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案
数学目的 了解新闻通讯。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全面反映事物本质的特点。体会、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进行报道的方法。根据表达需要和语言环境选用人称、词语、句式和修辞方法。
学习志愿军,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学设想
因时代不同而形成的隔膜,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应以情为先导。可通过追溯“抗美援朝”的历史,动之以情,消减隔膜。
三个典型事例是课文的基础,也是本课重点,应首先处理,从而使学生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分,体会选择典型事例的方法。
对不同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叙,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写法,是本课难点,应在学生理解事例之后处理。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复述等多种方式,由感知开始逐步加深领会。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以情导入。三个典型事例及其选择。教学过程 导入、解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是最可爱的人呢?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同志在“抗美援朝”期间,采写志愿军战士的一篇通讯。这场战争已过去四十多年了。我们在历史课上学过这段历史,有些同学还读过一些回忆录,谁来简略介绍一下这段历史?
归纳:正如同学们所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燃烧弹、细菌弹已落到东北大地。朝鲜人民处在存亡关头,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受到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受到严重损害。中国人民志愿军承担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他们中有在大西南追剿残敌、土匪,征尘未洗的解放军指战员,有刚刚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还有工人、学生、干部„„。
为了向全国人民,也向全世界介绍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魏巍同志采写了这篇通讯。通讯以一个设问句“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标题,用三个典型事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作者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他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优秀作家。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通讯
1.什么是通讯?
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是,通讯的内容比消息详尽、具体、形象。
2.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三、分析三个事例
1、学战士的可爱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志愿军战士的可爱是通过哪三个事例表现出来的呢?
指名学生回答,明确并板书:
松骨峰战斗 火中救小孩 防空洞谈话
请同学们朗读第5自然段,并思考一下,这个事例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归纳:第一个事例:松骨峰战斗。(板书)作者写这个事例先确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新闻的需要)以及时间紧迫、任务艰险的状况。接着写战斗过程,通过人数、装备的对比表现战士的英雄。下面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直接叙述描写战士搏杀的场面,引述营长的话,间接描写战后战场上壮烈的场景。两个场面集中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以及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板书)最后写胜利的结局。
这除了英雄的行为本身感人外,更在于作者传神的使用了一系列生动准确的动词。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到底有哪些动词。
摔,扑,抱 等等 以上这些动词除了表现战士的英勇顽强,还表现了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只有非常恨才非常狠。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火中救小孩”就是最好的证明。
下面请一个同学把第11段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划边思考:划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想一想马玉祥为什么要救这个与自己非亲非故的朝鲜小孩?他是怎样救出朝鲜小孩的?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回答: 环境描写:“火又盛,烟又大”“满屋子灰洞洞的”等语句。(环境极其危险)心理描写:“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不是一样的吗”等语句。动作描写:抓住“踹、扑、摸、拉、抓、抱、跳”等动词。
小结:马玉祥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英勇迅速的救出朝鲜小孩。
为什么战士对敌人恨之入骨,对朝鲜人民却是深切的关爱呢?“防空洞的谈话”作了响亮的回答。下面分角色朗读谈话内容,女同学问,男同学答,只读引号里的内容,注意战士回答时的神态、语气和感情。
先请同学们熟悉谈话内容。分角色朗读。
提问:战士的三个回答表现了他哪些思想品格?(要求找原话,抓住战士的三笑一兴奋)学生回答,明确并概括: 高尚的苦乐观
(1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2再比如蹲防熔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3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哩!)
高度的责任感
(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
崇高的荣誉感
(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提问:作者通过这三个事例表现了战士是最可爱的,那么,作者在文中哪一段集中笔墨从四个方面对战士进行了高度的赞誉呢?
第3段排比句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这个排比句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上述三个事例中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将这四个方面与三个事例联系起来呢?
品质------松骨峰战斗
意志------火中救小孩
气质 胸怀------防空洞谈话
学生填空、连线。讨论明确。
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战士都是这样的可爱,他们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黄继光堵机枪,邱少云烈火焚身纹丝不动,罗盛教舍身抢救落水儿童等被广为传诵,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事迹都写进去,而只选取这三个事例来表现战士的可爱呢?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并明确:我们还是用作者的话来说吧。他说:“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帐,哪一个也说不清楚,不充分。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突出的。”“松骨峰战斗”表现战士坚韧刚强的意志,“火中救小孩”表现战士纯洁高尚的品质,“防空洞谈话”则表现战士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这三个例子就是最能表现战士可爱的典型例子,这体现了选材典型性的特点。
提问:既然这三个事例都有典型性,那么文中安排这三个例子的顺序能否改变呢?请说出理由。
不能改变。志愿军战士出国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是他们最大的任务,“松骨峰战斗”是这神圣任务的具体体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板书),所以应放在首位来写。“火中救小孩”写的是战争的另一侧面,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具体援助,战士对朝鲜人民的这种爱,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亲情,是纯洁高尚的爱,是国际主义精神(板书)的高度体现,与第一个事例相比,就其意义而言,自然应当放在第二位。前面这两个事例主要写英雄的行为美,后一个事例则揭示志愿军战士的心灵美,它是产生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板书),所以放在最后来写。
松骨峰战斗--------英雄主义 火中救小孩--------国际主义 防空洞谈话--------爱国主义
提问:志愿军创建了丰功伟迹,英雄事例举不胜举,正如练习一题于中讲的,作者采访到100多个生动事例,几经删选,为什么写成本文时采用了这三个事例?
