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时间:2019-05-12 21:1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第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笔下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虽然没有一句描写敬亭山的外貌及景色,却让人感觉到敬亭山似乎也有性情,正默默地凝视着作者。诗中以景物衬托出作者寄情山水,宁愿忍受孤单,也不愿趋炎附势的高尚品德。前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后二句却写与山两相看,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 敬亭山:又叫昭(zhāo)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那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板书:晓诗题)⑵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板书:知诗人)⑶ 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板书:明诗意)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㈠.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一画这两句。2.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3.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4.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5.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李白人像),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敬亭山)

㈡.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 ?(板书:独)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㈢.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⑴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⑵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3.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4.联系特色课中学过的《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手可摘星辰。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恐惊天上人。

疑是银河落九天。寄 情 山 水

㈣.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2.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板书:悟诗情)各种形式朗读全诗。2.背诵全诗。3.默写全诗。

四.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附板书】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理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提出了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6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古筝曲及《忆江南》歌曲。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 1.背诵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意图: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创设古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江南

有初步的印象。】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初步学习词,读通词。

1.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2.指名读,指正读音。3.全班齐读。

【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三.探究诗意 以知促情。

1.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

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2.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

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4.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

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

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

5.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四.欣赏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1.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2.吟读成诵。

3.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望洞庭

教材一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把握好两点:(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一.解题,了解诗人。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 “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齐读。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3)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2.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

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3.记金华双龙洞

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阅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 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

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 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⑴ 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⑵ 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⑶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

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

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

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 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4.七月的天山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想象的翅膀张开了,他们在感悟时极其投入,文章的许多句子都使他们感受到了美丽,所以我这堂课足足上了两课时,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我抓住问题“天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展开,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作者是怎么描绘美丽的天山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峰”,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让他们想象比喻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

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还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比喻的用法教育。最后在赞美天山,希望自己某天真的去天山游览结束了课文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感受了作者观察仔细,写作高明。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

第二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笔下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虽然没有一句描写敬亭山的外貌及景色,却让人感觉到敬亭山似乎也有性情,正默默地凝视着作者。诗中以景物衬托出作者寄情山水,宁愿忍受孤单,也不愿趋炎附势的高尚品德。前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后二句却写与山两相看,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 敬亭山:又叫昭(zhāo)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那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板书:晓诗题)⑵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板书:知诗人)⑶ 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板书:明诗意)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㈠.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一画这两句。2.理解“众鸟”。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3.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4.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5.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李白人像),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敬亭山)

㈡.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 ?(板书:独)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㈢.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⑴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⑵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3.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4.联系特色课中学过的《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手可摘星辰。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恐惊天上人。

疑是银河落九天。寄 情 山 水

㈣.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2.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板书:悟诗情)各种形式朗读全诗。2.背诵全诗。3.默写全诗。

四.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附板书】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理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提出了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6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古筝曲及《忆江南》歌曲。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 1.背诵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意图: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创设古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江南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有初步的印象。】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初步学习词,读通词。

1.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2.指名读,指正读音。3.全班齐读。

【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三.探究诗意 以知促情。

1.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

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2.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

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4.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

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

5.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四.欣赏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1.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2.吟读成诵。

3.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望洞庭

教材一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把握好两点:(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一.解题,了解诗人。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 “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齐读。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3)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2.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3.记金华双龙洞

教学目标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阅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 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⑴ 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⑵ 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⑶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

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

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

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4.七月的天山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想象的翅膀张开了,他们在感悟时极其投入,文章的许多句子都使他们感受到了美丽,所以我这堂课足足上了两课时,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我抓住问题“天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展开,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作者是怎么描绘美丽的天山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峰”,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让他们想象比喻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还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比喻的用法教育。最后在赞美天山,希望自己某天真的去天山游览结束了课文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感受了作者观察仔细,写作高明。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第一单元预习过关课

课 时

课 型

单元预习课

集体备课

人 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董晓茹

学 习

目 标

1.通过阅读本单元的导语,明确单元主题,了解单元内容。

2.通过自主识字、教师指导、小组合作等活动,识记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词语。认真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重点)

3.通过自由读、默读等活动,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初步交流读后感受。(难点)

评价任务

1.明确本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2.会读“锄”等22个二类字,会写“杂”等22个一类字。

3.正确朗读课文1-4课。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二次设计

环节一:明确目标(完成目标一)

(一)激发兴趣,明确主题

纯朴的乡村,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第一单元:田园生活。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什么?主要任务有哪些?我们先来看这一单元的导语。

(二)走进单元,明确任务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仔细阅读本单元的导语部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师指名读;并说说读了导语你知道了什么?(3)师引导梳理

①本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本单元习作要求: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生齐读。

(3)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环节二:掌握字词(完成目标二)

(三)小组合作,夯实字词

1.识字词。

(1)明确学习目标: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写好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

(2)出示预习单。

①自读生字词。组内检查纠正生字读音。

②总结易读错的词和易混淆的字

③教师根据反馈检查点拨。

出示词语:

篱笆 徐徐 稀疏 锄草 构成 朴素 率领 倘若

附近捣衣 描绘 和谐 慰藉 绮丽 谈心 蝙蝠

装饰 顺序 照例 踏步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霸气 杂兴 应和 剥莲蓬 鸡冠花 猫头鹰

卜落卜落(重点指导多音字“兴”“和”)

2.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蜓 蹲 序 率 鹰

指导写得正确、美观。

“蜓”:先内后外,“壬”的中间一横略长。

“蹲”:左窄右宽,右下面的“寸”的一横要写长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序”:注意下面不是“矛”。

“率”:中间的部分笔画较多,注意从左到右写,第八笔是撇,第九笔点,下面的一横写长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鹰”:广字头的横与竖撇稍写长。

⑤理解“慰藉”和“照例”的意思。

慰藉:安慰

照例:照样;遵照常例。

环节三:读课文,知内容(完成目标三)

(四)读通课文,读顺句子

1.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句子

出示难读句子,指导停顿与易错的字

(1)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2)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更复杂,更确实!

