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高》杜甫_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教学内容:
对《登高》诗意的解析及对诗意境的赏读。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 粉笔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个老人是谁呀?是杜甫。
二、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又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 《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背景简介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四、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五、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首
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 : 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 :“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 悲伤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
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 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六、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七、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总结: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喜欢画画的可以把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第二篇:杜甫《登高》教案(模版)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习近平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三、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四、创作背景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
第1 页
总页 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疑问: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第2 页
总页 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
第3 页
总页 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2、回:回旋。3、百年:犹言一生。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译文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第页
总页
第三篇: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的《登高》及其晚年的律诗创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杜甫的生平与思想,了解到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和他漂泊流离的人生履历,以及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结合杜甫晚年的生活经历,重点探讨杜甫的《登高》一诗,以此来进一步把握杜甫晚年律诗的整体特征。
我们知道,《登高》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明代学者胡应麟在他的诗话著作《诗薮》中高度评价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是明代学者胡应麟的一部诗话著作,主要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其中尤其着重评价了唐代的作家作品)如果我们说这样一种评价未免有过誉之嫌的话,那么清代学者杨伦在对杜甫诗集进行了一个全面的解析之后,他得出的结论应该说更为客观公允,杨伦在《杜诗镜诠》说:《登高》一诗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由此可见,《登高》一诗所受到后人的推崇。那么这样一首诗歌,它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呢?它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解读杜甫的《登高》诗。
一、杜甫《登高》的创作背景
《登高》的创作时间: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 地点:夔州(重庆奉节县)
杜甫的生存境况和思想状态: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心境悲凉。厌倦了漂泊不定的生活,急切盼望回归阔别多年的故园。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般都讲求“知人论世”(《孟子 万章下》)的解读方法,正所谓知其人论其世,只有充分地把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我们知道,《登高》一诗是杜甫767年的重阳节在四川夔州写下的,那么这个时候,杜甫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一 1 点,具体梳理一下杜甫这段时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这要从安史之乱之后说起。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离安史之乱结束已经四年的时间,安史之乱对整个唐王朝的影响非常重大,安史之乱前,是唐朝最为辉煌的盛世时期,安史之乱后呢,唐王朝便开始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当时的地方争战依然时有发生,唐王朝外部的局势也岌岌可危,像吐蕃等都开始蠢蠢欲动。
在这种时代大环境下,作为个体,杜甫自身的生存境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杜甫向来有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所以,在安史之乱结束时,作为一名忠君爱国的儒士,杜甫是欣喜若狂的,在听闻河南河北收复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创作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他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说一听到家乡收复的消息啊,诗人就涕泗滂沱,泪流满面,正是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了。这个时候,再看看妻子儿女,面上的愁容都早已不见了,诗人自己呢,则再无心读书,匆匆忙忙就把手头的书卷了起来,做起了收拾行囊的准备。于是就开始想到要饮酒高歌来庆祝胜利,但同时又开始筹划着回归故乡了,真是恨不能飞回去。正可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全诗一气而下,气势滂沱,把诗人那种因得知战争胜利,国家得以平复的那种欣喜若狂的状态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可见杜甫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时时铭记在心,并且对国家的前途是充满期望的。他甚至开始梦想着一朝回归故乡去。