归纳:“让事实说话”,三个事例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标题的提问,三个场面中有壮烈的英雄群象,有个人的英勇行为,有问答式的内心倾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围绕中心,精心的多侧面、多角度的选取典型事例,就是这篇通讯在选材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这也是通讯有别于消息之处。
提问:三个事例为什么按现在的次序安排呢?
归纳:志愿军出国作战,首要的使命是打击侵略者,“松骨峰战斗”理应放在首位。狠狠打击敌人是因为同情热爱朝鲜人民,“火海救小孩”是这层意义更直接的体现,应紧随其后,放在第二位。两个事你,一爱一恨,深层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在“战士三答问”的事例中揭示出来,最后这个事例是更深层的展开。三个事例不孤立,从内在联系看,必须按现在的次序排列。布置作业 通读全文,将下列字注音,记入积累本:
坚韧 淳朴 隅 汹涌 火焰 蜂拥 摁 迸裂 衔 掰 聚歼 隋 岱 过瘾 踹 短 褂 豁亮 憋闷 遛跶 犁耙 塞苹果 请同学们课后复习这三个事例,并尽量能够复述出来。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典型事例的不同写法,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语言、句式、修辞。教学过程
请同学给下列字注音:
坚韧 淳朴 隅 汹涌 火焰 蜂拥 摁 迸裂 衔 掰 聚歼 隋 岱 过瘾 踹 短 褂 豁亮 憋闷 遛跶 犁耙 塞苹果
一、典型事例的不同写法。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这篇通讯精选典型事例的特色。对典型事例还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选择恰当写法,以求最高的效果。在对三个事例的叙述、描写中,就交替运用了作者直接描述和引用被采访人的描述两种方法。
提问:请同学就三个事例运用的两种方法做一下分析。
归纳:事例——松骨峰战斗交替运用了两种方法:战斗过程直接描述,显示壮烈勇猛;战后阵地概括引述,表现战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烈士姓名,直接引述,表达对烈士崇敬悼念之情;营长感受,直接引述,展现战士的伟大可爱。
事例二,马玉祥火中救小孩也是交替运用两种写法:介绍马玉祥,直接描述,展现战士淳朴可爱;回答提问,直接引述,表明战士心头爱、恨交织;火场情景,直接描写,展现危险环境;救人情景和当时心情,全是直接引述,既展示奋不承身的行为又体现纯洁高尚的心灵。
事例三,战士三次回答提问,每次都是在直接引述原话中交叉神态动作的描写,使战士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交相辉映,感人至深。
提问:交替运用两种不同写法,有什么好处?
归纳:直接引述描写,故事情节清晰,文字简洁明快;引述被采访人谈话,真实可信,其中多数为直录谈话,集中展示人物内心,真切深挚。二者结合,行文生动,中心突出,非常切合通讯体裁。
分别指名朗读事例一,复述事例二,表演事例三;分别当即略作讲评,加深同学对不同写法作用的领会。
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个事例选得很好,三个事例写得也很好,但只这些还不够,文章还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收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一)事例间的议论、抒情。
指名朗读第8段后半。
讲析:上文引述营长的话,真挚动情,读者已经很感动了,趁热打铁,作者在亲切呼唤“朋友”之后马上问“你的感想”,紧接着以两个反问句回答,热诚的抒发自己的感受。对“朋友”的提问变成了作者的设问,抒情的回答成为了鲜明的见解,呼唤着读者的同感。
指名朗读第9段。请同学分析这一段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归纳:议论;过渡句,上半句总结事例一,下半句领起事例二。
提问:类似第8段的文字,文中哪里还有?
归纳:第12段,第14段。它们都是对一个事例的总结。这种抒情议论,从结构上说,标志着一个事例描述的结束;从内容上看,感染读者,使读者与作者认识同一,感情共鸣。
提问:第12段,第14段的抒情议论与第8段有什么不同呢?
归纳:
8、12两段大体相同,但也有不同。12段只回答了一句,而这一句多了一个“最”字,感情深入一步,靠近题目。有了这一句的深入,第二句便不言而喻,无须再答了。
处在第三个事例之后的第14段,内容更丰厚,感情更炽烈。“美丽和宽广”是对“最可爱”内在的揭示;“第一流”、“优秀”是对“最可爱”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历史上”、“世界上”分别在时间、空间上做了最大限定,“一切伟大人民的”对“优秀之花”的世界价值做了明确肯定;这些议论句融入了炽烈感情,紧紧扣住,阐发了“最可爱的人”。连续四个感叹句,或隐或显的抒发骄傲与自豪之情,揭示出“最可爱”的意义所在:可爱在爱国情怀,可爱在世界意义。
三个事例是基础,真切扎实;议论抒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阐发升华,使读者更深刻的了解事例意义,感情层层激荡,推向高潮。
(二)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
教师范读1—3段。
讲析:开头一段抒写在朝鲜的感受,笔触集中到“最可爱的人”,呼唤着读者随之一同追寻。第二段设问点题,紧接着明确回答,点明中心。第三段针对误解予以解释,议论语句从四个方面评价了我们的战士。谁说他们“平凡”?他们的平凡中包蕴着纯洁高尚的品质和坚韧刚强的意志;谁说他们“简单”?他们的气质淳朴谦逊,他们的胸怀美丽宽广。这四方面评价与下文事例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括下文事例。是呵,飞机、坦克冲不垮,与敌人拼死共焚,战士的意志的确坚韧刚强;朴实的外表,实在的倾诉,像马玉祥这样的战士的确品质纯洁高尚;无名战士的三次回答,他的神态举止,谁不觉得气质淳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四个评析,三个事例,各有侧重,又不能截然分开,第四点又有总括作用。总之:有所议,就必有所记来支撑,来证明;有所记,就必有所议来阐发,来总括。这是本文 的特点,也是行文的规律。
同学齐读1—3段。
指名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分析这一段与开头部分是怎样呼应的,作用又有什么不同?