3.知内容。

(1)出示学习单。

①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

②同桌交流。③全班交流。

(2)课文内容梳理。

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_的景色。

②《乡下人家》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窗》描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三月桃花水》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三月桃花水的。

(五)发散思维,实现迁移

1.了解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你想说些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

2.课堂小结。

1.明确单元主题。

2.明确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

1.会读会认生字词。

2.区分多音字。

3.正确美观书写一类字组成的词语。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1.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

2.初步交流读后感受。

当 堂

达 标

检 测

1.读拼音,写词语。(9分)

qīng tíng máo yán zhuāng shì tà bù

()()()()

2.同座互读3课第五段

3.《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 _____,“清平乐”是__________。此词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 业

设 计

1.积累本单元的好词佳句。

2.会写本单元的词语。

板 书

设 计

《古诗词三首》

田园生活 《乡下人家》

《天窗》

《三月桃花水》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备课组长意见: 学科负责人意见:

备课专用【课时设计】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品读悟法课

集体备

课人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侯汇

学 习

目 标

1.通过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等形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点)

2.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诗词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重点)

3.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难点)

4.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自学后两首古诗词。

评价

任务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根据停顿符号自主练习朗读,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边读边想,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小组合作,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和想象到的画面。

3.根据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整首诗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作者是如何表达村中幽静、宁静的画面的。

4.小组共学《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村居》,小组汇报交流。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二次设计

环节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完成目标一)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今天,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一起感受纯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2.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

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 五组。本课选的是“其二十五”。“兴”在这里读四声“xìng”,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四时”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随兴而写的诗。

(二)朗读诗句,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请学生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教师纠正易错读音:“长”是一个多音字,“日长”这里指的是时间变长,所以要读成二声“cháng”。

2.再读古诗,读好停顿

读古诗,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七言古诗我们一般遵循223的停顿。

(1)请同学们根据停顿符号自主练习朗读,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2)出示停顿符号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指名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指导。

环节二:重点突破,想象画面(完成目标二)

(三)交流学法,质疑提问

1.交流学法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预设: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可以查字典、查资料;还可以问老师、同学……

2.请同学们结合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词句?如何读懂的?还有哪些没读懂?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肥:饱满,肥硕;稀:稀稀落落;惟有:只有;日长:天变长了。

3.质疑提问

(四)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1.赏析诗句,了解景物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边读边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预设:描绘了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落、蜻蜓、蛱蝶等景物。

环节三:抓关键词,体会情趣(完成目标三)

(五)抓关键词,丰富画面

1.请同学们借助插图,小组合作,说说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请联系上下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师引导:抓住“金黄、肥、雪白、稀、飞”等关键词语,感受到梅子金黄、杏子肥硕、麦花雪白、菜花稀稀落落、蜻蜓和蛱蝶自由飞舞等特点。

预设: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变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篱笆也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4.指导朗读

(五)感悟诗情,熟读成诵

1.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到的画面,说一说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思考

(3)汇报交流

预设:幽静、宁静等。“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万物蓬勃生长;“日长篱落无人过”写出了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惟有蜻蜓蛱蝶飞”写出了动态美,衬托了村中的幽静。整首诗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板书:宁静闲适)

2.总结写法

(1)作者是如何表达村中幽静、宁静的画面的?

(2)学生思考

(3)汇报交流

预设:不仅通过“无人过”写出了幽静,而且“惟有蜻蜓蛱蝶飞”通过动态描写也衬托出了村中的幽静。(板书:以动衬静)

3.指导朗读

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4.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环节四:学法迁移,小组共学(完成目标四)

(六)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1.总结学法

我们通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总结写法”学习了这首诗。

2.学法迁移,小组共学《宿新市徐公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①读准字音

宿在这里是住宿的意思,所以读成“sù”。

②读好停顿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③想象画面

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走:跑。)

④体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⑤总结写法:先远后进,动静结合。

3.学法迁移,小组共学《清平乐·村居》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清平乐·村居》,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①读准字音:清平乐是词牌名,在这里读“yuè”,“亡赖”同“无赖”,亡在这里读“wú”。

②读好停顿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③想象画面

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④体会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1.读准题目。

2.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

1.读准字音。

2.停顿准确

3.能根据停顿符号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2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描绘想象到的画面。

1.能准确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能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景物的特点。

1.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说出诗文描绘的画面。

2.能从想象到的画面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当 堂

达 标

检 测

一、选择正确读音。

杂兴(xīng xìng)清平乐(lè yuè)

亡赖(wáng wú)剥莲蓬(bō bāo)

二、根据古诗词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2.《清平乐•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词中通过描写、、、等这些平常的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作 业

设 计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2.用自己的话,发挥想象,讲一讲三首古诗词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板 书

设 计

1.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 清平乐·村居

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学法: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备课组长意见: 学科负责人意见:

备课专用【课时设计】

课 题

2.乡下人家

课 时

课 型

精读感悟课

集体备课人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邵萍

学 习

目 标

1.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概括出文章内容,能够大胆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景致。(重点)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谈感受,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难点)

3.通过背诵、摘抄,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评价

任务

1.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景致。

2.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通过理解背诵,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二次设计

环节一:想象画面,概括内容(完成目标一)

(一)图片导入,走进作者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1)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2)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在作者陈醉云的文字中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课《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2.走进作者

陈醉云,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不拘形式、爱憎分明、用词精练而含蓄。著有《寒星集》《乡下人家》《爱的乐章》和《醉云集》 等。

(二)整体感知,概括图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配几幅图,分别给每幅图起个名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3.教师总结。

(板书: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环节二:抓关键词谈体会(完成目标二)

(三)重点研读,感受乡村美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1.品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房前屋后的植物美: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试着美美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预设一: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别有风趣的装饰”这些词句感受到乡村景物特点,以及景致的特别。

②高楼大厦门前蹲着的石狮子,竖着的大旗也很可爱,今天我们就把它搬到乡下人家屋子前,你感觉怎样?(不协调)正因为有这别有风趣的装饰,我们才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吧!(生齐读)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生谈体会:

①“探”字写出了春笋快速生长的样子。

②用了拟人手法。

③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淘气、顽皮的“笋娃娃”。那么多的“笋娃娃”一下子蹦到了我们面前。

指生读,生生互评。

(四)小组共学,展开想象

小组之间合作学习3-6段,感受动物们的自由和夏、秋季节的美好景象。

要求:每组成员按照1、2、3、4号的顺序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预设一:

1.“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①耸着尾巴的雄鸡像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②鸡妈妈负责。威武的鸡爸爸,带领着负责的鸡妈妈和好学的鸡宝宝嬉戏、觅食,多么幸福的一家子。齐读课文。

预设二:

2.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多媒体展示乡下的其它风景】 我们一起欣赏了乡村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想象乡下的冬季又会为我们呈现怎样的景象呢?(组内交流)

预设三:

3.“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环节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完成目标三)

(五)学以致用,对比阅读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师生齐读最后一节。尝试背诵。

2.对比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1)生自由默读文章,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交流汇报。

(六)总结课文,为写铺垫

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方法等,表达出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3.能够大胆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景致。

1.能抓住关键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朗读最后一段

2.背诵最后一段

当 堂

达 标

检 测

1.读拼音,写汉字。

pān dēnɡ zhuānɡ shì shùn xù pǔ sù tàn tóu

()()()()()