但是杜甫这样的好梦很快就被打破了,他当时听闻战争胜利的消息时正在四川梓州避难,时为763年,得知消息后,他先是回到成都的浣花草堂,后来,他的少年好友严武又来到成都任节度使,杜甫受到他的邀请去他的幕府任职了一段时间。不久,也即是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也厌弃了这种官场的沉闷,加之他又思念故乡和亲人,于是这一年杜甫就决定举家东迁。那么第二年,也就是766年杜甫就到达了四川夔州(四川奉节)。
夔州在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夔州,杜甫待了虽然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夔州时期却是诗人内心波澜起伏、思想错综复杂、写作激情充沛、诗歌技艺娴熟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杜甫创作了430首诗,占到他存留下来 的全部诗作的近三分之一。而且,杜甫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艺术高峰。那么,杜甫为何在夔州能创作出如此众多而艺术价值卓越的诗作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1、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夔州期间,杜甫的生活应该说还是比较宽裕的,一方面他在夔州的朋友柏茂琳给他提供了很多生活资助,另外,他还有着外朝官的俸米,甚至还拥有十一亩私田,可以说是衣食无忧。这就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
2、夔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夔州位于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风景雄奇秀丽。(瞿塘险过百劳关)有瞿塘峡、猿声、白帝城、诸葛庙、八阵图、昭君村等自然和历史景观,还有宋玉、刘备、诸葛亮、庾信等名人留下的历史古迹。(郦道元《水经注》里《三峡》:巴山巫峡三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那么这些自然环境和历史景观就促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给杜甫的诗歌创作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可谓是杜甫诗歌创作的“江山之助”。
3、晚年杜甫律诗创作的艺术技巧渐于纯熟。杜甫一生都着重于诗歌创作,在杜甫的文学创作当中,我们一般很少提到他的散文,可以说杜甫一生的精力都主要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并且杜甫也很善于学习前人,他曾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早年时期为求取功名他曾创作了不少干谒诗来表达他的理想和抱负,中年时期则创作了大量具有诗史性质的时事诗,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晚年则更着重于律诗的创作。而且杜甫十分着重锤炼诗句,正像他所自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经过了一生的创作实践之后,到了晚年,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杜甫对律诗的写作技巧达到了一种运用自如的状态,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这就是为什么他晚年的律诗成为古今律诗中不可匹敌的佳作。
4、更为重要的是,晚年杜甫思想情感的变化。大家知道,杜甫对儒家的思想是终身服膺的,他曾一度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并且还说:“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谢)。”可见他是以上古的贤臣自拟的。但是到了晚年,由于自身体弱多病,(他有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肺病,耳朵也聋了。)常年漂泊不定,国家时事多艰,他这种理想和抱负就逐渐淡化 了。他甚至发出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慨。(《旅夜书怀》这是杜甫在从四川成都往夔州的路途中写下的诗作。)这些什么功名利禄都无法安慰杜甫晚年的心境,晚年的杜甫最大的愿望是回归故园,安享晚年。但这样的梦想,在时事多艰的时代下,要实现却是如此的艰难。因此,晚年的杜甫,心境是极其悲凉孤独凄苦的。但他的这种心境,甚至都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在夔州时期,杜甫的好友都相继去世。(李白762年去世,高适765年去世,少年好友严武765年去世)我们知道,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创作风格不同,但情谊却非常深厚。杜甫曾创作了多首怀念李白的诗作,比如选入《唐诗三百首》中的《梦李白二首》:“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还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可见二人情谊之深,但是762年李白去世,杜甫失去了一个文学上的知音。之后呢,他的好友高适、严武也相继去世。尤其是严武的去世对杜甫的打击很大,我们知道,严武是杜甫的少年好友,又是杜甫晚年在成都生活的依靠,他的去世直接促成了杜甫离开蜀地的决心。因此,晚年的杜甫可谓“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因此,晚年的杜甫就开始反思历史、社会和人生。所以,晚年杜甫的诗歌当中就多了这样一些“伤逝、怀旧、悲秋、叹老”的主题。
杜甫到夔州也只是他人生的又一个驿站,虽然他深知战乱还没有停息,但毕竟离开巴蜀就意味着踏上了回家的路。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绝望中的希望,面对滚滚的长江和险峻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气息浓厚的历史遗迹,杜甫就借用他生花的妙笔,书写着家国之忧、身世之悲,写下了大量的咏史、咏怀诗。
正是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杜甫写下了《登高》这样一篇名贯古今的佳作。
二、《登高》诗赏析
以上我们从诗歌创作的外部着重分析了《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杜甫思想情感的变化,下面我们就进入诗歌文本的内部,来细细品析一下杜甫是如何将这种家国之忧、身世之悲渲染出来的。
(一)逐句解析
我们知道律诗有四联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像人有头、有脚一样。律诗还讲求韵律和对仗,对诗人的写作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解读律诗,必 4 须从一字一句来细细品读。