同学回答,教师不时点拨、引导,归纳:
首尾都强调“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扣住题目,在内容上遥相呼应,首尾都呼唤“朋友”,表现出一种情感、思想交流的意向,在感情上遥相呼应。开头点出朝鲜战场,结尾描绘祖国和平生活,进而点明幸福缘由,形成一种因果的呼应。
开头是对全文的总括,着重谈自己感受,抒个人感情;结尾是全文的总结,读者已有切实了解,着重为读者设身处地,激发读者感情,结尾更深入一步。
同学齐读结尾段。
三、语言、句式、修辞
(一)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富于感情,在前面学习中同学们已有不少体会。让我们再来分析一段语言。请同学阅读事例一描述战后战场的一段,标注动词,做出分析。
归纳:在这些动词中,表现战士与敌人拼死相搏的有:抱、掐、摁、握、衔、扣„„,这些动词用得准确,和前后词语搭配贴切:“腰”就要“抱”,“脖子”就要“掐”,“耳朵”则需“衔”。这些动词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掐”、“摁”、“扣”充分表达了战士对敌人的恨。准确、鲜明的词语与其余描写一并描绘出一副壮烈的场景,感人至深。
请同学读练习四题干,解释:题目中说的“既定需要”,就是后文说的“语境”,包括搭配关系,感情需要以及呼应关系,语序关系,文体需要等等。本文堪称典范,同学们可结合知识短文加深理解,课后完成练习四切实体会。
(二)句式、修辞。
读练习五,请同学任择一、二回答,点拨、归纳:
设问、反问都是无疑而问。设问以引起读者注意,反问来加强语气;设问是作者自问自答,答案在下文,反问无需回答,答案在问话的反面。本文用设问沟通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引导读者思考;用反问帮助读者认识,促成感情升华。至于二者的结合及灵活变化,我们在前面已分析过。所有这些的确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除此之外,本文还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锦上添花,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请同学举例、分析。归纳:
“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比喻句,鲜明的刻画出马祥的淳朴可爱,读后让人永志难忘。
结尾段描绘和平幸福的排比句,把读者引入一条幸福的大河,这就是平常的生活,此时用细腻的笔触罗列出来又深深触动读者心弦,掀起爱的波澜。
“第一流„„第一流”,“之花„„之花”的反复,像连续敲击的重音符,激发着读者为志愿军战士而自豪的情怀。
《谁是最可爱的人》堪称文情并茂,感人至深。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如果把刚才所讲的真实感人的事例,像魏巍这样,精心的选材,巧妙的构思,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并且倾注你的热爱赞美之情,及时的写成一篇文章,定然是一篇非常好的通讯!那么,就请同学们以《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用你的神来之笔讴歌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第二篇:最可爱家的人
卧龙学案历史(八年级下)身心健康 厚德崇礼 志向高远 博学多才第2课最可爱的人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 编号:_____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理解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典型例题
下列事件与彭德怀有关的是()①百团大战 ②平型关大捷③抗美援朝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自主预习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背景:(1)美国侵朝: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军入侵朝鲜。(2)派兵侵略朝鲜,越过打到中国边境,轰炸中国(3)美国第七舰队入侵(4)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
3.过程:
①年10月,率中国人民开赴朝鲜前线。
②中朝人民并肩作战,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
军赶回到“”附近。
4.结果:
年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朝人民取得了的胜利。
二、战斗英雄
1.在战役中,勇堵敌人枪口的。
2.为保证战斗的胜利而被大火吞噬的。
课堂探究
探究一:抗美援朝
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探究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④重庆谈判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本题为综合考查彭德怀革命活动的题目,要求
学生对彭德怀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形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整体认知。课堂训练1.1950年,中国受到美国怎样的侵略威胁()①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②美军打到中国边
境鸭绿江边 ③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④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
湾海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
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
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
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A.彭德怀B.林彪C.邓小平D.刘伯承 3.建国之初,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使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的事件是()A.土地改革B.镇压反革命C.抗美援朝D.没收官僚资本 4.抗美援朝运动的时间是()A.1949-1951年B.1950-1952年C.1950-1953年D.1953-1958年 5.“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他是()A.董存瑞 B.黄继光C.邱少云D.刘胡兰 6.今天,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位于鸭绿江畔,中朝边境)抗美援朝纪念馆,馆内矗立着两位与抗美援朝有关的中国伟人的巨型雕像。其中一位是毛泽东,另一位是()A.彭德怀B.刘少奇C.朱德D.邓小平7.下列诗句,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是()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卧龙学案历史(八年级下)身心健康 厚德崇礼 志向高远 博学多才
第三篇:谁是猜拳高手教案
谁是猜拳高手教案
谁是猜拳高手教案1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对统计产生兴趣,体会统计的作用。
2.引导幼儿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对统计产生兴趣。
3.使幼儿通过游戏乐意和同伴交往,快乐地融入集体生活。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黑板、记录纸、笔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竞赛性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l)取队名,营造气氛,
师:我们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举行一次猜拳比赛,先为自己所在的队取个名字。
(2)猜输赢,激发兴趣
师:大家猜猜哪一队会获胜呢?