2.本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图、()图、()图、()图、()图、()图,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是特点。

3.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作 业

设 计

小练笔:

根据本课所学,用一段话写一写你眼中的乡村景致。(要求:有画面感,使用生动形象的句子和词语。)

板 书

设 计

2.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 无论何时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备课组长意见: 学科负责人意见:

备课专用【课时设计】

课 题

3.天窗

课 时

课 型

精读感悟课

集体备课

人 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刘子煜

学 习

目 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重点)

2.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释疑解疑,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难点)

评价任务

1.默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慰藉”的意思,并找出“这时候”相关的句子,体会天窗是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

2.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找出快乐的词句,画出孩子想象画面的句子,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二次设计

环节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完成目标一)

(一)字谜导入,走进作者

1.猜字谜:课件出示天窗的图片及字谜,让学生猜一猜。

过渡:我们现在坐的教室、你们美丽的家,乃至每一栋房子都离不开窗户,以前的乡村人家,都习惯在屋顶上开个天窗。那么,天窗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茅盾的优美散文《天窗》。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嘉兴桐乡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等。

过渡: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天窗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明确中心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后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1)想想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环节二:研读品味,理解“慰藉”(完成目标一)

(三)重点研读,了解天窗

1.指名三位同学阅读1~3自然段,思考: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句。

(1)天窗的位置: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开天窗的原因:因为不开天窗,关上木板窗之后屋子里就会很黑,所以要开天窗。开天窗是为了采光。

(2)【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请同学们理解原因后,按照下面的句式说一说,有了天窗,屋子________;没有天窗,屋子________。

(3)小结:漆黑的屋里有了天窗,有了亮光,孩子们就有了获得乐趣的地方,有了唯一的慰藉。

2.【课件出示课文的两个中心句】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这两次分别在哪里?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1)文中两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看来这是作者想着重表达的观点,那我们首先来弄明白“慰藉”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不能换个词语来理解?(慰藉的意思是“安慰”。)

(2)联系我们日常的生活来想一想,什么时候你也会需要安慰呢?

(3)大家所说的这种情绪,都会想要得到安慰。文章里说“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里的“你”指谁?(乡下的孩子们)“这时候”是什么时候?天窗才会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

①联系生活体验,让学生们想一想在被关在屋里的时候,你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在被逼着“休息”的时候,你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难过、郁闷、失落……)

②引导学生圈出最能体现这种无奈失落的心情的词语,指导学生朗读。

③抓住“忘不了”“偷偷地”体会孩子们的无奈和不甘;抓住“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让学生模仿做做这两个动作,感受他们好奇、好动的天性。

过渡:就在失去自由、无奈失落的心境中,天窗给活泼爱想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到底是怎样的快乐呢?

3.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找出孩子们看到的和想到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快乐心情,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1)【多媒体出示句段】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①“扫荡”本意是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或指彻底清除。文中用“扫荡”来形容孩子们想象的画面,形象地写出了风雨的可怖与狂暴。

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连用四个“这”字,使用排比,加强了语气,感觉风雨雷电气势十足,像四位霸道的侵略者似的。

③“锐利”一词本是形容(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课文运用“锐利”一词来形容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反映出孩子们一边听风声雨声,一边看雨点闪电,一边想象时,心中那无比的紧张、刺激与幸福,此时的天窗就像放大镜,把孩子们细微的感受放大了数十倍。

(2)【出示雨脚滴落的动态图片】抓住“卜落卜落”,体会雨脚落下时声音的轻快;

(3)【出示闪电的动态图片】引导学生抓住体会闪电“带子似的、一瞥”,体会闪电动作的快捷、利落,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4)全班齐读,要读出节奏,读出气势。

环节三: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完成目标二)

(四)小组共学,展开想象

1.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第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孩子们由看到的事物想象到的景象。思考:在夜晚屋内漆黑一片,你又从哪儿感受到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快乐?

要求:每组成员按照1、2、3、4号的顺序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1)抓住“一粒星,一朵云”“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奇幻的云彩”体会孩子们的想象大胆。

(2)抓住由“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体会出孩子们的想象合理。

(3)小结:想象是神奇的翅膀,乡下的孩子们看到天窗外的景象,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又反过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2.回顾课文第4~7自然段的学习,结合课文泡泡中提示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孩子们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时候,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

(2)通过天窗,孩子们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

(3)天窗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成为他们心灵飞翔的窗户。

3.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读出赞叹的语气,感受作者对天窗的喜爱。思考: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1)雨脚跳,闪电一瞥——雨、风、雷、电,猛厉扫荡这世界,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到的大十倍百倍。

(2)一粒星,一朵云——无数的星,奇幻的云彩。

(3)掠过的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4.教师小结:这些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他们想象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发挥想象,这样就能发现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世界。

(五)学以致用,对比阅读

1.课堂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身边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中,也蕴含着独特的美。只是有时候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当错过它的时候才回忆起它的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留心周围的事物,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感受美的心。

2.对比阅读《“风扇”记趣》

生默读课文,找到能让人体会到“风扇”带来的快乐、体会到作者对“风扇”的喜爱之情的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理解“慰藉”的意思。

2.并找出“这时候”相关的句子。

3.体会天窗是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

能准确圈画出表现快乐心情的词句,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

能准确画出看到的和想到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句谈出感受,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当 堂

达 标

检 测

1.看拼音,写汉字。

你偷偷从zhànɡ()子里伸出头来,仰起脸看着那天窗,你会从那小玻璃上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biān fú(),也许是bà()气十足的猫头yīnɡ()。2.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在乡村里一个小方洞般的玻璃天窗,在不同的天气和时间里给孩子们带来的_______。无论是_____对外面世界的_________,还是_____对小小天窗外的________的渴望和联想,都是通过了小小的一扇天窗,让孩子们感受到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童真的________。

3.重点句段品析。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他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作 业

设 计

小练笔。

不管是夏天下雨时,还是晚上被逼着睡觉时,仰望着一方小小的天窗,排遣内心的孤寂的情景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思考后,仿照第7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 书

设 计

慰藉: 看到、想到

3.天窗

神奇: 从“无”到“有”,从“虚”到“实”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备课专用【课时设计】

课 题

4.三月桃花水

课 时

课 型

略读实践课

集体备课

人 员

四年级语文教师

主备人

苗艳

学 习

目 标

1.通过自读、教师范读等形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合作交流等形式,体会语言的优美,读出作者地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

评价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之情。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二次设计

环节一:读通课文(完成目标一)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课件逐一出示春景图。

春姑娘唱着歌来了,她走过柳树,柳树变绿了;她走过桃树,桃树开花了;她走过小河,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流动起来。春姑娘所到之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今天我们就跟着春姑娘走进三月的江南小镇,来欣赏三月江南清净明洁的春水吧!