首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这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写景,他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指明了节序和环境,秋风猎猎,天空辽阔,说明是一年中的秋季了,周遭的环境是高猿长啸,飞鸟盘桓。这就点名了夔州江边的特殊环境。在这一句里,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一句的“句眼”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一个“哀”字。我们知道,古代的三峡是时常能听到哀婉凄苦的猿啼声的,郦道元《水经注》里记载《三峡》就说过:“巴东巫峡三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可见猿啼声是极其哀婉凄苦的,以至于听到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引起惆怅之怀,甚至落泪。那么在这里,一个“哀”字可以说就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在句法上,这两句不仅对仗,而且句中自对,句法严谨,语言精练,历来被视为写景的佳句。
再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承接首联而来,继续写景,但笔墨更为流畅,气势更为阔大。“无边落木萧萧下”写的是山,上承首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是远望,写水是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就既从视觉上写出落叶飘零的情景,又从听觉上写出了秋风的萧瑟。长江而用“滚滚”,并用“不尽”来领起,这就把长江水的滚滚流逝之状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两句写景,不仅描摹形态,刻画出了气势。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还可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句法上,这两句对仗极其工整,并且用“萧萧”、“滚滚”这样的叠声词,使得景物的描写向时空荡开去,这样的写景已经深含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了。
颈联。由上面两联的写景转入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同样是工整的对仗,“常作客”点名作者的身世,表现了一种深重的羁旅之愁,“万里”是说夔州离故乡很遥远,这是从空间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点名节令,也是顺承前四句子的写景而来。
“悲秋”本来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常见的主题。正所谓宋玉所说:“春女多思,秋士多悲。”秋天作为一年行将结束的季节,最容易引起士人对于时光流逝和功名未建的慨叹。因此,“悲秋”的主题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成为文人士大夫反复歌咏的对象。比如宋玉《九辩》即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悲凉啊,秋天的气息。花草树木都因衰败而摇落,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人心中那种哀伤孤寂的感觉似乎人在旅途当中,仿佛爬山涉水一般,一年的时光眼见就要过去了。
欧阳修《秋声赋》里说:“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
面对着黄昏时分急骤的暮雨洒满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清洗得格外清凉。渐渐地,秋风是越刮越凉了,正可谓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啊,山河显得更加的寂寞冷落,残阳照在楼上。到处都是花朵凋零,绿叶枯萎,天地之间呈现出一片凋败的景象。
对于这样的景象,杜甫是非常熟悉的,他甚至说过“摇落深知宋玉悲”,对于宋玉的悲秋之情,杜甫是感同身受的。面对眼前的这种季节之秋和生命之秋,乃至国家的多事之秋,杜甫的悲愁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这里就不仅点名了此诗的主题,而且具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诗人的悲苦,除了一年的行将结束,人生的老去之外,还有着疾病缠身,孤独寂寞,知音难觅的感慨,这就是所谓的“百年多病独登台”了。重阳佳节,本是亲人朋友团聚的日子,但是杜甫却一生漂泊不定,到了晚年,疾病缠身,而人生的知音都相继去世,想重返故园的愿望至今都未得以实现。
尾联。最后两句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站在长江之滨,高台之上,面对萧萧而下的落叶,滚滚而去的江水,诗人的悲凉之慨可谓层层转深,由过去的时光、漂泊的身世、多病的身躯再联想到自己的一生,便发出了“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慨叹了,回顾我这一生,总的来看,可说是尝尽了“艰难苦恨”,如今是斑鬓皆白,潦倒一生。面对这样的境况,诗人的内心有无尽的悲苦惆怅之情需要抒发,但因为疾病,连可以浇愁的美酒都不能畅饮了。这种无可奈何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这一句又由回忆过去转到现实境况,将翻飞的思绪从历史时空中适时地拉回。
此诗的“诗眼”是“悲秋”,这里的“秋”,有多个层面: 季节之秋。有秋风、落叶、秋水等典型的秋天意象。生命之秋。年华老去,疾病缠身。国家多事之秋。艰难苦恨,时事多艰。
总的来看,此诗抒发悲凉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一生漂泊不定,甚至到了晚年仍在漂泊流离。其二是一生多病,晚年更是疾病缠身。其三是年华老去,两鬓斑白,而功业未建。其四是知音寥落,内心悲苦而无处倾诉。其五是时事多艰,国家至今仍不太平。其六是因病断饮,不能借酒浇愁。
(二)艺术特色
层次分明,对仗工整。写景是先做工笔描绘,生动刻画出夔州的秋季典型的六种景物。然后是渲染秋天的悲凉气氛,描摹出一片秋风落叶,滚滚长江东逝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一种阔大的意境。写情则是先从时空两个方面写自己异乡漂泊而又疾病缠身,独自登台的悲苦孤寂的情怀,最后又由自身联想到整个国家,正是艰难苦恨是自己潦倒一生的根源。而现在又因病戒酒,忧愁无处倾泻,这种悲慨之情是更为深沉了。从句式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不仅上下句之间对仗工整,而且一句之中还有对仗,如首联。笔法错落有致,且前后对应。第三句对应第一句,写山景,第四句对应第二句,写江景。可以说是杜甫律诗创作达到了一种化境。
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当中将夔州秋季特有的景观如:急风、猿啼、无边的落叶等景象描绘了出来,这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后四句抒情时又点明悲慨从悲秋而来。
