都不是上流社会的人物,但都有自己的做人准则。《项链》一文也是如此,一个被命运的开玩笑的女子,用自己的做人准则上演了一场人生的悲喜剧。

一、一条虚荣的项链,十年岁月的艰辛——初感文意:

●问题一:指导语:快速默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假设把这部小说拍成一部电影,你是一位导演,你能为演员说说这部戏吗?(可以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入手)说戏:

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艰辛,而项链却是假的。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

●问题二:指导语:快速浏览课文,如果把这部小说想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拍成几组镜头,请你为每组镜头拟一个标题,要求标题既能概括出内容,还要有吸引力,你能做好吗?

拟镜头:

序幕——“痛苦”与梦想

开端——虚荣的项链

发展——“悲剧”是如何炼成的高潮----“我”用青春赌明天

结局——命运的玩笑

●问题三:指导语:“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宣传能让酒香更轻松的飘出深巷。假设本文被拍成了电影,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你能结合小说内容,写一个宣传海报吗?

写海报:

一条虚荣的项链,十年岁月的艰辛。痛苦与梦想的交织,虚荣与真诚的较量,马蒂尔德用十年青春演绎人生悲喜。答案尽在小说之王莫泊桑之《项链》。

二、一晚的狂欢,一生的赎渎——体会妙处。

⒈一条主线贯穿全篇

指导语:线索是把文章内部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一般体现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景。你想知道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问题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结合文章内容用一个字填空,并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

()项链——()项链——()项链——()项链

填字:

借、丢、赔、识

●问题二: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对情节什么好处?能引起读者什么样的思考?线索:

以项链为线索,构成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否真正在“项链”身上。

●问题三:你是如何理解“项链”这一题目的?你觉得项链对马蒂尔德有什么影响。

理解:

项链即“锁链”,是套在马蒂尔德的脖子上的“锁链”,是拴在精神上的一根“项链”。

⒉三处伏笔巧妙铺垫

指导语:《红楼梦》中很善于运用伏笔,脂砚斋曾这样评价它“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而《项链》一文也有这样“草蛇灰线”的伏笔,为文章增色不少,如结尾说项链是假的,但上文已经有暗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在文中找出三处暗示?并说说安排这些伏笔有什么好处?

三处伏笔:

①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暗示项链是假的。

②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 “没有打开盒子”,验正一下,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③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所以,作者在结尾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⒊一个结尾韵味非凡

指导语: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

小说创作也一样,需要创设一个“空筐结构”,留下许多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结尾,结合全文思考:你觉得结尾意外吗?作者留下的这个“空筐结构”,你怎么看?体会它有什么妙处?

妙处:

本文构思非常巧妙,结尾有两个特点,一是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掩卷回思,却发现又在情理之中;二是结尾戛然而止,马蒂尔德的反应,故事接下来的发展留给了读者,让读者自由想象,回味无穷。

三、坚守着心中的诚实,直面惨淡的人生——点评人物

●问题一:指导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马蒂尔德。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评价,你可不可以站在马蒂尔德、马蒂尔德丈夫、弗莱斯捷夫人等角度来评价一下马蒂尔德?

⒈马蒂尔德心中的自己:(内心的角度)

我是一个自尊,讲信誉,有道德底线的人。为了还清债务,依靠自己的一双手,“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那艰难的钱”。

我热爱生活。虽然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我不甘于现状,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⒉马蒂尔德丈夫眼中的妻子:(外在和内在的角度)

单纯的马蒂尔德。

玛蒂尔德是一个单纯的人。在“我”提出出去借后,“她发出了惊喜的叫声。‘真的!我倒没有想到这个!’ ” “没有想到” 四个字让我读出了她的单纯。勤劳坚强的马蒂尔德。

她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干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虚荣的马蒂尔德。

她渴望过好日子,经常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⒊弗莱斯杰夫人说马蒂尔德:(外在的角度)

爱美的马蒂尔德

挑选首饰时,她“犹豫不决”的心态,看到钻石项链时“心也跳起来”的高兴,以及戴上项链照镜子出神的神态,还有借到项链后的“跳”、“搂”、“亲”、“跑”等一系列狂热动作,都让我看出了一个爱美的马蒂尔德。

●问题二:指导语:马蒂尔德逆境中不放弃、坚强勇毅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假设马蒂尔德因为这十年的艰辛被评为励志人物,请你为马蒂尔德写一个颁奖词。

颁奖词:

一个虚荣却不乏纯真的女人,一时的陶醉换来的十年的艰辛。不逃避,不放弃,坚守着心中的诚实。用勇毅赢得尊重。

教师总结:从马蒂尔德身上,我们看到了虚荣的可怕,但我们更从她身上看到了诚信、勇毅、不放弃、不逃避等优秀品质。人不能没有缺点,但最重要的是不能丢失做人的本质。

四、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探究主旨

指导语:一篇好文章,往往有着一个好的结尾,一个好的结尾往往有一句画龙点睛、意蕴深长的句子,给读者以警醒,以启迪。如《红楼梦》最后结尾的几句诗:“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假设本文被改变成电影后,马蒂尔德知道真相后电影戛然而止,接下来请你在屏幕上打下一句警醒人心的一段话来画龙点睛。

一句话:

①一条虚荣的项链,十年岁月的艰辛

②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

③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教师总结: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条看不见的“项链”,可能给你带来光环,带来荣耀,也可能变成一条捆绑你的“锁链”。就看你怎样的心态对待它。作业:试写感受:

有人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项链》“一个虚荣却不乏纯真的女人和一个虚荣虚假的社会”。现在,请你写写自己的读后感受。

教学反思:

⒈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并能结合文章学会点评文中的人物,学习如何探究文章的内涵,以及能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感受,对学生进行说得训练。设计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结合文本来训练他们的合作探究的一些能力。

⒉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做的还不够好,个别环节设计的在再精细一些。点评人物和探究文章内涵的时候最好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有针对性的的评析。

板书:

《项链》

序幕——“痛苦”与梦想——无助

开端——虚荣的项链——陶醉

发展——“悲剧”是如何炼成的——虚荣

高潮----“我”用青春赌明天——勇毅

结局——命运的玩笑——坦然

下载九年级语文教案 1-4(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教案 1-4(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教案范文

    1、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课题:古诗文名句积累与运用 课型:复习课 复习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文默写的主要类型 2、把握古诗文默写的中考基本题型 3、掌握古诗文默写的应考策略及解题技巧 复习范围......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案大全

    《心 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1、把握小说心理描写对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能力: 1、能抓住小说的情节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价......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引导语:《故乡》,作者是鲁迅,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的,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欢......

    九年级语文变色龙教案3(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认识沙俄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课文用六次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奥......

    九年级语文公输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五篇)

    《威尼斯商人》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话剧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能力与兴趣。 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 3.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