板书课题。

2.释题读题。

(1)“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2)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认真思考: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月桃花水的?(写声、写色)

环节二:抓关键词谈感受(完成目标二)

(二)聚焦重点,品读提升

1.词串欣赏 精读感悟

(1)读词入境。(出示课件)

①指名认读,相机提醒生注意用声音和表情表达出词语的意思。

②发现词语排列特点。

A每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B第一组词语是表示颜色的;第二组词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组词语是形容说话、声音的。

③生认读第三组词时,师相机出示多音字“和”,指名认读后齐读。

(2)过渡谈话。

用心地读这几个词语,就能想象它们所构成的画面,读出它们的色彩,读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同样,用心地去读课文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感受。课文的第3、4自然段写的就是声音。

(3)引导倾听桃花水的声音。(出示课件)

①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听到了什么声音?

②师指名交流。(示例:拖拉机的鸣响,纤细的低语……)

(4)引导进行“批注式阅读”。

①当你静静地用心读书时,读着读着,某个字或词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

②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师引导生读思结合并做批注,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5)指名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围绕“纤细的低语、谈心”等词语,谈谈感受。

(6)指导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反复朗读重点句。

(7)小结: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妙,它就像一根轻柔的弦。因此作者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8)引导生交流朗读感受。

①生再自由读第3、4自然段。

②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名读后交流。

(像春天的使者;像一位善解人意的春姑娘;像温柔的母亲,滋润着万物……)

(9)课件出示桃花水系列图片,并做小结。

(10)生合作朗读第3、4自然段。

2.仿写画面 精细感知

(1)引导体会省略号的妙处。

①现在让我们循着三月桃花水的声音,一起去桃花水边看看吧!

②配乐范读第5、6自然段。生边听边思考: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③相机提问:你刚才描述的画面,课文中描写出来了吗?(生交流)

④你是从课文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⑤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省略号藏着的美。

(2)小练笔。

①大家读出了省略号藏着的美,这省略号里还藏着许多美,现在请大家将省略号里藏着的美写出来,写一写桃花水的宁静的画面……

②生练笔后,师指名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

环节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全文 主题升华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奏出了春天的乐章;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照出了春的明媚。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2.师生合作朗读,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跟着桃花水一起奔跑,一起歌唱,我们听到了三月桃花水的声音(生: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我们看到了三月桃花水的色彩(生: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我们还听到了一首优美的歌,看到了一幅灵动的画……

(四)类文整合,迁移运用

这有声、有色、有情的三月桃花水使我们深深地陶醉。刘湛秋笔下的柑子花和吴然笔下的春水又带给我们怎样的芬芳和喜悦?

自主学习图书中的《四月,柑子开花的时候》《抢春水》,出示阅读要求:默读两篇文章,勾画你最喜欢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3.读好停顿

1.抓住关键词语谈感受。

2.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之情。

当 堂

达 标

检 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在下面打“√”

(1)在车间主任的率(shuaì lǜ)领下,全体工作人员提高了工

作效率(shuaì lǜ)。

(2)和(hè hé)人打交道时,不能总是随声附和(hè hé),要有

自己的主见。

(3)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yí qí)丽的朝霞。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1)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2)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

(3)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作 业

设 计

1.小练笔:这节课,我们聆听了春天的声音,欣赏了春天的美景,体味出了作者的喜悦,课下请把你眼中的春色记录下来吧!

2.推荐阅读图书:《乡村》《小小山村》

板 书

设 计

4.三月桃花水

写声 写色

赞美春天、生活

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备课组长意见: 学科负责人意见:

备课专用【课时设计】

课 题

口语交际

课 时

课 型

口语交际课

集体备课

人 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王丹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同桌互说,小组交流,个人展示等方式,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把事情转述给他人。做到分清要点,不遗漏主要信息。

2.通过角色互换,现场模拟,学会人称的转换。

3.通过生生互评等方式,提高交流技巧,在转述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评价任务

1.能够分清要点,不遗漏主要信息转述事件。

2.能够在现场模拟中,通过角色转换注意人称的变化。

3.能够态度自然,有礼貌。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二次设计

环节一:依据经验,激活储备(完成目标一)

(一)激发兴趣 初步体验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课代表转达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谁来说说,昨天课代表代替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呢?(与家长一起观看《朗读者》节目,并将家长的观后感转述给老师。)

1.指名转述作业内容。

2.转述家长的话。

(1)你们的家长说了哪些观后感呢?

(2)生自由转述家长的话。

3.小结: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请人把话转告给别人,这叫“捎话儿”,也叫“转述”。(课件出示课题:转述)

4.引导明确转述要求。

(1)刚才向老师转述了家长的话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都已经学会了转述,那谁能说说转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2)根据生交流情况,总结转述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

听清要点,不遗漏主要信息。

说得明白,注意人称的转换。

要有礼貌,注意说话的语气。

5.小结:转述时要听清楚要点,不要遗漏重要信息,同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让别人听明白你的意思,就是一次成功的转述。

环节二:角色互换,转换人称(完成目标二)

(二)创设情境 互相评议

1.根据通知,练转述。

(1)创设情境:今天回家,有个通知需要你们转告给家长。

①课件播放广播通知。

②引导模拟转述:现在同桌当你们的家长,谁来将这则通知转述给对方?

③指名转述,师生评议。

(2)读通知,练转述。

①生自由读一读通知。

②生转述,师生评议。

2.看范例,练转述。

(1)播放小伙伴转述的视频;师生评议。

(2)小组练习。

环节三:生生互评,提高技巧(完成目标三)

(三)习得方法,巩固练习

1.在生活中,除了转述通知,转述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对方需要你转述的内容很多,你没听清,或记不住时,怎么办?(记住要点)还可以怎么办?一下听不清怎么办?(预设:请他再说一次)转述时还要注意什么?(预设:要有礼貌)

2.师生合作表演。

(1)情境一:星期天,爸爸妈妈不在家,这时有人打电话来……

①师生合作表演。

(表演内容:请你妈妈于明天上午九点带上身份证和四张一寸彩色照片到公司开会)b.师生评议。

(2)情境二:指名暂时离开教室,以听不到教室里的谈话为宜。

①师在教室内说:“请你告诉××,让他将教室里的那盆凤仙花先浇点水,然后搬到外面晒晒太阳。”

②××回到教室,师指名向××转述。

3.生评议。

(四)归纳梳理,巩固延伸

1.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转述者?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转述者,必须做好哪两件事呢?(预设:听和说)

2.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听,怎样说?生交流后师总结要点。

课件出示:

听:集中精神听,不随便插话,边听边思考。

说:说普通话,礼貌用语,声音响亮,自然大方。

1.能够把事情转述给他人。

2.能够分清要点。

3.不遗漏主要信息转述事件。

1.能够在现场模拟中,学会转换角色。2.准确进行人称转换。

1.评述表演有标准。

2.转述时能够态度自然,有礼貌。

当 堂

达 标

检 测

汪老师对东东说:“明天下午第二节课,学校要举行大扫除,每个人按照自己以前的分工,带上相应的工具,打扫结束后,你们在教室自习,等我回去检查。”东东回到教室后,该怎么向同学们转述王老师的话呢?