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律诗的典型风格:沉郁顿挫。诗人的情感是深沉而厚重的,但是却并没有一泻千里,秉笔直书,是通过对景物的渲染才抒发出漂泊流离、多病潦倒、孤苦无依的思想情感,因此说,内容是沉郁的。而从字句的锤炼上来说,句式又是错落变化,既对仗工整而又错落有致的,因此在韵律上表现出抑扬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杜甫晚年律诗创作的题材内容
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的律诗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主要表现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等题材。如《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7 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虚实结合,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寓于胡马的骁腾,但终究只是个人怀抱的一种抒发。《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饮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全诗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幽、恬淡,感情平和中有跌宕,豪迈中有洒脱。这两首诗写于诗人游历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快意诚然是快意,豪情纵然是豪情,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天宝后期,杜甫用律诗表现时事,这是律诗艺术的一个重大变化。杜甫用律诗反映时事,正体现了杜甫对诗歌比兴精神的追求。
到了晚年,杜甫的律诗不仅写咏怀、羁旅、怀古等,而且将发表政治言论、咏物等写入诗歌当中,扩大了律诗表现的题材。归纳来看,晚年杜甫律诗创作的内容主要有:
1、咏史、咏怀诗。
杜甫晚年的律诗经常性地表现叹老、怀旧、伤逝、悲秋的主题。其中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以及我们上面提到的《登高》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夔州时写下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他也是杜集中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全诗以秋景而起兴,借用了潘岳《秋兴赋》的题材。这首诗以夔州秋天的种种景物起兴,描写了他对于长安的种种想望的心情。以第一首诗为全诗的纲领。抒发了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体现出沉实高华的艺术特色。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下的一组律诗。夔州及其三峡一带有宋玉、刘备、诸葛亮、王昭君、庾信等人留下的历史遗迹,杜甫因古迹而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
2、政论诗。
还有一些律诗则直接以历史事件作为内容进行描写,感世伤世。如《秋笛》、《王命》、《征夫》、《诸将五首》等。杜甫晚年律诗创作的开创性的题材是以律诗写时事,发表政治见解。这代表性的就是《诸将五首》,这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写的一组政治抒情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3、咏物诗。
杜甫还用五律写了大量的咏物诗,如《鹦鹉》、《孤雁》、《鸥》、《猿》、《麂》、《鸡》、《黄鱼》、《白小》等诗托寓现实,表达了对弱小百姓被鱼肉之苦难的无限同情及对归隐山林脱离苦难生活的向往。
四、杜甫晚年律诗创作的风格特色
到杜甫晚年律诗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韵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的联章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
组诗的形式。律诗由于篇幅短小,不能表现丰富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内容,采用组诗的形式,不仅能够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内容,而且前后诗之间彼此印证,相互贯穿,很能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如著名的《秋兴八首》即是如此。全诗以夔州特定的自然景物起兴,引发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诗正是在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并一层深似一层。
时空交错,技巧娴熟。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把得知战争胜利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全诗仿佛散文一般,感情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杜甫晚年的律诗,对于字句的锤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炼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正由于此,他创作出许多的佳句,比如: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其中的副词“自”、“相”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叠声词“萧萧”、“滚滚”;还有“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中的“泛泛”、“飞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等动词的运用。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感情强烈,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情感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那仁者之心和儒家所涵养的中正平和的态度,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正是这样一种风格特点,我们把他定义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晚年杜甫的心境更为低沉,同时他回顾历史,回顾自己的一生,因此其诗作常常时空交错,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从而律诗风格更显沉郁。
第四篇:《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体味作者情感。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复杂情感。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通过知识抢答环节,梳理有关诗人杜甫的文学常识。
(1)杜甫字(),号(),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2)杜甫被世人尊称为(),他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所以他的诗有()之称。