(3)想办法,引出比赛
师:两队都有希望获胜,到底谁能赢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认为应该怎样比呢?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想比赛方法,如男女对抗,赢的人数多的队获胜;组内选拔,选派获胜次数多的人参加总决赛等)
分析:从幼儿喜欢的游戏人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经验呈现,概括提升
(1)第一轮游戏,幼儿运用自己的方法统计。
二人游戏。(游戏方法:男女对抗)。
②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游戏结果,并引出统计方法。
③小结:肯定幼儿的统计方法,让他们知道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可以用简单方法进行统计。
(2)第二轮游戏,幼儿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统计
为失利的队鼓劲,引出第二轮游戏。(游戏方法:队内轮流比赛,每队选出一位猜拳高手,进行总决赛)
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统计记录。(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明确操作要求,纠正错误的记录方法,提醒幼儿及时交换玩伴)
幼儿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交流记录的方法。
幼儿用简洁的符号记录次数,有一定的条理性。教师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3.巩固运用,感受体验
(1)第三轮游戏,运用新经验统计,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方法的运用、个别指导。
(2)交流分析统计记录,采用幼儿介绍与同伴观察的两种方法让幼儿相互学习记录方法。
(3)教师初步分析比赛结果,选拔每队的猜拳高手进入总决赛。
总决赛后教师小结:
比赛次数多的时候,记录可以帮我们的忙,记一记、数一数、比一比,就能知道比赛结果了,统计的方法真有用。
4、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自主交流比赛感受
(2)迁移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运用统计方法。
谁是猜拳高手教案2
一、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真实生活情境
大班幼儿好胜心强,喜欢竞赛性游戏,但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本次活动通过“谁是猜拳高手”的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活动定位——概括提升原有经验
梳理、归纳、概括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本活动以经验呈现——概括提升——巩固运用为主线,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分享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感受统计的重要和有趣。
3、教材价值——培养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统计是探究性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本活动不仅发展幼儿的计数、比较数量等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辩析的过程中学习统计记录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统计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在经验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竞赛性游戏的经验
材料准备:实物投影仪、黑板、记录纸、笔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幼儿兴趣出发,对小班幼儿的“生成”内容进行探究
“有趣的豆宝宝”活动是在“春天”的主题背景下展开的。春天正是万物复苏、播种庄稼的季节,幼儿也带来了很多美丽、多姿的植物宝宝,教室里的植物角越来越丰富。一天早晨,为植物宝宝浇水的幼儿发现了一个露出一点点的红薯芽,幼儿非常兴奋,有的长时间地静静观察,有的互相转告……大家对此非常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及时设计了本次学习活动 “有趣的豆宝宝”。
2、活动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挑战性,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
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标和要求,我们通过认一认、闻一闻、比一比等各种感知觉让幼儿全面认识各种豆子。我们还增加新鲜的蚕豆、豌豆请幼儿剥豆,让幼儿体验豆子的各种特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在集体活动后,我们又在延伸活动中让幼儿观察门卫老伯伯种豆子,以及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种豆子,再次挑战了幼儿对豆子特征的观察,并引发幼儿种植豆子的兴趣,为他们的继续探索提供了空间。
3、亲子互动,共同承担教育任务、分享活动的快乐
从幼儿带豆子到幼儿园→观察豆子→剥豆子→ 品尝豆子,“有趣的豆宝宝”活动在教室里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了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豆子,观察豆子的播种和生长过程,我们别具匠心地请幼儿种豆子。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并且与家长一起进行种植,能在家长的指导下仔细地观察,所以决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种豆子。家长们十分配合,参与度很高,对于教师发放的“成长记录”,很多家长都认真地以多种形式进行记录,有的用照片加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有的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仔细看这些记录的内容,可以体验和感受到在这一过程中亲子互动的成功。这样的方式,不但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了解,而且还让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分享与幼儿一起学习的快乐。
谁是猜拳高手教案3
一、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真实生活情境
大班幼儿好胜心强,喜欢竞赛性游戏,但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本次活动通过“谁是猜拳高手”的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活动定位——概括提升原有经验
梳理、归纳、概括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本活动以经验呈现——概括提升——巩固运用为主线,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分享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感受统计的重要和有趣。
3、教材价值——培养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统计是探究性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本活动不仅发展幼儿的计数、比较数量等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辩析的过程中学习统计记录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统计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在经验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竞赛性游戏的经验
材料准备:实物投影仪、黑板、记录纸、笔等
四、活动过程
主要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取队名,营造气氛
“我们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举行一次猜拳比赛,先为自己队取个名字。”
2、猜输赢,激发兴趣
3、想办法,引出比赛
“两队都有希望获胜,到底谁能赢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认为应该怎样比呢?”(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想比赛方法:如男女对抗,赢的人数多的队获胜;组内选拔,选派获胜次数多的人参加总决赛等)
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经验呈现,概括提升
1、第一轮游戏,运用自己的方法统计(游戏方法:男女对抗)
= 1 x GB3 ①二人游戏
= 2 x GB3 ②集体交流
交流游戏结果并引出统计方法:
“你和谁比?赢了几次,你是怎么记住的?”
= 3 x GB3 ③小结
肯定幼儿的方法,知道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可以用简单方法统计。
2、第二轮游戏,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统计
= 1 x GB3 ①为失利的队鼓劲,引出第二轮游戏(游戏方法:队内轮流比赛,每队选出一位猜拳高手,进行总决赛)
= 2 x GB3 ②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统计记录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是否明确操作要求,记录的方法,提醒幼儿及时交换玩伴。
= 3 x GB3 ③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
幼儿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介绍记录的方法:
“你和几个人玩了?你赢了几次?”