作 业

设 计

把老师和同学们对家长的祝福转述给自己的父母。

板 书

设 计

转述

听清要点,不遗漏主要信息。

说得明白,注意人称的转换。

要有礼貌,注意说话的语气。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备课组长意见: 学科负责人意见:

备课专用【课时设计】

课 题

习作:我的乐园

课 时

课 型

习作指

导课

集体备课

人 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孙启雁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回忆,借助表格提示找到自己的乐园,能按照一定顺序把乐园的样子介绍清楚。(重点)

2.写清楚自己在乐园里最喜欢做的事情,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难点)

评价任务

1.按照一定顺序,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介绍清楚所选地方的特别之处。

2.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有感染力的表达自己在乐园里的快乐感受。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二次设计

环节一:调动积累,激活愿望(完成目标一)

(一)头脑风暴

“"

1.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能带给我们快乐,比如校园篮球场,比如满是玩具的房间(出示图片)……能带给自己最多快乐的地方就是“我的乐园”(板书)。那么,你的乐园在哪里呢?快来填一填吧!

2.填写学习单。

(二)选择素材

1.请把你填写的几个乐园和同桌说一说,看他最

1.能回忆带给自己快乐的具体场所。

2.完成学习单

想听你介绍哪个乐园。

2.确定自己最想要和大家介绍的一个乐园,填在上面的学习单里。

环节二:梳理思路,理清内容(完成目标一)

(三)借助表格,打开思路

1.有一个小朋友,他的乐园在村头小河边的草地,草地上有绿草、野花、昆虫、鹅群等有趣的事物(出示表格),你的乐园里有哪些有趣的事物呢?先来填一填吧!

乐园在哪里

乐园的样子

村头小河边的草地

草地上有绿草、野花、昆虫、鹅群......

2.介绍乐园,感受按顺序介绍

(1)孩子们,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老师真想去看一看,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乐园是什么样的。

(2)利用生成资源,感受按顺序介绍的好处。

(3)回顾:介绍一个地方可以用什么顺序?(方位顺序,时间顺序,观察顺序)

3.孩子们,在乐园里你最喜欢做什么事呢?这个小朋友把他在乐园里的快乐事都列了出来,你也来试试吧!

乐园在哪里

乐园的样子

乐园里的快乐事

村头小河边的草地

草地上有绿草、野花、昆虫、鹅群......

放风筝、看天空变化的晚霞

4.小组交流,聚焦快乐事

请大家在小组里分享自己在乐园里的快乐事,选一件最让你感到快乐的,在下面画上△,我们写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件事多写几句。

怎样才能把事情介绍清楚呢?写一件事情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要按顺序写,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还有起因,经过、结果。

注意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环节三:例文引路,明确方法(完成目标二)

(四)课文引路,学习融入情感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讨论交流:景物有趣吗?是怎样写出有趣的?写你乐园里有什么景致时,如何写更好?

预设: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可以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乐园的美好之处,描述它带给“我”带来的愉快体验。

(五)例文引路,学写快乐事

1.出示例文。

在我的乐园里,我可以尽情地采野花、捉蛐蛐,打水漂吓走岸边的白鹅,枕着胳膊躺在地上看天空变化的晚霞。我最喜欢一个人在草地上放风筝,把风筝往空中猛地一甩,赶紧扯着线,迈开脚丫向前跑。我越跑越快,风筝也越飞越高。风从耳边吹过,仿佛在为我加油。我不知疲倦地跑着,觉得自己好像长出了一双翅膀,和我的风筝一起畅游云端。当我停下的时候,风筝已经飞得很高很高了。我常常会望着那飘在云间的风筝,拍着手,嘴里“哦哦”地喊着,脸上笑开了花。

2.讨论交流,感受快乐。

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小作者的快乐呢?(生交流,教师引导并概括要点: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展开想象。)

2.总结方法,写出快乐。

动作描写:把风筝往空中猛地一甩,赶紧扯着线,迈开脚丫向前跑

语言描写:嘴里“哦哦”地喊着

神态描写:脸上笑开了花

展开想象:觉得自己好像长出了一双翅膀,和我的风筝一起畅游云端

环节四:下笔成文,表达快乐

(六)运用方法,尝试写作

(七)交流分享,感受快乐

1.请大家对照要点进行同桌互评,每写到一个要点画上一颗星,如果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就额外再加一颗星,我们看看谁得到的星多。

(八)学习范文,表达快乐

1.乐园里的景物包含了我们的快乐,乐园里的事情展示了我们的快乐,所以小作者才会忍不住感叹:“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真快乐!”直接抒情,点明主题,是最干净利落又饱含感情的结尾,现在也让我们来试着写一写吧。

2.完成学习单

乐园在哪里

乐园的样子

乐园里的快乐事

感受

村头小河边的草地

草地上有绿草、野花、昆虫、鹅群......

放风筝、看天空变化的晚霞

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多么快乐!

(九)完善习作

1.描写乐园的样子。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

1.说清楚自己在乐园里最喜欢做的事情。

2.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从细节描写中感受到快乐。

2.总结出方法

1.能按照一定顺序把乐园的样子介绍清楚。

2.写清楚自己在乐园里最喜欢做的事情,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当 堂

达 标

检 测

完成习作大致内容

作 业

设 计

完善作文

板 书

设 计

我的乐园

样子 活动 感受(直接、间接)

运用修辞 细节描写 环境烘托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备课组长意见: 学科负责人意见:

备课专用【课时设计】

课 题

习作:我的乐园

课 时

课 型

习作讲评课

集体备课

人 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孙启雁

学 习

目 标

1.通过与同学交流习作,大胆的分享习作表达的快乐。(重点)

2.并根据别人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难点)

评价任务

1.能与同学交流习作,分享习作表达的快乐。

2.习作语句通顺,按照习作要求和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句段。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二次设计

环节一:回顾要求,自我评改

(一)梳理回忆习作要求。

1.有顺序的表达

2.写清楚最喜欢做的事

3.写出感受。

(二)自我修改

1.师过渡:“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不是一次写成功的,而是用心修改出来的。先把自己的作文大声地读一读,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肯定,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动笔修改。