(3)请说出本册书以外的杜甫的两首诗的名称,并用4个字来概括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4)将以下出自杜甫的诗句补充完整
会当凌绝顶。出师未捷身先死。
,城春草木深。
(5)杜甫的古乐府诗“三吏”“三别”分别是什么?(6)解释一下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小结:我们学过杜甫的许多诗歌,对他的诗作诗风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进一步感受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深沉情感。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种种悲苦郁积心头,这年重阳节诗人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眺远,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
1、检查预习,请生朗读,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学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四、赏析诗歌
(一)把握意象,探究意境
1、提问:首联和颔联具体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思考。
(2)、学生交流成果,请生展示,学生点评。(3)、明确:
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天高、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急风——秋天的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吹在诗人心里,寒凉彻骨。
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孤单。
哀猿——哀猿声声,使人感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清渚和白沙——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独具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营造了一种高远广阔,萧瑟凄清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孤寂悲凉的情感。
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 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不尽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时,人生的短暂而渺小和历史的悠远而不可逆转,也让诗人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诗人仰望着茫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这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油然而生。
2、首这首诗联和颔联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首联和颔联融为一体,诗人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和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秋风劲疾,天高气清,江边传来一声声哀惨的猿啼,四周州渚沙滩历历在目,一只孤寂的飞鸟在空中盘旋,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营造了一种雄浑高远、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 孤寂悲凉、因韶华易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怆。
(二)由景入情,体会情感
1、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万里——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2、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苦恨”两词所蕴含的深意? 艰难:既指个人处境(孤苦无依、四处漂泊、年老多病)
又指国家命运 苦恨:
常年在外漂泊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五、诗歌小结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看到了:
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再次带着感情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这首诗最好的诠释。
2、学生自由朗读,当堂成诵。
六、拓展练习
1、提问:鉴赏《登高》这首诗,我们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怎样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诗歌的赏析中?
明确: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入手,由景入情,分析这些意象,进而探究诗歌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鉴赏步骤:找准意象及特点——运用想象展示画面——感受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组织语言。
通过„„意象,描绘了„„画面,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
2、迁移训练
运用本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课内完成练习。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试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与《登高》诗中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诗人通过“片云”、“孤月”意象,描绘了高远天空中一片浮云形单影只,漆黑暗夜中一轮孤月高挂的画面,营造了以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长期飘零在外而孤独落寞、知音难觅的情感。
诗人通过“落日”、“秋风”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落日图,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精神。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全诗,完成同步导练的习题。
2、预习《琵琶行》。
第五篇:杜甫《登高》实用教案
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四、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