“你是用什么记号表示的?”
= 4 x GB3 ④教师归纳概括,引入新经验
用简洁的符号记录次数,有一定的条理性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从原有经验中归纳提升出新经验,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建构。
视幼儿的经验随机调整。
三、巩固运用,感受体验
1、第三轮游戏,运用新经验统计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方法的运用,个别指导
2、交流分析统计记录
采用幼儿介绍与同伴观察两种方法交流分析记录方法。
“从记录上你能看出些什么?”
鼓励幼儿质疑,强化正确方法
“对于这些记录,你有什么意见或看不懂的地方?”
3、初步分析比赛结果,选拔每队的猜拳高手
4、总决赛,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5、教师小结
比赛次数多的时候,记录可以帮我们的忙,记一记,数一数,比一比,就能知道比赛结果了,统计的方法真有用。 分析统计记录旨在理解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引导质疑法鼓励幼儿在辩析中主动学习。
四、延伸
1、引导幼儿自主交流比赛感受。
2、迁移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运用统计方法联系生活,迁移经验。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谁是猜拳高手教案4
一、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真实生活情境
大班幼儿好胜心强,喜欢竞赛性游戏,但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本次活动通过“谁是猜拳高手”的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活动定位——概括提升原有经验
梳理、归纳、概括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本活动以经验呈现——概括提升——巩固运用为主线,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分享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感受统计的重要和有趣。
3、教材价值——培养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统计是探究性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本活动不仅发展幼儿的计数、比较数量等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辩析的过程中学习统计记录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统计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在经验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竞赛性游戏的经验
材料准备:实物投影仪、黑板、记录纸、笔等
四、活动过程
主要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取队名,营造气氛
“我们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举行一次猜拳比赛,先为自己队取个名字。”
2、猜输赢,激发兴趣
3、想办法,引出比赛
“两队都有希望获胜,到底谁能赢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认为应该怎样比呢?”(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想比赛方法:如男女对抗,赢的人数多的队获胜;组内选拔,选派获胜次数多的人参加总决赛等)
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经验呈现,概括提升
1、第一轮游戏,运用自己的方法统计 (游戏方法:男女对抗) = 1 * GB3 ①二人游戏
= 2 * GB3 ②集体交流
交流游戏结果并引出统计方法
“你和谁比?赢了几次,你是怎么记住的?”
= 3 * GB3 ③小结
肯定幼儿的方法,知道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可以用简单方法统计。
2、第二轮游戏,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统计
= 1 * GB3 ①为失利的队鼓劲,引出第二轮游戏(游戏方法:队内轮流比赛,每队选出一位猜拳高手,进行总决赛)
= 2 * GB3 ②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统计记录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是否明确操作要求,记录的方法,提醒幼儿及时交换玩伴。
= 3 * GB3 ③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
幼儿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介绍记录的方法
“你和几个人玩了?你赢了几次?”
“你是用什么记号表示的?”
= 4 * GB3 ④教师归纳概括,引入新经验
用简洁的符号记录次数,有一定的条理性
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从原有经验中归纳提升出新经验,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建构。
视幼儿的经验随机调整
三、巩固运用,感受体验
1、第三轮游戏,运用新经验统计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方法的运用,个别指导
2、交流分析统计记录
采用幼儿介绍与同伴观察两种方法交流分析记录方法。
“从记录上你能看出些什么?”
鼓励幼儿质疑,强化正确方法
“对于这些记录,你有什么意见或看不懂的地方?”
3、初步分析比赛结果,选拔每队的猜拳高手
4、总决赛,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5、教师小结
比赛次数多的时候,记录可以帮我们的忙,记一记,数一数,比一比,就能知道比赛结果了,统计的方法真有用。
分析统计记录旨在理解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引导质疑法鼓励幼儿在辩析中主动学习。
四、延伸
1、引导幼儿自主交流比赛感受
2、迁移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运用统计方法
联系生活,迁移经验
谁是猜拳高手教案5
设计思路
猜拳是孩子们比较喜欢和熟悉的游戏,当遇到意见不统一或者玩具不够分配时,他们会自发地用猜拳的方式来做决定。但是在猜拳的过程中往往会为输赢而引起争执,原因之一就是比几次,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常常会有孩子故意赖皮,最终谁输谁赢搞不清。“谁是猜拳高手”的活动就是帮助孩子们解决游戏中的困难,学习使用统计的方法来记录比赛的结果,从而体验统计给人们的游戏、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游戏过程及结果,并尝试集体制作简单统计表。
2.感知统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萌发对统计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笔若干;“猜拳高手统计表”若干;制作统计表的各种标记及材料;三张内容不同的统计表。
活动过程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师幼互动游戏。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玩猜拳游戏吗?
你们当中谁是猜拳高手呢?一起来比一比!
2.幼儿两两游戏。
师: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更厉害。
(评析:活动一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谁是猜拳高手”的悬念,通过师幼间的互动以及伙伴间的游戏较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幼儿自由讲述游戏情况。
师:刚才你和好朋友比了几次,你赢了几次?