出示评价标准:

1.能按照一定顺序把乐园的样子介绍清楚。★

2.写清楚自己在乐园里最喜欢做的事情。★

3.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第一次自我修改。

引导学生边读边修改自己的习作,力争改掉错字病句等基本毛病。画出自己习作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写上这样好的好处。

环节二:合作互改,推荐展评(完成目标一)

(三)小组内点评

1.互读、互评、互改

小组内成员互换文章,认为同位写的好的地方可以给他画颗星星或写上评语。出示要求:

(1)找错字病句。

(2)找妙词佳句,写出旁批。

(3)写出等级、总评、署名、日期。

2.推选一篇好的范文,师生共同评改。

2.师生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改。

(四)全班展评

1.展示优秀习作片段。

学生自由点评,教师点拨。

要点:按照方位顺序写出了——介绍了——,让我们感受到——

小结:我们的快乐有时藏在景物里,有时藏在活动中,还可以像上面的文字一样,直接表现出来。

2.共同修改病文

(1)出示问题习作,师生共同诊断。

交流:你觉得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2)针对学生习作中感受描写不真切、不细致的问题,指导学生共同讨论修改,可以在景物或者活动描写中自然流露真情,也可以直接抒情、描写感受。

小结:我们在介绍自己的乐园的时候,一定要有顺序的表达,而且要把自己喜爱的事作为重点写清楚,这样别人才能感受到你的乐趣。

环节三:三改习作,认真誊抄(完成目标二)

(五)自我诊断习作

1.生根据“作文展示交流”这一环节得到的收获和启示以及同学的评改意见针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补充。

2交流、呈现修改后的片段

比较,分析:修改以后在哪些方面有了大的进步?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六)誊抄习作

学生誊写,强化誊抄要求,做到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纸面整洁。

1.大胆的分享习作表达的快乐。

2.能根据习作要求,诊断习作问题。

3.提出改进建议。

1.按照习作要求和建议修改习作。

2.用修改符号修改。

1.格式规范

2.字迹工整

作 业

设 计

将习作和自己的家人、朋友进行分享。

板 书

设 计

我的乐园

样子 活动 感受

运用修辞 细节描写 环境烘托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备课组长意见: 学科负责人意见:

备课专用【课时设计】

课 题

语文园地一

课 时

课 型

单元

整理课

集体备课

人 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张愉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回顾本单元的文章,梳理“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通过诵读与积累词语,体会乡下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选择一幅画写一写。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卜算子·咏梅》的意境,积累古诗。

评价任务

1.自由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梳理“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

2.自由读“词句段运用”部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根据图画写出来。

3.背诵《卜算子·咏梅》。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二次设计

环节一:回顾内容,梳理方法(完成目标一)

(一)回顾梳理,强化目标

1.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课文?(相机出示《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这些课文都是写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呢?

2.学习交流平台。

(1)自由朗读三位同学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小结:有些词句特别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想法;课文的中心句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想法;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3.结合课文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名说)

4.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环节二:积累词语,迁移运用(完成目标二)

(二)互动交流,质疑问难

1.生字词认读闯关

出示生字词,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听写快车道

屋檐 构成 装饰 顺序 华丽 独特 照例 率领

踏步 倘若 和谐 催眠曲 甜蜜 梦乡 慰藉 扫荡 威力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奇幻 蝙蝠 霸气

复杂 猫头鹰

师听写。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纠正易错字。

3.认读词语,体会不同

出示: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 璀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灯火辉煌

肥沃 静谧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1)指名认读。重点指导认读“璀、璨、沃、袅”。

(2)这两组词语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第一行词语是描写城市生活的,第二行词语是描写乡下生活的。)

(3)你知道这些词语的含义吗?

(4)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5)说一说你体会到的乡下生活或城市生活。

(每当夜幕降临,整座城市一片繁华。高楼林立的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处闪烁着璀璨的灯光,红的,绿的,蓝的,黄的,聚成一片,就像一簇簇绽放着灿烂光华的鲜花。)

(6)齐读。

小结:想象着画面读,词语就有了感情、有了温度,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4.仿写句子,描绘画面

(1)出示:读句子,再选一幅图画照样子写一写。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泛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①生自由练读课本中的例句。

②读完这两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观的赞叹。排比、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③指导朗读。

(2)我会说,我会写。

①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3幅插图。

②仔细观察图中画了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四人一组讨论练习,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写一写。

③指名交流。

透过文字我们能看到画面,我们也能运用文字把精彩的画面描绘出来,语言文字真奇妙!

(三)重点指导,强化训练

重点段落品析《乡下人家》5-7段

(1)照样子写词语。

天高地阔

(2)在文段中描写了两个场景,请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来。

(3)按要求写句子。

①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缩句)

②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用带点词说话)

(4)文中提到“一副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是哪些景物形成了这幅风景画的?写在下面横线上。

(5)文中最后一段话的作用是:

环节三:体会意境,积累诗词(完成目标三)

(四)评价反馈,拓展提升

1.自学《卜算子·咏梅》。

2.全班交流

(1)这是一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重点理解:

犹:还,依然,仍然。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坦率自然。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豪迈之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能梳理“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2.灵活运用谈出感受。

1.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3.说出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句子。

2.说出句子的特点

3.选择合适的事物,表达感受,仿写句子。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了解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3.背诵积累古诗。

当 堂

达 标

检 测

1.迷人的乡村风光和繁华的城市生活各有各的美,请分别用三个词语形容你眼中的乡村和城市。

乡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卜算子·咏梅

______________,飞雪迎春到。已是________,犹有________。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1.将这首词的内容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是词的题目。

3.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表现了梅花________,体现出作者________的态度。

作 业

设 计

1.用词语段运用中词语,分别一个城市和乡村的句子。

2.选一幅图片写句子,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3.熟读背诵卜算子.咏梅。

板 书

设 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直接表达情感或写法的句子

词句段运用 选择合适的事物,表达感受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备课组长意见: 学科负责人意见: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范文

第一单元:景物描写 美丽的校园(1)秋天的金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吹来了又一个新的学年,同学们又回到了可爱的校园。走,让我带你去参观参观我们美丽的学校吧!