(评析:在孩子们的表述中自然而然发现问题和困难,比如一共比几次没有达成共识,比赛次数太多搞不清,两人输赢的次数出现偏差,没有裁判难定输赢等等。)
4.师:是啊,怎样能让很多人一下就能清楚地知道你们是怎样比赛的呢?(幼儿讲述、集体讨论)
(评析:这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孩子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如记下来、画下来、贴五角星等等,最终达成“把比赛的过程记录下来”就能让很多人一目了然的共识。)
动脑思考,初步尝试
1.提供统计材料,幼儿两两讨论统计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纸、笔还有贴纸等。现在请你和朋友商量一下,比赛时准备怎样来记录呢?
(评析:第一次记录基于每个孩子已有经验具有差异性的考虑,教师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尝试进行记录。让孩子的已有经验得到回忆和运用,为下-个梳理环节的开展做好准备。)
2.教师明确比赛规则。
①两个朋友进行比赛;
②比赛情况记录在一张纸上;
③听到铃声比赛结束。两个好朋友分工合作:一个收拾材料,一个上前贴记录纸。
(评析: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也要注意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里教师一连提了三点操作要求,一方面是为了让活动有序有质地进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做事秩序感。)
3.幼儿第二次游戏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
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探索方法,集体优化
1.展示幼儿记录表。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方法.并对此进行引导和梳理。
师:刚才的比赛真精彩,你们已经用自己的方法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了下来。现在说说看,你是怎样来记录的呢?
(评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对教师教育机智的考量。因为幼儿的记录可谓五花八门,是教师不可预设的。在幼儿讲述时,教师既要尊重幼儿,又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向,积极帮助、优化他们的原有经验,提炼出统计表的各种要素,如比赛名称、比赛选手的学号或姓名、比赛次数、胜利的总数等,最后形成一张“猜拳高手”统计表。各种记录的要素都是来源于幼儿自己的原有经验,这样才能凸显出此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引导幼儿认真地倾听,建立有序的课堂,保障活动的有效性。)
结合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体讨论制作统计表。如:通过讨论,比赛的整个过程可以用表格来显现,出示一张空白表格,这张表格是用来记录猜拳比赛的。在表格上方贴上比赛的内容。接着幼儿每说到一个元素教师就用卡通符号的形式来表示:比赛的最终输赢用手形V来表示,比赛者姓名用娃娃笑脸来表示,比赛的次数用数字来表示。
3.教师小结:我们用自己的方法为比赛设计了一张“猜拳高手”统计表。我们的表上需要有比赛名称、比赛选手的.学号或姓名、比赛次数以及胜利的总数。
验证使用,体验便捷
1.师幼商讨记录符号。
师:我们用什么标记来记录呢?赢了怎么记?输了怎么记?打成平手又怎么记呢?
(评析:这一系列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幼儿的思维不受限制,孩子的意愿能自由达成。比如:有的说用不同的形状做标记来记录,有的说用打钩和打叉的标记来记录,还有的说用数字来记录,赢了加1分,输了减1分等等。)
2.教师与一幼儿互动游戏,进行示范记录。
(师幼比赛记录结束后)师:从表格上看是谁和谁在比赛呢?比了几次?比赛结果是怎么样的?
(评析:师幼之间的比赛,将活动的氛围推向了高潮,看着比赛孩子们自己也跃跃欲试。观看比赛以及记录的过程,不仅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记录统计表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新的统计表能让比赛过程和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2.提供新的统计表,幼儿再次找朋友.两人一组游戏并进行记录。
3.展示各组统计表,观察并说说他人的游戏情况。
(评析:在这次比赛后,孩子们饶有兴致地相互查看他人的统计表,在表上了解他人的游戏情况,真切感知统计表的使用给游戏带来的方便。)
4.教师小结:有了这张统计表,让我们对比赛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看来统计的方法很有用。
迁移经验,融入生活
师:统计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游戏中,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呢!
师幼共同讨论、讲述:生活中的统计表是怎样记录的。
(评析:在这里教师出示的三张生活中的统计表,如奥运会奖牌榜、九月天气统计表等,能让幼儿回归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了解统计表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统计无处不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请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找一找不同的统计表,把它介绍给小伙伴们。
谁是猜拳高手教案6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
3、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
【活动准备】
实物投影仪、黑板、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取队名,营造气氛。
师:我们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举行一次猜拳比赛,先为自己队取个名字。
2、猜输赢,激发兴趣。
3、想办法,引出比赛。
师:“两队都有希望获胜,到底谁能赢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认为应该怎样比呢?”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想比赛方法:如男女对抗,赢的人数多的队获胜;组内选拔,选派获胜次数多的人参加总决赛等)
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经验呈现,概括提升。
1、第一轮游戏,运用自己的方法统计。
2、集体交流。
交流游戏结果并引出统计方法。
师:你和谁比?赢了几次,你是怎么记住的?
3、小结。
肯定幼儿的方法,知道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可以用简单方法统计。
4、第二轮游戏,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统计。
为失利的队鼓劲,引出第二轮游戏。
(1)游戏方法:队内轮流比赛,每队选出一位猜拳高手,进行总决赛。
(2)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统计记录。
(3)师观察指导重点:是否明确操作要求,记录的方法,提醒幼儿及时交换玩伴。
(4)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
—幼儿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介绍记录的方法。
—你和几个人玩了?你赢了几次?
—你是用什么记号表示的?
教师归纳概括,引入新经验。
5、用简洁的符号记录次数,有一定的条理性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6、从原有经验中归纳提升出新经验,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建构。
视幼儿的经验随机调整。
三、巩固运用,感受体验。
1、第三轮游戏,运用新经验统计。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方法的运用,个别指导。
2、交流分析统计记录。
(1)采用幼儿介绍与同伴观察两种方法交流分析记录方法。
(2)从记录上你能看出些什么?”
鼓励幼儿质疑,强化正确方法。
(3)对于这些记录,你有什么意见或看不懂的地方?
3、初步分析比赛结果,选拔每队的猜拳高手。
4、总决赛,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5、教师小结。
比赛次数多的时候,记录可以帮我们的忙,记一记,数一数,比一比,就能知道比赛结果了,统计的方法真有用。
分析统计记录旨在理解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引导质疑法鼓励幼儿在辩析中主动学习。
四、延伸。
1、引导幼儿自主交流比赛感受。
2、迁移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运用统计方法联系生活,迁移经验。
谁是猜拳高手教案7
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真实生活情境
大班幼儿好胜心强,喜欢竞赛性游戏,但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本次活动通过“谁是猜拳高手”的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活动定位——概括提升原有经验
梳理、归纳、概括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本活动以经验呈现——概括提升——巩固运用为主线,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分享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感受统计的重要和有趣。
3、教材价值——培养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统计是探究性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本活动不仅发展幼儿的计数、比较数量等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辩析的过程中学习统计记录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统计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
3、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在经验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竞赛性游戏的经验
材料准备:实物投影仪、黑板、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取队名,营造气氛
“我们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举行一次猜拳比赛,先为自己队取个名字。”
2、猜输赢,激发兴趣
3、想办法,引出比赛
“两队都有希望获胜,到底谁能赢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认为应该怎样比呢?”(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想比赛方法:如男女对抗,赢的人数多的队获胜;组内选拔,选派获胜次数多的人参加总决赛等)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经验呈现,概括提升
1、第一轮游戏,运用自己的方法统计(游戏方法:男女对抗)
= 1 * gb3
①二人游戏
= 2 * gb3
②集体交流
交流游戏结果并引出统计方法 “你和谁比?赢了几次,你是怎么记住的?”
= 3 * gb3
③小结 肯定幼儿的方法,知道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可以用简单方法统计。
2、第二轮游戏,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统计
= 1 * gb3
①为失利的队鼓劲,引出第二轮游戏(游戏方法:队内轮流比赛,每队选出一位猜拳高手,进行总决赛)
= 2 * gb3
②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统计记录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是否明确操作要求,记录的方法,提醒幼儿及时交换玩伴。
= 3 * gb3
③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
幼儿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介绍记录的方法 “你和几个人玩了?你赢了几次?”
“你是用什么记号表示的?”
= 4 * gb3
④教师归纳概括,引入新经验
用简洁的符号记录次数,有一定的条理性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从原有经验中归纳提升出新经验,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建构。
视幼儿的经验随机调整
三、巩固运用,感受体验
1、第三轮游戏,运用新经验统计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方法的运用,个别指导
2、交流分析统计记录
采用幼儿介绍与同伴观察两种方法交流分析记录方法。
“从记录上你能看出些什么?”
活动反思
《指南》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谁是小懒虫》教案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活动,体验和表现歌曲中的幽默。
2、学唱歌曲,初步尝试歌曲中的弱起节奏。
3、能理解“懒惰虫”的含义。
活动准备:
1、歌曲。
2、小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发声练习《小小蛋儿八门开》。
(1)教师唱出前半句,幼儿接唱后半句。
2、游戏导入“小小蛋儿把门开”,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游戏。
教师:我来当鸡妈妈,小朋友来当鸡宝宝,一起做律动《小小蛋儿把门开》,可是有一只小鸡可令鸡妈妈头疼啦,你们看它在干嘛?(出示图片:睡觉的小鸡)。妈妈想请小朋友叫醒这只懒懒的小鸡,你们愿意吗?
3、幼儿欣赏歌曲,初步感知歌曲内容。
(1)教师按歌曲节奏说歌词,幼儿认真聆听。
(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说一说歌曲内容。
教师:什么是懒惰虫?为什么懒惰虫到处都痛?
(3)教师带领幼儿有节奏的念歌词。
4、学唱歌曲。
(1)教师:没叫醒小鸡,是不是小朋友的声音不够好听呢?那我们再换一种方式叫它。
(2)教师范唱歌曲。
教师:这一次小鸡终于被叫醒啦!你们想唱一唱吗?
(3)教师清唱,幼儿跟唱。
(4)出示准备好的各种动物图片,让小朋友来找一找这些小动物中有没有懒惰虫。
(5)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唱《懒惰虫》,唱完之后问一问:小青蛙,你是不是懒惰虫啊?
(6)依次对老师带来的小动物进行提问,从中不断练习歌曲。
5、学玩懒惰虫的游戏。
(1)教师边引导幼儿学唱歌曲边玩“点懒惰虫”的游戏。歌曲唱完后,教师问最后一个被点到的幼儿愿不愿意做懒惰虫,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表示不愿意做懒惰虫。教师对不愿当懒惰虫的幼儿给予正面肯定。
(2)师幼一起唱歌,玩游戏。
活动延伸:
表演区:引导幼儿仿编歌词并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唱。
第五篇:仁者爱人教案(用)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教案
《仁者爱人》
教学目标:
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4、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忠恕”的内涵。
3、背诵重点章节。
4、正确理解孔子 “仁”的含义。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难点:
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 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回顾学过的部分,有关“仁”的阐述比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章P9)
今天,我们来学习《仁者爱人》以进一步探究“仁”的内涵,深入了解儒家的仁爱观。二.释题
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那么仁者具体该如何去“爱人”呢?我们学习课文的章节来探讨。
三、朗读1—4章。
1、你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1—4章。
《论语》选修第五课《仁者爱人》1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教案
2、我们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齐声朗读一遍。
四、研习文本
(一)“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仁之本:孝悌(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研读1.6)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仁之则:忠恕(研读4.15)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是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让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 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是从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 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 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 现呢’?