走进校门,首先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大花坛,里面种了许多美丽的花:有牡丹花、月季花、美人蕉、串串红等等。这些花儿争芳斗艳,朵朵鲜艳夺目。花坛的前边是综合楼,里面有语音馆、多功能厅、舞蹈室、计算机房„„现代教学技术设备应有尽有。与综合楼相连的是教学楼,我们在大楼里学习,经常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和天真的嬉笑声。但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塑胶操场了。

我们学校的塑胶操场是由红色的跑道绿色球场构成的。你看围绕在它周围的柳树,像一个在梳理美发的少女。白桦树则在微风地吹拂下,摇晃着粗壮的枝头,是在给人们打招呼呢!四季常青的松树像个笑呵呵的老人,微微点着头,像是在夸奖操场上生龙活虎的孩子们!早春,树木冒芽了,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太阳升起来了,照在树枝上,使树木的枝叶更加翠绿了。

盛夏,学校围墙边的小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天气炎热,同学们会在浓密的树阴下,尽情地玩耍,做游戏,享受着草木带来的快乐。

深秋,花草凋落,秋姑娘把树木上的叶子涂上斑斓的色彩:淡黄的、深黄的、咖啡的、棕色的,再慢慢送进大地妈妈的怀抱。同学们追逐着落叶翩翩起舞的身影,把它们中的“代表”夹进了日记本。

隆冬,同学们还是迎着风在操场上奔呀跑呀,玩得可开心了!

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塑胶大操场始终是我们的乐园。在这里,我们迎着朝阳做早操、练队形;顶着酷阳打篮球、踢足球;冒着寒风长跑、跳绳„„上体育课,我们学会了不少知识和本领;课外活动,我们尽情地参加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要把我们的身体练得棒棒的,做一个全面民展的小学生!

我爱我们美丽的校园!

校园里难忘的一件事(2)校园里收藏着成长之谱,满满的,一页页,沉甸甸的。有一件事让我难以忘怀,永远铭记在我脑中,让我终身受益。

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墙角里密密麻麻的三角梅,给春夏的气息补充了饱满的温暖。小叶显得格外精神,绿得可爱,绿得美丽,绿得新鲜,绿得舒畅,绿得清新。跨跃层层阶梯,来到教室。

今天似乎安静了许多,好像感觉有一种异样的事要发生。杜老师推开了蓝色的门,叫我们看课文,再抽查我们谈感受。墙外的三角梅化开得那么艳丽,那么鲜红,那么夺目,预感老师会让我来谈,但我也没太多顾虑。杜老师发话了,要抽查我们谈感受。我听后感觉恐慌了:如果抽到我,该怎么办?想着想着,老师开始“扫描”了,老师的目光突然转向了我,我心里紧张无比,但还是装着兴奋的表情走上前台。

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我,我不得不吐出一两个字来吱吱唔唔,因为我胆小,感觉很难受,真不好意思。老师叫我不要紧张,放松一下。我细微听见了一声掌声,接着,十声、一片„„我鼓起勇气,正准备谈时,感觉有千千万万双眼睛盯着我,在嘀咕,在议论。老师以为我说不出来,说:“下去吧,今天主要目的是要让每一个胆小的同学把每一件事都当成平凡的事来对待”。此时,我脸通红,说不出的委曲和无耐,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座位。

下午,老师同样还是抽我回答,我一字一句,流利如流,像一首优美的旋律回荡在整个教室。

从那以后,我深深懂得:只要有自信,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校园的春天(3)

春天到了,校园里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操场两边的大树悄悄地发出了一个个绿油油的小叶苗,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棵大杨树了,它是校园里最高大的树了!每到春天它长完叶子时,树枝上就挂满了一簇簇像棉花似的白絮絮,好玩极了!有的同学把白絮絮集到了一个盒子里,可能是想做东西吧。

树上的小鸟也在空中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好像在告诉人们“春天到了,春天到了!”树根旁边睡了一冬天的小草钻出地面,正在争先恐后地生长着,似乎是怕自己得不了第一吧!花坛里的花经过细雨的滋润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散发出了淡淡的香气。这些花草树木从远处看就像一张五颜六色的大地毯,为校园增添了点点新绿。

在大树前面是丰富多彩的奥运墙,上面有晶晶,贝贝,迎迎,妮妮和欢欢五个小福娃的简介和图,其中我最喜欢小羚羊迎迎了!因为它代表着美好的祝福。奥运墙上还介绍了一些运动员呢!

校园的春天真美丽啊!那些花草树木为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只要细心观察春天的校园一定会有有趣的发现。让我们来迎接美丽的春天吧!

校园春色(4)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冰雪融化,万物复苏,那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给校园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在校园的草坪上,可以看见嫩绿的小草从土壤里探出头来,高兴地望着我们,仿佛在说:“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一个个圆圆的蘑菇,在春雨的浇灌下,也露出了笑脸。

校园的主道两旁,杨树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一位站岗的哨兵。枝条上长出了圆圆的新叶,远远望去,像一个绿色的小桃子。那一朵朵美丽鲜艳的花儿,争齐开放,使人感到格外舒服。

每当下课的时候,悦耳的铃声传来,同学们就像一只只鸟儿一样“飞”出了教室,校园里顿时一片欢腾。兵乓球台前,围满了人,一阵阵叫好声,一阵阵欢呼声,使校园里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欢乐。

美丽的春天,美丽的校园,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校园春色(5)我爱我们的校园,我更爱那充满美和活力的校园的春色。

我们的校园,座落在啤酒厂西侧,是一所艺术氛围浓郁的学校。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粉色的教学楼,教学楼的东侧,有着椭圆形的花坛。花坛里,四季青松环绕。粉红的月季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笑脸,犹如害羞的少女亭亭玉立,一片绚丽多姿。嫩绿的小草顶破泥土,淘气地摆动着小脑袋,贪婪地吮吸着贵如油的春雨。许多透亮的雨珠在绿草上滚动。草根上,慢慢的移动着不可计数的小蜗牛。“嗡,嗡,嗡”几只蜜蜂在花丛中穿来穿去。白色的粉蝶翩翩起舞,时而停在一朵花瓣上,时而又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我正想去捕捉一只,忽听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从我身后传来,喔,原来是几只麻雀,正欢快地跳跃在枝头。我被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又向前走了几步。它们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我,然后“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不约而同地飞走了。校园两侧,弯弯的垂柳抽枝吐叶,泛出层层新绿。高大粗壮的杨树舒展着强壮的筋骨,枝头上的一个个嫩绿的新芽,喜气洋洋地探出头来,那清新明亮的色调照耀着我的眼睛,似乎在展示它那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还有些不知名的绿树也挺立在校园中,给校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春天,都可以找到温暖的春意,找到春天的活力。

快乐的校园(6)快乐使幸福的源泉,我们生活在校园里紧张并快乐着。

春天,在桃花盛开的校园里,淡淡的清香香满大地,也洒满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学习时在课堂上也能快乐地上课。

夏天,在阳光的世界里,我们自由地奔跑,嬉戏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打口袋,藏猫,跳皮筋都是我们的最爱。