忠: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读6.30章)恕:推已及人,仁爱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读5.12章)
自己不愿意别人强加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实际上就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我们已经知道,子贡是孔子的高材生。作为这样一个高材生,又抓住了老师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谈体会,按理说该得 到赞许,却不料被老师一盆冷水迎面泼《论语》选修第五课《仁者爱人》2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教案
下来,说:“赐呀,这不是 你做到了的。”
原来,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就是我们大 不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 只能说,“恕”道(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仁之上:圣(博施济众)(解读6.30章)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 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 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 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 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 己及人。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所谓时势 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 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因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 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 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而已。
五、布置作业:
总结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提问背诵。
二、继续研习文本。
(二)实践“仁”的方法、途径是什么?孔子自己是否达到“仁”? 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解读6.30章)(解读5.26,10.17,7.9,15.42,9.10)(7.27)仁的实践: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解读5.26)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子路是豪侠之志,讲义气,够哥们。从大处说,则犹如诗圣 杜甫所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颜渊是仁者之志,道德修养非常高。一方面非常谦逊,不愿 意表白自己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实行孔子所一再倡导,并认为要 终生奉行的恕道,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一武一文的志向,一个豪爽,一个隐忍。而圣人自己的志向 呢?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就是要让老年人无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 安顿,无论是采取退《论语》选修第五课《仁者爱人》3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教案
休制度还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朋友信之”,就是要让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再没有欺诈,没有仇 怨。“少者怀之”,就是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永远爱护下一代,让 世界充满爱。
老中青三代都有了着落,社会安定而美好。圣人之志,岂不 就是要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吗?
2、问人:重人不重财
细节描写拓展(解读10.17)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3、与有丧者侧:尊崇礼(解读7.9,9.10)
这是不是太迂腐了呢?
不是。这是圣人性情纯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家在丧 事的哀痛中,你在这里大吃大喝,像话吗?另一方面,也是圣人 尊崇礼节规范的表现:遇到人家的丧事,自己要表示哀悼。真心 哀悼,难道还能大吃大喝吗?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4、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解读15.42)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5、子钓而不纲:“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解读7.27)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拓展:
求仁得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杀身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15.8)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到仁。
三、问题探讨
(一)探讨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插入3·22章)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
(课文14.17章)本章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明确: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论语》选修第五课《仁者爱人》4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教案
(孔子要比管仲小172岁,他出生之时,管仲已经去世90多年。齐桓公称霸诸侯,是依据自身的实力,采用得当的策略,消弭他们的矛盾和纷争,将诸侯们联合在一起,避免了大规模内部战争的发生,整个过程都是打着周天子授权的名义进行的,“一匡天下”,从而维护了周王室摇摇欲坠的地位,延缓了周朝的解体。这是孔子最为称道的。说管仲仁,也就是他辅佐齐桓公保住了周王室,维持了周朝的统一,维护了周礼。其次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做到了“攘夷”。当时生活在周王室及其诸侯国四周的戎狄势力很大,经常骚扰和侵犯周王室和中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威胁。齐桓公在管仲的策划下,多次联合诸侯打击来犯的戎狄,使得华夏文明得以保存。这里强调的是华夏与狄戎之间的差别,强调要对抗狄戎以保全华夏文化,也就是保全周礼。尊王和攘夷的意义是同一的。其实孔子赞赏于管仲的,仍然是那个根本的东西:克己复礼,尽管管仲在小处有失礼的地方。)
(二)探讨2: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明确: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先后厚薄之分。【孔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民以惠,惠则足以使人。”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三、课外延伸:“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古: 微子、比干——“仁人”。献身国家,取义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就是为大多数人而死。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杀身成仁”。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今:李大钊、抗洪(画面)。“仁人志士”“仁义之师”“仁爱之心”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当代中国的仁者:感动中国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袁隆平,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来自人群的“微尘”
“当仁而不让”,这是仁的锋锐与张扬,仁,在我国古典文化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概念,更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富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哲学命题。
四、合作完成课后前三题。
第三课时
《论语》选修第五课《仁者爱人》5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教案
一、齐读全文,点名背重点章节。
二、结合课后第四题,归纳巩固
1、宾语前置主要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第二种,疑问句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第三种,用“之”“是”来表示,“之”“是”充当复指宾语; 第四种,肯定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讲信用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时。(戴礼帽穿礼服)
尧舜其犹病诸:以„为困难(意动)使动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使„站得住 己欲达而达人:使„通达
敝之而无憾:即使使它们坏了也不要悔恨。(使它们破旧)。老者安之:让老年人安心。(让老年人安心)为动用法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为公子纠殉死)
3、固定句式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怎么样
三、熟记相关成语
①入孝出悌: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敬兄长。
②一以贯之:用一种学说贯串一切食物,也有自始至终贯彻到底的意思。③博施济众:广施恩惠,救济民众。
④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⑤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关怀年轻人。
⑥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古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含有落后、不开化之意。后亦借指异族入主。
⑦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⑧匹夫沟渎: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四、作业布置
1、背诵重点章句(1.6,5.26两章)。
2、写作实践
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上的作用?字数不少于300字。
《论语》选修第五课《仁者爱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