秋天,我们在飞满落叶的校园中,我们尽情地踩踏着犹如厚厚地地毯似的校园,还不时拿起落叶击打对方。

冬天,那就更有趣了,我们在皑皑白雪中堆雪人,打雪仗,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

快乐的校园里有着快乐的小朋友,快乐的小朋友玩着快乐的游戏,快乐的游戏里有着快乐的心情,这样的校园是多么令人流连忘返,我们爱我们的校园。

校园一角(7)当四季姑娘的脚步踏进我们的校园时,她首先来到的是校园的花坛。

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椭圆形的大花坛。花坛里面种着许多松树球,还有不少漂亮的花朵。初春时节,挺立了一冬的松树球的颜色有浓绿渐渐变为嫩绿,从远处看,就像一个绿色的大绒球。各种各样的花儿都从地里冒出了新芽,为校园增添了一丝生机。临近夏天的时候,花坛里的花儿竟相开放,它们在花坛中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芬芳扑鼻。在花坛的陪伴下,我度过了炎热的酷暑。秋天来了,花儿们都垂下了头,无精打采地站在那儿。校园的花坛又献出了它最珍爱的花儿——秋菊。她们在花坛中傲然挺立,和松树球一起接受秋天的挑战。冬姑娘在不知不觉降临了,她调皮地下了一场雪,给花坛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大衣。花坛毫不懈气,在雪的铺盖下孕育着新的生命,来年让花儿更加灿烂!

啊,美丽的花坛!我爱你灿烂的花朵,我爱你碧绿的松树球,但我更爱你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一、复习课文

1、《独坐敬亭山》中,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忆江南》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江南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表达了诗人对如诗如画般的(江南风光)的(赞美)之情。

2、《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其中描绘了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抒发了对桂林山水景色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述了作者去双龙洞途中所见的(风光),及双龙洞的(奇景),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4《七月的天山》中,作者运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背诵、背写

1、背诵:《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桂林山水》全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背写:《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山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听写

洞庭江南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浙江油桐 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翡翠凉爽 山涧投射寂静增添细碎马蹄柔嫩锦缎绵延绚烂敬亭山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危峰兀立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色彩明丽连绵不断突兀森郁重重叠叠 五彩缤纷

四、比较组词

亭(凉亭)庭(家庭)螺(海螺)谙(谙熟)潭(泥潭)瑕(瑕斑)停(停止)廷(宫廷)骡(骡子)暗(暗淡)谭(姓谭)暇(闲暇)攀(攀登)泰(泰山)骆(骆驼)罗(罗列)障(屏障)兀(突兀)樊(樊笼)秦(秦国)络(网络)萝(萝卜)章(文章)元(元旦)绵(绵羊)浙(浙江)桐(梧桐)簇(簇新)浓(浓厚)臀(臀部)棉(棉花)淅(淅沥)铜(铜锁)族(民族)农(农村)臂(手臂)稍(稍微)擦(擦干)蜿(蜿蜒)蜒(蜿蜒)乳(乳汁)据(据说)梢(树梢)察(观察)碗(茶碗)延(延长)浮(浮动)居(居民)

五、多音字

屏①bǐng(屏气)②píng(屏幕)卷①juǎn(卷起)②juàn(画卷)转①zhuǎn(转身)②zhuàn(转动)系①xì(联系)②jì(系绳)

重①chïng(重新)②zhîng(重视)乘①chéng(乘车)②shèng(千乘)似①sì(似乎)②shì(似的)饮①yǐn(饮料)②yìn(饮马)

六、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

(乘)木船(系)绳子(拉)绳子(提)汽油灯(游)双龙洞(观赏)山水(玩赏)西湖(攀登)泰山(游览)香山(变换)调子(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汇成)溪流(俯视)水底(漏下)日影(穿行)林中(捧到)鲜花(萦绕)山脚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1)(无暇)的翡翠(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好奇)的心情(高悬)的山涧(闪耀)的银链(盛开)的白莲(清澈)的水底(闪闪)的磷光(寂静)的天山(密密)的塔松(撑开)的巨伞(粉红色)的山(银灰色)的花(白皑皑)的群峰

(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连绵不断)的画卷(重重叠叠)的枝丫(轻轻荡漾)的溪流(2)(高耸)/(巨大)的雪峰(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3)(缓缓)地流(逐一)地指点(高高)地举起(欢快)地跳跃

七、近义词

观赏—欣赏 壮阔—宏伟 雄伟—雄壮 明丽—艳丽 围绕—缠绕 迷雾—迷漫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生机—生气 幽静—寂静 萦绕—环绕绚烂—灿烂 矫健—强健

八、反义词

扩散—收缩 前进—后退 迷蒙—清晰 宽广—狭窄 聚集—分散 明艳—暗淡缓慢—急速 欢快—沉闷 俯视—仰望 清澈—浑浊 寂静—喧闹 蜿蜒—笔直

九、量词

一(条)龙一(块)翡翠一(道)水纹一(只)小船一(间)房子 一(条)银链一(朵)白莲

十、特殊词语ABB式:一道道 白皑皑AABB式: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

含比喻的:水平如镜 红叶似火

十一、仿写造句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仿写)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仿写)

3、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欣赏。(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造句)

十二、拓展

1、描写山水的词语。

耸入云霄奇峰突兀群山峥嵘层峦叠峰山清水秀青山绿水 涓涓细流碧波盈盈

水天一色水天相接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2、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下载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大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别姓名考号得分【卷首语】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已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检测一下近段时间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单元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 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精选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精选我爱学校的升旗台 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有美丽的教学楼,有宽阔的200米塑胶跑道,有供同学们课间活动的篮球场、乒乓球台„„但我最喜欢的是学校的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 看拼音写词语。yīn fúfàn qǐmíng mijù lǒngzhǎng wzhàn kāiyuán yùnguī lǜjùn qiàozheng zhng二、给下列加黑的字用横线选择正确的读音。似的(shì s......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测试卷

    一、字词基础。1、认一认,补充字的读音(声母或韵母、声调、音节)(3分)( )uó ( ) j( ) ( )í ( ) ( )iàn海螺 白皑皑 山涧 马蹄 翡翠 溅起2、用多音字分别组成词语。(6分)y......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五篇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就是写景的文章。在上学期甚至之前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这一单元的编排应该算是延伸和强化吧。所以在教学时,应该......

    小学语文四年级作文第一单元

    童年趣事 我童年的趣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数也数不清。今天,我就摘下一颗令我记忆犹新的来给大家分享吧! 一个悠闲的星期天,我闲着没事做,就准备给外婆家的狗狗——小懒洗澡啦......

    山东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窃读记》 一、教学内容:窃读记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